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石蛙養殖成本是多少元
擴展閱讀
酷炫的小工具有哪些 2025-05-20 20:56:14
為什麼石油是噴出來的 2025-05-20 20:53:09

石蛙養殖成本是多少元

發布時間: 2022-09-10 04:54:31

⑴ 養殖10畝地青蛙需要多少成本

大概一畝成本1.6萬左右(是青蛙苗加飼料),10畝地需要16萬左右。青蛙屬於脊索動物門、兩棲綱、無尾目、蛙科的兩棲類動物,成體無尾,卵產於水中,體外受精,孵化成蝌蚪,用鰓呼吸,經過變異,成體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膚呼吸。絕大部分青蛙通過體外受精繁殖,受精卵在母體外孵化成蝌蚪。

⑵ 現在農村的石蛙價格高達110元/斤,石蛙為何這么貴

野生的石蛙現在都是保護動物了,不允許隨便捕捉,否則就是違法行為。如今野生環境下的石蛙數量非常的少,以前在農村經常可以看到石蛙的蹤跡,而現在基本上只有在一些比較偏遠的山區裡面才能看到這種石蛙的存在。任何東西一旦數量減少的話,那麼它的價格就必然會上漲,相信在農村長大的人都吃過石蛙,絕對是一種非常美味的蛙類。

因為石蛙味道特別的鮮美,加上養殖成本非常高,以及對於養殖環境的苛刻要求,導致死亡的養殖規模現在非常的小,所以供應量比較少,這也是為什麼石蛙的價格現在如此高的原因。不知道你們那邊的石蛙價格是多少錢一斤呢?

⑶ 請問養殖石蛙的朋友,石蛙的養殖成本高不高,利潤怎麼樣

石蛙養殖的利潤是比較高的,真正成熟的石蛙養殖技術其轉讓價格也應該是很高的,我個人認為10萬、20萬的技術轉讓費都屬合理,因為稍有點規模的養殖戶1-2年就可賺回。由於石蛙養殖經濟價值體現在清熱解毒、滋補強身等功效,所以市場上石蛙的價格比較貴,據最新市場統計石蛙價格保持在100左右/斤。石蛙棲息的洞穴一般為自然石洞或土洞,於繁殖季節時居石洞者較多。洞穴多在溪流岸邊靠近水面,或者洞口有一半在水面之下。這些洞口一般不大,較光滑,進出洞時不易擦傷體表。洞深一般為20~25厘米。洞底略低於洞口。石蛙養殖的餌料主要是蚯蚓、黃粉蟲、蠅蛆等。有關它們的養殖方法在很多書本上都有介紹,在此不再贅述。
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石蛙的生長發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點的限制,一般來說養殖場地宜選擇在水質良好、排灌方便、環境安靜、冬暖夏涼、不旱不澇、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
養蛙池可建在室內或室外,室內要求通風,涼爽,無太陽光直射,室外可設涼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簡地在室內,庭院內或野外建池,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場所。
蛙池的規格要求
人工養殖石蛙一般採取精養,建池時應注意盡可能符合蛙的生活習性,供有水、陸、石穴、餵食等條件,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條件,而且又要便於飼養管理。

⑷ 請問建一個中小型的石蛙養殖場大概要多少錢

看你的交通方便不方便,建築材料價格,跟自己的設計方案我是自己動手建池子的50多一平方你還要建蟲房住房,池子上面還要搭棚子,建圍欄。自己算算。水源離的遠近,水池水管這些都是大頭。一般下來要5w了。

