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進行成本的核算
完整地歸集與核算成本計算對象所發生的各種耗費,正確計算生產資料轉移價值和應計入本期成本的費用額,科學地確定成本計算的對象、項目、期間以及成本計算方法和費用分配方法,保證各種產品成本的准確、及時。
1、正確劃分各種費用支出的界限,如收益支出與資本支出、營業外支出的界限,產品生產成本與期間費用的界限,本期產品成本和下期產品成本的界限,不同產品成本的界限,在產品和產成品成本的界限等。
2、認真執行成本開支的有關法規規定,按成本開支范圍處理費用的列支。
3、做好成本核算的基礎工作,包括:建立和健全成本核算的原始憑證和記錄、合理的憑證傳遞流程;制定工時、材料的消耗定額,加強定額管理;建立材料物資的計量、驗收、領發、盤存制度;制訂內部結算價格和內部結算制度。
4、根據企業的生產特點和管理要求,選擇適當的成本計算方法,確定成本計算對象、費用的歸集與計入產品成本的程序、成本計算期、產品成本在產成品與在產品之間的劃分方法等。方法有品種法、分批法和分步法,此外還有分類法、定額法等多種。
注意事項
1、最基本的成本計算方法有: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成本計算方法的確定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生產的特點和成本管理的要求。例如,在大量大批單步驟生產的情況下,只要求按產品的品種計算成本,這種成本計算方法就穩定之為品種法。
又如,在單件小批多步驟的生產情況下,由於生產是按照客戶的訂單以及企業組織的生產批別組織生產,因此,產品成本就應該按照訂單或生產批別進行計算,這種成本計算方法就為分批法。而在大量大批多步驟生產的情況下,往往不僅要求按產品品種計算方法為分步法。
2、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可與基本方法結合使用的成本計算方法,例如,採用品種法計算成本,在產品品種規格繁多的情況下,為了簡化成本計算工作,可以先將產品劃分為若干類別,分別計算各類別產品成本,然後在各個類別內部採用一定的分配標准,計算出各個規模產品的成本,這種方法稱之為分類法。
在定額管理制度比較健全的企業中,為了加強成本的定額控制,還可以以定額成本為基礎,計算產品的實際成本,這種方法為定額法。
『貳』 關於產成品拆解為原材料的會計處理
假設:舊商品為A
A拆解為甲材料
新產品B
1,製作新產品B的成本
就把生產B產品時發生的所有直接人工/直接材料/製造費用直接結轉成本就行了,就正常的一生產產品的流程
借:生產成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甲材料)/製造費用
貸:應付職工薪酬/原材料--甲材料/物料消耗......
2, 原生產A產品的所有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製造費用)已經結轉到舊商品A,那就直接把舊商品A直接轉入拆解後的新材料甲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製造費用構成成本,都結轉為庫存商品了,那就不存在再把那些記入費用了.
借:原材料--甲材料
貸:庫存商品--A產品
『叄』 會計學里的成本拆分是什麼意思
成本拆分即成本分解,是將一定期間內所發生的全部成本,按其同產銷量 (業務量) 的依存關系劃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的過程。企業總成本經分解後的基本構成情況是:總成本 (y) =固定成本 (a) +單位變動成本 (b) ×產銷量 (x),其數學模型為直線回歸方程y=a+bx。
進行成本分解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通過確立成本性態模式,將成本同產銷量 (業務量) 之間的關系定量化,以便滿足對企業未來一定期間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規劃和控制的信息需要。常用的成本分解方法主要有高低點法和回歸直線法等。
在高低點法下,單位變動成本 (b) =高、低點成本之差÷高、低點產量之差,固定成本 (a) =高 (低) 點成本-單位變動成本×高 (低) 點產量。在回歸直線法下,單位變動成本或成本變動率 (b) = n∑×y-∑×∑y/n∑x2- (∑x) 2,固定成本 (a) =∑y-b∑x/n。
(3)成本如何拆解擴展閱讀:
1、未耗成本與已耗成本
在財務會計中,將成本分為未耗成本與已耗成本兩大類。未耗成本是指可在未來的會計期間產生收益的支出,此類成本在資產負債表上列為資產項目,例如設備、存貨及應收賬款等。已耗成本則是指本會計期間內已經消耗,且在未來會計期間不會創造收益的支出。
這類成本又可分為費用和損失,前者在損益表上列為當期收益的減項,例如已銷產品的生產成本及各項期間費用等,後者則因無相應利益的產生,而在損益表上列為營業外支出等項目,例如火災、水災等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2、支出成本與機會成本
支出成本和機會成本是成本的兩種主要類型。支出成本是過去、現在或未來的現金流出。機會成本是指由於選擇最優方案而放棄的次優方案上的收益。
會計系統的特徵是記錄支出成本而不記錄機會成本。但是,管理者為了保證所作的決策是最優的,在進行決策時應考慮機會成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成本分解
『肆』 汽車回收是一台的價格拆解賣零部件成本怎麼核算
現在汽車報廢是一千塊錢
『伍』 成本是如何攤銷
攤銷成本是指某一產品在某一段時間內應該分攤負擔的成本.
