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成本和進價有什麼關系
1、成本價就是商品取得的價值。如果是自己生產的商品,其成本價包括轉移到商品里的原材料、工人工資、應該分攤的折舊費、生產管理人員工資、水電費、維修費等;如果是購進的商品,成本價即商品的購進價值。某些時候也稱出廠價。
2、進價:通常是指「含稅進價」,進價決定的因素包括:「采購及銷售人員的素質與談判技巧,買賣雙方的實力,供需的狀況,付款條件,其他交易的條件與要求,供應商的地區性營銷策略,供應商的獲利狀況,及買方的市場定位,或進貨數量,原材料價格,匯率」等等。「含稅進價」在電腦系統上是指扣除「折扣」後的進貨價格。
⑵ 如何理解工程產品價值,成本和價格的關系
價值工程的基本原理用公式表示為:
實用價值=功能/成本或者F/C=V。
(1)在成本不變的情況下;提高產品的功能,就可以提高產品的實用價值。
(2)功能相同,成本下降,可以提高產品的實用價值。
(3)成本下降,功能提高,可以提高產品的實用價值。
(4)成本略有提高,功能大幅度上升。成本增加的比率小於功能增加的比率,這時產品的實用價值也有很大提高。
(5)功能略有減少,成本大幅度下降。但功能下降的比率小於成本下降的比率,這時產品的實用價值便有所提高。
⑶ "價格是和顧客的價值聯系的,而不是它的生產成本"這句話怎麼理解
同意樓上的答案,主要是強調價格由市場決定,而不是由企業的生產來決定,降低生產成本只是企業為盈利而要進行的活動,市場不會因為你的生產成本高而提價的。
⑷ "價格是和顧客的價值相聯系的,而不是和生產成本相聯系的" 大家怎麼理解(詳細)
價值決定價格。就是說,如果客戶有需要的話,那麼商品對客戶的價值自然就大,那麼價格自然就高。
舉個例子,同樣的一瓶水,在乾旱地區絕對比在洪澇地區的價格高,雖然其成本都是一樣的。
⑸ 怎樣理解相對價格和機會成本之間的關系
價格和機會成本之間沒有關系。
相對價格是貿易領域的概念,機會成本是投資領域的概念。
相對價格( relative price):在國際貿易中所交換的商品價格之間的比例關系。它體現交換雙方的貿易利益。
計算
相對價格的計算方式是:以某國出口糧食、進口照相機為例,兩者的比例關系為:照相機的相對價格=照相機價格/糧食價格(均按同一貨幣折算)。它反映出購買一台照相機而必須放棄的糧食數量。如果這種比率關系在一段時間內發生變化,那就說明它們在利益分配上發生了變化。
相對價格是一個相對數值,也可以是無貿易狀態下,一國的兩種商品的勞動投入量之比。
為生產一種商品而放棄另一種生產商品的數量,叫做該商品的機會成本,也可做相對價格。
⑹ 價格,成本,價值三者的關系
價值=原材料+加工費+額外費用,成本是一件物品生產出來所產生的費用,價格是市場銷售的價格。
價值論涉及的是商品"價值"的決定、今天我們認為商品價值與價格是同義的,早期經濟學家對兩者做了區分,認為這兩者是獨立的概念。比如奎奈認為價值是上帝決定的,價格是人自己決定的,而亞當.斯密認為商品的價值體現在使用價值,而價格體現在交換價值,兩個概念的區分可以用著名的水和鑽石悖論來說明、後來發展了交換價值的勞動論:認為長期交換價值由生產的勞動成本所決定。接著是邊際主義者認為交換價值是由商品的邊際效用決定的,最後馬歇爾結合了上述兩種方法,認為供給和需求共同決定了價格。解決了悖論。價格即反應了需求者對商品的估價,又反應了生產這種商品的成本。
價格指單位貨物或服務的價值,其水平由市場供需關系決定。即價格是單位價值(單價)。價格是商品的交換價值在流通過程中所取得的轉化形式。在經濟學及營商的過程中,價格是一項以貨幣為表現形式,為商品、服務及資產所訂立的價值數字。在微觀經濟學之中,資源在需求和供應者之間重新分配的過程中,價格是重要的變數之一。在現代社會的日常應用之中,價格(Price)一般指進行交易時,買方所需要付出的代價或付款。在現代市場經濟學中,價格是由供給與需求之間的互相影響、平衡產生的;在古典經濟學以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價格是對商品的內在價值的外在體現。事實上,這兩種說法辯證地存在,共同在生產活動中起作用。
成本是企業為生產商品和提供勞務等所耗費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中的必要勞動價值的貨幣表現,是商品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成本的分類:根據應用情況可以分為財務成本和管理成本;根據形成的時間可以分為歷史成本和未來成本;根據生產經營的范圍可以分為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根據與決策的關系可以分為相關成本和非相關成本。降低企業成本的方法包括節約企業的材料消耗、提高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實行定額成本的管理、加強企業成本的預算控制以及實施全面的成本管理模式等。
⑺ 成本價格和生產價格的區別
生產是你在生產的時候有料多少所產生的費用,成本是你做好以後一共用的費用!比如:一張紙它的原材料成本是一分錢,這就是生產價格,生產成以後你得要加上工人的費用一分錢,和自己所耗費的時間精力一分錢等,加起來這就是成本價格。
拓展資料
一、生產成本和生產費用有什麼區別呢?
