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要素流動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是什麼
區域經濟發展實質上就是通過要素的有序流動形成區域之間合作、分工與競爭,實現生產要素在區域整體上的基本最優配置。因此,研究要素流動的內在動力機制和路徑,對指導區域經濟發展,促進區域間統籌協調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要素流動;資源靶向性;區域經濟發展;靶心效應
一、要素流動的內在規律
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生產要素的集聚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生產要素集聚的過程必然是一個要素不斷流動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由於這些要素本身的屬性,使得要素的流動具有其內在的規律性。
(一)要素具有追求高回報率的趨利性規律
這是要素流動的首要的、基本的規律,是要素流動其它規律形成的基本原因。從生產要素本身來考察,作為資本,它在流動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實現價值增殖,這是進行擴大再生產的要求,也是作為生產要素的載體——企業在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下得以生存的前提。從要素的擁有者來考察,資金、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擁有者將生產要素投向何方,是以經濟利益作為取向的,哪個地方給他的價格高、利潤大,他就會將生產要素投向哪裡。哪個地方的生產要素使用效率高,就可以消化較高價格的生產要素。由於各地區的經濟發展的條件存在著差異,各地的投入——產出的總體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因而地區與地區之間要素的收益率是存在著差異的。這就導致地區間生產要素的流動是從收益率低的地區流向收益率高的地區。另一方面,在同一地區,生產要素在不同行業間收益率也是不同的,生產要素在市場規律的作用下會流向收益率高的行業。
(二)要素輸入量的距離衰減規律
要素輸出地和輸入地之間的距離對要素的流動量有著十分明顯的影響。要素在輸出過程中必須選擇最佳的區位,這一選擇過程是受以下因素影響的:一是要素轉移的成本。人才、實物、貨幣等要素的轉移成本分別體現在為實現轉移所花費的交通費和安家費、運輸費用和實物損失以及資本貶值和手續費上。輸入地和輸出地的距離越大,轉移的成本就越大,這種成本的存在直接影響著要素的最終收益。二是信息傳遞的影響。一般說來,兩地的距離越遠,信息就越難以在它們之間傳遞,信息的准確性、可靠性和完整性也會存在缺陷。
(三)要素流動的分散——集中——分散的階段性特徵
美國著名的規劃學家佛里德曼對要素轉移的階段性進行了描述。他認為在社會發展的前工業化階段、工業化初期階段、成熟期階段和空間經濟一體化階段,生產要素的流動會依次體現出分散——集中——迴流擴散——分散的階段性特徵。雖然要素流動轉移與經濟發展階段不是絕對表現出一對一的對應關系,但分散——集中——分散的階段性規律是客觀存在的。
(四)要素流動組合的結構合理化規律
生產要素必須按一定的要求進行組合才能發揮它們的效能。首先,生產要素的組合在數量上和質量上必須匹配。在數量上,各種要素必須按一定的比例投入到生產中去,不存在某一種要素短缺的「瓶頸」,才能形成最大的生產能力;在質量上,各種要素必須是相互配合的。其次,生產要素的流動過程也是一個要素結構不斷變動的過程,這種流動如果是促進要素結構合理化的,它就能促進經濟的發展;反之,則阻礙經濟發展,甚至造成很大的浪費。
二、要素流動的動力機制
(一)「資源靶向性」概念的提出
根據要素流動的客觀規律,各種要素在流動過程中總會體現出方向性的特徵,這種方向性的特徵即是資源靶向性。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某個地區由於一種原因或多種原因會對要素流動產生特殊的吸引力,從而能夠成為某個階段要素流動的方向。資源的「靶向」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向收益最大化的方向移動,即要素在流動中帶有明顯的增值傾向,追求經濟和非經濟收益的擴大;二是向需求引力最大的方向移動。當需求引力越大時,說明要素希缺性越大,要素的供求矛盾越尖銳,因而也越易於吸引其他區域的要素進入;三是向最近的區域移動。距離越近,信息傳播越完備越迅速,要素流動越便利,成本也越低。
⑵ 現代社會信息傳遞有哪些方式和以前信息傳遞的方式有什麼不同
版本一:
現代社會信息傳遞方式:電腦,QQ,手機,電話,郵箱。。。。。
以前信息傳遞的方式:馬拉松傳遞信息,驛站,騎馬。
區別:以前的信息傳遞方式速度慢,種類少,可能投遞不到。現在的不僅速度快,而且投遞准確,種類繁多。
版本二:
古代人傳遞信息的方式有:
驛站,
找人代信
烽火台
鴿子
人們用語言、圖符、鍾鼓、煙火、竹簡、紙書、旗語、狼煙等方式傳遞信息.
書信、網路、衛星、MSN、手機、電話,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快速投遞,網上傳遞,手機,電話,小靈通,書信.....快報,廣告, 信,口傳,電話,網路,傳真默契,密碼,印刷品,口頭傳播 紙質傳媒 電子傳媒 現在與以前的主要區別 就是網路的廣泛應用 現代社會信息傳遞方式快速投遞網上傳遞手機電話小靈通書信快報廣告發郵件發簡訊打電話發傳真視頻會議衛星定位郵遞
版本三: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法大約有--
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表示戰事緊急。
雞毛信:一般用於民間。
羽書:用於征調軍隊。
信鴿傳書:多用於朝庭、官家、幫派。
傳竹筒: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急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
遠古
口耳相傳或藉助器物
信息傳遞速度慢、不精確。
古代
靠驛差長途跋涉
信息傳遞速度慢、信息形式單一。
近代
依靠交通工具的郵政系統
信息傳遞速度相對快一些、距離遠相對就慢、且費用高。
現代
電報、電話
速度快、信息單一文字。
當代
計算機網路
傳遞的信息量大、信息多樣化,傳遞速度極快、不受地域阻隔
(以下為古代通信詳解,答題的話就不用看了)
古人傳遞信息主要用以下方法:飛鴿,烽火,快馬,暗號,手語,書信,旗幟等。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古代信息傳遞的出現離不開「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的長城。「長城」一詞始見於戰國時代的文獻記載。在古代不通朝代有著不同的修築形式,所以對這種防禦工程的稱謂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暫洛、界壕、邊牆等,實際上均指「長城」,其實廣義的長城是對中國古代所有的巨型軍事工程體系而言。
在歷代長城修築過程中都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因地制宜、據險致塞」。一是根據地型來構築工程。二是充分利用地理天險防禦敵人。長城以垣牆為主體,包括了城障、關隘、兵營、衛所、墩台、烽堠和觀察、通訊等綜合功能,形成了古代最為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其中,設於長城內側的烽火台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採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信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築起一座烽火台,接連不斷,台上有桔槔,桔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台一個接一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每逢夜間預警,守台人點燃籠中柴草並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台傳遞信息,稱為「烽」,白天預警則點燃台上積存的薪草,以煙示急,稱為「燧」。