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成本分析主要做什麼
成本分析(cost analysis),是利用成本核算及其他有關資料,分析成本水平與構成的變動情況,研究影響成本升降的各種因素及其變動原因,尋找降低成本的途徑的分析方法。成本分析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是正確評價企業成本計劃的執行結果,揭示成本升降變動的原因,為編製成本計劃和制定經營決策提供重要依據。
對全部產品成本計劃的完成情況進行總的評價,分為三個方面:
第一,在核算資料的基礎上,通過深入分析,正確評價企業成本計劃的執行結果,提高企業和職工講求經濟效益的積極性。
第二,揭示成本升降的原因,正確地查明影響成本高低的各種因素及其原因,進一步提高企業管理水平。
第三,尋求進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徑和方法。成本分析還可以結合企業生產經營條件的變化,正確選定適應新情況的最合適的成本水平。
㈡ 成本分析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什麼
1、產品成本趨勢
產品成本趨勢分析就是分析單位成本的發展趨勢,企業應確定每個個月的產品成本是不是合理,可以藉助工具和圖形,畫出成本線,設定差異值,用圖形將整體趨勢表示出來。
2、成本項目構成變動
成本項目構成變動分析就是分析構成成本的項目所發生的變化,從中找出出現變化的原因。通過項目的對比,找到項目的控制點和異動點,從而確定引起材料成本變動的項目。
3、直接材料項目
直接材料在產品成本和企業總成本當中,所佔的比重都非常大。所以,在企業的產品成本分析中,對直接材料項目的分析很重要。
4、直接人工項目
直接人工項目包括效率和工資率,造成效率與工資率變動的原因很多,企業應該學會抓住問題的重點,按照階段逐步選擇其中的幾點進行改善。
5、製造費用項目
製造費用分為變動的製造費用與固定的製造費用,一般情況下,固定性費用越高,企業的經營風險就越高。所以,降低固定製造費用的比重是企業控制製造費用的關鍵。企業應該對製造費用做一個適當的區分,分析構成項目,從而找到控制點。
㈢ 產品成本分析的內容,通常包括哪些方面
產品成本分析的內容,通常包括:全面分析與重點分析相結合的原則、專業分析與群眾分析相結合的原則、縱向分析與橫向分析相結合的原則、事後分析與事前、事中分析相結合的原則等。
成本分析的原則是指組織成本分析工作的規范,是發揮成本分析職能作用,完成成本分析任務和成本分析方法的准繩。
成本分析,是利用成本核算及其他有關資料,分析成本水平與構成的變動情況,研究影響成本升降的各種因素及其變動原因,尋找降低成本的途徑的分析方法。成本分析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是正確評價企業成本計劃的執行結果,揭示成本升降變動的原因,為編製成本計劃和制定經營決策提供重要依據。
㈣ 成本分析應該包括哪些內容
一、
看懂成本——從財務報表看成本,從成本看企業
企業資金流、信息流與財務報表
財務報表中與成本相關的主要指標及其信息內涵
案例分析:從成本數據分析企業管理問題
二、
看重成本——企業管理決策中的成本分析
案例分析:產品產量決策中的成本分析
案例分析:產品定價決策中的成本分析
案例分析:從成本結構分析企業經營風險
洞若觀火——標准成本制:生產環節的成本控制
運籌帷幄——目標成本法:研發環節的成本控制
落實到人——成本控制責任會計系統的設計
未雨綢繆——內部控制系統中的成本控制
成本核算模式選擇
分批法、分步法及其案例
常用成本核算方法及其對企業管理的誤導
讓你對企業耳目一新的作業成本法
五、
看透成本
從戰略高度看成本——企業戰略決策中的成本分析
從客戶角度看成本——營銷與采購管理中的成本分析
從生命周期看成本——質量控制中的成本分析
從員工立場看成本——成本管理與績效管理的關系
㈤ 成本會計主要分析哪些指標
1.成本核算。
