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質量成本
質量成本由兩部分構成,即運行質量成本和外部質量保證成本。
高低與運行質量成本(或工作質量成本,或內部質量成本)和外部質量保證成本有關。
質量成本的概念是由美國質量專家A.V.菲根堡姆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來的。其定義是:為了確保產品(或服務)滿足規 定要求的費用以及沒有滿足規定要求引起損失,是企業生產總成本的一個組成部分。
不屬於。他將企業中質量預防和鑒定成本費用與產品質量不符合企業自身和顧客要求所造成的損失一並考慮,形成質量成本報告,為企業高層管理者了解質量問題對企業經濟效益的影響,進行質量管理決策提供重要依據。
(1)什麼叫質量成本控制擴展閱讀:
預防成本
用於預防不合格品與故障所需的各項費用。
a) 實施各類策劃所需的費用,包括體系策劃、產品實現策劃;
b) 產品/工藝設計評審、驗證、確認費用;
c) 工序能力研究費用;
d)質量審核費用;
e) 質量情報費用;
f) 培訓費用;
g)質量改進費用。
鑒定成本
用於評估產品是否滿足規定要求所需各項費用。
a) 檢驗費用;
b) 監測裝置的費用;
c) 破壞性試驗的工件成本、耗材及勞務費。
內部損失成本
產品出廠前因不滿足要求而支付的費用。
a)廢品損失;
b) 返工損失;
c) 復檢費用;
d)停工損失;
e) 質量故障處理費;
f) 質量降級損失。
外部損失成本
產品出廠後因不滿足要求,導致索賠、修理、更換或信譽損失而支付的費用。
a) 索賠費用;
b) 退貨損失;
c) 保修費用;
d) 降價損失;
e) 處理質量異議的工資、交通費;
f) 信譽損失。
遵循原則
1.以尋求適宜的質量成本為目的。任何企業都有與其產品結構、生產批量、設備條件、管理方式和人員素質等相適應的質量成本,開展質量成本管理的目的就是找到適宜的質量成本控制方式,來優化企業的質量成本。
2.以嚴格、准確的記錄數據為依據。實施質量成本管理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對成本數據流進行細致的核算和分析,所以提供的各種數據和記錄必須真實、可靠,否則對決策只能起到誤導作用。
3.建立完善的成本決算體系。要對成本進行控制,就要對成本的核算有統一的口徑,應有對人工的工時、成品的加工成本、損失成本、生產定額等有統一的核算和計價標准。
工作程序
1.要深入開展質量成本管理的宣傳和學習,對主要從事質量成本管理的人員進行專門培訓,明確其職責和任務。
2.制定質量成本管理的有效標准,即確定適宜的質量成本水平。
3.編制、實施質量成本計劃,同時要對有關數據進行統計、核算與分析,對質量成本計劃的實施進行適時控制。
4.對質量成本的控制情況進行考核,並結合企業的具體情況,提出質量成本改進計劃和相應的質量成本改進措施。
㈡ 成本控制有什麼分類
成本控制的分類:
1、按控制的時間分類
廣義的成本控制按其時間特徵可分為事前成本控制、事中成本控制和事後成本控制三類。事前成本控制是指在產品投產前的設計、試制階段,對影響成本的各有關因素所進行的事前規劃、審核與監督;同時建立健全各項成本管理制度,達到防患於未然的目的。比如用測定產品目標成本來控制產品設計成本;從成本上對各種工藝方案進行比較,從中選擇最優方案;事先制定勞動工時定額、物資消耗定額、費用開支預算和各種產品、零件的成本目標,作為衡量生產費用實際支出超支或節約的依據,以及建立健全成本責任制,實行成本歸口分級管理等。事中成本控制是指在實際發生生產費用過程中,按成本標准控制費用,及時揭示節約或浪費,並預測今後發展趨勢,把可能導致損失和浪費的苗頭,消滅在萌芽狀態,並隨時把各種成本偏差信息,反饋給責任者,以利於及時採取糾正措施,保證成本目標的實現。這就需要建立反映成本發生情況的數據記錄,做好收集、傳遞、匯總和整理工作。事後成本控制是指在產品成本形成之後的綜合分析和考核。主要是對實際成本脫離目標(計劃)成本的原因進行深入分析,查明成本差異形成的主客觀原因,確定責任歸屬,據以評定和考核責任單位業績,並為下一個成本循環提出積極有效措施,消除不利差異,發展有利差異,修正原定的成本控制標准,以促使成本不斷降低。
