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所得稅費用匯算清繳報表如何填寫
一、正面回答
1、收入明細表根據利潤表本年累計數分項填寫;
2、成本費用明細表,根據實際分類填寫;
3、納稅調整項目表,按照賬目填寫;
4、企業所得稅虧損彌補明細表;
5、稅收優惠明細表,從業人數、資產總額和所屬行業填寫;
6、境外所得稅抵免的;
7、以公允價值計量資產納稅調整表。
二、分析詳情
所得稅匯算清繳表是指納稅人在納稅年度終了後規定時期內,自行計算全年應納稅所得額和應納所得稅額,根據月度或季度預繳的所得稅數額,確定該年度應補或者應退稅額,並填寫年度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表。納稅人需要向主管稅務機關辦理年度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提供稅務機關要求提供的有關資料、結清全年企業所得稅稅款的行為。
三、所得稅匯算清繳需要填寫什麼表格?
企業匯算清繳時需要填寫的表,不同企業所要填寫的表格會有些許差別,一般情況企業匯算清繳需要填寫的表格如下所示:
1、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A類;
2、收入明細表;
3、成本費用明細表;
4、納稅調整項目明細表;
5、企業所得稅彌補虧損明細表;
6、稅收優惠明細表;
7、境外所得稅抵免計算明細表;
8、以公允價值計量資產納稅調整表;
9、廣告費業務宣傳費跨年度納稅調整表;
10、資產折舊、攤銷納稅調整明細表;
11、資產減值准備項目調整明細表;
12、長期股權投資所得(損失)明細表。
❷ 所得稅匯算清繳中附表3中納稅調整項目如何填寫
納稅調整一般企業涉及到的事業務招待費和福利費,業務招待費是按照業務招待費的60%與主營業務收入的千分之五比較,哪個低用哪個,多出的部分調增。福利費是按照工資總額的14%,超出部分調增。一般在申報系統點擊那個單元格會有數據提示。
實際發放數並且繳納個人所得稅才能稅前列支,計提沒有發放需要調增,發放但沒有繳納個人所得稅稅務部門認為不是合理的工資薪金,也要調增;發放的工資中包括代扣代繳的個人所得稅部分,個人所得稅部分由職工個人負擔。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
第二十一條規定:「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企業財務、會計處理辦法與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不一致的,應當依照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計算。」填報納稅人按照會計制度核算與稅收規定不一致的,應進行納稅調整增加、減少項目的金額。
(2)成本調減匯繳報表怎麼填擴展閱讀:
1、填寫納稅申報表並附送相關材料
納稅人於年度終了後四個月內以財務報表為基礎,自行進行稅收納稅調整並填寫年度納稅申報表及其附表,向主管稅務機關辦理年度納稅申報。
2、稅務機關受理申請,並審核所報送材料
(1)主管稅務機關接到納稅人或扣繳義務人報送的納稅申報表或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報告表後,經審核其名稱、電話、地址、銀行賬號等基本資料後,若發現應由主管稅務機關管理的內容有變化的,
將要求納稅人提供變更依據;如變更內容屬其他部門管理范圍的,則將敦促納稅人到相關部門辦理變更手續,並將變更依據復印件移交主管稅務機關。
(2)主管稅務機關對申報內容進行審核,主要審核稅目、稅率和計稅依據填寫是否完整、正確,稅額計算是否准確,附送資料是否齊全、是否符合邏輯關系、是否進行納稅調整等。
審核中如發現納稅人的申報有計算錯誤或有漏項,將及時通知納稅人進行調整、補充、修改或限期重新申報。納稅人應按稅務機關的通知作出相應的修正。
(3)主管稅務機關經審核確認無誤後,確定企業當年度應納所得稅額及應當補繳的企業所得稅款,或者對多繳的企業所得稅款加以退還或抵頂下年度企業所得稅。
❸ 年度報表一般企業成本支出明細表怎麼填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A類)》填報說明一、適用范圍本表適用於實行查賬徵收企業所得稅的居民納稅人(以下簡稱納稅人)填報。二、填報依據及內容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相關稅收政策,以及國家統一會計制度(企業會計制度、企業會計准則、小企業會計制度、分行業會計制度、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和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的規定,填報計算納稅人利潤總額、應納稅所得額、應納稅額和附列資料等有關項目。三、有關項目填報說明(一)表頭項目1.