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沉沒成本是什麼意思附示例解說
沉沒成本不僅僅是一個財務概念,在投資理財中,很多成本也可歸於沉沒成本,且通常用來與機會成本進行比較。那麼沉沒成本是什麼意思呢?下面就一起跟隨了解一下吧。沉沒成本是指由過去的決策所產生的不可挽回的成本,屬於歷史成本,現在及未來的任何決策都無法挽回沉沒成本沉沒成本包括時間、金錢和精力等等。
二、沉沒成本舉例
投資者花10萬購買了一輛車,付款後這10萬就是已經付出去的沉沒成本,投資者只享有該車子的所有權,而沒有了那10萬元的支配權。
投資者可以二手車市場上將車子賣出,賣出價格一般要低於新車買入價格,那麼賣出價和買入價之間的差額就是沉沒成本,車子購買時間越長賣價就越低,沉沒成本也就越高。
可見沉沒成本可以是固定成本,也可以是變動成本。沉沒成本也不僅限於支出的,購車過程中付出的時間成本、交通成本等都屬於沉沒成本。
三、沉沒成本在投資中的作用
沉沒成本在經濟活動中是比較容易被投資者所感知的,很多人會因為已經付出過的成本而堅持一項投資,忽略了投資本身是否對自己有利。
例如投資者花50萬元購買了一間商鋪,但商鋪位置不佳一直未能出租,每月還需繳納物業費,投資者決定將商鋪以48萬元賣掉。如果考慮沉沒成本,很多人會認為投資者是虧損的,不應該賣掉。然而從機會成本考慮,投資者可拿這48萬參與其他利潤更高的投資項目。
以上關於沉沒成本是什麼意思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溫馨提示,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⑵ 什麼叫做沉沒成本
⑶ 經濟學里的"沉沒成本"是指的什麼
沉沒成本跟沉澱成本是一個意思.
沉澱成本
經濟學中的「沉澱成本」(sunken cost,也有人譯為「沉沒成本」)范疇,意為已經投入並且無法收回的成本。 關於「沉澱成本」有許多生活中的事例可以說明,比如說你花了20元去看一場電影,15分鍾之後,你覺得這是一部你所無法忍受的粗製濫造的影片。那麼你是繼續看下去,一直到2個小時之後影片結束呢?還是立即離開電影院去圖書館查資料?如果你心疼那20元門票,而堅持把電影看完,那麼除了已經支出的20元沉澱成本(電影院當然不會因你認為影片質量太差而退錢給你)之外,你還付出了2個多小時的寶貴時間成本。
我們假設企業不能通過暫時停產來收回其固定成本。因此在短期內,企業的固定成本是沉澱成本,企業在決定生產多少時可以不考慮這些成本。企業的短期供給曲線是在平均可變成本曲線以上的邊際成本曲線的那一部分,而且固定成本的大小與供給決策無關。
⑷ 沉沒成本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9087488/answer/740711648
沉沒成本效應(Sunk Cost Effects)是指為了避免損失帶來的負面情緒而沉溺於過去的付出中,選擇了非理性的行為方式。
為了一個行動或者目標,你付出了大量時間、精力,情緒、金錢,如果結束這個行動付出了沉沒成本,如果再懷疑,就相當於否定自我。而人是最難以自我否定的,總會找種種理由證明自己是對的。
因此,在發生了沉沒成本後,如果停止投資,則意味著這一事件的最終結果為發生虧損,而如果繼續投資,則意味著還有收回成本的可能。所以當發生了沉沒成本時,人們願意冒險去繼續投資,從而也就產生了沉沒成本效應。
具體表現就是:總是在腦海里幻想「萬一呢?」
明尼蘇達大學的神經科學博士 Brian Sweis 及團隊設計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實驗來研究老鼠的沉沒成本,並且給這個實驗取了一個名字叫「餐廳探險」:
具體的操作是:
把老鼠放在一個設置了四個「鼠食餐廳」的迷宮里,不同的「鼠食餐廳」位於迷宮不同的位置,老鼠在這四個餐廳里分別可以享用葡萄、酸奶、巧克力、香蕉這四種食物中的一種。
在迷宮里,每一個餐廳都分為進食區和候餐區兩個區域,老鼠首次進入某個餐廳時,可以在進食區吃到這個餐廳的特色美食,但食物只有一點點,吃完以後就沒有了。如果老鼠想要再次獲得食物,就需要進入候餐區等上一段時間,然後食物才會掉落在進食區。
當然,老鼠在巧克力餐廳候餐區等待食物掉落的過程中可以隨時選擇放棄等待,轉而去香蕉(或者葡萄、酸奶)餐廳覓食,但不管去了哪個餐廳,老鼠都必須在該餐廳的候餐區老老實實等上一段時間才能吃到好吃的。
實驗過程中,老鼠共有 30分鍾 的時間在四個餐廳里排隊候餐、吃飯。因此,時間的合理分配對於老鼠來說就顯得非常重要。
在這個實驗中,在候餐區已經等待的時間也就是老鼠的沉沒成本。而選擇繼續等待還是放棄等待轉而去別的餐廳,就是老鼠在沉沒成本情境下所要做的決策。
實驗結果表明, 老鼠在候餐區等待的時間越長,它就越不會改變自己的決定 。也就是說,老鼠在同一候餐區繼續等待下去的意願會受到已等待時間,也就是沉沒成本的影響。
如果你覺得上面這段話不太好懂,正常,因為這個實驗本身就很繞。總之,結論是: 不僅是人類,老鼠也會有沉沒成本效應。
如果你想更多了解這個實驗,文獻傳送門在這里 :
好啦,不扯老鼠了。回到題主的問題。
不具備高度理性思維的老鼠會向沉沒成本低頭,這不難理解。可是,作為具有豐富生活經驗和復雜思維的我們,明明知道沉沒成本是不理智的,可還是會一次又一次地禁錮於沉沒成本之中,作出相對不那麼明智的決策呢?
