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沉沒成本的經典例子有哪些
例子如下:
「假設現在你已經花7美元買了電影票,你對這場電影是否值7美元表示懷疑。看了半小時後,你的最壞的懷疑應驗了:這電影簡直是場災難。你應該離開電影院嗎?在做這一決策時,你應該忽視這7美元。這7美元是沉沒成本,不管是去是留,這錢你都已經花了。」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說,普通人常常不計算「機會成本」,而經濟學家則往往忽略「沉沒成本」——這是一種睿智。他在《經濟學》一書中說:「如果一項開支已經付出並且不管作出何種選擇都不能收回,一個理性的人就會忽略它。這類支出稱為沉沒成本。」
內涵闡釋
沉沒成本是一種歷史成本,對現有決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會很大程度上影響人們的行為方式與決策。從這個意義上說,在投資決策時應排除沉沒成本的干擾。
對企業來說,沉沒成本是企業在以前經營活動中已經支付現金,而經營期間攤入成本費用的支出。因此,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遞延資產等均屬於企業的沉沒成本。
從成本的可追溯性來說,沉沒成本可以是直接成本,也可能是間接成本。如果沉沒成本可追溯到個別產品或部門則屬於直接成本;如果由幾個產品或部門共同引起則屬於間接成本。
㈡ 沉沒成本的經典例子有哪些
如下:
1、一個人外出用餐,點了很貴的龍蝦,但是吃不了還剩了很多,又無法打包。傳統觀點認為這只龍蝦已經點了,吃不吃得了都得付一樣的錢,因此雖然吃飽了,不再吃一點就虧了。
但是運用經濟學的沉沒成本我們可以知道,點菜的行為已經發生,是沉沒的,應該不去考慮;因此問題就只剩下我已經吃飽了而應不應該再吃。
2、現在你已經花7美元買了電影票,你對這場電影是否值7美元表示懷疑。看了半小時後,你的最壞的懷疑應驗了:這電影簡直是場災難。你應該離開電影院嗎?在做這一決策時,你應該忽視這7美元。這7美元是沉沒成本,不管是去是留,這錢你都已經花了。
沉沒成本在投資中的運用
沉沒成本在股市裡最常見的應用就是補倉。很多人買股票不會一上來就傾其所有,而是先用小倉位買入,發現被套住了以後,就開始連續補倉,越補越大,最後把所有的錢都買了進去。
本質上講,你的每一筆交易都是彼此獨立的,你買入股票只有一個原因,看好它未來能漲,而不是我前面有被套的倉位想要降低整體成本。這樣一來會像葫蘆娃里演的一樣,二娃去救大娃,三娃去救大娃二娃,四娃去救大、二、三娃,最後全部被蛇精拿下。
㈢ 沉沒成本的經典例子有哪些
1、 數量角度看,沉沒成本可以是整體成本,也可以是部分成本。
2、 例如中途棄用的機器設備,如果能變賣出售獲得部分價值,那麼其賬面價值不會全部沉沒,只有變現價值低於賬面價值的部分才是沉沒成本。
3、 沉沒成本就是指付出的精力,比如時間金錢這些,特點就是沒有回報性。
4、 沉沒成本是指業已發生或承諾、無法回收的成本支出,例如,因失誤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資。沉沒成本是一種歷史成本,對現有決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會影響當前行為或未來決策。因此,沉沒成本是決策非相關成本,在項目決策時無需考慮。相對的,新增成本是決策相關成本,在項目決策時必須考慮。
拓展資料