2、按控制的手段分類
以控制手段為標志可將成本控制分為絕對成本控制和相對成本控制兩類。絕對成本控制側重於節流,主要著眼於節約各項支出,杜絕浪費;相對成本控制是開源與節流並重,除採取節約措施外,還要根據本量利分析的原理,充分利用生產能量,以達到相對降低成本的目的。
3、按控制的對象分類
以控制對象為標志可將成本控制分為產品成本控制和質量成本控制兩類。產品成本控制是指生產產品全過程的控制;質量成本控制是指質量管理與成本管理的有機結合,通過確定最優質量成本而達到控製成本的目的。
成本控制是企業根據一定時期預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標,由成本控制主體在其職權范圍內,在生產耗費發生以前和成本控制過程中,對各種影響成本的因素和條件採取的一系列預防和調節措施,以保證成本管理目標實現的管理行為。
㈢ 質量成本控制的意義
首先,對質量成本進行控制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增強企業活力的重要手段。企業的一個中心工作就是要通過質量成本控制,把提高產品質量過程中的各種耗費控制在一個合理水平,減少浪費,以較少的消耗和佔用,取得盡量好的質量,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通過加強質量成本控制,來保證產品質量,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和競爭力,以求得不斷發展壯大。
其次,通過質量成本控制來提高企業現代化管理水平。質量成本控制是一項綜合性工作,涉及到企業諸多部門和生產經營的諸多環節。為此,在質量成本控制過程中,各方面人員要積極配合、協調行動,實行科學的管理,保證企業質量成本控制順利進行。因此。加強質量成本控制,能夠促進和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增強市場的應變能力。
再次,質量成本控制是建立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制的必要條件。企業要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商品生產和經營者,必須建立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制。質量成本控制就是要分清企業內部各單位對質量成本形成應承擔的經濟責任,以便進行合理的獎罰,促使企業內部各單位進一步加強管理,使得質量總成本控制在一個較低的水平。
㈣ 質量成本控制都有哪些方式內容
質量成本控制的內容:
一、嚴把產品的設計試制關
產品的設計質量決定著產品質量,它是生產過程中必須遵守的標准和依據。如果開發設計過程的質量管理薄弱,設計不周,鑄成差錯,則後來一切工藝和生產上的努力都將失去意義,而給產品留下的後遺症.不僅嚴重影響質量以及投產後的生產秩序和其它一系列准備工作,使內部故障成本上升.而且會導致產品銷售後,大量的退貨、保修、索賠事件發生,使得外部故障成本增大。因此,要嚴把產品設計試制關.不斷提高產品設計質量。
然而,提高產品的設計質量,往往會導致質量成本的上升,特別是用於預防和鑒定方面的成本開支增大。如提高零件精度、光潔度,就會增加工時消耗,要求採取必要的工藝措施,增加工藝裝備和檢驗工具,進行試驗和研究.或改用較貴重的原材料等,從而引起相應費用增加。不可否認的是,在優質優價條件下,產品質量的提高也會相應地提高產品的銷售價格,使企業獲得更多的收益。從經濟學角度而言,產品的質量、成本和價格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
