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在潮汕開一間粿條麵店要多少成本
擴展閱讀
物流企業成本構成有哪些 2025-05-18 04:16:36
直接人工費用怎麼分配 2025-05-18 04:12:06

在潮汕開一間粿條麵店要多少成本

發布時間: 2022-09-23 05:20:41

❶ 開潮汕粿條加盟店要注意什麼呢

建議就是最好選個大品牌加盟,現在做粿條的店很少有牌子,選鮮手道這樣的品牌比較有保障。網路了解這家,就可以了。

❷ 求潮州粿條的材料及做法!

潮州粿條是潮汕的一種小吃,廣州人稱為「沙河粉」,潮汕人稱為「炊粿」、「粿仔」。這種小吃是用米粉漿薄層蒸熟晾涼之後,切條備用的小食半成品。炒粿條主要調味為老抽和沙茶醬、辣椒醬,配料可用豬肉片、牛肉片、鮮魷魚、蔥段、豆芽菜、芥藍、韭黃等。 潮汕粿條湯在店鋪的煮法是一碗一碗的泡,將粿條放於煮開了的沸水中燙了片刻,用多孔的「飯籬」將它撈起,倒在碗里,泡上煮開的骨湯及放下配料魚露、肉茸、味精及冬菜、芫荽、蔥等,加上肉片或肉丸、豬肝、蚝仔、鮮蝦肉等,就成為一碗很爽口的粿條湯了。潮汕城鎮集市,鄉鄉里里,開店擺攤或沿街販賣的 很是普遍。

❸ 有在潮州開牛雜粿條店的么!想拜師學習!

在環市東路,廣東工業大學往東一百米,有一家「汕頭骨牛肉店」,我吃過有你所說的牛雜果條和牛肉丸。我當時覺得很好吃,但由於我不是潮汕人,所以也不敢說吃的是不是正宗,你可以過去品鑒一下。

❹ 潮汕牛肉粿條店加盟費一般要多少呢

那個鮮手道就是做潮汕粿條加盟的,具體你可以聯系總部問一下情況。有幫助的話,可以給個大大的贊不。

❺ 潮汕粿條是怎麼做的做粿條的米用哪裡產品最好

用米漿炊熟的,用潮汕地區種的「雙朝」米炊粿仔最佳(粿仔切成條狀就是粿條)

❻ 請問潮汕地區的牛肉粿條的湯水怎麼做,下什麼配料

本,首先說這面,一般的粿條麵店主食有三種:粿條、面、米粉;粿條有分機制和手工,手工製作的粿條口味相當好,材料只有大米和水,而機器做的粿條則是添加了類似薯粉的料(我只知道大概),雖然吃起來有嚼勁,但是這種機器制的粿條通常都不是真正的熟透,如果麵店為了節省時間,煮的時候像手工做的一樣的時間,那麼……
一般煮麵或者粿條,下的肉來源只有兩種:豬和牛;豬又分早至中午的豬肝豬心豬血、晚上的豬雜(或叫豬下水)、豬肉丸還有豬肉;牛料有四種:牛肉、牛肉丸、牛筋丸和牛雜。牛肉比較有講究,必須是新鮮的沒有牛筋雜類的嫩肉;而牛雜則主要是牛肚和牛筋。潮州人吃牛肉講究的是新鮮和嫩,因此煮的時候只是非常簡單的燙一下,面條端上來的時候看到的牛肉還有少許的粉紅色,而不是拉麵館裡面早就熬好的牛腩肉。還有不得不說的肉丸,潮州的肉丸相當的出名,正宗的肉丸得是用打出來的,而不是那種一味用粉定型的肉丸,做出來的肉丸彈力雖然沒有周星馳電影中那麼誇張,但也是相當的厲害。
再說湯水,湯水的細節是最多的。常見的是味精湯,即白水加味精鹽;然後是骨頭湯,用豬骨熬的一鍋,年復一年的熬制,不斷加料換料;還有就是鮮肉湯,這種鮮肉湯其實是成本最低的湯水,因為無添加,所以更營養更新鮮。當然這種湯水也是正宗的潮州特色,正是因為潮州人吃豬肉牛肉都講究新鮮和嫩,所以這種湯只要你有煮豬肉或者牛肉就可以有這種湯。
綜合上述,潮州的粿條、麵店的菜單非常簡單也非常復雜,但是從來沒有人有過菜單,基本分為:牛肉麵、牛肉丸面、牛肉灌面(炸醬面)、牛雜面、豬肉面、豬雜面、豬肉丸面、豬肉灌面、牛肉河粉、牛肉丸河粉、牛肉灌河粉、牛雜河粉、豬肉河粉、豬雜河粉、豬肉丸河粉、豬肉灌河粉、牛肉米粉、牛肉丸米粉、牛肉灌米粉、牛雜米粉、豬肉米粉、豬雜米粉、豬肉丸米粉、豬肉灌米粉(吃灌米粉的人很少)

