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絕對成本論的提出者是誰,它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絕對成本論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提出來的,亞當·斯密認為,每一個國家都有其適宜於生產的某些特定的產品的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去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後彼此進行交換,則對所有交換國家都有利,這就是「絕對成本論」。絕對成本論是早期的分工貿易理論的理論內容之一。亞當·斯密認為每個國家或每個地區都有對自己有利的自然資源和氣候條件,如果各國各地區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產條件進行生產,然後將產品相互交換,互通有無,將會使各國、各地區的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將會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加物質財富。但是,絕對利益理論的運用有一個前提條件——雙方可以自由的交易他們的產品,如果沒有自由貿易,沒有絕對成本論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提出來的,亞當·斯密認為,每一個國家都有其適宜於生產的某些特定的產品的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去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後彼此進行交換,則對所有交換國家都有利,這就是「絕對成本論」。絕對成本論是早期的分工貿易理論的理論內容之一。亞當·斯密認為每個國家或每個地區都有對自己有利的自然資源和氣候條件,如果各國各地區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產條件進行生產,然後將產品相互交換,互通有無,將會使各國、各地區的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將會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加物質財富。但是,絕對利益理論的運用有一個前提條件——雙方可以自由的交易他們的產品,如果沒有自由貿易,沒有商品的自由流通,就不可能獲得地域分工帶來的益處。資料引用自網路。商品的自由流通,就不可能獲得地域分工帶來的益處。資料引用自網路。
② 什麼是絕對成本什麼是相對成本
絕對成本和相對成本理論是國際貿易的基礎理論,分別源自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雖然這兩種理論已經被理論和現實證明存在很多缺陷,但對今天的國際貿易仍然有指導意義。
這兩個概念含義豐富,不是一句兩句就能說清楚的,建議看看相關的書籍!
我個人的理解是「集中」與「分散」兩種方式。
對於這個問題,我會回去查查大學課本,再來回答!
③ 什麼是絕對成本理論
絕對成本論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提出來的,亞當·斯密認為,每一個國家都有其適宜於生產的某些特定的產品的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去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後彼此進行交換,則對所有交換國家都有利,這就是「絕對成本論」。絕對成本論是早期的分工貿易理論的理論內容之一。
④ 4.簡述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
1. 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的主指是絕對優勢理論,指各國在生產同樣產品時,勞動生產率的絕對差異所導致的各國之間生產優勢的不同,因此各國應專門生產本國勞動生產率較高的產品。 亞當·斯密是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理論的創始者。在其代表著作《國富論》中,他提出了國際分工與自由貿易的理論。在對其理論的論述中,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在他看來,適用於一國內部的不同職業之間、不同工種之間的分工原則,也適用於各國之間。他認為,每一個國家都有其適宜於生產的某些特定的產品的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去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後彼此進行交換,則對所有交換國家都有利。 