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員工成本是多少
擴展閱讀
水泥價格什麼時間回落 2025-05-14 06:26:12

員工成本是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9-03 03:22:21

① 一個員工的離職成本到底有多高

一個員工離職後留下的坑,並不是再找一個人填上就萬事大吉了。一般來說,核心人才的流失,至少有1-2個月的招聘期、3個月的適應期,6個月的融入期;此外,還有相當於4個月工資的招聘費用,超過40%的失敗率。

《財富》發現,員工離職後,從找新人到新人順利上手,光是替換成本就高達離職員工年薪150%,如果離開的是管理人員則代價更高。

更為糾結的是:權威機構估算,一個員工離職會引起大約3個員工產生離職的想法,照此計算的話,如果員工離職率為10%,則有 30%的員工正在找工作;如果員工離職率為20%,則有60%的員工正在找工作。

員工3個月離職和2年離職,差很大!

關於員工離職的原因,你當然可以引用某位名人的觀點,無非就是兩個:錢沒給到位、心委屈了。這話當然沒錯,但從HR的角度來看,不同層級、不同工作年限的員工提離職,其實有更復雜、包羅萬象的原因。

1、入職2周離職

入職2周離職,說明新員工看到的實際狀況與預期產生了較大差距,這些情況包括公司環境、入職培訓、待遇、制度等方方面面的第一感受。

HR要做的是,在入職面談時,就把實際情況盡可能的講清楚,不隱瞞也不渲染,讓新員工能夠客觀的認識他的新東家,這樣就不會有巨大的心理落差,不要擔心即將到手的新人不來了,該走的總是留不住;然後把入職的各個環節工作進行系統梳理,包括從招聘到通知入職、報道、入職培訓、與用人部門交接等環節,充分考慮到新人的感受和內心需求,進行系統規劃和介紹,讓新人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視,讓他了解他想了解的內容。

2、入職3個月離職

入職3個月離職,主要與工作本身有關。這可能說明公司的崗位設置、工作職責、任職資格、面試標准等方面存在某些問題,需要認真審查是哪方面的原因,以便及時補救,降低在招聘環節的無效勞動。

3、入職6個月離職

入職6個月離職,多半與直接的上級領導有關。HR要想辦法讓公司的管理者們接受領導力培訓,了解並掌握基本的領導力應具備的素質。管理者要了解下級的優勢,並讓他的優勢與崗位職責匹配,為公司發揮最大效用,同時也讓員工體現出了他的價值。

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就是一個教練,他有義務和責任發掘潛能和優勢,並培養下屬,成為下屬成功的重要推動力。同一個部門換一個領導結果可能完全不一樣,同樣一批員工的表現可能也截然相反,一個可能戰鬥力十足、激情四射,另一個可能抱怨漫天、團隊渙散、離職頻發。

直接上級應該是最先了解下屬的各種動向和傾向的,他的一句話可能解決問題也能造成矛盾,如果沒有處理好,隊伍士氣下降、戰鬥力下滑,就會進入不良循環。因此在1年內離職員工較多的團隊,要注意他的直接上級可能出問題了。

4 、2年左右離職

2年左右離職,一般與企業文化有關系。這時的員工一般對企業已經完全了解,各種處事方式、人際關系、人文環境、授權、職業發展等等了解的都很全面,甚至包括公司戰略、老闆的愛好。

企業文化好的公司,在招聘環節對應聘者的價值觀方面會有全面考察,希望新員工能融入到公司文化中,為文化的持續優化添磚加瓦;而企業文化不太好的公司,對應聘者的價值觀要求不是太高,往往只是片面考察,希望他們進來能凈化和改良文化氛圍,但事與願違:

他們自身的價值觀取向可能就有問題或有缺陷

即使他們價值觀取向都是正向的,但一個人的力量無法與長久形成的氛圍相匹敵

新員工入職,都在努力融入到團隊,盡量表現的不那麼離群,因此更容易被同化

當公司文化與新員工價值觀沖突到一定程度,甚至達到臨界或突破原則,就會導致關系破裂,離職就在所難免。作為企業,要每日三省吾身,察覺到公司內的不良因素,公司不在大小,都需要良好的工作氛圍讓員工愉悅。

