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計劃成本法下,應設「材料采購」和「材料成本差異」兩個科目。
計劃成本核算的核算程序:
以原材料為例說明計劃成本的核算程序。在計劃成本法下,應設「材料采購」和「材料成本差異」兩個科目。材料成本差異有入庫時的「轉入差異」和出庫時的「領料應分攤差異」兩種(個人的理解,表達不一定精確)。公式如下:
入庫時的材料成本差異 = 材料采購-原材料 = 材料的購買價格(一般納稅人不含稅)- 已定的材料的單位計劃成本*材料采購數量
(1)在購入原材料時,發票賬單已到,物資未到,企業按采購價格支付材料款及稅金,在「材料采購」賬戶的借方按實際成本計價(稅金另計),賬務處理為:
借:材料采購(價款)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
貸:銀行存款 或應付賬款,應付票據,托收承付等科目
(2)當材料已到,企業驗收入庫時,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異記入「材料成本差異」 賬戶,做如下分錄:
借:原材料(單位計劃成本*采購數量) 材料成本差異(超支差異)
貸:材料采購
或者分錄為:
借:原材料(單位計劃成本*采購數量)
貸:材料采購 材料成本差異(節約差異)
(3)(按計劃)成本結轉材料成本,在企業領料以後,月末做材料成本差異的分配和轉出,
領料應攤銷的材料成本差異率=(月初結存的材料成本差異+本月購進的材料成本差異)/(月初結存的計劃成本+本月購進的計劃成本)
領料應攤銷的成本差異=領出材料的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率
借:基本生產成本 或管理費用 銷售費用 委託加工物資其他業務支出
貸:材料成本差異(紅字或藍字)
(4)會計期間結束時,將材料計劃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
❷ 計劃成本計入什麼科目
你說的是 庫存商品 (原材料 也一樣) 計價 採用的是 「計劃成本法」嗎?
「計劃成本法」 下 ,在途 商品 用「材料采購」科目核算;
如果 是 「實際成本法」,在途商品 用「在途商品」 或 「在途材料」核算。
「計劃成本法」 是 過去 計劃經濟 年代 經常使用的 方法。 當前 基本只 存在 理論意義。
自我i國 改革開放 以後,價格 放開了,市場發生變化,價格 也會 相應變化,而且變化 幅度 也難以控制。 這樣的話, 如果 使用「計劃成本法」 , 「商品成本差異」或「材料成本差異」 往往會在 很大的幅度內 波動。
而 使用「計劃成本法」的 一個主要 前提是 「成本差異」 不能太大。
所以, 「計劃車成本法」 目前 一般用不上。
❸ 企業對存貨採用計劃成本法核算時,需要設置的科目有什麼
1、賬戶設置
(1)「原材料」科目。本科目借方、貸方及余額均按照計劃成本記賬。
(2)「材料采購」科目。本科目借方登記采購材料的實際成本,貸方登記入庫材料的計劃成本,(對於同一筆業務)借方大於貸方表示超支,從本科目貸方轉入「材料成本差異」科目的借方;貸方大於借方表示節約,從本科目借方轉入「材料成本差異」科目的貸方;月末為借方余額,表示未入庫材料(即在途物資)的實際成本。
(3)「材料成本差異」科目。本科目反映已入庫材料的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異,借方登記入庫材料超支差異及發出材料節約差異,貸方登記入庫材料節約差異及發出材料應負擔的超支差異。期末如果是借方余額,表示庫存材料的超支差異;如果是貸方余額,表示庫存材料的節約差異
2、會計處理
(1) 購入原材料的會計處理
①采購過程與實際成本相同,只不過將實際成本的「在途物資」改為「材料采購」
借:材料采購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應付賬款、應付票據)
②入庫: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貸:材料采購(計劃成本)
③結轉差異:
月末將本月采購的材料入庫,同時要結轉差異, 大於0,超支差異
材料成本差異額=采購材料的實際成本-采購材料的計劃成本
小於0,節約差異
超支差異會計分錄:
借:材料成本差異(超支差異額)
貸:材料采購
節約差異會計分錄
借:材料采購 (節約差異額)
貸:材料成本差異
❹ 存貨按實際成本計價核算,應該設置什麼會計科目
存貨驗收入庫前是在途物,
驗收入庫後是原材料,
庫存商品
,半成品、在產品等。
存貨的
實際成本
包括:
購買價款(不包括可以抵扣的增值稅額)
、相關稅費(企業購買存貨發生的進口稅費、不能抵扣的增值稅進項稅額等)、運輸費、裝卸費、保險費以及其他可歸屬於存貨采購成本的費用(如在存貨采購過程中發生的倉儲費、包裝費、運輸途中的合理損耗、入庫前的挑選管理費用等)
存貨驗收入庫前是
在途物資
,驗收入庫後是原材料,庫存商品,半成品、在產品等。
所以在
實際成本計價
核算時,應當設置以下賬戶:「原材料」賬戶、「在途物資」賬戶、「
應付賬款
」賬戶、「
應付票據
」等。
(4)按計劃成本計價是什麼科目擴展閱讀
採用實際成本進行核算的,一般適用於規模較小、存貨品種簡單、采購業務不多的企業(主要指未採用電子計算機處理日常核算業務的企業,下同)。
由於各種存貨是分次購入或分批生產形成的,所以同一項目的存貨,其單價或單位成本往往不同。要核算領用、發出存貨的價值,就要選擇一定的計量方法,只有正確地計算領用、發出存貨的價值,才能真實地反映企業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進而正確地確定企業的凈利潤。
