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理解「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請通俗地解釋
邊際成本:指的是每一單位新增生產的產品(或者購買的產品)帶來到總成本的增量。這個概念表明每一單位的產品的成本與總產品量有關。
比如,僅生產一輛汽車的成本是極其巨大的,而生產第101輛汽車的成本就低得多,而生產第10000汽車的成本就更低了。
邊際收益(Marginal Revenue)是指增加一單位產品的銷售所增加的收益,即最後一單位產品的售出所取得的收益。它可以是正值或負值。邊際收益是廠商分析中的重要概念。利潤最大化的一個必要條件是邊際利潤等於邊際成本。
在完全競爭條件下,任何廠商的產量變化都不會影響價格水平,需求彈性對個別廠商來說是無限的,總收益隨銷售量增加同比例增加,邊際收益等於平均收益,等於價格。
(1)學生如何感知他所獲的收益和成本擴展閱讀
當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時,產商增加一單位產量獲得的收益大於付出的成本,所以廠商增加產量是有利的,總利潤會隨之增加。
當廠商增加的產量到達一定程度時邊際成本就開始增加,在增加到等於邊際收益之前,增加產量都會是總利潤增加,當邊際成本大於邊際收益後,每多生產一單位獲得的收益小於成本,多生產多虧損。
所以只有當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時,總利潤是最大的。
⑵ 研究生的機會成本是什麼
(一)收益成本
收益成本即是學生因為投資於研究生教育而放棄的其他方面的收益,主要包括投資收益和工資收益。
1.投資收益。投資收益是指學生所繳納的學費如果用於其他投資手段而獲得的收益。如果把學費投資到股票、基金、銀行存款等各種行業獲得的收益都構成學生的機會成本。以一般自費研究生三年學費3.5萬元為例,雖然投資於各種行業收益不一且三年內3.5萬元左右的資本投資可能獲取不到多大的經濟收益,如最穩定的銀行存款利息大概只有一千多元,但這也是因為讀研而放棄的個人機會成本的一部分。也許是因為這部分的機會成本過小,因此很多人選擇讀研。
2.工資收益。工資收益是指學生如果不讀研,直接就業在這三年裡獲得的工資收入。據有關報道的數據顯示,2011屆本科畢業生的平均簽約月薪為2000元左右,隨著經驗、資歷、業績的增加,工資會逐步上漲。按此估算,除了三年的生活必需品消費約20000元,這三年的收益大約為50000元。這項收益也構成應屆本科畢業生讀研時的機會成本。
由此可見,一名本科畢業生如果直接攻讀三年碩士研究生的機會成本至少也要五六萬元。對於一些緊俏專業和應用型專業的畢業生來說,他們本科畢業直接工作收益較高,即直接讀研的機會成本比其他學生更高。對於國內普通家庭來說,子女讀研的教育投資成本還是挺高的。除了能計算的、會計意義上的機會成本外,研究生還面臨著其他隱性的,難以用數字衡量教育機會成本。
(二)時間成本
應屆畢業生讀研的時間正是人生最關鍵的黃金時期,選擇讀研的畢業生都具備基本的理論基礎和知識結構,又有創新精神和靈活思維,以及年輕人特有的勇氣和活力,在這一階段,如果能獲得較好的機會,那麼很可能就是他們輝煌事業的起步。然而,選擇讀研的話,學生的活動范圍主要是學校,交際圈很小,學業也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社交十分有限,這很可能使他們喪失許多重要的機遇。對於學有成就的同學來說,這三年的寒窗苦讀是值得的,不過對於那些對從事科學研究沒有興趣,僅僅是不願面對就業壓力而讀研的學生來說,那三年的時間幾乎被浪費了。有的學生如不能按期畢業則要推遲畢業時間,推的時間越長,其時間成本也越大。一寸光陰一寸金,浪費了三年大好時光,對於青年人來說是非常大的損失,這一部分的機會成本不容小覷。
⑶ 作決策時,應該如何考慮各種成本和利潤
做決策時首先得從成本最小化與利潤最大化兩角度出發,從而獲得最大利益,當然成本的考量需要考慮到決策的機會成本,即作出最優決策所能獲得的收益(例如買股票A能獲得收益1,買股票B獲得收益10,但只能買一種股票,那麼你買股票A相比於買股票B而言所付出的機會成本就為10),機會成本的考量是很多投資者未考慮在內的,但又是很具有決策意義的
⑷ 什麼是顧客感知收益
顧客感知價值(customer-perceived
value)指與其他競爭產品相比,顧客擁有或使用某一種市場提供物的總利益與總成本之間的差異。
例如,「溢價牛仔」最近將牛仔褲的價格抬上了天。一條佩奇溢價牛仔(paige
premium
denim)的牛仔褲起價169美元。一位購買了一條佩奇牛仔褲的女士認為物有所值。佩奇的主人和設計者亞當斯·凱勒(adams-geller)運用她作為一名牛仔褲模特時學到的知識,完全從女性的角度設計牛仔褲。佩奇說道:「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沒有完美的基因,但是我們可以帶給你另一件最好的東西:完美的牛仔褲。」她的牛仔褲「會提升臀部,使你的腿顯得修長,大腿和臀部顯得苗條——對所有女性關心的細節和質量都一絲不苟」。總而言之,佩奇牛仔褲是一種真正的價值——它將更好也更長久地適合你。當決定是否購買時,顧客會在擁有一條佩奇牛仔褲的這些利益和其他感知價值與獲得它所付出的金錢和心理代價之間進行權衡。