二、注重生產過程中質量成本的控制
分析產品質量成本的構成,不難發現占總質量成本很大比重的內部故障成本是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造成內部故障成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由於檢測手段不先進和檢驗人員的素質不高而造成的復檢費用,也有由於操作工人技術水平不高,或操作失當而造成的廢品損失和返修費用等。因此,對於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成本控制應抓好以下工作:
(1)組織好技術檢驗工作
為了保證產品的質量,產品質量成本的控制,必須根據技術標准,對原材料、在製品、半成品、產品以及工藝過程質量都要進行檢驗,嚴格把關。因為不合格的原材料、零件、半成品等由於驗不嚴而轉入後序生產,既消耗了人力、物力資源,又使質量成本大幅上升。因此,要保證不合格的原材料不投產,不合格的零部件不轉序,不合格的半成品不使用,不合格的成品不出廠,這是降低質量成本的關鍵。
技術檢驗工作質量水平的高低,受制於兩大因素:一是檢驗手段是否滿足檢驗工作質量的要求,低水平的檢驗工具、設備、儀器等難以滿足高質量產品檢驗工作的要求;二是檢驗人員的素質,質量檢驗人員業務素質的高低不同,對產品質量存在的或可潛在存在的問題地分析、判斷、處理的結果也是不相同的。這都危及到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成本控制,因此,在適當投入滿足質量檢驗工作要求的儀器、設備的同時,要不斷提高檢驗人員的業務水平。
(2)不斷提高生產操作人員的素質
產品的生產是由生產工人直接來完成的,產品質量的好壞,與操作人員業務素質水平的高低有很大的關系。因此.應不斷提高生產人員理論知識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要嚴格按照規章翩度、操作標准辦事,樹立「質量是產品生命力」的觀念,由被動的接受檢驗轉變為我要檢驗、自我檢驗、相互檢驗,使整個生產過程處於質量監督保證體系之下,只有這樣才能在不斷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降低產品的質量成本費用,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三、建立健全質量成本控制制度
(1)建立質量成本控制責任制
在質量成本控制過程中,應明確質量總成本由質量檢驗部門負責,各類質量成本應分解、落實到各責任部門。具體來講,預防成本應由技術部門負責,控制那些在質量管理、產品開發設計、工藝和檢驗等階段所發生的質量預防費用;鑒別成本應由質量檢驗部門負責,控制那些在原材料、工序檢驗、成品檢驗、設備檢驗以及其他檢驗方面所發生的費用;內部故障成本應由生產車間負責,控制那些在生產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廢品損失、降級損失、停工減少損失以及其他損失;外部故障成本由銷售部門負責,控制那些在產品銷售後可能發生的保修費用、退換損失、索賠費用等。只有明確各職能部門的質量成本控制責任制,才能使質量成本控制工作真正在良好、穩定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和發展。
(2)建立質量成本核算管理