「稅款所屬期間」:正常經營的納稅人,填報公歷當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納稅人年度中間開業的,填報實際生產經營之日的當月1日至同年12月31日;納稅人年度中間發生合並、分立、破產、停業等情況的,填報公歷當年1月1日至實際停業或法院裁定並宣告破產之日的當月月末;納稅人年度中間開業且年度中間又發生合並、分立、破產、停業等情況的,填報實際生產經營之日的當月1日至實際停業或法院裁定並宣告破產之日的當月月末。2.「納稅人識別號」:填報稅務機關統一核發的稅務登記證號碼。3.「納稅人名稱」:填報稅務登記證所載納稅人的全稱。(二)表體項目本表是在納稅人會計利潤總額的基礎上,加減納稅調整額後計算出「納稅調整後所得」(應納稅所得額)。會計與稅法的差異(包括收入類、扣除類、資產類等差異)通過納稅調整項目明細表(附表三)集中體現。本表包括利潤總額計算、應納稅所得額計算、應納稅額計算和附列資料四個部分。1.「利潤總額計算」中的項目,按照國家統一會計制度口徑計算填報。實行企業會計准則的納稅人,其數據直接取自損益表;實行其他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納稅人,與本表不一致的項目,按照其利潤表項目進行分析填報。利潤總額部分的收入、成本、費用明細項目,一般工商企業納稅人,通過附表一(1)《收入明細表》和附表二(1)《成本費用明細表》相應欄次填報;金融企業納稅人,通過附表一(2)《金融企業收入明細表》、附表二(2)《金融企業成本費用明細表》相應欄次填報;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非企業單位、非營利組織等納稅人,通過附表一(3)《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非企業單位收入項目明細表》和附表二(3)《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非企業單位支出項目明細表》相應欄次填報。2.「應納稅所得額計算」和「應納稅額計算」中的項目,除根據主表邏輯關系計算的外,通過附表相應欄次填報。3.「附列資料」填報用於稅源統計分析的上一納稅年度稅款在本納稅年度抵減或入庫金額。(三)行次說明1.第1行「營業收入」:填報納稅人主要經營業務和其他經營業務取得的收入總額。本行根據「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科目的數額計算填報。一般工商企業納稅人,通過附表一(1)《收入明細表》計算填報;金融企業納稅人,通過附表一(2)《金融企業收入明細表》計算填報;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非企業單位、非營利組織等納稅人,通過附表一(3)《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非企業單位收入明細表》計算填報。2.第2行「營業成本」項目:填報納稅人主要經營業務和其他經營業務發生的成本總額。本行根據「主營業務成本」和「其他業務成本」科目的數額計算填報。一般工商企業納稅人,通過附表二(1)《成本費用明細表》計算填報;金融企業納稅人,通過附表二(2)《金融企業成本費用明細表》計算填報;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非企業單位、非營利組織等納稅人,通過附表二(3)《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非企業單位支出明細表》計算填報。3.第3行「營業稅金及附加」:填報納稅人經營活動發生的營業稅、消費稅、城市維護建設稅、資源稅、土地增值稅和教育費附加等相關稅費。本行根據「營業稅金及附加」科目的數額計算填報。4.第4行「銷售費用」:填報納稅人在銷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勞務的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費用。本行根據「銷售費用」科目的數額計算填報。5.第5行「管理費用」:填報納稅人為組織和管理企業生產經營發生的管理費用。本行根據「管理費用」科目的數額計算填報。6.第6行「財務費用」:填報納稅人為籌集生產經營所需資金等發生的籌資費用。本行根據「財務費用」科目的數額計算填報。7.第7行「資產減值損失」:填報納稅人計提各項資產准備發生的減值損失。本行根據「資產減值損失」科目的數額計算填報。8.第8行「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填報納稅人交易性金融資產、交易性金融負債,以及採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衍生工具、套期保值業務等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應計入當期損益的利得或損失。本行根據「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的數額計算填報。9.第9行「投資收益」:填報納稅人以各種方式對外投資確認所取得的收益或發生的損失。本行根據「投資收益」科目的數額計算填報。10.第10行「營業利潤」:填報納稅人當期的營業利潤。根據上述項目計算填列。11.