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互聯網成本怎麼算
擴展閱讀
推廣產品到哪裡找渠道 2025-05-19 14:11:36
恆和鑽石怎麼樣 2025-05-19 14:07:54

互聯網成本怎麼算

發布時間: 2022-09-21 03:48:12

㈠ 網站是如何盈利的如何計算成本

讓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一個用戶是怎樣被吸引到網站上的。

一般來說,客戶都要經歷這樣的過程:從開始上網時亂逛式的點擊(click/pageview),到被內容留住(stickiness),再到被專業性、個人化的定製服務所吸引,注冊成為某網站的忠實客戶(loyalty),最後被專業的個人化的服務所打動而開始支付(payment),這就是一個客戶對網站的需求,它也驅動著網站服務升級。對客戶來說,他付出了:上網時間與精力;費用——包括上網電話費和網路使用費、網上購買支付的費用;隱私——為了讓別人更好地為你服務,就得犧牲一部分隱私,筆者所付出的代價就是每天都會接到二、三十封商業垃圾郵件。

一個網站得到的是:1.費用方面。獲得高點擊率後就可以收取一部分廣告收入,當然你的內容粘性越大,廣告收入越高;ISP接入的費用,也就是用戶在你的網上消費的時長;信息分成費用比如中公網上的游戲,能與169進行費用分成;電子商務支付的費用,包括買商品、專業資料庫查詢、炒股服務等等;2.資產方面。對商業網站來說更重要的是獲得信息資產,包括——無形資產,如網站知名度,特別是門戶網站,用點擊率、點擊率加客戶停留時間來測量;客戶資料價值,客戶注冊後,你可以獲得客戶資料,分析客戶的需求,進行定製性服務,讓客戶更滿意;信息資料集成,網路開設後逐步累積的各類信息資料並相應匯聚成了各種分類資料庫;可擴展的技術支持平台,在與客戶的互動中日臻完善形成網站獨特的可擴展的技術平台,並可隨著市場與客戶需求的變化而在這一平台上不斷增加內容與服務手段、成熟和具有擴展性的品牌形象、組織結構和工作流程。

以客戶分析入手總結一個網站的收入流是投資銀行較常用的手段,主要包括以下指標:1.頁面訪問次數(pageview)——點擊率;2.停留時間——粘性;3.回訪率——忠誠度;4.支付。這是網站的未來收入和資產定價的基本標准。高盛公司最早評價門戶網站的模型就是所謂市值比訪問量模型(Steve Harmon),從而計算出Yahoo!每個客戶價值為798美金,通過這個相對指標大致可以估算每一個客戶的價值,再根據客戶增長的速度反過來推算網站的市場價值;隨著網站內容的豐富,特別是Internet在近3年內由信息搜索發展到虛擬社區使得內容的粘性日漸變成評價指標,於是衡量網站價值的模型=頁面訪問量*停留時間,高盛以此為依據認為AOL的客戶價值超過Yahoo!。99年以來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使得注冊客戶量越發顯著——即客戶忠誠度和客戶信息對於銷售者有著重要的意義。Yahoo!從單一門戶到提供大量個性化服務而獲得注冊客戶的顯著增長,從而獲得了巨額的中介收入而演變為電子商務的門戶,成功的轉型是它高股價的業績來源,同時也從某種角度證明:注冊客戶成為更具有價值的群體,因此第一種評估方法有被改進為市場價值/注冊客戶價值,通過對注冊用戶增長率進行分析(Subscriber growth),而且把注冊客戶帶來的無形收益進行統計(per user statistic)——客戶的支付率和支付能力,常用的指標是市價/銷售額(Price/Sales rate) 模型。

商業網站評估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內容就是對未來的預期分析。眾所周知,如果網路公司不是代表了未來的商業模式,類似Amazon這樣連續5、6年都虧損的公司,估價可能只有5美元,而不是現在的300美元,可從數學分析角度就很難估價未來預期。但相對指標對描述客戶價值是非常有益的,而且對尋求上市的網站公司的價值評估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按照目前我國的上市公司數據披露原則,利用收益/現金流貼現來評估網路公司價值將成為最重要的方法,所以在具體運用中就必須要把預期商業平台的擴展納入到評估體系裡,必須要考察網站平台的擴展性和獨特性。

