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用成本因素來決策工廠的選址
倉庫選址時除考慮以上自然環境、經營環境、基礎設施狀況等方面的因素外,利用數學方法對倉庫位置進行量化分析也是倉庫選址的重要方法之一。
設施選址的方法有基於選址成本因素的盈虧點平衡評價法、重心法、線性規劃的表上作業法、啟發式演算法等,也有基於選址諸多因素的綜合因素評價法。這些方法都是設施選址的量化分析方法,各有計算簡繁,各有優勢特點,也各有不足。
(一) 重心法
1. 單一倉庫的選址
倉庫是物流過程中的一個站點,理論上說,它應該是貨品集中和分發過程中費用發生最小的理想地點。我們用數學方法建立一個分析模型,找出倉庫理想所在位置,這就是單一倉庫的選址的重心法,該方法又稱為靜態連續選址模型方法。因為應用時只考慮運輸費率和該點的貨物運輸量,所以這種方法很簡單,也很實用。
(1) 重心法原理
可利用費用函數求出由倉庫至顧客間運輸成本最小的地點,因為選址因素只包括運輸費率和該點的貨物運輸量,所以這個方法很簡單。
設有一系列點分別代表生產地和需求地,各自有一定量貨物需要以一定的運輸費率運向位置待定的倉庫,或從倉庫運出,那麼倉庫該位於何處呢?我們以該點的運量乘以到該點的運輸費率,再乘以到該點的距離,即可求出上述乘積之和(即總運輸成本)最小的點
(2) 重心法計算的假設條件
重心法是在理想條件下求出的倉庫位置,但模型中的假設條件在實際會受到一定的限制。重心法計算中簡化的假設條件包括以下幾方面:
⑴模型常常假設需求量集中於某一點,而實際上需求來自分散於廣闊區域內的多個消費點。
⑵模型沒有區分在不同地點建設倉庫所需的資本成本,以及與在不同地點經營有關的其他成本的差別,而只計算運輸成本。
⑶運輸成本在公式中是以線性比例隨距離增加的,而運費是不隨運距變化的固定的部分和隨運距變化的可變部分組成。
⑷模型中倉庫與其他網路節點之間的路線通常假定為直線。而應該選用的是實際運輸所採用的路線。
⑸模型未考慮未來收入和成本的變化。
從以上假設中可以看出模型存在諸多的限制條件,但這也並不意味著模型沒有使用價值。重要的是選址模型的結果對事實問題的敏感程度。如果簡化假設條件,對模型設施選址的建議影響很小或根本沒有影響,那麼可以證明簡單的模型比復雜的模型更有效。
2. 多個倉庫的選址的多重心法
對於現代物流網路規劃而言,物流網路包含眾多的倉庫,這就會出現多個倉庫的選址問題。這個問題可以分解為以下若干問題:
⑴應該建多少倉庫?
⑵倉庫應該建在什麼地方?
⑶倉庫的規模應該建多大?
⑷每個倉庫所服務的客戶是哪些?
⑸每個倉庫的供應渠道是什麼?
⑹每個倉庫中應該存放什麼貨品?
⑺送貨的方式應如何選擇?
對於這些問題的研究有很多的方法,雖然有些方法不很完善,但依然為我們提供了多個倉庫選址的數學上的規劃方法。多重心法就是其中的方法之一。
精確重心法是一種以微積分為基礎的模型,用來找出起訖點之間使運輸成本最小的中間設施的位置。如果要確定的點不止一個,就有必要將起訖點預先分配給位置待定的倉庫。這就形成了個數等於待選址倉庫數量的許多起訖點群落。隨後,找出每個起訖點群落的精確重心點。
針對倉庫進行起訖點分配的方法很多,尤其是在考慮多個倉庫及問題涉及眾多起訖點時。方法之一是把相互間距離最近的點組合起來形成群落,找出各群落的重心位置,然後將各點重新分配到這些位置已知的倉庫,找出修正後的各群落新的重心位置,繼續上述過程直到不再有任何變化。這樣就完成了特定數量倉庫選址的計算。該方法也可以針對不同數量的倉庫重復計算過程。
增加倉庫數目,通常運輸成本會下降,但物流過程中其他成本會上升,特別是倉庫建設的固定成本和庫存持有成本的上升,最優解使總成本最小。多庫房的選址問題也可以採用其他方法,我們在這里不一一介紹。
(二) 綜合因素評價法
綜合因素評價法是基於影響設施選址的諸多因素而設計出的一種選址定量分析的方法。
設施選址的影響因素很多,有從地區選址宏觀角度考慮的市場條件、資源條件、運輸條件、社會環境等因素,它們對地理位置與設施特點的關系有很大的影響;有從選址的具體地點微觀角度考慮的地形地貌條件、地質條件、施工條件、供排水條件、成本條件等因素。上述因素有些可以進行定量分析,並用貨幣的形式加以反映,稱為經濟因素或成本因素,可以採用基於選址成本因素的盈虧點平衡評價法、重心法、線性規劃的表上作業法、啟發式演算法等方法進行選址分析評價。而有些因素諸如政策法規、氣候條件、人文環境、環境保護等則是非經濟因素,對這些非經濟因素採用基於選址成本因素的盈虧點平衡評價法、重心法、線性規劃的表上作業法、啟發式演算法等方法評價目前尚存在較大的難度。我國對這些非經濟因素在設施選址上的影響,長期以來一直採用定性的經驗分析方法,此方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設計者個人的經驗和直覺,使得有些決策存在較大的失誤。
