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股票軟體顯示的成本價是什麼意思
股票軟體里參考成本價是指買入的手續費,但不包括賣出的手續費。
成本價是指企業取得存貨的入賬價值,企業會計准則中規定:存貨應當以其成本入賬,存貨的取得主要通過外購和自製兩種途徑。從理論上講,企業無論從何種途徑取得存貨,凡與取得存貨有關的支出,均應計入存貨的歷史成本或實際成本之中。《企業會計准則-存貨》中規定:存貨成本包括采購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其中采購成本一般包括采購價格。進口關稅和其他稅金,運輸費,裝卸費,保險費及其他可以直接歸屬到存貨采購的費用.商品流通企業的商品采購成本包括采購價格,進口關稅其他稅金等。存貨的加工成本包括直接人工按照一定的方法分配的製造費用。其他成本是指除采購成本,加工成本以外的,使存貨達到目前場所和狀態所發生的其他支出,如為特定客戶設計產品所發生的設計費,生產過程中投入的其他輔助材料費用,生產過程中設備的折舊費,水電汽等其他與生產有關的費用。
2. 歷史成本原則是什麼
歷史成本原則又稱實標成本原則,是指企業的各種資產應當按取得或購建時發生的實際成本對價,而且即使物價變動,一般也不進行調整。
其主要內容是:企業取得的各種財產物資,應以其購進或建造時發生的原始成本即實際成本人賬,並以此作為分攤和轉作費用成本的依據。當物價變動時,除國家另有規定外,不得調整其賬面價值。按實際成本計價,能防止隨意性,使會計信息真實可靠,便於了解和比較。
實際成本原則主要用以確定財產物資的入賬金額。
(2)股票的歷史成本是什麼擴展閱讀
會計上,企業資產價值通常以歷史成本為基礎,以公允價值為輔,這是真實、准確、完整地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要求。
企業持有資產的價值,可能因為自然環境、技術革新、市場環境等因素而發生變化,比如企業持有的股票因股價上漲導致賬面值比取得成本高、亦或者持有的存貨因技術革新而無人問津,從而導致存貨可變現凈值小於成本......這些都可能導致資產的歷史成本和賬面價值出現差異。
實施條例從企業會計准則中引入了資產計稅基礎的概念:歷史成本為本。一般情況下不得調整計稅基礎,減少資產價值變動對所得稅的影響,以不變應萬變。考慮到實務中的需要,計稅基礎並非一成不變,符合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的可以調整計稅基礎。
3. 歷史成本原則
歷史成本原則亦稱原始成本或實際成本原則,指對會計要素的記錄,應以經濟業務發生時的取得成本為標准進行計量計價。按照會計要素的這一計量要求,資產的取得、耗費和轉換都應按照取得資產時的實際支出進行計量計價和記錄;負債的取得和償還都按取得負債的實際支出進行計量計價和記錄。資產減負債訴所有者權益自然也是歷史成本計價的,有別於報表日的重置價值、變現價值和市價。
採用歷史成本原則的初衷是認為資產負債表的目的不在於以市場價格表示企業資產的現狀,而在於通過資本投入與資產形成的對比來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這種對比需以歷史成本為基礎。
4. 股票成本指的是什麼
成本包括你買入股票時的成交金額,以及買入時收取的手續費。
買進費用:傭金是成交金額的千分0.3到千分之3+過戶費每1手收0.06元(滬市收,深市不收)+其他費用0-5元不等。
賣出費用:傭金是成交金額的千分0.3到千分之3+過戶費每1手收0.06元(滬市收,深市不收)+其他費用0-5元不等+印花稅成交金額的千分之1。
傭金不足5元時,按5元收。
如果傭金千分之3的股票帳戶,買賣一次的手續費超過千分之七,如果是傭金千分之0.3的股票帳戶,買賣一次的手續費只有千分之1.6(買賣價格相同的情況下且單筆傭金超過5元)。
5. 歷史成本和公允價值好像沒區別啊 比如去商店買東西10元 那麼歷史成本就是10元啊
公允價值一般指股票等市場上隨時可以自由買賣的
如你10餘額9日購買股票1000股,8元每股,那麼歷史成本8000元
到11餘額30日,股票9元每股了,公允價值就是9000元了
希望可以幫助你
6. 股票的成本價是什麼意思
股票中的成本價是指用戶在購入該只股票時產生的總費用,大陸股市規定是,買入時不收印花稅,只有手續費,然後該總金額除以用戶購入的股票總股數,就是用戶目前看到的成本價,現行規定是買入時,交納手續費,賣出時,交給手續費及印花稅。
交易傭金一般是買賣金額的0.1%-0.3%,每筆最低傭金5元,印花稅是買賣金額的0.1%(基金,權證免稅)。