不知道這是不是你想要找的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最後,祝你好運。

❼ 腸粉機可以蒸粿條嗎 粿條也是米漿蒸出來的..本人想開粿條店,,求指導

粿條其實就是河粉,腸粉機是可以,可是效率低。

❽ 潮汕粿條面湯底什麼做。想自己做生意。

既然還不會做,首先就要去學習!不然生意也沒辦法做起來!

❾ 潮汕美食的半壁江山,都是粿

「食在廣東,味在潮汕。」潮汕地區對外地遊客最大的吸引力,莫過於 美食 。



身為一個潮汕人,每當與外地朋友談論起 美食 話題,發現朋友們對潮汕 美食 的理解總是囿於牛肉丸,牛肉火鍋,再豐富點就是鹵鵝,海鮮。潮汕人吃牛吃出了名堂,吃出了潮汕圈,但真正占據潮汕人日常生活的潮汕 美食 卻鮮有人問津,它就是粿。


對於外地人來說,潮汕粿沒有潮汕牛肉火鍋聲名遠揚;對於潮汕人來說,粿是再日常不過的餐桌 美食 、點心小吃,不足為奇。但若真正談論起潮汕的飲食文化,沒有粿卻萬萬不行。換句話說,粿占據了潮汕 美食 的半壁江山,如果你為潮汕 美食 而來,卻不試試潮汕的粿,不亞於白跑一趟。



粿,從貢桌走下餐桌

廣義的潮汕粿,泛指用米、麥以及其他雜糧所製成的副食品,多為煎炸、蒸煮類的小吃,後來很多其他潮汕小吃也泛稱粿,例如與龜苓膏相近的涼粉,在潮汕地區則稱為草粿。狹義的粿,原指米製品而已。《康熙字典》里,「粿」釋義為「凈米也,又米食也」。潮汕人善吃粿,與它所處的環境密不可分。


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和農業的生產與發展息息相關。潮汕地處我國東南丘陵的邊緣,地勢自北、西北向南、東南傾斜,北回歸線橫貫其中部。潮汕平原位於韓江三角洲,為廣東省內第二大平原,其面積有4000多平方公里。潮汕處於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區,土地肥沃,氣候適宜,水稻的產量頗豐,大米自然成為潮汕人飯桌上的主宰者。



但大米怎麼演化為粿,並在潮汕地區廣泛流行?這還要從潮汕 歷史 說起。


自古以來,受戰亂、經濟的影響,中原人口歷經多次南遷。潮汕先民正是在一次次的南遷中來到潮汕平原這片富饒的土地,又把許多中原風俗帶到了潮汕平原。中原注重饗祀,張衡在《東京賦》中說道:「咸用紀宗存主,饗祀不輟。」 清代思想家唐甄在《潛書·有歸》也提到:「縗麻饗祀,事死也。」以 美食 供奉祖先,是中原的傳統。中原傳統的祀品主要是麵食,潮汕地區不產小麥,便因地制宜,用大米代替小麥,用米食代替麵食。大米磨成粘米粉,配比不同的薯粉澱粉、糯米,也可以像面團一樣,塑造成各種各樣的祭祀所需的「果子」,因為主要成分是大米,便以「米」為旁,有了「粿」字,形容這一類的祭祀食品。