制定質量成本核算的目的是為了加強考核和管理,企業可按照質量成本的4個類另4設置對應的台帳,「預防成本台帳」、「鑒別成本台帳」、「內部故障成本台帳」、「處部故障成本台帳」,反映各種費用的歸集情況,以便確定質量成本發生的結構及質量總成本。質量成本核算涉及到企業的許多部門,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一般可按照「職能部門歸口統計、分級管理、集中核算、財務部門統一匯總」的原則進行。要明確領導責任,和歸口管理部門,同時把分工原則、分工方法、所用資料、編寫質量成本報告、進行質量分析和控制等納入質量成本控制管理制度中去,以完善規范的制度,保證質量成本控制的實施。
從控制活動中不同使用信息的方式分類,可以有三種不同的基本控制方式:
(1)事後控制
是指在事情發生後,回過頭來總結經驗教訓,分析事故原因,研究預防對策,爭取在下個計劃期內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用控制論原理解釋,是基於信息的負反饋控制。這一控制方式在管理中有普遍應用,最早出現在質量控制活動中。當質量偏離了目標值,往往是已經產生了不合格品,損失已經造成,再通過查找原因採取措施,以達到控制目標。這種方式雖然不能及時控制,但由於操作簡單,仍然有著廣泛的使用價值。
(2)事中控制
是指在事後控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的指導思想是當有跡象表明將要出現質量問題時,及時採取控制措施,避免質量問題的產生。顯然這種控制方式比事後控制更有效,它可以減少、甚至避免損失。使用這種方法的關鍵是需要有一種有效手段來監測受控對象,及時發現不正常的徵兆,以便採取措施。問題是這種手段並非對每一種質量成本控制對象都是存在的,所以事後控制仍是十分有用的控制方式。
(3)事前控制
事前控制是指在事情開始以前就採取的種種措施,完全避免不利因素的沖擊。它的控制論原理是前饋控制,事實證明只要能夠事前預測到不良因素的發生,及時採取預防對策,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控制效果。在質量控制和成本控制中已普遍意識到最好的控制在產品設計階段,設計階段的工作可以控制住60%的質量問題和產品成本。
㈤ 質量成本的控制
1. 制定質量成本目標
a) 為質量目標的一部分;
b) 制定有依據;
c) 分解到相關部門/工序/過程。
2. 根據當期質量成本分析,採取相應措施。
a) 質量成本分析輸入領導層;
b) 領導層明確相應措施、職責、完成期限;
c) 實施。
3. 在運行中對質量成本進行監控。
a) 比較法;
b) 抓關鍵環節,採取應對措施;
c) 指標歸口,嚴格考核。
4. 應注意的問題
a) 結合企業實際,確定細目不能照抄;
b) 重點要放在故障損失的研究上;
c) 質量成本目標要合理;
d) 內部統計與核算要真實,分攤及評估要可行;
e) 要狠抓關鍵環節;
f) 質量成本要服從於生產成本,最終目的是降低生產成本;
g) 要將質量成本管理與質量改進相結合。
㈥ 質量成本控制的內容
嚴把產品的設計試制關 產品的設計質量決定著產品質量,它是生產過程中必須遵守的標准和依據。如果開發設計過程的質量管理薄弱,設計不周,鑄成差錯,則後來一切工藝和生產上的努力都將失去意義,而給產品留下的後遺症.不僅嚴重影響質量以及投產後的生產秩序和其它一系列准備工作,使內部故障成本上升.而且會導致產品銷售後,大量的退貨、保修、索賠事件發生,使得外部故障成本增大。因此,要嚴把產品設計試制關.不斷提高產品設計質量。
然而,提高產品的設計質量,往往會導致質量成本的上升,特別是用於預防和鑒定方面的成本開支增大。如提高零件精度、光潔度,就會增加工時消耗,要求採取必要的工藝措施,增加工藝裝備和檢驗工具,進行試驗和研究.或改用較貴重的原材料等,從而引起相應費用增加。不可否認的是,在優質優價條件下,產品質量的提高也會相應地提高產品的銷售價格,使企業獲得更多的收益。從經濟學角度而言,產品的質量、成本和價格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
㈦ 質量成本管理有什麼作用