設施選址的一個重要原則是應根據系統分析的方法,求得整體優化,同時把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起來,避免決策的失誤。如何採用更加科學的定量分析方法來避免或者減少定性分析方法的個人主觀化色彩,是設施選址定量分析的經典,同時也是亟待解決和完善的問題。
綜合因素評價法是目前設施選址對非經濟因素影響進行定量分析的好方法。它是基於數理統計與概率論分析問題的方法,將非經濟因素進行量化處理,然後用一定的方法計算各選址方案得分,以得分高的方案為合理方案。綜合因素評價法的作用在於可以對影響設施選址的非經濟因素(非成本因素)進行量化分析,為設施選址決策提供重要依據;不僅如此,綜合因素評價法中的因次分析法還可以將影響選址的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一並納入進行計算分析評價,為設施選址決策提供重要依據,這一點是目前盈虧點平衡評價法、重心法、線性規劃的表上作業法、啟發式演算法等方法很難做到的。
綜合因素評價法在設施選址上的應用目前包括加權因素法和因次分析法。
1. 加權因素法
若在設施選址中僅對影響設施選址的非經濟因素進行量化分析評價,一般可以採用加權因素法。
加權因素法的應用步驟是:
(1). 對設施選址涉及的非經濟因素通過決策者或專家打分,再求平均值的方法確定各非經濟因素的權重,權重大小可界定為1—10。
(2). 專家對各非經濟因素就每個備選場址進行評級,可分為五級,用五個字母母音A、E、I、O、U表示。各個級別分別對應不同的分數,A=4分、E=3分、I=2分、O=1分、U=0分。
(3). 將某非經濟因素的權重乘以其對應選址方案該級別分數,得到該因素所得分數。
(4). 將各方案的各種非經因素所得分數相加,即得各方案分數,分數最高的方案即為最隹選址方案。
案例:某配送中心選址,設計了甲、乙、丙、丁四種方案,專家對非經濟因素的權重和評級分數進行確定和對步驟3、4的計算如表1所示:
表1
非經經因素
權 重
各選址方案等級及分數
甲方案
乙方案
丙方案
丁方案
場址位置
9
A/36
E/27
I/18
I8/18
面積和位置
6
A/24
A/24
E/18
U/0
地勢和坡度
2
O/2
E/6
I/6
I/6
風向、日照
5
E/15
E/15
I/10
I/10
鐵路接軌條件
7
I/14
E/21
I/14
A/28
施工條件
3
I/6
O/3
E/9
A/12
同城市規劃的關系
10
A/40
E/30
E/30
I/20
合計
137*
126
105
94
從上表計算結果上可以看出甲方案得分數最高,因此選甲方案場址為佳。
2. 因次分析法
因次分析法是將經濟因素(成本因素)和非經濟因素(非成本因素)按照相對重要程度統一起來,確定各種因素的重要性因子和各個因素的權重比率,按重要程度計算各方案的場址重要性指標,以場址重要性指標最高的方案作為最佳方案。
因次分析法設經濟因素的相對重要性為M,非經濟因素的相對重要性為N,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重要程度之比為m : n,則M= ,N= =1。
(1) 確定經濟因素的重要性因子
設有k個備選場址方案, 為每個備選場址方案的各種經濟因素所反映的貨幣量之和(即該備選場址方案的經濟成本),則:
=
在上式中,取成本的倒數進行比較是為了和非經濟因素進行統一,因為非經因素越重要其指標應該越大,而經濟成本就越高,經濟性就越差,所以取成本倒數進行比較,計算結果數值大者經濟性好。
(2) 確定非經濟因素的重要性因子
非經濟因素的重要性因子 的計算分三個步驟:
[1] 確定單一非經濟因素對於不同候選場址的重要性
即就單一因素將被選場址兩兩比較,令較好的比重值為1,較差的比重值為0。將各方案的比重除以所有方案所得比重之和,得到單一因素相對於不同場址的重要性因子 ,計算公式為:
=
式中: ——單一因素對於備選場址j的重要性因子;
——單一因素所獲得比重值;
——單一因素對於各備選場址的總比重和。
[2] 確定各個因素的權重比率
對於不同的因素,確定其權重比率 可以用上面步驟兩兩相比的方法,也可以由專家根據經驗確定,所有因素的權重比率之和為1。
[3] 將單一因素的重要性因子乘以其權重,將各種因素的乘積相加,得到非經濟因素對各個候選場址的重要性因子 ,計算公式為:
= ·
式中: ——非經濟因素I對備選場址的重要程度;
——非經濟因素I的權重比率;
k——非經濟因素的數目。
(3) 將經濟因素的重要性因子和非經濟因素的重要性因子按重要程度疊加,得到該場址的重要性指標
=M· +N·
式中: ——經濟因素重要性因子;
——非經濟因素重要性因子;
M——經濟因素的相對重要性;
——場址方案的重要性指標(選最高者為最佳方案)
案例:某公司擬建一爆竹加工廠,有三處備選場址方案A、B、C,重要經濟因素成本如下表2所示,非經濟因素主要考慮政策法規、氣候因素和安全因素。就政策因素而言,A方案最寬松,B方案次之,C方案最次;就氣候因素而言,A、B兩個方案相平,C方案次之;就安全因素而言,C方案最好,B方案次之,A方案最差。據專家評估,三種非經濟因素比重為:政策法規因素0.5、氣候因素0.4、安全因素0.1。要求用因次分析法確定最佳場址。
表2
經濟因素
成本(萬元)
A方案
B方案
C方案
原材料
300
260
285
勞動力
40
48
52
運輸費
22
29
26
其他費用
8
17
12
總成本
370
354
375
解;1. 首先確定經濟性因素的重要因子
= =2.703×10
= =2.833×10
= =2.667×10
則: =8.203×10
= = =0.330
同理: = =0.354
= =0.325
2. 確定非經濟因素的重要性因子
首先確定單一因素的重要性因子 :
(1) 政策法規因素比較如下表3
表3
場址
兩兩相比
比重和
A-B
A-C
B-C
A
1
1
2
2/3
B
0
1
1
1/3
C
0
0
0
0
(2) 氣候因素比較如下表4:
表4
場址
兩兩相比
比重和
A-B
A-C
B-C
A
1
1
2
2/4
B
1
1
2
2/4
C
0
0
0
0
(3) 安全因素比較如下表5
表5
場址
兩兩相比
比重和
A-B
A-C
B-C
A
0
0
0
0
B
1
0
1
1/3
C
1
1
1
2/3
3. 各非經濟因素匯總如下表6:
表6
因素
A方案
B方案
C方案
權重
政策法規
2/3
1/3
0
0.5
氣候條件
2/4
2/4
0
0.4
安全因素
0
1/3
2/3
0.1
4. 計算各選址方案非經濟因素重要性因子
= ×0.5+ ×0.4+0×0.1=0.533
= ×0.5+ ×0.4+ ×0.1=0.4
=0×0.5+0×0.4+ ×0.1=0.067
5. 計算總的重要性指標
=M· +N·
假定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同等重要
則: M=N=0.5
=0.5×0.330+0.5×0.533=0.4315
=0.5×0.343+0.5×0.4=0.3726
=0.5×0.325+0.5×0.067=0.196
根據以上計算,A方案重要性指標最高,故選A方案作為建廠場址。
假定經濟因素權重為0.7,非經濟因素權重為0.3
則: =0.7×0.330+0.3×0.533=0.3909
=0.7×0.343+0.3×0.4=0.3601
=0.7×0.325+0.3×0.067=0.2485
根據以上計算,A方案重要性指標最高,故選A方案作為建廠場址。
四、倉庫選址的程序和步驟
在進行倉庫選址時,可以按照圖3-2中所示的程序進行。具體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市場適應性,購置土地條件,服務質量,總費用;商流、物流的職能及其他
多個倉庫選址方法(如鮑摩-瓦爾夫模型)
NO
單一倉庫選址方法(如重心法等)
選址的約束條件
地理、地形、地價、環境、交通條件、勞動條件及有關法律的研究
確定選址結果
復查
地址篩選
收集整理資料
地圖、地價、業務量、費用分析、配送路線、設施現狀的分析及需求預測
物流系統的現狀分析
選址約束條件分析
定量分析
結果評價
YES
圖3-2 倉庫的選址程序
⒈選址約束條件分析
選址時,首先要明確建立倉庫的必要性、目的和意義;然後根據物流系統的現狀進行分析,制定物流系統的基本計劃,確定所需要了解的基本條件,以便大大縮小選址的范圍。
⑴需要條件。它包括倉庫的服務對象——顧客的現在分布情況及未來分布情況的預測、貨物作業量的增長率及配送區域的范圍。
⑵運輸條件。應靠近鐵路貨運站、港口和公共卡車終點站等運輸據點;同時,也應靠近運輸業者的辦公地點。
⑶配送服務的條件。向顧客報告到貨時間、發送頻次,根據供貨時間計算的從顧客到倉庫的距離和服務范圍。
⑷用地條件。是用現有的土地還是重新取得地皮?如果重新取得地皮,那麼地價有多貴?地價允許范圍內的用地分布情況如何?
