㈠ 材料成本差異怎麼算
材料成本差異的計算公式是:材料成本差異=材料的實際成本—材料的計劃成本。
材料成本差異借方:登記購進時候的超支差異,領用時候分攤的節約差異;
材料成本差異貸方:登記購進時候的節約差異,領用時候分攤的超支差異。
㈡ 某企業本月材料成本差異率為超支的百分之3,本月生產領用原材料的計劃成本為20000,如何求實際成本
實際成本=計劃成本*(1+差異率)=20000*(1+3%)=20600
㈢ 材料成本差異和發出材料的實際成本怎麼算啊
材料成本差異率=(-1600+1000-2400)/(80000+50000+70000)*100%=-1.5%
發出材料應負擔的材料成本差異=-1.5%*160000=-2400
發出材料的實際成本=160000-2400=157600
結存材料的實際成本=80000-1600+51000+67600-157600=39400
算材料成本差異率的70000=67600+2400
望採納
㈣ 材料成本差異中的實際成本怎麼核算
材料成本差異率=(期初結存材料的成本差異+本期材料成本差異)÷(期初結存材料的計劃成本+本期材料的計劃成本)×100% 。
材料成本差異的賬務處理如下:
1、購入原材料時,
借:材料采購,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應付賬款。
2、原材料入庫時,
借:原材料,
貸:材料采購,
材料成本差異(可借可貸)。
3、領用原材料時,
借:生產成本(計劃成本),
製造費用,
管理費用,
銷售費用,
貸:原材料(計劃成本)。
4、期末結轉差異時,
調整節約差異,
借:生產成本等,
貸:材料成本差異。
調整超支差異,
借:材料成本差異,
貸:生產成本等。
㈤ 材料實際成本怎麼算
原材料的實際成本的計算方法如下:
1、貨款金額已定,材料月末未驗收入庫。
此種情況下只需按發票帳單的貨款和相應的增值稅等作購入處理,不必計算材料成本差異。即:
借:物資采購 (實際成本)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應付票據、應付帳款等在小規模納稅人下的增值稅計入物資采購成本,以下同。
2、貨款金額已定,材料月末已驗收入庫。
此種情況下既要按發票帳單上的貨款和相應的增值稅等作購入處理,同時又要計算材料成本差異。
借:物資采購(實際成本)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應付票據、應付帳款等同時作入庫處理: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貸:物資采購(計劃成本)
月底結轉材料成本差異,節約情況下:
借:物資采購貸:材料成本差異如為超支則作相反分錄。
或:入庫時結轉材料成本差異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借或貸:材料成本差異(超支記借方,節約記入貸方)
貸:物資采購(實際成本)
3、貨款金額到月末不確定,月末按計劃成本估價入帳,下月初用紅字沖減。
此種方法,以計劃成本作原材料入庫處理,但不計算材料成本差異。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貸:應付帳款(計劃成本)
下月初用紅字沖減,待發票帳單到達後再作購入處理。
4、發出原材料的會計處理。
材料成本差異帳戶的設置:
借方材料成本差異
貸期初余額:結存材料超支差異
期初余額:結存材料
節約差異發生額:購入材料超支差異
發生額:
(1)購入材料節約差異
(2)發出材料負擔成本差異(超支用藍字,節約用紅字)
期末余額:庫存材料超支差異 期末余額:庫存材料節約差異
材料成本差異率=(月初結存材料成本差異+本月收入材料成本差異)/(月初結存材料計劃成本+本月收入材料計劃成本)
發出材料應負擔的成本差異=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率
發出材料的實際成本=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發出材料應負擔的材料
成本差異在計算出差異率後,用各車間、部門領用材料的計劃成本與成本差異率相乘,求出各種產品和各車間應分攤的材料成本差異。以實際成本等於計劃成本加材料成本差異為依據,將領用材料的計劃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
㈥ 材料成本差異的計算公式
材料成本差異=實際成本-計劃成本
差為正數,表示實際大了,叫超支差;差為負數,表示實際小了,叫節約差.在發出材料時,先結轉的是計劃成本,
然後再調整為實際成本。
公式變換為:
實際成本=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
在這個式子中,材料成本差異是正數就加,是負數就減.
