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機會成本如何幫助社會做出選擇
擴展閱讀
bydg6調氣門一般什麼價格 2025-05-17 23:09:33
石油里有什麼臭味 2025-05-17 22:48:05

機會成本如何幫助社會做出選擇

發布時間: 2022-09-26 16:10:27

㈠ 利用機會成本的原理,試分析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做出權衡選擇,

摘要 所謂的機會成本就是說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不能再做別的事情,造成利益的盈虧,比如說現在上完大學你可以選擇去讀研或是畢業參加工作,參加工作時候面對大學畢業生龐大的數量,自己的競爭對手比較多,這個時候選擇讀研提高文憑,相對的可以減少競爭人數,但是在人生最黃金的年華卻會減少了發展的機會,成敗利弊就需要權衡

㈡ 如何利用經濟學中的機會成本來幫助決策

機會成本是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所要放棄另一些東西的最大價值;也可以理解為在面臨多方案擇一決策時,被舍棄的選項中的最高價值者是本次決策的機會成本;還指廠商把相同的生產要素投入到其他行業當中去可以獲得的最高收益。利用機會成本概念進行經濟分析的前提條件是:1、資源是稀缺的2、資源具有多種用途3、資源已經得到充分利用4、資源可以自由流動

㈢ 選擇和機會成本之間的關系

機會成本(或備擇成本)的概念表述了稀缺與選擇二者之間的基本關系.對任何人來說,如果有價值的實物或活動並不稀缺,那麼,所有人在任何時期的所有需求都能得到滿足.這就沒有必要去從價值各不相同的備擇方案中進行選擇,實際上也就沒有必要去進行決定哪種需求優先的社會協調過程.在這沒有稀缺的幻想環境中,不存在錯過,放棄或損失機會取捨的問題.一旦稀缺被引入,需求就不能都得到滿足.除非存在著能夠預先決定有價值最終產品分配的"自然"約束(比如,2月份蘇格蘭的陽光),否則,稀缺既直接地在備擇的最終產品中引起對必需品的選擇,又間接地在公共機構或在為社會相互作用,並產生最終產品選擇的程序安排中引起對必需品的選擇.選擇暗含著拒絕和挑選備擇品.機會成本就是特指拒絕備擇品或機會的最高價值的估價.它是為了獲取已挑選的具體實物中具有更高價值的選擇物而放棄或損失的價值.機會成本與選擇如果做出不同的選擇,機會成本不是"某一種可能是"的預期價值.注意,它不是那種沒有有效地參照選擇的"某種一定是"的價值.在缺乏選擇的情況下,有時候討論預計要發生但沒有發生事件的價值是有意義的,但是,既然可供選擇的方案並不代表一種丟失或已損失的機會,因而把這些價值定義為機會成本是無意義的.一旦選擇與機會成本之間的基本關系被承認就會得出幾種含意.第一,如果選擇是在不同的價值選擇物中進行,一些人不一定會進行選擇.這不是說,一個作出決定的人必然成為選擇者.由此得出第二種含義.沒有選中的選擇方案的價值,即機會成本,一定是存在於參與選擇的個人頭腦中的價值,而不是其他.因此,成本必定完全由選擇者來決定,而不能由其他人決定.第三個必然結論是,機會成本必定是主觀事物.它存在於選擇者頭腦中,並且能由居於選擇者之外的其他人去具體化或進行測量.同時,不能輕易地被轉化為一種資源,商品或貨幣信度.第四,機會成本人是存在於作出選擇決定的時刻.在此以後它立即消失.因此,這種成本從未被實現,這種被拒絕的選擇物從不能被享有.在選擇和機會成本二者關系中最重要的結論是,這里,成本必須具有超前或向前看特徵.機會成本,即選擇者所拒絕的選擇方案的價值,是選擇的障礙;但是,在選擇者選擇到更喜愛的選擇物之前,它必須被考慮,估價,直到被拒絕.當然,在任何具體的選擇中的機會成本,會被以前進行過的選擇所影響,但是相對於選擇本身來說,機會成本影響著選擇(Choice-influencing),而是被選擇所影響(Choice-influenced).成本的其他概念機會成本與成本的其他概念之間的區別,最好按照影響選擇或被選擇所影響這兩類來解釋.事實上,一旦做了選擇,出現後果,結果很可能包含著效用損失,不論對於最初作出選擇的人或是其他都是如此.在某種意義上,把這些損失(不論估計的學是實現的)稱為成本是意義的,但必須認識到,這些通過選擇決定的成本,由自身定義可知,不能影響選擇本身.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這一點.一人願意採用期限三年的分期付款計劃購買一部汽車.形成並影響選擇的機會成本是購買者對所拒絕購買的備擇品的估價.在上述情況下是該貨款所能夠支付的購買物的估計值.在考慮了備擇物的潛在價值,並決定購買汽車之後,須要履行償債計劃.每月必須支付,通常把這些支付稱為汽車的"成本".只要貸款到期並必須按時支付,這個人將非常清楚,他正蒙受效用損失.然而,作為影響選擇的要求,這些"成本"是不相乾的.從效用維度看,選擇後果不能資本化這是造成混淆的一個重要原因.經濟學家們在某種意義上認識到這里產生的區別.他們常常用"旁置成本不再相關"的論調表明,選擇的後果不能影響選擇自身.另一方面,通過建立形式化的成本表和成本函數(它們必定隱含著成本的可測量性和可具體化性),經濟學家們把成本從選擇過程中分離出來.會計師們也基本持有同一觀點,他們通常嚴格按事後或受選擇影響的方式估計成本.這些由會計師估計的"成本",不能准確地反映損失值或失去的機會.在決策之前,可以把數量估計引入備擇行動工作計劃.但這種對機會成本的估計是會計對沒有進行的項目的估計,而不是對已擇項目定值的估計.正如前面所言,只有選擇才會影響選擇的機會成本.由定義成本不能"溢出"到其他人中.當然,也可能某人的選擇會使其他人蒙受損失,把這些損失稱為"外在成本"有時是有益的.我們必須強調,這些外在成本是選擇的障礙,它衡量了失去的機會,如果人們願意考慮這些外在成本,並按自己估計的效用值對其進行計算的話.