1、 沉沒成本是一種歷史成本,對現有決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會很大程度上影響人們的行為方式與決策。從這個意義上說,在投資決策時應排除沉沒成本的干擾。
2、 對企業來說,沉沒成本是企業在以前經營活動中已經支付現金,而經營期間攤入成本費用的支出。因此,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遞延資產等均屬於企業的沉沒成本。
3、 從成本的可追溯性來說,沉沒成本可以是直接成本,也可能是間接成本。如果沉沒成本可追溯到個別產品或部門則屬於直接成本;如果由幾個產品或部門共同引起則屬於間接成本。
4、 從成本的形態看,沉沒成本可以是固定成本,也可能是變動成本。企業在撤消某個部門或是停止某種產品生產時,沉沒成本中通常既包括機器設備等固定成本,也包括原材料、零部件等變動成本。通常情況下,固定成本比變動成本更容易沉沒。
5、 從數量角度看,沉沒成本可以是整體成本,也可以是部分成本。例如中途棄用的機器設備,如果能變賣出售獲得部分價值,那麼其賬面價值不會全部沉沒,只有變現價值低於賬面價值的部分才是沉沒成本。
6、 一般說來,資產的流動性、通用性、兼容性越強,其沉沒的部分就越少。「現金為王」的觀念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固定資產、研究開發、專用性資產等都是容易沉沒的,分工和專業化也往往與一定的沉沒成本相對應。此外,資產的沉沒性也具有時間性,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轉化。以具有一定通用性的固定資產為例,在尚未使用或折舊期限之後棄用,可能只有很少一部分會成為沉沒成本,而中途棄用沉沒的程度則會較高。
㈣ 經濟學中的「沉沒成本」你了解多少
什麼叫沉沒成本?通俗來講,就叫打水漂。你出去拉客戶關系,花了很多時間和代價去維護客戶,比如拜訪、請客吃飯、送禮,結果突然這個客戶公司破產了,那麼前面的付出就全都打了水漂。所有的這些投入,已經發生了,也追不回來了,這就是沉沒成本。
具體來說,很多人創業想去開奶茶店,開店需要投資,其中一部分投資用來裝修,另一部分投資用來購買機器、原材料等。當這家店關門的時候,機器轉讓賣給同行,成本就能收回來一部分,而裝修店面的錢,如果轉讓時沒人願意出錢補償你,那麼所有的裝修錢就都打水漂了,這就是沉沒成本。所以大家也能想像得到,為什麼很多製造業企業全都聚集在一起,因為這樣大家互相之間可以周轉,初期買設備不用買新的,不用投入50萬,沒准35萬就能把廠開起來,倒閉之後沒准30萬又能把設備賣給同行,沉沒成本非常低。當然這只是原因之一,並不是所有的原因。我們今天在講沉沒成本,所以只在這里點了一下而已。
書本上講機會成本,目的是要告訴我們,沉沒成本是一種過去的、無法挽回的東西,既然已經過去,就別再糾結。
還是以開奶茶店舉例,你投資的奶茶店如果倒閉,至少有30萬打水漂。現在這家店經營得不好,你想找個網紅來店裡試吃宣傳。面對這個決策,如果你腦子里想的是,店倒閉要虧30萬,現在趕快放手一搏,萬一能救活也不至於虧損這么多。如果你這么想,那你就受到了沉沒成本的影響,因為在這個決策面前,無論你做還是不做,沉沒成本都是已經發生過的,無法收回來的。無論是否找網紅來宣傳,30萬都一樣收不回來。既然怎麼決策都一樣,那這個信息對你根本沒有任何影響,你就不應該把它納入考慮范圍,否則想得太多,就容易把自己繞進去。
我們在做決策的過程中,用機會成本的方式去思考,是去考慮每個選項將要失去什麼,這種「將要」代表著未來。沉沒成本則是我們已經失去了哪些,這種「已經」是指過去,過去是無法改變的,我們沒必要盯著過去看。
