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的素質與什麼有關有關
《詞海》對素質一詞的定義為:①人的生理上的原來的特點;②事物本來的性質;③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基本條件。可以看出,這一概念涉及到了人的硬體軟體、先天及後天等多個方面,可以說是個大的框架性的東西,但有一點沒有變,就是強調了對人的原本的認知,而對人的本性判斷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廣義的素質概念包括自然生理素質、心理素質、社會文化素質等多方面。自然生理素質包括生理機能、運動技能、體質和體型等方面的素質;心理素質包括認識、需要、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與非智力方面的素質;社會文化素質包括思想政治觀念、道德行為規范、文化科學知識、勞動生產技能、審美等方面的素質。這三方面素質相互作用、相互補充,協同構成了人的素質的整體。所以,廣義的素質是指個體在先天生理基礎上,通過後天環境的影響和教育所獲得的比較穩定的、長期發揮作用的基本品質結構。它包括思想、知識、身體、心理品質等。
人的素質主要有以下特徵:
1、素質是先天遺傳性與後天習得性的辯證統一。先天的稟賦是素質形成的基礎,而後天的環境為素質發展提供了機會,特別是有明確目的和對影響進行控制的教育性環境在素質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2、素質是相對穩定性與動態變化性的辯證統一。素質一般是指那些相對穩定的特徵,即只有相對穩定的特徵才稱之為素質。但素質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通過與環境、教育的相互作用不斷變化和發展,這種變化發展可以通過知識、能力、思想等表現出來。
3、素質既有統一性又有差異性。每個人作為一般意義上的人來說其素質具有共同的基本的特徵,表現在生理、心理、個性等基本的組成因素和結構。但每個人在具體表現形式上又有自己的特點。有些人性格中某種因素表現強於其他因素,表現為外向性格;而有些人正好弱於其他方面,表現為內向性格。這就對教育提出了不同要求,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促進學生發展。
4、素質是個體性與群體性的統一。群體素質是由個體素質構成的,個體素質水平影響到群體素質水平。但群體素質又是個體素質成長的土壤,群體素質對個體素質以巨大影響,使個體素質深深地打上了民族、地域、組織、團體等文化色彩。
5、素質具有整體性。人的素質是一個整體系統,是由各方面素質因子以某種方式連接而成的。整體素質水平既取決於各素質因子,尤其是素質要素的水平,更取決於各素質因子之間的構成關系的合理性。而整體構成結構的合理性又給予各素質因子,尤其是素質要素功能的發揮以極大影響。
『貳』 素質是什麼
什麼是素質?
素,就本意而言是「原來的」、「本來的」意思;質,則是「固有」、「應有」之意。於是,素質的基本含義就確定為「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固有屬性」。但因素質內涵的延伸和外延的豐富演變,對素質的定義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些學者、專家各自對素質作了一番論述,收到了不同時期的效果和相似的反映。由於定義的視角不同、行業各異,因而產生了近20種素質的定義和解釋。如:
在1983年的《現代漢語詞典》①中曾對素質標註:「素質,心理學上指人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特點。」1987年《心理學詞典》②中提出:「素質,通常指人生來具有的某些解剖生理特點,特別是神經系統、腦、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的解剖生理特點。這是能形成和發展的自然前提」。1989年《教育辭典》③改提為:「素質是指有機體與生俱來的某些解剖生理上特點,如身體的構造、形態、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的特點,尤其是大腦的結構和機能的特點。素質雖然是與生俱來的,具有極大的穩定性。但在後天環境的影響下,在實踐活動中,素質的某些特點也會發生緩慢的變化」。於是《人才素質與教育改革》④一文又補充到:「人的素質,狹義上看,是人與生俱來的生理特點,主要是感覺器官和腦神經系統的類型結構及其機能特點。這是心理學上講的遺傳素質。它給人的個性、才能和心理發展提供了自然基礎。廣義上看,素質是指人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具備的品格。從這個角度說,人的素質是時代的產物」。1990年《教育大辭典》⑤中對素質又解釋為:「素質,①是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點,包括神經系統、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的特點,其中腦的特點尤為重要。……②是人的心理特徵形成、發展不可缺少的生物前提,但不是惟一的因素……③是指公民或某種專門人才的基本品質。如國民素質、民族素質、幹部素質、教師素質等,都是個人在後天環境、教育影響下形成的」。1991年《素質教育縱橫談》⑥中提出「素質就是他的品格、氣質、修養、風度的綜合水平」。距離目前較近的1997年《全面素質教育手冊》⑦中綜合說明到:「素質就是人的從事活動前所具有的較為穩定的、較為內在的、較為基本的那些品質,是人們先天的自然性與後天的社會性的一系列基本特點與品質的綜合……,它包括:生理素質、身體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政治素質、思想素質等」。