顧客常常不能准確地或客觀地判斷價值和成本。他們根據自己感知的價值作出判斷。例如,與一條你從蓋普公司(gap)的貨架上拉出來的便宜的牛仔褲相比,佩奇牛仔褲真正提供了卓越的質量和那麼完美的修身效果嗎?即使是這樣,它值這么高的價格嗎?這都是個人價值感知的事情,但大多數女性給予了肯定的回答。一位女士說,對於她,溢價牛仔看起來總是恰好合身,價格因此不那麼重要。「我工作,所以我有錢買得起它,」她說,「我認為它值那麼多錢。」
這是我從科特勒的書上摘抄下來的原話,絕對權威。
⑸ 舉例分析日常生活中某一活動的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
比如說:在大學里,經常在圖書館聽講座,首先要明白聽講座也是一種學習。你去聽講座,也就是在額外的學習時間里加強了對額外知識的吸收。這件事的邊際成本也就是在學習上所增加的時間,也就是你聽講座的時間,你的邊際收益也就是你聽講座的收益。
邊際就是"新增」帶來的"新增」,這就是邊際的邊際成本就是每新增一個單位產品,所要新增的成本叫邊際成本;邊際收益是多賣個產品,你能夠新增的收入叫邊際收益;邊際產量是你多增加一份投入,所能夠多獲得的產量叫邊際產量。
(5)學生如何感知他所獲的收益和成本擴展閱讀:
邊際成本作用就是研究成本變化規律,配合邊際收入,計算邊際利潤。
當邊際收入-邊際成本=邊際利潤>0時,方案可行。
當邊際收入-邊際成本=邊際利潤<0時,方案不可行。
邊際成本的變化規律:
邊際成本的變動規律與平均成本的變動規律相似,也先隨產量增加而降低,達到一定規模後開始增加。只不過它達到最低時的產量比平均總成本及平均變動成本的較小,在平均總成本與平均變動成本達到最低點時,邊際成本等於平均成本。
⑹ 怎麼獲得感知價值
其實我對『感知價值』很陌生,在數學建模中見過。下面的是在網路中搜到的,僅供參考。
顧客感知價值(Customer Perceived Value,CPV)就是顧客所能感知到的利益與其在獲取產品或服務時所付出的成本進行權衡後對產品或服務效用的總體評價。顧客感知價值體現的是顧客對企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所具有價值的主觀認知,而區別於產品和服務的客觀價值。
比如:中國古代「買櫝還珠」的故事中,買者對於盒子的感知價值顯然與盒子本身的實際價值有很大的差異。
顧客感知價值的核心是感知利益(Perceived Benefits)與感知付出(Perceived Sacrifices )之間的權衡。這一概念包含著兩層涵義:首先,價值是個性化的,因人而異,不同的顧客對同一產品或服務所感知到的價值並不相同;其次,價值代表著一種效用(收益)與成本(代價)間的權衡,顧客會根據自己感受到的價值做出購買決定,而絕不是僅僅取決於某單一因素。
載瑟摩爾通過大量的實證研究得出這樣幾個結論:
(1)價值中收益成分包括顯著的內部特性、外部特性、感知質量和其他相關的高層次的抽象概念。雖然許多顧客將產品質量(內部特性)作為價值收益中的主要部分,但總體上衡量價值收益仍包括諸如包裝、顏色等外部特性和產品或企業的信譽、便利、形象等更高層次的抽象的利益。而且,產品的內部屬性本身可能並不直接與顧客所感知到的價值相關,相反,它們往往要透過產品的外部特性甚至顧客個人所感知的抽象的利益才能得到體現。
(2)感知價值中所付出的包括貨幣成本和非貨幣成本。顧客付出貨幣和其他資源(例如時間、精力、努力)以獲得產品或服務。對於一些價格感知程度高的顧客而言,貨幣方面的付出是關鍵性的因素,減少貨幣上的支出即是增加了感知價值;對於那些價格感知程度低的顧客而言,減少時間、精力方面支出更能增加感知價值。
(3)外部特性是"價值信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取代顧客在收益與成本之間進行的費神的權衡。在評定產品價值時,顧客對組成產品的各種要素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大多數顧客並不認真考慮價格與收益,而是依賴於暗示--經常是外來的暗示--"不經意"地形成自己對價值的印象,他們只對已獲取的信息進行少量加工便實施購買行為。他們重復購買一個信任的品牌,利用外部價值暗示來簡化其挑選過程。
(4)價值感性認識依賴於顧客進行估價的參照系統,即依賴於進行估價的背景。例如在不同的購買地點、購買時間、消費時間與地點,顧客對價值的感知就不一樣。這意味著顧客感知價值是動態的。
---------------
顧客感知價值(Customer Perceived Value)
什麼是顧客感知價值
