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用加權平均算營業成本 ,方法大概知道 ,有沒有幫忙詳細講解的 。
加權平均是存貨計價方法,如:你5月末材料10噸 單件100元 總金額1000元,6月購入本材料15噸,單價120元 總金額1800元,記材料帳時 6月末數量為25噸,總金額2800元,加權平均單價就是2800/25=112元,然後根據112元的單價計算材料發出的成本,如車間領用18噸,結轉材料成本就是18*112=2016元。
『貳』 主營業務成本如何計算最好是有公式
主營業務成本等於各種商品銷售數量×單位生產(采購)成本,
單位生產(采購)成本一般採用加權平均單價法計算
單位生產(采購)成本=【期初結存金額+本期入庫(采購)金額】/(期初結存數量+本期入庫數量)
『叄』 結轉主營業務成本,加權平均價怎麼算,公式
加權平均法是月末的時候,把月初和本月購入材料的單價和數量一起加權平均.
月末加權平均單價=(月初存貨成本金額+本月購入成本金額)/(月初存
貨數物量+本月購入數量)
本月發出存貨的成本=本月發出存貨的數量*月末加權平均單價
本月月末庫存存貨成本=月末庫存存貨的數量*月末加權平均單價
或=月初庫存存貨的實際成本+本月收入存貨的實際成本- 本月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
期初成本金額就是上月末庫存存貨成本金額
『肆』 管家婆移動加權平均法是怎麼計算成本的
移動加權平均法,是指以每次進貨的成本加上原有庫存存貨的成本,除以每次進貨數量與原有庫存存貨的數量之和,據以計算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以此為基礎計算當月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的成本的一種方法. 移動加權平均法: 移動加權平均法下庫存商品的成本價格根據每次收入類單據自動加權平均;其計算方法是以各次收入數量和金額與各次收入前的數量和金額為基礎,計算出移動加權平均單價。其計算公式如下: 移動加權平均單價= (本次收入前結存商品金額+本次收入商品金額)/(本次收入前結存商品數量+本次收入商品數量 ) 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出來的商品成本比較均衡和准確。
『伍』 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怎麼計算
加權平均資本成本計算時將每種資本的成本(稅後)乘以其占總資本的比例,然後加總;公式為WACC=E/V×Re+D/V×Rd×(1-Tc)。
其中,Re =股本成本,是投資者的必要收益率;Rd =債務成本;
E =公司股本的市場價值;D =公司債務的市場價值;V = E + D 是企業的市場價值;
E/V =股本占融資總額的百分比,資本化比率;D/V = 債務占融資總額的百分比,資產負債率。
Tc = 企業稅率
(5)加權平均法怎麼算主營業成本擴展閱讀:
使用加權平均成本法進行項目評估時的重點和難點所在,也就是有杠桿(債務)下的項目的權益資本成本(rs)該如何確定。
即使存在一個公開有效的資本市場,由於企業通常沒有針對個別項目公開上市的股票,權益資本成本也無法直接獲得,只能通過間接途徑轉換後取得。而根據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可知,確定rs的關鍵是要求出權益資本的有杠桿的貝塔系數βL。
『陸』 加權平均法下的成本計算
存貨單位成本={月初庫存存貨的實際成本+∑(本月各批進貨的實際單位成本*本月各批進貨的數量)}/(月初庫存存貨數量+本月各批進貨數量之和)
本月發出存貨的成本=本月發出存貨的數量*存貨單位成本
本月月末庫存存貨成本=月末庫存存貨的數量*存貨單位成本或=月初庫存存貨的實際成本+本月收入存貨的實際成本-本月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
(6)加權平均法怎麼算主營業成本擴展閱讀:
上月月末材料或產品平均單位成本=上月月末結存材料或產品金額/上月月末結存材料或產品數量。這種方法適用於前後進價相差幅度不大且月末定期計算和結轉銷售成本的商品。
優點:只在月末一次計算加權平均單價,比較簡單,而且在市場價格上漲或下跌時所計算出來的單位成本平均化,對存貨成本的分攤較為折中。
缺點:不利於核算的及時性;在物價變動幅度較大的情況下,按加權平均單價計算的期末存貨價值與現行成本有較大的差異。適合物價變動幅度不大的情況。
這種方法平時無法從賬上提供發出和結存存貨的單價及金額,不利於加強對存貨的管理。為解決這一問題,可以採用移動加權平均法或按上月月末計算的平均單位成本計算。
在計算產品成本時,一般把成本分成三個項目,即:
①直接材料;
②直接人工;
③製造費用。
有的企業規模比較大,生產過程比較復雜,成本項目分得比較細。如果單位的規模很小,生產過程也很簡單,可以只劃分為兩個項目,即:
①材料費用;
②其他費用。
合理選定費用分配標准
生產過程往往是比較復雜的,一項費用發生後,其用途往往不止一個,生產的產品不止一種,成本計算的對象也不止一個。這樣,一項費用發生後,往往不能直接地、全部地記入反映某一個對象的明細賬戶,而需要把這項費用在幾個對象之間進行分配。
成本計算對象的計量單位。可以是實物單位,也可以是相對單位。實物單位如件、台、公斤、噸、千瓦小時等。相對單位以標准實物單位表示,標准實物量換算公式為:
標准實物量=實物量×換算系數
確定成本計算單位是為了計算產品的單位成本,以利於成本的比較分析。單位確定是否正確合理,尤其是相對單位,對產品成本計算的正確性有一定影響。
成本計算單位有時也可理解為擔負成本責任的單位,如以車間或小組為單位計算成本,這里的單位具有成本中心的涵義
『柒』 怎麼用加權平均法算成本
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月初結存貨成本+本月購入存貨成本)/(月初結存存貨數量+本月購入存貨數量)。
月末庫存存貨成本=月末庫存存貨數量×存貨加權平均單位成本。
本期發出存貨的成本=本期發出存貨的數量×存貨加權平均單位成本;或=期初存貨成本+本期收入存貨成本-期末存貨成本。
拓展資料:
計算方法
移動加權平均法是永續制下加權平均法的稱法。
移動加權平均法:
移動加權平均法下庫存商品的成本價格根據每次收入類單據自動加權平均;其計算方法是以各次收入數量和金額與各次收入前的數量和金額為基礎,計算出移動加權平均單價。其計算公式如下:
移動加權平均單價= (本次收入前結存商品金額+本次收入商品金額)/(本次收入前結存商品數量+本次收入商品數量 )
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出來的商品成本比較均衡和准確,但計算起來的工作量大,一般適用於經營品種不多、或者前後購進商品的單價相差幅度較大的商品流通類企業。
『捌』 怎樣用加權平均法結轉產品的銷售成本
用加權平均法結轉產品的銷售成本:加權平場價=(期初成本+本月生產成本)/(期初庫存數量+本月生產產量);銷售成本=銷售數量*加權平場價。
進口商品,進入我國境內需要按規定匯率換算為本位幣(即為人民幣)再做入庫處理。我國現行會計制度規定,記賬匯率可以是外幣業務發生當日的匯率,也可以是當月1日的匯率。記賬匯率一經選用,在登記入賬時不得隨意變更。關於采購成本的計算:需要分兩種貿易方式。一種是FOB,其按離岸價進行的交易,貨物在裝運港被裝上指定船時,風險即由賣方轉移至買方。這種方式的貿易其運輸費和保險都由買方承擔賣方只負責承運。另一種是CIF,這種貿易方式的地點在貨物運輸的目的地,但貨物交接依然在賣方的港口但賣方還要承擔運費和保險費。
FOB方式下,采購成本=換算後人民幣進貨成本+運費+保險費+關稅+消費稅(具體看其是否為需繳納消費稅貨物)+進口增值稅(可以抵扣的話,不計入進口商品采購成本);CIF方式下:采購成本=換算後人民幣進貨成本+關稅+消費稅(具體看其是否為需繳納消費稅貨物)+進口增值稅(可以抵扣的話,不計入進口商品采購成本)整個過程中,商品的采購數量是不會變的,用采購成本/數量,即為進貨商品采購單價,按進口商品品名、數量、單價、金額等登記商品明細賬。商品銷售時,對應商品的進貨數量不會發生任何變化,銷售數量小於進貨數量時,形成存貨,進多少銷多少,存貨為零,銷售結轉成本時一般採用加權平均法,記在商品明細賬的貸方。不會出現您問題中提到的情形。