⑸ 養殖石蛙需要多少成本呢

一斤十二到十五元的。

⑹ 石蛙養殖成本

石蛙養殖j技術
石蛙養殖似簡單,實際上成功率不高,常使初養者吃盡苦頭。南方諸省近年來在石蛙人工飼養方面做過不少嘗試,但是真正成功並取得明顯經濟效益的比較少;主要原因是石蛙的生長條件比較特殊,對環境要求較高,如果沒有把其生長規律弄清楚,很難養殖成功。下面列出近年來一此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總結出的一些規律和經驗。
1.石蛙屬於流水生活型。常棲於山區水流較緩的小溪內或在流溪的迥水坑內,溪的兩岸植被豐富。它們很少離開水域,體色常與它們的居住環境相適應。第二性徵向著強烈地擁抱方式發展,雄性體大,前肢極為粗壯,婚刺也極發達,這些特點與繁殖特性有很大的關系,產卵時,雌雄必須將卵產在流水所沖擊的溪邊,交配時雄性強有力地擁抱著雌性,並藉助於腹部的棘加強雄性的固著力,使它們不為水流所沖散。石蛙具內聲囊,發聲低濁而大,雄性叫聲為「咕咕咕」雌性以「咔咔咔」聲相應。石蛙有群居和夜間覓食的習性,往往幾只或幾十隻堆在一起共棲一處,在安靜適宜的環境中,石蛙白天也出穴覓食,夜間是活動的盛期。石蛙善跳和攀爬,平時活動較弱、平穩,在繁殖盛期,活動頻繁,具有鳴叫和抱對等行為。 石蛙喜食活動的動物,一般不食死的或不動的食物,在自然狀態下,石蛙的食性廣泛,除昆蟲、蜈蚣、蜘蛛、馬陸、蝸牛、螺、蜆、蚯蚓、蝦外還捕食蟹、雜魚、泥鰍、幼蛇和小型鳥類。不同地區的石蛙,由於環境所能提供的餌料不同食性亦有差異。石蛙在自然界中一般吞食量為其體重的9%,有時達到12.8%。
蝌蚪:石蛙蝌蚪有時取食溪邊水草或水底的水綿,它們使用角齒啃食,把柔軟的植物組織啃下來食用。蝌蚪所啃食種類有植物性的小環藻、絲藻、水綿、苔蘚、硅藻、甲藻、金魚藻及植物碎屑;動物性有草履蟲、纖毛蟲、水蚤、輪蟲等。有人還發現石蛙蝌蚪以颳起水中石塊的附生植物,水域中的浮游生物、落入水中的植物嫩葉或溪中的動物屍體為食。有時還嚙食死亡的同類。
石蛙是變溫動物,沒有調節體溫和保溫能力,其體溫隨外界溫度變化而變化,石蛙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8~26℃,最適溫度24~25℃,春秋兩季是其活動最頻繁、攝食量最大、生長最迅速的季節,4~6月、 8~9月是繁殖後代的最好時期,當水溫超過30℃,攝食活動減少。當水溫降至12℃,蛙代謝很弱,進入冬眠,冬眠時,蛙雙眼緊閉,不食不動,靠脂肪體來維持生命活動,對外界刺激不作出反應,冬眠期若水溫上升到適宜的溫度,蛙就會再出現活動。石蛙成蛙的致死高溫在31℃左右,不同季節有所變化。石蛙亦能忍受長期的0℃環境,但水不能結冰,冰封缺氧導致石蛙死亡。
石蛙卵常產於水流平緩淺水處,附著在石塊、水生植物體上,卵外的膠質膜遇水膨脹變厚,粘性強,相連成索狀或葡萄串狀,有時長達20厘米左右。卵的直徑一般為4毫米,最大可達5毫米,根據水溫的不同蛙卵通常在8~15天後,孵化成蝌蚪,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內的大石逢內或碎石堆中,蝌蚪在適宜的環境中,一般經50~78天的生長,變態成幼蛙。
石蛙的餌料
石蛙的餌料主要是蚯蚓、黃粉蟲、蠅蛆等。有關它們的養殖方法在很多書本上都有介紹,在此不再贅述。
3 石蛙池的建設
野生石蛙常年棲息於陰涼的山溪水溝邊或有瀑布的石洞附近,其生活環境要求水流充足,陰涼,潮濕,水質清新,喜群棲於石穴之中。生長發育、配種、繁衍後代長期處於野生狀態。
人工馴養石蛙,由野生變為家養,生活環境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石蛙進行人工飼養,對蛙池必須採取合理的設計,使蛙池既要近似於自然環境,又要便於人工管理。
3.1 養殖場址的選擇
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石蛙的生長發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點的限制,一般來說養殖場地宜選擇在水質良好、排灌方便、環境安靜、冬暖夏涼、不旱不澇、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
養蛙池可建在室內或室外,室內要求通風,涼爽,無太陽光直射,室外可設涼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簡地在室內,庭院內或野外建池,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場所。
3.2 蛙池的規格要求
人工養殖石蛙一般採取精養,建池時應注意盡可能符合蛙的生活習性,供有水、陸、石穴、餵食等條件,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條件,而且又要便於飼養管理。
3.2.1 種蛙池
面積一般為4~10平方米為宜,池高0.8米,池內水深0.1~0.15米,池內水陸面積比為3∶1,並設有棲息的石穴,池底鋪有較大的鵝卵石,光線陰暗,濕度保持80%,造就一個理想的石蛙棲息的生態環境,促其生長發育,從而提高產卵率和受精率。