市場/客戶的需求一步一步地驅動著網站向成熟商業模式發展,同時網站本身又有著自己為滿足需求進行的供給性驅動,兩者的合力共同推動著互聯網站服務的變化。

網路技術和商業運營平台的價值

互聯網領域中許多網站的建立是根據不同資源推動建立的,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型:早期的公司主要是以技術作為驅動的,創始人都是計算機或通訊技術等方面的人才或愛好者,由自娛自樂到創造出有特色的網路服務模式,楊致遠與Yahoo!、丁磊與Netease都是典型代表,在市場利益的推動下從網路的技術平台轉向網路的商業平台;另一種則是從純粹的商業模式出發,往往與大量的風險資本和商業合作夥伴相關聯構成新的網路公司,如Amazon、eBay,中國的sohu、8848等。90年代中後期以前主要是技術推動為主,隨著資本市場對網路認可度的加強,商業模式是最主要的網路公司的驅動因素,技術推動的公司也逐步轉向了以商業模式驅動的公司,商業運行平台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由此就不得不深入研究網路公司價值驅動的重要因素——技術和與之配合的商業運作平台的拓展性(Scalability)。

技術平台應該包含:接入技術——包括接入途徑的多樣化、接入設備的多樣化和接入速度的快速性;內容技術——由於接入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站開發的內容技術也就將從以文本為主的內容開發模式轉向內容的多媒體;軟體技術——主要是軟體跨越多種硬體平台的技術,要求有比較好的適應性,如現有的JAVA編程軟體等;安全技術——電子商務的核心是安全,包括自己網站本身的安全、資料庫的安全、支付安全等;應用技術——如個人通訊和交互能力等;資料庫技術——支撐個性化和極大化擴展的能力,以及潛在的技術創新和模仿能力。

網路虛擬商業運營平台應該包含:網站前景和戰略;現有規模和未來規模擴展性,包括橫向和縱向平台的擴展性;商務模式風格,比如,是選擇媒體的商業運作還是選擇電子商務,電子商務中選擇B TO C還是B TO B等;網路品牌的遞延能力和品牌策略;營銷能力,包括營銷戰略、市場推廣、配銷體系和渠道管理,庫存和內部形成的價值鏈;財務和融資能力;吸收和創造價值的能力;獨特的戰略資源和廣泛的戰略聯盟關系;等等。

中國網路技術平台的價值=技術的應用能力+技術變革的適應能力。完全的技術創新能力可能對中國是不完全適合的,如在中國窄帶的既定條件下過分追求多媒體技術,就會影響技術的應用空間。在中國不是越領先的技術就是最好的,而是最實用的技術可能是最佳的,因此技術創造出的價值最高的評價標準是:網民受眾量,包括潛在的網民,如行動電話和呼機用戶本不是互聯網的網民,通過WAP技術和雙向尋呼技術,有可能一下子使他們成為網民,如果一項技術能創造出最好的性能價格比使得網民受益或通過一項技術擴大了潛在的網民,都是非常有價值的技術。

網路商業虛擬平台比傳統的商業運作平台更具有擴展性,Amazon從賣書到CD,再到玩具等等,其擴展速度比真實商業擴展的速度快、地域廣,甚至連中國的客戶都到Amazon上直接買書,這種生長力度是傳統商業不可比擬的,但是網站商業平台要符合現有的一系列外在環境,也要符合傳統商業的規矩——即外在的商業環境、品牌的遞延性、加入新商業業務單元的成本收益等,也就是說平台擴展是有其客觀局限性的,所以筆者認為不管當前網路公司經營的方式方法是怎樣的,未來向專業化轉變的趨勢是不可避免的。另外,網路的商業平台必須和現實的商業平台相配合才能實現,傳統商業平台是靠傳統因素相砌而成的,現在也不可能完全虛擬,網站實際上是混合的商業模式——即現代和傳統的混合才有可能比較成功。光有信息的虛擬商業平台是完成不了消費者支付的,Amazon作為世界級電子商務的領頭羊仍然需要傳統的「倉庫」,8848不管概念怎樣領先也需要建設好配送系統,因此中國的商業平台可能是:「信息(包含客戶價值等)+虛擬商業擴展+傳統因素」才能實現。

必須指出的是,中文網路商業平台中還需要包含對新知識內涵的尊重——也就是對「知本」要素的重新詮釋。在現時代中國公司法律框架下,如何確定內部組織中人力資本股權和相應的知識與商譽股權以及保護出資人利益,都會影響著中國網路公司的創新能力。Internet網路實質上是以知識為核心競爭力的創新性企業,如果沒有知識創新的組織模式,則核心競爭力也就沒有了。

