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美國先鋒三號衛星用了多少成本
擴展閱讀
石油減產會議是什麼 2025-05-19 14:17:50
推廣產品到哪裡找渠道 2025-05-19 14:11:36

美國先鋒三號衛星用了多少成本

發布時間: 2022-09-21 08:24:08

1. 介紹下風雲三號氣象衛星,·謝了

風雲三號」發射質量為2400千克,在軌飛行尺寸為4.46米X10米X3.79米,軌道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
高度836.4千米,傾角98.753度,周期101.496分,使用壽命2年以上。 「風雲三號」裝載的探測儀器有:10通道掃描輻射計、20通道紅外分光計、20通道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臭氧垂直探測儀、臭氧總量探測儀、太陽輻照度監測儀、4通道微波溫度探測輻射計、5通道微波濕度計、微波成像儀、地球輻射探測儀和空間環境監測器。 「風雲三號」配置的有效載荷多,研製起點高,技術難度大,衛星總體性能將接近或達到歐洲正在研製的METOP和美國即將研製的NPP極軌氣象衛星水平。「風雲三號」衛星研製成功將使中國在極軌氣象衛星領域更進一步縮小與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的差距,接近或趕上其發展水平,增強中國參與國際合作和國際競爭的能力。
編輯本段主要任務
衛星的主要任務是:
(1)天氣預報
特別是中期數值天氣預報,提供全球的溫、濕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
、雲輻射等氣象參數;
(2)監測
監測大范圍自然災害和生態環境。
(3)研究全球環境變化
探索全球氣候變化規律,並為氣候診斷和預測提供所需的地球物理參數;
(4)為軍事氣象和航空,航海等專業氣象服務
它可以提供全球及地區的氣象信息。 新一代的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經過8年研製,在2008年5月27日11時2分29秒於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四號運載火箭成功送入太空,標志著中國氣象衛星和衛星氣象事業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
編輯本段技術參數
軌道參數 衛星軌道:近極地太陽同步軌道
軌道標稱高度:836公里
軌道傾角:98.75°
入軌精度 半長軸偏差:|Δa|≤5公里
軌道傾角偏差:|Δi|≤0.12°
標稱軌道回歸周期為5.5天,設計范圍為4至10天
軌道偏心率:≤0.0015
交點地方時漂移:2年小於10分鍾
衛星發射窗口:降交點地方時10:00~10:20或升交點地方時13:40~14:00
第一顆星:上午窗口。
衛星姿態 姿態穩定方式:三軸穩定
三軸指向精度:≤0.3°
三軸測量精度:≤0.05°
三軸姿態穩定度:≤4×10-3°/s
衛星能源 太陽帆板對日定向跟蹤
星上記時 記時方式:年日計數和日毫秒計數
記時單位:1毫秒
時間精度(星地總精度):小於20毫秒
數據記錄存儲 記錄除中解析度光譜成像儀外的其他遙感探測儀器全球探測資料;
記錄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資料20分鍾。
資料傳輸 L波段實時傳輸信道(AHRPT)
格式標准:CCSDS推薦的AOS標准
原始數據率:約4.2Mbps(RS編碼後)
載波頻率:L波段(1698-1710MHz) 調制體制:
EIRP:41dBm(EL=5°時)
全球范圍內實時發送,並具有程式控制功能。
X波段實時傳輸信道(MPT)
格式標准:CCSDS推薦的AOS標准
原始數據率:約18.7Mbps(RS編碼後)
載波頻率:X波段(7750-7850MHz) 調制方式:QPSK
EIRP:46dBm(EL=5°時)
程式控制加密傳輸。
X波段延時傳輸信道(DPT)?
格式標准:CCSDS推薦的AOS標准
原始數據率:約93Mbps(RS編碼後)
載波頻率:X波段(8025-8400MHz) 調制方式:QPSK
EIRP:46dBm(EL=7°時)
國內接收站網延時回放。
觀測儀器技術指標 姿態保持方式
自旋穩定,自旋軸垂直軌道平面誤差<0.5°
自旋速率:98±1轉/分(rpm),運行中可能提高為100rpm
姿態保持精度:≤ ± 0.5°
姿態測量精度 :≤ ± 0.07°
姿態穩定度:短期:≤ 3.5 μrad/0.6秒
長期:≤ 35 μrad/30 分
自旋穩定,自旋軸垂直軌道平面誤差 < 0.5°