首先,從反映的內容來看,生產費用要素反映的內容包括企業發生的全部生產費用,如采購材料,無論是產品生產的直接材料還是間接材料,還是固定資產維修或專項工程等。又例如,工資支出,不僅包括產品生產的工資支出,還包括非產品生產的工資支出。而成本項目中反映的原材料僅指構成產品實體(或主要成分)的原材料費用,工資費用僅指直接生產工人的工資。
其次,從覆蓋范圍來看。生產費用要素反映的是某一時期(月、季、年)內企業實際發生的生產費用,而按成本項目反映的產品成本,是指某一時期某種產品所應負擔的費用。雖然兩者都反映了某一期間的費用,但前者包括的是待攤費用的攤銷數和預提費用的計提數。
二、生產成本和製造費用之間的差異。
生產成本是直接用於產品生產的材料成本,也就是構成產品實體的材料成本,(包括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實際消耗的原材料,輔助材料,備品備件,外購半成品,燃料,動力包裝物以及其它直接材料)和直接參加產品生產的工人工資以及按生產工人的工資總額和規定的比例計提的職工福利費。
製造費用是輔助生產成本,指為生產產品和提供勞務所發生的各項間接費用,包括生產單位管理人員工資福利,生產用的固定資產折舊費,資源有償使用費,租賃費,修理費低值易耗品,勞保費季節性修理期間的停工損失等,製造費用不能直接計入產品成本中,必須按發生費用的地點進行歸集,月度終了。再運用某種方法分配到各產品成本中去。
三、生產成本—製造費用(二級科目)和製造費用的區別與聯系是什麼?
1 . 聯系。」 生產成本「和」製造費用「屬於成本類科目,其用途是歸集各項生產費用,計算產品的成本。」生產成本「的成本項目中包括了」製造費用「。
2.區別。會計的具體內容和程序各不相同。也就是說核算的具體內容和程序不同,」製造費用「賬戶只反映車間發生的各項間接費用,」生產成本「歸集生產的全部費用,包括了製造費用。企業生產過程中發生的製造費用先在」製造費用「賬戶歸集,期末再按一定的分配標准分配結轉到「生產成本」的各產品明細賬中,與先期計入生產成本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一起匯總計算完工產品和在產品的成本。
所以說,看似簡單的一個生產成本科目,涉及到的會計知識點這么多,如果沒有接觸過工業企業的會計,確實不太好理解。在理解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從「生產流水線」這個點去結合理解,即我們一個商品的產生過程,這樣去理解生產成本科目,或許沒有接觸過工業企業的賬務,也能有更多更深入的解讀。當然,有機會的話,還是可以到生產型企業去實踐,這樣就能更好的解讀「生產科目」了。
⑻ 利潤 ,成本 ,售價 ,進價 之間的關系
成本是你買進商品花的本錢,某種意義上來說,進價和成本是一個意思的,售價你是商品的價格,一般都要比進價(成本)高,多賺的錢就是利潤。
所以, 利潤 = 售價 - 成本(進價)
⑼ 價格決定理論的主要內容
1均衡價格理論和邊際效用理論
2長期自然價格理論
3如何解釋生產成本與價格的偏離問題
我們可以把企業的利潤寫為:利潤=(價格-平均總成本)×產量,這一公式表明,當且僅當商品的價格等於生產那種商品的平均總成本,一個正在經營的企業才有零利潤。
如果價格高於平均總成本,利潤是正的,就會鼓勵新企業的進入,如果價格小於平均總成本,利潤是負的,這就會鼓勵原有的企業退出,只有當價格與平均總成本相等時,進入與退出的過程才結束,這就是長期自然價格理論又叫做生產成本理論。
拓展資料:
純粹的競爭性市場經濟只是一種理論上的假設,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還有其他因素的影響,包括政府的支持價格、限制價格、稅收和補貼等,我們可以運用均衡價格理論評價它們對經濟生活的影響。