潮汕平原人口眾多,耕地較少,又面臨台風地震等自然災害頻發的困境,於是大部分潮汕人不得不向大海尋求發展。除了發展漁業,潮汕人憑借著刻苦奮斗的精神,搭乘一艘艘紅頭船向南洋進發。海上艱險、路途遙遠,下南洋謀生的潮汕人往往不知幾時才能與親人再團聚。大米製成粿品較容易保存,作為食物,粿既能果腹,也飽含潮汕人對生活的美好願景,對親人的祝福。潮汕人離家遠行時,會帶上家裡准備的粿作為干糧。時至今日,粿還是潮汕人送禮佳品之一,無論是酬神祭祖、婚喪嫁娶,到日常生活,潮汕人都離不開粿了。



潮汕的粿何其多?

說潮汕 美食 大半都是粿的天下,一點兒也不誇張!潮汕有多少種粿,或許連他們自己也數不清。


潮汕人吃粿,要跟著時年八節走。什麼是時年八節?潮汕地區將一年中最重要的八個節日視為祭祀的主日,八節分別是: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除了八節,每月逢初一十五,也要祀神,粿,是八節中不可或缺的貢品。不同的節日,不同的時令,便催生出了不同的粿品。以往的潮汕人家,家家戶戶都要自己做粿用於祭祀,於是潮汕人的一年就在幾乎不間斷的各類粿品中吃過來。



在潮汕地區,什麼時節吃什麼粿,什麼時令吃什麼粿,一切都安排得明明白白、井井有條。


在潮汕各種節日里出鏡率最高的當屬紅桃粿,它的外形酷似壽桃,顏色鮮艷,寓意生活和美,春節前後都能在飯桌上看到它的身影。


在製作紅桃粿的粿皮時,往粘米粉里加入了紅曲米,揉製成的粿皮便有了艷麗的粉紅色。再包裹上炒好的糯米飯,佐上板栗、蝦米、豬肉、花生、香菇等配料,用精美的木雕模具定型,輕輕拍出來,一個紅桃粿就完成了。皮軟料足,色香味俱全,蒸熟食用,表皮軟糯彈牙,每咬一口都能感受到豐滿的餡料。潮汕人吃粿,喜愛加點油煎炸一下,煎至兩面稍泛金黃的紅桃粿,皮酥里嫩,油而不膩,風味更佳。



潮汕的粿除了富有美好的寓意,許多粿類也是隨節氣時令被發明出來的,例如潮汕的朴籽粿和梔粿。潮汕有句俗語:「清明食葉,五月節食葯」。這里的葉,指的就是朴籽粿。 歷史 上潮汕地區廣植朴籽樹,朴籽葉可食用,有助於消炎下氣,排解積熱。清明前後朴籽樹剛發新芽,把朴籽樹的葉子搗出汁,按照配比與米漿混合,倒入模具蒸熟,即做成了朴籽粿。蒸熟的朴籽粿自帶朴籽葉的清香,口感比饅頭軟,深受老人孩子的喜愛。



到了端午時分,潮汕地區濕熱交加,古有「惡月」的說法。黃梔解毒涼血,有助消化,潮汕人便把黃梔水和入糯米粉,揉制蒸成梔粿。成型後由於過於黏膩,刀具難以切割,需要用棉線絞切。吃梔粿能清熱瀉火,梔粿在潮汕話里也叫「梔粽」,「粽」跟「壯」同音,所以在潮汕人把吃梔粿叫「吃壯」,寓意吃了身體強壯。



「時節做時粿」這句俗語便是潮汕人做粿、吃粿的真實寫照,元宵節做甜粿、紅粿,憧憬新一年的生活甜美;中元節,做「新婦閑」用於「施孤」;謝神送神,要做紅粿、發粿和酥餃;除夕,做寓意 健康 的鼠殼粿。粿品除了祭祀也可食用,當粿的含義由貢品延伸為小食,它的種類又更繁多了。沒有餡兒的粿,根據材料有菜頭粿、芋粿、麥粿、梔粿、甜粿、甘同粿;裹著餡兒的粿,根據餡料命名,有筍粿、鱟粿、韭菜粿、包飯粿;也有根據形狀命名的桃粿、龜粿等。事實上,較為大眾所知的粿條也是潮汕粿的一員,大米加水磨成漿,放入不同的器具蒸熟成型,切成條狀即為粿條,烙乾的粿皮切塊即為粿角,若是厚切成塊便是糕粿……