編輯本段特點優勢
風雲3號衛星的研製工作已經進行多年,大家稱它為「奧運星」,只是恰逢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前發射,它將在奧運期間,和風雲二號氣象衛星一起,共同為奧運會提供氣象保障服務。風雲3號01星的發射准備工作進行順利,目前衛星已經進入靶場,進場測試情況良好。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負責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拍攝的氣象圖
的地面應用系統工程建設,包括資料接收、處理、產品生成和分發等,風雲3號於2008年下半年發射成功。 風雲三號是新一代極軌衛星,其主要特點應該從三方面來講。
將實現對大氣的三維探測
因為衛星上攜帶有先進的微波探測儀器和紅外垂直探測儀,不光可以了解雲和大氣的表面特性,而且可以了解大氣溫度濕度的垂直結構分布,這對天氣預報特別是對數值預報有十分關鍵的作用。
實現全球高解析度觀測
對全球氣候和自然災害監測有重要價值。風雲三號衛星有很強的的星上存儲能力,可以存儲全球觀測到的數據。同時,中國氣象局已經和瑞典進行合作,在北極地區建立了數據接收業務,可以獲取全球觀測資料,並傳輸到北京。
實現了全天候和全天時工作
風雲三號衛星不受白天和黑夜的限制,也不受各種天氣狀況的影響,可以在各種條件下工作,提供24小時的觀測服務。這對遙感科技工作而言,是一個福音。
編輯本段多項第一
2000年9月,國家批准風雲三號衛星立項。風雲三號衛星是中國自主研製並達到國際先進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
水平的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它創造了諸多第一。 星載有效載荷數量第一:它採用新型衛星平台,裝載著11台高性能的有效載荷探測儀器,在國內衛星上是首次。 單機活動部件數量第一:它的20台單機有活動部件35個,是國內衛星活動部件最多的。 氣象衛星觀測功能第一:它的遙感儀器觀測譜段從真空紫外線、紫外線、可見光線、紅外線一直到微波頻段樣樣齊全,既有光學遙感,又有微波遙感,能實現全天候、全天時、多光譜、三維、定量探測,與歐美新一代氣象衛星處於同一發展水平。 報道說,風雲三號衛星發射成功後,最長3周後就可完全投入使用,它不僅為北京奧運會提供更加精細化的氣象服務,還將使中國的中期數字化氣象預報成為可能。
編輯本段裝載載荷
「 風雲三號」衛星質量為2298.5千克,將採用三軸穩定姿態控制方式。它是瞄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
准國際先進技術水平而設計的衛星,技術含量高、系統復雜、研製難度大,是國內目前投資最大、功能最強的對地觀測衛星。風雲三號衛星裝載有掃描輻射計、紅外分光計、微波溫度計、微波濕度計、中解析度光譜成像儀、微波成像儀、紫外臭氧總量探測儀、紫外臭氧垂直探測儀、地球輻射探測儀、太陽輻射監測儀和空間環境監測儀等11台有效載荷。
編輯本段定義解釋
氣象衛星(meteorological satellite)是對大氣層進行氣象觀測的人造衛星。具有范圍大、及時迅速、連續完整的特點,並能把雲圖等氣象信息發給地面用戶。1958年美國發射的人造衛星開始攜帶氣象儀器, 1960年4月1日,美國首先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試驗氣象衛星,截止到1990年底,在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
30年的時間內,全世界共發射了116顆氣象衛星,已經形成了一個全球性的氣象衛星網,消滅了全球4/5地方的氣象觀測空白區,使人們能准確地獲得連續的、全球范圍內的大氣運動規律,做出精確的氣象預報,大大減少災害性損失。據不完全統計,如果對自然災害能有3—5天的預報,就可以減少農業方面的30%~50%的損失,僅農、牧、漁業就可年獲益1.7億美元。例如,自1982年至1983年,在中國登陸的33次台風無一漏報。1986年在廣東汕頭附近登陸的8607號台風,由於預報及時准確,減少損失達10多億元。1960年4月1日,美國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泰羅斯」1號。這顆試驗氣象衛星呈18面柱體,高48厘米,直徑107厘米。星上裝有電視攝像機、遙控磁帶記錄器及照片資料傳輸裝置。它在700千米高的近圓軌道上繞地球運轉1135圈,共拍攝雲圖和地勢照片22952張,有用率達60%。具有當時最優秀的技術性能。美國從1960年至1965年間,共發射了10顆「泰羅斯」氣象衛星,其中只有最後兩顆才是太陽同步軌道衛星。1966年2月3日,美國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實用氣象衛星「艾薩」1號,它是美國第二代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軌道高度約1400千米,雲圖的星下點解析度為4000米。從1966年至1969年間,共發射了9顆,獲得了大量氣象資料。它的發射成功開辟了世界氣象衛星研製的新領域,大大減少了由於氣象原因造成的各種損失。
