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成本結轉與收入匹配如何理解
假設有商品100件,成本是800萬,對外銷售價格是1000萬,假設不考慮增值稅
1.對外銷售了100件
借:銀行存款 1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 1000
借:主營業務成本 800
貸:庫存商品 800
2.對外銷售了50件
借:銀行存款 500
貸:主營業務收入 500
借:主營業務成本 400
貸:庫存商品 400
對外銷售了多少,相應的要結轉多少成本,成本和收入要匹配
『貳』 收入和成本怎麼配比
收入與成本的配比原則是會計原則之一,亦稱配合原則。收入與費用之間的配比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根據收入與費用之間因果關系進行直接配比;二是根據收入與費用項目之間存在的時間上的一致關系進行間接配比。
作用:
配比原則作為會計要素確認要求,用於利潤確定。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會帶來一定的收入,也必然要發生相應的費用。有所得必有所費,所費是為了所得,兩者是對立的統一,利潤正是所得比較所費的結果。
配比原則的依據是受益原則,即誰受益,費用歸誰負擔。受益原則承認得失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但並非所有費用與收入之間都存在因果關系,必須按照配比原則區分有因果聯系的直接成本費用和沒有直接聯系的間接成本費用。
直接費用與收入進行直接配比來確定本期損益;間接費用則通過判斷而採用適當合理的標准,先在各個產品和各期收入之間進行分攤,然後用收入配比來確定損益。
配比原則有三個方面的含義:
(1)某產品的收入必須與該產品的耗費相匹配;
(2)某會計期間的收入必須與該期間的耗費相匹配;
(3)某部門的收入必須與該部門的耗費相匹配。
處理方法:
配比原則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並與權責發生制共同作用來確定本期損益,最終受持續經營與會計分期兩個前提的制約。收入在發生時而不是在收賬時確定,與之相配比的費用成本就是為取得該項收入而實際發生的費用,不必考慮費用是否已經以現金付出。即會計主體必須按照權責發生制的原則對各期的收入費用進行核算,而按照權責發生制算出的費用並非全部都是期間費用或產品成本,只有按照配比原則確定的與本期收入或產品收入相對應的費用才是期間費用或產品成本。
『叄』 如何確定收入是否可以覆蓋貸款
銀行《個人住房貸款管理辦法》規定的貸款對象和條件中有這么一條規定:「貸款人要有穩定的職業和收入,信用良好,有按期償還貸款本息的能力。」並要求貸款人開具合法的、銀行認可的最近兩年穩定的經濟收入證明,這給那些自由職業者、個體經營者、沒有具體工作單位的人員就出了個不小的難題,沒有工作單位就無法開出收入證明,而一些自由職業者如演員、歌手、作家、個體經營者等不少都是高收入者,那麼這部分人怎樣才能符合銀行的規定呢?只要你向銀行出具近兩年繳納個人收入所得稅的稅單回執,銀行就會根據你繳納個人收入所得稅的多少,認定你的收入情況和還款能力,如果其他條件符合規定,銀行就會給你貸款。
1、銀行所說的「穩定的職業和收入」是相對的,它是相對於那些沒有職業和收入來源與較固定的職業、收入相比較而言的。一般情況下,是指在一個單位工作一年以上可視為相對穩定的職業。
2、稿費等收入是否視為穩定收入,這要區分不同情況:如果該貸款申請人為自由撰稿人,並以稿費收入為主要生活經濟來源,則可考察其收入多少決定是否為穩定收入,如果申請人為業余撰稿人,偶得稿費,就不能視為穩定收入了,但可視為臨時收入。銀行考察其他自由職業者如演員、歌手、畫家等的收入,也是參照以上情況而定。
如題:1、2014年張三的收入必須達到資金570萬元(本金)+利息支出約30萬元+家庭開支約10萬元+經營收入。
2、支出=家庭生活支出10萬元+利息支出30萬元+經營成本支出。
3、 如果2014年收入為460萬,是否可以說2014年的收入覆蓋不了總貸款(180+180+210),還款來源不足。
這是很明顯的還款來源不足!按其利潤為30%計算,其工程造價大約要在2100萬左右才能涵蓋貸款本息。
工程總造價460萬並不代表張三2014年收入460萬元,這只是工程造價而已。
貸款的償還能力不能以純收入分析,要以現金流進行分析。不要將兩個概念混淆了。
『肆』 收入與成本匹配什麼意思能具體說一下嘛
收入與成本匹配,就是有收入就有對應的成本,有收入就有它的成本。有成本就有對應的收入。
『伍』 收入不能覆蓋成本是啥意思
就是說收入少於成本的意思,沒有利潤,企業就不用交所得稅了。
『陸』 請問,公司讓我寫銷售收入與銷售成本的確認方法。我應該怎麼表述啊
公司應該是讓你制定規則吧
也就是銷售收入確認的規則
何時確認,怎麼確認
比如銷售出一批商品,收到錢就確認,還是等發票到了再確認,或是發貨後確認,相應的成本跟隨收入結轉即可
不知道是不是這個意思
『柒』 成本大於收入怎麼表示成本占收入百分比
可以標注收入負數,
也就是負的增長率。
『捌』 如何確認收入同時結轉成本
會計分錄問題,確認收入同時結轉成本的分錄為:
借:應收賬款或銀行存款
貸:主營業務收入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同時結轉銷售成本
借:主營業成本
貸:庫存商品
配比原則作為會計要素確認要求,用於利潤確定。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會帶來一定的收入,也必然要發生相應的費用。有所得必有所費,所費是為了所得,兩者是對立的統一,利潤正是所得比較所費的結果。配比原則的依據是受益原則,即誰受益,費用歸誰負擔。受益原則承認得失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但並非所有費用與收入之間都存在因果關系,必須按照配比原則區分有因果聯系的直接成本費用和沒有直接聯系的間接成本費用。直接費用與收入進行直接配比來確定本期損益;間接費用則通過判斷而採用適當合理的標准,先在各個產品和各期收入之間進行分攤,然後用收入配比來確定損益。
『玖』 有收入就走成本是什麼意思,怎麼走
比如你現金買進十個蘋果50元,你現在銷售了四個,收到現金了40元,不考慮增值稅,你的賬務應該這樣處理:
購進蘋果時:
借:
庫存商品
50
貸:
現金
50
銷售時:
借:現金
40
貸:主營業務收入
40
銷售同時轉成本:
借:主營業務成本
4*5=20
貸:庫存商品
20
『拾』 確認在哪一點上全部收入正好彌補全部成本的分析技術叫做
叫做邊際分析或平衡點分析或盈虧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