上文所述的粿品還只是潮汕紛紜眾「粿」中的冰山一角,總之,逢年過節要吃粿,時令節氣到了要吃粿,家有喜事要吃粿,閑來無事要吃粿……潮汕人的粿,實在多得數不清。


如今潮汕人已經沒有往日家家戶戶都做粿的盛況,現代人大多是去熟識的粿品店買粿,偶爾一家人一起做粿,倒成了不可多得的家庭樂趣。但是潮汕人逢年過節吃粿的習俗一直還在傳承,粿已然成為潮汕地區獨特的飲食文化之一。


潮汕人的一天,在吃粿中度過

潮汕人的粿從神壇下來,走向普羅大眾,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它足夠日常。


清早一碗鹹淡適中的粿條湯,便能讓熬了一夜的胃蘇醒。與河粉不同,粿條主要成分是米漿,易熟且口感較為厚實,米香味濃,不管搭配什麼湯底更能入味。熱騰騰出鍋的粿條湯里撒上「蒜頭朥」和「蔥珠朥」,算是給這碗湯粉注入了靈魂。



粿條看似平平無奇,在潮汕內部競爭也不小,揭陽桐坑的粿條就因其獨具特色,在潮汕粿條界享譽盛名。桐坑粿條形狀極細,細到接近米線的程度,與其他地方厚實的粿條相比,桐坑粿條在細的基礎上又富有韌性不易斷,口感更佳。要想吃到潮汕最好吃的粿條,直奔桐坑去吧!


粿汁是粿條在潮汕早餐界最有力的競爭對手,粿汁的汁,指的是鹵汁。一碗粿汁好不好吃,大致是由鹵味兒決定的,但是可不要忽略了粿汁中的粿。現今大多數粿汁店的粿用的是粿條,但在更為傳統的粿汁店,粿汁中的粿應該是粿角。粿皮烙干切成塊狀便是粿角,雖說製作工序比粿條復雜一些,但是可以保存的時間更久,煮熟後也更有嚼頭。在潮汕地區,只有汕頭潮陽還保存著較多傳統的粿汁店。



潮汕的粿大多數是小吃,有那麼幾種飽含澱粉的粿品小吃,往往會被作為主食端上餐桌。


紅桃粿粿皮是粘米粉和成的,餡料的主要成分也是糯米,除了形狀樣式,簡直就是飯團,以糯米為餡兒,食用後飽腹感更強。甘同粿中的甘同,其實就是土豆兒,潮汕話音譯為甘同。土豆碾成泥,配以適量的薯粉、蝦米、香菇揉成團,蒸熟出鍋後可以保存較長時間。想吃的時候切片下油鍋煎至金黃即可出鍋,根據切片厚薄,食用時的口感也會不一樣,切得薄的甘同粿,有一種接近薯片的香酥,切得厚實的甘同粿,則可以嘗到比較豐富的餡料。菜頭粿、芋粿的做法吃法與甘同粿類似,但是由於主料不同,又別有一番風味。潮汕人堅信「不煎不炸沒好粿」,高溫油煎下的粿皮,會散發出更誘人的香味,表面的酥脆又讓粿的口感更加豐富,令人胃口大開。潮汕地區的粿品店,不會賣單一的粿品,除了招牌粿品,往往還有幾樣其他的粿品小吃相配,可以滿足人們多種口味的需求。



當然,說到潮汕的粿,還是小食類居多。


水晶球便是在無米粿的基礎上豐富開來的粿品小食。無米粿,顧名思義,粿中沒有大米的成分,其粿皮純用薯粉製成,蒸熟後呈透明狀,可以看到餡料的顏色,一般為韭菜餡,又稱韭菜粿。出鍋的韭菜粿像一個個翡翠團子,顏色十分好看。富有創意的潮汕人又經過不斷的嘗試,把粿中的韭菜餡兒換成紫薯、綠豆、紅豆沙、芋泥等,使得無米粿不管是口味還是賣相都更上一層樓,由於色彩豐富,人們又形象地稱之為水晶球。