質量成本是指企業為了保證滿意的質量而支出的一切費用,和由於產品質量未達到滿意而產生的一切損失的總和,是企業生產總成本的一個組成部分。
質量成本管理是指企業通過對質量成本的整體控制而達到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的保證體系。
所謂質量,國際標准ISO8042:1994中對其所作的定義是:「反映實體滿足明確和隱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總和。」而質量成本則是指為了滿足消費者的特定需要而使產品達到預定質量水平所必須發生的耗費與可能發生的損失之和。質量成本管理則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伴隨著質量管理和成本管理的結合而發展起來的。
質量成本管理大體上可分為三個發展階段:標准化質量成本管理、統計質量成本管理和全面質量成本管理。
標准化質量成本管理主要是指1924年以前泰羅的科學管理,其特點是依靠質量檢驗的專業化隊伍,按照既定的質量技術標准進行事後檢驗和質量把關,以減少廢次品。
二戰期間,由於軍事工業的快速發展,標准化質量管理既費工又費時,不能滿足生產需要。以美國電話公司工程師休哈特為代表,採用數理統計和概率的方法,對產品質量進行「抽樣檢驗」和對廢次品進行「防護性」的事前控制,省時省工,效果明顯。以道奇羅末格為首,採用統計方法,解決了破壞性實驗下控制質量現狀、減少損失的難題。這兩大突破促使了統計質量管理的形成。
20世紀50年代初期,美國質量管理專家費根堡姆提出了將質量預防和鑒定活動的費用與產品質量不合格所引起的損失一並考慮,將質量與成本結合起來,形成了質量成本管理。
20世紀60年代後,費根堡姆在研究全面質量管理的過程中,把質量成本管理的范圍擴大到產品生命周期。形成從市場調查、產品設計、技術裝備、物資供應、生產製造、產品銷售到用戶使用的全過程的質量成本管理,並提出五類重要的質量成本,即間接質量成本和賣主質量成本;無形質量成本與「責任暴露」質量成本;質量設備成本;壽命周期成本和用戶質量成本等。
80年代,哈林頓在《不良質量成本》一書中,把質量成本改名為「不良質量成本」,並劃分為直接不良質量成本和間接不良質量成本。在間接不良質量成本中,把用戶損失成本、信譽損失成本、用戶不滿損失成本等全部包括在不良質量成本之中。哈林頓還進一步還將質量檢測、試驗設備和有關報告質量數據的設備投資,如計算機、列印機等列為不良質量成本。對操作者特別是管理者的差錯造成的內部損失和外部損失也列為內部差錯成本和外部差錯成本。
質量成本范圍的擴大也同時要求質量管理范圍的擴大,從而推動質量成本管理的發展。
質量成本管理的作用:
美國著名質量管理專家朱蘭(J.M.Juran)1994年在美國質量管理年會上說過,20世紀將以「生產率的世紀」載入史冊,21世紀將是一個質量的世紀,全球化的競爭由價格競爭轉向質量競爭。質量已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第一要素。世界上許多成功的公司如美國福特汽車公司、英國的英國通訊公司、日本的富士和豐田公司、墨西哥的克萊斯勒公司等都把全面質量管理(TQM)作為20世紀90年代最主要的成功因素,因為全面質量管理能夠減少成本,並提高顧客的滿意度。許多久負盛名的大獎,如美國的MalcolmBaldrige質量獎、日本的Deming獎;墨西哥的PremioNacionaldeCalidad獎都是為優異質量而設置的。
(1)有利於控制和降低成本。
隨著時代的發展,產品結構日趨復雜,顧客對外觀、精密度、可靠性要求越來越高,使產品質量成本在產品總成本中所佔的比重不斷增多。
(2)是尋求提高產品質量的一種途徑。
對質量成本進行分析與計算,有助於推進質量改進計劃的實施,提高產品的可靠性,預防潛在不合格的發生。