② 關於企業人力成本占公司利潤的多少

勞動分配率是反映一段時期內企業利潤中,人工成本佔了多少比例,可以用於衡量人工成本的高低。
簡化的計算公式為:勞動分配率=人工成本/毛利潤(包含人工成本)*100%;沒有什麼合理的比例,可以在企業內部做一個同期比較,才有意義;
這個公式也可以理解為企業每創造100元的利潤中,有多少用於人工成本支出。

③ 平均人工成本怎樣計算

計算公式為: 人均人工成本=(一定時期內人工成本總額/ 同期同口徑職工人數)。

人均人工成本,表示用人單位僱用一名職工所要支出的平均人工費用水平。這一指標可以用於一個企業,也可以用於一個行業、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的人工成本水平。

即行業平均人工成本或社會平均人工成本。國際勞工組織統計發表的各國人工成本指標,就是按行業分類的平均人工成本額。

計算公式為: 人均人工成本=(一定時期內人工成本總額/ 同期同口徑職工人數) 通過這一公式,可以分析企業間人工成本的結構差異,對各自競爭潛力和用工效率產生的影響,為調整人工成本使用方向和提高使用效益提供參照。

(3)員工成本是多少擴展閱讀:

人工成本分析指標體系主要分三類:一是人工成本總量指標;二是人工成本結構性指標;三是人工成本的效益指標。

1、總量指標

人工成本總量指標反映的是企業人工成本的總量水平。

由於不同企業職工人數不同,因此常用人均人工成本來反映企業人工成本水平的高低。該指標可以顯示本企業職工平均收入的高低,企業聘用一名職工大致需要多少人工成本支出,企業在勞動力市場上對於人才的吸引力有多大等。

人均人工成本能夠表示企業職工的工資和保險福利水平,也就能作為企業向勞動力市場提供的勞動力價格信號。企業要提高職工的勞動積極性、吸引高素質的勞動者到企業來,就需要建立人均人工成本指標,以便企業對人工成本水平進行更全面的分析和控制,有利於企業的生產發展。

2、結構性指標

人工成本結構指標是指人工成本各組成項目占人工成本總額的比例,它可反映人工成本投入構成的情況與合理性。其中,工資占人工成本的比重是結構指標中的主要項目。

3、效益指標

人工成本效益指標(人工成本分析比率型指標)是人工成本分析的核心指標,是進行企業人工成本分析控制常用的指標,是一組能夠將人工成本與經濟效益聯系起來的相對數。

人工成本效益指標包括勞動分配率、人事費用率、人工成本利潤率、人工成本占總成本比重指標。其中勞動分配率、人事費用率為主要指標。

(1)勞動分配率,是指人工成本,總量與增加值的比率。表示在一定時期內新創造的價值中用於支付人工成本的比例 。它反映分配關系和人工成本要素的投入產出關系。

(2)人事費用率,是指人工成本總量與銷售(營業)收入的比率。表示在一定時期內企業生產和銷售的總價值中用於支付人工成本的比例。

同時也表示企業職工人均收入與勞動生產率的比例關系,生產與分配的關系,人工成本要素的投入產出關系。它的倒數表明每投入一個單位人工成本能夠實現的銷售收入。

(3)人工成本利潤率,是指人工成本總額與利潤總額的比率。它反映了企業人工成本投入的獲利水平。

(4)人工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人工成本總額/總成本)×100%

人工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反映活勞動對物化勞動的吸附程度,這一比值愈低,反映活勞動所推動的物化勞動愈大,反之,活勞動所推動的物化勞動愈小。

該指標用於衡量企業有機構成高低和確定人工費用定額。由於各行業要素密集程度不同,有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因此,不同行業人工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這一指標可能差異很大。

④ 人力成本佔比多少合理

人力成本佔比10%左右。

人力成本不是勞資雙方的博弈,人力成本的控制有以下表述:人力成本的控制不等於減少人力成本;人力成本的控制不等於減少員工收入;職工收入較高不等於人力成本很高。

簡單來說,人力成本的控制不是要減少人力成本的絕對額,因為絕對值必然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步提高。

因此,對人力成本的控制是要降低人力成本在總體成本中的比重,增強產品的競爭力;對人力成本的控制是要降低人力成本在銷售收入中的比重,增強人工成本的支付能力;對人力成本的控制還是要降低人力成本在企業增加值中的比重,即降低勞動分配率,增強人力資源的開發能力。