機會成本和福利准則在分析和應用機會成本理論時,混亂的主要根源在於,將理想人的市場反應的結果推廣到為非市場環境的決策者定義規則或准則.在市場充分均衡時,大量買方和賣方分別選擇,產生了可以用價格與成本之間的關系進行正式描述的那種結果.在特定條件下,通過競爭過程的作用,價格等於邊際成本.此外,上述等式描述的一般均衡狀態滿足某些特定效率准則.價格可被觀測,客觀上是可度量的.市場均衡的一個條件是,任何一種商品的所有單位的所有相應交換價格都相等.根據這種相等關系,可以看出,由於交易者的均衡條件要求邊際成本等於價格,邊際成本在客觀上也是可度量的.由上面討論可推知,如果邊際成本可以測度,通過迫使決策者使價格等於邊際成本的機制的作用,就可以實現獨立於與競爭過程本身的資源"有效"利用.上述整個邏輯來源於對機會成本的誤解所引起的一系列混亂.每個交易者按照適當的數量關系進行調整,使他的邊際機會成本等於價格.所有交易者邊際機會成本均等於適當的,統一的價格這一事實表明,直到上述條件滿足為止,所有交易者都具有調整商品數量的能力.它並不意味著在客觀意義上邊際機會成本與價格相等可以獨立於數量調節過程.考慮一個理想市場.市場中存在種商品,其統一的交易價格為每單位1美元.交易者預期的機會損失值為1美元.在客觀決定的價格下,只有調整商品數量,交易者才能使其主觀經驗與預期的效用損失相等.在採取活動過程中所放棄的預期比活動過程中的預期值更不具體,更難以度量.選擇雙方在各方面都是平等的.除市場選擇,沒有其他法能使邊際機會成本等於價格.因此,任何指導"管理者"在非市場環境中用成本作為確定價格基礎的"規則",必定是沒意義的.然而,由機會成本定價確定的福利准則還受到另外一個重要的批評,它與可度量問題相去甚遠.即使我們忽視第一種批評,並且假定邊際成本可按某種方式度量,指導"管理者"用成本確定價格的原則也必須依賴於"管理者"個人行為,這種行為更像機器人,而不是理性的效用最大化的個人.為什麼"管理者"會遵循這一規則他不能使他的邊際成本等於選擇的預期收益值嗎他不能使他的邊際本等於選擇的預期收益值嗎"管理者"生活在非市場環境中,這一事實保證了他沒有義務承擔選擇所產生的效用增減.然而,從個人的意義上來說,他自己的收益或損失,不論在選擇之前還是在選擇之後進行估計,都與在選擇前本金的估計值完全不同,並由選擇後的本金承擔.機會成本與制度選擇如上所述,在缺乏預先配置的"自然"約束條件下,存在稀缺必然存在選擇,不論直接從最終"商品"中做選擇,還是間接地從最終配置決定的規則,制度和程序中進行選擇.上述第二類選擇中的機會成本須進一步考察.在某種意義上用制度化程序分配稀缺資源會消除上述意義上的"選擇",在這方面它近似於上面提到的"自然"約束.分配結果可從某些制度過程操作中得到,沒有任何個人或團體從最終備擇狀態中選擇,因而沒有任何主觀上經歷的機會成本.然而,盡管在成本和選擇之間缺乏這種一般意義上的重要橋梁,我們仍然可以估計不同的配置情況下"可能出現"的選擇值.在一系列制度決定的配置中,這些預期值損失的形式會歸入理性選擇計算,這種計算包括各種備擇制度程序中較高水平的選擇.在這種高水平的選擇中,即使"選擇"這個詞的標准用法沒有包含在資源配置中,它只單獨使用,機會成本也為選擇的負方出現.考慮一個極端例子.一座樓房有兩套互相分開的恆溫器裝置(高溫和低溫恆溫器);規則是每天用一個均勻的硬幣在兩套裝置中"選擇"高溫或低溫調節.即使個人沒有單獨地,或做為集體中的一員做出選擇,如果恆溫裝置是高溫而不是低溫的,他研究可預期的潛在價值也是有意義的.投擲硬幣"選擇"的溫度設施對個人效用具有影響,其影響可以在實際"選擇"之前預估.然而,只要常規程序實際上持續不變,在任一天,使用某一恆溫裝置而不是另外那種恆溫裝置的損失的預期值不能代表機會成本.為代替均勻,等重的硬幣,假定現行制度允許樓房中所有投票表決,每天早晨由大多數人"選擇"的結果確定該日的恆溫器裝置.再假定表決團體的人數很多,一個人對預期的多數派結果的影響很小.需要強調的是,在這一程序中,正如投擲硬幣一樣,沒有人真正在備擇物的最終狀態之間選擇.每一投票都面臨十分不同的"贊成"高溫或贊成低溫的制度內選擇,眾所周知,任何人對結局的影響都很小.在他所面臨的選擇中,在這個術語的任何完全的價值意義上,每個表決者既不能為自己也不能為他人合理地考慮最終備擇狀態的預期損失.假如對個人來說低溫恆溫裝置的預期損失為1000美元,如果他認為自己只對表決的結果有1‰的影響.則損失的預期效用值按交換標准僅為1美元.這1美元代表贊成高溫調節的機會成本的交換標準的值.既然同一結果(數值可能不同)對所有的投票者都成立,則沒有人按收益和損失充分估值進行"選擇"."選擇"來自於個人和群體都未充分考慮效益——成本的制度程序.在相關機會成本意義上,有效選擇成為各種制度的選擇.當然,在很長時期內(在上述溫度選擇例子中為多日),一個制度中做出的"選擇"的結果可能成為其他制度做出選擇進行比較的資料.當個人面臨各種制度中的一種選擇時,只要他知道他對選擇負有個人責任.那麼全部機會成本邏輯就與制度或體系選擇水平相宜.然而,只有當每個人在有關的團體中確實成為各式各樣制度規則的選擇者時,這種結果才得以實現.只有威克塞爾(Wicksell)一致性規則在制度體系選擇的某些最高水平上生效時,從而任何人都具有潛在的抉擇權力,才能預期選擇的備擇機會成本進入並形成個人決策.總結機會成本是經濟理論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從它的基本定義(即稀缺存在時因選擇而失去的機會值)上看,這一概念簡單,直截了當,易於理解.在分析買賣雙方在市場上做出的選擇時,在概念的嚴格定義中出現的復雜性質相對而言並不重要.但是,當我們想讓機會成本邏輯擴展到市場環境中時,不論在指導決策的規范確定上,還是在制度內部或制度之間的選擇的應用上,所出現的模糊和混淆表明,就連這樣一個基本的概念也需要予以分析和澄清.(詹姆士.M.布坎南(JamesM.Buchnam)著)