⑸法規制度。根據指定用地區域等法律規定,有哪些地區不允許建立倉庫。
⑹流通職能條件。商流職能是否要與物流職能分開?倉庫是否也附有流通加工的職能?如果需要,從保證職工人數和通勤方便出發,要不要限定倉庫的選址范圍?
⑺其他。不同的物流類別有不同的特殊需要,如為了保持貨物質量的冷凍、保溫設施,防止公害設施或危險品保管等設施,對選址都有特殊要求,是否有滿足這些條件的地區?
⒉搜集整理資料
選擇地址的方法,一般是通過成本計算。也就是將運輸費用、配送費用及物流設施費用模型化,採用約束條件及目標函數建立數學公式,從中尋求費用最小的方案。但是,採用這種選擇方法,尋求最優的選址解時,必須對業務量和生產成本進行正確的分析和判斷。
⑴掌握業務量。選址時,應掌握的業務量包括如下內容:
①工廠到倉庫之間的運輸量;
②向顧客配送的貨物數量;
③倉庫保管的數量;
④配送路線別的業務量。
由於這些數量在不同時期會有種種波動,因此要對所採用的數據進行研究。另外,除了對現狀的各項數據進行分析外,還必須確定設施使用後的預測數值。
⑵掌握費用。選址時,應掌握的費用如下:
①工廠至倉庫之間的運輸費;
②倉庫到顧客之間的配送費;
③設施、土地有關的費用及人工費、業務費等。
由於①和②兩項的費用隨著業務量和運送距離的變化而變動,所以必須對每噸公里的費用進行成本分析;③項包括可變費用和固定費用,最好根據可變費用和固定費用之和進行成本分析。
⑶其他。用縮尺地圖表示顧客的位置、現有設施的配置方位及工廠的位置,並整理各候選地址的配送路線及距離等資料。對必備車輛數、作業人員數、裝卸方式、裝卸機械費用等要與成本分析結合起來考慮。
⒊地址篩選
在對所取得的上述資料進行充分的整理和分析,考慮各種因素的影響並對需求進行預測後,就可以初步確定選址范圍,即確定初始候選地點。
⒋定量分析
針對不同情況選用不同的模型進行計算,得出結果。如對多個倉庫進行選址時,可採用奎漢·哈姆勃茲模型、鮑摩—瓦爾夫模型、CELP法等;如果是對單一倉庫進行選址,可採用重心法等。
⒌結果評價
結合市場適應性、購置土地條件、服務質量等條件對計算所得結果進行評價,看其是否具有現實意義及可行性。
⒍復查
分析其他影響因素對計算結果的相對影響程度,分別賦予它們一定的權重,採用加權法對計算結果進行復查。如果復查通過,則原計算結果即為最終結果;如果復查發現原計算結果不適用,則返回第3步繼續計算,直至得到最終結果為止。
⒎確定選址結果
在用加權法復查通過後,則計算所得的結果即可作為最終的計算結果;但是,所得解不一定為最優解,可能只是符合條件的滿意解。
『貳』 簡述短期生產經營決策的方法有哪些
短期生產經營決策分析常用的方法主要分為兩大類:確定型決策分析方法和非確定型決策分析方法。
確定型決策分析方法包括:
(1)差量分析法;
(2)貢獻邊際分析法;
(3)本量利分析法;
(4)邊際分析法;
(5)線性規劃法。
(2)利用成本平衡點該如何進行決策擴展閱讀:
在決策過程中,可能會發生許多問題,這些問題不一定都做為決策的對象。必須經過篩選歸納,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找出問題的症結。一般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明確目標概念,不能模稜兩可。
(一)目標要有量的規定性。對無法定量考核的。要採用測量法進行定性分析。使其具有可衡量的標准。
(二)目標的完成要與時間限制。
(三)目標實施必須與經濟責任制緊密結合起來,不落實經濟責任制,目標就不能實現。
二、要確定決策目標的價值准則,即常說的「值得不值得」,要進行經濟效益分析。
三、因為減少局限性,消除片面性,擬定方案和選擇方案不能出自一人或一部分人之手。要集思廣益,博採眾長。傾聽各方面的意見,領導審定方案時,即要重視下級的意見,又不能為下級所左右,選擇的最佳方案應具有權威性和法律性,並對決策後果負責,專業部門不能越俎代庖。
『叄』 請闡述物流服務與物流成本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進行決策。
答:物流系統的基本產出即為物流服務,物流系統產出的多少,可以用服務水平的高低來衡量與評價。在物流過程中,為了提供有關的服務,必然要佔用和消耗一定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這些勞動的貨幣表現即為物流成本。