我們生活中買東西,總會遇到買錯的時候,尤其是女生喜歡逛街買衣服,買回來發現穿不了,然後又捨不得扔,只好在衣櫃里掛著,這個就是沉沒成本在影響你。那我再追問一句,假設你有一個東西是花1萬元買回來的,你用不了,轉賣只能轉出去2000元,是否要轉賣呢?這是個問題,我相信你們開始有想法了。
20世紀,英、法兩國有段時間聯合研發飛機,研發到一半的時候,波音的新型飛機先一步研發成功。經過對比,這種飛機即便研發出來,運營成本也要遠高於波音新型飛機,所以大概率不會有人願意買,很明顯這個項目應該趕快停掉。但是,因為飛機已經研究到了一半,投入的成本也有上百億,大家不願意就這么退出,於是繼續追加研發經費,繼續開發,終於做出了新飛機。結果,新飛機真的沒人買,後面追加的錢全都打了水漂。
沉沒成本在家庭關系、戀愛關系、人際關系當中,也有比較大的影響。很多人處在一種不健康的人際關系當中,你把一生中最好的5年給了另一半,但只要這個關系是你不喜歡的,無論你做什麼,你都無法追回這失去的5年,所以在決定你未來時就只能忽略它。
在心理學里,有一個叫「賭徒效應」的名詞,說的是一個賭徒連輸幾把後,很容易輸急眼,開始加大賭注,想要翻盤。這其實也是沉沒成本,一樣的道理。
朱自清的《背影》有一段要求背誦的內容,其中有一句話:「事已至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這句話多麼有哲理啊!這就在告訴我們,不要糾結沉沒成本。
講到這里,相信大家已經對沉沒成本有了深刻的印象。但這還不夠,我希望大家再回憶一下,生活中你遇到過哪些沉沒成本的現象?你還能總結出哪些規律來?
在我學過經濟學很多年後,漸漸有了以下這些感悟。
第一點,普通人容易忽視機會成本,並容易受到沉沒成本的影響。如果要給這個現象做一個命名的話,我要叫它「沉沒成本第一定律」。
舉一個例子,假設你有一個房子想要對外出租,租金每月3000元。第一種情況是,有個租客想要租,但是要跟你講條件。你一聽,不想出租了,然後房子就隨之閑置一個月。
另一種情況,房子3000元租掉了,結果過了沒多久,租客沒交房租逃跑了。
兩種情況,想像一下自己的心情。我猜大部分人遇到第一種情況時,都會很坦然地說,無所謂,空著就空著。遇到第二種情況的時候,絕對是氣得直拍大腿,這個人,欠我3000元。
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但實質上損失是一樣的,都是3000元。前一種是損失了機會成本,但是很多人往往看不到,白白讓機會成本損失了。經濟學就是想要告訴大家,這個有成本,它在你自己的掌控之中,只要你忽視它,你就不會遭受損失。而後一種是沉沒成本,每個人都能看到沉沒成本,並且大部分人都在糾結沉沒成本。經濟學想要告訴你的是,這個東西已經打水漂了,已經找不回來了,已經不在你的掌控之中了,既然這樣,就不要再去受它的影響。
第二點,為什麼人們更容易忽視機會成本,而又更容易放不下沉沒成本呢?我覺得這背後的本質原因是人性中的一些弱點。人就是喜歡合理化自己的行為,不願意承認錯誤。這條原理我很想管它叫「沉沒成本的第二定律」。
比如租房的例子,房子不租,放棄了機會成本,你可以用一句話解釋這種損失-我願意,用你管,空著不賺錢我也願意。但租客跑了,你很難用自己願意解釋,唯一的解釋就是,承認自已當初眼瞎。然而我們就是不願意承認錯誤,所以才會如此痛苦。
賭徒效應的例子也是一樣,如果賠了大筆錢之後收手離開,豈不是證明自己錯了嗎?只能繼續賭下去,萬一贏回來翻盤了,不就沒事兒了嗎?