㈣ 機會成本在經濟生活中有什麼作用

生活工作中普遍存在「機會成本」問題。正確分析機會成本,理智做出決策,對於我們的生活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生活工作中的「機會」,有兩個特點。
第一,機會是人們在決策時可選擇的項目。客觀上可能存在很多項目,但對某個人來說,有些項目是他無法選擇的,這些無法選擇的項目就不是他的機會。「機會成本」中所指的機會必須是決策者可選擇的項目,決策者不可選擇的項目不是他的機會。
第二,機會之間是不可兼容的,面對多個機會,選擇了一個機會,就只能放棄其他機會。

㈤ 什麼是機會成本,理解機會成本有何意義

機會成本指的是你為了達到某個目標而放棄其它機會所付出的價值。在生活中我們隨處可以見到這樣的例子,參加了一個活動,可能你就失去了在家寫作的時間,那後者有可能成為你的機會成本,萬一你的這篇文章獲得了十萬+,還有一個很好的關於我的例子,在兩年前參加了石頭橙舉行的六哥分享會,當時報名費是30元,但是參加完活動以後,我以六哥為榜樣,後來的人生像開掛了一般,一路小跑。但假如自己當初沒有參加這個活動,那我失去的機會可不僅僅是30元了,可能到目前為止,我還是一位安於現狀的職業者。為健康答疑解惑,營養界最會手繪的醫生(微信公眾號:王霞般若)

㈥ 機會成本在企業投資決策中的作用

給你兩篇文章吧。

《機會成本概念與金融衍生產品的功能分析》

機會成本概念與金融衍生產品的功能分析

在我們引進的經濟學概念里,「機會成本」深入人心的程度是非常之高的,它不僅活躍於經濟學理論學術界,而且深得現實經濟生活里各方面的器重,甚至於擴展到了政治體制、法律觀念和社會管理等諸多方面,至於在金融投資、股票、證券行業里,「機會成本」常常與風險概念一並使用,成為投資決策與風險判斷的最重要的方面。不談「機會成本」而言投資者,多半會被認為是「不合格」的投資者。

機會成本又稱為擇一成本,它是指在生產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生產一種貨物佔用資源而不能用於生產另一種貨物的價值。換言之,就是當一種資源只能用於生產一種產品時,未被選擇的生產產品的價值大小,就是被選擇的生產產品的機會成本。如一批鋼鐵用於生產機床時,它們就不能被用於生產汽車,生產汽車產生的價值便是生產機床的機會成本;同樣,當鋼鐵用於生產汽車時,生產機床產生的價值就是生產汽車的機會成本。由於資源的有限性,生產者只能在不同的產品生產決策上做出選擇,擇一而須棄另一,擇得合適,便是機會成本低下,經濟效益好;相反,擇得機會成本高者,經濟效益就不好。由於機會成本並不是實際選擇定的生產產品的成本,它更大程度上是觀念性的。

