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每天定期買15元基金,20年後能大概能盈利多少
基金定投還是比較穩健的投資方法。如果每天定期買15元基金,20年後大概能夠盈利多少呢?
1、每天15元投資基金,20年後收益率可能差別較大
因為時間跨度是20年,這個變化可能就太大了,如果你投資眼光精準,運氣好,投資的基金漲的較好,那麼20年以後大概能夠翻幾倍以上,甚至更多,如果運氣不好,投資的基金漲的沒有那麼多,那麼可能也只能盈利百分之幾十的樣子了。
每天買15元基金,那麼連續買20年,就是持續投入20*15*365=10.95萬元的本金。如果投資眼光精準,買到了一個好的股票基金,20年以後翻了幾倍,那麼你投資的10.95萬元,大概就變成了三四十萬元,大概盈利在二三十萬的樣子。
當然了,如果你買到的股票基金漲幅不大,20年下來,只是增長了50%左右,那麼你投資的10.95萬元,大概也就是變成十二三萬的樣子,也就是20年下來大概盈利兩三萬。
第二,如果你投資水平大漲,自己投資也可能賺到更多
基金定投,本身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如果你在從事基金定投的過程中,自己也領悟到了投資的方法和訣竅,而且自己也有了更多的錢,說不了自己投資股市就能夠賺到更多的錢。
定投基金是一個好辦法,但是基金每年要收取管理費,交易還要收取交易費。如果你投資水平提升很快,那麼你自己投資股市就沒有管理費了,而且交易費率更低,這樣可能收益率就會更高了。
比如林園,就是自己投資股市,從8000元,炒到了數億的資產。
因此,如果你投資水平大漲,自己投資可能會賺到更多。
一看這個問題就知道題主對基金理財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基金理財和銀行存款不一樣,基金的種類有很多,不同的基金投資方法不一樣,收益差距也非常大,下面我從入門的角度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如果你每天買入15元基金,因為只能是工作日成交,每年大約有255個工作日,一年投入的本金是3825元,20年後投資的本金合計為76,500元,至於這些本金能夠賺多少錢?我們分不同的產品說一下。
風險最低的是貨幣型基金,它的年化收益率大約為2.5%左右,考慮到你是每天定投,因此收益率要按5折計算,20年利息,總收入大約為19,000元左右,本息合計大約為95,500元,運氣好的話或許能到10萬元。
中等風險的是債券型基金,它們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大約在6%左右,如果你投資這種基金,而且收益率能夠達到平均線,20年你能獲得大約,45,900元的收益,本息合計差不多在122,000元左右,當然如果你運氣不好可能會出現虧損,運氣好的話也有可能達到20萬元。
風險比較大的就是偏股型基金,這種基金的收益和股市的走勢高度相關,雖然都鼓勵長期投資,但是20年對股市來說確實變化太大了,誰也不知道20年之後上證指數會在什麼點位,所以這種基金需要你結合股市進行操作,運氣好的話,20年後你可能會變成百萬富翁,當然也有可能,會虧損50%以上。
所以,不要簡單聽別人說基金定投能賺錢,然後就想當然的認為時間和定投能解決所有的投資問題,別人說的可能是帶有附加條件的結論,你需要的是了解他說話的整個邏輯和內涵。
我認為20年的時間足夠長,只要你認真學習,用不了一年時間你就能成為一個基金達人,那時候你就能真正理解基金定投的含義,答案你也就很清楚了。
坦白說,這個問題沒辦法量化。有兩個重要的變數:
1、你能否堅持做下去。
2、你買的基金類型
個人建議。如果想要投資理財,最好認真坐下研究。股票就不說了,波動太大,沒有過硬的專業知識積累和殺伐決斷的操作紀律,不要玩股票。至於基金,說白了,就是委託專業人士幫你理財。建議選擇牌子大的、經過 歷史 檢驗的經理掌門的基金。像易方達、富國之類的,都可以。有的則需要謹慎,像半導體的諾安基金,波動就非常大,沒有一定研究,需要謹慎。
另外,至於你說的定投。對於專業知識不多的人來說,是非常適合的。
但是,對於有一定研究的人來說,則不合適。完全可以在看準的低位鎖定倉位。
比如,就像剛才的諾安基金,我於2020年10月下旬低位時果斷減倉,並於上周減倉一半。收益還是可以的。完全沒必要每天定投來實現。這樣的話,成本並不低。
先說這么多吧,投資理財是個技術活,需要多交流。
❷ 每月投入2000回報率百分之15七年後是多少
不用算需多少了,肯定是騙子。因為在投資界一年能賺10%到15%之間,高手就是15%左右。你說。每個月就能賺15%,這很明顯是騙人的,巴菲特也做不到,巴菲特一年是賺26%平均。所以這個一看就是騙子收益率太高了,不符合正常規律。就是騙你們這種沒學過的人。
❸ 如果基金定投,會不會有風險,每月200.五年後會怎麼樣,會增值多少…