上述列舉素質定義、解釋的演變,我們總體上可把這些素質的內容歸納為三個方面的屬性:一是遺傳性,先天與俱;二是心理性;三是綜合性。也就是把人的思維、行為、體能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綜合於一體而應表現出來的固有能力。
在這里,筆者從《心智》角度對素質進行這樣的分解:
首先,素質內涵的依附體、承載體是誰?是人。那什麼是人呢?馬克思曾經說過:「凡是能製造和使用勞動工具的就是人」。鄙人認為,人的概念可發展為:人是指具有創新生產和製作使用能力,並能運用思維而認識、改變環境的高級生物體。因此,人是必須具有思維、識別能力,改造和使用工具能力的生物體。
第二,依據人的生理機能得出: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人的生命一旦終止,怎麼談其思維、行動和能力呢?所以,人必須保證生命的存在,並在其延續過程中才能談及到人的作用與價值和影響。
第三,人的思維、意識、判定是受已知事物的儲存和啟迪。如果這些因素我們說是遺傳、是天生與俱,那整個世界就不需要學校,更談不上各類教育和相互影響了。所以,人對事物的認知需要通過對身邊環境信息的不斷積累、迭加和儲存。因此,人人都擁有心智。
第四,人的行為結果是受其動因的影響而表現,這一表現的原則是以是能否符合雙方的滿足感為標准。所以,人的言、行在其心理、思維活動過程中需要符合利益的升級(個人服從組織,企業服從國家,國家服從社會。)而產生相應的義務與責任。
因此,筆者對素質的理解為:素質是指一個人能正確認識周圍環境事物而生存,並能挑戰其環境事物而貢獻服務社會的能力總和。它包括人的生理、知識、責任三方面優秀表現的綜合結果。
這里第一:「一個人」是限指人類,是以人的個體單元為引導。這是定義的前提。第二:「能正確認識周圍環境事物」是指人運用思維而識別身邊事物,但必須確定是正確的識別。這是一個人應基本具備的;第三:「生存」是指人生命主體的存在和延續,沒有生命何談後續的能力?這是一個人起碼的生理條件。第四:「挑戰其環境事物」是指人的一種智力與心智的運用。依據大腦的思維和判斷是屈服環境還是挑戰環境,這需要以沉積在大腦的知識多少來衡定。這是一個人擁有的智能力;第五:「貢獻服務社會」是指一個人應具備的責任、道德、義務,它必須符合個人與周圍環境中人與物的相互滿足。這是一個人理智的影響力;第六:「能力」是指人的一種綜合表現,它不是單一的結果,而是綜合的反映。這是一個人本來的表現屬性;第七:「優秀」是指度量一個人的能力標准,明確肯定是優秀的,超他人的表現。這是對一個人的衡量依據。第八:「綜合」是指前述一個人的認知本能與知識儲備的結合,在事物環境中自身的生理、心理與他人(社會、國家、組織、對方)相互滿足的統一性。
筆者認為:素質是一個人本身應該具備的當前性和潛在性的能力。它不僅是一種綜合能力,還是一種優勢能力,更是一種表現能力。
『叄』 人的素質對人有什麼影響
至於素質的特徵,概括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
(1)內潛性。素質是人的潛能,不但遺傳素質是與生俱來的,環境與教育的影響也必須內化為人身心組織中的穩定因素才能視為素質的形成。人的素質的外化必須通過一定的實踐活動方能實現。
(2)整體性。素質結構中的各種因素可以處於不同的水平或層次,這些因素統一在一個人身上,存在於一個統一的結構之中,整體的水平取決於因素的水平及要素間結構的整合。人的素質雖然是一個整體,但是構成素質整體的各因素也可以區分為不同層次,並得到測量。
(3)穩定性與發展性。素質一經形成,就具有比較穩定的性質,並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來。當然這種穩定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人的素質和一定社會的科學技術、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精神文明程度相聯系,是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逐步形成和發展的。不同社會、不同歷史時期,對素質的要求不同。另外,個體的素質也是發展的。
(4)社會評價性。人的素質具有優劣好壞之分,素質教育旨在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優良素質,這些優良的素質可以得到客觀的測量。
此外,也有學者從辯證統一的角度對素質的特點作了劃分,如遺傳性與習得性的統一,相對穩定性與發展變化性的辯證統一,內在性與現實性的辯證統一,個體性與群體性的辯證統一,等等。