(3)便於管理層能掌握質量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質量成本計算與分析,企業的管理層能看到各項費用所佔的比例,能具體的了解產品質量和質量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對企業經濟效益帶來的影響。
(4)可以拓寬成本管理道路。
過去,我國的成本管理實際上只是成本的事後計算,沒有管理到生產經營的全過程,因此目標成本沒有有效手段進行控制。引入質量成本後,對成本實施全過程的預防性控制,針對不同職能,分別核算,從而擴大的成本管理的職能和工作范圍,使成本管理進入一個新階段。
㈧ 質量成本控制的構成
指交貨後因產品不能滿足質量要求所造成的損失。包括保修費用.退貨損失、折價損失、責任賠償費、訴訟費等。
從質量成本的構成上看,第一、二類成本是可控製成本;三、四類成本是結果成本,這四部分構成了企業的質量總成本。一個企業質量總成本的高低,取決於各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當企業產品質量差時,說明用於預防和鑒定上的開支較少,從而導致內、外部故障成本升高,質量總成本隨之升高;當企業產品質量大幅度提高時,說明用於預防費用上的開支大幅增加,雖導致內外部故障成本下降,但總質量成本仍比較高;
當企業產品質量有一定提高,用於預防上的成本雖有上升,但內部故障成本則相對下降,使質量總成本處於一個比較適當的水平。因此,烽..火獵頭專家認為科學的選擇一個既能滿足市場需要的質量產品,又能使企業總質量成本處於相對合理(較低)的范圍之內,是質量成本控制的最終目的。
㈨ 如何控制質量成本
質量成本:為了確保或提高產品質量而發生的費用以及由於未能達到質量標准而造成的損失。
預防成本:為了保證產品質量的穩定和提高,控制工序質量,預防潛在故障損失所採取措施使之達到設計標准而發生的各項費用。
鑒定成本:為評定產品質量是否符合質量要求而進行的試驗、檢驗和檢查的費用。
內部故障成本:交貨前因產品未能滿足質量要求所造成的損失。
外部故障成本:交貨後因產品未能滿足質量要求所發生的損失。
質量成本預算表
各部門質量成本員
報廢、返工、停工明細表
各部門質量成本員
預防、鑒定、內、外部故障成本報表,質量成本匯總表
財務部長/部長
試驗檢驗費分析報告、廢品損失分析報告、質量成本報告
各部部長
糾正/預防措施表
技術部長/財務部長
無效
有效 糾正/預防措施表
6 質量成本科目的設置
6.1 一級科目為質量成本;
6.2二級科目的分類及統計內容如下:
預防成本 鑒定成本 內部故障成本 外部故障成本
1、 設計、開發試驗費
2、 體系審核費
3、 外部質量培訓費
4、 質量改進費
5、 計量校準費用 1、 試驗檢驗費
2、 所有檢測設備折舊費、維修費 1、 廢品損失
2、 返工損失
3、 停工損失
4、 產品降級損失 1、 保修費用
2、 索賠損失
3、 索賠處理費
4、 退貨損失
5、 折價損失
6.3 三級科目的科目設置、定義及統計數據來源:
一級科目 二級科目 三級科目 歸集內容 費用開支范圍 費用來源 數據提供部門
質量成本 預防成本 1、質量培訓費 為達到質量要求或改進產品質量目的提高職工的質量意識和質量管理的業務水平進行培訓所支付的費用 授課人員和培訓人員有關書藉費、文具費、資料費及授課補助費 管理費用 人事行政部
2、質量管理活動費 為推行質量管理所支付的費用和為制定質量政策、計劃、目標、編制質量手冊,及有關文件等一系列活動所支付的費用以及質量管理部門的辦公費 質量管理協會經費、質量管理咨詢診斷費、質量獎勵費、QC小組活動費、質量審核費、質量情報費、印刷費、辦公費、差旅費及有關的行政費 管理費用
3、質量改進措施費 為保證或改進產品質量所支付的費用 有關的購置設備工藝研究、檢測手段改進費。包括產品創優、整頓質量的措施費 研發費用 技術部
4、質量評審費 對本部門、本企業的產品質量審核和質量體系進行評審所支付的費用及新產品評審前進行質量評審所支付的費用 資料費、會議費、辦公費及有關費用 管理費用 質保部