基金定投作為一種能平攤投資成本、平滑投資風險的長期理財方式,成為越來越多投資者的選擇。然而,收益始終是伴隨著風險而生的,再好的投資方式也必然有一定的風險,基金定投也不例外。市場風險是基金定投最大的風險。舉例來說,一個投資者的定投成本是其定投期間該基金的平均成本,那麼只有當基金凈值高於這個平均成本時,該筆定投才是盈利的。因此在市場波動很大的階段,基金凈值一般起伏也會較大,當凈值較大幅度下降時,該投資者定投的基金也可能是虧損的,這也是基金定投強調長期投資的原因。市場的短期走勢非常難以預期,而對長期經濟趨勢的判斷則相對可行,跨越經濟周期的定投才能起到良好的平滑投資波動和風險的作用。基金選擇也是定投的一大風險。現在市場上的基金品種和類型非常多,不同的基金從長期來看收益率差別可能會很大。我們常說定投是懶人的投資方式,並不是傻瓜的理財方式,因此投資者也需要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程度進行基金的選擇和配置,並且定期跟蹤基金的表現,根據市場情況調整基金的配置比例,剔除一些長期表現不佳的品種,否則定投的基金組合表現可能也會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最後是定投無法持續的風險。有的投資者可能對自己未來的資金需求沒有很好的預見性,當資金周轉遇到困難時選擇中止定投,甚至贖回基金份額,而此時定投的賬戶可能處於虧損狀態,或者市場正處於波谷的位置,那麼此時選擇中止定投或贖回基金都會給投資者帶來損失。因此投資者在進行定投時應該充分考慮資金周轉的靈活性,為突發性狀況保留一定的備用資金或貨幣基金等流動性良好的資產,盡量避免非主動性地中止定投或贖回基金份額而帶來的風險。當然,我們分析風險並不是讓各位投資者因噎廢食,而是希望大家選擇自己能夠承受的風險特徵的理財產品,並且盡量對可控的風險進行預防,做一個明明白白的投資者。 買基金要有好收益必須注意:一、選擇業績好的基金公司,還要在這個好的基金公司里選擇好的基金品種,像目前國內的華夏,博時,易方達,嘉實基金公司都是頂級的基金公司,買它們的產品一般都能跑贏大盤,現在的華夏藍籌,博時主題,易方達行業領先,嘉實300都是不錯的定投品種,當然最具安全邊際的就是高折價的封閉式基金,500002,50008目前折價超過20%,是穩健投資和長線投資的首選品種。二、要選擇買入的時機,在股票市場低迷,投資人絕望悲觀的時候,那時的基金凈值低,有的甚至跌破面值。此時正是買入的好時機。還要選擇好的賣出時機,在市場人氣高漲,股指屢創新高市場上一片歡樂氣氛時,果斷地賣出。不要有貪心,只有這樣才能賺錢。 雖然說是專家理財,長期投資,如果你選擇不好基金公司和品種,以及買入、賣出的時機,照樣賠錢。目前區域在3000點之下買基金風險不算很大,但到5000點區域就屬於高風險區域,做長線就到此為止,任何時候贖回都是對的。至於定投基金5年後的收益一般都比較難說,但賺取每年8-10%的平均收益一般都容易做到,其實也不必看幾年,在高位出現時贖回就是最正確的選擇。
❹ 15年賺回成本的投資,年利率多少
根據你的這個意思,15年賺回成本。也就是說要本息翻一倍,
比如你投資十萬元,要十五年變成20萬元,則要年利率為。
100000÷15÷100000
=0.06667
=6.667%
即約6.667%的年利率15年回本,
❺ 假設有一個項目投資15萬,每天賺500元,回本以後接著投入,一年後每月賺多少錢,是15萬左右嗎
賺錢第一定律:你要做羊,還是做狼?
永遠是10%的人賺錢,90%的人賠錢,這是市場的鐵律,不論是股市,還是開公司、辦企業,都不會改變。
如果人人都賺錢,那麼誰賠錢,錢從何處來?
天下人不可能都是富人,也不可能都是窮人!
但富人永遠是少數,窮人永遠是多數!
這是上帝定的,誰也沒辦法。
但賺錢總是有辦法,就是你去做10%的人,不要去做大多數人。
做少數富人,你需要換思想,轉變觀念,擁有富人的思維,就是和大多數人不一樣的思維。
有人說得好:「換個方向,你就是第一。」因為大多數人都是一個方向,千軍萬馬都一樣的思維,一樣的行為,是群盲,就象羊群一樣。
你要做羊,還是做狼?
數英雄,論成敗,天下財富在誰手?10%的人擁有90%的財富,90%的人擁有10%的財富。你要想富,你就得研究富的辦法,研究富翁的思想和行為,象富人那樣做,立下雄心壯志,做出不凡的業績,很快你就是富翁!
「富人思來年,窮人思眼前」,這就是賺錢第一定律!
賺錢第二定律:金錢遍地都是,賺錢很容易!
問蒼茫大地,誰主財富!為什麼他能賺錢,你不能賺錢。追根求源,想賺錢——首先你要對錢有興趣,對錢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不然錢不會找你。錢不是罪惡,她是價值的化身,是業績的體現,是智慧的回報。
物以類聚,錢以人分。你必須對錢有濃厚的興趣,感覺賺錢很有意思,很好玩,你喜歡錢,錢才能喜歡你。這決不是拜金主義,而是金錢運行的內在規律,不信你看那些富翁都喜歡錢,都能把錢玩得非常了得,看看比爾蓋茨,看看沃倫巴菲特,看看喬治索羅斯。
金錢遍地都是,賺錢很容易。你必須確立這樣的觀念。如果你覺得賺錢很難,那麼賺錢真的很難。那些大富翁沒有一個認為賺錢難的,反倒認為花錢太難。你要牢記,賺錢真的很容易,隨便動動腦筋就能來錢。這可不是教你吹牛,這是賺大錢,當富翁的思想基礎,你不得不信!
正確認識錢,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念,這是賺錢的第二定律!
賺錢第三定律:最簡單的方法最賺錢!
天下賺錢方法千千萬,但最簡單的方法最賺錢。
雖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萬法歸一,簡單的才是最好的。
復雜的方法只能賺小錢,簡單的方法才能賺大錢,而且方法越簡單越賺大錢。
比如,比爾蓋茨只做軟體,就做到了世界首富;沃倫巴菲特專做股票,很快做到了億萬富翁;
喬治索羅斯一心搞對沖基金,結果做到金融大鱷;英國女作家羅琳,40多歲才開始寫作,而且專寫哈里波特,竟然寫成了億萬富婆。
具體講,每個行業都有賺大錢的方法:在商品零售業,沃爾瑪始終堅持「天天平價」的理念,想方設法靠最低價取勝,結果做成了世界最大;在股市,沃倫巴菲特一直堅持「如果一隻股票我不想持有10年,那我根本就不碰它一下」的原則炒股;在日本戰敗後,美國品質大師戴明博士應邀到日本給松下、索尼、本田等許多家企業講課,他只講了最簡單的方法——「每天進步1%」,結果日本這些企業家真照著做了,並取得了神效,可以說日本戰後經濟的崛起有戴明博士的功勞。你說明他們的方法簡單不簡單?