--這是成本分析的基礎,成本核算產出的數據能否跳出報財務報表服務於成本分析與控制,關鍵看你司用何種成本控制和業績評價的方法核算,標准成本制度雖然近來被創新產業吐槽頗多,但主流製造業企業還是在用它做成本分析與控制,可鑒於民企的普遍特點(如LZ列的第3點),標准成本制度恐怕會用得走了樣,如果標准都粗放或不準確,不能代表管理者合理的計劃和預期,那麼差異分析就沒什麼用了~ 如果核算不用標准成本,那麼成本分析的重要基礎就來源於是否有合理細致的成本計劃,以及做成本計劃的邏輯。所以不論是成本分析,還是財務其他什麼方面的分析,「計劃」都是非常重要的職能,計劃職能的成熟度直接關系著你是否有足夠的「基準」供你分析。
2.倉庫收發的管控。(我司把生產放在第一位,賬面游戲,財務和倉管自己玩)
--這點是關於存貨分析的,存貨是工廠財務管控分析的一項重要工作。不知道你司是怎麼管控倉庫的,我覺得這還是要從存貨流轉整套流程的完善做起(從材料入庫到成品發貨每一個移動事項都是一個子流程),如果流程不改進,那財務只能是case by case地去管控,這種管控都是事後的、查漏補缺型的,對改進績效沒有太大作用。
3.跑車間,BOM的核對(技術部試產後,定了BOM之後就一概不理會。)
--括弧里的內容證明LZ公司的生產控制職能(ECC或PMC)的管理基礎差,BOM准確度居然還需要財務去參與推進核對。。。這也證明以此為基礎運行標准成本制度相當有難度。不過這現象在國內企業中挺普遍的,不僅民企,有的國企也是,我曾到一個地方性國企(規模挺大挺知名的)調研製造成本的核算過程,他們是ERP上線以後幾年,產品的工藝路線卻從沒維護過,定額工時數據成了束之高閣的擺設,到底有沒有按最新的工藝條件和生產效率進行評估修正,財務不得而知。難怪我以前做成本管理咨詢時在一些並購國內企業的財務盡職調查報告中都讀到類似的披露——「產品成本計算所依據的各項資源消耗的定額數據粗放或陳舊,導致生產成本分析結果粗略和可信度不高」。
4.5S的推進。
--這個靠譜,5S是精益製造生產管理模式中的一部分,叫做可視化工廠,外資的製造工廠一般都比較重視。但以你司前3點的描述,推5S貌似超前了點吧,建議你們先把基礎管理控制工作做好了(如改進第2-3條,好好整合倉儲、采購、計劃和PMC職能的流程)再搞那些高大上的玩意是正途。我曾在另一個挺知名的汽車國企聽財務總監侃侃而談他的計劃,什麼方面要推進搞作業成本法,什麼方面要推進價值工程,我真挺無語的,其實他們公司AP的核銷還搞得不清不楚呢,因為他們公司這么大了,別說沒有集成的ERP,就連財務核算系統也只上了一個用友的總賬模塊,我真不知道以這種數據和管理基礎他怎麼去推作業成本法和價值工程。。。
5.刁難采購。
--路子是對的(我以前也經常干這事),不過願聞其詳LZ是怎麼刁難的:我是2樓斑竹提到的《500強企業財務分析實務》一書的作者,書中第5章大多是來自我原來在某外資製造工廠從事成本與存貨管理工作5年的經驗總結,可供樓主參考,具體方法你不一定能用,原因就是我上面解釋的那些,民營企業管理成熟度的差距造成很多先進的管理控制方法不能直接用。但是希望可以給樓主些啟發,就是在考慮怎麼做成本分析之前,怎樣去完善運營部門的基礎管理工作,從這方面入手給業務部門提建議,而不是象那位汽車國企的財務總監一樣跳過這些「基礎設施建設」直接去搞那些高大上的東西。
㈥ 產品成本分析包含哪些內容
1.定價目標。定價目標,是指企業通過對特定產品價格的判定或調整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定價目標大致有以下幾種:[1]
(1)追求盈利最大化;
(2)維持或提高市場佔有率;
(3)實現預期的投資回收率;
(4)實現銷售增長率;
(5)適應價格競爭;
(6)保持營業額;
(7)穩定價格、維護企業形象。
2.成本構成分析。成本構成通常包括技術成本、安全成本、配送成本、客戶成本、法律成本和風險成本等。
3.問題分析。
4.建議與意見。
㈦ 建築工程成本分析主要有哪些項目
建築工程成本分析主要有以下項目:
一、 基本情況的分析:工程基本情況介紹,預算收入情況,施工部位及施工產值完成情況,報告期和開工累計成本情況。