關於素質的結構,學者們有不同的意見,存在著較大的分歧,從目前的研究來看,比較有代表性的看法有:二分法,認為人的素質包括生理(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三層次說,認為人的素質從低到高依次為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五成分說,按照德、智、體、美、勞五育的劃分,將人的素質相應地劃分為品德素質、智能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和勞動技能素質,或者將素質分為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文化素質、道德素質和思想政治素質。
這些分類雖然繁簡不同,它們在本質上基本一致。不管怎樣分,心理素質都是人的素質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素質居於社會文化素質和生理素質之間,起中介作用。應該注意到,對素質結構的探討,不能純粹從抽象的邏輯出發,應堅持實用性、可行性與邏輯准確性的結合。
對於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研究應與素質和素質教育的研究聯系起來。如果不將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研究放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上,心理素質結構的研究就沒有必要。這種研究實際上反映了心理學與教育學的結合,是教育心理學對教育實踐中所提出問題的回應。至於大學生的素質,我們認為主要包括生理素質、心理素質、人文科�刂屎妥ㄒ鄧刂省?
二、心理素質結構建構的理論依據
大腦是學生心理發展的物質基礎,後天的環境、學習和訓練對腦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教育是以人為對象、以人的發展為目標的。教育對學生發展的影響,需要以學生腦的生長、發育與開發為中介;而且腦的發展也是人的發展的根本目標之一。人腦經過長期進化,其結構極其復雜和精細。遺傳因素雖然決定著大腦發育的總方向和主要輪廓框架,但是大腦神經系統的精細結構和功能特性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於後天的環境因素。換句話說,人腦之所以發育成為人腦而不是動物的腦,這是遺傳決定的;但是,究竟發展成什麼樣的人腦,是優秀的大腦還是平庸的大腦?這與後天的環境因素、營養條件、教育方式、學習訓練乃至社會文化背景都有關系。嬰兒出生時,腦內絕大多數神經細胞已基本形成,但還沒有發育完善。神經細胞的突起和突觸連接以及微小神經環路的建立在後天發育過程中有非常大的變化,甚至在人的一生中都會進行修飾。也就是說,人腦在一生中都有可塑性,腦的微細結構和功能特性都在變化。但是,在出生後至7、8歲這一段時間特別敏感,其可塑性最大。就素質教育而言,豐富的感官刺激,學校的各類教育和訓練、家庭教育、社會文化等的影響,通過兒童生理素質,特別是大腦這一物質基礎,發展成為人的各種心理品質。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和心理素質結構的建構應重視運用大腦發育的規律,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有效發展。
人的畢生心理發展的規律,特別是人的心理發展的敏感期(關鍵期),以及心理品質發展的先後順序和發展速度是心理素質教育和心理素質結構建構的理論基礎。人從出生到長大成人,再到衰老直至死亡,其心理品質始終處於發展變化之中。大學生年齡一般在17—23歲之間,屬於成年初期(或稱青年晚期,從18—35歲)。在這一階段,其思維方式由青少年時期的形式邏輯思維向辯證邏輯思維發展;特別是在23—40歲之間,是創造性思維發展的重要時期。大學生的元認知也有進一步的發展。雖然在高中階段,學生的個性已基本形成,但在大學階段,學生的個性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其自我意識迅速發展,自我同一性得到確立,進而促使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趨於穩定。大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為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建構奠定了理論基礎。
維果斯基關於教學與發展(特別是智力發展)關系的思想,對於心理素質教育和心理結構的建構具有指導意義。維果斯基認為教學應該走在發展的前面,教學的最佳效果產生在「最近發展區」,適時輔導學生是教學的不二法門。維果斯基關於教學與智力發展的思想,可以合理地擴展到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各個方面。
心理學研究不同層次或水平的區分對心理素質結構的建構具有參考價值。對心理現象的研究大致可以區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在社會關系的體系中研究人的發展,這些主要是社會心理學的內容,與社會科學?