絕對成本學說這一學說從勞動分工原理出發,在人類認識史上第一次論證了貿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義者認為國際貿易只是對單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這種貿易分工互利的雙贏思想,到現代也沒有過時,將來也不會過時。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雙贏理念仍然是當代各國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貿易的指導思想。2.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學說認為: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在於因地域、自然條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絕對差異,所以又稱地域分工學說,其主要觀點可概括如下: ①亞當斯密主張分工,他認為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每個人專門從事於一種物品的生產,然後彼此進行交換,對每個人都是有利的。 ②亞當斯密認為,國際分工是各種分工形式中的最高形式。因此,如果外國的產品比自己國內生產要便宜(生成成本絕對地低),那麼就應該輸出本國在有利的生產條件下生產的產品去交換外國(便宜)的產品,而不要自己去生產。 ③亞當斯密認為,國際分工的基礎是有利的自然稟賦或後天的有利的生產條件。無論是自然稟賦或後天的有利生產條件,都可以使一個國家生產某種生產成本絕對低的產品,然後彼此進行交換,將會使各國的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從而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社會物質財富。 總之,絕對成本學說認為,國際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通過國際貿易,對各國都有好處,這就是國際分工、國際貿易所以發生的原因。 3.但是,用斯密的絕對成本學說來解釋國際貿易發生原因有著很大的局限性,他沒有能夠解釋如果一個國家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具有絕對優勢(即生產成本絕對地低於別國),而另一個國家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處於絕對劣勢(即生產成本絕對地高於別國),在這種情況下,國際貿易還能不能發生?如果進行國際貿易是否能增加生產總量,對雙方是否有利? 二、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說」 比較成本學說認為:國際貿易產生的基礎並不限於生產技術的絕對差別,只要各國之間存在著生產技術上的相對差別,就會出現生產成本和產品價格的相對差別,從而使各國在不同的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使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成為可能,進而獲得比較利益。總之,比較利益學說,進一步分析,揭示了國際貿易所具有的互利性和國際分工的必要性。它證明各國通過出口相對成本較低的產品,進口相對成本較高的產品就可能實現貿易的互利。 李嘉圖比較成本學說的核心是比較優勢原則。這一原則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國家,不論它的經濟力量是強還是弱,都能根據比較優勢原則,確定自己具有相對優勢的產品,安排生產,進行貿易,使貿易雙方都可以用同樣的勞動耗費,得到比分工前所能得到的更多的產品
⑤ 絕對成本論的理論核心
亞當·斯密認為,人是經濟的動物,是「經濟人」,即人首先是從事經濟活動的人,人類經濟活動的動力是人類的利己心,每個人都會為自己的利益而奮斗。他認為,每人都去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可以更有效地促進社會利益。國家應該盡量少過問經濟,對經濟採取自由放任的政策,應該聽任自由經營、自由貿易,只要不違背社會利益,就可以為所欲為。在進行經濟活動時,如果牽涉到別人利益,就應予以補償,這叫做「等價交換」,認為這種等價交換可以使雙方利益都不受損失。因此,等價交換成為資本主義經營的原則。?
斯密這種理論的核心是要求自由競爭、自由貿易,依靠市場這個「看不見的手」來對供求關系進行自發調節,維持均衡,控制社會利益,從而使社會獲得進步和穩定。這種主張符合當時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為突破封建統治對生產力的束縛提供了理論根據。 在批判重商主義的同時,亞當·斯密提出了自己的國際貿易理論,即絕對成本論。
斯密認為,一國在某種產品的生產上所花費的成本絕對地低於他國,就稱為「絕對優勢」。如果這種絕對優勢是該國所固有的「自然優勢」或已有的「獲得優勢」,它就應該充分利用這種優勢,發展某種產品的生產,並且出口這種產品,以換回他國在生產上佔有絕對優勢的產品,這樣做對貿易雙方都更加有利。斯密的這種國際貿易理論被稱作「絕對優勢說」,也稱「絕對成本論」,又稱「地域分工論」。?
