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成本績效原則是什麼意思
擴展閱讀
方舟手機版石油怎麼用 2025-05-20 01:04:51
濟南無痛人流需多少費用 2025-05-20 00:57:01

成本績效原則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2-09-09 04:17:08

❶ 什麼是績效考核的原則

1、公平原則
公平是確立和推行人員考績制度的前提。不公平,就不可能發揮考績應有的作用。
2、嚴格原則
考績不嚴格,就會流於形式,形同虛設。考績不嚴,不僅不能全面地反映工作人員的真實情況,而且還會產生消極的後果。考績的嚴格性包括:要有明確的考核標准;要有嚴肅認真的考核態度;要有嚴格的考核制度與科學而嚴格的程序及方法等。
3、單頭考評的原則
對各級職工的考評,都必須由被考評者的「直接上級」進行。直接上級相對來說最了解被考評者的實際工作表現(成績、能力、適應性),也最有可能反映真實情況。間接上級(即上級的上級)對直接上級作出的考評評語,不應當擅自修改。這並不排除間接上級對考評結果的調整修正作用。單頭考評明確了考評責任所在,並且使考評系統與組織指揮系統取得一致,更有利於加強經營組織的指揮機能。
4、結果公開原則
考績的結論應對本人公開,這是保證考績民主的重要手段。這樣做,一方面,可以使被考核者了解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長處和短處,從而使考核成績好的人再接再厲,繼續保持先進;也可以使考核成績不好的人心悅誠服,奮起上進。另一方面,還有助於防止考績中可能出現的偏見以及種種誤差,以保證考核的公平與合理。
5、結合獎懲原則
依據考績的結果,應根據工作成績的大小、好壞,有賞有罰,有升有降,而且這種賞罰、升降不僅與精神激勵相聯系。而且還必須通過工資、獎金等方式同物質利益相聯系,這樣,才能達到考績的真正目的。
6、客觀考評的原則
人事考評應當根據明確規定的考評標准,針對客觀考評資料進行評價,盡量避免滲入主觀性和感情色彩。
7、反饋的原則
考評的結果(評語)一定要反饋給被考評者本人,否則就起不到考評的教育作用。在反饋考評結果的同時,應當向被考評者就評語進行說明解釋,肯定成績和進步,說明不足之處,提供今後努力的參考意見等等。
8、差別的原則
考核的等級之間應當有鮮明的差別界限,針對不同的考評評語在工資、晉升、使用等方面應體現明顯差別,使考評帶有刺激性,鼓勵職工的上進心。
9、信息對稱的原則
凡是信息對稱,容易被監督的工作,適合用績效考核。凡是信息不對稱,不容易被監督的工作,適合用股權激勵。這是經邦薛中行老師在多年的實戰過程中得出的結論。

❷ 什麼是成本原則(cost principle)

成本原則,也稱歷史成本原則,是資產按其取得時的交換價格計價的一種會計原則。該會計原則以歷史成本作為購置、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最初會計確認基礎。
資產的取得、耗費和轉換都應按照取得資產時的實際支出進行計量計價和記錄;負債的取得和償還都按取得負債的實際支出進行計量計價和記錄。資產減負債得到的所有者權益自然也是成本計價的,有別於報表日的重置價值、變現價值和市價。
拓展資料:
1、成本原則的主要應用是企業取得的各種財產物資應以其購進或建造時發生的原始成本即實際成本入賬,並以此作為分攤和轉作費用成本的依據。當物價變動時,除國家另有規定外,不得調整其賬面價值。按實際成本計價,能防止隨意性,使會計信息真實可靠,便於了解和比較。成本原則要求資產按照購入成本(原始成本)入賬,並在持有資產過程中不反映資產價值的變動。
2、資產按照歷史成本計價,費用則是已經耗費的歷史成本。歷史成本計量是傳統會計計量的核心,盡管幾個世紀以來,會計實務經歷了諸多變遷,也出現了諸如"成本與市價敦低法"、物價變動會計、現行成本計量的沖擊,但歷史成本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核心地位始終沒有改變。
3、會計歷史成本原則的內涵
(1)會計歷史成本原則的定義會計原則又稱「會計准則」,它是建立在會計目標、會計假設及會計概念等會計基礎理論之上具體確認和計量會計事項所應當依據的概念和規則,對於選擇會計程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2)我國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准則將財務會計的一般原則歸納為:客觀性、實質重於形式、相關性、可比性、一貫性、及時性、明晰性、權責發生制、配比、謹慎性、歷史成本、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和重要性等13項原則。
(3)歷史成本原則亦稱實際成本原則,是指企業的各項財產在取得時應當按照實際成本計量,其後,各項財產如果發生減值,應當按照規定計提相應的減值准備。除法律、行