所以攤銷成本有兩種方法:按時間段分攤,或按產品品種分攤.
攤銷就是本月發生,應由本月和以後各月某種產品功多種產品成本共同負擔的費用.
攤銷費用的攤銷期限最長為一年.如果超過一年,應作為長期待的攤費用核算.
『陸』 看文sir拆解一杯拿鐵的成本構成
有一個問題困擾我很久。
喜歡喝咖啡的朋友,不知道有否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大部分咖啡廳的咖啡定價都是那麼幾個固定數字,比如拿鐵在28-35塊一杯、美式咖啡在18-25塊一杯。文sir最近每次端起咖啡杯,幾乎都在思考同一個問題,就是一杯咖啡到底值多少錢?
為了弄清這一杯咖啡背後的門道,我首先請教了做過咖啡生意的朋友。他們說,經營咖啡廳的主要成本包括兩個方面:
1、物料消耗:咖啡豆、牛奶、糖漿、輔料(包裝、餐巾紙、紙杯等),以及日常調式中的物料浪費
2、經營管理費用:設備折舊、人工、租金、水電能耗
不過,我覺得這裡面主要考慮的是運營層面的顯性成本,而遺漏了一些比較重要的隱形成本,比如前期決策成本、品牌培育成本、證照辦理等等。
——————————我是分割線———————————
為了更有說服力,我打算用(演繹法+歸納法)兩種方法結合來做這個成本分解。
以大杯拿鐵為測算樣本
1、物耗
正向推演(演繹法),即自下而上,從細分合並為總體費用。
咖啡豆:以品質比較好的illy深度烘焙咖啡豆為例,價格為0.25元/克(這個價格屬於比較高的用料成本,約合一磅120-130元,聽朋友講一般的咖啡店用的都是一磅豆100元以內的。)其中,每杯咖啡用量20g,即5元。
牛奶:以雀巢全脂牛奶為例,1L裝的約15元,每杯咖啡用量6-7盎司(約170-200ml),即2.5-3元。
糖漿:包括焦糖、砂糖等,以太古金砂糖為例,按每杯1小包0.2元計(實際上這部分可以忽略,因很多人喝咖啡的習慣並不加糖)。
輔料:包括外帶包裝、餐巾紙、紙杯等,約合一杯咖啡0.5-1元。
這樣,根據上面的計算,一杯咖啡的物料成本大約在8.5-9元(當然,如果用豆品質一般的話,可以控制在7元左右)。
2、經營成本
逆向推演(歸納法),即根據經驗進行歸納總結,先有費用總額然後回算。這種思考邏輯需要明確一個前提,即對消費頻次進行預估,但這個數據因咖啡店選址的位置、所在地城市消費能力差異較大,這里文sir暫按國內一線城市較繁華地段的情況進行估算,即第一年(品牌培育期:平均到每天,上午10-20人到店,下午20-30人到店,晚間10-20人。取中位數,合計每天約55人。)
設備等資產折舊:目前的商用咖啡機價格在5000-10000元不等,像星巴克那種定製的幾萬塊一台的機器就不在考慮范圍內了,再加上其他設備購買,按2萬元十年攤銷計,20000/10年/365天/55人=每杯0.1元。
軟裝改造成本:按品質中上,1500-2000元/平,總計50平,裝修投入約50*(2000+1500)/2=8.75萬元。按十年攤銷計,87500/10/365/55=每杯0.44元。
租金:參考58同城等,按50平的小鋪面,取5-8元/平/天,取中位數約合50平*(8+5)/2/55人=每杯6元。
人工:按50平的小鋪面,聘用4個人輪班制,人均工資5000元。如此,每天的人工成本為5000*4/30/55=12.1元。
水電及其他費用:按每月2000元,2000/30/55=1.2元。
這樣,根據上面的計算,一杯咖啡的經營管理成本大約在20元左右。
3、隱性成本及其他
包含上文提到的前期決策成本、品牌培育成本、證照辦理費用、行政費用、稅費等,按(物耗+經營成本)*5%計,約為1.5元/杯。
綜上,我為這杯樣本咖啡的成本畫像如下:
一個位於一線城市
位於人流有保障地段的
50平左右
小咖啡廳,