在我當交易員的時候,我就發現了一個現象:越是心高氣傲、自尊心比較強的男交易員,越容易犯賭徒效應的錯誤。他每隔一段時間,總是會出現巨額的虧損,原因就是出現了一筆虧損之後,往往急於翻盤,結果越虧越多。
所以要想開,我們都是普通人,不是神仙,誰這一輩子不會做點錯事呢?錯了再改,沒什麼大不了的。改了再錯唄,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大家如果能夠嘗試著去接受自己的錯誤,接受生活中的失誤和不如意,達到一種淡定的狀態,那麼即便沒學過經濟學,也能比較少受沉沒成本的影響。
第三點,當我們了解了前面兩個原理時,我們就可以用沉沒成本去影響別人,改變別人的判斷,這也是「沉沒成本第三定律」。
很多男生在追人的時候事無巨細,隨叫隨到,但鞍前馬後地服務女神好幾年,最終人家也不理你,這種男生在網上被嘲諷叫作「舔狗」。學完這一節我們會知道,不斷付出這種行為,得到的是沉沒成本。這種沉沒成本導致他很難放棄,陷了進去,他很可能最終自己都分不清楚,一直這樣追求,究竟是真的愛女神,還是因為捨不得沉沒成本-很有可能是因為捨不得沉沒成本,所以自己也催眠自己說這就是為了愛情。
所以,一味地付出只能影響自己,你要想改變對方,那麼就需要讓對方付出,讓對方增加沉沒成本。當你鞍前馬後了一段時間後,趕快趁機讓對方幫你做一些細微的事兒,比如讓對方幫忙擰瓶蓋等。想要改變態度,索取會比付出更有效。
我有一次聽到一個老江湖談自己的人生感悟。這個人說,自已一生之中幫助過很多人,也受到過很多人的幫助,那麼誰才是自己最親近的朋友呢?他本能地以為那些受到過自己幫助的人,會更願意把自己當朋友,結果當自己遇到事之後,發現曾經受過自己幫助的人,基本都求不著,而那些曾經幫過自己的人,基本都還會願意再次幫助自己。我當時聽完這個感悟,頓時覺得,這不就是沉沒成本嗎?
㈤ 女人的沉沒成本有哪些
女人的沉沒成本有青春、容顏等。
女人最高級的自律,是在感情中懂得放棄沉沒成本,全身而退。不因為錯誤的付出繼續投資,不因為變質的愛情而惋惜哭泣,不因為孤單寂寞而一再丟掉底線,更不會因為埋怨報復而亂找備胎。
沉沒成本別稱沉落成本、沉入成本、旁置成本,是指以往發生的與當前決策無關的費用。它表示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存在形式有多種,比如時間、金錢、精力。它常用來和可變成本作比較,可變成本可以被改變,而沉沒成本則不能被改變。
㈥ 什麼叫做沉沒成本
在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定過程中會用到「沉沒成本」(sunk
cost)的概念,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沒成本常用來和可變成本作比較,可變成本可以被改變,而沉沒成本則不能被改變。在微觀經濟學理論中,做決策時僅需要考慮可變成本。如果同時考慮到沉沒成本(這被微觀經濟學理論認為是錯誤的),那結論就不是純粹基於事物的價值作出的。
舉例來說,如果你預訂了一張電影票,已經付了票款且假設不能退票。此時你付的價錢已經不能收回,就算你不看電影錢也收不回來,電影票的價錢算作你的沉沒成本。
當然有時候沉沒成本只是價格的一部分。比方說你買了一輛自行車,然後騎了幾天低價在二手市場賣出。此時原價和你的賣出價中間的差價就是你的沉沒成本。而且這種情況下,沉沒成本隨時間而改變,你留著那輛自行車騎的時間越長,一般來說你的賣出價會越低(折舊)。
大多數經濟學家們認為,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該在做決策時考慮沉沒成本。比如在前面提到的看電影的例子中,會有兩種可能結果:
付錢後發覺電影不好看,但忍受著看完;
付錢後發覺電影不好看,退場去做別的事情。
兩種情況下你都已經付錢,所以應該不考慮這件事情。如果你後悔買票了,那麼你當前的決定應該是基於你是否想繼續看這部電影,而不是你為這部電影付了多少錢。此時的決定不應該考慮到買票的事,而應該以看免費電影的心態來作判斷。經濟學家們往往建議選擇後者,這樣你只是花了點冤枉錢,而選擇前者你還要繼續受冤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