3.2.2 孵化池
面積1平方米,池高 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質清新,pH6~8,並含充足的氧氣即可。也可以用長橢圓形的大臉盆代替。
3.2.3 蝌蚪池
面積 3~4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陸比2∶1,需遮光飼養,每池飼養一群同樣規格的蝌蚪為好。

3.2.4 幼蛙池
面積4~6平方米,池高 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陸比2∶1,池內鋪設 3~5厘米的小石子,築有石穴,水質好,pH值6~7.5。
各類蛙池池形以長方形為好,池底略為傾斜,排水孔在最低處使池水能被徹底排干,池內設水面、陸地、石穴、食台等物,池上口設網蓋,以防蛙跳潛逃,敵害生物侵襲。進水管安裝在池的上邊,靠近網蓋的下方。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用消毒液消毒(除去鹼性),用水浸洗多次,方可養蛙。
4 石蛙的人工繁殖技術
4.1 種蛙的選擇
石蛙的產卵孵化季節在4~9月,5~6月是產卵高峰期。要提高產卵率、孵化率,必須從種蛙冬眠復甦開始,做好種蛙的選擇和配種、產卵、孵化等准備工作。
選擇種蛙是搞好人工繁殖的基礎,在冬眠之後,春繁之前對成蛙作全面檢查分類,選擇個體較大、身體健壯、皮膚光滑、發育良好、無殘疾,無破損,達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種用。一般二齡蛙,雌蛙體重達200克以上,雄蛙250克以上就可作種用。初產蛙卵較少,產過1~2次的蛙產卵量較高,質量較好。個體大的老齡蛙產卵量多,但質量不好,受精率不高,一般不應選作種蛙。雄蛙要求健壯、善跳、皮光腿壯;雌蛙要求腿短粗、腹鼓、皮光亮。2~3 齡種蛙繁殖力較強。4.2 種蛙的培育 氣溫、水溫、水質、光照、餌料、環境條件對蛙的健康、繁殖影響極大,生存環境好壞,直接影響配種、產卵率、受精率、孵化率和蝌蚪的成活率。根據石蛙習性,種蛙池應建在安靜、弱光處,池高 0.8m,面積4~10m2。池底鋪墊鵝卵石和石塊構成的石穴,利於種蛙棲息產卵。池
內水陸面積3∶1,要求池水容量相對穩定,水深15cm左右,水質清新,pH值6~8,無有害寄生蟲。一般在採食旺季每天換水一次,採食淡季,每間隔2~3天換水一次。每平方米放種蛙15隻,按雌雄1∶1比例進行群養,選留的種蛙在冬眠前或春繁前必須做好群養放養准備。
准備選留作種的蛙在冬眠前應加強飼養,使之膘厚體壯,保證安全越冬。種蛙培育除要求具備適宜的環境條件之外,還必須保證有充足的飼料供應。種蛙以蚯蚓、黃粉蟲、飛蛾、蠅蛆和其他昆蟲等動物性餌料為主,攝食量5~9月最大,發情期間減少,產卵後期增大。飼料供應以採食後略有剩餘為宜,每天投喂量保持均衡。不可忽多忽少,依具體情況,酌情增減,投料時間一般在傍晚(依太陽剛要下山時為准),每天一次,定點投飼。
4.3 配種和產卵
石蛙冬眠後,卵泡迅速發育,通常到4月份、水溫15℃、氣溫20℃以上時開始配種產卵,9月底結束。配種雌雄比例為1∶1, 種蛙池的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15隻。雄蛙叫聲「咕咕咕」,雌蛙以「咔咔咔」、「咔咔」聲應和,種蛙一般在夜間21時後抱對,擁抱刺激對配種母蛙是必要的,配種母蛙一般於清晨4~7時排卵,有些延至9~10時,產出卵塊通常粘附在石塊池壁上,一般每次產卵約600粒,高的可達1000~2000粒,卵粒圓球形, 外膠質膜將卵粒粘連在一起。產出的卵在1小時之內盡可能不要攪動, 以免卵塊破碎,降低孵化率。在種蛙配種產卵時,要造成一個光線暗淡、幽靜、水質清新、水位穩定的環境。