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由此可見,烽燧制度的實施,意味著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了龐大而又完善的軍事信息聯系網路。我國考古工作者於1972年至1976年在居延通過發掘獲得了漢代木簡三萬余枚,並發掘了烽燧遺址,對我們了解漢代烽燧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據木簡可知兩漢時代,從河西四郡(今甘肅省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一直到鹽澤都有烽燧設置,而且規模很大,管理極嚴,號稱「烽燧萬里相望」,據說是「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塞」舉放烽火,晝夜不同,白天放煙,夜晚舉火。此外,還採用各種不同的暗號表示進犯敵人的多少,敵人在五百人以下的放一道烽火,在五百里以上的放兩道烽火等等。在出土的《塞上烽火品》中記載了當時朝廷制定的臨敵報警和舉放烽火的條例,即「聯防公約」。該條文規定了在匈奴侵擾的不同部位、人數、時間、意圖、變動以及天氣異常等情況下,各塞舉放烽火的類別、數量、傳遞方法以及發生失誤如何糾正等細則,就連燧長有病請假都要經上級批准。這種信息傳遞方法,對防守邊疆、抵禦敵人曾起過一定的作用。
烽火傳遞信息是非常快速的,在公元前119年大將衛青和霍去病率領幾十萬大軍分路出擊,以舉放烽火作為進軍的信號,僅僅一天的時間,這一信號就從河西傳到幾千里外的遼東。由於烽燧報警的迅速及時,直到明、清時代仍然沿用不衰。山東省的煙台市就是因為明朝在那裡設置狼煙台,以防倭寇入侵而得名的。
烽火傳遞軍情固然迅速,但它不能完整地表達深刻復雜的軍事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政治、軍事的需要,依靠畜力傳遞信息的通信方式逐漸占據了支配地位,形成了傳遞官府文書的更為嚴密的驛傳制度和烽燧報警配合使用。
西周時期,為了適應周王同諸侯之間聯系需要,在大道上每隔30里設一個驛站,備良馬周車,專門負責傳遞官府文書,接待來往官吏和運送貨物等。孔子曾說:「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意思是說,他所提倡的道德學說,比郵驛傳送命令傳播得更快。可見當時的郵驛通信不僅已相當完備,而且速度也已相當快了。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里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並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馳500里;步行人員日行50里;逆水行船時,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里。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里他把驛騎比做流星。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消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信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系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驛站是官府的通信組織,只許傳遞官府文書。除宋朝准許高官顯宦附寄家信之外,都不準附寄私人信件,私人書信只能託人捎帶。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一處秦代墓室中發掘出兩件木牘家信,第一封信是「黑夫」和「驚」聯名寫給一個叫「中」的人;第二封信是「驚」寫給「中」的,這是我國現知最早的家書實物。據估計這兩封信是由同在軍中服役期滿後返鄉的同鄉捎往家中的。古代人民通信之困難,由此可見。
到了明朝,才出現了專為民間傳遞信件的通信機構——民信局。在明永樂年間湖北麻城縣孝感鄉被遷往四川開墾的移民,由於思念故鄉,相約每年推選同鄉代表回鄉幾次,來往帶送土特產和信件。久而久之建立了固定的組織稱「麻鄉約」。後來就形成了專業的民信局。
郵驛通信在邊防和經濟、文化的交流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進步作用,成為我國古代信息傳遞的主要形式。歲月流轉,那些古老的信息傳遞方式已被今日方便、快捷的現代化通訊方式所取代。
⑶ 求答案。
一、電子商務將傳統商業活動中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傳遞方式利用網路科技整合,企業將重要的信息以全球信息網(www)、企業內部網(Intranet)或外聯網(Extranet)直接與分布各地的客戶、員工、經銷商及供應商連接,創造更具競爭力的經營優勢。電子商務與傳統的商務活動方式相比,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交易虛擬化
通過Internet為代表的計算機互聯網路進行的貿易,貿易雙方從貿易磋商、簽訂合同到支付等,無需當面進行,均通過計算機互聯網路完成,整個交易完全虛擬化。對賣方來說,可以到網路管理機構申請域名,製作自己的主頁,組織產品信息上網。而虛擬現實、網上聊天等新技術的發展使買方能夠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廣告,並將信息反饋給賣方。通過信息的推拉互動,簽定電子合同,完成交易並進行電子支付。整個交易都在網路這個虛擬的環境中進行。
2.交易成本低
電子商務使得買賣雙方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具體表現在:
(1)距離越遠,網路上進行信息傳遞的成本相對於信件、電話、傳真而言就越低。此外,縮短時間及減少重復的數據錄人也降低了信息成本。
(2)買賣雙方通過網路進行商務活動,無需中介者參與,減少了交易的有關環節。
(3)賣方可通過互聯網路進行產品介紹、宣傳,避免了在傳統方式下做廣告、發印刷產品等大量費用。
(4)電子商務實行「無紙貿易」,可減少90%的文件處理費用。
(5)互聯網使買賣雙方即時溝通供需信息,使無庫存生產和無庫存銷售成為可能,從而使庫成本降為零。
(6)企業利用內部網(Intranet)可實現「無紙辦公(OA)」,提高了內部信息傳遞的效率,節省時間,並降低管理成本。通過互聯網路把其公司總部、代理商以及分布在其他國家的子公司、分公司聯系在一起,及時對各地市場情況作出反應,即時生產,即時銷售,降低存貨費用,採用產效快捷的配迭公司提供交貨服務,從而降低產品成本。
(7)傳統的貿易平台是地麵店鋪,新的電子商務貿易平台則是網吧或辦公室。
3.交易效率高
由於互聯網路將貿易中的商業報文標准化,使商業報文能在世界各地瞬間完成傳遞與計算機自動處理,將原料采購,產品生產、需求與銷售、銀行匯兌、保險,貨物托運及申報等過程無須人員干預,而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傳統貿易方式中,用信件、電話和傳真傳遞信息、必須有人的參與,且每個環節都要花不少時間。有時由於人員合作和工作時間的問題,會延誤傳輸時間,失去最佳商機。電子商務克服了傳統貿易方式費用高、易出錯、處理速度慢等缺點,極大地縮短了交易時間,使整個交易非常快捷與方便。
4.交易透明化
買賣雙方從交易的洽談、簽約以及貨款的支付、交貨通知等整個交易過程都在網路上進行。通暢、快捷的信息傳輸可以保證各種信息之間互相核對,可以防止偽造信息的流通。例如,在典型的許可證EDI系統中,由於加強了發證單位和驗證單位的通信、核對,假的許可證就不易漏網。海關EDI也幫助杜絕邊境的假出口、兜圈子、騙退稅等行徑。
二、我國正處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現代化過程中。傳統工業化的生產方式難以為繼,要進一步發展,就要求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發展路子。電子商務非常符合這個發展方向。
所以電子商務的發展對社會生活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就當前來說,在很大程度上它對解決國民經濟中的急迫問題有很大的作為。現在我就電子商務對我們的社會生活的影響談幾點。
一、電子商務能解決一定的就業問題