人們買的不是東西,而是他們的期望。消費者希望在交易過程中實現一定的顧客價值。顧客價值的本質是顧客感知,即顧客對與某企業交互過程和結果的主觀感知,包括顧客對其感知利得與感知利失之間的比較和權衡。顧客感知價值是指顧客對企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所具有價值的主觀認知,它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顧客價值概念。後者是指企業認為自己的產品或服務可以為顧客提供的價值,屬於企業內部認知導向;而前者是指顧客對企業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價值判斷,屬於外部顧客認知導向。
感覺和知覺是認識活動的初級階段,感覺是人們對於事物屬性的反映,如事物的色彩、味道、溫度等方面的信息在頭腦中的反映,構成人們的感覺。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同時看到同一事物的結論是不一樣的。同樣,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用不同的方式看同一事物,結論自然也不同。
感覺是為了獲得結果對輸入的信息進行識別、分析和選擇的過程。人們通過感官「看、聽、聞、嘗和摸」等接受信息。雖然獲得了大量的零碎的信息,但只有一部分成為知覺。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之上,對事物屬性的綜合性反映。我們選擇一些信息同時放棄其它大量的信息,這是因為我們無法在同一時間里去注意所有的信息。這種現象就是選擇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人們每時每刻,都暴露在許多刺激之下,在面對眾多的刺激下人們較可能注意與目前的需求有關的刺激、較可能注意其所期望的刺激、較可能注意某些大幅度偏離正常狀況的刺激。
感覺和知覺合稱為感知。消費者的感知心理活動是進行其他消費心理活動的基礎。消費者的感知有時會和現實不一致,但是這個「感知」卻對消費者的行為有重要意義。
對顧客感知價值的操作
1. 價值探索:企業應培養一個以價值為本的企業文化,並採用關系營銷的概念去分析,明白和理解顧客需要的價值。
2. 價值結構:企業應先確立服務品牌的定位,並以顧客問卷調查之結果去評估以何種價值作為主題,才去建立和定價企業所提供的服務或產品。
3. 溝通價值:服務品牌應為自己所確立的價值向顧客、戰略夥伴、內部員工及公眾等作溝通及教育。
4. 組織和訓練以傳遞價值: 企業可創意地為每位員工設計不同角色,讓他們共同建立價值、進行管理及市場運作,並參與到品牌價值鏈當中,而企業可提供培訓去裝備所有參與者,以保證他們具備傳遞價值給顧客的能力。
5. 以管理顧客的付出來改善其感知價值,顧客將會付出更少的努力和體力,不論在心理和生理上,都能以更舒適的方式去消費。
6. 企業應盡力維持原有顧客、夥伴和員工,以保證價值的傳遞在經濟及生產力上更具效益。
⑺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你認為上大學的收益和成本是什麼
上大學的成本為學費和時間(機會成本)。
收益為知識的積累、能力素質的提高、人際網路的建立。
⑻ 什麼是成本收益觀念
初看起來,「成本」和「收益」這兩個概念似乎與道德行為格格不
入。因為道德提倡奉獻,崇尚自我犧牲,道德行為從來不講成本,不講
回報。但細細想來,道德行為確實有個成本與收益的問題。道德行為離
不開付出(投入),有付出(投入)就得講究獲得(產出),否則會造
成浪費,得不到應有的效果。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研究道德行為,
不僅是可行的,而且還可以揭示道德行為的特點與規律,為研究道德行
為提供新的視角。
一
成本——收益分析是指以貨幣單位為基礎對投入與產出進行估算和
衡量的方法。它是一種計劃方案,是預先作出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任何一個企業在進行經濟活動時,都要考慮具體經濟行為在經濟價值上
的得失,以便對投入與產出關系有一個盡可能科學的估計。成本——收
益分析是一種量入為出的經濟理念,它要求對未來行動有預期目標,並
對預期目標的幾率有所把握。經濟學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是一個普
遍的方法。經濟學可以用它來研究各種條件下的行為與效果的關系,探
究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其他社會科學也可運用它來分析
人的行為。「經濟學的方法,簡而言之,就是成本——收益分析。經濟
學家之所以有不同,是因為他們對什麼是成本、什麼是收益的看法不同。
將成本和收益的概念推而廣之,幾乎可以無所不包。因此經濟學的方法
可以應用到社會科學的其他領域。」[1](P 282)那麼,具體化到道德
領域,具體化到道德行為,成本——收益分析是否可能,這就需要分析
這種方法的前提條件和內在特徵。
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前提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從事經濟活動