如果你還不太了解「沉沒成本」,以下是一個簡單的介紹
如果你已經知道「沉沒成本」是個啥了,接下來這一段可以跳過
「定義」:人們在做決策時,受到了自己過去所投入的時間、金錢、精力等因素的干擾,對於先前付出了投資的事情有更強的忠誠度和繼續投資的意願。
「日常例子 1 」:「都排了半小時了這隊伍才前進了一小半,旁邊那個收銀員動作好像更利落,要不去旁邊排著吧?唉不行不行,那我剛排的半小時隊不就浪費了嘛!」
「日常例子 2 」:「其實他在外面沾花惹草我早就知道了,我也知道我和他不合適,可是我倆從初中到現在已經好了十年了,我的青春也全部都喂給他了。天下烏鴉一般黑,要不還是湊合著過吧…」
對於人類為什麼會存在沉沒成本效應,主要存在以下三種主流解釋:
前景理論
根據Kahneman和Tversky在1979年提出的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 人們在心中對於損失和收益是存在一個參照點的,他們會根據這個參照點去評估自己的損失和收益 ,如果最終選擇的結果在參照點以上,那麼人們就會認為這是一個盈利的結果,反之則是發生了虧損。
其次,人們對於損失表現出的厭惡要比獲得收益時感受到的愉悅情緒強烈得多。損失100元和獲得100元收益對於人們來說,前者誘發的情緒更強。也就是說,人們對於損失更加敏感。 根據人們對於收益和損失的心理評估,可以建立一個價值函數,在這個價值函數中,不管是收益還是損失,都存在一種邊際價值遞減的效應。
對於損失的情況來說,這種邊際價值遞減指的是,當已經發生了損失時,進一步的損失對人們的心理量不會再造成巨大波動。而對於損失的挽回過程,則可以大大減少先前損失造成的失落等消極情緒。
因此, 在發生了沉沒成本後,如果停止投資,則意味著這一事件的最終結果為發生虧損,而如果繼續投資,則意味著還有收回成本的可能。 所以當發生了沉沒成本時,人們願意冒險去繼續投資,從而也就產生了沉沒成本效應。
2. 認知—失調理論
認知失調 (cognitive dissonance) 指的是一個人的行為與自己之前對自我的一貫認知 (一般是積極且正面的) 產生了不一致,這種不一致會讓個體產生不適的緊張情緒。而 我們為了克服這種心理緊張,往往會選擇改變自己的行為或者改變自己的看法和態度。
有研究者提出,認知—失調理論可以用於解釋沉沒成本效應的發生。他們認為, 當人們對某項選擇進行了金錢、時間、努力上的投資後,會對該項投資存在一種心理預期上的收益,而沉沒成本的發生則和這種收益性預期背道而馳。
因此, 人們為了維持先前投資將會獲取收益的心理預期,往往就會選擇堅持對該項投資進行投入。
此外,人們也希望對外展示一個 前後一致的決策者形象 。如果停止對先前決策的投資,就意味著承認了當時決策的失敗,意味著自己先前投入的資源是無用的、白費的,而如果繼續投資,則可以贏得他人尊敬。而贏得他人的尊敬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彌補先前虧損帶來的心理喪失感。以上這些都會帶來更大的沉沒成本效應。
3. 心理賬戶
心理賬戶指的是人們在心理上對結果 (尤其是經濟結果) 的編碼、分類和估價的過程。Thaler 提出,個體會建立心理賬戶 (mental accounts) 來追蹤某項交易,並且先前的損失會使得他們追求收益的動機變得更強,從而平衡其心理賬戶對於此次交易的預期。
比如,你花了 400 元買了一張 NBA 球賽門票,那麼你就會建立起一個心理賬戶叫做 「 NBA 」 ,它的存款就是虧損 400 元,也可以理解為負債 400 元。只有當你去看了這場球賽,讓這 400 元發生它的使用價值,這 400 元的虧損才會從你的心理賬戶消失。否則,你就會認為自己虧損了400 元,產生消極情緒。
因此,如果在球賽當天下了百年難遇大暴雨, 比起免費得到門票的人,花了 400 元購買門票的人更願意冒著大暴雨去看球賽, 也就是發生了沉沒成本效應。
那麼,我們能夠做些什麼來減少沉沒成本效應呢?
有研究表明, 老年人往往比年輕人更少發生沉沒成本效應 。因為年輕人對於消極信息的關注多於積極信息,未來的可能收益或許只能給年輕人帶來一點點樂趣,但他們卻非常在意過去的損失,也就是沉沒成本。越是在意,也就越容易被沉沒成本所影響。而老年人,則更多地關注著積極的信息,他們 更少去關注那些已經過去的壞事情或是損失,而更在意當下的情緒體驗,從而也就更少發生沉沒成本效應了。
因此,為了減少沉沒成本效應的發生,我們能做的,或許是:
少去關注過去那些已經發生的、不可挽回的損失,而把目光放在此時此刻以及未來的獲益上。
多根據當下的反饋和未來的預期去做出更加理性的決策。
做到這一點這當然很難啦。
不然就不會有題主的這個問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