無疑,這是一個很有實際使用價值的經濟學概念,當它從生產領域引入到投資領域後,投資資金便作為資源來看待了。在投資的選擇上,擇一而不能投另一,便有投資的「機會成本」考慮。投資者的投資決策無一不是在投資項目的多方面對比與選擇後才完成的,那種被列於選擇,而最後又沒有投資的項目,自然成為了機會成本的計算主體,在這一主體上投資可能得到的全部的價值收益加上投資價值量,就是被選擇定的投資的機會成本。

當機會成本概念引入投資領域時,相應地,人們對於風險的概念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傳統的投資活動里,人們通常只從投資活動本身計算成本,如投資咨詢成本、投資的可行性研究成本、投資的生產資料成本、人工成本等,它構成了投資的實際成本。一個投資項目或對象,只有耗費於其上的各種支出才是成本計算范圍內的。在這樣的基礎上,投資的成功與否,就取決於投資後產生的收益,投資成本水平高低則取決於收益的多少,它與投資活動范圍以外的項目是沒有什麼關系的。在這種成本概念下的投資風險,也就是投資後可能沒有任何收益,而且可能損失投資資本的結果。有了機會成本概念之後,投資者便將風險的范圍擴大了,如果投資的項目或對象雖然得到了收益,但沒有達到預計的水平,沒有達到投資於另一個項目或對象可能產生的收益水平,也就是說,投資實現的收益水平並沒有高於機會成本,這便是投資的不成功,投資沒有得到「機會」性收益,投資決策錯誤,與此相關的投資決策與活動就是風險巨大型的。

正是這樣的投資機會概念和投資風險概念,使得投資者對於投資的考慮發生了一次革命性的變化,投資者不再簡單地將投資的直接收益作為評判投資成本與否的標准,而是將收益與風險和「機會成本」聯系分析,對投資的成功要求大大提高了。相應地,人們推出了新的風險分析辦法,並且推出了大量的避免風險的工具與方法,試圖在任何一次投資活動中,都取得最大的收益,或是將風險降低到最小水平。金融衍生產品就是其中重要的工具之一。

應當說,當前的金融衍生產品給予我們這個世界的,主要還是一種方法,一種工具。它似乎在表明,凡是與金融活動相關的產品,無一不可以來「衍生」一下,利率可以,股票指數可以,外匯可以,債務當然也可以。因此,我們目前還根本細分不了金融衍生產品的種類,大體與金融活動相關的期貨、期權、調期、回購等都在金融衍生產品范圍之內。因此,金融衍生產品可以定義為已有金融產品基礎上設計出來的新的投資對象。顯然,作為投資對象,金融衍生產品的功能就是清楚的:一是避免風險功能;二是投機套利功能,投資就有投機的可能,金融衍生產品不是一般的投資對象,投機功能就是強大的。就金融衍生產品的避免風險功能而言,在投資者風險概念擴大了的情況下,金融衍生產品的這一功能似顯得更加招人喜歡,也更顯得地位突出。

以股票期貨指數為例來討論。對於單個投資而言,股票投資可能是世界上風險最大的投資之一,這就產生了投資避險的要求。股票指數期貨正是應這樣的要求而「衍生」出來的產品。對於一個有多種股票的投資者而言,股票指數期貨就是最有效的避免風險的工具了,它以股票指數期貨市場相反的操作。一定時間後,股票的價格真的下降了,投資者手中的股票貶值了,他的投資受到了損失;但是,股票期貨也下跌了,他通過買入股票期貨來對沖,贏得了期貨市場上的正向收益,結果,該投資者沒有損失,或許還能賺點,最普遍的情況,便是損失得很少。

同樣,如果一個投資者賣出股票後,做了空頭,股票價格上升,而且顯示出了繼續上升的熱頭,這對於投資者是一個損失,他需要別的方式對這種損失進行補償,於是,他需要買入股票期貨來避免這種風險,如果股票市場價格上升,他出售股票的損失也就越大;而在股票期貨市場上,股票指數期貨價格上升,賣出合約可以得到相當價值的收益,這樣一收一付,正負相抵後,至少也是風險減少,股票指數期貨的避免風險功能表現得格外充分。

在這樣的股票市場與股票指數期貨市場相反的操作中,我們可以留心到如此的事實:如果投資者在股票市場上做的是多頭,而同時並不利用期貨市場上的避險保值功能,那麼,投資者可能會有兩種結果出現:一是股票的價格上升,股票的投資者將拋出股票,取得可觀的投資收益;二是股票的價格下降,股票的投資者由於資金周轉等問題,他不得不拋出,由此蒙受較大的投資損失,與既做股票市場多頭,同時又做股票期貨市場上的賣空來說,投資者可能賺得痛快,也可能賠得慘重,收益的波動曲線是大幅度的;而利用了股票期貨市場者,就在不賠不賺和小賠小賺之間波動,曲線是平緩型的。