上海每千股股票要1元過戶手續費(基金、權證免過戶費),不足千股按千股算。
由於每筆最低傭金5元,所以每次交易為5÷傭金比率、約為(1666-5000)元比較合算. 如果沒有每筆委託費,也不考慮最低傭金和過戶費,傭金按0.3%,印花稅0.1%算,買進股票後,上漲0.81%以上賣出,可以獲利。
(6)股票的歷史成本是什麼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成本的計算,也包括買價成本的計算和交易費用的計算。這里只說明交易費用的計算問題。由於股票投資中的印花稅和過戶費,不但計算方法與債券完全相同,而且現行收費標准也完全一致。
股票買賣中傭金的計算基礎與債券買賣中傭金的計算基礎相同,也是成交金額,但所規定的計算比例卻有較大的差異。其具體規定是:
A種股票買賣的計算比例為0.35%,但最低起點為10元。B種股票買賣則按成交金額的大小,規定不同的計算比例。成交金額在50萬元以下的,比例為0.6%,起點為20元。
成交金額在50萬元—500萬元的,比例為0.5%;成交金額在500萬元以上的,比例為0.4%。
7. 我老爺問大家:怎樣查以前股票的成本價 求你們了 幫幫偶老爺吧
你能說的明白點嗎,是想查詢自己購買的股票成本價,還是想查詢一隻股票的歷史價格,也叫股票歷史成本,如果是想查詢股票的歷史成本的這個很簡單只要下載個免費的抄股軟體,比如大智慧,你選一定一隻股票後,按F5鍵切換(切換到K線圖),然後在空白處右擊滑鼠:復權――向前復權。這樣是反應股價真實的走勢。你再按F8鍵切換日K線、周K線、月K線、季K線、年K線,根據自己的需要分析不同周期下的K線圖。,你滑鼠指向具體日期的K線圖就能給出具體價格。如果是想看自己購買的股票的歷史成交價格的話,可以打你購買股票那裡的客服電話咨詢!
8. 股票的賬面價值與票面價值有什麼區別
股票的賬面價值與票面價值區別:賬面價值:「股票凈值」或「每股凈資產」,沒有優先股的條件下,每股賬面價值=公司凈資產/發行在外的普通股票股數。公司凈資產=公司資產總額-負債總額=股東權益價值。賬面價值不等於市場價值,因為賬面價值反映的是歷史成本,不反應未來發展。;票面價值,它是指股票標明的金額,票面價值:「面值」,股票票面上標明的金額,這種股票叫「有面額股票」。面值只在初次發行時有意義,以面值發行,叫「平價發行」;高於面值發行,叫「溢價發行」。
一,股票的面值
股份公司在發行的股票票面上所標明的金額,即票面金額就是股票的面值。股票面值是以每股為單位的,上市公司將其資本劃分為若乾股,其中每一股所代表的資本額即為每股股票的面值。因此,一般而言股票的面值是固定的,也有某些股票是沒有面值的。其主要作用就是用來確定每股股份對上市公司所佔用的比例。
二,股票市值
股票的市值是指股票的市場價值,也可以說是股票的市場價格,包括發行價和現價(交易買賣價格)。股票上市交易後,價格總是在不斷變化的,其高低是有市場來決定的。面值與市值往往都是不一致的。一般而言,股票在第一次發行時,其發行價是不會低於其面值的,而隨著市場的波動,其有時會高於面值,有時也會低於面值。
三,股票賬面價值又稱股票凈值或每股凈資產,是每股股票所代表的實際資產的價值。每股賬面價值是以公司凈資產減去優先股賬面價值後,除以發行在外的普通股票的股數求得的。股票的市場價格一般是指股票在二級市場上交易的價格。股票的市場價格由股票的價值決定,但同時受到許多其他因素的影響。
其中,供求關系是直接的影響因素,其他因素都是通過作用於供求關系而影響股票價格的。由於影響股票價格的因素復雜多變,所以股票的市場價格呈現出高低起伏的波動性特徵。
通常情況下,股票賬面價值並不等於股票的市場價格,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會計價值通常反映的是歷史成本或按某種規則計算的公允價值,並不等於公司資產的實際價格:二是賬面價值並不反映公司的未來發展前景。
9. 歷史成本機會成本等等
關於歷史成本、機會成本以及沉沒成本的通俗解釋:
歷史成本比較容易理解,和財務會計中的含義一樣,是指投資一項資產所實際支付的成本。如購買固定資產支付了1萬元,則1萬元為該固定資產的歷史成本。
機會成本是指有兩種以上的投資選擇時,投資其中一種項目而失去了對其他項目投資可能帶來的收益。如一筆資金你投資購買了股票,可以賺5萬元,但如投資期貨可以賺3萬元,則3萬元就是該項投資的機會成本。
沉沒成本是指已經支付無法收回的成本。如你買了一件衣服500元,但你不喜歡了,但這500元卻收不回來了,這500元就是沉沒成本。
10. 什麼是歷史成本;什麼是實際成本
歷史成本原則是會計學中的重要方法.