的企業,從追求利潤最大化出發,總要力圖用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收
益。「消費和需求構成了廠商的收益,生產和供給引出了廠商的成本,
廠商按照收益和成本決定其生產規模。」[2](P 57 )這是廠商理論的
基礎。「從收益和成本兩方面的變化,研究出最佳的生產規模以獲得最
大限度的利潤。利潤最大化就是廠商決定生產規模的原則。」[2](P57
)在這里,廠商生產的直接目的是獲得最大化利潤,廠商研究成本與收
益的變化只是為了確定可以獲得利潤最大化的生產規模。在經濟活動中,
人們之所以要進行成本——收益分析,就是要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
收益。「經濟分析比其他方法更明確更全面地假定最大化行為,假定家
庭、廠商、工會或管理當局的效用或福利函數能夠極大化。」[3](P 7)
因此,當我們運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考察道德行為時,其前提條件
應該是,道德行為也是一種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為。然而,傳統的道德
理論則認為,道德的根本特點是自我犧牲,它不求回報,提倡奉獻。「
道德調整與其他調整方式不同,其根本特點在於要求個人或行為主體對
他人或社會作出必要的自我節制和自我犧牲。所謂道德總是要以個人對
社會或對他人的或多或少的自我犧牲為前提的。」[4](P15)其實,這
只是對道德利他性這一方面特性的說明。道德除了利他性之外,還有自
利性的一面。而且,道德並不排除對其最佳效益的追求。道德在本質上
是講效益的,它的產生本身就是經濟原理的運用。道德既不是自發產生
的自然物,也不是什麼神的意旨,而是人們為了調整相互間的利益關系
而約定的行為規范。人們之所以要用這種形式規范各自的行為,是因為
這種形式可以避免人與人之間在利益上的種種沖突,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把人的行為約束在規則所允許的范圍內,因此,道德是以較低的契約
成本換取人與人之間利益關系相互協調的較高收益,道德這種形式在人
際關系中的運用本身就遵循了人類行為效用最大化法則。「經濟學可以
證明,那些歷史地形成的道德規范是有效率的。一個人最有效率的行為
或對策,就是遵從道德的行為或對策。由於存在著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採取合作態度、替他人著想以及自律精神不僅是有道德的,而且是有效
率的。」[1](P 277)道德不僅是人們獲得經濟效用最大化的一種策略
,而且它本身也是一種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為。其實,人類的一切行為
都蘊含著效用最大化的經濟動機,都可以運用經濟學的成本——收益分
析方法進行研究和說明。「當代行為科學已用大量事實證明,決定人的
道德行為選擇的最根本的動因是人們對其行為結果的預期,這種預期是
建立在人們對行為結果的酬賞——代價分析的基礎之上。並且,在這種
行為結果的預期中,經濟利益上的考慮通常起著最重要的作用。」[5]
自利性、經濟性、計算性是成本——收益分析的特徵。這種方法的
內在精神是追求效益,但這種對效益的追求帶有強烈的自利性。成本—
—收益分析的出發點和目的是追求行為者自身的利益,它只不過是行為
者獲得自身利益的一種計算工具。成本——收益分析追求的效用是行為
者自己的效用,不是他人的效用,這是其指向性,即自利性;由於行為
者具有自利的動機,總是試圖在經濟活動中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
益,使經濟活動經濟、高效。成本——收益分析的前提——效用最大化
就蘊含著經濟、高效的要求。道德行為的效用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物質
效用,另一類是精神效用。道德本身是精神產品,但它以利益為基礎。
遵守某種道德就是維護某種利益,因此,道德行為效用最大化包含了物
質利益的最大化。但道德的效用又不能僅僅用物質利益來衡量,它還表
現為人格完善的精神價值。只有承認這一點,才能全面地把握道德行為
經濟性的內涵及其價值。行為者要使自己的經濟活動達到自利的目的,
達到經濟、高效,必須對自己的投入與產出進行計算,因此,成本——
收益分析蘊含著一種量入為出的計算理性,沒有這種精打細算的計算,
經濟活動要想獲得好的效果是不可能的。因此,成本——收益的計算特
性是達到經濟性的必要手段,也是保證行為者行為自利目的的基本工具。
由此可見,成本——收益分析具有極強的功利性。
那麼,源於經濟學且功利色彩十分濃厚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為
什麼能夠適用於道德行為呢?這是因為道德行為雖然具有利他性,但也
