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鹿茸菇栽培技術及配方
鹿茸菇的工廠化栽培
摘 要 介紹日本鹿茸菇的歷年生產量及育種過程,鹿茸菇的基本生理特性。詳細說明日本鹿茸菇的工廠化栽培流程及關鍵點,包括培養基調制,放冷過程迴流空氣的污染控制,初期培養管理,催蕾及出菇管理等。
1 日本鹿茸菇的生產及育種情況
1.1 歷年生產量
鹿茸菇味道鮮美,市場需求穩定,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鹿茸菇的栽培,由於技術不成熟,產量較低。至21世紀,隨著工廠化栽培技術的開發成功,及管理技術的逐步成熟,生產量穩步增加,於2008年達到最高,為2 940.6噸。但因其種性難以維持,菌株退化快,栽培產量急驟下降,2009年下降至1 791.7噸,2013年為1 242噸,2016年,僅為743噸。
1.2 工廠化品種育種過程
鹿茸菇在日本有很多野生菌株,但菇形不理想,多為菌柄扁平、菌傘歪斜。為了培育出菇形良好的菌株,我們將日本本土菌株和澳大利亞、瑞士等國家的菌株進行交配,以此種方法得到較理想的品種。
2 生理特性
以菌株KX-HA091為例介紹鹿茸菇的生理特性。
多個食用菌品種的菌絲生長速度比較試驗顯示,鹿茸菇菌絲生長速度較香菇和蟹味菇慢。且不同菌株菌絲最適生長溫度不同。pH為6.2左右時,PDYL培養基上鹿茸菇菌絲生長最好。多數食用菌品種如香菇等,隨著培養時間的延長,培養基pH呈下降趨勢,但鹿茸菇相反,pH上升,與金針菇相似。
不同碳氮源菌絲生長量比較試驗顯示,不同於一般菇類的適宜碳源為葡萄糖,鹿茸菇最適宜碳源為果糖,其次為澱粉;最適宜氮源是酪蛋白氨基酸。
3 栽培流程
鹿茸菇栽培方式通常採用發酵料,菌絲培養結束後需要覆土,出芽前再挖掉覆土,過程較復雜。KINOKKUSU公司的栽培方式,不僅流程簡化、省略覆土及挖土工序、工廠干凈,而且培養基原料不需使用樹皮木屑,採用日本當地較便宜的杉木屑栽培,成本降低。但這一栽培方式的前提是使用專用的菌種。鹿茸菇菌株劣化快,應盡量選擇容易栽培而性能穩定的菌種。
3.1 培養基調制
培養基基材(主料)主要採用杉木屑和玉米芯,乾重比為6 ∕ 4。樹皮木屑由於在各批次間易出現不均勻的現象,因而不適用於工廠化栽培。中國的針葉樹木屑比較難獲得,我們發現可以用楊樹木屑取代杉木屑。鹿茸菇栽培基材中木屑的種類非常重要,木屑種類不同,菌絲生長會有很大的差異。選用栽培香菇、滑子菇的闊葉樹木屑栽培鹿茸菇不可取,須避免使用櫟樹等單寧含量較高的闊葉樹種木屑。
培養基營養源(輔料)的比例:麩皮 ∕玉米糠 ∕ 增收劑=8 ∕ 4 ∕ 3,每瓶添加量濕重比為15%,即850 mL容量的栽培瓶,裝瓶量540~560 g,其中輔料82 g。
培養基含水率為68%左右。干物重量比為木屑∕ 玉米芯 ∕ 麩皮 ∕ 玉米糠 ∕ 增收劑=35 ∕ 23 ∕ 22 ∕ 12 ∕ 8。
營養基材的不同種類和不同的添加量,基材中碳源(碳水化合物)和氮源(蛋白質)的含量對生長會產生很大的影響。鹿茸菇採用全量杉木屑添加15%不同營養源(輔料)栽培,含水率調到66%~69%,培養基凈重420~510 g,在23 ℃下培養63天,出菇溫度16~18 ℃,產量和採收天數見圖6。以添加15%F麩皮(添加小麥粉的麩皮)和特殊營養劑的栽培效果好,生產周期短,產量高。
F麩皮最佳添加量試驗顯示,往杉木屑∕玉米芯為6∕4(乾重比)的基材中按不同比例(9%~21%)添加F麩皮,含水率調到64%~70%,培養基凈重500~520 g,23 ℃下培養60天,出菇溫度16~18 ℃,結果為隨添加量增加,菌絲蔓延天數無明顯變化,但採收時間延長,產量增加,以添加量為19%時,採收天數49.9天,產量達最高(191.3 g/850mL瓶)。綜合考慮添加成本,以15%添加量(濕重)較為適宜,此時試驗產量為175.3 g/850mL瓶,採收天數為46.9天。
鹿茸菇如果需要長期穩定的出菇,則要添加增收劑。實驗顯示,最佳添加量為基材 ∕ 增收劑為12 ∕ 3。