定義1:《詞海》對素質一詞的定義為:①人的生理上的原來的特點.②事物本來的性質.③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基本條件.在高等教育領域中,素質應是第三個定義.那就是大學生從事社會實踐活動所具備的能力
定義2:所謂素質,本來含義是指有機體與生俱來的生理解剖特點,即生理學上所說的「遺傳素質」,它是人的能力發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礎.按此,定義素質為:當你將所學的一切知識與書本忘掉之後所剩下來的那種東西,想來就不無道理
定義3:「素質」是指個人的才智、能力和內在涵養,即才乾和道德力量.⑧歷史學家托馬斯·卡萊爾就特別強調作為英雄和偉人的素質方面.在他看來,「忠誠」和「識度」是識別英雄和偉人最為關鍵的標准
定義4:「素質」是指人的體質、品質和素養.素質教育是一種旨在促進人的素質發展,提高人的素質發展質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動.一個有學識不具備教育能力的人可以從事別的職業,但不能從事教師職業
定義5:"素質"又稱"能力"、「資質」、「才幹」等,是驅動員工產生優秀工作績效的各種個性特徵的集合,它反映的是可以通過不同方式表現出來的員工的知識、技能、個性與驅動力等。素質是判斷一個人能否勝任某項工作的起點,是決定並區別績效差異的個人特徵。
來源
素質其本源為溝通的層次和傳達的印象品位,分專業素質和社會素質.。
人與人溝通又分同層次溝通、跨層次溝通;單向交流、單對群交流;發展性交流、傾蓋之交、利益之交;泛泛而談,群起攻之;鴻儒之口、威逼利誘等更多 。
素質一詞本是生理學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點,主要指神經系統、腦的特性及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的特點,素質是心理活動發展的前提,離開這個物質基礎談不上心理發展。各門學科對素質的解釋不同,但都有一點是共同的,即素質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實際作基礎,以其自然屬性為基本前提的。也就是說,個體生理的、心理的成熟水平的不同決定著個體素質的差異,因此,對人的素質的理解要以人的身心組織結構及其質量水平為前提。人的素質包括重量素質、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素質只是人的心理發展的生理條件,不能決定人的心理內容與發展水平,人的心理活動是在遺傳素質與環境教育相結合中發展起來的。而人的素質一旦形成就具有內在的相對穩定的特徵,所以,人的素質是以人的先天稟賦為基質,在後天環境和教育影響下形成並發展起來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身心組織結構及其質量水平。
分類
三類八種
三類素質是指自然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素質。
八種素質是指政治素質,思想素質, 道德素質,業務素質,審美素質,勞技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
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關系
素質教育,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針對應試教育而提出的。教育要避免納入應試教育的軌道,我們就必須認識到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對立的諸多方面。歸納起來,主要有:
在教育目的上,素質教育追求學生素質即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應試教育旨在應付考試,片面追求升學率。
在教育對象上,素質教育強調面向全體學生;應試教育則把學校工作放在少數所謂優秀的即有升學前途的學生身上。
在教育內容上,素質教育重視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的「全面開花」,把幾項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應試教育則只重智育,片面強調對知識的掌握忽視了教學生學習如何做人。
在教育方法上,素質教育注意在一定共同要求的基礎上對學生因材施教;應試教育則只是對少數學生提出「升學」的統一要求,並沒有實現因材施教。