具有自利性、經濟性和計算性,在內在特徵上與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的內在要求相一致。道德的自利性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是物質利益
上的自利性。因為道德的基礎是利益,一個人選擇遵守道德的行為,實
際上就是選擇了通過尊重他人利益維護自己利益的目的。在經濟活動中,
許多通過利他形式達到自利目的的互利道德行為就屬於這種類型。二是
精神上的自利性。道德既是人們相互間維護物質利益的工具,也是人們
追求精神完善的一種境界。追求高尚道德目標的人,他們把道德本身作
為目標,因此,他們在發生道德行為時,其精神也是自利的。道德行為
同時是一種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經濟行為,它講求效率,並對行為的後果
進行理性的思考(計算),並力圖取得最佳效果。「實際上,人們的道
德觀念和道德行為,是不可能脫離他們現實的生活環境,尤其是經濟生
活環境的。道德認知和良心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個體的行為,但是,
影響個體行為選擇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個體對其行為後果的酬賞——代價
的分析和預期。」[5]雖然道德行為不同於經濟行為, 經濟行為的成本
——收益分析不能機械地搬到道德行為的分析中來,但成本——收益分
析的內在精神和基本做法是適用於道德行為分析的。
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在談判桌上寸利必爭、連辦公用紙都要精打細
算的企業家,卻在捐助社會事業、賑災濟貧時出手大方,與從事經濟活
動時判若兩人。這種現象是否意味著經濟行為與道德行為遵循著截然不
同的規律呢?是否意味著成本——收益分析不適用於道德行為呢?筆者
的回答是否定的。首先,不管是經濟行為,還是道德行為,都追求效用
的最大化。「在經濟活動領域中,追求財富是人的主要的和公認的目的。
」[6](P 119)在充滿競爭的市場上,人們只能以賺錢的多少來體現自
己的價值。市場機制是一個以利益為杠桿的機制,它使人處於一種求利
的緊張氣氛之中,不得有半點鬆懈,否則便無法在經濟活動中立足。一
旦跨過經濟活動的邊界,有些人便會從求利的緊張氣氛中緩過氣來,甚
至慷慨地捐讓出自己的一部分利益。但他們在利益捐讓過程中所表現出
的品質,並未超越效用最大化的行為規律,而不過是追求了另外一種效
用。其次,人是經濟人與道德人的統一。經濟人與道德人並不是兩個領
域的兩種人,而是同一活動中的人所表現出來的兩種不同屬性。在經濟
活動中,人們追求自身的利益,充分展現著經濟人的屬性,但人們在追
求利益的過程中也同時遵循著道德,表現出道德人的屬性。其實,經濟
人的假設反映了人類行為的基本特點,反映了人的本性。不管什麼行為,
都不會使人性發生根本變化。因此,經濟人的假設在道德領域中也是成
立的。但人的行為隨著環境的變化,其表現方式會有所不同。在道德活
動中,道德人會處於突出的位置,使人的行為表現出更大的道德性,經
濟人的屬性則退居次要位置。因此,一個人在社會事務中所表現出的「
出格」行為仍然是一種常規行為。
二
我們的倫理學比較重視道德發展規律的研究,但對道德行為規律的
研究則顯得不夠。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分析道德行為,可以揭示出
道德行為的成本——收益規律。「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又稱交易費用
分析法。在交易費用為正的世界上,經濟人的基本行為准則就是行為的
預期收益≥預期成本(即R≥C),這是經濟人決定是否採取行動的必要
條件,而採取行為的程度則在於邊界條件:邊際收益=邊際成本(即MR
=MC),因為這時已經實現了凈收益(NR=R-C)的最大化。經濟人的
行為就是成本——收益分析的結果……人們的基本行為動機沒有什麼不
同,都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人們行為的差異則在於其收益較之成本的
差異,此差異來源於各人價值觀的不同。」[7](P 17 )由此分析道德
行為,可以發現:一種道德行為是否發生,及其發生的廣度和深度如何,
由成本和收益的關系決定;當收益大於成本時,該行為就具有經濟的價
值,並且是值得或易於發生的,反之,則是不值得發生或不易發生的;
收益與成本的差越大,這種行為發生的幾率就越高,驅動力就越強。在
收益既定的情況下,道德成本就像經濟活動中的「看不見的手」一樣,
支配著人們的道德選擇。這就是道德行為的收益——成本規律。
道德行為可區分為道德的行為和不道德的行為。無論是道德的行為
,還是不道德的行為都是遵循道德行為的成本——收益規律的。
就道德的行為來說,其成本主要由直接成本與機會成本構成。直接
成本是道德主體在從事道德活動的過程中在時間、財力和精力等方面的
付出;機會成本是指道德主體因從事該項道德活動而放棄從事其他道德