同樣,當投資者在股票市場上做的是空頭時,在不利用股票期貨市場的情況下,投資者可能由於價格下降而慶幸拋得及時,減少了損失或是獲得了收益;相反,如果股票價格上升,投資者則可能後悔拋股票過早,形成了重大的損失。和利用股票期貨市場情況不同,如此的投資活動的收益波動曲線是高波峰和低波谷的。如果利用了股票期貨市場,則拉平了收益的波動曲線。

可見,用不用股票期貨來做反向操作,實際上是投資者對投資做不做保險的選擇,如果做了,投資者就不再有投資損失的巨大風險,但同時,它也使投資者得到較大收益的可能性消失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風險是避免了,但賺取大錢的機會也丟掉了。我們承認,這的確是金融衍生產品投資保值避免風險的功能。但是,如果認識只是停留於此,我們的思想就顯得過於狹窄了。

仔細的分析可以發現,利用股票期貨市場來避免做股票投資的風險,從本質上看,是一種誇大機會成本的觀念在作崇,投資者將股票投資的非實際成本過於計較了。在多頭投資者那裡,他將股票價格可能下降而形成的風險誇大了,但他又不想馬上拋出股票,由此利用起了股票期貨產品;在做空頭的投資者那裡,他將股票價格可能上升而形成的風險誇大了,但他又沒有辦法不做空頭,他也就利用起了股票期貨產品。多頭者想持有股票,空頭者不想馬上投資,都是以相反的操作作為機會成本來考慮的:多頭怕拋了股票會有更大的損失,而空頭則害怕馬上買入會極不合算。這樣的結果,機會成本成了投資的最主要考慮,同時又被放置於放大的地位上,投資者便有無所適從的感覺。最後,乾脆利用股票期貨市場來「保險」,誇大的機會成本馬上變成現實的風險度量,投資者用股票期貨消滅了風險,也消滅了增加收益的機會。

但是,機會成本畢竟不是實際成本,在進行股票投資時,考慮機會成本是必要的。若是過於計較,結果就失去投資本身的意義了。在進行任何投資時,投資量、實際成本支出、投資收益和投資損失量是四個真實的需要計算的指標,一個股票投資者做多頭時,他應當對股票市場的情況有充分的研究和了解,如果他估計股票價格將下降,最簡單可靠的反應是將股票及時地拋出;一個股票投資者做空頭時,如果他估計股票價格將上升,他就應當在股票市場上及時地買進,以待謀利。如果投資者的估計錯了,投資者將需要支付的是實際的投資損失量或是實際成本。利用股票期貨市場來「保險」價值,實際上是一種將手中現有價值延續到一段時間後不變的做法,它與股票投資者對市場的分析與判斷不再有任何關系,市場是升是降,投資者手中的價值基本不變。這是一種積極意義上的投資么?就此而論,股票期貨產品的保值功能是消極的工具,它使投資者沒有了投資價值的變化風險,也沒有了投資價值增加的積極力量。

問題還遠不止於此。股票市場上的投資者千千萬萬,如果每個投資者都是如此進行操作,不論做空頭還是做多頭,投資的風險都由股票的期貨市場操作「保險」住了,那麼,股票市場的價值變化也就將基本穩定了。從總的情況分析,現代的股票市場,不論是發達國家的市場還是發展中國家的市場,都具有「零和交易」或是准「零和交易」的性質,即是股票市場有人賺錢,一定是他人賠錢所致。在投資者都用股票期貨來進行保值後,股票市場便一定是超常地穩定了,沒有人能夠利用股票市場的波動來進行投資了,這樣一來,股票市場的存在便有了問題,沒有投機的股票市場,還有什麼投機者呢?就是一般的投資者,誰又不想低價買入而高價賣出呢?股票市場的存在又還有什麼必要呢?

從理論上講,股票的期貨產品如果只是讓股票市場的投資者作為保值來使用,這一產品的保值功能很可能就會將股票市場送進歷史的博物館。但是,現實運行的情況表明,股票市場並不因為股票期貨市場的出現而有生存問題,相反,這使得股票市場更加活躍,而且波動更大。這就充分地告訴世人,股票期貨產品最重要的功能並不是保值,而是投機,股票期貨產品雖然產生於股票產品,但它遠比股票本身更具投機性,這是我們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結論。

雖然金融衍生產品的功能目前還沒有一致性的定論,對於它是褒是貶各有說法,毀譽參半,爭論頗大。從我們的分析可見,金融衍生產品重要的不在於它有避免風險的功能,而在於它更大的投機性。事實上,投資者對股票期貨等金融衍生產品看重的,就是它們的投機功能,就是它們「以小博大」的投機方式,真正利用金融衍生產品來進行避免風險保值者並不多。這樣的格局,應當成為研究金融衍生產品市場重要的依據。當然,對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管理的政策制定與決策部門來說,如此的結論更有特別的意義。

《投資決策理論新發展——實物期權理論研究綜述》

現行投資決策理論產生於20世紀中期,其成熟的標志是《資本預算》(Dean,1951)一書的出版。隨後Markowitz(1959)提出了投資組合理論(Portfolio Theory),在此基礎上Sharpe(1964)、Lintner(1965)提出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ital Assets Pricing Model,即CAPM)。投資組合理論和CAPM的問世將證券的定價建立在風險和報酬的基礎上,這不僅受到諸多投資機構和投資人的熱烈歡迎,而且極大地改變了公司的資產選擇和投資策略,被廣泛應用於公司的投資決策實踐。
時至今日,現行投資決策理論的缺陷日益明顯。越來越多的理論和實踐工作者呼籲對投資決策理論進行修正。對投資決策理論的進一步研究已成為時代的要求。近十年來,投資決策理論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基於實物期權的投資決策理論的研究上。