編輯本段中國衛星
中國1988年9月7日發射了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衛星雲圖的清晰度可與美國「諾阿」衛星雲圖媲美,但由於星上元器件發生故障,它只工作了39天。後成功發射了四顆極軌氣象衛星(風雲號)和三顆靜止氣象衛星(風雲二號),經歷了從極軌衛星到靜止衛星,從試驗衛星到業務衛星的發展過程。 同時還建立了以接收風雲衛星為主、兼收國外環境衛星的衛星地面接收和應用系統,在氣象減災防災、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中發揮了顯著作用。 目前,中國的極軌氣象衛星和靜止氣象衛星已經進入業務化,在軌運行的衛星分別是風雲一號D星(2002年發射)和風雲二號C星(2004年發射)。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之一,是世界氣象組織對地觀測衛星業務監測網的重要成員。
編輯本段風雲三號發射成功
2008年5月27日11時02分,中國首顆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在太原衛星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發射成功
發射中心用中國自行研究的「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這顆裝載10餘種先進探測儀器的衛星升空後,將使中國氣象觀測能力得到質的飛躍。
編輯本段風雲三號B星發射
擇機發射
中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有關負責人今天表示,中國將於近日在這里使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擇機發射第二顆「風雲三號」氣象衛星。目前,衛星、火箭、發射場、測控系統狀態良好,各項准備工作進展順利。[1]
發射成功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報道 11月5日凌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把第二顆「風雲三號」氣象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顆衛星將與第一顆「風雲三號」組網運行,由原來的一天全球掃描2次變為4次,從而提高對台風、雷暴等災害性天氣的的觀測能力。據悉,「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和「風雲三號」氣象衛星均為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總研製。據了解,除了天氣預報外,「風雲三號」B星還有監測乾旱、水災、沙塵暴等自然災害和生態環境、全球冰雪覆蓋和臭氧分布以及區域空氣質量的能力,甚至還能對全球糧食產量進行預估。 根據計劃,中國將在未來10年發射14顆氣象衛星。[2]
詳細介紹
和「風雲三號」A星相比,中國剛剛發射成功的「風雲三號」第二顆氣象衛星(即「風雲三號」B星)又將發揮怎樣的功效?記者采訪了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和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系統發展室主任楊忠東,為公眾揭開氣象衛星新成員的神秘面紗。 這是中國首次發射極軌氣象衛星下午星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是實現全球、全天候、多光譜、三維、定量遙感的中國第二代極軌業務氣象衛星系列。「風雲三號」第一顆衛星(即「風雲三號」A星)已於2008年5月27日成功發射,經過在軌測試、業務試運行和業務運行後,目前已經獲取了豐富的地球大氣探測數據,並在重大氣象服務保障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楊軍介紹,發射本顆衛星的主要目的是完成整個「風雲三號」系列的實驗任務,並且實現氣象衛星的星座觀測。