4.4 人工孵化
石蛙卵呈球形,類似魚眼,卵直徑約4mm,卵外層膠質膜呈圓形,卵產出落水後,膠質膜吸水即膨大,卵膠質膜彼此相連成卵塊,呈葡萄狀,卵塊吸附在產卵池內的石塊、水草或池壁上。未受精的卵3天後動物極明顯變黃,植物極白色不透明。胚胎發育時期,胚胎對外界變化十分敏感,這個時期要求環境生態條件穩定,避免陽光直射,人工撈取受精卵操作時必須仔細、輕緩,否則就會降低孵化率。在孵化過程中,水要清潔,水溫18~28℃,pH值中性為宜,同一窩卵不可分開孵化。
根據石蛙人工孵化試驗觀察,石蛙卵的動物極呈黑色,植物極呈白色。蛙卵在18℃水溫下孵化,第五天可見受精卵動物極黑點變長呈線狀,第七天胚胎呈條狀,一端大、一端小,第八天胚胎明顯顯示頭和尾、蝌蚪成形,並且會晃動,第十天就有少許蝌蚪孵化出膜,第十三天有75%孵出,第十五天全部孵出, 孵化率達85.3%。如果孵化水溫為25~29℃時,孵化時間只需7~8天,孵化率達85%。蛙卵在整個孵化過程中如果做到溫度適宜、 水質無污染等技術要求,其孵化率就可達90%以上。在水溫適宜時孵化率的高低,主要取決於水質和水中的溶氧量,水質越好,溶氧量高,孵化率可達100%。在繁殖季節,每天早晨巡池1次,母蛙排卵1小時後應將卵塊取出,采卵時注意保持卵塊的完整性。取出的卵輕輕放於事先准備好的孵化池中進行孵化,動物極朝上(即有黑色的一端),植物極朝下,孵化過程中除防止天敵侵害外,還應嚴格掌握孵化的生態條件,包括水溫、水深、水質等要求,水溫30℃以下,水深15cm左右,pH值6~8,水質清新無污染,並含充足的溶氧,光照自然即可,但忌陽光直射。25~26℃的水溫對孵化非常有利,時間短,孵化率高,溫度再往上升,孵化率則下降,30℃以上基本孵不出蝌蚪來。
5 石蛙蝌蚪與幼蛙的飼養管理
石蛙的蝌蚪對外界環境及敵害的適應能力和抵抗能力較差,稍不注意,就會造成很大損失。石蛙的幼蛙,是蝌蚪經過十多天的停食變態而成。變態後的小幼蛙,身體虛弱,對環境十分敏感,特別是在頭10天里,其肺和消化道都非常脆弱。因此,飼養管理水平高低是影響其成活率生長率的關鍵。
5.1 蝌蚪飼養管理技術
石蛙在人工飼養條件下,母蛙產卵後,其卵經人工孵化一般8~ 15天可以孵出小蝌蚪。小蝌蚪孵出後身體呈棕黃色,體部長0.6~0.8cm,尾長1cm左右,呈鼓錘狀,通常吸附在池底和卵膜上,很少活動,也不覓食。三天後活動量增加,並開始覓食。根據試驗觀察,可把蝌蚪生長發育過程分為:初期、前期、中期、後期四個階段。蝌蚪各個時期的生長特點和對飼養管理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
5.1.1 生長初期(1~10天)
蝌蚪孵出三天內不覓食,依靠從卵黃中帶來的營養維持生命,過早餵食反而導致其死亡。三天後蝌蚪的活動量明顯增加,兩鰓蓋完全形成時開始覓食,按每萬尾蝌蚪投喂一個蛋黃的標準定時投喂,並適當加入一些水中天然浮游生物,如水蚤、藻類。剛孵出的蝌蚪,身體弱小,對外界環境敏感,特別是水溫、水質、光照。當水溫低於20℃或高於30℃,水中溶氧不足,pH值高於 8或低於 6 時都會影響小蝌蚪的生長,甚至造成死亡。因此, 在水質管理上要求:細水常流,清新無污染,水溫保持在20~29℃,pH值6~8。 隨著外界溫度的變化,及時調整水的深度,一般以10~15cm為好,每天換一次池水。光照以室內自然光或室外涼棚下漫射光即可,應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小蝌蚪經過10天的生長發育,體長可長到1~1.5cm。