5、工資及福利基金 從事質量管理人員工資總額及提取的職工福利費 以工資總額提取的職工福利費 管理費用、製造費用 人事行政部
鑒定成本 1、試驗檢驗費 對外購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和外協件以及生產過程中的在製品、半成品、產成品、按質量要求進行試驗、檢驗所支付的費用 委託外部檢驗和鑒定支付的費用、送檢人員的差旅費、材料費、能源費、勞保費、破壞性檢驗費及有關費用 管理費用
製造費用 質保技術部
2、質量檢驗部門辦公費 質量檢驗部門為開展日常檢驗工作所支付的辦公費 辦公費 管理費用
3、工資及福利基金 從事質量試驗、檢驗工作人員的工資總額及提取的職工福利基金 工資及提取的職工福利費 管理費用、製造費用 人事行政部
4、檢測設備維修折舊費 檢測設備的維護、校準、修理和折舊費 折舊費,大、中、小修理費,維護校準費 管理費用
製造費用
質保部
內部故障成本 1、報廢損失費 因產成品、半成品、在製品達不到質量要求且無法修復或在經濟上不值得修復造成報廢所損失的費用,以及外購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在采購、運輸、倉儲、篩選等過程中因質量問題所損失的費用 在生產過程以及在采購、運輸、倉儲、篩選,等過程中報廢的產成品、半成品、元器件、零部件、在製品、原材料費用及人工費用和能源動力等消耗 管理費用、生產成本、產成品、半成品、原材料 質保部
生產部
2、返修費 為修復不合格品並使之達到質量要求所支付的費用 人工費及所更換原材料的費用、運輸費 生產成本、原材料 質保部
3、降級損失 因產品質量達不到規定的質量等級而降級所損失的費用 合格品價格與降級品價格之間的差額損失 產品銷售收入
4、停工損失費 因質量問題造成停工所損失的費用 因停工減少的產品產量、停工期間人工費用 生產成本 生產部
5、產品質量事故處理費 因處理內部產品質量事故所支付的費用 重復檢驗費用、重新篩選費用 生產成本 質保部
外部故障成本 1、索賠費 因產品質量未達到標准,對用戶提出的申訴進行賠償、處理所支付的費用 支付用戶的賠償金(包括罰金)、索賠處理費及差旅費等 索賠費用 質保部/商務部
質量成本 2、(客戶)退貨損失費 因產品未達到標准造成用戶退貨、換貨所損失的費用 產品包裝損失費、運輸費和退回產品的凈損失等
(運輸費用由商務部負責向質保部提供) 退貨損失
費用
3、折價損失費 因產品質量未達到標准折價銷售所損失的費用 銷售價格與折價後的差價損失 銷售
損失費用
質量成本 4、現場處理費 根據保修規定,為用戶提供修理服務所支付的費用和保修服務人員的工資總額及提取的職工福利基金 差旅費、辦公費、勞保費、更換零部件成本、所需器材、工具、運輸費用、以及工資總額和提取的職工福利基金等 管理
費用 質保部/商務部
5、(外協廠)質量損失費。 公司產品在外協生產廠家的一切質量損失費用 質量損失、外協廠家對我公司質量索賠費用、因質量問題造成的其他相關損失費用(對外協廠家的質量索賠費用) 質量損失費用
6.4 質量成本數據統計與質量記錄
各部門設專或兼職質量成本員,質量成本員按分類項目設置台帳。負責對本部門質量資料收集、記錄、統計、核算、報表工作。凡涉及質量成本范圍的一切費用必須由所在部門質量成本核算員進行統計核算。並按月報送各種質量成本報表至財務部
7 質量成本控制
7. 1 財務部於每年定期召集各部門召開質量成本計劃會議,根據上年度質量成本數據及統計資料,結合公司下年度質量目標情況,共同編制下一年度質量成本控制計劃預算。
7.2 質保部將質量成本計劃報財務部門審核,並報經公司決策層審批後,下達各相關部門。
7.3 每月採用趨勢圖、直方圖進行分析,分析項目:總的百分比,結構比例; 分析原因,形成當月質量成本的統計分析報告。
7..4質量成本構成比例分析,主要是質量成本四個項目與質量總成本的比例,以便說明質量成本構成是否合理。
質量成本(E1)
式中:∑μ——內部損失成本總和
∑P——外部損失成本總和