所謂星座觀測,是指此顆氣象衛星和A星形成不同的時間窗,使得整個「風雲三號」的觀測系統更加完整。目前,「風雲三號」A星為上午星,可以每天24小時提供兩次全球覆蓋探測資料。為了更好地獲取時空均勻分布的探測資料,給數值天氣預報模式提供更多時次的衛星探測數據,即將發射的衛星安排為下午星設置,以實現「風雲三號」上下午雙星同時在軌運行的格局,達到每天4次全球資料覆蓋的要求。 楊軍表示,這也是中國首次發射極軌氣象衛星下午星,對於中國氣象衛星事業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將使氣象觀測業務更加地穩定可靠。 性能指標更加完善 楊忠東告訴記者,和「風雲三號」A星相比,「風雲三號」第二顆氣象衛星在衛星平台、有效載荷配置及主要功能性能指標上並沒有重大變化。但是作為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的首發星,A星在個別儀器的運行上還有些不足。經過氣象衛星專家的技術總結與研製開發,「風雲三號」第二顆氣象衛星在11個遙感探測儀器,尤其是紅外分光計、微波成像儀和紫外臭氧垂直探測儀的功效發揮上更加完善。 此星發射成功並投入到實際業務使用中後,「風雲三號」衛星將在數值天氣預報、行星尺度天氣分析、中小尺度天氣預報、台風定位與強度估算、地球生態與環境分析、全球氣候變化的分析等應用領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氣象部門准備充分 楊軍表示,發射「風雲三號」第二顆氣象衛星的時間確定,主要是按照航天要求、場地安排、軌道計算等因素綜合考慮的結果。一般而言,氣象衛星的發射會受到氣象條件和空間環境的雙重影響。之前,氣象部門在氣象服務保障和空間天氣保障方面做好了充分的准備工作。 楊忠東告訴記者,為了更好地運行「風雲三號」雙星觀測系統,氣象衛星專家進行了大量的研發與探索。由於圍繞「風雲三號」A星的建設任務展開的地面應用系統一期工程不能更好地滿足雙星運行業務,為了適應「風雲三號」第二顆氣象衛星發射及發射後的資料處理和服務需求,有關技術人員對現有的「風雲三號」地面應用系統一期工程進行功能優化、性能擴充和根據其技術狀態變化進行的適應性建設。 據悉,「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應用系統二期工程的建設目標是適當增加計算機資源,提高資料運算處理能力。在一期工程基礎上,優化擴充和適應性改造已建的4個國內站、1個國外站和1個數據處理和服務中心的功能和性能,並完成全部業務及試驗產品、監測分析服務,聯合其它部門開展針對各領域的應用示範,使應用系統具有同時接收、處理和存儲雙星的資料。 二期工程應用系統應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可靠性和靈活性,保證信息獲取的完整性和信息的安全性,實現數據共享並能方便用戶獲取數據。[3]
概念解釋
11月5日,中國「風雲三號」第二顆氣象衛星成功發射。這是中國首次發射極軌氣象衛星下午星,它將和「風雲三號」A星組成上下午雙星同時在軌運行的格局。 那麼究竟什麼叫「上午星」和「下午星」呢?記者專訪了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主任、「風雲三號」氣象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總指揮盧乃錳,解開上、下午星的密碼。 盧乃錳告訴記者,從國際上來講,極軌氣象衛星的方針都是用雙星來組網觀測的。一般的配置是「上午」一顆衛星、「下午」一顆衛星。因為氣象衛星主要監測的是天氣系統,而天氣系統在上、下午時間段里的表現卻是迥異的。例如,中國的青藏高原,發生雷暴的時間多數都是在下午和晚上,而該地區的降雨則可以說90%以上都是陣性的夜間降雨。因此,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氣候多樣性的國家來說,發展上午星和下午星來捕捉上、下午不同的天氣系統是尤為重要的。 而上、下午氣象衛星的劃分,從衛星軌道的層面來將,主要是指衛星飛過赤道頂上的時間是在上午還是在下午。作為衛星用戶,我們則可以粗略的理解為,上午星是指氣象衛星上午地方時飛過這個地方,下午星則是氣象衛星在下午的地方時飛過這個地方。 盧乃錳表示,「風雲三號」A、B姊妹星組成的上、下午星運行格局,可以使整個「風雲三號」氣象衛星系統更加完整,對推動中國氣象衛星事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4]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詞條圖片(8張)