第11行「營業外收入」:填報納稅人發生的與其經營活動無直接關系的各項收入。本行根據「營業外收入」科目的數額計算填報。一般工商企業納稅人,通過附表一(1)《收入明細表》相關項目計算填報;金融企業納稅人,通過附表一(2)《金融企業收入明細表》相關項目計算填報;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非企業單位、非營利組織等納稅人,通過附表一(3)《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非企業單位收入明細表》計算填報。12.第12行「營業外支出」:填報納稅人發生的與其經營活動無直接關系的各項支出。本行根據「營業外支出」科目的數額計算填報。一般工商企業納稅人,通過附表二(1)《成本費用明細表》相關項目計算填報;金融企業納稅人,通過附表二(2)《金融企業成本費用明細表》相關項目計算填報;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非企業單位、非營利組織等納稅人,通過附表一(3)《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非企業單位支出明細表》計算填報。13.第13行「利潤總額」:填報納稅人當期的利潤總額。14.第14行「納稅調整增加額」:填報納稅人會計處理與稅收規定不一致,進行納稅調整增加的金額。本行通過附表三《納稅調整項目明細表》「調增金額」列計算填報。15.第15行「納稅調整減少額」:填報納稅人會計處理與稅收規定不一致,進行納稅調整減少的金額。本行通過附表三《納稅調整項目明細表》「調減金額」列計算填報。16.第16行「不征稅收入」:填報納稅人計入利潤總額但屬於稅收規定不征稅的財政撥款、依法收取並納入財政管理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以及國務院規定的其他不征稅收入。本行通過附表一(3)《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非企業單位收入明細表》計算填報。17.第17行「免稅收入」:填報納稅人計入利潤總額但屬於稅收規定免稅的收入或收益,包括國債利息收入;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從居民企業取得與該機構、場所有實際聯系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符合條件的非營利組織的收入。本行通過附表五《稅收優惠明細表》第1行計算填報。18.第18行「減計收入」:填報納稅人以《資源綜合利用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規定的資源作為主要原材料,生產國家非限制和禁止並符合國家和行業相關標準的產品取得收入10%的數額。本行通過附表五《稅收優惠明細表》第6行計算填報。19.第19行「減、免稅項目所得」:填報納稅人按照稅收規定減征、免徵企業所得稅的所得額。本行通過附表五《稅收優惠明細表》第14行計算填報。20.第20行「加計扣除」:填報納稅人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以及安置殘疾人員及國家鼓勵安置的其他就業人員所支付的工資,符合稅收規定條件的准予按照支出額一定比例,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加計扣除的金額。本行通過附表五《稅收優惠明細表》第9行計算填報。21.第21行「抵扣應納稅所得額」:填報創業投資企業採取股權投資方式投資於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術企業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資額的70%在股權持有滿2年的當年抵扣該創業投資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當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後納稅年度結轉抵扣。本行通過附表五《稅收優惠明細表》第39行計算填報。22.第22行「境外應稅所得彌補境內虧損」:填報納稅人根據稅收規定,境外所得可以彌補境內虧損的數額。23.第23行「納稅調整後所得」:填報納稅人經過納稅調整計算後的所得額。當本表第23行0時,繼續計算應納稅所得額。24.第24行「彌補以前年度虧損」:填報納稅人按照稅收規定可在稅前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的數額。本行通過附表四《企業所得稅彌補虧損明細表》第6行第10列填報。但不得超過本表第23行「納稅調整後所得」。25.第25行「應納稅所得額」:金額等於本表第23-24行。本行不得為負數。本表第23行或者按照上述行次順序計算結果本行為負數,本行金額填零。26.第26行「稅率」:填報稅法規定的稅率25%。27.第27行「應納所得稅額」:金額等於本表第25×26行。28.