栽培主料如全部採用玉米芯,採收天數的延長及產品的價格將是今後研究的課題。
3.2 迴流空氣的污染控制
放冷過程因栽培瓶(袋)倒吸室內含雜菌的冷空氣,而導致已滅菌的培養基被再次污染,稱作迴流污染或吸入污染,應防止發生。這是工廠化栽培食用菌中極易出現的問題,也是中國食用菌工廠化栽培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
放冷過程培養基溫度從90 ℃冷卻至20 ℃期間,會吸收培養基容積約50%的外氣。防止迴流空氣污染的對策為:①注意出鍋溫度,在80 ℃以上進行出鍋作業;②在無塵環境下放冷,建議安裝HEPA除塵過濾裝置,或採用噴灑消毒方式徹底消毒,噴灑消毒須實施2次以上,分別在出釜作業前及出釜完畢1小時後,在室溫60 ℃以下實施,每平方米噴灑量為150 mL(天花板高3 m);③使用常壓滅菌釜時,必須要迅速冷卻,尤其是40~30 ℃(耐熱細菌的發芽溫度)溫度帶,要在短時間內通過。
3.3 初期培養管理
採用1 200 mL培養瓶鹿茸菌合計培養天數為60~70天。培養開始至菌絲蔓延結束為40~50天,控制室內溫度在20~23 ℃,瓶間溫度不超過26 ℃,濕度60%~70%,CO2濃度2.5‰以下,黑暗培養(除檢查外不要點燈)。後熟期為菌絲蔓延結束後10天,控制溫度在23 ℃,瓶間溫度不超過26 ℃,濕度70%~80%(注意表面的乾燥)。
鹿茸菇的發菌較慢、成活較遲,相比其他食用菌品種,易發生有害菌污染,且污染率高。培養基被有害菌污染,將對出菇產生很大影響,如被木黴菌污染,將可能導致不出芽。為了防止有害菌混入,初期培養管理很重要,初期培養室最好安裝凈化系統,此外須注意:①菌種的接種量要求多一些,為25 mL,接種後瓶蓋要密貼菌種,減少菌床表面的間隙(空隙);②接種後10天內須防止強風;③冷藏菌種務必在室溫下進行馴化處理後再使用。
3.4 催蕾及出菇管理
鹿茸菇出菇期室內溫度保持14~22 ℃均可,但高於18 ℃時產量會下降,低於16 ℃時,採收期會延長,因此以16~18 ℃為最佳。
搔菌為菌床表面搔掉10 mm左右深後倒立出芽。搔菌後不需注水,以免引起污染。出芽管理溫度為16~18 ℃,濕度為95%以上,菌絲再生的前5天注意不可乾燥,CO2濃度為3‰以下,光照度200~500 lx,白天開燈。倒立培養天數為10~12天,確認發芽後菌床正立。控制濕度90%以上,拉開干濕度差管理。搔菌後25~30天可以採收。
採收前5天,盡量不要加大濕,採收前3天,盡量不加濕。鹿茸菇菌柄是中空的,採收前要控制濕度,高濕會形成「水菇」,貨架期縮短。
結語
綜上訴述,就是本文的全部內容,希望本文對大家有所幫助。僅供各位種植戶朋友參考學習,如果大家有更專業的知識願意分享,留言即可!也希望大家可以幫忙轉發,點贊,關注一下筆者,謝謝!
110閱讀
搜索
雲南鹿茸菌圖片
如何判斷鹿茸菇好壞
鹿茸菌食用禁忌
福建漳州食用菌基地
稻殼種大球蓋菇配方
鹿茸菇哪五種人不宜吃
2. 為什麼鹿茸菇價格差別很大
鹿茸菇的價格高主要是源於它的葯用食用價值。
鹿茸菇中富含ß;-1,3-D葡聚糖與ß;-1,6-D葡聚糖,是一種食葯兼用的名貴食用菌,它口感脆滑、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干制後營養和口感不變。是非常名貴的葯材。
鹿茸菇含有高蛋白質和多種氨基酸,還含維生素B1、B2、C和PP,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特殊的葯用效果。據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鹿茸菇有的β葡聚糖,長期食用有抗腫瘤的功效,同時,鹿茸菇具有對血管緊張素I轉換酶的抑制活性與降血壓作用,還兼具有降低膽固醇、抗糖尿病、抗過敏等葯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