5.1.2 生長前期(10~20天)
小蝌蚪10天以後,其食量增大,生長發育加快,蝌蚪開始尋找新的食物,但其消化功能仍然不強,此時飼養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蝌蚪的成活率。因此,在飼養上必須補充餌料,以滿足其生長發育的需要,主要以營養豐富的糊汁餌料為主,如蛋黃、玉米粉、4號粉,並輔以細嫩藻類植物等。餌料投放時間白天或晚上均可,每天1次,但要定時。投飼量一般每1500尾蝌蚪每天投喂一個蛋黃。通過精心飼養,蝌蚪到20日齡時,體長可達2cm,體色變為淡棕色,背部有乳白色的花紋,身體與尾部交界處有明顯的黑色V字型花紋。10~20日齡的蝌蚪在管理上要求保持池水清潔,以防止中毒,做到每天換一次池水,水的深度以10~20cm為宜,同時池水應避免太陽光直射。
5.1.3 生長中期(20~50天)
此時蝌蚪的消化功能不斷增強,為促進蝌蚪消化道的盡快發育,適應兩棲類某一特定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特性,20日齡後蝌蚪除投飼糊汁餌料外,應投喂植物性飼料和藻類植物,如浮萍。這一時期蝌蚪的飼養管理比較簡單,開始以植物性餌料為主,動物性餌料為輔,逐漸過渡到以動物性餌料為主,動物性餌料的增加會加速蝌蚪的變態,植物性餌料則能促進其個體長大,故平時應混合飼喂。管理上要注意保證池水清潔,不受污染,每天清除池內餌料殘渣。飼養密度以每平方米300~500尾為宜,這樣蝌蚪就能正常生長發育,到50日齡時,有些蝌蚪長出後腳。到這一時期蝌
蚪成活率可達95%,如果水溫偏低,該期的時間將會更長。
5.1.4 生長後期(50~78天)
這一時期是蝌蚪轉化為幼蛙的關鍵時期,蝌蚪在此期要長出後肢和前肢,並且由水生轉化為水陸兩棲。50日齡左右,體長達4cm以上,長出後肢,後肢長出後約2周(65日齡)開始長前肢,前肢長出後,尾部開始被吸收,此時石蛙蝌蚪就停止覓食進入變態期。這一時期在飼養上除投飼足夠的飼料外,還要添加少量的動物性的活餌飼料。在管理上做到:分級飼養,水淺清新(淺水區只有3cm左右的水位),水陸各半,登陸方便,光線暗淡,環境幽靜。蝌蚪進入變態期到變態完成需10天左右,進入變態期的蝌蚪變態率可達95%左右。
5.1.5 蝌蚪應分級飼養,同一日齡蝌蚪按個體大小不同進行分級,每月1次,以利於統一投飼管理。合理掌握飼養密度,在分級過程中進行分群、組合,以同級個體適當的密度,進行分池飼養。飼料要品種多樣、優質,正確掌握好合理的投飼量,不可過少過多,每天定點投喂一次,每次投喂量均衡,隨日齡增長而逐漸適當增加。在蝌蚪採食旺季,或變態前後,應更嚴格做好投喂管理工作,以防各種疾病的發生或因環境條件的不適而帶來不必要的損失。早期孵化的蝌蚪應加強飼養,促其當年變態;晚期孵化的蝌蚪應合理控制飼喂量,不使其當年變態,讓蝌蚪越冬,以降低死亡率。
蝌蚪生長發育後,變態的時間受繁殖孵化季節和外界氣溫的影響極大,一般4~7月份產卵孵化的蝌蚪在7~9三個月中可以變態,8~9月份以後繁殖孵化的蝌蚪要經過越冬,到第二年4月份以後才能變態成幼蛙。
如果您也想養石蛙,那得給您提個醒,從受精卵到蝌蚪的生長初期、前期、中期和後期以及幼蛙、成年蛙,最關鍵的是水質的問題。近年來石蛙的野生資源遭到人為的嚴重破壞,石蛙人工養殖的成功,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飽了人們的口福。不過第一年你就不要想賺錢了,你得繁育種子呀!現在各大城市的價位相差甚遠,比如說成都批發價160一斤,以以上數據看的話你可以輕松算出你一年可以賺多少錢了!祝你成功!