高盛公司的門戶網站分析報告中指出成功網站必須具有6c要素:即連接性(connect)、 導航(context)、內容性(content)、商務(commerce)、通信(communication)、社區性(community);現在又提出轉向新6C,即方便性(convenience)、聚合性(convengence)、整合(consolidation)、競爭性(competition)、合作性(cooperation)和客戶關系(customer relationships)。高盛的研究也突出強調了客戶和技術平台的問題,而在新6C中更多地引進了技術變革性含義,如接入和接入設備的多樣性,但更重要的是引入了商業規則,如客戶關系、合作性和競爭性。這一點筆者更欣賞約翰·哈格爾三世在其《網路價值》中對分析模型的分解性的研究,從而能細致地評價一個網路公司的價值和其已具有的和潛在的競爭優勢。有學者把其歸納為下圖:

投資的目的是為了盈利——投資Internet也同樣就是讓網路公司能獲得更快的發展機會,如果網路公司始終達到不了利潤增長預期,其結果就會是「泡沫破滅」。所以網路的心理預期可以說是生死攸關。筆者以為一個好的網路公司必須具備四大預期要素

★ 擴大網路服務客戶的能力

★ 從單一的服務項目領導地位變為行業的領袖,以至有可能是自己的網路商業平台和模式標准成為公認的典範,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

★ 具有快速容納各類商業模式的能力,使網路上商業平台虛擬擴展能力具有韌性、彈性與可塑性

★ 有明顯增長的現金流和利潤指標預期

美國的莫斯管理咨詢公司的研究認為,在線服務的企業價值基本上由客戶群以及市場營銷資產(佔40%到50%)、數據軟體和其他知識產權資產(佔30%到40%)、其他有形資產(佔10%到20%)等3大部分組成。

筆者以為,雖然客戶群概念很重要,但其與市場營銷資產的比重明顯過高,網路公司不僅要增加資產,更要找到盈利的道路——即所謂的商業模式,所以必須加上商業模式,還有知識創新能力。

商業模式左右資本價格

從投資者角度來說,對高速增長的、在一個市場中佔主導或引導地位的公司必然會表現出熱情。在美國,投資者所青睞的,如Yahoo、AOL、eBay、Amazon等,都是在一個戰略性的、高速增長的市場里佔有主導性地位的公司,而且這些公司成長得很快。能夠在快速增長的市場中佔領先地位,有很好的、有經驗的管理團隊,有可行的、具有說服力的商業模式,一般說都將受到投資者的青睞。

目前中文互聯網公司的商業模型大都拷貝自美國,實際上成功的商業模式會是各種各樣的。但不管是哪種商業模型,成本/利潤概念與投資效益分析,取得一個用戶需要多少成本,為這個用戶服務要花多少成本,用戶在使用服務的生命周期里能為公司帶來多少收益,這些都是不可忽視的問題。以電子商務為例,據信息產業部透露的一些最新數字:國內電子商務網站已發展至200多個;1999年總交易額達2億元,較1998年增幅達一倍以上;預計近兩年將進入快速增長期,預測2000年底電子商務交易額將達8億元,而到2002年有望達到100億元。這樣快速發展的勢頭完全可以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服務模式。

即使在美國,當前投資者對網路公司的態度與前些年也有了明顯的變化,突出表現在對長時間虧損的看法上,至少是區別對待的。具體而言,對於B2B模型的網路公司,投資者關注的是有沒有一個有說服力、能成功的商業模型,如果能在短期或中期執行商業計劃,投資者會容忍暫時的虧損;而像yahoo、eBay這樣處於相對成熟的市場,有相對成熟的商業模型、一流管理團隊的網路公司,投資者就會比較注重盈利。對於一直領導B2C模式的商務先鋒Amazon公司,從去年底的種種變化分析,投資者正在慢慢失去耐心,因為在市場日益成熟、商業模型清楚的情況下,公司仍然不斷地虧損,且虧損數額正在不斷增大,已使投資者對其產生利潤的信心越來越低了。