第28行「減免所得稅額」:填報納稅人按稅收規定實際減免的企業所得稅額,包括小型微利企業、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享受減免稅優惠過渡政策的企業,其法定稅率與實際執行稅率的差額,以及其他享受企業所得稅減免稅的數額。本行通過附表五《稅收優惠明細表》第33行計算填報。29.第29行「抵免所得稅額」:填報納稅人購置用於環境保護、節能節水、安全生產等專用設備的投資額,其設備投資額的10%可以從企業當年的應納所得稅額中抵免的金額;當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後5個納稅年度結轉抵免。本行通過附表五《稅收優惠明細表》第40行計算填報。30.第30行「應納稅額」:金額等於本表第27-28-29行。31.第31行「境外所得應納所得稅額」:填報納稅人來源於中國境外的所得,按照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以及相關稅收規定計算的應納所得稅額。32.第32行「境外所得抵免所得稅額」:填報納稅人來源於中國境外所得依照中國境外稅收法律以及相關規定應繳納並實際繳納的企業所得稅性質的稅款,准予抵免的數額。企業已在境外繳納的所得稅額,小於抵免限額的,「境外所得抵免所得稅額」按其在境外實際繳納的所得稅額填報;大於抵免限額的,按抵免限額填報,超過抵免限額的部分,可以在以後五個年度內,用每年度抵免限額抵免當年應抵稅額後的余額進行抵補。33.第33行「實際應納所得稅額」:填報納稅人當期的實際應納所得稅額。34.第34行「本年累計實際已預繳的所得稅額」:填報納稅人按照稅收規定本納稅年度已在月(季)度累計預繳的所得稅款。35.第35行「匯總納稅的總機構分攤預繳的稅額」:填報匯總納稅的總機構按照稅收規定已在月(季)度在總機構所在地累計預繳的所得稅款。附報《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匯總納稅分支機構企業所得稅分配表》。36.第36行「匯總納稅的總機構財政調庫預繳的稅額」:填報匯總納稅的總機構按照稅收規定已在月(季)度在總機構所在地累計預繳在財政調節專戶的所得稅款。附報《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匯總納稅分支機構企業所得稅分配表》。37.第37行「匯總納稅的總機構所屬分支機構分攤的預繳稅額」:填報匯總納稅的分支機構已在月(季)度在分支機構所在地累計分攤預繳的所得稅款。附報《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匯總納稅分支機構企業所得稅分配表》。38.第38行「合並納稅(母子體制)成員企業就地預繳比例」:填報經國務院批準的實行合並納稅(母子體制)的成員企業按照稅收規定就地預繳稅款的比例。39.第39行「合並納稅企業就地預繳的所得稅額」:填報合並納稅的成員企業已在月(季)度累計預繳的所得稅款。40.第40行「本年應補(退)的所得稅額」:填報納稅人當期應補(退)的所得稅額。41.第41行「以前年度多繳的所得稅在本年抵減額」:填報納稅人以前納稅年度匯算清繳多繳的稅款尚未退稅、並在本納稅年度抵繳的所得稅額。42.第42行「以前年度應繳未繳在本年入庫所得額」:填報納稅人以前納稅年度損益調整稅款、上一納稅年度第四季度預繳稅款和匯算清繳的稅款,在本納稅年度入庫所得稅額。四、表內及表間關系1.第1行=附表一(1)第2行或附表一(2)第1行或附表一(3)第2行至7行合計。2.第2行=附表二(1)第2+7行或附表二(2)第1行或附表二(3)第2至9行合計。3.第10行=本表第1-2-3-4-5-6-7+8+9行。4.第11行=附表一(1)第17行或附表一(2)第42行或附表一(3)第9行5.第12行=附表二(1)第16行或附表二(2)第45行或附表二(3)第10行。6.第13行=本表第10+11-12行。7.第14行=附表三第55行第3列合計。8.第15行=附表三第55行第4列合計。9.第16行=附表一(3)10行或附表三第14行第4列。10.第17行=附表五第1行。11.第18行=附表五第6行。12.第19行=附表五第14行。13.第20行=附表五第9行。14.第21行=附表五第39行。15.第22行=附表六第7列合計。(當本表第13+14-15行≥0時,本行=0)16.第23行=本表第13+14-15+22行。17.第24行=附表四第6行第10列。18.第25行=本表第23-24行(當本行<0時,則先調整21行的數據,使其本行≥0;當21行=0時,23-24行≥0)。19.第26行填報25%。20.第27行=本表第25×26行。21.第28行=附表五第33行。22.第29行=附表五第40行。23.第30行=本表第27-28-29行。24.第31行=附表六第10列合計。25.第32行=附表六第13列合計+第15列合計或附表六第17列合計。26.第33行=本表第30+31-32行。27.第40行=本表第33-34行不想納稅,想法本身有問題啊,小心挨罰。
❹ 報表上對初始投資成本調整項如何填寫