簡單的方法賺大錢,復雜的方法賺小錢,這是賺錢的第三定律。
賺錢第四定律:賺大錢一定要有目標!
年年歲歲花相似,賺錢方法各不同。
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你要賺錢一定要有目標。
成功的道路是由目標鋪成的。沒有目標的人是在為有目標的人完成目標的。
有大目標的人賺大錢,有小目標的人賺小錢,沒有目標的人永遠為衣食發愁。你是哪類人?
沒有目標,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賺錢真憂愁!
要賺錢,你必須有賺錢的野心。野心是什麼?野心就是目標,就是理想,就是夢想,就是企圖,就是行動的動力!
試看天下財富英雄,都是野心家,比如洛克菲勒、比爾蓋茨、孫正義等等。沒有財富野心,就沒有財富。
有野心不是壞事,有野心才有動力、有辦法、有行動。
賺錢的野心要越大越好,這不是教你干壞事,干壞事的野心要越小越好。
從現在開始,你要立即「做夢」,當一個野心家,設定賺錢的大目標:終生目標,10年目標,5年目標,3年目標,以及年度目標。然後制定具體計劃,開始果敢的行動。
萬事開頭難,有目標就不難,創富是從制定目標開始的。天下沒有不賺錢的行業,沒有不賺錢的方法,只有不賺錢的人。
「人窮燒香,志短算命。」要賺錢,你一定要有目標,一定要有野心,這是賺錢的第四定律。
賺錢第五定律:一定要用腦子賺錢!
天下熙熙皆為名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財富時代,你一定要用腦子賺錢。
你見過誰用四肢賺大錢的?一些運動員賺錢不菲,但邁克爾喬丹說:「我不是用四肢打球,而是用腦子打球。」用四肢不用腦子只能是別人的工具,是別人大腦的奴隸,是賺不了大錢的!
用四肢只能賺小錢,用腦子才能賺大錢。
人的想像力太偉大了,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美國通用電器公司前總裁傑克韋爾奇說過:「有想法就是英雄」。人類如果沒有想像力就如同猿猴和黑猩猩。
賺錢始於想法,富翁的錢都是「想」出來的!
想當初,比爾蓋茨怎麼就會做軟體,怎麼就會搞視窗,因為他想到了,正如他自己說的「我眼光好」。亞洲首富孫正義在美國讀書時沒錢就發明翻譯機,一下賣了一百萬美元,後來開辦軟體銀行,他的頭腦和眼光也了不得。好孩子集團老闆宋鄭還是靠賣發明專利起家的,第一項發明賣了4萬元,第二項發明別人出價8萬元要買,但他不賣,自己投入生產,結果成了世界童車大王。
現在有的人確實靠嘴巴賺了錢,但他說話之前首先必須想好說什麼。也有些人企圖靠耳朵賺錢,自己不動腦,到處打聽消息,特別在股市裡,今天聽個內幕消息就買,明天聽個小道消息就賣,跟風頭,隨大流,最後被套賠錢,現在大多數股民都這樣,不知道自己的腦子是干什麼的!
世界上所有富翁都是最會用腦子賺錢的,你就是把他變成窮光蛋,他很快又是富翁,因為他會用腦。洛克菲勒曾放言:「如果把我所有財產都搶走,並將我扔到沙漠上,只要有一支駝隊經過,我很快就會富起來。」讓我們再來看看腦白金和黃金搭檔,史玉柱的東山再起啟示我們,只要把腦子用活,失敗了還會成功,再賺錢是不成問題的。
我鄭重地告訴大家:你要賺錢你就想吧,想好了就行動,保准你有好收成。
莎仕比亞在《哈姆雷特》中講過:「你就是把我關在胡桃盒子里,我也是無限想像空間的君主。」展開你想像的翅膀吧,賺錢的第五定律是,你一定要用腦子賺錢!
賺錢第六定律:要賺大錢一定要敢於行動!
天下財富遍地流,看你敢求不敢求。金錢多麼誘人啊,但要賺大錢一定要敢於行動!
世界沒有免費的午餐,也沒有天上掉下來的餡餅。
不行動你不可能賺錢,不敢行動你賺不了大錢。敢想還要敢幹,不敢冒險只能小打小鬧,賺個小錢。
我行我富!試看天下財富英雄都是有膽有識有行動力的,想當年比爾蓋茨放棄哈佛大學學業,白手起家創辦微軟,是何等的膽識和行動力。美國最年輕的億萬富翁邁克戴爾,在大學讀書時就組裝電腦賣,感到不過癮便開辦電腦公司,是何等另人欽佩。
甲骨文公司老闆埃里森不僅放哈佛學業,賺取260億美金,還回哈佛演講,鼓動學生退學,被警察拖下講壇。還有網易丁磊、健力寶張海、實德徐明等等,他們之所以有今天的業績,就在於他們當初敢於冒險,敢於行動。
你敢富嗎?絕大多數人不敢!其實大多數人都沒想富,別說敢富。
現在人們談論財富越來越多,但許多人說得多,做得少。
要知道:「說是做的僕人,做是說的主人」。我們許多經濟學家談財富頭頭是道,但他們誰富了?中國的股評家評起股來誇誇其談,但他們誰炒股賺大錢了?如果他們能賺大錢,就不會當股評家了!所以你要炒股,千萬不要相信股評家!
德國行動主義哲學家費希特說過:「行動,行動,這是我們最終目的。」要想富,快行動,不要怕,先邁出一小步,然後再邁出一大步。記住:「利潤和風險是成正比的」。
賺錢第七定律:想賺大錢一定要學習賺錢!
天下聰明人很多,但為什麼絕大多數聰明人都不富?在財智時代,要賺大錢一定要學習賺錢!
你學過賺錢嗎?絕大多數人沒有,所以絕大多數人還不會賺錢。我們在小學沒學過賺錢,在中學沒學過賺錢,在大學還是沒學過賺錢,就連金融、財經類的大學也學不到真正賺錢的知識,看來我們的教育確實有了大問題!