⑺ 一隻石蛙一年大概要多少成本

一隻蛙養至三兩左右需8元左右的成本。118187672石蛙仿生養殖群

⑻ 養10000隻石蛙要多少平米,附石蛙的養殖方法

回答
養10000隻石蛙要2000平米左右。石蛙跟螃蟹一樣,比較喜歡在安靜的環境中生存,所以選擇的地方要盡量遠離公路以及城區。要選擇身體健壯、個體較大、皮膚光滑而且發育良好的種蛙,選擇好種蛙是人工繁殖的基礎。同時溫度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通常在4月份,水溫在15°C,而此刻室外的溫度在20°C以上種蛙就開始配種了。
一、養10000隻石蛙要多少平米
1、養10000隻石蛙要2000平米。石蛙和螃蟹差不多,比較喜歡在安靜的環境裡面生存,所以選擇養殖的地方一定要遠離公路以及城區,這樣可以防止因為太過吵鬧而影響到石蛙繁殖以及生長。石蛙一般是生活在水域裡面的,所以選擇的地方必須在水流豐富的江河、湖泊裡面。
2、選擇的種蛙體質好壞會直接影響到產卵數量還有質量,在選擇種蛙時,一定要選擇身體健壯、個體較大、皮膚光滑且發育良好的種蛙。一般石蛙的產卵孵化季節在4-9月份左右,5-6月份是產卵的高峰期,所以一定要把握住這段時間。
3、溫度的掌握非常重要,一般4月份水溫差不多在15°C,而此刻室外的溫度在20°C以上種蛙就能進行配種了,9月底結束。產卵的環境一定要在光線幽暗、水清晰的場所之內,產卵後可以對其進行人工孵化,這時水溫必須要保持18-28°C。等到它成長為幼蛙以後,就要對其進行人工飼養。
二、石蛙的養殖方法
1、種蛙選擇
(1)種蛙是人工繁殖的基礎,在冬眠之後、春繁之前一定要對成蛙進行全面檢查分類。
(2)可以選擇個體較大、身體健壯、皮膚光滑、發育良好、無殘疾、無破損、達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種用。
2、種蛙培育
石蛙選留作種用的在冬眠前一定要加強飼養使其膘厚體壯,冬季在溫度達到12°C以上時必須保持餵食,減少冬季體內能量的消耗,這樣可以保持石蛙的生長和性腺良好發育。
3、配種產卵
(1)石蛙一般在4月份就可以進行配種,雌雄的比例為1:1,放養密度每平方米15-20隻。
(2)石蛙一般在夜間9點後抱對,母蛙在清晨4-7點進行排卵,一般每次產卵300-500粒。
4、人工孵化
石蛙受精卵開始發育到蝌蚪孵出階段對外界變化非常敏感,所以在整個孵化過程中一定要做到溫度適宜、水質無污染、蛙卵消毒、孵化池增氧等技術要求。
5、蝌蚪飼養
(1)石蛙在人工飼養條件下,母蛙產卵後卵經人工孵化10-15天就可以孵出蝌蚪。
(2)小蝌蚪孵出後一般會吸附在池底和卵膜上,很少活動,也不覓食,到了第3天後活動量增加就會開始覓食。
6、幼蛙飼養
幼蛙飼料有蠅蛆、黃粉蟲、蚯蚓等,白天可以採取避光措施,水深保持10-15cm,水質與蝌蚪期相同,20-26°C時每天換水1次。
7、安全越冬
(1)蝌蚪越冬可在室內進行,水深20cm左右,可以採用常流水、蛙池加蓋、保溫等防凍措施。
(2)幼蛙冬眠水深保持15cm左右並留有一定的陸地,遇到低溫、冰凍天氣時必須採取保溫防凍措施。