企業會計制度規定,企業領用或發出存貨,按照實際成本核算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採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平均法、個別計價法或後進先出法等確定其實際成本。這五種方法都有自身的特點,企業應根據具體情況選用。
商品流通企業的商品存貨的日常核算,對批發商品來說,一般應採用進價計算。各批進價不同時,售出或發出的商品進價也可以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平均法、個別計價法或後進先出法等方法中選用一種進行核算。
材料的實際成本可分為外購材料的實際成本、自製材料的實際成本和委託外單位加工材料的實際成本。外購材料的實際成本,包括買價、外地運雜費、運輸途中的合理損耗、人庫前的挑選整理費用(包括整理挑選發生的凈損失)、大宗材料的市內運輸費用、企業以外匯購人材料支付的進口關稅和其他費用。
自製材料的實際成本,包括製造過程中耗用的原材料、工資、動力和其他費用。委託外單位加工材料的實際成本,包括委託外單位加工材料的原實際成本、支付給外單位的加工費和外地運輸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存貨
❺ 企業的原材料成本採用計劃成本核算,應該設置的科目有什麼
在計劃成本法下,應設「材料采購」和「材料成本差異」兩個科目。
計劃成本核算的核算程序:
以原材料為例說明計劃成本的核算程序。在計劃成本法下,應設「材料采購」和「材料成本差異」兩個科目。材料成本差異有入庫時的「轉入差異」和出庫時的「領料應分攤差異」兩種(個人的理解,表達不一定精確)。公式如下:
入庫時的材料成本差異 = 材料采購-原材料 = 材料的購買價格(一般納稅人不含稅)- 已定的材料的單位計劃成本*材料采購數量
(1)在購入原材料時,發票賬單已到,物資未到,企業按采購價格支付材料款及稅金,在「材料采購」賬戶的借方按實際成本計價(稅金另計),賬務處理為:
借:材料采購(價款)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
貸:銀行存款 或應付賬款,應付票據,托收承付等科目
(2)當材料已到,企業驗收入庫時,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異記入「材料成本差異」 賬戶,做如下分錄:
借:原材料(單位計劃成本*采購數量) 材料成本差異(超支差異)
貸:材料采購
或者分錄為:
借:原材料(單位計劃成本*采購數量)
貸:材料采購 材料成本差異(節約差異)
(3)(按計劃)成本結轉材料成本,在企業領料以後,月末做材料成本差異的分配和轉出,
領料應攤銷的材料成本差異率=(月初結存的材料成本差異+本月購進的材料成本差異)/(月初結存的計劃成本+本月購進的計劃成本)
領料應攤銷的成本差異=領出材料的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率
借:基本生產成本 或管理費用 銷售費用 委託加工物資其他業務支出
貸:材料成本差異(紅字或藍字)
(4)會計期間結束時,將材料計劃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
❻ 企業原材料按計劃成本計價進行核算
(1)本月3日購進原材料一批,不含稅價為200000元,增值稅率為17%,款項以商業匯票結算,該批材料計劃成本為205000元,材料已驗收入庫。
①購入材料:
借:材料采購 20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34000(200000×17%)
貸:應付票據 234000
②材料驗收入庫:
借:原材料 205000
貸:材料采購 200000
材料成本差異 5000(節約)
(2)10日購入材料30000元,買價30000元,增值稅額為5100元,款項尚未支付,該批材料計劃成本為29000元,該材料尚未驗收入庫。
購入材料:
借:材料采購 3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5100
貸:應付賬款 35100
(3)15日,購進原材料一批,買價150000元,增值稅額為25500元,款項以銀行存款支付,該批材料計劃成本為147000元,材料已驗收入庫。
①購入材料:
借:材料采購 15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25500
貸:銀行存款 175500
②材料驗收入庫:
借:原材料 147000
材料成本差異 3000(超支)
貸:材料采購 150000
(4)本月發出材料情況如下(計劃成本):生產產品領用50000元,車間日常修理領用10000元,管理部門領用20000元,銷售機構領用30000元。
①發出材料:
借:生產成本 50000
製造費用 10000
管理費用 20000
銷售費用 30000
貸:原材料 110000
②結轉差異:
借:生產成本 885(50000×1.77%)
製造費用 177(10000×1.77%)
管理費用 354(20000×1.77%)
銷售費用 531(30000×1.77%)
貸:材料成本差異 1947(110000×1.77%)
材料成本差異率=[10000+(-5000+3000)]÷[100000+(205000+147000)]×100%