經濟學中,用以分析考察經濟中若干變數之間的關系 ,以解釋經濟現象及其變化的概念或分析方法。
在供求論中,均衡指需求和供給兩種相反力量處於一致或平衡的狀態,使買賣雙方都滿意並願意接受和保持下去的狀態,一種不再變動或沒有必要再變動的狀態。
S 是某種商品的供給曲線,D是需求曲線。豎軸表示價格( P ),橫軸表示數量(Q)。當價格為 P2 時 ,生產者願意提供較多商品,而消費者僅願意購買較少商品,供給超過需求,這時,價格必然下降 , 生產者也不得不縮減生產。
當價格為 P3 時,生均衡產者願意提供較少商品,而消費者願購買較多商品 ,求過於供;這時,價格必然上升,生產者擴大生產。
當價格為P1時,供給和需求相等,表現為兩曲線上相交的點E。E即為均衡點,表示生產者和消費者都能接受並願保持此水平上的價格(P1)與數量(Q1)。
均衡可以分為穩定 均衡和不穩定均衡 。
如果均衡體系受到外力干擾離開均衡點,經過一段變動又回到原來的均衡位置,這種均衡稱為穩定均衡;否則,稱為不穩定均衡。
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和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斯是均衡概念的較早引入者和均衡分析方法的創立者。馬歇爾運用均衡概念和均衡分析研究價格,建立了均衡價格論。
他主要考察了單個市場上某一種商品的供給和需求,以及由供求所決定的商品的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或單個市場的均衡的建立與破壞。
⑽ 怎樣理解成本是價格形成的最低界限
物品本身的價值加中間的費用是成本。商品出售價格的最低界限,是由商品的成本價格規定的。如果商品低於它的成本價格出售,銷售會虧本的。而且生產成本中已經消耗的組成部分,不能全部由出售價格得到補償。成本是制定價格的最低經濟界限,同時也反映了商品生產的一般規律。
利潤率是剩餘價值與全部預付資本的比率,利潤率是剩餘價值率的轉化形式,是同一剩餘價值量不同的方法計算出來的另一種比率。如以p`代表利潤率,m代表利潤,C代表全部預付資本(c+v),那麼利潤率p`=m/C=m/(c+v)。利潤率反映企業一定時期利潤水平的相對指標。利潤率指標既可考核企業利潤計劃的完成情況,又可比較各企業之間和不同時期的經營管理水平,提高經濟效益。成本利潤率=利潤÷成本×100%,銷售利潤率=利潤÷銷售×100%
成本利潤率=利潤/成本費用×100%。
成本利潤率說明
該指標越高,表明企業為取得利潤而付出的代價越小,成本費用控製得越好,盈利能力越強。
其中:成本費用=主營業務成本+其他業務成本+營業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
利潤=營業利潤+投資收益+補貼收入+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無論是個別勞動,還是社會必要勞動,都可以劃分成生產成本和利潤兩部分。一般把經濟體個別勞動中的這兩部分分別叫做個別生產成本和個別利潤,把社會必要勞動中的這兩部分分別叫做平均生產成本和價值利潤。
平均生產成本和價值利潤分別是個別生產成本和個別利潤的的加權平均數。技術水平不同的經濟體的個別勞動對產品價值的影響是通過它們的產量權數實現的。產量權數反映了經濟體的技術水平與平均技術水平的關系,因此,可以進一步認為產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是由生產產品的加權平均技術水平決定的生產成本和利潤構成的。(成本利潤率,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稅務局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