如果從資本市場角度分析,互聯網題材的實際深度和廣度不但遠遠超越以往,而且也完全突破了行業和生產方式的局限,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網路股作為一種題材由興盛至衰敗的輪回周期決非三年五載就會宣告結束的,從這個意義上講,資本市場中的網路概念受青睞的程度將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保持較快的上升勢頭,網路股具有被市場接受和認同更寬闊的市盈率彈性區間。通常而言,傳統行業的市盈率震盪區為5-30倍;而傳統高科技公司股價的市盈率震盪區間為20-100倍;網路股較傳統高科技公司具有更廣闊的市盈率區間早作為國際資本市場的一種共識,因而以市盈率指標來簡單判斷網路股的炒作顯然是不合適的。

在1999年,國內的網路股主要指有線電視網路為主,而2000年後網路股已明顯向互聯網轉向,顯然是受到境外上市的刺激,特別是China.com的上市成功,以及大量的國際風險投資進軍中國,增添了人們對網路公司的想像力。中國控股網路公司是符合中國A股市場規則的,因為中國股票市場是主板市場,其主要特徵是按收益來評判股票的股價,而二板市場則主要以活躍度評價股票。中國上市公司通過出資控股網路後,可以促進網路公司成長,如再能到境外融資和上市,上市公司還可以獲得豐厚的資產回報。這樣上市公司既可以保證上市公司自身業績,同時為未來獲得收益打下了基礎。主板市場永遠是按業績評價公司的,不可能完全靠概念,而現有的中國網路公司基本上盈利能力不好,現正處於需要投資的時期,核心是提高客戶群價值、虛擬商業平台的價值和與傳統配送、支付等商業環境互動,從而獲得資產增值。

當前階段筆者認為境外投資者最為看重的是網站的商業模式,或者獨特的資源——如中國概念,中華網的新華社;本地化的忠實客戶群體;本地化的配送體系;網站技術和商業運營平台擴展性等。因此我們在衡量一個網站時,要以國際投行的角度來評價,在國內,投資人的眼光評價控股網路公司的上市公司一定仍是「業績+概念」,網路公司在未來可能會得到資產性收益,但當前不能獲得收益,而且可能需要上市公司繼續不斷的投資。但因上市公司對其控股的網路公司投入過度,導致上市公司收益嚴重下降,這就非常危險了。控股網路公司的上市公司未來從網路公司中獲得的主要收入是投資溢價,從而提高上市公司的資產凈……

㈡ 請教網路公司的成本核算!!!!

第一種網路公司,其成本全部費用化了,實際成本就是銷售成本,本期歸集好各項費用,減去收入就是利潤,這個比較簡單,就是流水賬。

第二種實體廣告收入,這個要考慮到加工過程,買的原料到月倒軋一下,看看本月實際使用量是多少,賣出多少東西。

這個稍微有點麻煩,但是只要有存貨帳,倒軋就不是問題。

期初+本月購入-期末=當月領用,沒有具體的產品體系,有的話就按比例將這部分消耗納入產品,沒有的話就直接進費用好了(加工產品人員的工資,以及涉及此批產品所需要的水電費等費用也要按比例分攤入產品中)。

核算要點:

1.確定成本核算的目的:

成本核算有多種目的,如存貨計價、計算銷售成本和確定收益;成本決策和成本控制;產品定價等。

2.確定成本核算的對象:

不同核算目的決定了對象的多樣化。如以各種、各批、各生產步驟產品作為對象,計算產品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以各個責任單位為對象,計算責任成本等。

3.確定成本核算的內容:

成本核算內容一般包括費用歸集分配與產品成本計算兩部分。

費用歸集分配要求,首先必須確定成本開支的范圍,明確各種費用支出的界限,對於不應計入產品成本的予以剔除;然後測定和記錄所積累的成本數據,按照一定程序進行歸集,採用一個標准在各個成本核算對象間進行分配,以匯總所耗用的費用總數。

產品成本計算就是按照成本計算對象,把匯總的費用進行分配,計算出各個對象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

在工業企業,由於一個企業往往生產多種產品,而且月末通常存在在產品,因此還要將生產過程的費用在各種產品之間、產成品和在產品之間進行分配,以求得各種產成品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

(2)互聯網成本怎麼算擴展閱讀:

計算成本應遵循的原則主要包括:

1.合法性原則:

指計入成本的費用都必須符合法律、法令、制度等的規定。不合規定的費用不能計入成本。

2.可靠性原則:

包括真實性和可核實性。真實性就是所提供的成本信息與客觀的經濟事項相一致,不應摻假,或人為地提高、降低成本。可核實性指成本核算資料按一定的原則由不同的會計人 員加以核算,都能得到相同的結果。真實性和可核實性是為了保證成本核算信息的正確可靠。

3.相關性原則:

包括成本信息的有用性和及時性。有用性是指成本核算要為管理當局提供有用的信息,為成本管理、預測、決策服務。及時性是強調信息取得的時間性。及時的信息反饋,可及時地採取措施,改進工作。而這時的信息往往成為徒勞無用的資料。

4.分期核算原則:

企業為了取得一定期間所生產產品的成本,必須將川流不息的生產活動按一定階段(如月、季、年)劃分為各個時期,分別計算各期產品的成本。成本核算的分期,必須與會計年度的分月、分季、分年相一致,這樣可以便於利潤的計算。

5.權責發生制原則:

應由本期成本負擔的費用,不論是否已經支付,都要計入本期成本;不應由本期成本負擔的費用(即已計入以前各期的成本,或應由以後各期成本負擔的費用),雖然在本期支付,也不應主考試本期成本,以便正確提供各項的成本信息。

6.實際成本計價原則:

生產所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動力要按實際耗用數量的實際單位成本計算、完工產品成本的計算要按實際發生的成本計算。雖然原材料、燃料、產成品的賬戶可按計劃成本(或定額成本、標准成本)加、減成本差異,以調整到實際成本。

7.一致性原則:

成本核算所採用的方法,前後各期必須一致,以使各期的成本資料有統一的口徑,前後連貫,互相可比。

8.重要性原則:

對於成本有重大影響的項目應作為重點,力求精確。而對於那些不太重要的瑣碎項目,則可以從簡處理。

核算方法

1.正確劃分各種費用支出的界限,如收益支出與資本支出、營業外支出的界限,產品生產成本與期間費用的界限,本期產品成本和下期產品成本的界限,不同產品成本的界限,在產品和產成品成本的界限等。

2、認真執行成本開支的有關法規規定,按成本開支范圍處理費用的列支。

3.做好成本核算的基礎工作,包括:建立和健全成本核算的原始憑證和記錄、合理的憑證傳遞流程;制定工時、材料的消耗定額,加強定額管理;建立材料物資的計量、驗收、領發、盤存制度;制訂內部結算價格和內部結算制度。

4.根據企業的生產特點和管理要求,選擇適當的成本計算方法,確定成本計算對象、費用的歸集與計入產品成本的程序、成本計算期、產品成本在產成品與在產品之間的劃分方法等。方法有品種法、分批法和分步法,此外還有分類法、定額法等多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成本核算

㈢ 互聯網企業的成本結構有哪些

企業成本涉及到方方面面,我就單講我專業范圍內的一個:差旅成本。
一般來說企業都會遇到以下幾個問題:具體的機票錢酒店錢如何降下來;員工違反規定的行為如何去規避;領導和財務如何能更好地掌握公司的出差成本核算和管理;
但是總的來說,大部分公司都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第一項,即是花很大的力氣去和航司或者差旅管理公司談判如何能夠獲得更低的價格。
低價對公司來說是好事,因為很直觀,但是對於航司來說肯定不是好事,因為它的利潤降低了,而降低利潤意味著在其他地方的服務質量也會同步下降,航司不是傻的,肯定不會做過分讓利的事情,只是這些下降的服務質量一般會分攤在每一個乘機人身上,公司普遍還感受不到,但長遠來看,對雙方都沒有好結果,只會跟現在中國滿大街低價吆喝的街市一樣。
而且企業的成本真的只能通過降價實現嗎?之前航司的人分享過一個企業的案例,為了不要顯得太假,航司連人家HR的名字照片都發上來了,應該是真實案例。
具體的數字不太方便透露,大意就是通過與差旅管理公司聯手,制定嚴格的政策管控,讓員工無法通過漏洞越級享受不該有的差旅服務,例如無法定中午的貴價航班、以及四級員工不能享受一級員工的出差待遇等等。最終總成本下降了10%,再結合航司的大客戶協議,最終整體下降了20%。在這種情況下,帶來的結局才是雙贏的。
以上內容題主可以參考一下。