歷史成本原則是指指企業的各種資產應按其取得或購建時發生的實際成本進行核算。所謂實際成本,就是取得或製造某項財產物資時所實際支付的現金或其他等價物。實際成本核算原則要求對企業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等項目的計量應當基於經濟業務的實際交易價格或成本,而不考慮隨後市場價格變動的影響。按照實際成本原則進行計量,有助於各項資產、負債項目確認與計量結果的檢查與控制;同時,也使收入與費用的配比建立在實際交易的基礎上,能夠促進會計核算與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當然,在貨幣購買力變動和物價上漲時,按歷史成本計價,就不能確切地反映企業資產的價值。因此,為了保證會計信息的相關性,企業出於自身經營管理的需要,也不排除企業自願在歷史成本基礎上對會計數據作出調整,以反映物價變動對企業財務狀況的影響。但是對外報告的會計報表,必須堅持歷史成本原則。
"歷史成本法縮股全流通"我個人理解是按歷史成本法核算該公司的非流通股本在公司股票上市流通之前的真實價值,然後以這部分價值扣除通貨膨脹和利息收益等因素後計算現在這部分非流通股票上市流通的價格,然後縮股。這樣可以在不損害全體流通股股東利益的情況下實現該公司股票的全流通。
如何縮股?
縮股的方法是:選擇一個時點,以每隻股票的每股凈資產與該股的收盤價(或一定時期平均價)進行縮股,縮股後重新進行股權登記,縮股後的非流通股可以進行流通。
步驟為:
A:選擇一個時點,如11月30日市場休市一個月開始縮股。
B:每支股票開始縮股。縮股率=每股流通股的某時點收盤價(或一定時期加權平均價)/每股凈資產。非流通股經過縮股後的數量=某支股票非流通股量/縮股率。縮股後可流通股數量=原流通股數量+非流通股縮股後數量。
C:在這一個月之內進行工商重新登記和股權注冊調整。
D:恢復開市,有條件地允許縮股後的原非流通股流通。
以天士力(600535)為例:
天士力總股本19000萬股,流通A股5000萬元,境內法人股14000萬股,三季度每股凈資產5.4元,每股收益0.40元。11月15日收盤價為21.2元。
縮股率=21.2/5.4=3.9
非流通股經過縮股後的數量=14000/3.9=3590萬股。
縮股後可流通股數量=5000+3590=8590萬股。
每股收益0.885元,如果股價仍維持在21.2元,市盈率為23.9倍,比現在的市盈53倍降低很多。
縮股會不會給非流通股股東造成很大損失?
不會!非流通股的價值體現是以凈資產為基礎的,財政部允許國有股以凈資產或略高於凈資產的價格轉讓給民營企業或外國投資者的政策,已經說明財政部承認其所持有的非流通股中的國有股部份的股票價值。按凈資產賣方和按凈資產縮股後在二級市流通在理論上價值是相等的,以天士力為例,縮股前的14000萬非流通股以每股5.4元的凈資產計算的價值總和與縮股後3590萬股以每股21.2元的市價計算價值總和相等,都是7.5億元。當然,縮股後,個股的股價是有分化的,上漲的股票,非流通股股東的財產就會升值,下降的股票的股東的財產就會縮水。
縮股會不會給二級市場造成很大沖擊?