❸ 績效管理的原則有哪些

績效管理的原則有公平原則、嚴格原則、單頭考評的原則、結果公開原則、結合獎懲原則、客觀考評的原則、反饋的原則、差別的原則。

❹ 關於成本績效考核方面的

成本考核(Cost Assess)是指定期考查審核成本目標實現情況和成本計劃指標的完成結果,全面評價成本管理工作的成績。成本考核的作用是,評價各責任中心特別是成本中心業績,促使各責任中心對所控制的成本承擔責任,並藉以控制和降低各種產品的生產成本

❺ 績效是什麼意思

績效,是指考核主體對照工作目標和績效標准,採用科學的考核方式,評定員工的工作任務完成情況、員工的工作職責履行程度和員工的發展情況後給出的一定獎勵。
作用
1.達成目標

績效考核本質上是一種過程管理,而不是僅僅對結果的考核。它是將中長期的目標分解成年度、季度、月度指標,不斷督促員工實現、完成的過程,有效的績效考核能幫助企業達成目標。

2.挖掘問題

績效考核是一個不斷制訂計劃、執行、改正的PDCA循環過程,整個績效管理環節,包括績效目標設定、績效要求達成、績效實施修正、績效面談、績效改進、再制定目標的循環,這也是一個不斷的發現問題、改進問題的過程。

3.分配利益

與利益不掛鉤的考核是沒有意義的,員工的工資一般都會為兩個部分:固定工資和績效工資。績效工資的分配與員工的績效考核得分息息相關,所以一說起考核,員工的第一反應往往是績效工資的發放。

4.促進成長

績效考核的最終目的並不是單純地進行利益分配,而是促進企業與員工的共同成長。通過考核發現問題、改進問題,找到差距進行提升,最後達到雙贏。

❻ 成本控制基本原則是什麼

全面介入、例外管理、經濟效益。

1、全面介入原則是指成本控制的全部、全員、全過程的控制。全部是對產品生產的全部費用要加以控制,不僅對變動費用要控制,對固定費用也要進行控制。

2、例外管理,成本控制要將注意力集中在超乎常規的情況。因為實際發生的費用往往與預算有上下,如發生的差異不大,也就沒有必要一一查明其原因,而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非正常的例外事項上,並及時進行信息反饋。

3、經濟效益,提高經濟效益,不單是依靠降低成本的絕對數,更重要的是實現相對的節約,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以較少的消耗,取得更多的成果。

(6)成本績效原則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成本控制雖然控制對象各有不同,控制工作的要求也各不一樣,但控制工作的過程基本是一致的,大致可分為四個步驟:

1、確定控制標准,即確定評定工作績效的尺度。管理者應以計劃為基礎,制定出控制工作所需要的標准。

2、衡量工作成效,即通過管理信息系統採集實際工作的數據(與已制定的控制標准中所對應的要素),了解和掌握工作的實際情況。在這一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獲取信息的質量問題,做到信息的准確性、及時性、可靠性、適用性。

3、分析衡量的結果,即將實際工作結果與標准進行對照,找出偏差並分析其發生的原因,為進一步採取管理行動作好准備。這是控制中最需理智分析的環節,是否要進一步採取管理行動就取決於此。若分析結果表明沒有偏差或只存在「健康」的正偏差,那麼控制人員就不必再進行下一步,控制也就到此為止了。

4、採取管理行動,糾正偏差。糾正偏差的方法不外乎兩種:要麼改進工作績效,要麼修訂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