一、實物期權理論的起源和確立

實物期權即實際投資機會,是指存在於實物資產中且具有期權性質的權利,換句話說,就是將期權的觀念和方法應用於實物資產(real assets),特別是公司的資本預算評估與投資決策之中。其理論起源於實踐工作者、戰略專家以及理論工作者對現行投資決策理論的不滿。
早在實物期權理論產生以前,公司經理和戰略專家們就直覺地認識到經營管理柔性和戰略作用的價值,所以,在現實中他們並不只是簡單應用凈現值法來進行投資決策,相反,往往憑借個人的經驗來作出決策。Dean(1951)、Hayes和Abernathy(1980)、Hayes和Garvin(1982)等指出,標準的貼現現金流量方法常常低估投資機會的價值,導致投資短視行為並造成投資不足。決策理論工作者在20世紀60年代進一步用決策樹法來完善凈現值法,然而這只能部分地反映投資決策的柔性價值。Myers(1977,1987)指出,傳統的貼現現金流量方法在評估具有經營柔性和戰略作用的投資機會時有它內在的缺陷,他認為由投資所產生的現金流量,是來自於對目前所擁有資產的使用,再加上一個對未來投資機會選擇的權利。同時,他將期權的觀念應用於實物資產上,提出可以借用金融期權定價理論來評估此類投資機會。在Myers把一些投資機會看作是「增長期權」的思想基礎上,Kester(1984)討論了增長機會的戰略和競爭作用。Trigeorgis和Mason(1987)指出在評價公司經營柔性和戰略作用時,基於期權定價理論的評估方法是比較適用的方法。Baldwin和Trigeorgis(1993)指出,可以通過獲取和管理公司的實物期權等主動活動來解決投資不足的問題並重建競爭優勢。Mason和Merton(1985)、Trigeorgis(1988)、Brealey和Myers(1991)以及Kulatilaka和Marcus(1988,1992)等討論了其他更一般的實物期權的概念。其中,Mason和Merton(1985)對許多投資運營的實物期權作了詳細的討論,並把它們通過一個假設的大規模能源投資項目的形式集中地表現出來。

二、實物期權定價的理論基礎

實物期權定價的理論基礎來自Black和Scholes(1973)、Merton(1973)等關於金融期權定價的開創性的工作。Cox、Ross和Rubinstein(1979)提出的離散時間二項式定價模型使得期權定價相對簡單易行。Margrabe(1978)討論了兩種風險資產互換的期權定價。Stulz(1982)分析了兩個風險資產的最大(最小)值的期權的定價。Johnson(1987)進一步把上述分析拓展到對多種風險資產的期權定價。這些研究使得分析放棄、轉換用途的實際投資機會(實物期權)成為可能。Geske(1979)討論了復合期權的定價,這在理論上可用於評估增長投資機會的價值。Carr(1988)綜合上述兩類工作分析了序列(復合)交換期權的定價。以上這些工作,至少在理論上可以用來對序列投資以及其他實際投資機會(實物期權)進行定價。
Cox和Ross(1976)指出,金融期權可以看作是特定的可交易證券的組合,也就是提出了合成期權的概念,這使得對期權的定價成為可能。無風險定價系統的基本特徵就是構造等價可交易證券組合。由於同風險態度以及資本市場均衡無關,風險中性定價對將來的期望收益以無風險利率貼現。Rubinstein(1976)在不存在連續交易機會和風險迴避的條件下也給出了標准Black-Scholes期權定價公式。Mason和Merton(1985)、Kasanen和Trigeorgis(1994)等指出,理論上可以用類似於對金融期權定價的理論對實物期權進行定價,因為盡管實物期權並不能被交易,但在投資決策中,我們關心的是,如果公司的現金流量是可交易的話,那麼它們的價值是多少。對於實物期權定價來說,在市場中存在同不可交易的實際資產具有相同風險特性的可交易孿生證券(或可交易證券的動態組合)已經足夠解決問題了。Garman(1976),Constantinides(1978),Harrison和Kreps(1979)以及Cox、Ingersoll和Ross(1985)等人的研究進一步表明,無論或有權益資產是否可交易,在為它們定價時,只要我們將基本變數的預期增長率減去其波動率與風險市場價格的乘積,我們就可以用風險中性方法對其定價。這好比以無風險利率貼現等確定性現金流量,而不是以風險調整貼現率來貼現期望現金流量。對於無系統風險的實際資產來說,等確定性或者是風險中性增長率等於風險利率。然而,如果標的資產不可交易,那麼它的增長率就要比等風險可交易金融證券的均衡期望收益率要低。由於二者之間存在差距,在進行期權定價時,需要進行類似股息的調整。McDonald和Siegel(1985)指出,可以用市場均衡模型來估算二者之間的差額。

