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成本論
關於成本的看法
2. 如何理解成本論
成本是企業所購買的生產要素的貨幣支出
機會成本指資源因為投入某一用途而放棄的在其他用途而獲得的最高收入
會計成本是經濟個體直接發生的一切費用和代價,在會計賬目上可以體現出來
顯成本指廠商在生產要素市場
3. 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個國家或每個地區都有對自己有利的自然資源和氣候條件,如果各國各地區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產條件進行生產,然後將產品相互交換,互通有無,將會使各國、各地區的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將會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加物質財富.但是,絕對利益理論的運用有一個前提條件——雙方可以自由的交易他們的產品,如果沒有自由貿易,沒有商品的自由流通,就不可能獲得地域分工帶來的益處. 亞當·斯密認為,每一個國家都有其適宜於生產的某些特定的產品的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去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後彼此進行交換,則對所有交換國家都有利,這就是「絕對成本論」.絕對成本論是早期的分工貿易理論的理論內容之一.
4. 1、絕對成本論的提出者是誰,它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絕對成本論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提出來的,亞當·斯密認為,每一個國家都有其適宜於生產的某些特定的產品的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去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後彼此進行交換,則對所有交換國家都有利,這就是「絕對成本論」。絕對成本論是早期的分工貿易理論的理論內容之一。亞當·斯密認為每個國家或每個地區都有對自己有利的自然資源和氣候條件,如果各國各地區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產條件進行生產,然後將產品相互交換,互通有無,將會使各國、各地區的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將會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加物質財富。但是,絕對利益理論的運用有一個前提條件——雙方可以自由的交易他們的產品,如果沒有自由貿易,沒有絕對成本論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提出來的,亞當·斯密認為,每一個國家都有其適宜於生產的某些特定的產品的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去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後彼此進行交換,則對所有交換國家都有利,這就是「絕對成本論」。絕對成本論是早期的分工貿易理論的理論內容之一。亞當·斯密認為每個國家或每個地區都有對自己有利的自然資源和氣候條件,如果各國各地區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產條件進行生產,然後將產品相互交換,互通有無,將會使各國、各地區的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將會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加物質財富。但是,絕對利益理論的運用有一個前提條件——雙方可以自由的交易他們的產品,如果沒有自由貿易,沒有商品的自由流通,就不可能獲得地域分工帶來的益處。資料引用自網路。商品的自由流通,就不可能獲得地域分工帶來的益處。資料引用自網路。
5. 成本論名詞解釋
成本是商品經濟的價值范疇,是商品價值的組成部分。人們要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或達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須耗費一定的資源,其所費資源的貨幣表現及其對象化稱之為成本。 並且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成本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都處於不斷地變化發展之中。
一般定義
1、成本是生產和銷售一定種類與數量產品以耗費資源用貨幣計量的經濟價值。企業進行產品生產需要消耗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這些消耗在成本中用貨幣計量,就表現為材料費用、折舊費用、工資費用等。企業的經營活動不僅包括生產,也包括銷售活動,因此在銷售活動中所發生的費用,也應計入成本。同時,為了管理生產所發生的費用,也應計入成本。同時,為了管理生產經營活動所發生的費用也具有形成成本的性質。
2、成本是為取得物質資源所需付出的經濟價值。企業為進行生產經營活動,購置各種生產資料或采購商品,而支付的價款和費用,就是購置成本或采購成本。隨著生產經營活動的不斷進行,這些成本就轉化為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
3、成本是為達到一定目的而付出或應付出資源的價值犧牲,它可用貨幣單位加以計量。
4、成本是為達到一種目的而放棄另一種目的所犧牲的經濟價值。
6. 從歷史成本理論和公允價值理論產生的背景和基礎以及歷史成本和公允價值發展歷程的分析看, 從其發展趨勢看
From the development trend,the historical cost measurement model will be long-standing,measured at fair value based on the premise will be based on historical cost basis,but its role will be more prominent .