二、具體情況分析:分析各項經濟指標完成情況對降低成本的影響,採取技術措施、管理措施對降低成本的影響,環境因素、預算收入、工程質量對降低成本的影響、工期改變等對降低成本的影響。
三、明細項目分析:
1、材料費分析:分析材料采購個環節,分析材料的價差和量差因素,採取技術措施節約材料的實際效果和管理不善造成的損失浪費,反映材料費的節超原因。以及按照01定額規定的其他材料費,如二次搬運費、工具費等的分析。
2、人工費分析:從價差和量差兩個方面分析人工費節、超原因,分析勞務合同的執行情況對人工費節超的影響。
3、機械費分析:分析現場機械的配備情況、使用情況,分析租賃價格與概算收入的差異,反映機械費的節超原因。
4、間接費用分析:分析項目部管理人員工資、辦公費等項目開支對間接費節超額的影響,分析臨時設施購置、搭建、攤銷等情況對間接費節超的影響。
㈧ 物料成本分析的內容都包含哪些
物料成本分析是指就供應商所提供的成本估逐步審查及評估,以求證成本的合理性和適用性。物料成本是指製作產品必須的原材料的成本。比如一碗面條的物料成本就是製作這碗面條的所需的一定量的麵粉、油、鹽、蔬菜、肉、調料、水等的成本。
物料采購決策通常建立在對物料成本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建立訂貨模型,尋求使總成本最小的訂購策略,常用的有存儲成本、訂貨成本、配送成本和缺貨成本,現分述如下。
一、存儲成本
為存儲保管庫存所需的成本,通常也可稱為保管成本。其構成要素主要有處理與存儲成本,過時損壞與失竊成本,保險與稅收成本及資金投資成本即機會成本。
1、 處理與存儲成本。
存儲成本,包括貯藏空間的成本,如倉庫成本、設備成本如供暖照明等。如採用現成的倉儲設備,則存儲成本為固定值,不隨庫存水平變化而變化,但一旦超出既定的庫存水平後,成本就隨庫存水平增加而上升;處理成本隨庫存水平大小變化而變化,主要包括物料搬運人員和倉庫保管人員所支付的成本,如監督、實地清點物料、搬運等,如遇無效率的存儲布置,則會增加處理成本。
2、 損壞、過時與失竊等成本。
許多物料在存儲中,會發生變質,從而使物料價值減損, 另外, 物料會因自然、人為等因素而損壞,損壞程度因物料性質不用而異; 過時情況發生在成本市場需求消失後, 倉庫仍有許多庫存, 從而造成損失; 失竊也會造成資產的損失。
3、 保險和稅收等成本。
庫存是公司的一種投資,常常需要支付保險費、稅收等從而發生成本。
4、 機會成本。
庫存需要資本投資,一旦資金用於庫存後,即無法用作其它用途,故機會成本決定於該項資金可用於其它備選方案時的投資回報率。
二、訂貨成本
采購每批物料時通常需耗費固定成本,此固定成本常稱為訂購成本。其構成要素常有填寫請購單、製造定單、記錄定單、追蹤定單、質量檢驗、處理發票或企業報告以及付款准備等事務的工作成本;另外還包括每批物料的價格成本,該成本與批量大小有關。采購成本與每批訂購量大小成反比,每批訂購量越大,每年訂購次數越少,則總采購成本越低。
三、配送成本
隨著供應鏈各個環節的競爭不斷加劇,物流配送近年來被認為是降低成本的最後一個「黑暗大陸」,市場第三方物流公司不斷發展壯大,越來越多的生產企業, 把物料的運輸、配送業務外包給第三方物流公司。在這種情形下,物流配送成本需要單獨考慮。
四、短缺成本
主要內容包括停工待料或無法立即滿足需求所發生的各種損失,如加班費、特殊管理費、違約罰款、趕工成本、特殊處理成本、信譽損失成本等。通常情況是發生需求時倉庫無庫存,且無法立即得到補充,這種缺貨會造成失去銷售機會,這種銷售損失會造成利益的損失,也可能是一種信譽的損失,還可能面臨失去顧客的嚴重後果。
㈨ 成本分析的主要內容
成本分析是利用核算及其它有關資料,對成本水平與構成的變動情況,系統研究影響成本升降的各因素及其變動的原因,尋找降低成本的途徑的分析。
它是成本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成本分析,有利於正確認識、掌握和運用成本變動的規律,實現降低成本的目標,有助於進行成本控制,正確評價成本計劃完成情況,還可為制訂成本計劃、經營決策提供重要依據,指明成本管理工作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