從物流服務和成本追求的目標來說,兩者之間存在著一種矛盾對立的狀態。從物流服務的角度講,要求物流提供盡可能高的服務水平,而從成本的角度講,又要求物流過程產生盡可能低的成本。這樣,在高水平的服務需求和低物流成本之間就產生對立矛盾,存在著一種「二律背反」的狀態。因此,將物流系統目標定為謀求最高的服務水平和最低的物流成本只是一種理想化、絕對化的目標,在現實中兩者是不可能同時成立的。
根據物流服務與成本之間的關系,在物流管理中既不能片面地強調服務水平而不計成本,不考慮經濟效益,也不能單純地追求降低成本而忽視生產和銷售的需要。在管理中,當謀求某一項目標可以達到,而另一項目標卻不能同時達到時,應該權衡利弊,進行抉擇,用綜合的方法求得兩者之間的平衡,以取得最佳的綜合經濟效益。所以,物流管理的任務是在服務與成本之間尋找平衡點,正確協調和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
『肆』 制定虧盈平衡點,需要考慮哪些方面
假定利潤為零和利潤為目標利潤時,先分別測算原材料保本采購價格和保利采購價格;再分別測算產品保本銷售價格和保利銷售價格。
盈虧平衡點(Break Even Point,簡稱BEP)又稱零利潤點、保本點、盈虧臨界點、損益分歧點、收益轉折點。通常是指全部銷售收入 等於全部成本時(銷售收入線與總成本線的交點)的產量。以盈虧平衡點的界限,當銷售收入高於盈虧平衡點時企業盈利,反之,企業就虧損。盈虧平衡點可以用銷售量來表示,即盈虧平衡點的銷售量;也可以用銷售額來表示,即盈虧平衡點的銷售額。
『伍』 誰知道如何運用成本決策方法進行分析
1、新產品開發的決策分析
新產品開發的決策主要是利用企業現有剩餘生產能力或老產品騰出來的生產能力開發新產品,對不同新產品開發方案進行的決策.這時,應採用差量損益分析法。
2、虧損產品應否停產決策分析
某種產品發生虧損是企業經常遇到的問題。虧損產品按其虧損情況分為兩類,一是實虧損產品,即銷售收入低於變動成本,這種產品生產越多,虧損越多,必須停止生產;但如果是國計民生急需的產品,應從宏觀角度出發,技術虧損仍應繼續生產;另一類是虛虧損產品,即銷售收入高於變動成本,這種產品對企業還是有貢獻的,應分別不同情況進行決策。這時,應採用差量損益分析法。
3、半成品是否進一步加工決策分析
半成品是企業連續生產的中間產品,有的既可以直接出售,也可以對其進一步加工後再出售,如紡織業的棉紗等。當然,完工產品的售價要比半成品售價高些,但繼續加工要追加變動成本,有時還可能追加固定成本。對於這類問題的決策,需視進一步加工後增加的收入是否超過進一步加工過程中追加的成本而言,如果前者大於後者,則繼續加工方案較優;反之。如果前者小於後者,則應選擇直接出售半成品的方案。需要注意的是,決策中必須考慮半成品與產成品數量上的投入產出關系,以及企業現有的進一步加工能力。這時,應採用差量損益分析法。
4、聯產品是否進一步加工決策分析
聯產品是指利用同一材料,經過同一加工過程生產出來的若干種經濟價值較大的多種產品的總稱。通常聯產品產出結構比較穩定,在分離後,有的聯產品可以直接出售,有的可以繼續加工再出售。聯產品分離前的成本稱為聯合成本;分離後的繼續加工的成本稱為可分成本。進行此類問題的決策與半成品是否繼續加工的決策類似,聯產品分離前的聯合成本屬於沉沒成本,決策中不予考慮,只有繼續加工發生的可分成本才是決策相關的成本。這時,應採用差量損益分析法。
5、合理組織生產的決策分析
6、零部件自製或外購的決策分析
企業零部件的取得有兩個途徑,一是自製,一是外購。在既可自製又可外購的情況下,從節約成本的角度講,就存在是自製合算還是外購合算的問題。這類問題的決策不需考慮原有的固定成本,它屬於沉默成本,與決策無關,只要比較兩個不同方案的相關成本即可。這時,應採用相關成本法。
7、採用幾種工藝的決策分析
企業生產的產品或零件可能採用幾種不同的方案進行生產或加工。在選擇比較先進的生產方案時,一般設備比較先進,其單位變動成本可能較低,但固定成本會很高;而選擇比較落後的生產工藝方案時,雖然固定成本較低,但單位變動成本卻較高。不同工藝方案的選擇與一定的產銷量范圍相聯系。對於這類問題的決策可採用成本無差別點法進行分析比較。
8、最佳訂貨批量的決策分析
實際經營中,企業為了不使生產中斷,需保持一定的存貨,這樣某種存貨就存在全年采購幾次,每次采購多少的問題,即訂貨批量(Q)的決策問題。與訂貨批量相關的成本是訂貨成本和儲存成本。