當前,電子商務網站為我國提供了32萬個就業崗位,包括企業網站提供的就業機會達110萬個,第三方物流和配送行業還會帶來上千萬人的就業機會。我國一年的勞動力就業缺口在一千三四百萬左右,如果電子商務搞得好,一下子就可以解決就業問當前,電子商務網站為我國提供了32萬個就業崗位,包括企業網站提供的就業機會達110萬個,第三方物流和配送行業還會帶來上千萬人的就業機會。我國一年的勞動力就業缺口在一千三四百萬左右,如果電子商務搞得好,一下子就可以解決就業問據2004年CNNIC有關統計推算,全國網站總數為59.56萬個,各類網站中,企業網站數的比例最大,占整個網站總體的70.9%,即42萬個左右,直接吸納了大約110萬人就業。其次為商業網站,佔8.2%。約有4.88萬個網站,專門從事電子商務活動,全職員工在10人以上的,佔40%以上,約有20萬左右人員就業。電子商務網站總共吸納大約32萬人就業。
如果考慮網站以外電子商務及間接帶動因素,電子商務吸納就業的數字還會更高。例如,第三方物流和配送行業帶來了上千萬人的就業機會,形成了電子商務師、網路營銷等新興職位。就業信息網站和大量人才供需頻道都在為供需雙方提供更多撮合機會,減少摩擦性失業,促進了人才資源更合理的配置。
二、電子商務發展與物流關系密切
隨著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物流在電子商務發展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物流被看作是電子商務發展的基石.電子商務涉及的信息流、商流、資金流和物流四個基本要素中,前三流均可以通過計算機和網路通信設備實現。但作為四流中最特殊的物流,除一些信息產品外,大多數商品和服務需藉助一系列機械化、自動化工具傳輸。可見,物流是電子商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國在20世紀初就開始發展物流,他採用的是以整個利益為重,沖破按部門分管的體制,統一從整體進行規劃管理的管理方式,即中央物流化的物流模式。當美國在提出電子商務的時候,因為他已經有了較為完善的現代化物流體系,所以他可以直接將電子商務的信息流、商流、資金流和物流銜接在一起,得到了很好的效果。日本也非常重視他的物流業發展,20世紀70年代時,日本已經成為了世界上物流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他用高效配送中心的模式發展電子商務,也取得很大的經濟利潤。
而在我國由於現代化的物流體系尚未建成,我國的物流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起點晚,水平低,在引進電子商務時,並不具備能夠支持電子商務的物流模式,所以現行的物流體系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從現在的發展趨勢看,大力發展現代化物流體系對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也只有解決好物流瓶頸問題,才能真正通過電子商務來發展經濟,創造更大的經濟利益。
三、電子商務給企業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電子商務(Electronic Commerce)是指在計算機互聯網的支持下進行的商務活動。主要包括網上廣告、訂貨、付款、客戶服務和貨物遞交等售前、售中、售後以及市場調查分析、財務核算及生產安排等多項利用Internet開發的商業活動。從企業來看,電子商務是將企業的核心商務過程通過計算機網路實現,以便改善客戶服務,減少流通時間,降低流通費用,從有限的資源中得到更多的利潤。
1.電子商務的發展給企業發展帶來的機遇
眾所周知,如今我們正處在一個全球性競爭空前激烈的時代,面對殘酷的競爭事實,企業若想保持優勢,經營者必須利用一切機會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擴大市場及提高服務質量,努力確保自己的競爭優勢。電子商務為企業提供了全球性貿易環境,建立了新型的商務通道,大大提高了商務活動的水平和服務質量,在增強企業競爭力的各環節上,它具有無可比擬的作用。
2.電子商務能提高商務活動的效率
電子商務使以銷定產更為簡便易行,企業通過電腦網路展示自己產品的質量、性能、價格、售前售後服務及付款條件等,客戶各取所需,發出訂單,企業生產部門根據電腦網路傳遞的訂購信息及時安排或調整生產規模和品種,從而實現小批量、多品種、零庫存、即時製造和交貨的理想模式,適應現代社會消費潮流。電子商務的實施不但可以大大提高交易速度,加快訂單處理和貨款結算支付,而且可以減少人為的疏忽,一些計算機程序基本能發現業務人員輸入的錯誤信息而提出警告或自動予以糾正,避免可能發生的損失和浪費。這對嚴格要求單證一致的信用證結算貿易業務顯得尤為重要。
3.電子商務能提高工作質量,擴大市場
電子商務增加了客戶和供貨方的聯系。無論雙方是否跨地區、跨國界,空間的障礙已經消失,電子商務系統網路站點使得客戶和供貨方均能了解對方的最新數據,而且電子數據交換(EDI)更加強了企業間的合作。電子商務可以提供每年365天、每天24小時的服務,使企業能更及時、准確、充分地掌握市場需求信息,按時、按質提供客戶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務從而加強市場競爭地位。同時電子商務可以提供互動式的銷售渠道,使商家能及時得到市場反饋,改進本身的工作。
4.電子商務可降低成本,有利於提高企業利潤
降低交易成本,節省了潛在開支,如電子郵件節省了通信郵費,電子數據交換則大大節省了管理和人員環節的開銷。此外,電子商務可以優化企業供應鏈,降低供應成本,傳統商務活動是由多個中間環節組成的供應鏈完成的,這些中間環節必然要耗費大量的物質資源,而電子商務可以縮短供應鏈的長度,減少中間環節與周轉時間,節省物質資源的損耗。以商業企業為例,優化企業供應鏈,實行直銷,可以減少庫存和營業面積,降低周轉與管理成本。據統計,在傳統商務模式下,商品從訂貨到售出過程中的物流費用約占企業成本的18%~20%,國外企業利用電子商務優化供應鏈後,目標為將該費用比例降低到10%~12%。由此可知,電子商務的應用在降低成本的同時給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
四、電子商務帶來的電子交易
目前世界上許多參與電子交易的消費者正在與支票道別,他們越來越熱衷於通過互聯網進行網上付款,並似乎與這種節省紙張和郵資的方式擦出「愛的火花」。伴隨著電子商務的浪潮,網上付款方式逐漸深入人心。這種快捷和日漸安全的在網上支付購物貨款、支付各項公用事業費用的賬單,甚至進行個人網上理財的方式,讓使用者大有時代弄潮兒的感覺,同時隨著消費者對信息安全技術信心的提高,網上支付可望愈來愈受歡迎。
有些投資者深怕失去了先機而無法搶得網路市場,於是捷足先登這個創新的應用領域。如果說網上付款是呈百家爭鳴的局面的話,那麼由此而引發的網上付款服務市場的爭奪戰則剛剛拉開序幕。現在有很網站都有網上付款的功能,但是網上付款的一個最大障礙就是消費者必須花大量時間前往每個網站支付不同的賬單。網上付款服務對銀行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潛在金庫,因為銀行可以通過提供這種服務收費盈利。對於商家來說,他們可以省卻數百萬美元的郵寄賬單費用並且獲得了銷售新產品和服務的額外渠道,可謂皆大歡喜。
有越來越多的公司通過互聯網路來提供產品和服務信息,網上付款工具的研究發展是推進電子商務的首要工作, 電子商業付款方式未來發展趨勢更加安全、便利、多樣化。
總而言之,作為一種商務活動過程,電子商務將帶來一場史無前例的革命。而其影響將遠遠超出商務的本身,它將會對社會的生產和管理、人們的生活和就業、政府職能、法律制度以及教育文化都會帶來巨大的影響。
電子商務發展對我們的社會生活影響會越來越大,電子商務將人類真正帶入信息社會。
⑷ 由於信息技術在未來發展的作用下成本越來越低越來越低越來越普及這種也會越來
摘要 經濟學基礎理論研究的進展很大一部分是在信息經濟學方面。由此我想講兩個跟我們現在實踐有關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信息技術的進步主要的成就就在於通過信息的收集、傳遞、整理一系列的環節上速度加快,成本降低從而大大降低了人類,包括一個社會,一個企業,一個個人的信息成本,由此它為人類創造了價值,為企業、為個人創造了價值。因此信息技術最主要的問題是降低了成本,但是降低成本不等於就能夠真正改善人們掌握信息的水平。
⑸ 電子商務與網路營銷基本區別
電子商務與網路營銷基本區別
電子商務、網路營銷是當代信息社會中數據處理技術、電子技術及網路技術綜合應用於商貿領域中的產物,或者說它是當代高新信息手段與商貿實務和營銷策略相互融合的結果。下面由我為大家分享電子商務與網路營銷基本區別,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區別
電子商務、網路營銷是當代信息社會中數據處理技術、電子技術及網路技術綜合應用於商貿領域中的產物,或者說它是當代高新信息手段與商貿實務和營銷策略相互融合的結果。電子信息和網路化環境徹底震撼和改變了傳統商貿業務及實務操作賴以生存的基礎,引發了信息社會中商貿實務和營銷策略研究領域中一場深刻而激動人心的革命。在此背景下,探討網路營銷與電子商務之間的關系對於促進二者的發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概念