⑼ 有誰知道養石蛙

石蛙學名叫棘胸蛙,又叫石雞,是我國最大的食用蛙之一,營養價值可與野生甲魚媲美。隨著野生石蛙越來越難在深山老林捕捉到,許多人就人工養殖石蛙。可是由於技術或資金等原因,人工養石蛙真正成功的並不多。對此,記者走訪了我市規模養殖石蛙成功的兩位農民,探究一下石蛙養殖的現狀。

虧本六年終成功

葉理榮,算得上是國內養蛙第一人。這位73歲的開化縣楊林鎮川南新村農民,十幾年來一直研究探索石蛙的人工養殖技術,先後投入100萬元,攻克難關,終於率先養蛙成功。「我是真正的露天養石蛙,這水是山上水庫里引來的山泉水,石蛙白天躲在石縫里,你們是看不見的,要到晚上才出來。」10月21日,在開化縣石蛙種苗基地,葉理榮告訴我們,為了實現自然生態環境下養石蛙,他的養殖場不僅在水池四周及中間建起「人工陸地」,還搬來卵石壘了人工石洞,供石蛙棲息,同時又在水池上搭建了鋼架大棚,並種下絲瓜、南瓜遮陰。

目前,他的養殖場有商品蛙500公斤,種蛙1000多對。「我一年只賣20多萬尾蝌蚪,一尾是一元錢。」葉理榮說,生態環境養石蛙,這些種蛙只在4月至5月產卵,一年只孵化二三十萬尾蝌蚪,到了七八月氣溫高時,就難以孵化了。

葉理榮是1996年4月開始養石蛙的。當年,他花2000元從抓石蛙的村民那裡買來20對種蛙,結果養半個月就餓死、撞死了。之後幾年裡,他投入8萬多元錢購來石蛙,進行仿生態養殖,還是血本無歸。到1999年底,葉理榮養的50多公斤石蛙,終於有幾只成活下來。看到奇跡,他馬上買來300對石蛙放手一搏,可是又死了一大部分。摸索、嘗試、生病、治病,直到2002年夏天,葉理榮才徹底走出了孵化、繁殖、變態、死亡的怪圈,石蛙孵化率、變態率達80%以上。 整整交了6年「學費」,葉理榮這才養蛙成功。

2003年,他租下村裡的15畝地,又投入50萬元建起「開化縣石蛙研究所」。每年,葉理榮養蛙收入已達八九十萬元。

水質技術是關鍵

「養石蛙,水質是第一,技術第二。」總結十幾年的養蛙經驗,葉理榮分析說,現在他的石蛙養殖技術已相當成熟,相對而言,養石蛙的水質最要緊。由於他養殖場的水源全靠山上的一座水庫,有時受水庫里的水質影響,每年要死掉一些蝌蚪、小蛙,損失2萬元錢。此外,露天水池養石蛙,還需防老鼠、鳥、蛇等天敵。

在江山市峽口鎮峽南村大石前的山泉谷石蛙養殖場,我們看到,80個大小水池裡養著許多種蛙、幼蛙和小蝌蚪,養殖場場長華輝正向前來「取經」的幾名江西農民介紹石蛙養殖情況。「整個養蛙場有大小石蛙一萬只,蝌蚪2萬尾。」華輝說。

2007年,華輝將集鎮上開的網吧轉讓掉,進深山養起石蛙。這個沿著山澗而搭建的養殖場,佔地5畝,現已投入50多萬元。他說:「我的養蛙技術是從浙江大學學來的,剛開始一年投入20多萬元,預計兩年可收回成本,可是事實並不這么簡單。」2009年4月,他的200對種蛙繁殖了1萬多尾蝌蚪,卻大批死亡,只成活1000尾。

「在當時,這主要還是技術沒過關,小蝌蚪易得病,吃得太飽或是吃了不幹凈的水易得腸胃炎、爛鰓病。」華輝經過多次摸索,終於掌握了技術,防止蝌蚪生病就在夏天經常給水池換水,並給蝌蚪喂牛奶,使其長得健壯。由於石蛙在蝌蚪時,變成小石蛙需過關鍵的「變態關」,這時

1/2

變態著的小蛙有15天至20天不吃東西。因此,養好蝌蚪十分重要。華輝說,只要掌握技術,選好環境,養石蛙還是會成功的。

堅持三年見效益

「養石蛙的經濟效益還是蠻好的,我現在的商品蛙還捨不得賣。」葉理榮說,現在每公斤石蛙的價格是280元至300元,到了春節期間要賣400元。他一般將石蛙養3年,才挑出健壯的留作種蛙,現在一對種蛙價格是300元。今年他養蛙的收入已達40萬元。