9、最佳生產批量的決策分析
成批生產企業通常存在全你那應分幾批組織生產,每批應生產多少件產品最為經濟合理的決策問題。這類問題的決策類似於最佳訂貨批量的決策,可以利用邊際分析法進行決策。
10、最佳質量成本的決策分析
產品質量是產品的生命,產品質量好,則產品暢銷;否則,質量差,則產品滯銷。但過高且過剩的質量會使產品成本上升,從而導致企業的利潤下降,因此存在產品最佳質量成本的決策問題。
『陸』 如何運用本量利分析進行經營決策分析
本量利分析是指在對成本按形態劃分的基礎上就成本、業務量、利潤三者之間的依存關系所進行的分析。即以數量化的會計圖形來揭示售價、銷量、單位變動成本、固定成本總額以及利潤等有關因素之間內在的、規律性的聯系。
本量利分析是現代成本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運用本量利分析不僅可為企業完成保本、保利條件下應實現的銷售量或銷售額的預測,而且若將其與風險分析相聯系,還可為企業提供化解經營風險的方法和手段,以保證企業既定目標的實現;若將其與決策相結合,可幫助企業進行有關的生產決策、定價決策和投資項目的不確定性分析。此外,本量利分析還可成為編制全面預算和控製成本的基礎。 促使人們研究成本、數量和利潤之間關系的動因,是因為傳統的成本分類不能滿足企業決策、計劃和控制的要求。企業的這些內部經營管理工作,通常以數量為起點,而以利潤為目標。企業管理人員在決定生產和銷售數量時,非常想知道它對企業利潤的影響。
管理人員需要一個數學模型,這個模型應當除了業務量和利潤之外都是常數,使業務量和利潤之間建立起直接的函數關系。這樣,他們可以利用這個模型,在業務量變動時估計其對利潤的影響,或者在目標利潤變動時計算出完成目標所需要的業務量水平。建立這樣一個模型的主要障礙是成本和業務量之間的數量關系不清楚。為此,人們首先研究成本和業務量之間的關系,並確立了成本按性態的分類,然後在此基礎上明確成本、數量和利潤之間的相互關系。 本量利相互關系的研究,以成本和數量的關系研究為基礎,它們通常被稱為成本性態研究。所謂成本性態,是指成本總額對業務量的依存關系。在這里,業務量是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水平的標志量。成本有不同的性態,大體上可以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固定成本是不受業務量影響的成本,變動成本是隨業務量增長而正比例增長的成本。在把成本分解成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後,再把收入和利潤加進來,成本、銷量和利潤的關系就可以統一於一個數學模型。
建立本量利方程式涉及的基本因素包括以下5個,即售價、單位變動成本、產銷量、固定成本總額,目標利潤。依據上述諸因素之間的關系,即可建立有關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方程式。 目標利潤=銷售收入-銷售成本=銷售收入-(變動成本總額+固定成本總額) 保本點,是指能使企業達到保本狀態的業務量的總稱。既在該業務量水平上,企業收入與變動成本之差剛好與固定成本持平。
盈虧平衡分析分析 盈虧臨界分析是本量利分析的一項基本內容,亦稱損益平衡分析或保本分析。它主要研究如何確定盈虧臨界點、有關因素變動對盈虧臨界點的影響等問題。並可以為決策提供在何種業務量下企業將盈利,以及在何種業務量下會出現虧損等信息。
我們在後面的案例分析中將主要考慮盈虧臨界點的確定問題,在這里,我們先給出盈虧臨界點的概念和一些基本公式。 盈虧臨界點,是指企業收入和成本相等的經營狀態,即邊際貢獻等於固定成本時企業所處的既不盈利又不虧損的狀態。通常用一定的業務量來表示這種狀態。
利潤=單價*銷量-單位變動成本*銷量-固定成本,令利潤等於零,此時的銷量為盈虧臨界點銷售量。
盈虧臨界點銷售量=固定成本/(單價-單位變動成本) 盈虧臨界點銷售額=固定成本/邊際貢獻率
盈虧臨界點作業率=盈虧臨界點銷售量/正常銷售量,這個比率表明企業保本的業務量在正常業務量中所佔的比重。由於多數企業的生產經營能力是按正常銷售量來規劃的,生產經營能力與正常銷售量基本相同,所以,盈虧臨界點作業率還表明保本狀態下的生產經營能力的利用程度。