∑ν——鑒定成本總和
∑Y——預防成本總和
∑ξ——其它質量成本總和
7.4.1 質量成本與相關比例分析
相關比例主要有:總成本質量成本率,總產值質量成本率。從總成本及總產值角度說明質量成本的有效性。
P為企業的總產值,E1為質量成本,E0為總成本
(A) 總成本質量成本率(E2)
E2 =
(B)產值質量成本率(E3)
E3 =
(C)月度內廢率(E4)
E4 =內廢數∕總投產數×100%
(D)月度外廢率(E5)
E5′=機加工車間廢品數/一序投料數×100%
E5″=銷售退回數/上線加工數×100%
(E)年度綜合廢品率(E6)
E6 =(年度內廢數+年度外廢數)/總投產數×100%
7.4.2質量成本分析評價
7.4.2.1月度質量成本分析評價
編制預防、鑒定成本趨勢圖,反映預防、鑒定成本各月的變動趨勢,編制主要產品內、外部質量損失總成本率趨勢圖,反映主要產品內、外部質量損失成本各月變動趨勢,向總經理報送書面匯報。
7.4.2.2季度分析評價
7.4.2.2.1財務部根據質量成本計劃表編制質量成本計劃完成情況表,評價公司各項質量成本計劃的執行情況,並計算質量成本節約(超支)率。
7.4.2.2.2 財務部根據季度質量報表,書面做質量成本情況分析說明,評價報告期內質量成本計劃完成情況,產品內、外部損失成本分析,相關比例分析,向總經理做書面匯報。
7.4.2.3年度分析評價
根據年度質量成本預算,總體評價公司年度質量成本計劃執行情況,計算節約(超支)額/率,並分析節約(超支)原因,為下年度質量成本計劃的預算編制提供數據。財務部做書面報告,總結全年質量成本計劃的執行情況報總經理。質量成本年度報告作為管理評審的輸入,相關部門根據評審的結果實施糾正和改進行動。
7.5形成改進計劃
7.5.1各相關部門建立措施計劃,按照《糾正/預防措施程序》執行。
7.5.2財務部建立公司內質量成本的改進計劃。
7.5.2.1.當內部損失上升時,加強糾正預防措施,求得內部損失的下降
7.5.2.2當外部損失上升時,加強鑒定把關,不合格品不出廠,求得外部損失的下降;
7.5.2.3當內、外損失上升時,加強鑒定和糾正預防措施,求得內、外部損失的下降;
7.5.2.4當內、外部損失下降時,降低鑒定費用。
7.6 改進措施的跟蹤效果驗證,匯報。
㈩ 質量成本控制包括
預防成本
是用於保證和提高產品質量、防止產品低於質量標准而發生的各種措施費用。包括新產品評審費用,質量計劃工作費用,工序控制費用,全員質量培訓費用,質量改革措施費用,質量審核費以及其他費用。 原理
鑒別成本
是用於試驗和檢驗,以評定產品是否符合所規定的質量標准所支付的費用。包括原材料、在製品、半成品的檢驗費用.工序檢驗費,設備檢查費,產品檢驗費,檢測手段維護校驗費等。
內部故障成本
指企業生產的半成品和產成品在出廠前因質量缺陷發生的損失和修復費用。包括返工費用、復檢費用、廢品損失以及產品等級降低造成的損失等。
外部故障成本
指交貨後因產品不能滿足質量要求所造成的損失。包括保修費用.退貨損失、折價損失、責任賠償費、訴訟費等。 從質量成本的構成上看,第一、二類成本是可控製成本;三、四類成本是結果成本,這四部分構成了企業的質量總成本。一個企業質量總成本的高低,取決於各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當企業產品質量差時,說明用於預防和鑒定上的開支較少,從而導致內、外部故障成本升高,質量總成本隨之升高;當企業產品質量大幅度提高時,說明用於預防費用上的開支大幅增加,雖導致內外部故障成本下降,但總質量成本仍比較高; 當企業產品質量有一定提高,用於預防上的成本雖有上升,但內部故障成本則相對下降,使質量總成本處於一個比較適當的水平。因此,烽..火獵頭專家認為科學的選擇一個既能滿足市場需要的質量產品,又能使企業總質量成本處於相對合理(較低)的范圍之內,是質量成本控制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