㈣ 電子商務的成本如何計算

采購成本:(唯品會的營收成本cost of goods sold包括向商家的采購成本和庫存減記,為方便分析庫存減記在此暫不考慮)。唯品會的基本的商業模式為品牌商清理庫存,做這個生意首先要找到供應商拿貨——即采購,2009-2011年唯品會的采購成本分別為257.6萬、2937.4萬、1.838億美元,占營收比例分別為91.8%、90.2%、80.9%,為其最大開支。早期唯品會沒有形成口碑,用戶不多,訂單也少,據報道唯品會大多數情況是從品牌代理商那裡拿貨,無法直接和品牌商接觸,這樣就導致其采購成本價會比較高,毛利率很低,2009和2010年毛利率分別為8.2%和9.8%。這種毛利率,想賺錢很難。當然,唯品會毛利率已經在逐漸改善,2011年已經達到了19.1%。

運營開支:唯品會的運營開支包括倉儲物流、市場營銷、技術和內容、行政管理四方面的開支,2009-2011年分別為160.9萬、1157.4萬、7633.1萬美元,佔比分別為57.4%、35.5%、33.6%。

1、倉儲物流開支:貨品采購回來以後需要倉庫存放、需要按訂單給用戶送貨,這就構成了電商的倉儲物流成本。唯品會的倉儲物流費用(Fulfillment expenses)包括三項:配送和分揀費用(shipping and handling expenses)、 包裝費用(packaging expenses)、倉儲租賃費用(logistics center rental expenses)以及該部門人員開支。2008-2011年唯品會的倉儲物流費用分別為61萬、580.9萬、4547.8萬美元,占總營收比例分別為21.8%、17.8%、20%。其中,配送和分揀費用分別為30萬、430萬、2940萬美元,2011年以前該公司只在廣東有倉儲物流中心,2011年9月、11月、12月又分別在江蘇、四川、北京建立倉儲物流中心。倉儲物流開支是唯品會運營開支的大頭,而且隨著營收規模擴大而增加,大概維持在20%左右。

㈤ 互聯網產品軟硬體成本包括什麼

和互聯網領域有關,每一個領域都不一樣的,但基本都有以下一些

軟體:

  1. 自然是核心系統搭建,包括外包成本或者自行開發成本

  2. 託管費用

  3. 其他軟體成本,比如支持部門的軟體

硬體:

  1. 伺服器等設備成本

  2. 辦公電腦

  3. 其他相關硬體(自動化設備)

其他諸如:

管理成本

人員成本

場地成本等等等

㈥ 互聯網廣告里,cpvv是什麼怎麼計算

CPC(點擊成本):即Cost-per-click,每點擊成本。
CPD(Cost per day):即按天付費。
CPM(千人成本Cost per Thousand Impressions):即廣告主為它的廣告顯示1000次所付的費用。
CPA(Cost per action):由廣告所帶來的用戶產生的每次特定行為的費用,即根據每個訪問者對網路廣告所採取的行動收費的定價模式。對於用戶行動有特別的定義,包括形成一次交易、獲得一個注冊用戶、產生一次下載行為等。
CPS(Cost per sale):即為基於廣告引入用戶所產生的成功銷售而收取一定比例傭金的商業合作方式。
ROI (Return on Investment):投資收益率或報效回報率。多用於電商、游戲類用戶考核廣告效果的標准。一般計算方法是由廣告產生的收益額/投放額。
以上為目前國內網路廣告市場主流計費方式的說明,除了這些方式以外,還有CPE(Cost-Per-Engagement)、dCPM(dynamic CPM)等一些方式。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6-24,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㈦ 開發一個App軟體成本是怎麼計算的

開發一個App軟體成本是怎麼計算的呢?

一航接觸過很多想通過APP作為產品去進行創業的創業者,在找到軟體團隊簡單的闡述完自己的需求後,緊接著就是問價「我想開發的這款APP大約要多少錢」,更有甚者連需求都不說「我想做一個類似XXX的APP要多少錢」。

互聯網是個神奇的大網,大數據開發和軟體定製也是一種模式,這里提供最詳細的報價,如果你真的想做,可以來這里,這個手機的開始數字是一伍扒中間的是壹壹三三最後的是泗柒泗泗,按照順序組合起來就可以找到,我想說的是,除非你想做或者了解這方面的內容,如果只是湊熱鬧的話,就不要來了。

上面對話中8萬的報價可能包含了3萬元的需求不確定性,商務經理或產品經理只能憑借自己的行業經驗進行粗略的評估。當然絕對不可能有10萬元工作量,即便如此也會在正式簽訂合同時再進行追加。賠錢做是不可能的了,如果客戶不同意追加費用,那寧可不接這一單,哪有對待陌生客戶還賠錢做生意的道理。