=1.77%
【注意】因為10日購入的材料尚未驗收入庫,所以計算「材料成本差異率」時不算在內
本期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50000+10000+20000+30000=110000(元)
本期發出材料的成本差異=110000×1.77%=1947(元)(超支)
本期發出材料的實際成本=110000+1947=111947(元)
材料成本差異=實際成本-計劃成本
實際成本-計劃成本>0,超支(正數),「材料成本差異」賬戶的借方
實際成本-計劃成本<0,節約(負數),「材料成本差異」賬戶的貸方
材料成本差異率=(期初結存材料的成本差異+本期收入材料的材料成本差異)÷(期初結存材料的計劃成本+本期收入材料的計劃成本)×100%
材料成本差異=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率
實際成本=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超支+,節約-)
❼ 計劃成本核算下哪些科目按計劃成本入賬哪些不按
根據企業計劃成本的核算范圍,如原材料按計劃成本核算,涉及的科目有「原材料」、「材料采購」「材料成本差異」。
簡單說,原材料按計劃成本的核算分兩步來完成。
第一步分解,將實際成本分解為計劃成本和材料成本差異。
第二步還原,將計劃成本還原為實際成本。
具體的分錄如下所示:
(1)采購
借:材料采購(實際成本)
貸:銀行存款
(2)驗收入庫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貸:材料采購(計劃成本)
注意:原材料驗收入庫時是用計劃成本核算的。
(3)結轉驗收入庫形成的差異
①計劃成本大於實際成本
這種情況下實際成本小於計劃成本,就為公司節約了成本,計劃成本減去實際成本的差額我們稱之為節約差。
這時就需要介入材料成本差異賬戶來進行調整。
會計分錄如下所示:
借:材料采購
貸:材料成本差異
②計劃成本小於實際成本
這種情況下實際成本要大於計劃成本,那麼公司的成本就會超支了,實際成本減去計劃成本的差額我們稱之為超支差。運用材料成本差異賬戶來進行調整,
會計分錄如下:
借:材料成本差異
貸:材料采購
(4)發出原材料
借:生產成本等(計劃成本)
貸:原材料(計劃成本)
(5)期末結轉發出材料負擔的差異額
①結轉應負擔的節約差
借:材料成本差異
貸:生產成本
②結轉應負擔的超支差
借:生產成本
貸:材料成本差異
發出材料計劃成本應負擔的差異額=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差異率
總結:
第一,采購時,按實際成本付款,計入「材料采購」賬戶借方;
第二,驗收入庫時,按計劃成本計入「原材料」賬戶借方,「材料采購」賬戶貸方;
第三,期末結轉,驗收入庫材料形成的材料成本差異超支差計入「材料成本差異」的借方,節約差計入「材料成本差異」的貸方;
第四,平時發出材料時,一律用計劃成本;
第五,期末,計算材料成本差異率,結轉發出材料應負擔的差異額。
材料成本差異率=(期初材料成本差異+本期購入材料的成本差異額)/(期初材料的計劃成本+本期購入材料的計劃成本)×100%
發出材料應負擔的差異額=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率
❽ 第二個是企業材料按計劃成本核算應該設置什麼會計科目,分別合算的類容
按計劃成本計價進行物資采購收發的核算時,「原材料」賬戶按計劃成本計價反映各種材料的增減變動。為了核算購入材料的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以及入庫材料的成本差異額,還應設置「物資采購」和「材料成本差異」賬戶。「物資采購」賬戶核算企業購人材料的實際采購成本。該賬戶借方登記購入材料的貨款和采購費用分配計入材料物資采購成本的采購保管費,結轉入庫材料的實際成本小於計劃成本的節約差異額;貸方登記結轉入庫材料的計劃成本以及入庫材料實際成本大於計劃成本的差異額;月末,將入庫材料物資實際成本大於計劃成本的差額,由該賬戶貸方轉入「材料成本差異」賬戶的借方;將入庫材料物資實際成本小於計劃成本的差額,由本賬戶的借方轉入「材料成本差異」賬戶的貸方。本賬戶借方余額為月末在途材料的實際成本。該賬戶按材料品種、規格、類別設置明細賬。「材料成本差異」賬戶核算企業材料物資的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異額,是各材料賬戶的調整賬戶。該賬戶借方登記入庫材料實際成本大於計劃成本的超支差異額;貸方登記入庫材料實際成本小於計劃成本的節約差異額及月末分配轉出的發出材料應負擔的差異額(超支差異額用藍字,節約差異額用紅字),該賬戶月末余額可能在借方也可能在貸方,表示月末結存材料應負擔的超支或節約的差異額。該賬戶按材料類別設置明細賬戶。采購保管費的核算內容及分配方法與按實際成本核算基本相同。
❾ 按計劃成本計價的原材料核算是設置什麼科目
計劃成本與成本差異的確定
應設置原材料\材料采購\材料成本差異科目
原材料的收發核算
原材料發出
調整材料計算成本時的處理:自原材料轉入材料成本差異
❿ 按計劃成本計價的原材料核算是設置什麼科目
計劃成本與成本差異的確定
應設置原材料\材料采購\材料成本差異科目
原材料的收發核算
原材料發出
調整材料計算成本時的處理:自原材料轉入材料成本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