電子商務,就是利用電子為手段從事的商業商務活動都是電子商務。這是廣義的電子商務概念。 而大家通常所指的電子商務,是狹義的網路銷售和網路購物的概念,即通過網路完成支付和下單的商業過程。
電子商務的營銷: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路營銷的價值也逐漸得到廣大企業主的認可和重視。在互聯網web1.0時代,常用的網路營銷有:搜索引擎營銷、電子郵件營銷、即時通訊營銷、BBS營銷、病毒式營銷;但隨著互聯網發展web2.0時代,網路應用服務不斷增多,網路營銷方式也越來越豐富起來。
電子商務是一種商業模式,是從業態形式來定義的,他是和傳統的商務形式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從商業角度來看,電子商務包含所謂的B2C、B2B,出現了B2B2C、O2O等更多的電子商務新模式。一個商業模式的項目,一般都包括營銷、財務結算、倉儲物流、人力資源行政等模塊。
然而網路營銷是從運營管理角度來定義,側重的是如何把產品或者服務賣出去?電子商務是從商業模式來定義,關注的是項目全供應鏈的系統問題。兩者所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側重點也不同。概括的說,電子商務是一種服務,網路營銷是一種渠道。
相同點
1藉助的工具是一樣的
網路營銷是以互聯網為營銷環境,傳遞營銷信息;而電子商務是在網際網路等網路上進行的,通過網路完成核心業務,改善售後服務,縮短周期,從有限的資源獲得更大的收益。二者均需藉助於互聯網,產生的網路基礎都是互聯網路的崛起。
2網路營銷與電子商務都具有無形化的特點
⑴書寫電子化,傳遞數據化。營銷雙方無論身在何處,都可在世界各地進行交流、訂貨、交易,實現快速准確、雙向式數據的信息交流。
⑵經營規模不受場地限制。網路可使經營者在"網路店鋪"中擺放任意多的商品,而且可以方便地在全世界范圍內采購、銷售形形色色的商品。
⑶支付手段高度電子化。現已使用的形式主要有信用卡、電子現金、智能卡等等。
3網路營銷與電子商務都能實現低成本
⑴距離越遠,在網路上進行信息傳遞的成本相對於信件、電話、傳真而言就越低。此外,時間的縮短與減少重復的數據錄入也降低了信息成本。
⑵沒有庫存壓力。互聯網使買賣雙方及時溝通供需信息,使無庫存生產和無庫存銷售成為可能,從而使庫存成本接近零或降為零。⑶很低的作業成本。網路具有極好的促銷能力,其“貨架上”的商品同時又有廣告宣傳的作用,經營者不需要再負擔促銷廣告費用,而且,可以利用伺服器,將多媒體化的商品信息動態存儲起來,既可以主動散發,又可以隨時接受需求者查詢。
4網路營銷與電子商務都能改觀企業內部的運作方式
由於Internet大大縮小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企業內部部門和員工之間的溝通模式將有很大變化。在內部工作和業務流程的控制方面,企業將會主動地大量採用網路營銷或電子商務模式進行交流。無論該項業務涉及的員工或經理是否在同一物理位置或網路上,業務的處理都將會同樣順利進行
5二者的交易效率都很高
由於互聯網將貿易中的商業報文標准化,使商業報文能在世界各地瞬間完成傳遞與計算機自動處理,將原料采購、產品生產、需求與銷售、銀行匯兌、保險、貨物托運及申報等過程無須人員干預而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
不同點
⒈概念不同。
網路營銷,是指藉助於聯機網路、電腦通信和數字互動式媒體來實現營銷目標的一種市場營銷方式,有效地促成個人和組織交易活動的實現。而電子商務是指系統化地利用電子工具,高效率、低成本地從事以商品交換為中心的各種活動的全過程。
⒉實現的目的有所不同。
網路營銷是企業為實現其營銷目標的一種市場營銷方式,而電子商務實現的是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各類商貿活動。網路營銷的目的除了商貿活動,還在於能夠加強與客戶的關系,形成良好的口碑,擁有穩固的顧客資源。
⒊是否有交易行為發生是網路營銷與電子商務的主要分界線。
網路營銷是企業整體營銷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無論傳統企業還是互聯網企業都需要網路營銷,但網路營銷本身並不是一個完整的商業交易過程。IBM ;公司認為電子商務是採用數字化電子方式進行商務數據交換和開展商務業務活動,比較強調交易的基礎。盡管IBM ;公司等對電子商務的定義側重各有千秋,但最基礎的一點就是交易方式的電子化或稱為電子交易。可見,為最終產生網上交易所進行的推廣活動屬於網路營銷的范疇;而僅當一個企業的網上經營活動發展到可以實現電子化交易和程度,就認為是進入了電子商務階段。
⒋發展的環境有所不同。
互聯網的市場營銷環境與企業的現實環境共同構成了企業網路營銷活動的二元環境。而電子商務發展的環境則要苛刻得多,包括安定的社會政治環境、法律環境、市場經濟環境、安全認證體系、協同作業體系、網路運行環境、人文環境和國際環境。
聯系
⒈從Internet的`商業應用類型上講,電子商務覆蓋了網路營銷
網路營銷不僅僅是營銷部門的市場經營活動方面的業務,它還需要其它相關業務部門如采購部門、生產部門、財務部門、人力資源部門、質量監督管理部門和產品開發部門與設計部門等的配合。因此,局限在營銷部門的Internet 的商業應用已經不能適應Internet 對企業整個經營管理模式和業務流程管理控制方面的挑戰。電子商務是從企業全局出發,根據市場需求來對企業業務進行系統的重新設計和構造,以適應網路經濟時代數字化管理和數字化經營的需要。
⒉網路營銷作為促成商品交換的企業經營管理手段,是企業電子商務活動中最基本的重要的Internet上的商業活動。
國際數據公司(IDC) ;的系統研究分析指出,電子商務的應用可分為這樣幾個層次和類型:第一個層次是面向市場的以市場交易為中心的活動,它包括促成交易實現的各種商務活動和網上展示、網上公關、網上洽談等活動,其中網路營銷是其中最主要的網上商務活動;同時還包括實現交易的電子貿易活動,它主要是利用EDI Internet實現交易前的信息溝通、交易中的網上支付和交易後的售後服務等;三者的交融部分就是網上商貿,它將網上商務活動和電子貿易活動融合在一起,因此有時將網上商務活動和電子貿易統稱為電子商貿活動。第二個層次是指如何利用Internet ;來重組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活動,與企業開展的電子商貿活動保持協調一致。最典型的是供應鏈管理,它從市場需求出發利用網路將企業的銷、產、供、研等活動串在一起,實現企業網路化、數字化管理,最大限度適應網路時代市場需求的變化。
;⑹ 現代信息傳遞的方式的特點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里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並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馳500里;步行人員日行50里;逆水行船時,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里。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里他把驛騎比做流星。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消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信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系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贊同4| 評論 2012-4-24 18:16 幽藍芳香 | 一級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里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並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馳500里;步行人員日行50里;逆水行船時,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里。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里他把驛騎比做流星。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消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信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系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古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1.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2.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