活動所放棄的效用收益。道德的行為收益是指道德主體從事某項道德活
動所獲得的效用。在這里,收益大於成本,則表明該行為有效益,這種
行為就會得到強化,反之,則無效益,這種行為就會被弱化,甚至消失
而出現不道德行為。在這方面最突出的是,在社會的倡導下,一些人無
私奉獻,樂於助人,但也有些人,卻乘機撈取便宜,損害無私奉獻、樂
於助人者的利益。在一般情況下,人們在選擇自己的道德行為時,是要
對這種行為可能付出的成本和可能得到的收益進行比較計算的,只有當
他認為收益會高於成本時,才可能選擇這種行為。當無私奉獻、樂於助
人者作出善舉時,他們所生產的公共產品(如創造的良好社會秩序等)
被他人無償享用。這些公共產品的生產是要付出成本的,如果這種成本
得不到補償,其主體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害。倘若一種道德的行為收益與
成本差距太大,這種行為就會受到抑制。久而久之,道德的行為就會被
不道德的行為擠垮,這與商品市場上劣質商品搞垮優質商品的萊蒙市場
現象是類似的。因此,對待道德的行為,社會不能不聞不問,而應通過
制度設置使善有善報,使遵守道德者自身的利益得到保障,只有這樣,
才能促使更多的人樂於行善積德,擴展道德的行為,提高整個社會的道
德水平。
至於不道德的行為,其成本由直接成本、機會成本、受罰成本和邊
際成本構成。直接成本是指道德主體從事不道德活動的直接支出,包括
人力、財力的支出和精神負擔方面的代價;機會成本是指道德主體因為
從事此項不道德活動而同時不再有機會將其資源用於其他道德行為活動,
由此而放棄的可能的收益;受罰成本是指道德主體的不道德行為暴露以
後受到懲罰所付出的代價,包括事發後所受的處罰付出和由此產生的負
面效應。當然,受罰成本必須在不道德行為暴露並受罰後才產生,否則
不能被計作不道德行為成本。邊際成本是不道德行為成本變動量與其收
益變動量之比,表示隨著不道德行為數量的增加,每增加一次不道德行
為所增加的成本。不道德行為的收益就是道德主體從不道德行為中所得
到的好處。不道德行為收益如果大於成本,這種不道德行為就會強化。
要避免該不道德行為的發生,關鍵是加大受罰成本。一般說來,不道德
行為者所選擇的某一具體不道德行為,其直接成本與機會成本是一定的,
而且隨著不道德行為的增加,不道德行為者從事不道德行為的手段會更
加熟練,經驗會更加豐富,邊際成本會趨小。因此,只有增大受罰成本,
加大對不道德行為的處罰力度,才能提高不道德行為的風險程度和被制
約力。處罰要有力度,處罰不到位比不處罰還要糟糕。處罰要體現嚴肅
性,要處罰到對這種行為具有較強的抑制性。
不道德行為發生者總要把行為的成本與收益進行比較。如果我們把
道德行為的收益與成本之差視為效益,那麼,一種行為收益越多,成本
越低,則效益越高,行為者就會樂於趨向這種行為。如下圖所示。
圖1 不道德行為收益與成本關系簡圖
當收益與成本相等時,效益為零。效益為零的行為,從理論上來說
是不值得發生的。一個行為者在從事不道德活動之前,要對自己行為的
成本與收益進行計算,一般說來,當效益較大時,才會實施該行為;從
圖示來看,不道德行為者效益預期值處於零效益曲線下方的某一點上,
這些點的連接就形成了效益預期曲線。要使不道德行為成為不經濟的行
為,成為不值得發生的行為,必須使其收益小於成本,辦法就是加大受
罰成本。受罰是針對行為者講的,對於社會來說,就是對不道德行為的
懲罰。懲罰曲線的設置必須使其處於零效益曲線之上,而且隨著收益的
增大而增大,否則懲罰就會缺乏抑制不道德行為的作用。懲罰曲線表明,
只要發生不道德行為,不管行為者事實上有沒有收益,都要進行與預期
效益相應的懲罰,因此,懲罰曲線應與效益預期曲線平行,並與零效益
曲線保持一定距離,這體現了懲罰與行為者所能獲得的效益成正比例的
關系,懲罰曲線隨著預期效益的增大而上升。懲罰曲線越上升,收益與
成本的差距就越大,效益負值也就越大,不道德行為的成本才會越高,
這種行為就越不值得發生。
由此可見,無論是道德行為,還是不道德行為,都遵循著效用最大
化原則,因此,對道德行為的調節也應遵循這一原則。只有運用這一經
濟原則調節道德行為,才能保護道德的行為,抑制不道德的行為。
【參考文獻】:
【1】盛洪.經濟學精神〔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1999.
【2】劉滌源.譚崇台.當代西方經濟學說〔M〕. 武漢:武漢大學出
版社,1983.
【3】貝克爾.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M〕.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1995.
【4】羅國傑.宋希仁.西方倫理思想史〔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出版社,1985.
【5】王一多.道德建設的基本途徑——兼論經濟生活、道德和政治
法律的關系〔M〕.哲學研究,1997,(1)
【6】楊春學.經濟人與社會秩序分析〔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1998.