人員增長一定會帶來人力成本上升,除非業績上升而沖掉上升的人力成本。控制人員的最好方法是控製成本,搞不清楚到底需要用多少個人的時候,就用成本控製法,其中定員定編的控製法是最常用的。

比如做創意性的工作,表面上看,也許一個人三個小時趴著沒幹活,但其實他在思考。思考三個小時之後,用兩分鍾就迅速做完了。

所以,我們只要把成本定下來,到時候把活保質保量干出來就行了,經理不要總是時時盯著別人。

員工流失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質量的最直接反映。企業員工流失率高是企業員工不滿的客觀反映,是企業缺乏穩定性的表現。如何控制企業員工流失是許多企業當前面急切解決的問題,因為,員工難招和留不住人更顯得崗位空缺的嚴重性。

⑤ 一個員工的成本有多少

一個員工的成本有多少:?那要看是什麼樣的員工,是技術員工還是還是簡單勞動的普通工人,有技術的高級技工月工資上萬的,在珠三角為數不少,但大部分沒有一技之長的員工月收入在1500-2000元的占絕大多數,這就是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的區別。

⑥ 一個員工的真實成本如何計算

大多數企業將員工流動成本狹義地理解為離職成本(離職員工流動的現金成本)或替換成本(即招聘廣告費用)等有形成本,而忽略了與此相關的其他成本,特別是員工流動導致企業生產率下降等的無形成本。事實上員工流動的無形成本遠遠高於員工流動的有形成本。
大多數企業的中高層經理在討論或分析員工流動尤其是員工自願流動時,往往只想到企業當前人力資源的損失或流失,而忽略或低估員工流動對企業造成的特殊經濟損失以及員工流動對企業造成的中長期的影響。
企業管理人員犯的一個通病是他們往往不相信現有員工是能夠進行培訓和開發以達到企業發展的要求,但確信新招聘的員工是具有超凡能力的,因此,人們往往會發現這些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不情願對現有崗位員工支付有競爭性的工資,而情願對新進的陌生員工支付比原崗位員工資高出30%-50%的工資。這是導致目前部分企業員工流動率偏高從而導致企業員工流動成本不斷攀升的一個重要原因。
目前幾乎沒有一家企業在年度預算中包含完整的員工流動成本(有形和無形)預算,而僅僅包含招聘費用、員工離職經濟補償等部分有形成本預算。
企業中絕大部分的中層經理對於本部門員工流動成本包括有形成本漠不關心,因為有形成本往往是人力資源部的預算范疇。
大多數企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沒有意識到員工的流動成本已成為當今企業管理中的一個黑洞、底線利潤的一個無形殺手。
大多數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已計算員工年度或月度的流動率,但由於本身缺乏對計算員工流動成本重要性的認識,不清楚員工流動成本的具體構成、流動成本的模型和計算公式等因素,沒有能夠計算或完整計算員工流動成本,尤其是無形成本。

⑦ 一個員工年薪30萬,那麼作為公司要承擔的成本是多少比如交社保保險等各種公司層面的成本

如果算員工到手30萬的話,要加上員工個人公積金3300*12,員工個人養老金1900*12,醫保個人350*12,個人所得稅3400*12,單位公積金3300*12,養老金統籌部分4750*12,醫保統籌1750*12,失業生育工傷900*12,總計成本大約53萬左右。部分公司會有職業年金或企業年金,那就再加上2700*12=3萬。這一部分叫薪酬成本。
但是員工成本還包括招聘成本,福利成本,辦公用品,職業培訓,這些不是直接支出,也得有個兩三萬三五萬吧。

⑧ 一個員工成本有多高

一個員工成本要看是培養還是離職,以離職來說,替換一名普通員工的成本約占員工全年工資收入的1/3;對技能緊缺的崗位,其替換成本相當於其全年工資收入的1.5倍。

一個員工進入公司,特別是剛畢業的員工,一年之內對比工資來說,其實是虧本,這屬於公司在員工身上人力投資,這些需要在下一年,隨著員工的進步,熟練的為公司工作,才能把投資的錢賺取回來。

修復其他人對其離職的影響

一個員工離職會引起大約3個員工產生離職的想法,照此計算的話,如果員工離職率為10%,則有30%的員工正在找工作;如果員工離職率為20%,則有60%的員工正在找工作。