答:企業取得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通常是按照所支付的對價計量,在這個過程中一般不產生損益,只有在權益法下,初始投資成本小於享有被投資方所有者權益份額時,按照現行准則,把差額計入當期損益(營業外收入),而這個損益只是企業核算產生的,不符合稅法對收益的要求。所以對初始投資成本調整過程中產生的這塊損益,進行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時,是需要進行納稅調減的,這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A類)》附表三《納稅調整項目明細表》第6行「5.按權益法核算長期股權投資對初始投資成本調整確認收益」要求填報的內容。 在初始投資成本小於享有被投資方所有者權益份額的情況下,企業長期股權的投資成本,賬面價值為調整後成本,而計稅基礎則為調整前成本。
❺ 請問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的表格要怎樣填寫
加減納稅調整額後計算出「納稅調整後所得」(應納稅所得額),並據此計算年度應納稅額。因此,本表包括利潤總額計算、應納稅所得額計算、應納稅額計算和附列資料四個部分。
納稅企業先按照會計核算結果填報相關收入、成本費用及利潤情況。所得稅匯算清繳中稅法與會計的差異,要在會計利潤總額基礎上通過「納稅調整增加額」和「納稅調整減少額」欄次反映。
(5)成本調減匯繳報表怎麼填擴展閱讀:
能夠扣除的成本、費用首先需要滿足「真實性」、「合理性」及「相關性」的要求。例如行政罰款、滯納金就屬於不能扣除的。
實際工作中,企業容易忽視的調整項目主要有:不合規票據列支成本、費用,不進行納稅調整。企業以「無抬頭」、「抬頭名稱不是本企業」、「抬頭為個人」、「以前年度發票」,甚至「假發票」為依據列支成本、費用,這些費用違反了成本、費用列支的真實性原則,應當進行納稅調整。
❻ 以前年度損益調整匯算清繳怎麼填
以前年度損益調整匯算清繳怎麼填前年度損益調整在匯算清繳申報時是結轉到期初未分配利潤科目的。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貸:待攤費用-房租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以前年度損益調整,本科目核算企業本年度發生的調整以前年度損益的事項以及本年度發現的重要前期差錯更正涉及調整以前年度損益的事項。以前年度損益調整不影響所得稅年度匯算清繳中的填寫。只調整報告年度會計報表相關項目的數字和本年度會計報表相關項目的年初數。
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的會計處理:
企業調整增加以前年度利潤或減少以前年度虧損,借記有關科目,貸記本科目;調整減少以前年度利潤或增加以前年度虧損做相反的會計分錄;
由於以前年度損益調整增加的所得稅費用,借記本科目,貸記「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等科目;由於以前年度損益調整減少的所得稅費用做相反的會計分錄;
經上述調整後,應將本科目的余額轉入「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科目;本科目如為貸方余額,借記本科目,貸記「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科目;如為借方余額做相反的會計分錄;
初級會計職稱考試章節知識點歸納,祝你輕松取證。
移動端題庫:http://m.hqwx.com/tiku/cjkj/?utm_campaign=hehuoren
PC端題庫:http://hqwx.com/tiku/cjkj/?utm_campaign=hehuoren
❼ 所得稅匯算清繳表格怎麼填,求助
所得稅匯算清繳也就是年度納稅申報,報表先填寫附表,再填主表,附表的內容能直接到主表中。具體如下
1、收入明細表根據利潤表本年累計數分項填寫,沒營業收入,投資收益的話,就全填寫0
2、成本費用明細表 一項項填寫即可,營業外支出要分拆,根據實際,分類填寫。
3、納稅調整項目表 這個很關鍵,按照賬目一項項填寫,具體參考所得稅法暫行條例,需要調增的就調增。不需要就如實填寫。很多事要先填寫後面的附表的,就先填附表。
4、企業所得稅虧損彌補明細表
5、稅收優惠明細表 如果沒有稅收優惠項目,前面都是0,把從業人數、資產總額和所屬行業填寫一下即可。
6、境外所得稅抵免 的基本都是0
7、以公允價值計量資產納稅調整表填寫的基本都是0
8、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調整表 有的話就按實際填寫 沒的話就是0
9、折舊攤銷注意折舊的年限不要低於稅法要求,否則調增,要對固定資產分類再填表。
10、其它的表格都不是很重要,的基本都是0 認真填寫一下就好了。
❽ 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如何填報與年報有什麼區別
一、匯算清繳表是對年報的調整,根據所得稅法進行了調增、調減;
二、年報是根據會計賬填寫的,與總賬科目是一致的;
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行次填寫說明如下:
1、第1行「營業收入」:填報納稅人主要經營業務和其他經營業務取得的收入總額。本行根據「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科目的數額計算填報。一般工商企業納稅人,通過附表一(1)《收入明細表》計算填報;金融企業納稅人,通過附表一(2)《金融企業收入明細表》計算填報;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非營利組織等納稅人,通過附表一(3)《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收入明細表》計算填報。
2、第2行「營業成本」項目:填報納稅人主要經營業務和其他經營業務發生的成本總額。本行根據「主營業務成本」和「其他業務成本」科目的數額計算填報。一般工商企業納稅人,通過附表二(1)《成本費用明細表》計算填報;金融企業納稅人,通過附表二(2)《金融企業成本費用明細表》計算填報;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非營利組織等納稅人,通過附表二(3)《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支出明細表》計算填報。
3、第3行「營業稅金及附加」:填報納稅人經營活動發生的營業稅、消費稅、城市維護建設稅、資源稅、土地增值稅和教育費附加等相關稅費。本行根據「營業稅金及附加」科目的數額計算填報。
4、第4行「銷售費用」:填報納稅人在銷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勞務的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費用。本行根據「銷售費用」科目的數額計算填報。
5、第5行「管理費用」:填報納稅人為組織和管理企業生產經營發生的管理費用。本行根據「管理費用」科目的數額計算填報。
6、第6行「財務費用」:填報納稅人為籌集生產經營所需資金等發生的籌資費用。本行根據「財務費用」科目的數額計算填報。
7、第7行「資產減值損失」:填報納稅人計提各項資產准備發生的減值損失。本行根據「資產減值損失」科目的數額計算填報。
8、第8行「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填報納稅人交易性金融資產、交易性金融負債,以及採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衍生工具、套期保值業務等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應計入當期損益的利得或損失。本行根據「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的數額計算填報。
9、第9行「投資收益」:填報納稅人以各種方式對外投資確認所取得的收益或發生的損失。本行根據「投資收益」科目的數額計算填報。
10、第10行「營業利潤」:填報納稅人當期的營業利潤。根據上述項目計算填列。
11、第11行「營業外收入」:填報納稅人發生的與其經營活動無直接關系的各項收入。本行根據「營業外收入」科目的數額計算填報。
12、第12行「營業外支出」:填報納稅人發生的與其經營活動無直接關系的各項支出。本行根據「營業外支出」科目的數額計算填報。
13、第13行「利潤總額」:填報納稅人當期的利潤總額。應與會計報表利潤總額一致。
14、第14行「納稅調整增加額」:填報納稅人會計處理與稅收規定不一致,進行納稅調整增加的金額。本行通過附表三《納稅調整項目明細表》「調增金額」列計算填報。
15、第15行「納稅調整減少額」:填報納稅人會計處理與稅收規定不一致,進行納稅調整減少的金額。本行通過附表三《納稅調整項目明細表》「調減金額」列計算填報。
16、第16行「不征稅收入」:填報納稅人計入利潤總額但屬於稅收規定不征稅的財政撥款、依法收取並納入財政管理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以及國務院規定的其他不征稅收入。
17、第17行「免稅收入」:填報納稅人計入利潤總額但屬於稅收規定免稅的收入或收益,包括國債利息收入;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從居民企業取得與該機構、場所有實際聯系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符合條件的非營利組織的收入。本行通過附表五《稅收優惠明細表》第1行計算填報。
18、第18行「減計收入」:填報納稅人以《資源綜合利用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規定的資源作為主要原材料,生產國家非限制和禁止並符合國家和行業相關標準的產品取得收入10%的數額。本行通過附表五《稅收優惠明細表》第6行計算填報。
19、第19行「減、免稅項目所得」:填報納稅人按照稅收規定減征、免徵企業所得稅的所得額。本行通過附表五《稅收優惠明細表》第14行計算填報。
20、第20行「加計扣除」:填報納稅人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以及安置殘疾人員及國家鼓勵安置的其他就業人員所支付的工資,符合稅收規定條件的准予按照支出額一定比例,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加計扣除的金額。本行通過附表五《稅收優惠明細表》第9行計算填報。