7. 絕對成本論的歷史背景
在17世紀,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西歐有了迅速的發展,特別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成功以後,圈地運動大大加快,僅1760~1790年間,被圈佔的土地就高達298萬英畝。大約在18世紀中葉,英國的小農基本被消滅,農業生產普遍採取了資本主義方式,資本的原始積累正在逐漸完成其歷史使命而讓位於資本主義的積累,資本主義的工場手工業進一步發展成為社會生產的主要形式。但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種相對落後的生產方式——以手工勞動為基礎的手工工場,已經難以適應經濟迅速發展的需要,到18世紀60年代,英國開始了產業革命。這次產業革命以一系列的發明為標志,如1733年鍾表匠約翰·凱伊發明飛梭,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手搖紡車,1769年瓦特發明蒸汽機等。
隨著產業革命的開展,英國的經濟實力超過了其他西歐國家。新興的資產階級為了從海外市場獲得更多的廉價原料並銷售其產品,迫切要求擴大對外貿易,而重商主義的一系列貿易保護政策卻嚴重束縛了對外貿易,阻礙了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這種要求,必然要反映到經濟思想上來。這就是重商主義衰落和古典學派興起的大背景。古典學派的研究從流通領域轉向生產領域,觸及了經濟現象的內在聯系,並奠定了勞動價值論的基礎。因此,古典學派的學說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古典學派提出了「自由放任」的口號,在理論上為資本主義的自由發展鋪平道路,為新興的資產階級服務。
8. 全面成本管理產生的背景是什麼
全面成本管理是運用成本管理的基本原理與方法體系,依據現代企業成本運動規律,以優化成本投入、改善成本結構、規避成本風險為主要目的,對企業經營管理活動實行全過程、廣義性、動態性、多維性成本控制的基本理論、思想體系、管理制度、機制和行為方式。
全面成本管理產生的動力來源於三方面:世界經濟環境的改變;傳統成本管理暴露的缺陷;現代成本管理理念的形成。
(一)世界經濟環境的變化
當今的經濟環境要求成本管理的重新構建。世界范圍的競爭壓力,服務產業的增長,以及信息和生產技術的進步已經改變了經濟的性質,並引起了眾多企業經營經濟業務的方式發生了顯著的改變。這些變化反過來又促進了有變革性意義的成本管理活動的發展。
首先,全球競爭壓力增大。大力發展的交通運輸和通信將許多的生產廠家和服務公司帶入了全球市場。無論公司規模的大小,都被國際競爭所提供的機遇所影響。因此,客觀情況要求利用會計信息控製成本,發展生產率和估計盈利能力;
其次,服務產業的增長。隨著傳統的製造業(煙囪式工廠)重要性的降低,經濟中服務產業部門的重要性得到提高。服務行業的獨有特點要求我們必須擴展和採納符合這一行業特定環境的成本管理。服務產業部門競爭的加劇也使得這些產業的管理者更加有意識地需要用會計信息來進行計劃、控制和決策。隨著對更有用信息和更高生產率的需求,服務部門對成本管理信息的需求也將增長;
第三,信息技術的進步。隨著計算機數控機床和人工智慧工具、電腦輔助設備在生產中的廣泛運用,許多企業已從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生產轉變為資本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生產。直接人工成本在總成本中的比例由20紀7O年代的40%下降到8O年代的20%,9O年代後期的10%。同時,間接成本比例大幅度提高,成本結構內容更加復雜,客觀上也要求一種更加靈活地適應更加復雜的產品成本計算的成本管理方法。
(二)傳統成本管理的缺陷
面對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傳統成本管理方法已力不從心,缺陷日益明顯:
1、傳統成本管理觀念落後,缺乏戰略眼光。在傳統成本管理中,成本管理的目的被歸結為降低成本,節約成了降低成本的基本手段。但是,成本降低是有條件和限度的,在某些情況下控製成本費用,可能會導致產品質量和企業效益的下降。因而,傳統的成本管理是一種消極的管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不能再將成本管理簡單地等同於降低成本,而應是資源配置的優化和資本產出的高效管理。傳統成本管理觀念過於狹隘。同時如何適應瞬息萬變的外部市場經濟環境,以獲得持續性的競爭優勢,是現代企業必須考慮的首要問題。因此,企業必須把重點放在制定競爭戰略上,而傳統成本管理把眼光局限在單純降低成本方面,缺乏戰略眼光。
2、傳統成本管理的對象主要是企業內部的生產過程,注重生產過程成本控制和事後成本核算。在現代企業中,產品研發和銷售在作業鏈兩端變得越來越重要,費用也日益上升;中間端的生產環節相對弱化。只重視生產過程的成本核算而輕視研發和銷售環節的成本核算是不適宜的。