中國主流衛星
東方紅四號 ▪ 北斗導航試驗衛星 ▪ 東方紅三號 ▪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 ▪ 風雲二號氣象衛星 ▪ 東方紅一號衛星 ▪ 東方紅二號甲 ▪ 東方紅三號衛星 ▪ 實踐一號衛星 ▪ 資源一號衛星 ▪ 中巴地球資源衛星 ▪ 嫦娥一號 ▪ 天鏈一號 ▪ 風雲三號

中國航天
衛星 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 實踐系列 實踐一號衛星 ▪ 實踐二號衛星 ▪ 實踐四號衛星 ▪ 實踐五號衛星

空間探測 雙星計劃 ▪ 探測一號衛星 ▪ 探測二號衛星

返回式衛星 返回式衛星

氣象衛星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 ▪ 風雲二號氣象衛星 ▪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

對地觀測衛星 資源衛星 中巴地球資源衛星 ▪ 「資源」地球資源衛星系列

海洋衛星 海洋一號 ▪ 海洋二號

環境衛星 環境一號

遙感衛星 遙感衛星一號 ▪ 遙感衛星二號 ▪ 遙感衛星三號 ▪ 遙感衛星四號 ▪ 遙感衛星五號 ▪ 遙感衛星六號 ▪ 遙感衛星七號 ▪ 遙感衛星八號 ▪ 遙感衛星九號 ▪ 遙感衛星十號 ▪ 遙感衛星十一號

通信廣播衛星 東方紅 東方紅一號衛星 ▪ 東方紅二號衛星 ▪ 東方紅三號衛星 ▪ 東方紅四號衛星

鑫諾 鑫諾一號 ▪ 鑫諾二號 ▪ 鑫諾三號 ▪ 鑫諾四號 ▪ 鑫諾五號 ▪ 鑫諾六號

中星 中星5A ▪ 中星6B ▪ 中星8號 ▪ 中星9號 ▪ 中星10號 ▪ 中星11號

亞太 亞太2R ▪ 亞太五號衛星 ▪ 亞太六號衛星 ▪ 亞太七號衛星

中繼衛星 天鏈一號

定位衛星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 北斗一號 ▪ 北斗二號

運載火箭 現役 長征一號 ▪ 長征二號 ▪ 長征三號 ▪ 長征四號

研製中 長征五號 ▪ 長征六號 ▪ 長征七號

空間探測器 月球探測 嫦娥工程 ▪ 嫦娥一號 ▪ 嫦娥二號 ▪ 嫦娥三號 ▪ 嫦娥四號

火星探測 中國火星探測計劃 ▪ 螢火一號

載人航天 現役 ▪ 神舟一號 ▪ 神舟二號 ▪ 神舟三號 ▪ 神舟四號 ▪ 神舟五號 ▪ 神舟六號
▪ 神舟七號 ▪ 神舟八號

研製中 神舟九號 ▪ 神舟十號

空間站 現役 天宮一號

2. NASA生產的宇宙探測器、太空望遠鏡等設備,他們的使用年限為什麼能遠超設計壽命

GOES3號衛星(1978年)
三號同步環境應用衛星(GOES3),是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發射的一系列氣象衛星中的第三顆,這個計劃仍在進行中,今年6月該計劃的第14顆衛星升空。但在10年前,GOES3在美國的南極項目被重新定位成了通訊衛星,因為在空中「流浪多年」,該衛星的軌道相對於赤道發生了傾斜,更適於南極地區的地面接收站利用。
2.TDRS1號衛星(1983年)
這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通過「挑戰者」號太空梭發射的首顆跟蹤與數據中繼衛星(TDRS),TDRS系統提供了地面接收站與衛星及航天器之間的通訊網路。
3. AMSAT-OSCAR7號衛星(1974年)