做為創業者資金緊張或是想節省成本,這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一味的找報低價的軟體團隊,項目的報價跟很多因素有關,如果現在有朋友問我的話,我可能會說幾萬到幾十萬不等,在沒有給出明確的需求之前,所有的報價都是大概或是一個區間。軟體公司准確的報價都是建立在詳細需求梳理的基礎上。

聰明一點的軟體公司會給你報一個很低的價格,來跟你促成下一步的商談,然後再在商談的過程中慢慢給你普及這方面的知識,讓你認識做一個APP沒有你想的那麼簡單,不可能幾千塊、幾萬塊就能搞定。

那下面一航來幫你分析影響報價的因素有哪些:

第一:開發模式開發模式包含模板化開發、定製化開發兩個方向。(1)模板化開發。模板化開發基本就是開發團隊已經將某個行業的應用已經做好了(例如:本地化的團購),然後直接給你部署源碼或是開通賬號,然後基於這個基礎進行修改部分的樣式等等。

如果是開通賬號的應用,那麼費用是相對比較低的,可能幾千塊左右就能搞定了,因為軟體公司的成本也低,軟體已經開發好了來客戶只開通賬號就可以了,增加的無非是伺服器的成本,簽一個就賺一個。這樣的應用你只能修改程序的一些樣式、文字等等,是不可能對業務流程進行調整和修改的


如果是部署源碼的應用,大部分是支持二次開發的,同時我們需要自行購買伺服器,然後讓公司按照自己的要求對程序進行修改,這個方式還是比較建議的,我們可以節省很多的成本。但二次開發是基於原有的業務或是開發與之相關的業務,比如在頁面增加某些欄位、新增某些數據的統計導出、增加分享功能、完善某個業務流程等等。如果對原來的程序進行大面積的調整的話還是建議走定製,因為在軟體開發中新開發功能比修改功能要快很多,業內人士肯定都懂的。

(2)定製開發。定製開發是按照客戶的要求量身定做,根據你的需求從0開發一款APP。這種方式成本是比較大的。根據開發方式的不同,對應的報價也會不同。APP的開發也分為原生開發和混合開發,混合開發成本相對原生開發來說成本要低一些,因為混合開發投入的人要少一些。簡單來說混合開發是通過結合原生和H5開發技術進行APP開發,一個人可以開發android、ios兩個客戶端。如果是原生開發的話需要android開發一名和ios開發一名,測試人員也需要針對兩個終端進行測試。成本高自然報價也高,關於混合開發和原生開發的差異就不在這里展開講了,後續可以專門寫一篇文章給大家介紹兩者的具體區別。

第二:需求復雜度

在確認了開發模式後就大概知道要投入的技術人員,然後再根據產品經理給出的業務思維導圖、需求文檔等項目資料來准確的評估項目研發的周期,需求的復雜度決定了項目周期的長短,項目周期也就決定了最終的報價。客戶跟產品之間的溝通是非常的重要,決定著項目後續項目的走向。客戶的特點是了解行業和業務,產品特點是了解互聯網產品的價值,如何可用,可行。需要雙方緊密結合來完成項目的研發。

那麼在溝通完後產品需要產出以下資料:

(1)產品功能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思維形象化的方法,是表達發生那思維有效的工具。它可以將你腦海中的功能按照相互隸屬的層級畫出來,通過圖形更清晰的表達你的需求。


(2)核心業務流程圖。通過思維導圖知道了項目大致的模塊和功能點,但是不知道整個產品的運轉邏輯,參與進來的角色有哪些,信息數據是怎麼傳遞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核心業務流程圖來表達。

(3)功能清單。功能清單是將思維導圖的細化,對導圖中的要做的功能進行細致的描述。讓項目經理或開發團隊能夠認識到功能大概的樣子。

(4)原型圖。原型圖是將需求轉化成產品的一個過程示意圖,是需求的外在邏輯,它可以更直觀的讓我們看到需求的樣子。原型圖要分為前端原型和後端原型,通過原型可以清楚地看到業務的說明、功能的分類、業務邏輯、頁面跳轉和細節說明等。