【7】賀衛.尋租經濟學〔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9.
⑼ 感知價值的意思
顧客感知價值 (Customer Perceived Value,CPV)就是顧客所能感知到的利益與其在獲取產品或服務時所付出的成本進行權衡後對產品或服務效用的總體評價。顧客感知價值體現的是顧客對企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所具有價值的主觀認知,而區別於產品和服務的客觀價值。 比如:中國古代「買櫝還珠」的故事中,買者對於盒子的感知價值顯然與盒子本身的實際價值有很大的差異。 顧客感知價值的核心是感知利益(Perceived Benefits)與感知付出(Perceived Sacrifices )之間的權衡。這一概念包含著兩層涵義:首先,價值是個性化的,因人而異,不同的顧客對同一產品或服務所感知到的價值並不相同;其次,價值代表著一種效用(收益)與成本(代價)間的權衡,顧客會根據自己感受到的價值做出購買決定,而絕不是僅僅取決於某單一因素。 載瑟摩爾通過大量的實證研究得出這樣幾個結論: (1)價值中收益成分包括顯著的內部特性、外部特性、感知質量和其他相關的高層次的抽象概念。雖然許多顧客將產品質量(內部特性)作為價值收益中的主要部分,但總體上衡量價值收益仍包括諸如包裝、顏色等外部特性和產品或企業的信譽、便利、形象等更高層次的抽象的利益。而且,產品的內部屬性本身可能並不直接與顧客所感知到的價值相關,相反,它們往往要透過產品的外部特性甚至顧客個人所感知的抽象的利益才能得到體現。 (2)感知價值中所付出的包括貨幣成本和非貨幣成本。顧客付出貨幣和其他資源(例如時間、精力、努力)以獲得產品或服務。對於一些價格感知程度高的顧客而言,貨幣方面的付出是關鍵性的因素,減少貨幣上的支出即是增加了感知價值;對於那些價格感知程度低的顧客而言,減少時間、精力方面支出更能增加感知價值。 (3)外部特性是"價值信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取代顧客在收益與成本之間進行的費神的權衡。在評定產品價值時,顧客對組成產品的各種要素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大多數顧客並不認真考慮價格與收益,而是依賴於暗示--經常是外來的暗示--"不經意"地形成自己對價值的印象,他們只對已獲取的信息進行少量加工便實施購買行為。他們重復購買一個信任的品牌,利用外部價值暗示來簡化其挑選過程。 (4)價值感性認識依賴於顧客進行估價的參照系統,即依賴於進行估價的背景。例如在不同的購買地點、購買時間、消費時間與地點,顧客對價值的感知就不一樣。這意味著顧客感知價值是動態的。 --------------- 顧客感知價值(Customer Perceived Value) 什麼是顧客感知價值 人們買的不是東西,而是他們的期望。消費者希望在交易過程中實現一定的顧客價值。顧客價值的本質是顧客感知,即顧客對與某企業交互過程和結果的主觀感知,包括顧客對其感知利得與感知利失之間的比較和權衡。顧客感知價值是指顧客對企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所具有價值的主觀認知,它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顧客價值概念。後者是指企業認為自己的產品或服務可以為顧客提供的價值,屬於企業內部認知導向;而前者是指顧客對企業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價值判斷,屬於外部顧客認知導向。 感覺和知覺是認識活動的初級階段,感覺是人們對於事物屬性的反映,如事物的色彩、味道、溫度等方面的信息在頭腦中的反映,構成人們的感覺。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同時看到同一事物的結論是不一樣的。同樣,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用不同的方式看同一事物,結論自然也不同。 感覺是為了獲得結果對輸入的信息進行識別、分析和選擇的過程。人們通過感官「看、聽、聞、嘗和摸」等接受信息。雖然獲得了大量的零碎的信息,但只有一部分成為知覺。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之上,對事物屬性的綜合性反映。我們選擇一些信息同時放棄其它大量的信息,這是因為我們無法在同一時間里去注意所有的信息。這種現象就是選擇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人們每時每刻,都暴露在許多刺激之下,在面對眾多的刺激下人們較可能注意與目前的需求有關的刺激、較可能注意其所期望的刺激、較可能注意某些大幅度偏離正常狀況的刺激。 感覺和知覺合稱為感知。消費者的感知心理活動是進行其他消費心理活動的基礎。消費者的感知有時會和現實不一致,但是這個「感知」卻對消費者的行為有重要意義。 顧客感知價值的研究 20世紀70年代以來,企業在顧客層面上的競爭不斷推陳出新,從以產品為中心、注重產品質量,到「以顧客為導向」、爭取顧客滿意與忠誠,直至90年代提出顧客感知價值概念。顧客感知價值的研究自20世紀9O年代以來越來越成為國外學者與企業家共同關注的焦點,這正是企業不斷追求競爭優勢的合理與必然結果。邁克爾·波特在《競爭優勢》一書中指出,競爭優勢歸根結底產生於企業能為顧客創造的價值。