聰明的窮人們啊,你們的智商很高,但你們的財商太低,你們窮得太可憐了!不過高爾基說過:「自學是沒有圍牆的大學」,你們可以自學賺錢知識。
人非生而知之,誰天生就會賺錢?財商和智商不同,智商有天生的成份,而財商100%需要後天學習提高。孫正義、李嘉誠、史玉柱等所有大富翁,都不是一生下來就會賺錢,但他們都有兩個共同特點:一是有強烈的賺錢企圖心,二是有很強的學習力,正是由於他們善於學習賺錢,所以他們超越常人,登上財富巔峰。
聰明不等於智慧,聰明賺不到錢,智慧能賺大錢。真正白手起家的富豪,學歷不一定高,但一定很有智慧,他們是最善於學習賺錢的一族,他們都有學習賺錢的不凡歷程,他們通過學習摸到了賺錢的規律,掌握了賺錢門道,執掌了賺錢的牛耳,成為財富英雄!
英雄起於草莽,英雄不問出處。真正的賺錢者,都是閱讀者。你想當富翁嗎?你想跨入財富英雄行列嗎?那你就趕快學習賺錢:讀賺錢書報、聽賺錢講座、向財富精英學習、向身邊高人請教等等。比如,炒股你要學習沃倫巴菲特,尤其學他簡單的投資理念。創業你要學習孫正義,他在兩年之內讀了4000本書。還有李嘉誠,他為了創業專門到別的公司打工偷藝。向成功者學,像成功者那樣干,增長你的智慧,提高你的財商,總結賺錢的秘笈,很快你就會富。
賺錢的第八定律:賺大錢一定要選擇!
風水輪流轉,今天到你家。如今金錢遍地都是,賺錢方法多如牛毛,但要賺大錢一定要選擇。
選擇就是命運,選擇就是財富。不選擇你就會迷失,財富就會與你擦肩而過。
你是命運的主宰,你是財富的上帝。在二十多年前,美國一個17歲少年,一頭亂發,一身臟衣,戴著一付高度近視眼鏡,但他竟選擇了編寫軟體,創辦軟體公司,正是由於這一選擇,才有今天的微軟和今天的比爾蓋茨!
亞洲首富孫正義19歲開始創業,一年之內制定了40個創業計劃,但他只選擇其中一個最好的計劃——開辦軟體銀行,由此登上了財富的天梯!
在市場多樣化加速、越來越細分的時代,只有選擇才能成功。沃爾瑪只選擇做商品零售,可口可樂只賣飲料,肯德基、麥當勞只賣漢堡,日本的松下、索尼、三洋只做電器。
選擇的目的就是專一和專注。我國許多知名大企業現在開始走多元化的路子,包括海爾在內,其實多元化之路危機四伏,很有可能要失敗,四通、飛龍、輕騎的失敗就是例證。史玉柱做保健品很成功,剛一多元化就失敗,現在他吸取教訓,做保健品重新獲得成功。
你要創業,你選擇什麼?根據多年對世界財富精英的分析,富豪們大多涉獵股票和地產。事實上美國和歐洲60%以上的人投資股票。
炒股也需要選擇,例如選擇什麼投資理念和原則,選擇長線還是短線,選擇什麼股票,是組合投資還是專一投資。
現在許多人熱衷炒短線,在股市頻繁進出,頻繁換股,一年到頭忙忙碌碌,很象操盤高手,結果不僅賺不到錢,還深套其中,既辛苦又心酸。
炒股一定要專一,就象對老婆一樣。中外股市大贏家很少是短線高手,大多是長線老牛,沃倫巴菲特是其中最著名的。他告訴我們:「如果一隻股票我不想持有10年,我就根本不碰它一下」;「不要多樣化,要把所有雞蛋放到一個籃子里,然後密切關注它。」我國一些莊家多年來專做幾只股票,有的甚至2、3年內只炒一隻股票,結果贏利甚豐。
你要炒股千萬別花心,精心選擇好股去愛她,她會為你下金蛋!
如何賺錢:尋找適合自己的賺錢方法
做任何事情都要求一定的方式方法,創業賺錢更是如此.創業過程中如何尋找適合自己的賺錢方法?創業者明確財富的意義並要全方位考慮。
創業剛開始,錢比較緊張,所以每個支出收入都必須非常謹慎,所以這個所帶來的壓力是非常大的,很多人失敗就是因為心裡無法承受這么大的心裡壓力而導致失敗。所以創業以前一定要給自己一個衡量,看看自己是否能獨立承擔壓力。
我們有了創業的思想,那麼就要行動了,行動過程中也是需要思考的。
1、財富的意義
口袋越有錢的人越會算計,你要是有5元可能直接全花光,但是有500元的話可能要考慮考慮購買什麼東西了。
要創業,必須要了解金錢對自己的實際用途,不能簡單的認為是生活所需。已經富裕的情況下,賺更多的錢是為了什麼?為了晚年富裕一些?為了換個房子?為了得到別人的羨慕?都需要一個理由,有了這個理由,我們做事都要往這個方面上想,這樣我們做起事來就會更加努力。
2、賺錢的方式
賺錢方法很多,關鍵看選擇是否正確,不正確的選擇很容易失敗。一般來說不熟悉的東西就不要去做,因為自己不熟悉,思考的方面也就比較狹窄,風險就會大大增加。如果自己什麼都不熟悉的話,那就去找個工作,以後再創業,或者認真的總結自己的優點缺點,然後再去選擇。
3、賺更多的錢
很多創業的人只會苦幹,認為付出總有回報,從來不算計一下,最後就失敗了。做生意我們要經常的考慮,做什麼才可以帶來最大的利潤,例如:假如有2個選擇,一個是開補習班,一個開發廊,去做哪個?那我們就要去考慮一個小時內哪個賺的多??當知道哪個能賺到更多的利潤的時候我們就去選擇能賺最多利潤的那個!