21、第21行「抵扣應納稅所得額」:填報創業投資企業採取股權投資方式投資於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術企業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資額的70%在股權持有滿2年的當年抵扣該創業投資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當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後納稅年度結轉抵扣。本行通過附表五《稅收優惠明細表》第39行計算填報。
22、第22行「境外應稅所得彌補境內虧損」:填報納稅人根據稅收規定,境外所得可以彌補境內虧損的數額。
23、第23行「納稅調整後所得」:填報納稅人經過納稅調整計算後的所得額。
當本表第23行<0時,即為可結轉以後年度彌補的虧損額;如本表第23行>0時,繼續計算應納稅所得額。
24、第24行「彌補以前年度虧損」:填報納稅人按照稅收規定可在稅前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的數額。
本行通過附表四《企業所得稅彌補虧損明細表》第6行第10列填報。但不得超過本表第23行「納稅調整後所得」。
25、第25行「應納稅所得額」:金額等於本表第23-24行。
本行不得為負數。本表第23行或者按照上述行次順序計算結果本行為負數,本行金額填零。
26、第26行「稅率」:填報稅法規定的稅率25%。
27、第27行「應納所得稅額」:金額等於本表第25×26行。
28、第28行「減免所得稅額」:填報納稅人按稅收規定實際減免的企業所得稅額,包括小型微利企業、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享受減免稅優惠過渡政策的企業,其法定稅率與實際執行稅率的差額,以及其他享受企業所得稅減免稅的數額。本行通過附表五《稅收優惠明細表》第33行計算填報。
29、第29行「抵免所得稅額」:填報納稅人購置用於環境保護、節能節水、安全生產等專用設備的投資額,其設備投資額的10%可以從企業當年的應納所得稅額中抵免的金額;當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後5個納稅年度結轉抵免。本行通過附表五《稅收優惠明細表》第40行計算填報。
30、第30行「應納稅額」:金額等於本表第27-28-29行。
31、第31行「境外所得應納所得稅額」:填報納稅人來源於中國境外的所得,按照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以及相關稅收規定計算的應納所得稅額。
32、第32行「境外所得抵免所得稅額」:填報納稅人來源於中國境外所得依照中國境外稅收法律以及相關規定應繳納並實際繳納的企業所得稅性質的稅款,准予抵免的數額。
企業已在境外繳納的所得稅額,小於抵免限額的,「境外所得抵免所得稅額」按其在境外實際繳納的所得稅額填報;大於抵免限額的,按抵免限額填報,超過抵免限額的部分,可以在以後五個年度內,用每年度抵免限額抵免當年應抵稅額後的余額進行抵補。
33、第33行「實際應納所得稅額」:填報納稅人當期的實際應納所得稅額。
34、第34行「本年累計實際已預繳的所得稅額」:填報納稅人按照稅收規定本納稅年度已在月(季)度累計預繳的所得稅款。
35、第35行「匯總納稅的總機構分攤預繳的稅額」:填報匯總納稅的總機構按照稅收規定已在月(季)度在總機構所在地累計預繳的所得稅款。
附報《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匯總納稅分支機構企業所得稅分配表》。
36、第36行「匯總納稅的總機構財政調庫預繳的稅額」:填報匯總納稅的總機構按照稅收規定已在月(季)度在總機構所在地累計預繳在財政調節專戶的所得稅款。
附報《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匯總納稅分支機構企業所得稅分配表》。
37、第37行「匯總納稅的總機構所屬分支機構分攤的預繳稅額」:填報匯總納稅的分支機構已在月(季)度在分支機構所在地累計分攤預繳的所得稅款。
附報《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匯總納稅分支機構企業所得稅分配表》
38、第38行「合並納稅(母子體制)成員企業就地預繳比例」:填報經國務院批準的實行合並納稅(母子體制)的成員企業按照稅收規定就地預繳稅款的比例。
39、第39行「合並納稅企業就地預繳的所得稅額」:填報合並納稅的成員企業已在月(季)度累計預繳的所得稅款。
40、第40行「本年應補(退)的所得稅額」:填報納稅人當期應補(退)的所得稅額。
41、第41行「以前年度多繳的所得稅在本年抵減額」:填報納稅人以前納稅年度匯算清繳多繳的稅款尚未辦理退稅、並在本納稅年度抵繳的所得稅額。
42、第42行「以前年度應繳未繳在本年入庫所得額」:填報納稅人以前納稅年度損益調整稅款、上一納稅年度第四季度預繳稅款和匯算清繳的稅款,在本納稅年度入庫所得稅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