鐳射地質動力衛星(LAGOES)1號和後來在1992年發射的姐妹衛星LAGEOS2號都是無源衛星,這意味著會極少出現中斷或者出錯。這兩個LAGEOS都是直徑60厘米的圓球,裝有426個反射器,用來提供地面站准確的測距數據。

3. 發射一次火箭大概要多少人民幣

現在國際市場價,發射到同步轉移軌道每公斤大約2萬美元。
天宮一號只發射到200多公里的近地軌道,基本上是半價。因此,單單把8.5噸重的天宮1號它發射上去,市場價滿打滿算不超過1億美元。
考慮到是國內發射的成本較低,而且整個發射,測控和保障系統以及火箭本身已經很成熟,盡管為了保障成功率做了很多改裝和額外的保障工作,但對成本的拉動仍然有限。
所以,不考慮天宮1號本身的造價和研製費用,單是發射費用,最多5億人民幣。 不惜資本。。。。。。。。

4. 一個衛星火箭。總費用是多少錢

衛星的價格相差太多了,袖珍衛星一次可以發射幾十顆,每顆可能只有幾千塊錢。而大型通訊中繼衛星,一顆就可能要幾千萬,甚至上億。
火箭的價格一般都低於將要發射的衛星價格,世界上有很多航天商業發射,如果火箭太貴了,那就賠本了,具體多少錢,這個也沒有一個特定的標准,誰也不會公開暴露自己的底價。

平時搞商業發射就是兩邊談判,只要看著價格合適就合作,猜測的話,如果用長二孔發射一顆澳大利亞產的電視直播衛星,總費用可能在1億元人民幣以內。

5. 航母和衛星那個更貴大概各需要多少錢

根據美軍的情況,建一艘航母約要10-20億美元,而養一艘航母的費用大約是一年40億美元。這還不包括相關的配套裝備的研製與生產。
中國造一艘5萬噸級的航母,並足見一個航母群,需要多少費用,我簡單的、粗略的估算了一下。大家來看看:
1.中國造航母,要從研製開始,研製航母要進行動力、結構、材料、彈射器、升降機等方面的科研攻關,需要研製費用至少15億美元。
2.生產一艘航母需要至少20億美圓(首艦造價比較貴)。
3.給航母配備50架載機需要20億美圓(以平均每架4000萬美圓計算)。
4.需要四艘大型多用途驅逐艦(一艘至少5億美圓),四艘大型的以反潛為主的護衛艦(一艘至少2.5億美圓),合計需要30億。
5.需4萬噸級補給艦兩艘(一艘伴隨補給,一艘往還補給,每艘1億美圓加搭載物至少值1億美圓),小計4億美圓。一艘攻擊型護航核潛艇4億美圓)。合計8億美圓。
5.需要建設一個主母港,還得擴建基地,至少需要5億美圓。
6.需要大量訓練設施,至少需要,合計至少需要5億美圓。
7.算漏的其他東西至少5億美圓。
總計108億美圓,約合860億人民幣。如此龐大的資金,如果不組建這個航母群,可以怎麼用呢?
1.發20億美圓生產和裝備短程、中程新型常規彈道導彈,以及遠程巡航導彈,可以裝備兩三千枚。
2.發20億美圓,加增加到2005-2015年間各型新型戰斗機、電子戰機、預警機的研製中去,可以使各個項目各多生產幾架樣機,加快實驗進度,還可以增加到其他研製試驗中,可、加快速度。
3.發10億美圓增加到各種彈道導彈、巡航導彈、制導炸彈、反艦導彈、空空導彈的研製中,加快他們的研製速度。
4.發5億美圓,用於加快研製各種用途的軍用衛星。
5.發5億美圓增加到電子戰設備的研製中去,以加快其發展。
6.發10億美圓生產預警機,可以生產10架大型預警機或者20架重型預警機。
7.發20億增加到各種發動機研製項目中。
8.發18億增加到研製各種高精度機床研製項目中去。