「這幾年來參觀、學技術的人相當多,去年有十幾個人來學技術。」葉理榮是參觀免費,學技術三天則每人收3500元費用。今年,已有60多個來自江西、四川、安徽、河南的農民來參觀和學技術。

「農民要養石蛙成功,關鍵要堅持。」葉理榮說,一般一戶農民養1畝場地的石蛙,可引進50對種蛙,成本是1.5萬元,加上建仿生態的場地,總投入為33萬多元。一般而言,一尾蝌蚪長到三兩重時需養3年才上市,之後每年就有3萬元收入。他分析說,不少農戶養石蛙失敗,關鍵是沒有堅持下去。有的人眼光短,想當年投入第二年見效益,這是不可能的;有的一遇到挫折,就放棄了,結果是虧了本錢,也失去商機。

「而在室內的水池養石蛙,只需養一年半時間就能長到二兩重。」華輝說,石蛙養殖十分適合山區農戶家庭養殖,投入不大。建一座水池只需600元,一個家庭可建五六座水池,引進10對種蛙,先期投入只需六七千元。3年後,農戶每年有兩三萬元凈收入。「在我這兒學技術,每人學費2500元錢。」他說,今年已培訓出7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民。今年,華輝養石蛙收入有五六十萬元

⑽ 石蛙養殖需多少資金

這要看你想做多大規模,預期達到怎樣效益而定。

只做幼蛙養至成蛙階段8萬左右可以起步,周期兩年:要種蛙、蝌蚪、幼蛙、成蛙一條龍養殖,18萬起步,周期最少三年。

石蛙在傍晚時爬出洞穴,在山溪兩岸或山坡的木草叢中覓食、嬉戲,異常活躍。但其活動范圍一般不大。夜深時,便逐漸返回洞穴,天亮後很少在洞外發現其蹤跡。白天一般伏在洞口,或潛伏在草叢、砂礫和石片空隙間,伺機捕捉附近的食物:一旦遇有水蛇、老鼠等敵害,或是人走近洞口時,迅速退到洞內,或沉入水底。
石蛙的活動強弱與外界的環境條件有密切的關系,水溫水流等變化對其影響尤為明顯。適宜水溫為15~25℃,活動正常:水溫過低,活動較少,生長停滯,進行冬眠,水溫過高則出現異常,甚至死亡。
石蛙在冬季寒冷地都蟄伏起來,不吃不動,雙眼緊閉,對外界沒有反應,進行冬眠,主要靠體內貯存的養分來進行極為微弱而緩慢的新陳代謝。根據觀察,一般在霜降後開始冬眠,驚蟄時節,水溫高於12℃時,也有部分石蛙伏在洞口或跳出洞穴活動。冬眠時,石蛙喜棲居於山溪的深水潭內或溪邊有泥土的洞穴內,其抗寒性比石洞要好。
石蛙的視力較差,它只能捕食活動著的活餌料,把死的食物送到其口邊也不攝取。當發現食物目標時,就猛然跳起,直撲食物對象,甩出帶粘液的舌頭把食物逮住,迅速捲入口中。捕食多在夜間,白天躲藏在洞穴里。
剛孵化出膜的小蝌蚪,在4~5天內靠孵黃囊營養,當孵黃被消耗之後便開始覓食。經解剖觀察,蝌蚪的腸中有植物碎屑、小環藻、絲藻、水綿、苔蘚、草履蟲、纖毛蟲、水蚤、輪蟲以及硅藻、甲藻、金黃藻等。進行人工飼養時,可投喂一些蛋白質較高的餌料,如蛋黃、豆漿及魚粉等。
石蛙期的食物主要是蚊蟲、小型昆蟲及昆蟲幼體等。至成蛙期,其食物范圍很廣,解剖觀察47隻成蛙,在胃和腸中發現的食物有57種。如:昆蟲、蜈蚣、蜂蛛、馬陸、蝸牛、螺蜆、蝦、蟹、雜魚、沙鰍,以及蚯蚓、幼蛇、小型鳥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