在教育評價上素質教育要求從德、智、體、美、勞等各個方面來評價學生的素質水平;應試教育則把考試作為惟一的評價方法,將分數作為惟一的評價標准。
在教育結果上,素質教育「不求個個升學,但願人人成功」,或者每個學生「及格+特長」模式;應試教育則只有少數人升學,獲得成功,而大多數學生的才能被忽略,以失敗者的心態走向社會。
從上述兩種教育的「對立」中我們不難看出,正是由於應試教育存在著如此眾多的負面消極因素,所以才激發、推動了素質教育的發展。
『肆』 素質是人在社會生活諸多關系中所表現出來的什麼的反應是人本身具有的什麼改變
素質就是一個人的素養和品質,這種內涵是由內而外而外的,散發出來的,只有到了一定的素質,一定的文化水平,才能真正的體現出他的素質,想要提高人的素質,只有從本身來提高自身修養,自身價值,這樣你的素質才能有根本的提高和改變
『伍』 什麼樣提高個人的自身素質,素質又是什麼意
「素質」一詞本是生理學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點,主要指神經系統、腦的特性及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的特點,素質是心理活動發展的前提,離開這個物質基礎談不上心理發展。各門學科對素質的解釋不同,但都有一點是共同的,即素質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實際作基礎,以其自然屬性為基本前提的。也就是說,個體生理的、心理的成熟水平的不同決定著個體素質的差異,因此,對人的素質的理解要以人的身心組織結構及其質量水平為前提。人的素質包括重量素質、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素質只是人的心理發展的生理條件,不能決定人的心理內容與發展水平,人的心理活動是在遺傳素質與環境教育相結合中發展起來的。而人的素質一旦形成就具有內在的相對穩定的特徵,所以,人的素質是以人的先天稟賦為基質,在後天環境和教育影響下形成並發展起來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身心組織結構及其質量水平。
「修養」一詞原意包括修身養性、反省自新、陶冶品行和涵養道德。馬克思主義賦予「修養」新的含義,就是要進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這種教育和改造離不開群眾的社會實踐,離不開在實踐中個人的主觀努力。「修養」這個詞,從廣義看是指人們政治、道德、學術以至技藝等方面進行的勤奮學習和涵養鍛煉的功夫,以及經過長期努力達到的一種能力或思想品質;從狹義看,「修養」通常是指思想品德修養。思想品德修養是以人的政治態度、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為基本內容的。修養的本質如同人的性格,最終還是歸結到道德情操這個問題上。
名言名句
編輯
心的陶冶,心的修養和鍛煉是替美的發現和體驗做准備。
性情的修養,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自己增強生活能力。
修養的基礎是內心對話,人在這種對話中既是自己的原告,又是自己的辯護士和法官。
修養之於心地,其重要猶如食物之於身體。
以一般人而言,最簡便的修養方法是讀書。
有教養的人或受過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是個博學的人,而是個知道何所愛何所惡的人。
源靜則流清,本固則豐茂;內修則外理,形端則影直。
美德有如名香,經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能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也。
—— 培根
凡有良好教養的人都有一禁誡:勿發脾氣。
——愛默生【美】
忿怒二字,聖賢亦有之;特能少忍須臾,便不傷生。
——曾國藩
怒時光景難看,一發遂不可制,既過思之,殊亦不必;故制怒者當涵養於未怒之先。
——申涵光
虔誠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過靈魂的最純潔的寧靜而達到最高修養的手段。
——歌德【德】
人的思想是可塑的。一個人如果每天觀同一幅好畫,閱讀某部佳作中的一頁,聆聽一支妙曲,就會變成一個有文化修養的人——一個新人。
——羅斯金【英】
身不修則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於家者蓋寡矣,而況於天下乎?