斯密這里所說的優勢包括自然優勢和獲得優勢。所謂自然優勢,是指一國先天所具有的氣候、土壤、礦產和其他相對固定的狀態的優勢。所謂獲得優勢,是指一國後天所獲得的優勢,比如發展某種產品生產的特殊技術和設備以及長期積累起來的大量生產資金。
1、分工極大地提高了社會勞動生產率
斯密認為,人類有一種天然的傾向,就是交換。交換是出於利己心並為達到利己的目的而進行的活動。交換的傾向形成分工,分工使社會勞動生產率極大提高。斯密在《國富論》一書中以制針為例,說明工場手工業中實行分工協作可以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他說,由一個人制針,所有的18道制針工序都由他自己來完成,每天最多隻能生產20枚。如果實行分工生產,由10個人分別去完成各種工序,平均每人每天能生產4800枚。這種勞動生產率的極大提高,顯然是分工的結果。分工之所以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斯密認為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勞動者的技巧因分工而日進;二是分工免除了從一個工序轉到另一個工序所損耗的時間;三是分工促進了專業化機械設備的發明和使用。
2、國內的分工原則也適用於國家之間
斯密認為,適用於一國內部不同職業之間及不同工序之間的分工原則,也同樣適用於國家之間。他認為,國際分工是各種分工形式中的最高階段。國家之間進行分工能夠提高各國的勞動生產率,使產品成本降低,勞動和資本得到正確的分配和運用,通過自由貿易用較小的花費換回較多產品,這樣就增加了國民財富。斯密主張,如果外國的產品比自己國內生產的要便宜,那麼最好是從國外進口而不要自己生產這種產品。他舉例說,蘇格蘭這個國家氣候寒冷,不適宜種植葡萄,因而應從國外進口葡萄酒。但如果採用建造溫室等方法,蘇格蘭也能自己種植葡萄並釀造出葡萄酒,只是其成本要比從國外購買高3倍。斯密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蘇格蘭政府限制進口葡萄酒,並鼓勵在本國種植葡萄和釀造葡萄酒,顯然是一種愚蠢的行為。斯密主張,各國都應積極參加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用本國的優勢產品去交換別國的優勢產品,這對貿易雙方都有利。斯密這里所說的優勢指的是絕對優勢。?
⑥ 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個國家或每個地區都有對自己有利的自然資源和氣候條件,如果各國各地區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產條件進行生產,然後將產品相互交換,互通有無,將會使各國、各地區的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將會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加物質財富.但是,絕對利益理論的運用有一個前提條件——雙方可以自由的交易他們的產品,如果沒有自由貿易,沒有商品的自由流通,就不可能獲得地域分工帶來的益處. 亞當·斯密認為,每一個國家都有其適宜於生產的某些特定的產品的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去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後彼此進行交換,則對所有交換國家都有利,這就是「絕對成本論」.絕對成本論是早期的分工貿易理論的理論內容之一.
⑦ 絕對成本,比較成本的計算
1、「絕對成本」和「相對成本」的區別是:「絕對成本」是一種物品生產出來所必需的成本;而「相對成本」是不同地方,不同國家生產同一種產品所需要不同的成本。 2、絕對成本控制是把成本支出控制在一個絕對的金額中的一種成本控制方法。企業為了提高經濟效益,增加利潤,必須增加收入,節約支出,即開源節流。絕對成本控制,是控制支出,降低消耗,屬於節流方面。 3、「絕對成本」的基本內容: ①按照先進企業的成本水平,作為本企業成本指標,實行成本絕對額層層控制; ②企業把成本指標交給職工學握,成本耗費高,可分配的利益就少,收入就少;成本耗費低,可分配的利益就多,收入就多,物化勞動和活勞動價值在成本的絕對數內互相轉化,此消彼漲; ③將各項收入全部列入成本,實行兩級分配,第一級分配按企業經濟效益確定,第二級分配按職工貢獻確定; ④原材料供應部門實行開架領料,明碼標價,接受廠內單位訂料; ⑤處室實行最低經費限額包干制; ⑥技術幹部實行騁請制,按照能力和貢獻發放聘金; ⑦用「成本券」作為核算手段,廠內各單位經濟往來,按成本價格結算; ⑧絕對成本控制不是長期固定在一個水平上,而要逐步升級,由本地區先進水平逐步上升為全國或國際先進水平; ⑨技術改造項目使成本降低部分,屬於企業和社會所有。
⑧ 絕對成本論的主要內人是什麼
絕對成本理論的代表人是亞當斯密,其基本內容是兩國之間的貿易基於絕對優勢,當一國在生產一種產品上具有絕對優勢但在另一種商品生產上具有絕對劣勢,所以兩國就可以通過專門化生產生產自己處於絕對優勢的產品,並且用這個絕對優勢的產品的一部分去置換絕對劣勢的產品,以此達到資源的較高利用,從而增長收益,提高各國的福利。
滿意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