4、思考最適合自己的賺錢方式
很多創業的人看見別人做這個東西很賺錢,自己就立刻跟入,結果就虧了個血本無歸,為什麼這樣呢?我們要分析這個東西是否適合自己。例如廚師出身更適合去開個飯店,而工程師更適合承包工程去做,如果廚師去承包工程,而工程師來開飯店,那肯定失敗率會增加的。
5、找到最合適自己的創業夥伴
現在這個社會單槍匹馬已經很難闖出事業了,所以我們要找個合作夥伴。每個人所喜歡的東西不同,考慮事情方式不同,在以後的創業路上,當出現利益上的矛盾的時候,就容易出現爭吵,所以很多合夥創業的朋友最後導致失敗,所以選擇創業夥伴是很重要的。尤其是沒有社會經驗的創業青年,選擇創業夥伴不當很容易最終血本無歸。
總的來說創業夥伴第一個是人品要好,人品好了最多是利益上有點沖突,不會導致自己被騙。
第二是能力要好,能力不好的我們跟他合作做什麼?還不如不合作。第三是要跟自己有互補性質,對方能力好但是幫不到自己,那合作也就沒什麼意義了。
八大理財新思維助你成功賺錢
腦袋決定口袋,細節決定成敗,觀念決定結果,眼界決定方向,請看———
觀念一:把錢裝進腦袋
一位男士參加工作後,把工作的薪水全花在買書和參加各種培訓上。後來他拿到MBA證書,跳槽去一家外企擔任高級經理,薪水比原來高出數倍。看來,知識就是財富,此言不假。年輕時把錢花在名牌上,不如裝進腦袋裡。
觀念二:教育好子女也等於賺錢
如果子女的學習成績一般,想上好一點的中學要交擇校費;高考成績不理想,高價生和上民辦大學的開支更大。因此,許多精明的家長從中悟出了竅門,改變只考慮為子女教育攢錢的老辦法,而是注重了請家教、參加培訓班、學特長等早教投入。孩子成績好了,往近了說會節省擇校開支,遠了說更利於子女將來的就業
觀念三:夫妻AA制
AA制是一種新的家庭經濟模式,大致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夫妻每月各交一部分錢作為家庭公款,支付房租、水電費等共同家庭支出,其餘則各自管理;另一種是請客、購物、車資等費用都各自支出,只在房貸、投資等大筆支出上平均負擔。
這種理財方式能發揮個人特長,分散家庭投資風險。同時,夫妻雙方財務獨立自主也有助於減少矛盾,促進家庭和睦。
觀念四:靠健康省錢
雖然人們的收入不斷增加,但還是趕不上看病住院的花費漲得快。有道是健康是福,只要身體健康,自然就能省下一大筆錢。人們的健康觀念應該逐步轉變,如果不懂得愛惜身體而節省,什麼都不捨得花,無疑步入一種貪小失大的誤區。應該將部分花費投資於外出旅遊、購買健身器材、合理飲食等。減少生病住院的幾率,實際上也是一種科學理財。因此要在健康上多作些投資,因為惟有健康才是最大的節約。
觀念五:平安如賺錢
人生在世,平安不僅是一種福氣,而且等於賺了錢。因此,理財應該把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從居家到出門,從大人到小孩,從用電到用火,從騎車到走路……都應該做好安全的防範工作。自行車、熱水器、高壓鍋、電線,如果發現破損、陳舊、超期……就應該及時更換,不能為了省錢而不顧安全。
觀念六:不貪財不破財
現在社會上騙子很多,生活中時有騙子找上門來的事。騙子之所以能夠屢屢得手,無非都是打著各種誘人的幌子。許多人之所以上當受騙,無非都是源於一種貪便宜的心理。其實,天上不會掉餡餅,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這是人人應該懂得的常識。只要我們不抱貪便宜的心思,對外界的誘惑隨時保持警惕,自然就不會上當受騙,不破財其實也就是成功的理財。
觀念七:破小財免大災
只要條件許可,應考慮盡早為家人購買壽險和醫療險。雖說這類投資不求回報,打水漂兒最好,可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一旦災禍降臨(尤其是擔負著家庭主要經濟來源的成年人出了意外),買過保險與否便大不一樣了。
觀念八:勤儉持家不如能掙會花
過去我們常說,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要受窮,但如今社會不斷進步,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勤儉持家、使勁攢錢的老觀念已經落伍了。能掙會花日漸成為最流行的理財新觀念。人們應該發揮個人特長經商或謀取兼職,廣開財源,掙錢後科學打理,積極用於消費,從而盡情享受掙錢和消費帶來的人生樂趣。
省錢就是賺錢!養成九個理財好習慣
1.先付錢給自己。每到發薪時便叮囑自己劃出15%—25%的錢,用於購買投資基金。要記住將付給自己未來的錢列入月度固定支出項目內。
2.記下開支情況。記錄自己的開支有助於你了解個人或家庭的重要花費,明確生活的底限與目標。了解自己的花費情況是控制不當消費的良好開端。擺正獎勵、樂趣和生活目標的位置。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制定一個能夠明確生活目標的計劃,計劃當然應該包括用於度假旅遊的錢,也應包含休閑娛樂的項目,更應包含儲蓄和投資的錢。總之,在享受當前的同時,別忘了從長計議,為自己的將來存下一大筆錢。
3.只留下一張信用卡。如果你持有的信用卡越多,你花錢的機會和慾望也就越大,積攢的透支款也越多。趕快注銷多餘的信用卡和銀行帳戶!
4.選擇小些的住房面積。隨著個人住房貸款的盛行,人們對住房面積和住房「款式」的追求也在不斷擴大。很多年輕人從二十多歲起就開始為住房而奮斗,努力工作,拚命賺錢,將自己的大部分收入都交給了銀行。個人理財顧問認為,大房子表現出你追求生活表層的虛榮心。一些為閑置的空房間拚命地積攢抵押貸款,為填充空空盪盪的房間買回與之配套的傢具、電器,生活就是這樣變成了無休無止的一場「苦役」。
5.避免盲目購物。控制盲目購物的惟一辦法就是讓你的購買行為變得復雜起來;如只帶現金出門,沒有信用卡,沒有陪同購物的夥伴。很多女性並不是在需要購物的時候才去逛街的,對她們而言,逛街是消遣是一種習慣,購物則是一種愛好;買回的東西,可能一輩子都用不上。如果是這樣,建議你培養其它消遣方式,如看書、聊天、運動等等。
6.降低你的生活需求。仔細想想,你有很多需要是完全不必要的。沒有它們,你一樣地生活與工作,或許生活得更輕鬆些。你可以戒掉看雜志的癮,你可以退出無聊的團體,避免沒有必要的時間與金錢支出;你可以盡量少買或不買需要乾洗的衣服,以降低「維護」的成本;你可以利用上下樓梯、騎車、做家務、慢跑或散步等方式運動,這可以免除健身會所的花費……
7.延長物品的使用壽命。學會用心愛護你的衣物,努力延長它們的使用壽命,這可以幫你省下不少錢來!