在這些資料的基礎上再進行報價,得到的價格是相對於准確的。軟體公司會根據具體的功能點進行計算,得到要投入的人數和天數,然後再按照公司的標准進行報價。其實報價的構成無非是:人數
* 天數 * 單價=項目總價。

假設拿一款社區團購類的APP來計算,軟體公司了解完具體要做的功能後,能知道項目上需要投入的人數、時間,再根據自己的收費標准進行報價,計算出來是19萬多一些。

軟體外包公司的盈利模式很簡單,
就是把低廉的員工時間高價賣給客戶,從中賺取差價,同一個員工的時間在某個階段只能賣給一個客戶。舉例:小張在某軟體公司工作,薪資是10000元,那公司在給客戶報價時,可能會按照28000元一個人月來報價,這樣公司可以賺取18000元的差價,再扣除小張身上的各種其他支出(五險一金、公司房租、水電、各種福利等),那麼剩餘的就是公司的利潤。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這些文檔自己是整理不出來的,另外軟體公司在簽合同之前也不會把這些資料做的這么詳細,這個也是目前軟體外包行業的很大的問題。想開始之前整理好這些項目資料,只能自己去其他渠道找相關的產品經理,當然也可以聯系一航。這些將會幫我們節省很多不必要的開發成本。

那麼知道這些後,你自己可以想下「我要做一個類似XX的APP多少錢」這樣的問題得到的結果只能是個大概的價格區間。如果在沒有弄清楚具體的需求之前,草草的簽了合同,那麼基本上都是合同金額要大於項目實際金額的。

除了開發的費用外,其他方面的費用還有伺服器、域名、第三方平台(簡訊、語音通知)等費用,這些就相對於少些了,伺服器會佔大部分,前期用戶少可以先購買低配的伺服器,後面再根據用戶量和項目情況等再做配置升級。

最後,總結下如果想得到項目准確的報價,首先我們要確定項目的開發方式、項目形態(APP、小程序、公眾)、項目詳細的需求(功能思維導圖、核心業務流程圖、功能清單、原型圖),有了這些後我們就非常清楚要做什麼,做出來是什麼樣子,這樣我們項目的風險會大大降低。

㈧ 互聯網平台運營成本需要多少

互聯網平台運營的成本是看你與找的合作商。如果你找到好的合作上的話,他會給你很低的成本,所以你那樣的話你貨物的成本。就會降低你運營的成本。

㈨ 互聯網金融一個用戶的成本是多少

據行業經驗總結,大家公認的,互聯網金融一個用戶的成本大概在1000元左右。

㈩ 互聯網企業的主要運營成本是不只有人工成本

就個人從事12年的經驗來看,互聯網主要成本看是什麼類型的網路公司,多大規模,如果說到成本大致分類為以下成本:

  1. 網路伺服器成本,主要是伺服器租用,網路安全費用(網路被黑客侵入,等於從頭再來,這個費用必須出)域名費用,程序費用,代碼設計費用,很多需要不斷的技術更新,技術費用。

  2. 人員工資費用,也是互聯網的最大開支,這個費用是固定的,而且特別是難得找高技術人才,這類的人才都是需要參股才能請到的。

  3. 運營成本,主要是通過網路的資源變成現金,就是我們所說的銷售,銷售不僅僅是發工資,裡面有運營成本,運營很重要不懂行的就會沒有收入,導致公司扛不過1年的時間。如果有足夠的資金支持

  4. 人才的培養,自己不能把技術核心總找別人,公司沒有核心技術,始終不能掌握命運,有的員工干幾個月就辭職了,人才很難留住,需要花錢培訓自己信得過的人去學習核心技術力量。而且互聯網的技術決定公司的發展方向和成長速度。所以,需要成本

  5. 互聯網公司也需要廣告投入,從小公司迅速得到大型公司的就廣告投入了,當年的抖音也只有幾個人,大量的廣告在網路一炮而紅,開始主要是搞笑視頻的發布,演變成的,很多大公司沒有當回事,其實微信(就是簡訊和通話的演變),抖音(就是攝像頭的演變)阿里(就是購物的演變),還是網路(就是問答知識的演變),都佔領手機的半邊天。只要有公司的特色,你一樣紅變天,不過廣告很燒錢。比如:二手瓜子網,58同城,當年都是投入公司80%的資金打廣告的。

    公司還需要有些活動經費,編輯經費,包裝經費,拓展費用,代理費用可以設置很多的部門,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開支。小公司的話就是網路成本,人工成本,運營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