3.以特殊聲音,如鍾聲,鼓聲,鞭炮聲等
4.以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台等
5.還有其他記號,擺設等,如誘敵的記號
現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1.有線通訊傳輸,如電話,傳真,電報,電視等
2.無線通訊傳輸,如對講機,BP機(以淘汰),行動電話,收音機
3.數字通訊傳輸,最熟悉的,連網的電腦,數字電視
4.紙張通訊傳輸,如書信,報紙等
5.鍾鼓、煙火、鴿子、旗語、狼煙等方式傳遞信息 .
1.擬態與手勢語。在語言使用之前,擬態與手勢語是把特定信息傳遞給受眾的最實用、最有效的方式。如原始人在狩獵過程中,當一個人遇到野牛群時,就立即跑到同部落的人都能望見他的高地上,兩手舉起身上遮體的東西,伸到頭頂,然後再慢慢放下,反復不已。這是動員全部落成員圍獵的信號。原始人狩獵喜歡結伴合作,當獵手們發現獸跡時,需要隱蔽行進,就相互用手勢語交換情況。那些手勢往往都能表現動物最顯著的特徵。高舉雙手,食指伸直,表示所見野獸是有一對大角的大捻角羚;中指彎曲,其餘四指伸展,大家明白這是發現了長頸鹿;發現鴕鳥則斜舉手臂,象徵其長頸。民族學研究證明,這種擬態與手勢語在古代社會里是到處存在的,是原始人傳遞信息的重要載體。
2.身體彩繪和紋身。在身體上塗色彩或畫圖形的裝飾叫做繪身,這種裝飾起源極早。在數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後期遺址中,經常發現有可以作為顏料的赫石。直到近代,許多保持著古老習俗的民族仍喜歡在自己身上繪彩。我國舊俗端午節,不少地區的少數民族都習慣在頭面、手腕等處塗雄黃或畫符,將牙齒染黑色可以說是一種繪身裝飾。古籍中記載我國東南方有一個「黑齒國」:「倭國東四千有裸國。裸國東南有黑齒國,船行一年可到。」我國雲南的傣、基諾、布朗等族,平時喜歡咀嚼檳榔和石灰,久之也能使牙齒變黑。
在人體表麵皮膚上刺花的裝飾叫做紋身,這種習俗起源也很早。據古書記載,我國古代江南地方的吳人、越人、楚人崇拜龍圖騰:「文身刻畫其體,內墨其中,為蛟龍之狀,以入水,蛟龍不能害也。」我國包括漢族在內的大多數民族在古代或近代都有紋身的習俗。黎族女子開始紋身的年齡是十二三歲至十六七歲。有了情人就要在手上刺特別的標記,這種標記往往是情人親手給予黥刺的。我國雲南基諾、布朗、獨龍等族,台灣高山族同胞也有紋身的習俗。……(刪節)由於紋身在原始社會氏族部落之間的交往及原始人的群體活動中具有較強的識別作用,在不同的群體交流、爭斗及通婚過程中又傳遞著特定的信息,隨著原始群體的遷徙與活動,又在更寬泛的據土范圍內發揮作用,因而也可以視為一種能夠傳達生活及社會信息的原始廣告媒介。
3.人體飾物。在人體上加裝飾品,最早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後期。在我國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遺址里,就發現了豐富的裝飾品。其中有空孔的獸牙、空孔的海蚶子殼、鑽孔石珠、鑽孔小礫石、鑽孔的魚骨和刻溝的骨管等。它們是用帶子串起來套在身上的。人體飾物形形色色,名目繁多,大體上可以分為發飾、頭飾、耳飾、鼻飾、唇飾、頸飾、腳飾等等。人體飾物的配帶,跟不同時代人們的發型、發式密切關聯。我國西南少數民族一般是將頭發盤結成椎形,或結於額前,或結於背後,逢節日往往滿插繁花。廣西瑤族婦女發式因地而異,有頭上插竹箭兩根,約二尺長,分頭發為兩股,左右盤結,繞箭而上,又以紗巾覆蓋,形關如蝶翼雙立。有的則頭戴竹箍,兩端翹起,形狀象牛角,再系以珠子絲綿扎緊。浙江東部一些地方的畲族婦女,頭飾用竹筒製成,長三尺左右,外麵包以紅呢,嵌以銀邊,竹筒前後都釘有一個銀牌,並掛上白色串珠。根據不同飾物,可以判斷不同族群的生活習慣和特性,可以通過不同飾物的搭配、組合傳遞特定思想或文化信息。在這里,人體飾物不僅反映著原始人的喜怒哀樂,而且還把這種生活文化信息傳播到族群每個成員當中,甚至傳播到臨近或敵對氏族群體之中,原始廣告傳播的功能也表現得較為強大,具有明顯的廣告「告知」功能。
根據以上材料不難看出,在原始社會及文明早期漫長的歲月里,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地區的不同人群,傳遞信息的方式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都是靠肢體語言進行的,特別是一對眾、群族對群族之間特定的、具有「告知」和「識別」功能信息的傳遞,都是以這種方式來完成的。肢體語言在這里成為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廣告傳播媒介。
二借代物――廣告信息傳遞的特定標記
原始人傳遞信息除了使用肢體語言外,更多的則是依靠現實世界的自然物來實現廣告信息的傳遞。這些自然物,一種是自然界自然生成或存在的,如樹木、岩石等,另一種雖然是人類創造的,但尚沒有被有意識地專門用來當作廣告媒介來使用,而是在傳遞信息過程中被借用了,如圖畫、繩索等。這種借代物分為兩種情形,一是特定借代物,二是生活借代物。
1.特定借代物
(1)結繩。結繩記事是一種常見的原始信息傳遞方法,我國古代社會結繩記事的做法在史書中多有描述,《周易》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莊子》載:「昔者容成氏……祝融氏、伏羲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北史》也提到:「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結繩而已。」結繩法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應用廣泛且年代久遠。台灣高山族人記錄約會日期,就按天數打若干繩結,每過一夜即解開一結。西藏珞巴人則是每過一天用刀割一結,直割到最後一結就表示到期,繩結解完表示赴約之日。雲南獨龍人單獨出遠門,往往要在腰間系一麻繩,走一天打一結以記錄走出天數。瑤族在二人發生糾紛時常在頭人面前獲得裁決,其方法是,爭執者各執一繩,誰訴說一理由即打一繩結,直至說完為止,繩結多者勝訴。在階級社會里,結繩的傳統也被商人繼承下來,並在形制和用途上加以變化。在店鋪、酒店肆、茶樓及行商的攤位上,各種各樣的幌子或招牌,往往飾以各種飾片,用繩串綴,下綴幌綢、五彩條狀織物、各種料珠或排穗,也有許多造型獨特的幌子,由粗麻繩打結編織而成。在這里,繩節成為傳遞廣告信息的新型媒介。
(2)刻木。刻木為另一種符號語言。史書上也曾記載我國各地刻木記事的歷史事實,如《後漢書》載,「大人有所召呼,則刻木以為信」,雖無文字,亦不敢違。《嶺外代答》也載:「瑤人無文字,其要約以木契合二板而刻之,人執其一,守之甚信。」《雲南騰越州志》也提到:「夷有風俗,一切借貸賒用、通財期約諸事,不知文字,唯以木刻為符,各執其半,如約酬償,毫發無爽。」 刻木為記的習俗在商品生產和交換過程中,則演變為官工的銘刻或名人商品的標記,即在所售商品上打上官工的名字或名人的名字。如果往前追溯,刻木甚至可以視為商品商標和標記廣告的源頭。
(3)狼煙。我國春秋時期,就有用火光烽煙傳遞軍事警報的記載。秦始皇以後,在萬里長城上每隔十里即築一烽火台,用乾燥的狼糞做燃料,點燃之後,火光煙霧騰空,可把緊急警報傳到很遠的地方。古詩「平沙落日大漠西,隴上明星高復低;孤山幾處看烽火,壯士連營候鼓鼙」之句,正是這種原始信息傳遞法應用的真實寫照。這種傳播媒介在古代社會商人們的經商活動中也被使用,如在不同時期,都有夜行的商隊、馬幫「舉火為號」的記載。
(4)鼓。原始的信息傳遞法既有作用於視覺的,也有作用於聽覺的。作用於聽覺的信息傳遞主要藉助於音響傳播工具來進行,其中以信號鼓最為常見。我國基諾族的牛皮木鼓,也是把一段粗樹木的兩端鑿空,再縛以帶毛的黃牛皮,懸在樹上用木槌敲擊,每逢年節,一聽鼓聲即男女老幼雲集,唱歌跳舞。
(5)竹號。我國怒族在喪禮時用竹號傳播信息,通過吹奏不同數量的竹號來向全村報喪。竹號的數目按死者的身份而增減:未婚死者吹一個竹號,已婚者吹兩個,老人和首領吹五六個。部落成員聞訊隨即趕到死者家裡,送來雞蛋弔唁。進入階級社會,隨著行商坐賈的分化,行商走街穿巷,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吹、拉、彈唱等信息傳播工具,如漢代商人就有吹簫賣貽糖的記載。