——武則天
凡鳥要成彩鳳,寒儒要變貴人,需要的是造福於人和智慧自身相結合。
——方海權
心的陶冶,心的修養和鍛煉是替美的發現和體驗做准備。
——宗白華
性情的修養,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自己增強生活能力。
——池田大作【日】
修養的本質如同人的性格,最終還是歸結到道德情操這個問題上。
——愛默生【美】
修養的基礎是內心對話,人在這種對話中既是自己的原告,又是自己的辯護士和法官。
『陸』 什麼叫素質,什麼叫素養
素質
是指一個人在政治、思想、作風、道德品質和知識、技能等方面,經過長期鍛煉、學習所達到的一定水平。它是人的一種較為穩定的屬性,能對人的各種行為起到長期的、持續的影響甚至決定作用。
素養
素養是指一個人的修養,與素質同義,從廣義上講,包括道德品質、外表形象、知識水平與能力等各個方面。在知識經濟的今天,人的素養的含意大為擴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養、文化素養、業務素養、身心素養等各個方面。《辭海》對素質一詞的定義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人的生理上生來具有的特點。第二,事物本來具有的性質。第三,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基本條件。在本研究中,筆者採用第三個定義,即研究生從事學術科研活動所具備的基本知識基礎和能力。
『柒』 什麼是素質的定義
事物本來的性質以及其品質、質量等。素質,是後天形成的一種生活習慣。 素質的高低不以人種而劃分,任何地方都有素質高的人和素質低的人。
素質就是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思想與行為的具體表現。在社會上,素質一般定義為:一個人文化水平的高低;身體的健康程度;以及家族遺傳於自己的慣性思維能力和對事物的洞察能力,管理能力和智商、情商層次高低以及與職業技能所達級別的綜合體現。
素質其本源為溝通的層次和傳達的印象品位,分專業素質和社會素質。
人與人溝通又分同層次溝通、跨層次溝通;單向交流、單對群交流;發展性交流、傾蓋之交、利益之交;泛泛而談,群起攻之;鴻儒之口、威逼利誘等更多 。
素質教育
首先要知道什麼是素質。狹義的素質概念是生理學和心理學意義上的素質概念。素質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來特點和原有基礎。在心理學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點,主要是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方面的特點,是人的心理發展的生理條件,但不能決定人的心理內容和發展水平。
這是關於狹義素質的典型解釋。廣義的素質指的是教育學意義上的素質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礎上在後天通過環境影響和教育訓練所獲得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長期發揮作用的身心特徵及其基本品質結構,通常又稱為素養。
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質、智力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勞動技能素質等。素質教育中的素質指的是廣義素質。
『捌』 請問什麼是個人素質,具體概念如何定義,包括那些方面
我國中學教育的性質、特點與培養目標,要求全面發展學生的素質,必然要求對學生實施全面的教育。為此,先要研究、認識人的素質結構。
素質原是生理學和心理學概念,是指個體先天解剖生理特點,主要指神經系統、腦的特點以及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的特點。現在,素質這一術語在教育領域廣泛使用,認為它是在先天稟賦基礎上,經過與後天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內在的較為穩定的身心組結構的要素、特徵或屬性。對這一概念的理解,應注意把握以下的要點:①素質是指人的身心組織結構整體的要素、特點或屬性,具有整體性,②素質是自然遺傳與社會文化交互作用的產物;⑧素質是人的內在的特性,人的素質在人的行為、人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發展、表現,但人的行為本身並非人的素質,而只是素質的外在表現;④素質具有相對穩定性,既非未經內化的、偶然發生的東西,也非凝固不變的東西。素質的形成,是人的身心潛能的開發、加工、塑造,是社會文化素質在身心結構的積淀,並呈現於獨特的個性心理品質和人格模式。