三、各種實物期權定價理論的綜述

現在已有許多關於實物期權定價研究的文獻。這些研究文獻大多是針對某一種實物期權進行分析,一般都給出了解析解。McDonald和Siegel(1986),Paddock、Siegel和Smith(1988)以及Tourinho(1979)等都討論了推遲期權。Ingersoll和Ross(1992)研究了利率變化對投資價值的影響。Pindyck(1988)研究序列投資中推遲期權的價值,並分析最佳投資進度安排。Carr(1988)和Trigeorgis(1993)也討論了序列投資問題。Trigeorgis和Mason(1987)、Pindyck(1988)研究了膨脹和收縮期權。McDonald和Siegel(1985)、Brennan和Schwartz(1985)分析了關閉和再運營期權。Myers(1990)分析了放棄期權。Margrabe(1978)、Kensinger(1987)、Kulatilaka(1988)以及Kulatilaka和Trigeorgris(1994)等研究了轉換期權。Myers(1977)、Brealey和Myers(1991)、Kester(1984,1993)、Trigeorgis和Mason(1987)、Trigeorgis(1988)、Pindyck(1988)以及Chung和Charoenwong(1991)等把將來的投資機會看作是公司的增長期權,並進行了研究。
盡管上述這些研究豐富了實物期權定價的理論,但是,由於它們主要是針對特定時段的特定種類的實物期權進行定價,所以沒有太大的實際應用價值。現實中投資項目一般比較復雜,通常一項投資中包括多種實物期權,而且這些期權的價值互相影響。唯一的例外是Brennan和Schwartz(1985)的研究。在研究中,他們分析了暫停(再開始)采礦的實物期權以及放棄采礦的實物期權的綜合價值,他們指出,轉換礦場運營狀態的部分不可逆轉性會產生一種慣性或者滯後效用,這使得長期保持穩定的運營狀態相對有利。盡管滯後效用是早期決策對後期決策影響的一種形式,但他們並沒有明確地研究不同實物期權之間的相互影響。
Trigeorgis(1993)分析了實物期權相互影響的特性,並指出後續實物期權的存在可以使關於標的資產的早期實物期權的價值增大,因為早期實物期權的執行會改變標的資產本身的價值,從而會增加後續實物期權的價值。所以一系列實物期權的綜合價值並不等於其中各個獨立實物期權價值的簡單加總。他還研究了決定實物期權相互影響的主要因素。近來這種關於實物期權間相關性的研究,更是促使實物期權理論從理論研究階段發展到實際應用階段。

四、實物期權與傳統投資決策的比較研究

企業在考慮投資決策時所採用的傳統資本預算方案在評估比較穩定的現金流時是准確的。但是,它忽視了企業在制定決策後的管理彈性,近年來受到了越來越多的理論工作者和企業投資人士的質疑。而實物期權與傳統的資本預算評估方法(如常用的凈現值法)最大的差別在於實物期權非常重視彈性決策中的考慮因素。
Hayes和Gavin(1982)指出使用折現現金流量評估法的公司由1959年的19%增加到1975年的94%,但卻使得研究開發費用和資本投資逐年下降,這是因為折現現金流量評估法准則常低估了投資的機會,導致過於短視的決策、投資不足以及競爭力喪失等情況。
Donaldson和Lorsch(1983)認為使用現金流量折現法的資本投資決策,由於所假設投資方案的未來現金流量確定,且決策者在決策後毫無選擇和修正的機會,只能消極地執行既定政策,這使得執行的最終結果與決策者在實際經營決策上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實際上,市場環境瞬息萬變,充滿著競爭者進入等不確定性,所以投資後真正的現金流量與預先估計的現金流量可能並不一致,在市場環境及整個經營環境改變或不確定性因素消失時,決策者便會根據新的信息修正投資方案評估價值,原先的投資決策可能因此而改變。
Myers(1983)指出當採用折現現金流量評估法評估投資規劃中運營或者戰略性的期權時,有其先天上的限制。當折現現金流量評估法在評估較穩定的現金流量時,問題不大;但在評估企業的成長機會或無形資產時,特別是研究和開發投資項目的價值,因幾乎都是期權價值,所以折現現金流量評估法並不適用。
Baldwin和Clark(1992)指出傳統資本投資決策方法並不能正確評估組織能力(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組織能力的發展可使企業能更有效地開發利用市場的機會,而獲致較佳的運營績效。他們建議應將組織能力視為投資的范疇,並討論其在戰略性資本投資上的重要性。Dixit和Pindyck(1995)認為凈現值法雖然運用簡單,但它隱含了錯誤的假設,即投資是可逆的(reversible),投資是無法遞延的,然而大部分的投資是不可逆的(irreversible),而且是可以遞延的(deferrable)。
在多變的市場環境中,不確定性與競爭者的反應往往使實際收益與預期有所出入。當有新的信息或是不確定性逐漸明朗化時,企業往往發現不同的投資項目應有不同的管理彈性能力來修正原先設定的投資。例如,可以遞延投資或擴張、緊縮甚至放棄這項投資項目。這些可以依照環境變化而對未來行動做出調整的管理彈性,使原本凈現值的概率分布函數發生不對稱性與偏態,這種不對稱性和偏態來自於增加了可能的向上價值和限制向下的可能損失。當缺乏管理彈性時,傳統凈現值的概率分布是對稱的,凈現值的期望值將符合預期的分布;當管理彈性的效果顯著時,即可以提供對未來改變加以調整或改變原先設定的策略,使得帶來向上的潛在獲利且限制向下的損失,在此偏態不對稱的概率分布,它的期望值會超越靜態的凈現值的期望值,超過的部分就是期權的溢價,這反映了管理彈性的價值。
以期權方式評價資本決策構架的提出,是想把管理彈性觀念化和數量化。當考慮決策者的管理彈性時,並不是放棄傳統的凈現值(或折現現金流量)法,而是通過期權評價的方式來量化管理彈性,避免出現投資項目的價值被低估的現象。基本上,當未來情況不確定性愈大、投資期間愈長,期權的價值愈高。傳統上,不確定性愈大、投資期間愈長等因素會減少不存在實物期權情況下的凈現值,但是卻會增加期權的價值(正效果),從而抵消減少不存在實物期權情況下凈現值的負效果,使投資項目在存在實物期權情況下凈現值價值增加。
事實上,資本投資的期權理論與傳統的投資決策理論,二者最大的差異在於前者考慮了所謂投資項目所隱含的「彈性」價值。決策者要正確評估投資項目的真正價值,就必須將這一彈性考慮進來。在資本投資決策上運用實物期權,是將資本預算評估程序的現金流量折現法所需要的信息加以擴充(考慮管理彈性)。因此,在面臨高度不確定的投資機會評估時,期權評價方法將可提供較現金流量折現法更為完善的決策方案分析結果,使之能符合投資項目的特徵,並作出正確的投資決策。