(6)音響器具。我國新石器時代廟底溝遺址出土的陶鍾、陶塤,姜寨遺址的三孔陶塤都具有音樂發聲作用。進入階級社會以後,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聲響廣告的形態日益豐富多彩,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器物都有可能成為聲響廣告的傳播媒介,如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碗、盞、盆等,與娛樂相關的簫、琴、瑟、鼓、鑼等,也成為了廣告信息傳遞的工具。出於廣告宣傳的需要,許多商人還專門製作了表現行業特徵的響器器物,比較典型的就有貨郎的撥浪鼓,剃頭理發者所用的鑷叉,磨刀匠所使用的銅制拍板等。
特定借代物的廣泛使用,說明廣告傳播的方法、途徑有了很大的變化。隨著傳播活動的頻繁和傳播技術的進步,人們借用一切可以借用的工具或物件更有效、更富有針對性地傳遞廣告信息。媒介形態的豐富,使人類的廣告傳播在更寬泛的地域內進行,並傳遞著更為豐富的思想、文化及商業信息。
2.生活借代物
(1)草標。也稱之為草芥。本是自然生長之物,但當其插在所售或待售物品上時,便有了標識意義。在中國古代社會不同歷史時期,小到日常生活用品,大到貧困人家因飢寒出賣兒女,均使用草芥。《水滸傳》里曾多次提到草標,最為有名的是關於楊志賣刀的記載:「楊志當日將了寶刀,插了草標,上市去賣。」這里的草標便具備了廣告媒介的功能。
(2)谷穗、笊籬、柳條。多出現在鄉村郊野的食店門前,隨意掛在門前或欄柵上,不僅能起到標識作用,還能顯示出店家的樸素、好客,小小的笊籬和柳條能馬上拉近店家和顧客、商家和路人的距離,也是一種製作成本低廉但傳播效果極佳的廣告媒介。
(3)瓶瓢、草帚。草帚也稱為「草刷兒」和「草桿兒」、「帚桿」。宋代以後,打破市坊限制後,店鋪不僅可以開設在居民區內,而且集市、鄉野均可以開設店鋪進行經營。草帚作為廣告標識多出現於酒肆茶樓,宋代文獻資料對這些事物的記載較多,宋人洪邁在《容齋續筆》中曾提及:「今都城與郡縣酒務,及凡鬻酒之肆,皆揭大簾於外,以青白布數為丈之。微者,隨其高插大小,村店或掛瓶瓢、標帚桿。」
草帚作為廣告標識,除了作為釀酒輔助工具的特殊性外,還有更深典故。主要取意為「掃愁帚」。宋人蘇軾曾吟到:「要當立名字,未可問升斗。應呼釣詩鉤,亦號掃愁帚。」
這里的「掃愁帚」顯然成為酒的別稱。意為「借酒消愁」、「一醉解千愁」。所以用草帚作為酒店的標識幌,既形象又生動,還具有象徵意義,具有濃郁的民俗色彩。
在中國古代社會,生活標記為數眾多,多依附於店鋪和行商的活動存在,使用范圍基本上沒有超出商人活動區域和狹隘的「市場」范圍,由於經常使用和消費者約定俗成,反映著普通民眾的喜怒哀樂和審美情趣,同時,也反映出媒介使用者或商家的群體智慧。但這一類廣告媒介的普遍使用,也反映出生產力水平較低階段人們對廣告媒介開發和利用的局限性。
三手工廣告媒介――廣告信息傳遞的行業標識
在古代社會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人類在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自我意識和自主意識不斷增強。以我為主體創造性地傳播精神文化信息,創造社會物質文化財富成為一種自覺的行動,對廣告媒體的開發和運用反映了這一事實。古代勞動人民創造了種類繁多、風格各異的廣告媒介,廣告傳播的影響力更大,進而成為社會發展和民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1.店鋪廣告媒介
店鋪廣告媒介是中國古代社會廣告媒介的主要形態。包括飯店、酒肆茶樓、當鋪、旅店門面及周邊環境的廣告形態,具體來說又分為數種最常見的情形。
(1)幌子。幌子是中國古代廣告媒介中最成熟的媒介形態之一。幌子往往以生動、直觀的形制,鮮艷的色彩和獨具魅力的民俗性給人以視覺上強烈的沖擊力。幌子從構成看,比較講究的有幌桿、幌架、幌挑、幌蓋、幌體、幌座和幌墜等部分組成;從形體上看,有圓形、方形、三角形、菱形及不規則形;從傳播的內容看,凡是與商業經營或商品服務相關的信息均有可能以幌子的形式出現;從製作材料看,則有布、綢、緞、棉、銅、鐵、木等各種材質,不少幌子則由多種材料復合製成;從表現形式看,則又分為實物幌、模型幌、象徵幌與特定標記幌等。
(2)招牌。招牌傳播媒介的出現,也是和店鋪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招牌的位置多出現在門面或門前,多以懸掛、鑲嵌、砌築的方式來設置。招牌作為廣告媒介所傳遞的信息,內容十分豐富,具體來說,一是書寫店鋪的名號、字型大小,如點心鋪書寫「老寶泰」、「晉陽豫」等;二是傳達商家的經營思想和經營特色,如招牌上書寫「公平交易」、「童叟無欺」等;三是反映行業牲和服務范圍的詞句,如「知味停車,聞香下馬」等。招牌作為古代廣告信息傳播媒介,從其懸掛的位置來看,又分為不同的橫額、豎招牌、掛板及店外沖天招牌等。
(3)壚。壚作為一種廣告信息傳播的媒體有其特殊性。壚原本是酒店門前溫酒的土檯子,為了照看所溫之酒,壚旁邊往往坐一個面容姣好的女子,一方面為了照應客人,另一方面也為了招徠顧客,婦人當壚在漢代已漸成風俗。《史記》曾載:「相如置一酒舍沽酒,而令文君當壚。」(《司馬相如烈傳》)因漢代初期官府允許民間賣酒和售酒,所以酒店門前多有酒壚。壚成為酒店的標識。
(4)綵樓、歡門。宋代開放市禁,民間寬闊門面的大店鋪出現,就為綵樓、歡門的出現提供了可能。綵樓是指店鋪的門面裝璜,如《清明上河圖》中孫羊正店的門首裝飾,就屬綵樓的一種。綵樓多根據店家的喜好專門設計,相對固定,獨具風格。歡門廣告則指店鋪經營者和商家在節日或重要活動時臨時搭建的門面裝飾,常用彩色紙、帛裝飾,因目的性較強,標識作用明顯,也被視為古代的廣告傳播媒介之一。宋代在門首搭建綵樓、歡門漸成時尚,《東京夢華錄》曾載:「凡京師酒店,門首皆縛綵樓、歡門。」(《酒樓》)
(5)燈籠。燈籠作為廣告傳播媒介,始於五代。耐德翁在《都城紀勝》里曾載:「酒家事物,門設紅權子緋緣簾貼金紅紗梔子燈之類,舊傳因五代郭高祖游幸汴京潘樓,至今成俗。」(《酒樓》)
燈籠一般懸掛在酒肆茶樓門首顯著位置,上書「酒」、「茶」、「客棧」等字,十分醒目,在寒冷的夜晚也顯得十分溫馨。燈籠的形狀因行業特點不同也有較大差別。如酒樓燈籠如酒瓮,還有圓形、橢圓形、宮燈型等形狀。葯鋪則與葫蘆相似。
店鋪廣告媒介使用,是行商坐賈分化的必然結果,也是商業繁榮的重要標志,不同類型店鋪廣告媒介的使用,方便了商家與普通民眾的信息交流,也使商業經營的行業特色更加突出;同時,廣告媒介由於製作精良、外觀漂亮,在美化人們生活方面也開始發揮巨大作用。
2.行商使用的廣告媒介
行商坐賈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分化。坐賈守攤經營,行商則走街穿巷。行商所使用的廣告媒介,也是中國古代廣告媒介的主要表現形態之一。
(1)撥浪鼓。也稱「貨郎鼓」、「不郎鼓兒」。一般認為宋代開放市禁以後,貨郎走街穿巷開始使用撥浪鼓。宋代李蒿在《貨郎圖》中就繪有撥浪鼓的形狀。宋元明清時期,撥浪鼓是商人招徠顧客的主要廣告傳播媒介之一。和撥浪鼓屬同類性質的廣告傳播媒介還有鑼、鼓、鈸、鈴、梆、板、盆、鑷叉、木魚、釘拐等,為不同行業的商人所使用。如元代賣糕餅的就敲木魚,修鞋的則在貨架上懸掛釘拐互相碰擊發出聲響來招徠顧客。(2)簫。東漢時期,簫就成為廣告傳播的媒介。唐宋時期,這種風俗便流傳下來,到宋元時期則較普遍,主要是賣飴糖的小商小販使用簫來傳播商品信息。宋代詩人曾吟到:「草色引開盤馬地,簫聲催暖賣餳天。」(《寒食假中作》)形象地描述了商人用簫作廣告宣傳的情形。在中國古代社會,此類性質的廣告傳播媒介為數眾多,較為典型的還有笛、嗩吶、喇叭、口琴、哨等。
中國古代社會行商所使用的廣告媒介主要分為吹、打、彈、拉四大類。各行各業的行商均有自己獨特的聲響工具,在中國古代廣告信息傳播中發揮巨大作用,並成為民俗文化的組成部分。……(略)
這些獨具特色的廣告媒介的使用,使中國古代廣告傳播活動從商業中心城市向周邊農村地區擴展,從沿海商業中心向內地廣大區域擴展,廣告傳播也打破區域傳播的局限,在更寬泛的領域內開始發揮作用,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商業進程和社會進步。
3.印刷廣告媒介
伴隨著印刷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雕板印刷技術的發展,印刷媒介在廣告信息傳遞方面開始發揮巨大作用。作為唐宋以後出現的新型廣告媒介,其表現形式和表現內容在商家的經營活動中也日益豐富多彩起來。
(1)銅板印刷媒介。雕板印刷術的成熟,使得一種新型的廣告媒介――廣告銅板在北宋時期開始出現。最為典型的實物就是現存於中國歷史博物館的濟南劉家針鋪的廣告銅板。這是一種商標和廣告信息相結合的雕板印刷物。銅板寬12.5厘米,高13厘米,正面雕刻有「濟南劉家針鋪」的標識字樣,畫面中央雕刻「玉兔抱杵搗葯」的圖案。圖案兩旁有八字「認門前白兔兒為記」分列兩旁。圖案下方還有特別的廣告宣傳文字。劉家針鋪的廣告銅板,被視為是印刷廣告中的典型代表。