8.將意外之財存起來。對於非預期的一筆金錢,如股利、獎金等。個人理財顧問認為,意外之財應該用於為退休生活而儲蓄、投資的項目上。
9.利息和股利再投資。對於購買開放式基金的投資人,個人理財顧問所建議是選擇分紅再投資與後端收費。銀行儲蓄是單利,而將投資分紅自動滾入再投資的話,你便可以享受到復利的效應,除本金生利息外,利息還會滾利。總之當你獲得利息或股利時千萬不要把錢取出來花掉,而要將它們再投資,長期下來,其結果將會非常客觀!
投資賺錢七大技巧
這並非說我們對此只能聽天由命、無所作為;無法控制投資市場,卻可以選擇走向成功的投資策略:選擇投資品種,並將這些品種進行合理搭配。
技巧一投資不是在海邊撿貝殼
我們中的許多人在進行投資時,就像在海邊撿貝殼一樣,盲目、缺少針對性。一天,我們從朋友那兒聽到一隻好股票,於是就買了它;第二天,我們又從報紙上看到一隻好股票,又買了它就像撿了一大堆貝殼一樣,擁有了一堆五花八門的股票:雜亂無章、缺乏條理,更不會關心這種投資組合是否合理。
合理的投資方式是:首先選擇投資組合,其次才是個人投資。先選定一些不同的投資品種,然後走出去,根據這些品種尋找具體的投資對象。採用此種辦法的好處是,就算你的一部分投資出現了虧損,但其他部分不會受其影響,甚至會獲得收益。
技巧二不要買昨天的熱門貨
過去的熱門品種無法保證你將來的收益。投資的最大風險是將大量的資金都堆積到曾在短期內創造過市場神話的股票和基金中去。短期的超額回報往往無法持久,意味著那些搭乘高空飛機的投資者常常會摔得鼻青臉腫。
即使你對這樣的股票做過精密的分析,認為它仍有潛力可挖,也只能將它作為你多種投資組合的一部分。如果一旦失手,也只是部分損失。
技巧三不要低估投資成本
在股票交易中,一般人都不會大在意每次0.5%的交易費,與每年20%的資金收益率,或者與近幾年賺得的大量資金相比,畢竟是個小數目。
但這種想法顯然是忽略了投資費用的長期效應。經紀人的傭金只是交易成本的一部分,他們還可能會在其持有的股票上漲差價中獲得更多的好處,或者在為你買賣股票時賺取差價,這個差價就是你多支付的費用。一般來說,每次買賣股票只有半個百分點,甚至比這更少的費用,但如果頻繁地進行交易而且數額又較大的話,時間一長,這半個百分點就會變成兩個百分點、三個百分點,甚至更多的百分點,最終會吃掉你的一大塊投資收益。
為了計算交易成本對資金收益率的影響,如果將美國所有較大的至少已生存了十年的股份基金都挑了出來,得出一個令人驚訝的結果:交易費最低的基金一年的交易額竟超過交易費最高的基金1.8%~2.3%。如果你認為這點差別無足輕重的話,我們不妨做一個具體的比較:投資50000美元,每年的收益率由8%提高到l0%,十年就會多收入2174l美元。
技巧四避免死捂不放和見好就收
如果你買了兩只股票:一隻漲了25%,另一隻跌了25%,那你怎麼辦呢?如果你是個普通的投資者,一般會賣掉賺錢的那隻股票
加利福尼亞大學金融教授特蘭斯奧登研究了近七年的交易模式後,發現有一半的投資者會將手裡賺了錢的股票賣掉。此後,他又將已賣掉的獲利股票與梧在手裡的虧損股票做了一個比較,發現兩年後獲利股票與虧損股票相抵後收益率僅為3.5%。
為什麼我們熱衷於拋售贏利股票,而對虧損股票卻猶豫不決?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不願意割肉。一隻股票一旦落入水中,我們一般會想方設法把它撈上來,而不是在它還未死亡時就將它扔掉。但別忘了這樣一個事實,亞馬遜公司的股票在2000年初的售價為每股70美元,而現在的交易價僅為15美元,不知道何時我們才能看到它回到70美元的價位。
❻ 新手基金定投,每月500元,5年後大概能收入多少呢
不一定是賺錢的。
如果長期定投較好的基金。一般年收益率在10--20%左右。每月定投500元,按照年10%的收益率15年後資金總額為209698元,實際投資為9萬元。按照15%的收益率就是325305元。這是有復利的效果。
投資者以固定周期投入固定金額到選定的基金產品中。其實每月存入500元到貨幣基金也屬於基金定投的性質,不過因為貨幣基金波動較小,定投的優勢並不明顯。
(6)投入的成本15年後能增值多少擴展閱讀:
一般投資者很難知道正確的投資時間。在市場頂部買,在底部賣,而使用固定基金投資,無論市場如何波動,每月固定一天投資固定基金,由銀行自動扣除,自動按基金凈值計算就可以購買基金份額數。這樣的投資者購買基金的基金按期投放,投資的成本也比較平均。
如果每兩個月,例如,在一個開放式基金投資100元,可以買一次分享數字100,105.3,111.1,108.7,95.2和90.9,累計份額數是611.2,在場的平均成本是600611.2=0.982元,投資回報率(1.1x611.2-600)現在600*100%=12.05%,相比第一季度投資600元1元購買價格的10%的投資回報率是首選。
❼ 每年投入1萬,利潤15% ,20 年後收益多少
可以使用年金終值系數來求,也可先求年金現值,然後用復利求終值。手頭只有年金現值和復利終值表但只取到15年,所以個人舉例:5.847/0.123=47.5366(按15年算的)
❽ 30歲,平安智盈人生保險買15年,一年6000,15年後收益是多少
我沒有速算表格,所以沒法給你精確數據,我給個大概原理吧。
第一年30歲,交6千進賬戶扣掉初始費和當年保障成本後,有2800元。
第二年6千進賬戶扣掉初始費和保障成本後,有4300元,然後加上第一年的2800。