Woodruff(1997)也指出:「顧客感知價值是下一個競爭優勢源泉。」企業為顧客提供優異價值的能力被視為是90年代最成功的競爭戰略之一。如何將資源最大程度地、有效地轉化為顧客感知價值,這將是企業構築核心競爭力的基點。顧客感知價值理論不但為企業營銷帶來了全新的進展,也為核心競爭力的構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因此,為顧客提供優異的顧客感知價值是企業競爭優勢的根本所在,研究基於顧客感知價值條件下的企業核心競爭力培育,對於企業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至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對顧客感知價值進行研究,顧客感知價值的概念也隨著研究的拓展而不斷完善。目前普通的觀點認為,顧客感知價值的核心是顧客對感知利得與感知利失(或稱感知成本)進行權衡。感知利失包括購買者在采購時所面臨的全部成本,如購買價格、獲得成本、運輸、安裝、訂購、護修理以及采購失敗或質量不盡人意的風險;感知利得是在產品購買和使用中產品的物理屬性、服務屬性、可獲得的技術支持等。因此,利得不僅僅包括產品或服務的質量,而利失也不只包括產品或服務的價格。顧客感知價值具有主觀性,是由顧客而不是由供應商決定的。 1990年,美國密西根大學商學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倫敦商學院教授哈默爾(G.Hamel)在哈佛商業評論上將企業核心競爭力定義為「組織中的積累性學識,特別是關於如何協調不同的生產技能和有機結合多種技術流派的學識」,標志著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的正式提出。之後,美國管理學家福克納和鮑曼又進一步指出,企業核心能力是公司專有的、優異的、紮根於組織之中的和適應市場機會的,更有可能實現可持續競爭優勢,獲得超平均水平利潤的一種復合性、整合性的能力。因此,企業核心競爭力一般是指本企業特有的技術、服務、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包括有號召力的品牌、強大的R&D梯隊、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務以及內部激發團隊精神的管理模式等。 Slater認為企業卓越的績效來自於提供卓越的顧客價值。Gale主張只有將顧客價值納入競爭策略核心之中, 才能使企業保持競爭優勢。Woodruff則把顧客價值看作是競爭優勢的下一個源泉。因此,顧客價值已成為企業創造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是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動力,企業核心競爭力為顧客價值提供了可靠的保證,兩者是一種互生共存的關系。 對顧客感知價值的操作 1. 價值探索:企業應培養一個以價值為本的企業文化,並採用關系營銷的概念去分析,明白和理解顧客需要的價值。 2. 價值結構:企業應先確立服務品牌的定位,並以顧客問卷調查之結果去評估以何種價值作為主題,才去建立和定價企業所提供的服務或產品。 3. 溝通價值:服務品牌應為自己所確立的價值向顧客、戰略夥伴、內部員工及公眾等作溝通及教育。 4. 組織和訓練以傳遞價值: 企業可創意地為每位員工設計不同角色,讓他們共同建立價值、進行管理及市場運作,並參與到品牌價值鏈當中,而企業可提供培訓去裝備所有參與者,以保證他們具備傳遞價值給顧客的能力。 5. 以管理顧客的付出來改善其感知價值,顧客將會付出更少的努力和體力,不論在心理和生理上,都能以更舒適的方式去消費。 6. 企業應盡力維持原有顧客、夥伴和員工,以保證價值的傳遞在經濟及生產力上更具效益。
求採納
⑽ 經濟學中的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是啥意思啊希望有大神能通俗易懂的解釋一下,謝謝!
1、在經濟學和金融學中,邊際成本指的是每一單位新增生產的產品(或者購買的產品)帶來的總成本的增量。 這個概念表明每一單位的產品的成本與總產品量有關。比如,僅生產一輛汽車的成本是極其巨大的,而生產第101輛汽車的成本就低得多,而生產第10000輛汽車的成本就更低了(這是因為規模經濟帶來的效益)。 生產新的一輛車時,所用的材料可能有更好的用處,所以要盡量用最少的材料生產出最多的車,這樣才能提高邊際收益。邊際成本簡寫為MC或MPC;
2、邊際利益一般指邊際收益 。邊際收益(Marginal Revenue)是指增加一單位產品的銷售所增加的收益,即最後一單位產品的售出所取得的收益。它可以是正值或負值。邊際收益是廠商分析中的重要概念。利潤最大化的一個必要條件是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此時邊際利潤等於零,達到利潤最大化。 在完全競爭條件下,任何廠商的產量變化都不會影響價格水平,需求彈性對個別廠商來說是無限的,總收益隨銷售量增加同比例增加,邊際收益等於平均收益,等於價格。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不作任何建議。
應答時間:2021-05-13,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