(2)廣告招貼畫。廣告畫出現在南宋時期,採用紙質印刷。據史料記載,南宋時出現《眼葯酸》雜劇印刷廣告。畫面內容是兩個穿戲裝之人位於畫面中央,一人用手指眼,示意有眼病,另一人則手拿眼葯水請他使用,廣告表現類似今天的廣告招貼,十分生動形象。
(3)書籍廣告媒介。明清以後,雕板印刷術有了進一步發展,書坊刻書和印書漸成風氣。為了宣傳所印或所刻圖書質量,書商開始在圖書的前言或後記,甚至封面上做廣告宣傳,書籍本身除成為文化信息載體外,也成為新型的廣告媒介。如明弘治年間的《奇妙全相西廂記》書尾就刊印了廣告,廣告詞為:「本坊謹依經書重新繪圖,參訂編大字本,唱與圖合,使寓於客邸,行於舟中,閑游坐客,得此一覽,歌唱瞭然,爽人心意。」此類廣告形態隨著圖書印刷事業的不斷發展日益普及。
(4)木板年畫。清代木板年畫十分盛行,年畫鋪遍及全國各地,廣告年畫成為新型廣告媒體。如蘇州桃花塢出土的「四時名點」廣告年畫中,繪有《失街亭》的戲文和插圖,而這種年畫又充當「四時名點」的包裝裝璜,具有鮮明的廣告宣傳功效。
作為手工製作物的廣告媒介,多是商人在長期經商過程中,通過觀察、積累,結合行業特點所創造、加工,並不斷改進的新型信息傳遞形式。因為這些媒介多是伴隨著商人的經商活動而產生,並成為商人經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具有明顯的行為標識作用。
時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評 價
遠古
口耳相傳或藉助器物
信息傳遞速度慢、不精確。
古代:靠驛差長途跋涉
信息傳遞速度慢、信息形式單一。
近代 :依靠交通工具的郵政系統
信息傳遞速度相對快一些、距離遠相對就慢、且費用高。
現代:電報、電話
速度快、信息單一文字。
當代:計算機網路
傳遞的信息量大、信息多樣化,傳遞速度極快、不受地域阻隔
⑺ 電子商務概論網路營銷的優勢和缺陷
摘要 一、交易成本降低
⑻ 衛星通信問題:「通信距離越遠,相對成本越低」和「建站成本與通信距離無關」哪個才是對的
問題在於「相對」是相對於誰。
首先說明,衛星通信站的建設成本是與通信距離無關的。但是由於其它通信形式的成本是隨著距離的增加而增加的,所以衛星相對於它們來說成本就低了。
⑼ 信息傳遞方式有什麼變化簡要150字
在我國古代,紙還沒有發明以前,常見的「信」是用漆書寫在薄木板上的,叫做木牘。後來,把信寫在綢子上,叫做「尺素」。我國最早的信封是用木板製成的,古代稱使為「信」或「使」,合之為信使。比較特殊的方法有:用候鳥,以燈光,火光,還有其他記號,擺設等,如誘敵的記號。
現代信息傳遞,電話,電報,網路通訊等。從人類的傳播歷史來說,人類傳播信息方式的演變呈現這樣一個脈絡:視覺文化、聽覺文化(直觀的感受、「看的精神」)——概念性文化(「讀的精神」)——新的視與聽的文化(「新的看的精神」)。
(9)為什麼信息傳遞越遠成本越低擴展閱讀
信息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科學研究,既要及時獲得別人研究的成果,還要及時把自己研究的成果發表、告訴別人,只有通過這樣相互交流信息,才能不斷發展;打仗,必須及時獲得有關敵人兵力布置的信息,還必須把各種作戰命令及進傳達給官兵。
日常生活,必須及時獲得有關天氣、商品、文體活動、親朋好友工作生活情況的信息,並經常把自己的工作、生活情況告訴親朋好友。總之,人們之間只有不斷交流信息,才能使生產、生活等活動正常進行,人們一時一刻也離不開信息。
⑽ 電子商務的其他相關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不久前發布了《2011-2012年度中國電子商務法律報告》,這是第一份電商法律報告。
據報告顯示,在電商企業對相關電子商務法律的認知度調研中,23.08%的企業非常了解,隨時關注;76.92%的企業一般了解,知道一些基本規定和原則。
對於法律在電商企業事務中的重要程度,69.23%的企業認為很重要,影響公司生存發展;23.08%認為一般,盈利是核心問題;7.69%認為不明顯,只有在訴訟時有用;沒有企業認為不重要。在電商企業法律資金投入調研中,15.38%的企業無資金投入,53.85%小於10萬元,30.77%為10萬-50萬元。
對此,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姚小娟律師認為,從調查結果來看,企業對電子商務法律的了解程度不深。究其原因在於其自身關注度不夠,政府和行業協會的宣傳引導尚不到位。
在電商企業對電子商務法律類別需求調研中,76.92%的企業選擇網路不正當競爭和壟斷,76.92%選擇知識產權,53.85%選擇投資融資,30.77%選擇行政許可(如支付牌照),46.15%選擇電商稅收。
從調查結果來看,企業法律糾紛類型集中在知識產權、網路不正當競爭和行業壟斷上。律師建議,未來電子商務立法應重在解決合同問題,同時要對知識產權、信息安全、稅收等法律問題進行有效規制。 背景
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企業信息化的推進,中小企業已經擁有或正逐步建立屬於自己的網上商城系統和ERP系統。但國內中小企業在電子商務和ERP系統建設中進銷存軟體仍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商城系統與ERP系統分裂,沒有統一規劃和設計;兩個系統下的采購數據、銷售數據和財務數據不能夠進行整合,整體數據欠缺一致性和完整性;軟體、硬體無法充分共享,造成資源浪費等。
重要性
對於企業來說,電子商務和ERP系統就像戰場上的前線與後方,兩者關系密切、息息相關。比如,企業內部通過網上商城獲取用戶訂單後,能夠立刻將訂單信息傳遞至內部的ERP系統,用以采購、計算、財務、進銷存軟體等各部門之間組織協調,核算庫存、資金和銷售。倘若前端商城系統與後台ERP系統脫節,就會導致信息流和數據相對封閉、獨立,無法流通、整合,電子商務平台獲得的訂單信息、市場信息無法傳遞至後台ERP系統,前後台信息完全脫節。
這樣的後果便是企業的信息流、資金流、物流不能夠有機統一,數據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准確性在進銷存軟體不能得到保證,中小企業內部之間重復著冗餘的工作,不能對用戶需求做出迅速及時的響應,工作效率下降、運營成本上升,有百害而無一利。所以,企業的電子商務網上商城和ERP系統的整合對接迫不及待、不容忽視。 區別
電子商務、網路營銷是當代信息社會中數據處理技術、電子技術及網路技術綜合應用於商貿領域中的產物,或者說它是當代高新信息手段與商貿實務和營銷策略相互融合的結果。電子信息和網路化環境徹底震撼和改變了傳統商貿業務及實務操作賴以生存的基礎,引發了信息社會中商貿實務和營銷策略研究領域中一場深刻而激動人心的革命。在此背景下,探討網路營銷與電子商務之間的關系對於促進二者的發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概念
電子商務,就是利用電子為手段從事的商業商務活動都是電子商務。這是廣義的電子商務概念。 而大家通常所指的電子商務,是狹義的網路銷售和網路購物的概念,即通過網路完成支付和下單的商業過程。
電子商務的營銷: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路營銷的價值也逐漸得到廣大企業主的認可和重視。在互聯網web1.0時代,常用的網路營銷有:搜索引擎營銷、電子郵件營銷、即時通訊營銷、BBS營銷、病毒式營銷;但隨著互聯網發展web2.0時代,網路應用服務不斷增多,網路營銷方式也越來越豐富起來。
電子商務是一種商業模式,是從業態形式來定義的,他是和傳統的商務形式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從商業角度來看,電子商務包含所謂的B2C、B2B,出現了B2B2C、O2O等更多的電子商務新模式。一個商業模式的項目,一般都包括營銷、財務結算、倉儲物流、人力資源行政等模塊。
然而網路營銷是從運營管理角度來定義,側重的是如何把產品或者服務賣出去?電子商務是從商業模式來定義,關注的是項目全供應鏈的系統問題。兩者所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側重點也不同。概括的說,電子商務是一種服務,網路營銷是一種渠道。
相同點
⒈藉助的工具是一樣的。網路營銷是以互聯網為營銷環境,傳遞營銷信息;而電子商務是在網際網路等網路上進行的,通過網路完成核心業務,改善售後服務,縮短周期,從有限的資源獲得更大的收益。二者均需藉助於互聯網,產生的網路基礎都是互聯網路的崛起。