總之十年投入6萬,扣掉初始費是近8千,扣掉保障成本是3600(10萬重疾+10萬身故),剩餘4萬8左右。這個總額,按3%的中檔年收益算。10年後大概有5萬來元。如果不再繼續繳款,這5萬加3%年利,大概可以保障到65歲左右(10萬重疾+10萬身故),然後保單賬戶余額歸零,失去保障和存款。此時你交的所有錢和保障都消失。
但是如果同樣年交6千,交10年,購買10萬的終身重疾分紅險,保額會不斷增長,到65歲的時候,可以得到20萬左右歲重疾和近30萬左右的身故保障,如果增長到85歲,大概是50萬以上重疾和70萬以上身故。
這就是萬能險和終身重疾分紅險的區別。
======================================================
人壽保險從消費形式可分為:消費型(不論是否出險都不退所交保費)和兩全型(相當於儲蓄+保險,出險賠保額,不出險退回所交保費或附加紅利)
保費釐定方式分為:自然型(每年不同,越老風險越高時保費越貴)和均衡型(每年相同保費交一定年限),由於人越老越風險越大卻越缺乏收入,因此均衡型保費是更科學和人性化的,也是目前大多數人壽險產品採用的方式。
常規的人身意外險屬於「消費型」保費,一年繳費1-200元,即可能獲得本年內10-20萬的意外傷害賠付。
常規的重大疾病險屬於「兩全型」+「均衡型」,每年繳數千元(繳費期5-20年),獲得10-30萬的重疾保障,如到期或身故時都不發生規定重疾,還可退還所有保費。
常規的終身險(身故或全殘可獲賠)屬於「兩全型」+「均衡型」,每年繳數千元(繳費期5-20年),獲得10-30萬的生命及全殘保障,賠償金會超過所有保費。
「萬能險」包含有「意外」、「重疾」、「投資分紅」三個功能,其中關於意外和重疾的保障部分是屬於「消費型」+「自然型」保費,就是本年交50-10000元(年齡越大時當年保費越高),可獲得本年內5-20萬的身故或重疾保障。
下面根據幾種萬能險常見條款,總結出一個大概的原理解讀:顧客的萬能險保費交給保險公司,會被分成3筆錢
1、初始費用及其他費用:就是保險公司扣除的各種「手續費」,例如某款「萬能險」年繳保費6000元,第一年初始費為50%(即被扣掉3000元初始費),第二年25%,第三年15%,第四年10%,第五年及以後年費扣5%。每次繳費超過6千的錢屬於額外追加,扣初始費3-5%。
2、年保障成本:數十元到上萬元不等,隨年齡而變化,只保當年,消費型無返還。保障成本和保額可以根據顧客需要自由調整,根據合同中的「年保障成本表」計算得出。
3、保單賬戶:扣除初始費及保障成本後的余額進入所謂的保單賬戶,以每年1.8-4%的復利分紅,即所謂的「投資」和「分紅」,顧客最後可以支取的就是這部分錢。如果次年顧客未繼續交保費,保險公司就從當時保單賬戶余額中扣除次年的保障成本,從而繼續給顧客人身保障,直到賬戶余額扣完。
以顧客給來我看的幾款「萬能險」為例:
被保人為10歲男孩,年繳6000元(不限繳費年限,但銷售員都會建議5-30年),身故10萬+重疾險10萬(保障可調)。
第一年10歲
交付的6千元,首先被初始費扣除50%(3000元);本年保障成本查表10歲時的千元保障成本為0.44(身故)和0.74(重疾)即(0.44+1.74)x10萬/1千=118元,如果調成身故險20萬重疾險20萬,那就是236元,這幾百元保費換來的保障是365天,就是說這個保障成本是當年消費掉的;最後是6千減去初始成本再減去保障成本餘下的兩千多元就進入了「保單賬戶」,年分紅利率大概是1.8-4%,這是顧客可投資和可取出的錢。如果顧客來年不繼續繳費,保險公司會從上年「保單賬戶」的余額里扣除當年保障成本。2000多元足夠給付未來若干年的保障成本,所以理論上說,來年是可以不用再繳費了,直到投資賬戶余額被保障成本扣完為止,顧客才失去人身保障。
第二年10歲
交付6千,扣除初始費25%(1500元);本年保障成本為0.43(身故)和0.74(重疾),相加乘以100(10萬保額)或200(20萬保額),即117元(10萬)或234元(20萬)。6千元最後餘下4千餘元加入「保單賬戶」,加上上年余額及紅利2000多,今年賬戶余額變成約6000餘元。
略去數年。。。
第11年19歲
扣除初始費5%(300元)。本年保障成本為1.03(身故)和1.00(重疾),即203元(10萬,相當於1:500風險杠桿)或406元(20萬)。至此,這10年總累計投入的保障成本是1524元(10萬)或3048元(20萬)。
第20年29歲
本年保障成本為0.93和1.59,即252元(10萬)或504元(20萬)。至此,這10年總累計投入的保障成本是2269元(10萬)或4538元(20萬)。
第30年39歲
本年保障成本為1.87和3.02,即489元(10萬,1:200杠桿)或978元(20萬)。至此10年總累計保障成本是3577元(10萬)或7154元(20萬)。從10歲到40歲,30年的累計成本大概7300元(10萬),還是相當劃算的保險。
第40年49歲
本年保障成本為4.78和8.32,即1310元(10萬,1:75杠桿)或2620元(20萬)。至此10年總累計保障成本8654元(10萬)或17308元(20萬)。從10歲到50歲,40年的累計成本大概1.6萬(10萬)。從45歲開始,風險杠桿已經開始偏低,
第50年59歲
本年保障成本為12.33和21.99,即3432元(10萬,1:30杠桿)或6864元(20萬)。至此10年總累計保障成本23240元(10萬)或46480元(20萬)。