材料成本差異率=(月初結存材料成本差異+本月收入材料成本差異)/(月初結存材料的計劃成本+本月收入材料的計劃成本)*100%
㈦ 材料成本差異計算公式是什麼
材料成本差異計算公式:材料成本差異=實際成本-計劃成本差為正數,表示實際大了,叫"超支差";差為負數,表示實際小了,叫"節約差"。在發出材料時,先結轉的是計劃成本,然後再調整為實際成本。
材料成本差異賬務處理
入庫材料發生的材料成本差異,實際成本大於計劃成本的差異,借記本科目,貸記「材料采購」科目;實際成本小於計劃成本的差異做相反的會計分錄。調整材料計劃成本時,調整的金額應自「原材料」等科目轉入本科目,調整減少計劃成本的金額,記入本科目的借方;調整增加計劃成本的金額,記入本科目的貸方。
結轉發出材料應負擔的超支材料成本差異,借記「生產成本」、「製造費用」、「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委託加工物資"、"其他業務成本"等科目,實際成本小於計劃成本的差異,做相反的會計分錄。
㈧ 有了差異率後,如何求實際成本
實際成本=計劃成本*(1+材料成本差異率)用這個公式就可以算出實際成本
㈨ 材料實際成本怎麼算
原材料的實際成本的計算方法如下:
1、貨款金額已定,材料月末未驗收入庫。
此種情況下只需按發票帳單的貨款和相應的增值稅等作購入處理,不必計算材料成本差異。即:
借:物資采購
(實際成本)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應付票據、應付帳款等在小規模納稅人下的增值稅計入物資采購成本,以下同。
2、貨款金額已定,材料月末已驗收入庫。
此種情況下既要按發票帳單上的貨款和相應的增值稅等作購入處理,同時又要計算材料成本差異。
借:物資采購(實際成本)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應付票據、應付帳款等同時作入庫處理: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貸:物資采購(計劃成本)
月底結轉材料成本差異,節約情況下:
借:物資采購貸:材料成本差異如為超支則作相反分錄。
或:入庫時結轉材料成本差異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借或貸:材料成本差異(超支記借方,節約記入貸方)
貸:物資采購(實際成本)
3、貨款金額到月末不確定,月末按計劃成本估價入帳,下月初用紅字沖減。
此種方法,以計劃成本作原材料入庫處理,但不計算材料成本差異。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貸:應付帳款(計劃成本)
下月初用紅字沖減,待發票帳單到達後再作購入處理。
4、發出原材料的會計處理。
材料成本差異帳戶的設置:
借方材料成本差異
貸期初余額:結存材料超支差異
期初余額:結存材料
節約差異發生額:購入材料超支差異
發生額:
(1)購入材料節約差異
(2)發出材料負擔成本差異(超支用藍字,節約用紅字)
期末余額:庫存材料超支差異
期末余額:庫存材料節約差異
材料成本差異率=(月初結存材料成本差異+本月收入材料成本差異)/(月初結存材料計劃成本+本月收入材料計劃成本)
發出材料應負擔的成本差異=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率
發出材料的實際成本=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發出材料應負擔的材料
成本差異在計算出差異率後,用各車間、部門領用材料的計劃成本與成本差異率相乘,求出各種產品和各車間應分攤的材料成本差異。以實際成本等於計劃成本加材料成本差異為依據,將領用材料的計劃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
㈩ 已知計劃成本求實際成本
材料成本差異=實際成本-計劃成本 材料成本差異率=(期初結存材料的成本差異+本期收入材料的材料成本差異)÷(期初結存材料的計劃成本+本期收入材料的計劃成本)×100%
1.計劃成本是指各種消費定額和費用預算以及有關數據根據計劃期提前計算的成本。它反映了產品成本在計劃期內應達到的標准,是計劃期成本的目標。計劃成本不同於固定成本。計劃成本計算計劃期的平均定額水平,定額成本按當前定額計算。計劃成本反映平均水平,固定成本反映當時應達到的水平。計劃成本的構成和內容應當與實際成本相一致。采購原材料的計劃成本是根據每種原材料的采購價格以及與供應地的距離和距離,按原材料的實際成本項目計算的。
2.計劃成本通過與實際成本的比較,可以看出原材料采購成本的節約和超支。產品的計劃成本根據計劃期內原材料、燃料、動力的消耗定額、工時定額和成本預算計算確定。它反映了計劃期間應達到的平均成本水平,是降低成本的目標。通過與實際成本的比較,了解和掌握企業成本計劃的實施和完成程序,找到降低產品成本的途徑。
3.計劃期內產品、材料和項目的預期成本。根據計劃期任務時間、材料、燃料、動力、工具等消耗率和當前成本預算及相關材料,在分析實際成本水平的前期,在考慮計劃期的基礎上,應在測量電流的基礎上,設定影響生產成本的各種因素的變化和經濟措施的預期效果等。
4.實際成本,也稱為歷史成本,是指為購置或製造財產而實際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使用歷史成本時,資產按購買時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金額或購買時支付的對價的公允價值計量。
拓展資料:負債根據與履行當前義務相關的實際收到的貨幣或資產金額,或履行當前義務的合同金額,或在日常活動中為償還負債而預期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金額進行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