如將成本、銷量、利潤的關系反映在直角坐標系中,即成為本量利圖,因其能清晰地顯示企業不盈利也不虧損時應達到的產銷量,故又稱為盈虧臨界圖或損益平衡圖。用圖示表達本量利的相互關系,不僅形象直觀、一目瞭然,而且容易理解。
『柒』 成本決策的成本決策的方法
成本決策的方法很多,因成本決策的內容及目的不同而採用的方法也不同,主要有總額分析法、差量損益分析法、相關成本分析法、成本無差別點法、線性規劃法、邊際分析法等。 總額分析法以利潤作為最終的評價指標,按照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的模式計算利潤,由此決定方案取捨的一種決策方法。之所以稱為總額分析法,是因為決策中涉及到的收入和成本是指各方案的總收入和總成本,這里的總成本通常不考慮它們與決策的關系,不需要區分相關成本與無關成本。這種方法一般通過編制總額分析表進行決策。
此法便於理解,但由於將一些與決策無關的成本也加以考慮,計算中容易出錯,從而會導致決策的失誤,因此決策中不常使用。 所謂差量是指兩個不同方案的差異額。差量損益分析法是以差量損益作為最終的評價指標,由差量損益決定方案取捨的一種決策方法。計算的差量損益如果大於零,則前一方案優於後一方案,接受前一方案;如果差量損益小於零,則後一方案為優,舍棄前一方案。
差量損益這一概念常常與差量收入、差量成本兩個概念密切相聯。所謂差量收入是指兩個不同備選方案預期相關收入的差異額;差量成本是指兩個不同備選方案的預期相關成本之差;差量損益是指兩個不同備選方案的預期相關損益之差。某方案的相關損益等於該方案的相關收入減去該方案的相關成本。可見決策中確定的差量收入。
差量成本以及差量損益必須堅持相關性原則,凡與決策無關的收入、成本、損益均應予以剔除。
差量損益的計算有兩個途徑,一是依據定義計算,二是用差量收入減去差量成本計算,決策中多採用後一方式計算求得。差量損益分析法適用於同時涉及成本和收入的兩個不同方案的決策分析,常常通過編制差量損益分析表進行分析評價。
決策中須注意的問題是,如果決策中的相關成本只有變動成本,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直接比較兩個不同方案的貢獻邊際,貢獻邊際最大者為最優方案。 相關成本分析法是以相關成本作為最終的評價指標,由相關成本決定方案取捨的一種決策方法。相關成本越小,說明企業所費成本越低,因此決策時應選擇相關成本最低的方案為優選方案。
相關成本分析法適用於只涉及成本的方案決策,如果不同方案的收入相等,也可以視為此類問題的決策。這種方法可以通過編制相關成本分析表進行分析評價 成本無差別點法是以成本無差別點業務量作為最終的評價指標,根據成本無差別點所確定的業務量范圍來決定方案取捨的一種決策方法。這種方法適用於只涉及成本,而且業務量未知的方案決策。
成本無差別業務量又稱為成本分界點,是指兩個不同備選方案總成本相等時的業務量。
如果業務量X的取值范圍在0<X<X0時,則應選擇固定成本較小的Y2方案;如果業務量在X>X0的區域變動時,則應選擇固定成本較大的Y1方案;如果X=X0,說明兩方案的成本相同,決策中選用其中之一即可。
應用此法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備選方案超過兩個以上方案進行決策時,應首先兩兩方案確定成本無差別點業務量,然後通過比較進行評價,比較時最好根據已知資料先做圖,這樣可以直觀地進行判斷,不容易失誤,因為圖中至少有一個成本無差別點業務量沒有意義,通過做圖,可以剔除不需用的點,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綜合判斷分析 線性規劃法是數學中的線性規劃原理在成本決策中的應用,此法是依據所建立的約束條件及目標函數進行分析評價的一種決策方法。其目的在於利用有限的資源,解決具有線性關系的組合規劃問題。基本程序如下:
確定約束條件。即確定反映各項資源限制情況的系列不等式。
確定目標函數。它是反映目標極大或極小的方程。
確定可能極值點。為滿足約束條件的兩方程的交點,常常通過圖示進行只管反映。
進行決策。將可能極值點分別代入目標函數,使目標函數最優的極值點為最優方案。 實際經營中,企業為了不使生產中斷,需保持一定的存貨,這樣某種存貨就存在全年采購幾次,每次采購多少的問題,即訂貨批量(Q)的決策問題。與訂貨批量相關的成本是訂貨成本和儲存成本。