㈦ 利用機會成本的原理,試分析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做出權衡選擇,

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所要放棄另一些東西的最大價值,以自己作為出發點,考慮想要得到的東西和能用於犧牲的東西的價值量,你考慮清楚了就能做出相應對策

㈧ 「機會成本理論」如何應用於生活

機會成本的嚴格定義是:選擇最優方案放棄的次優方案的價值。寬泛地理解,機會成本是選擇某一特定方案放棄的其他各種可行方案的可能收益之平均值。這里的最優,並非實際發生的最優,而是選擇者(決策者)的心理預期。比如說,10萬元錢投資於房地產可獲得利潤20萬,投資於股票市場可獲得利潤15萬,如果把這10萬元錢投資於房地產,那麼可以從股票市場得到15萬就是其機會成本,如果把這10萬元投資於股票,那麼可以從房地產投資中獲得的20萬就是其機會成本。一般地,最優的資源配置意味著該筆資源投向某一用途所擔負的機會成本最小。
機會成本從來都沒有真正發生,但它是我們選擇某一方案、方向、道路時考慮重點因素之一。人生的機會成本有時會很高,機會成本越高,選擇越困難,因為在骨子裡面我們從來不願輕易放棄可能得到的東西。我在畢業的時候,面臨就業的選擇,使我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那時我的可選方案有兩種:一所高校和一家企業。這是一個典型的經濟學的「選擇」(二擇一),因為我是不可能同時去高校教書又去企業工作的。如果我去高校教書,我可以逐漸實現自己做一名學者的夢想,而且我相信高校的較高層次文化氛圍和較簡單的人際關系,對我個人可能更適合,這些對我都具有相當大的效用,如果我選擇企業,那麼我就得不到這些效用。反過來,如果我真去那家企業的話,也有很大的效用,因為那家企業給我開出數目可觀的薪水,並且許諾解決住房,我放棄企業,就放棄了這些可能得到的效用。當時我為這樣一個去留問題足足思考了很長時間。可見,機會成本從未真正發生,但它的確最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選擇行為。
如果沒有選擇的「機會」,就不會有機會成本。沒有選擇的「機會」,就意味著沒有選擇的自由,意味著「不得不」。比如血統是無以為選的,所以人們不得不接受這一現實——一個人可以不斷改變國籍、居所、生活習慣,甚至他可以融於另一民族,但他的骨子裡,流淌著的仍是他祖父輩的血脈。在計劃體制下,個人的職業是難以變更的,也不能自由從業,那時人們從事,某種職業的機會成本就不大,因為人們沒有自由選擇的權力——自然,人們也不會認為「不得不」從事的工作是令人幸福的。譬如,父母愛孩子,也應讓孩子選擇愛的方式,如果孩子是「不得不」接受父母的愛,這愛便是強加的,孩子是不會以此為幸福的。
然而也並非有選擇的權利就會令人幸福,有許多優柔寡斷的人,讓他們自己選擇往往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他們寧願沒有選擇的權利,而走那些別人為他(她)安排好的道路。擅長語言和修辭的莫勒耳(Mohler)曾辛辣地嘲諷那些屈從於命運而不是選擇命運的人,他說:「人既可以屈從於命運也可以選擇命運,然而許多人一生都不去做這些選擇(Jeder hat neben dem Zwangsschicksal auch ein Wahlschicksal,doch viele schreiten ihr leben lang night zur wahl.)」
可供選擇的道路越多,選擇某一特定道路的機會成本越大,當然選擇也越困難。因為所放棄的機會之數量和價值也越多了。我有一個深刻的感受就是,畢業的時候,有的學友面臨著眾多可供選擇的道路:出國、去企業、去研究機構、去政府機關等等,而有的學友只有去路一條。結果,只有一條去路的學友反而沒有多條去路的學友那樣費時地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