不會!二級市場資金不是固定不變的,在市場具有投資價值時,就會吸引部分場外資金,相反,場內資金也會離去,如果實現了縮股,市盈率下降到價值區域,社保基金的入市,外資的進入才會成為現實;縮股後的原非流通股的流通會受到分期賣出或賣出報告等規范性的限制,不會給市場造成集中性沖擊;很多股票的大股東並不需要將全部手中股票賣出,為了加強控制權有些還要從二級市場買入股票。縮股對市場是會有些沖擊,但決不是供求引起的,而是心理因素,是短期的。
實際成本是企業在取得各項財產時付出的采購成本、加工成本以及達到目前場所和狀態所發生的其他成本。
計劃成本是企業自行制定的各項財產的分類、名稱、規格、編號、計量單位和計劃單位成本等資料,在取得財產時或發出時按這些資料計算計劃成本
按現行制度規定,原材料日常核算可以按實際成本計價核算,也可以按計劃成本計價核算。而對於材料收發業務較多且計劃成本資料較為健全、准確的企業,一般都採用計劃成本進行材料收發核算。
原材料按計劃成本核算的特點是:收發憑證按材料的計劃成本計價,原材料的總分類帳和明細分類帳均按計劃成本登記。原材料的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異,通過「材料成本差異」科目核算,月份終了,將發出的原材料的計劃成本與材料成本差異調整為實際成本。
其具體帳務處理可分為以下四方面:
1、貨款金額已定,材料月末未驗收入庫。
此種情況下只需按發票帳單的貨款和相應的增值稅等作購入處理,不必計算材料成本差異。即:
借:物資采購 (實際成本)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應付票據、應付帳款等
在小規模納稅人下的增值稅計入物資采購成本,以下同。
2、貨款金額已定,材料月末已驗收入庫。
此種情況下既要按發票帳單上的貨款和相應的增值稅等作購入處理,同時又要計算材料成本差異。
借:物資采購(實際成本)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應付票據、應付帳款等
同時作入庫處理: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貸:物資采購(計劃成本)
月底結轉材料成本差異,節約情況下:
借:物資采購
貸:材料成本差異
如為超支則作相反分錄。
或:入庫時結轉材料成本差異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借或貸:材料成本差異(超支記借方,節約記入貸方)
貸:物資采購(實際成本)
3、貨款金額到月末不確定,月末按計劃成本估價入帳,下月初用紅字沖減。
此種方法,以計劃成本作原材料入庫處理,但不計算材料成本差異。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貸:應付帳款(計劃成本)
下月初用紅字沖減,待發票帳單到達後再作購入處理。
4、發出原材料的會計處理。
材料成本差異帳戶的設置:
借方 材料成本差異 貸
期初余額:結存材料超支差異 期初余額:結存材料節約差異
發生額:購入材料超支差異 發生額:(1)購入材料節約差異 (2)發出材料負擔成本差異(超支用藍字,節約用紅字)
期末余額:庫存材料超支差異 期末余額:庫存材料節約差異
材料成本差異率=(月初結存材料成本差異+本月收入材料成本差異)/(月初結
存材料計劃成本+本月收入材料計劃成本)
發出材料應負擔的成本差異=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率
發出材料的實際成本=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發出材料應負擔的材料成本差異
在計算出差異率後,用各車間、部門領用材料的計劃成本與成本差異率相乘,求出各種產品和各車間應分攤的材料成本差異。以實際成本等於計劃成本加材料成本差異為依據,將領用材料的計劃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
例:甲公司原材料日常收發及結存採用計劃成本核算。月初結存原材料的計劃成本為600,000元,實際成本為605,000元;本月入庫材料成本為1,400,000元,實際成本為1,355,000元。
當月發出材料(計劃成本)情況如下:
基本生產車間領用 800,000元
在建工程領用 200,000元
車間管理部門領用 5,000元
企業行政管理部門領用 15,000元
要求:
(1)計算當月材料成本差異。 (2)編制發出材料的會計分錄。
(3)編制月末結轉發出材料成本差異的會計分錄。
解:(1)計算當月材料成本差異
=〔(605,000—6,000,000)+(1,355,000—1,400,000)〕/(600,000+1,400,000)
=—2%
(2)發出材料的會計分錄
借:生產成本 800,000
在建工程 200,000
製造費用 5,000
管理費用 15,000
貸;原材料 1020,000
(3)月末結轉發出材料成本差異的會計分錄
借:生產成本 16,000
在建工程 4,000
製造費用 1,000
管理費用 3,000
貸:材料成本差異 204,000
總之,對原材料計劃成本核算要注意以下幾點:
(1)對於購入的材料只有在實際成本、計劃成本已定並已驗收入庫的條件下計算購入材料的成本差異,材料成本差異的結轉可在入庫時結轉,也可以在月末匯總時結轉;
(2)材料成本差異率的計算中超支或借方余額用「正號」表示,節約或貸方余額用「負號」表示;
(3)發出材料承擔的成本差異,始終計入材料成本差異的貸方,只不過超支差異用藍字,節約用紅字或×××表示,最終計入到成本費用的材料還是實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