一顆衛星製造成本約在2-4億美元之間,這取決於大小等因素。美國先進的情報衛星,每顆衛星的造價估計在7~10億美元之間,而一枚大力神-4火箭的成本為2.5~3億美元。
目前把1公斤有效運載發射上太空軌道的花費是1.2萬至1.5萬美元。
在整個商業衛星的產業鏈中,依據國際通行的演算法,平均每發射一顆衛星,衛星製造費用約1.2億美元;火箭費用約為衛星造價的25%,約0.3億美元;發射費用也是衛星的25%,為0.3億美元;保險費約為前三項的20%,0.36億美元,總計約2.16億美元。

綜合來說,航母造價比衛星要高至少一倍,養護更是比建造還要吃錢。

6. 一顆人造衛星的成本

價格不等,例如:美成功發射一GPS衛星 造價4500萬美元。
日本大地號衛星升空 造價接近5億美元。
美國新隱形間諜衛星 造價95億美元。
鑫諾二號失事將獲保險賠付 造價20億元。
美發射一顆造價2.02億美元的極地軌道氣象衛星。

7. 發射一顆北斗導航衛星需要多少錢

2020年6月23日是一個很值得我們紀念的日子,我國的北斗衛星第55顆發射成功,確實預示著我國北斗衛星全球組網的完成。對於我們來說,北斗衛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麼問題來了,到底北斗衛星發射一顆需要花費多少錢呢?


未來在更多的領域,北斗導航系統將會涉及,北斗四號,五號系統等等都會邁向更輝煌的成績。

8. 一顆人造衛星的造價約為多少

最大的一顆人造衛星
1991年9月15日美國「發現」號太空梭上的5名宇航員在太空中成功地釋放了一顆高空大氣層探測衛星。它重6.6噸,價值 7.4億美元。據說這是迄今釋放的最大一顆衛星。
據外電報道,這顆衛星將在距地面570公里的高空軌道運行一年半,以觀測地球大氣層的污染和臭氧層破壞情況。它是美國第一顆用來系統而詳細研究脆弱臭氧層的衛星。
這顆探測衛星是美國宇航局為「行星地球計劃」而發射的第一顆衛星。「行星地球計劃」是一項長期研究地球環境的計劃,其目的是研究大氣層的污染和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
《歐失事衛星造價兩億美元發射失敗打擊俄聲譽》
美成功發射一GPS衛星 造價4500萬美元。
日本大地號衛星升空 造價接近5億美元。
美國新隱形間諜衛星 造價95億美元。
鑫諾二號失事將獲保險賠付 造價20億元。
美發射一顆造價2.02億美元的極地軌道氣象衛星。

9. 請問現在中國的北斗導航衛星,分別造價多少錢美國的GPS花費了將近200億美元。

中國製造一顆衛星花費10億元左右。衛星是4.5億。

整個的衛星通訊系統一共耗資4300億人民幣,每顆衛星造價為14.5億。就連一些西方國家也尋求向我們國家合作。美國和俄羅斯也開始在布置這一類似的低軌道衛星通訊項目。但是我們國家的這一超級工程,毫無疑問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

這項工程叫做鴻雁通訊系統,是一個分布在全球衛星的通信系統,計劃在明年建成的項目。說是超級工程,是因為整個的系統是由300顆低軌道的小衛星組成。同時會有一個數據業務處理中心處理來自全球的,有這些衛星接收的業務全天候無論任何時段。

(9)美國先鋒三號衛星用了多少成本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北斗導航衛星氣象應用的開展,可以促進我國天氣分析和數值天氣預報、氣候變化監測和預測,也可以提高空間天氣預警業務水平,提升我國氣象防災減災的能力。除此之外北斗導航衛星系統的氣象應用對推動北斗導航衛星創新應用和產業拓展也具有重要的影響。   

探空儀搭載在探空氣球或飛機、火箭等飛行器上,利用其中北斗接收模塊, 進行實時定位,輸出探空儀的高程信息。同時數據採集模塊進行數據採集,數據信息經處理後,與探空儀高程信息一起發送回地面接收單元。

地面接收單元將接收到的信號進行轉換即可得到當時的大氣溫度,濕度,氣壓,風速等信息。通過對探空系統得到的一系列數據信息的研究分析,可以為天氣預報和氣候研究等提供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