對於員工離職,特別是項目核心人員或者項目負責人離職,會極大的動搖員工的信心,所以這個時候要重建其他員工的信心。

一個員工進入公司,特別是剛畢業的員工,一年之內對比工資來說,其實是虧本,這屬於公司在員工身上人力投資,這些需要在下一年,隨著員工的進步,熟練的為公司工作,才能把投資的錢賺取回來。

⑨ 五星級酒店人力成本占營業額多少

五星級酒店人力成本占營業額20%-25%。

人力成本是指企業在一定的時期內,在生產、經營和提供勞務活動中,因使用勞動者而支付的所有直接費用與間接費用的總和。

簡介

企業的人力成本常常被認為是工資或是工資福利等的支出,其實不然。

首先,人力成本不等於工資。人力成本是指企業在一定的時期內,在生產、經營和提供勞務活動中,因使用勞動者而支付的所有直接費用與間接費用的總和。如果企業給員工支付1000元的工資,那麼人力成本絕不會是這直接的1000元,還有其它的間接費用。

其次,人力成本不等於工資總額。有人說,既然工資不等於人力成本,那是不是工資總額就等於人力成本呢?當然不是。按照勞動部1997年261號文件規定,人力成本包括工資總額、社會保險費用、福利費用、教育經費、住房費用以及其它人工成本。

再次,人力成本不等於使用成本。從人力資源的分類來看,人力成本可分為獲得成本、使用成本、開發成本、離職成本,可見「使用成本」只是人力成本的一部分而已。有人常把人力成本管控當成勞資雙方的「零和博弈」,其實不然。

人力成本管控可以用以下三個不等式表述:

1.管控人力成本不等於減少人力成本。

2.管控人力成本不等於減少員工收入。

3.職工收入較高不等於人力成本很高。

人力成本的管控

簡單來講,人力成本的管控不是要減少人力成本的絕對值,因為絕對值必然隨社會的進步逐步提高。因此,對人力成本的管控是要降低人力成本在總體成本中的比重,增強產品或服務的競爭力。

對人力成本的管控要降低人力成本在銷售收入中的比重,增強員工成本的支付能力;對人力成本的管控是要降低人力成本在企業增加值中的比重,即降低勞動分配率,增強人力資源的開發能力。

⑩ 員工真實成本一般是工資的多少倍

2倍以上。

對於很多小微民營企業來說,員工的用工成本確實非常高,這還不算其他的福利支出,如工會經費、節日禮品、額外商業保險等等。所以有很多民營企業不為職工繳納住房公積金和企業年金,對於養老、醫療、失業、工傷保險等強制繳納的項目也往往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准繳納。

舉例:

當稅前工資是13400元的時候,職工到手的收入是10000元。且看公司為了讓你拿到這10000元的到手工資,花了多少錢?

1、養老保險:公司繳納工資比例的19%,個人繳納8%。即公司交2546元,個人交1072元。

2、醫療保險:公司繳納工資比例的10%,個人繳納2%。即公司交1340元,個人交268元。

3、失業保險:公司繳納工資比例的0.8%,個人繳納0.2%。即公司交107.2元,個人交26.8元。

4、工傷保險:公司繳納工資比例的1.9%,個人繳納0。即公司交254.6元,個人交0元。

5、生育保險:公司繳納工資比例的0.8%,個人繳納0。即公司交107.2元,個人交0元。

6、住房公積金:公司繳納工資比例的12%,個人繳納12%。即公司交1608元,個人交1608元。

7、企業年金:公司繳納工資比例的8%,個人繳納2%。即公司交1072元,個人交268元。

8、個人所得稅:按照扣完社保後的公司還要交154.72元的個人所得稅,由公司代個人繳納。

通過以上計算:員工的到手工資是13400-1072-268-26.8-1608-268-154.72=10002.48元,約等於10000元。

那公司為員工付出了多少錢呢?13400+2546+1340+107.2+254.6+107.2+1608+1072=20435元。

企業該如何合法合規的降低用人成本呢?

這里有幾種應對方式,例如:

1、增加員工的工作飽和度,讓每個人能充分利用時間,獨當一面的處理事情。

2、砍掉不必要的業務環節,主抓高產出的核心業務板塊。

3、砍掉不必要的支出,開源節流,杜絕公司浪費。

4、招募適合的新鮮人才,通過企業強化培訓讓員工快速勝任該崗位的工作。

5、業務外包,通過與專業的渠道及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降低用人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