如果只以提供單一品種咖啡為主營收入,
那麼它的一杯高品質大杯拿鐵的成本費用約為
1物耗+2經營成本+3隱性成本=30元。
這樣來看,按照現在的售價,再加上成本控制,加上營銷推廣擴大消費頻次,賣咖啡的利潤應該能在10%-20%。
於是,本文的結論是,在北京開咖啡店賺錢有點難!
『柒』 主營業務成本如何拆分料工費
主營業務成本沒有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及製造費用一說,他對應的是庫存商品,或產成品,
你說的應該是生產成本,中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及製造費用,這三個要素中, 製造費用是中人在不同分配對象中,按一定標准進行分配,具體標准要根據公司生產實際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生產成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要涉及在完工產品和在產品之間進行分配,這也和企業的生產情況直接相關的,總的大原則,是誰受益誰承擔,建議你好好看盾成本會計方面的資料學習一下
『捌』 哪些品類適合成本拆解
從設計降本的角度來說,自己能夠改設計的零件適合拆解分析,黑匣子零件比如感測器,晶元這些就不適合分析,也分析不了;從采購降本的角度來說除了黑匣子零件外都可以去分析,跟是誰設計的關系不大。成本拆解主要目的是降本,拆解是第一步,拆解完成後還要做DFMA,VAVE和對標,最後是采購降本和精益生產。
科理咨詢擁有多年產品降本設計、質量設計、創新設計服務經驗,為企業提供DFMA產品降本設計、供應鏈降本、產品拆解對標及復雜性分析、TRIZ問題發明解決理論、DFSS六西格瑪設計等服務。
『玖』 舊家電回收面臨成本困境,為何開工拆解等於不斷虧損
主要原因是因為拆解收入不能覆蓋成本,以至於越拆解越虧損。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家電產品更新換代的步伐也不斷加快,很多家庭都面對過處理舊家電的麻煩。對於消費者來說,家電回收價格不高,讓人感覺吃虧了,而對於家電回收企業來說,又覺得家電回收很難賺錢,甚至還會虧錢。
事實上,當家電產品更新換代之後,正規拆解企業開工不足,會導致很多舊家電進入非法拆解領域,會帶來環境污染問題,但成本倒掛問題又導致正規拆解企業開工不足,這無疑是舊家電回收拆解面臨的困境。
希望各拆解企業能夠找到突破點,盡可能減少舊家電拆解帶來的污染吧。
『拾』 如何分解項目目標成本
企業屬於多品種生產企業,在這種情況下,應先將企業總體目標成本分解為各產品的目標成本,分解方法有以下兩種:
1、與基期盈利水平非直接掛鉤分解法
此法在確定每種產品目標銷售利潤率的基礎上,倒推每種產品的目標成本,最終將各產品目標成本的合計值與企業總體目標成本進行比較並綜合平衡,進而確定每種產品的目標成本。顯然,照此分解的目標成本並未與基期的盈利水平掛鉤,這種方法從每種產品的自身盈利狀況出發,直接與企業總體目標成本進行比較,無論是企業的總體目標成本還是各產品的目標成本均可採用「倒扣法」予以確定,計算公式如下:
企業總體目標成本或每種產品的目標成本=預計銷售收入-應繳稅金-目標利潤
其中:目標利潤=預計銷售收入×目標銷售利潤率
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目標銷售利潤率實務中常常按產品銷售利潤率計算;另外,實務中各產品的目標銷售利潤率可能高於或低於企業總體的目標銷售利潤率,但只要以此推算的各產品的目標成本合計值等於或低於按總體推算的目標成本即可。否則,各產品就需要反復綜合平衡,直到具有實現總體目標成本的可能為止。考|試/大還需要注意的是,目標利潤的確定方法很多,既可以以目標銷售利潤率確定,也可以利用目標資產利潤率或目標成本利潤率等確定,從實際的應用來看,多採用目標銷售利潤率,故本文僅以目標銷售利潤率為例進行說明。