3、傳統成本管理體系難以滿足多目標要求。成本管理為財務管理服務,傳統成本管理視追求利潤最大化為己任。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能夠促使企業講求核算、加強管理,但利潤最大化不僅未考慮企業的遠景規劃,而且忽略了市場經濟條件下最重要的一個關注點一風險。其結果是增大了企業的財務風險,削弱企業長遠發展能力。當今股東財富最大化已成為企業財務管理的追逐目標,傳統成本管理的短期效益性暴露無疑。另外,傳統成本計算基礎是以幣值不變為假定,以歷史成本和權責發生制為原則。這套成本管理體制符合財務報告准則要求,但不能很好滿足企業內部成本的過程式控制制和決策支持要求。
(三)現代成本管理理念的形成
l、約束理論(theoryofconstranit)。約束理論是一種用來連續促進生產性作業和非生產性作業的方法。它以「思考性過程」為特徵,開始就認識到這一過程中的所有資源都是有限的。其中最重要的限制性因素,被稱為約束條件,成為關注的焦點。通過管理這些約束條件,業績可以得到改進。為了管理這些約束條件,首先必須識別和利用它們。其他的所有活動都從屬於這一決策。最後為提高業績必須提高約束條件。這一過程被不斷重復直到約束條件被打破(即不再是重要的業績限制因素)。這一過程在新的成為重要限制因素的資源條件下重新開始。通過使用這一方法,引導時間和存貨大大縮減。
2、零存貨與適時制生產(JIT)。企業追求零存貨是由於存貨管理是價值不增值作業,但是零存貨給企業產品生產帶來很大風險。因此,零存貨的前提是必須要有良好合作關系的供應商與客戶,與此相關的就是適時制生產方法。
適時制生產努力做到所生產的產品和數量恰是顧客所需求的。需求通過生產流程來決定產品。每一環節僅進行為滿足下一環節需要所必須的生產,只有當下一環節顯示需要進行生產時才會有生產任務。同時,零部件和原材料也恰巧在用於生產時送達。
適時制生產明顯降低了存貨水平,提高了質量控制的重要性,並且根本改變了生產活動的組織和開展方式,其重點在於通過縮減存貨成本和處理其他的經濟問題來使企業獲得持續發展。質量的提高加強了公司的競爭能力。而從傳統的生產組織向適時制生產的轉變使得企業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質量和生產率上,同時,可以對生產產品的成本做更精確的估計。
3、全面質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TQM)。全面質量管理的核心是產品要全面滿足顧客的需要。西方製造業的一大管理理念是「質量是免費的(qualityisfree)」,即高質量產品所獲得的收益遠大於產品出現質量問題獲得的收益,因為產品出現質量問題要付出額外的成本、大幅度沖減收益,而質量成本的計算是生產性和服務性產業成本管理系統的關鍵特徵。全面質量管理的起點是應顧客的需求而設計產品,其終點是保證這種產品令顧客滿足,其內涵就是「為顧客提供質量上零缺陷的產品是企業責無旁貸的義務」。全面質量管理的哲學引導管理者努力營造能使工人製造完美(零缺陷)產品的環境。
9. 什麼是成本理論
成本是企業、政府乃至消費者個人進行經濟決策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廠商要取得最大化的利潤,政府要想實現資源在全社會范圍內的有效配置,個人要想實現資產的有效組合,都必須進行成本與收益的分析。廠商的利潤最大化理論、政府公共工程的評價等,主要是建立在成本分析的基礎之上。本章我們將從廠商決策的角度討論成本理論。我們將在成本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收益分析研究廠商的利潤最大化問題。
可參看下面的網頁,你會有所了解的:
10. 成本控制理論 由誰提出
成本控制一詞最早源於美國 《會計控製法》 ,此法是在20世紀30年代由美國哈佛大學企業管理學院制定,主要目的在於控製成本和不斷降低成本,所以又稱成本控製法。 艾倫·穆拉利 使用成本控制戰略拯救福特是該領域中的經典案例。 成本控制基本理論 成本會計概念。現代管理會計是從原來的成本會計中發展而來的,現代會計分為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兩大分支,成本會計順理成章融入管理會計,同時與西方會計體系保持一致。事實上,中西方在經濟體制及會計制度等方面的差異必然影響到成本會計,成本的宏觀約束與調控在我國企業會計准則、稅法中均有較嚴格的規定。首先,認為管理會計(含成本會計)不受會計准則的影響,不完全符合我國的國情;其次,西方對成本的會計約束也日漸增強,以提高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如日本制定有「成本會計准則」(我國也有要求制定成本會計准則的觀點),成本會計的獨立及其內容的專一性可視為一種趨勢;第三,成本會計反映與監督的主要內容,是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各種費用的支出以及產品生產成本和期間費用的形成,即成本會計的對象是會計對象要素中的「費用」要素,財務會計的對象則是其他五個要素(「費用」只是作為計量利潤的必要條件而列入的)。 因此,西方之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兩大分支,在我國應分為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三大分支。成本會計應致力於「費用」要素的反映與監督,以完全成本核算、變動成本核算及標准成本核算作為其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