訂貨成本是指為取得購貨訂單而支付的成本。如支付的辦公費、差旅費、電報電話費和郵費等。如果每次訂貨的成本為已知,全年該項存貨的年需要量為確定值,則訂貨成本與訂貨批量的關系有如下公式:
年訂貨成本=某存貨全年需要量÷訂貨批量×每次訂貨成本
儲存成本是指為保持存貨而發生的成本。如存貨佔用資金應計的利息,倉儲人員工資、保險費及存貨破損和變質的損失等。如果某種存貨的單位年儲存成本為已知,則儲存成本與訂貨批量的關系有如下公式:
年儲存成本=平均儲存量×單位年儲存成本
=訂貨批量÷2×單位年儲存成本
訂貨成本與訂貨次數直接相連,而儲存成本卻與訂貨批量直接相連,由此決定訂貨成本與儲存成本隨訂貨批量的增減變化而呈相反方向變動,當每次訂貨的數量逐漸增測4,全年的訂貨次數將減少,這樣訂貨成本也隨之減少,而儲存成本卻隨著訂貨數量的增加而增加;反之,當每次訂貨的數量逐漸減少時,全年的訂貨次數將增加,由此導致訂貨成本隨之增加,但儲存成本卻隨著訂貨數量的減少而減少。由於訂貨成本與儲存成本的變動性質相反,因此就存在全年訂貨幾次,每次訂貨多少最為合理的最佳訂貨批量的決策問題。所謂最佳訂貨批量是指使存貨相關總成本最低時的訂貨批量。對於此類問題的決策可以採用邊際分析法進行決策。
假設企業所購存貨足以滿足生產之需要,即不存在缺貨現象;另外還假設存貨能夠集中到貨,而不是陸續到貨。在這種情況下,與訂貨批量有關的成本可以用公式表示。 成批生產企業通常存在全你那應分幾批組織生產,每批應生產多少件產品最為經濟合理的決策問題。這類問題的決策類似於最佳訂貨批量的決策,可以利用邊際分析法進行決策。
最佳生產批量決策時考慮的相關成本有兩個:調整准備成本和儲存成本,至於生產過程中發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成本,與此決策無關,不必考慮。調整准備成本是指每批產品投產前為做好准備工作而發生的成本。如產品生產前發生的調整機器、准備工具模具。清理現場、布置生產線等的成本支出。這類成本每次的發生額基本相等,它與生產數量沒有直接聯系,而與批次成正比,批次越多,調整准備成本就越高;反之,則越低。儲存成本是指產品或零部件在儲存過程中所發生的成本。如倉庫及其設備的維修費、折舊費、保險費、保管人員工資、利息支出等。這類成本與批次的多少無直接聯系,而與生產批量成上比變化,批量越大,儲存成本就越高;反之,則越低。顯然調整准備成本及儲存成本隨生產批量的變化而呈相反方向變動,生產批量越大,儲存成本越高,但調整准備成本則越低。如果產品或零部件的全年生產量、每次調整准備成本、單位產品或者部件的年儲存成本為已知,全年發生的調整准備成本和儲存成本與每批生產批量Q的關系用公式表示。
由於調整准備成本與儲存成本是性質相反的兩類成本,因此存在最佳生產批量的決策問題。最佳生產批量是指與生產批量有關的全年調整准備成本和全年儲存成本之和最低時的生產批量。
如果企業用同一生產設備輪換分批生產幾種產品或零部件,在這種情況下,不能簡單的套用上述公式來計算每種產品或零部件的生產批量,因為它們每批的最佳生產批量不盡相同,而批次卻應保持一致。可以依據年調整准備成本和年儲存成本之和最低原理來確定其共同的最佳生產批次,利用微分極值原理進行推導。 產品質量是產品的生命,產品質量好,則產品暢銷;否則,質量差,則產品滯銷。但過高且過剩的質量會使產品成本上升,從而導致企業的利潤下降,因此存在產品最佳質量成本的決策問題。
質量成本包括預防成本、檢驗成本、內部質量損失成本和外部質量損失成本四項內容。所謂預防成本是指為保證產品質量達到一定水平而發生的各種費用。如新產品評審費、質量審核費、質量情報費和質量獎勵費務所謂檢驗成本是指為評估和檢察產品質量而發生的費用。如進貨檢驗費、產品試驗費、產品檢查費等;所謂內部質量損失成本是指生產過程中因質量問題而發生的損失成本。如報廢損失、返修損失、事故分析處理費等;所謂外部質量損失成本是指產品銷售後,因產品質量不過關而發生的費用支出。如賠償費用、退貨損失、保修費用和折價損失等。
預防和檢驗成本隨著產品質量的提高會上升,而內部和外部質量損失成本則隨著產品質量的提高卻明顯下降,由於這兩類成本性質相反,因此就存在最佳質量成本的決策。所謂最佳質量成本是指使得質量成本四項內容之和最低時的質量水平。
如果以F表示單位產品成本的內部質量損失,r表示合格品率,(1-r)表示廢品率,則每件合格品負擔的質量損失成本川的計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