〔例1〕假設某企業生產甲、乙兩種產品。預計甲產品的銷售量為5000件,單價為600元,預計應繳的流轉稅(包括消費稅、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為360600元;乙產品的預計銷售量為3000件,單價為400元,應繳的流轉稅(包括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為10200元。該企業以同行業先進的銷售利潤率為標准確定目標利潤,假定同行業先進的銷售利潤率為20%。要求:預測該企業的總體目標成本,並說明如果該企業結合實際確定的甲產品的目標銷售利潤率為23%,乙產品的目標銷售利潤率為18%,在這種情況下,該企業規定的總體目標成本是否合理?
依題意,則:
企業總體的目標成本=(5000×600+3000×400)-(360600+10200)-(5000×600+3000×400)×20%=2989200(元)
甲產品目標成本=5000×600-360600-5000×600×23%=1949400(元)乙產品目標成本=3000×40-10200-3000×400×18%=973800(元)
總體目標成本=1949400+973800=2923200(元)<2989200(元)
說明:雖然各產品自身的銷售利潤率與同行業先進的銷售利潤率不一致,但以此測算的總體目標成本為2923200元,低於企業規定的總體目標成本,因此該企業規定的總體目標成本合理,應將各產品目標成本的預計值納入計劃。
2、與基期盈利水平直接掛鉤分解法
實踐中,企業常常與基期的銷售利潤率或資金利潤率直接掛鉤來確定計劃期的目標盈利水平,以此確定的目標成本較上一種方法更具有普遍適用性。此法在調整基期盈利水平的基礎上,先確定企業計劃期總體的目標銷售利潤率,然後將其分解到各產品,進而利用「倒扣法」確定企業總體的目標成本以及各產品的目標成本。考|試/大它的理論依據是,目標利潤決定目標成本,只要各產品加權平均的銷售利潤率大於或等於計劃期企業總體的目標銷售利潤率,就可以實現企業的目標成本規劃。實際應用中,根據各產品目標銷售利潤率是否隨企業總體盈利水平同比例變化,具體又可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1)各產品目標銷售利潤率隨企業總體盈利水平同比例變化
如果企業要求各產品的目標銷售利潤率隨企業總體的目標銷售利潤率同比例增減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的具體計算步驟如下:
①按計劃期的銷售比重調整基期銷售利潤率,公式為:
按計劃比重確定的基期加權平均銷售利潤率=∑某產品基期銷售利潤率×該產品計劃期的銷售比重
②根據總體規劃確定企業計劃期總體的目標銷售利潤率以及計劃期的利潤預計完成百分比,計算公式分別為:
計劃期目標銷售利潤率=按計劃比重確定的基期加權平均銷售利潤率+計劃期銷售利潤率的預計增長百分比
計劃期目標利潤預計完成百分比=計劃期目標銷售利潤率/按計劃銷售比重確定的基期加權平均銷售利潤率
③確定各種產品的目標銷售利潤率,計算公式為:
某產品目標銷售利潤率=該產品的基期銷售利潤率×計劃期目標利潤預計完成百分比
④利用「倒扣法」即可確定企業總體的目標成本以及各產品的目標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