⒉網路營銷與電子商務都具有無形化的特點。⑴書寫電子化,傳遞數據化。營銷雙方無論身在何處,都可在世界各地進行交流、訂貨、交易,實現快速准確、雙向式數據的信息交流。⑵經營規模不受場地限制。網路可使經營者在網路店鋪中擺放任意多的商品,而且可以方便地在全世界范圍內采購、銷售形形色色的商品。⑶支付手段高度電子化。現已使用的形式主要有信用卡、電子現金、智能卡等等。
⒊網路營銷與電子商務都能實現低成本。⑴距離越遠,在網路上進行信息傳遞的成本相對於信件、電話、傳真而言就越低。此外,時間的縮短與減少重復的數據錄入也降低了信息成本。⑵沒有庫存壓力。互聯網使買賣雙方及時溝通供需信息,使無庫存生產和無庫存銷售成為可能,從而使庫存成本接近零或降為零。⑶很低的作業成本。網路具有極好的促銷能力,其「貨架上」的商品同時又有廣告宣傳的作用,經營者不需要再負擔促銷廣告費用,而且,可以利用伺服器,將多媒體化的商品信息動態存儲起來,既可以主動散發,又可以隨時接受需求者查詢。
⒋網路營銷與電子商務都能改觀企業內部的運作方式。
由於Internet大大縮小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企業內部部門和員工之間的溝通模式將有很大變化。在內部工作和業務流程的控制方面,企業將會主動地大量採用網路營銷或電子商務模式進行交流。無論該項業務涉及的員工或經理是否在同一物理位置或網路上,業務的處理都將會同樣順利進行。
⒌二者的交易效率都很高。由於互聯網將貿易中的商業報文標准化,使商業報文能在世界各地瞬間完成傳遞與計算機自動處理,將原料采購、產品生產、需求與銷售、銀行匯兌、保險、貨物托運及申報等過程無須人員干預而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
不同點
⒈概念不同。網路營銷,是指藉助於聯機網路、電腦通信和數字互動式媒體來實現營銷目標的一種市場營銷方式,有效地促成個人和組織交易活動的實現。而電子商務是指系統化地利用電子工具,高效率、低成本地從事以商品交換為中心的各種活動的全過程。
⒉實現的目的有所不同。網路營銷是企業為實現其營銷目標的一種市場營銷方式,而電子商務實現的是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各類商貿活動。網路營銷的目的除了商貿活動,還在於能夠加強與客戶的關系,形成良好的口碑,擁有穩固的顧客資源。
⒊是否有交易行為發生是網路營銷與電子商務的主要分界線。網路營銷是企業整體營銷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無論傳統企業還是互聯網企業都需要網路營銷,但網路營銷本身並不是一個完整的商業交易過程。IBM ;公司認為電子商務是採用數字化電子方式進行商務數據交換和開展商務業務活動,比較強調交易的基礎。盡管IBM ;公司等對電子商務的定義側重各有千秋,但最基礎的一點就是交易方式的電子化或稱為電子交易。可見,為最終產生網上交易所進行的推廣活動屬於網路營銷的范疇;而僅當一個企業的網上經營活動發展到可以實現電子化交易和程度,就認為是進入了電子商務階段。
⒋發展的環境有所不同。互聯網的市場營銷環境與企業的現實環境共同構成了企業網路營銷活動的二元環境。而電子商務發展的環境則要苛刻得多,包括安定的社會政治環境、法律環境、市場經濟環境、安全認證體系、協同作業體系、網路運行環境、人文環境和國際環境。
聯系
⒈從Internet的商業應用類型上講,電子商務覆蓋了網路營銷。網路營銷不僅僅是營銷部門的市場經營活動方面的業務,它還需要其它相關業務部門如采購部門、生產部門、財務部門、人力資源部門、質量監督管理部門和產品開發部門與設計部門等的配合。因此,局限在營銷部門的Internet 的商業應用已經不能適應Internet 對企業整個經營管理模式和業務流程管理控制方面的挑戰。電子商務是從企業全局出發,根據市場需求來對企業業務進行系統的重新設計和構造,以適應網路經濟時代數字化管理和數字化經營的需要。
⒉網路營銷作為促成商品交換的企業經營管理手段,是企業電子商務活動中最基本的重要的Internet上的商業活動。國際數據公司(IDC) ;的系統研究分析指出,電子商務的應用可分為這樣幾個層次和類型:第一個層次是面向市場的以市場交易為中心的活動,它包括促成交易實現的各種商務活動和網上展示、網上公關、網上洽談等活動,其中網路營銷是其中最主要的網上商務活動;同時還包括實現交易的電子貿易活動,它主要是利用EDI Internet實現交易前的信息溝通、交易中的網上支付和交易後的售後服務等;三者的交融部分就是網上商貿,它將網上商務活動和電子貿易活動融合在一起,因此有時將網上商務活動和電子貿易統稱為電子商貿活動。第二個層次是指如何利用Internet ;來重組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活動,與企業開展的電子商貿活動保持協調一致。最典型的是供應鏈管理,它從市場需求出發利用網路將企業的銷、產、供、研等活動串在一起,實現企業網路化、數字化管理,最大限度適應網路時代市場需求的變化。 電子商務應用程序框架( Application Framework for e-business)
用於開發鏈接關鍵商業流程和跨越多平台的應用程序的路徑。電子商務應用程序框架,由系列工業標准(英文表述:Directinstry,Instry Standard)和技術、經驗證的方法和先進的產品組成。
應用程序服務提供商(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
基於「用多少付多少」,提供應用程序和相關服務訂購的公司。ASP主機管理並維護其自身站點的應用程序,並通過Web實現,使得小型或預算有限的公司均能盡享最新信息技術的優勢。
應用程序服務(Application Services)
幫助公司開始或迅速擴展公司區域網的使用,這些服務提供自助服務的應用程序,可充分利用現有數據並允許構件增加。
Aptiva
基於Intel的PC,配以訪問電子商務應用程序的最新系統技術和管理工具。
AS/400
AS/400--以特別行業解決方案運行並拓展電子商務的經濟型伺服器。
資產服務(Asset Services)
為高效的商業決策提供精確、實時的資產信息,使企業能計劃和管理復雜的技術裝備。
企業間的電子商務
(Business-to-Business;B2B;B-to-B)
B2B電子化貿易包括極為廣泛的商業行為,它們實現虛擬市場(電子化市場或交流中心),使得大型製造商能整合為生產流程面向許多小公司進行的商品采購。大型零售商可在該市場中進行商品采購;該市場亦可成為日用品或特定種類或相關特定行業領域商品的貿易或交流中心。B2B系統還使得購買商品自動化,以支持商業維護、修理和運行(MRO)。
主機託管服務
Content Hosting Services提供網站主機和管理,具備Web主機內容、應用程序和電子化存儲所必需的平台、網際網路連接、運作和支持等功能,企業可從入門級平台至專用平台系列,選擇Web主機系統平台。
企業信息服務(Corporate Messaging Services )
提供綜合解決方案,連接企業內各種電子郵件和信息系統,包括易用的、便於用戶溝通的企業目錄。
客戶關系管理服務(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Services )
以經驗證的方法和電子商務技術,幫助公司能識別、選擇、獲得、開發、保持有價值的客戶,建立持久關系,這企業長期贏利的關鍵所在。
DB2 OLAP伺服器
(DB2 OLAP Server)
用於多方位計劃、分析和報告的分析工具,提供管理持續增長的電子商務所需的商業信息。
DB2 ;通用資料庫(DB2 Universal Database )
該資料庫使行業、商業情報和內容管理電子商務應用程序,更易於集成傳統運營數據和圖像、語音和視頻,來增加令人激動的新應用程序維數。DB2與S/390和AS/400一樣,運行於NT和UNⅨ系統。
電子商務(E-business)
使用Web技術幫助企業精簡流程,增進生產力,提高效率。使公司易於溝通合作夥伴、供貨商和客戶,連接後端數據系統,並以安全的方式進行商業事項處理。
電子化貿易(E-commerce )
通過網際網路可購買和銷售產品和服務,包括商品和服務的在線展示、訂購、收費、客戶服務和所有支付和交易的處理。
電子化貿易服務(E-commerce Services )
提供整套B2B或B2C電子化貿易解決方案,包括數字品牌和營銷、Web銷售、采購解決方案、EDI和Web/EDI系統、Web交易的金融支付系統。安全專家幫助確保企業以及客戶數據的安全性和隱私。
電子化市場(E-marketplace)
商業社區正逐漸形成電子化市場,使其自動化並發揮同一社區內的相互交易功能。聚集大量買家和賣家,電子化市場使賣家能接觸新客戶,並擴展買家的可行性選擇,降低交易成本。
電子化采購(E-procurement)
使用網際網路、電子數據互換或電子文件傳輸來進行的企業間采購行為。供方和買方直接通過其計算機系統,傳送查詢、訂單、發票、支付等。
網路通訊技術
電子商務就是利用計算機及網路技術,輔助進行商務活動。網路通訊對電子商務起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