教育是有目的地運用文化手段促進人的自然素質的社會化。中學教育目標,從素質發展意義上說,就是對中學生各方面素質發展要求的規定,而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在於提高整個中午民族的素質。
人的素質可以按不同根據分類。當前不少人按教育的組成部分,把人的素質分為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勞動技術素質。我們認為教育的組成部分應根據素質構成劃分,而不是相反。關於素質的構成和教育的組成部分的關系,我們將在下面說明。這里我們按素質發展水平,把人的整體素質分為自然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三個層次。這樣的劃分與辯證唯物主義把人看作生理、心理、社會統一體的觀點是一致的
『玖』 人的素質是由什麼決定的
素質是最基本的性質。人的素質是身體素質和精神素質的綜合,醫學上把身體素質當做研究對象,身體素質就是,四肢健全的程度,體力的程度,肺活量的大小,各種運動的量化指標,免疫力和基因特點等等。精神素質在孔子是「仁義禮智信」,在老子是「道德」,去掉孔子的「禮」和「智」,剩下「仁,義,信」,禮和智是亂之首,不是人的素質。道與德是人的素質。墨子是「交相愛」,愛是人的素質。現代心理學認為承受力,樂觀,開朗是心理素質。
素質是人的最一般的品質,它表現為無人監督的自然狀態下的人的身體和精神狀況。人的基本素質具有同一性,也有差異性。同一性就是「同情心」,差異性就是個人在其自己的環境和遺傳中的特殊性,孔子的素質偏向於「仁」,老子偏向於「慈」,孔子偏向於泛愛眾,老子偏向於老死不相往來,保持獨立性。
人的素質就是其遺傳和社會因素,教育程度的綜合,人的素質具有穩定性,素質在緩慢的變化,素質不是迅速起作用的,一般幾十年保持穩定性,在特殊的刺激下的突變,在事件的結束後恢復故態。所以素質的進程是歷史的積淀,是社會群體和社區特殊性,環境特殊性,學習與閱歷的特殊性的綜合。素質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素質一般以十年為周期轉變,不要期望素質迅速改變,是對於素質本身的認識,孔子說「無欲速,欲速則不達」,正是就人的素質改變而言。素質決定人的性格和習慣,決定人的善惡,決定人的宿命性結局。性格不能大於素質,素質大於性格,甚至智慧也不能大於素質,如諸葛亮的智慧也沒有戰勝其好勝的素質,最終他的智慧也沒有挽救他。看到素質的特點,就可以看到人類的特點,素質中潛伏著深刻的人性,人的所有共性和特點。素質是自己無法超越的本質,許多人在明知故犯的事情上就是素質在起作用,所以認識論和智慧都不能抵抗素質。素質是歷史就是人類的歷史,習慣的歷史,遺傳的歷史,文化的歷史,500年有聖人出,就是古代對於素質變化的周期估計。
在民族性中,就是什麼民族的特點,如中國人和法國人不同,德國人和美國人不同,山西人和甘肅人不同,等等。還有具體的家族的素質特點,個人的素質特點,素質在現代教育中的要求是「德智體美勞」,而可以看到實際是智慧中心主義,德,體,美,勞都是忽視的,大學也不考這些。「唯智」是很危險的,是人的素質的不健全發展,所以上大學強化了素質的不健全,德衰,體羸,不美,厭勞,這些的轉化就形成不健全的人格,所以大學在四者的忽略中,把人的素質的綜合性集中為「智慧中心」主義,智慧的泛濫如同渾水猛獸,不僅自己受害,還可以危機他人。「德衰,體羸,不美,厭勞,」這是現代教育的衰微,是人的素質的衰微。大學生的道德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勞動素質都下降了,則唯一的智慧---分數!如同手僅一指。素質是全面的人的基本條件,如同四肢百骸是身體的基本條件,人是身體和靈魂精神的綜合,身體素質的下降,道德素質的下降是病態的,素質基本的條件還是----德智體美勞。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