周末與朋友在潮州的牌坊街閑逛,在汕頭的小公園街區遊玩,嘴饞了的潮汕人不一定會去喝奶茶,但一定會找一家吃粿小店,點上一份五彩斑斕的水晶球,享受一個閑適下午。


若是去到揭陽,則不得不嘗一嘗當地的「乒乓粿」,揭陽乒乓粿原為「檳醅粿」,因讀音相近被誤記為「乒乓粿」,沿襲至今。乒乓粿「外皮清柔軟,內餡香脆甜」,這香來自檳醅麩,即糯米帶殼在鼎中反復烤焙,使其爆漲後壓成的麩末。糯谷在大火中烤焙,迸發出一種特殊的穀物香味。


要是去到汕頭潮陽,則要嘗一嘗當地的鱟粿,鱟(hòu),是一種比較古老的生物,生活在淺海區,便被靠海吃海的潮汕人融進粿里,端上了餐桌。作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鱟已經吃不得了,潮汕人在醬汁上稍做調整,用蟹替代鱟,混合米漿,隨喜好加入鮮蝦、南乳肉、鮮肉碎、鷓鴣蛋、蘑菇,調味,再經油浸高溫,淋上特製的醬汁即可食用。



潮汕的粿品大多價格都不會很高,茶餘飯後也會有嘴饞的潮汕人出門買粿吃,不遠,或許家門口就有一家不錯的小店。學校門口一個小小的擔子,老街道上一間小小的店面,甚至是一輛走街串巷的自行車,都有潮汕人喜歡的粿。這些買粿的小店,像細胞一樣分布在潮汕地區的各個小城裡。


最熱鬧的當屬各個學校門口的小擔子,煎麥粿的大媽摩拳擦掌,挑鹹水粿的大叔蓄勢待發,炒糕粿的阿伯迫不及待,就等一聲放學鈴響。煎過的麥粿散發著燕麥的香味,若是敲上一個雞蛋,麥香雞蛋香更是相輔相成;米漿倒入模具中蒸熟放涼,食用時淋上油鍋上炸過的菜脯粒,冷熱相遇,香味迸發;打上雞蛋煎熟的糕粿,出鍋後撒上糖粉佐味,咸甜適中,讓人回味。還有隱藏在學校周邊的炸粿肉、炸「豬腳圈」小店,每一樣粿都讓人垂涎欲滴,割捨不下,潮汕孩子的零花錢,都花在吃粿上了。



最可遇不可求的小吃當屬草粿。潮汕地區的草粿,只有在夏季才出現。草粿接近涼粉,卻有涼粉沒有的一股甘苦味兒,撒上細砂糖便中和了它的微苦。夏日午後,若是你聽到「叮叮當當」的富有節奏的敲碗聲從你家樓下飛馳而過,莫慌,那是草粿來了。賣草粿的阿伯騎著自行車飛速地在街道小巷呼嘯而過,敲擊陶碗留下訊息,來不及下樓的人不約而同地趕到最近的大榕樹下匯合,排隊等待那一份降溫解暑的草粿。炎熱的夏季靠人聲叫賣草粿顯然不現實,又累又渴,清脆的敲擊聲反而讓人精神一振,有出門買粿的沖動。



去到潮汕吃草粿,靠的是緣分,不用記住店面,你需要留心的,是大榕樹下有沒有一輛26寸大單車,馱著兩個大籮筐,單車旁還有拿著帽子扇風的潮汕阿伯。


潮汕的粿,也許三天三夜都說不完,也許光靠文字感受不到它的魅力,想吃到正宗的潮汕粿,還請麻煩你親自跑一趟。

撰文/廖慕虹 供圖/圖蟲創意 網路 等

編輯/楊亞林 圖編/周紅蕾 審發/陳奕

版權聲明:本文圖文版權歸「國家全景地理」及《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所有,如需轉載,請與「國家全景地理」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