『玖』 商品銷售成本的加權平均法怎麼計算
加權平均法又稱「綜合加權平均法」、「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存貨成本,計算出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以此為基礎計算一個月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的成本的一種方法。
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結存存貨成本+購入存貨成本)/(結存存貨數量+購入存貨數量);
庫存存貨成本=庫存存貨數量×存貨加權平均單位成本;
本期發出存貨的成本=本期發出存貨的數量×存貨加權平均單位成本,
或本期發出存貨的成本=期初存貨成本+本期收入存貨成本-期末存貨成本。
例:甲企業採用月末一次加權平均發計算發出材料成本。2018年3月1日結存A材料200件,單位成本40元,3月15日購入A材料400件,單位成本35元,3月20日購入A材料400件,單位成本38元,當月共發出A材料500件。3月份發出A材料成本
材料單價=(200*40+400*35+400*38)/(200+400+400)=37.2(元/件)
3月份發出A材料成本=500**37.5=18600(元)
結存材料成本=(200+400+400-500)*37.2=18600(元)
(9)加權平均法怎麼算主營業成本擴展閱讀
庫存數量加權平均法i根據每種商品的月末結存數量,加權平均計算結存商品價值,倒擠商品銷售成本。其計算方法是:
1、月末結存商品數量相等於或小於最後一次收入數量時,月末結存商品價值等於月末結存商品數量乘最後一次購進商品的單價。
2、月末結存商品數量大於最後一次收入數量但小於全月收入數量時,從最後一次收入數量起,依次向前推算,直司相等於結存數量為止,將相等於結存數量內逐次金額相加,它的總和就是月末結存商占價值。
3、月末結存商品數量超過全月收入數量時,月末結存商品價值等於本月收入;品總金額加超過數量乘以上月結存商品平均單價之和。
其公式如下:本月商品銷售成本=月初結存品金額+月內收入商品金額-月內非商品銷進價金額-月內結存商品金額庫存數量加權平均法既符合先生先出精神,又具備加權平均法的優點。
『拾』 加權平均怎麼計算成本可以舉例嗎
加權平均法可根據本期期初結存存貨的數量和金額與本期存入存貨的數量和金額,在期末以此計算本期存貨的加權平均單價,作為本期發出存貨和期末結存存貨的價格,一次性計算本期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
加權平均法成本,就是按庫存包裝物,原材料庫存表設好結存平均價,在本月出庫領用生產數量*平均價得出的生產成本額。
不過早要設好包裝物,原材料生產領用成本表每個欄目,設在包裝物,原材料這二個庫存表下,工作表2設入庫統計表1號至31號止等內容;工作表3設出庫統計表1號至31號止等內容;工作表4設成本表,設好表格和函數,成本表格中設,品名,規格,單位,平均單價,生產領用數量,金額,非生產領用的數量,金額,最後合計數量,金額。最後合計數量,金額欄自然總和包裝物和原材料庫表的本月出庫數量和金額。這樣在統計完畢時,這二種成本表就好了(頂端標題行設:包裝物生產領用成本表,原材料生產領用成本表,)把工作表二張成本表可列印出作分錄:
借: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包裝物
貸:包裝物—詳見成本表
借: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原材料
貸:原材料—詳見成本表
非生產領用的數量,金額作分錄
借:有關科目
貸:包裝物—詳見成本表
貸:原材料—詳見成本表
總的會計工作各個所應用的表格設好,月終工作就輕鬆了,按時上交報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