此年齡段買萬能險成本偏高,已經開始失去保障意義了。建議萬能險顧客在20-40歲時必須開始並行規劃買其他的「終身險+重疾險」,作為終身和養老保障,越早買越劃算(每晚買一年,每10萬保額就要多支付2-5千總保費)。建議在50歲以後調低萬能險的保障額和保障成本(降低至5萬元保額以下並考慮逐漸到老後成本過高時可取消保障)。
第60年69歲
本年保障成本為31.46.33和39.69,即7142元(10萬,1:13杠桿)或14284元(20萬)。至此10年總累計保障成本53248元(10萬)或106496元(20萬)。60歲以後保障成本急速升高。
第70年79歲
本年保障成本為77.92和57.30,即13522元(10萬,1:8杠桿)或27044元(20萬)。至此10年總累計保障成本138070元(10萬)或207740元(20萬)。70歲階段的保費超過了賠償額,基本失去了保障意義。但中國人平均壽命超過70歲,70歲以後才是重疾和身故的高峰期,這與萬能險的高額保費產生重大矛盾。
第80年89歲
本年保障成本為101.18和66.37,即16755元(10萬,1:6杠桿)或33510元(20萬)。至此10年總累計保障成本16萬余元(10萬)或32萬余元(20萬)。
89-99歲,10年的總累計保障成本18萬余元(10萬)或36萬余元(20萬)。
萬能險的利弊
優點:40歲前的保障成本很低,適合給孩子和青年人保障。
缺點:中老年保障成本過高,不符合收入曲線和風險需求,無法給予養老保障。初始費用過高,短期無法回本。消費型保費,最後無法返還。
對策:繳費幾年就可以不再繳費,因為賬戶余額已經夠年輕時候十多二十年的保障了,五六十歲以後的萬能險保障成本太高,失去了保障功能。所以在二三十歲最好同時考慮買一個普通的兩全型終身重疾險,保障60歲以後的意外和重疾風險。
常見的「萬能險」銷售誤導:
1、須長期繳費,至少5-30年
保障期限和繳費年限其實沒有多大關系,實際每年的保障成本初期只有幾十到幾百元,顧客僅一次的繳費額就是保障成本的幾百倍甚至上千倍,保險賬戶余額只要夠來年保障成本,就可以有人身保障,所以理論上的萬能險只需第一年一次繳費數百元即可有若干年人身保障。有的萬能險合同里也沒有最低繳費年數限制,顧客幾乎全憑銷售員推薦的年數來繳費,根本不了解自己需要繳費多少金額和年限才有多少年的保障。可能1-2年的繳費就夠上半輩子幾十年的保障,但是卻可能不夠七十歲以後一年的保障。
2、繳費幾年,可「保終身」
萬能險實際上是只保一年的消費型保險,每年都扣除當年的保障成本才會有人身保障,而50歲以後的保障成本急速增加,幾年繳費額根本不夠50歲以後若干年的保障成本。一般顧客到六七十歲就會因巨額保障成本而不得不放棄保障。
3、高額分紅
實際合同規定的保底年利率是1.8-2.5%左右,各公司萬能險多年來的分紅水平也是2-4%之間,鮮有超過此水平的產品和年度。
4、支取自由,保本保息,和銀行儲蓄一樣
顧客的保費扣除5-50%的初始費用後,再去掉人身保障成本,才最後進入「保單賬戶」,該賬戶越才是顧客實際能剩下或支取的錢,是無法保本或者說需要多年後才能回本的,所以和銀行儲蓄有本質的不同。
5、萬能險可抗通脹
如果按目前4%的年通脹率算,萬能險根本不可能抵禦通脹,理由同第3與第4條。
6、可根據自身需要隨意調節
萬能險採用自然型保費,年輕時健康且收入高--保費極低不需要調低保障成本,等到年老無收入且高風險時--保費極高而不可能調高保障,導致年老時根本無法起到真正的保障作用。
7、業務員給顧客的計劃書中沒有提及初始費和每年的保障成本等細節,只有籠統的利益演示,而且不演示高齡下的保額和成本。甚至給顧客保單合同時也不解釋如何計算當年的保障成本或初始費成本。
8、「重疾保障」可包治大病重病
國內目前所有單純的重疾險條款都有病種和程度的局限,就是說不是規定的重疾不獲賠,或者屬規定的重疾種類但沒有達到規定的方式或程度也不獲賠,這也是過去很多重疾險被指「騙人」的原因。
目前最前沿保險產品解決「非重疾不獲賠」問題的方法有3種:
1、把重疾和終身險合二為一:保障同時包含了重疾和身故,就算不發生重疾或重疾不符合獲賠,意外與疾病的身故或全殘同樣全額獲賠,保證顧客投入的保費連本帶利都能回到手中,並可以小投入換來高額賠償,大多數保險公司都有此類健康險產品,但建議找多家來比較參考。
2、加入「終末期非重疾關愛金」:這是國外較先進的重疾險理念,保證將來類似「薩斯」這樣的未知致命疾病可以不斷加入保障范圍,太平人壽的產品就引入了此概念。
3、年金轉換:如果繳費結束後,可以部分或全部轉成年金,每年領取,保障至少領15年,直到終身,使得年金領取額絕對能高於投入的總保費,顧客可以根據需要變現保險金應付養老和其他治療的需要。已有幾家公司的重疾終身產品可轉換年金。
已經購買萬能險顧客的操作建議:
1、認真閱讀條款和費率表,了解初始費用和自己所處年度的保障成本。
2、如果保單賬戶余額足夠,可暫停繳費,以免損失更多初始費,查詢保單賬戶余額,對照保障成本表看余額還能保障多少年。
3、調整保障額,年輕顧客可以調高到10-20萬保額甚至更高,但不要退保,直到四五十歲後覺得保障成本過高為止。中老年顧客如有其它保險就可適當調低萬能險保額至5萬以下甚至退保。
4、盡早去了解和選購其它多種「終身+重疾+分紅」險種,這是目前比較科學和經濟的保險品種,而且越早買收益越多保費越低,要是超過45歲後再想買也很困難了。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