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產值成本率,求詳解!
產值就是生產的總值,該比率應為生產成本/產值,用於測試生產效率。收入成本率應為銷售成本/銷售收入,以檢驗實際銷售成本與收入的比率。產出價值以貨幣形式表示,是指工業企業在一定時期內提供的工業最終產品和工業服務的總值。表示工業企業工業生產總規模和水平,反映生產總量,不代表企業管理和經濟效益。企業是否增加其收入,主要取決於其利潤總額的增長。利潤總額是指在報告期內實現的利潤。它主要反映了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各方面的收益,是企業的最終財務成果。
拓展資料
1、成本是商品經濟的價值類別,是商品價值的組成部分。如果人們想開展生產管理活動或達到一定的目標,他們必須消耗一定的資源。它們所消耗的資源的貨幣代表和客觀化被稱為成本。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成本概念的內涵和含義也在不斷變化和發展。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成本也可能是你做出選擇時必須付出的代價。當一個企業投資時,它支付的錢是它投資的成本。
2、總成本也被稱為生命周期成本。它是指一種產品從開發、生產、使用到報廢的成本。生命周期成本包括製造成本和使用成本。製造成本包括根據用戶的需求,在設計、試生產、生產和產品開發階段所消耗的成本。使用成本包括能耗、維護成本、管理成本和產品使用期間消耗的其他費用。價值工程側重於以最低的生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實現產品的必要功能。因此,不僅要注意降低生產成本,還要降低使用成本。只有降低產品的總成本,才能提高產品的競爭力,為全社會提供更多的積累。
3、資本成本比率是一個公司的資本支出與可用融資金額之間的比率,通常以一個百分比表示。在企業融資的實踐中,通常採用資本成本的相對金額,即資本成本比。在融資費用中,資金使用成本是指為使用資金而支付的價格,如支付給股東的股息或支付給債權人的利息。在編制融資租賃租賃計劃時,如果採用等效年金法,通常以資本率成本作為貼現率。
⑵ 產值成本率公式 成本/產值 里,成本是什麼是主營業務成本嗎產值又是什麼
產值成本率=成本/產值*100%
實際上=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成本+毛利潤)*100%
產值=主營成本+毛利潤
⑶ 計算生產成本有幾種方法
1、品種法。按產品品種組織成本計算,適用於大量大批單步驟生產。
2、分批法。按批別產品組織成本計算,適用於單件小批生產的企業及企業新產品試制、大型設備修造等。
3、分步法。按產品在加工過程中的步驟組織成本計算,適用於大量大批連續式多步驟生產企業。又分為逐步結轉分步法和平行結轉分步法。逐步結轉分步法是指按照產品生產加工的先後順序,逐步結轉產品生產成本,直至最後一個步驟算出產成品成本。平行結轉分步法是指按照各步驟歸集所發生的成本費用,最後從各步驟一起將應計入產成品成本的份額結轉出來,再匯總計算產成品成本。
4、分類法。按照類別產品匯集生產費用,計算出各類產品的總成本,然後將總成本按一定標准在該類產品的各種產品間進行分配,計算出各種產品成本。適用於產品品種、規格繁多,並且可以按一定標准將產品劃分為若干類別的製造企業。
(3)產值成本有哪些擴展閱讀
不同的企業。按生產工藝過程和生產組織的不同,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
1.確定成本計算方法。開展成本計算之前,先要確定採用哪一種成本計算方法。通常所用的方法有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等。這要根據生產工藝過程和生產組織的特點,同時結合成本管理的要求情況來進行選擇。
2.設置有關的成本計算賬戶。為了計算產品的成本,需要設置一個專門的賬戶,即"生產成本"賬戶。其借方匯集為生產產品而發生的各種費用,貸方反映產品完工轉出的製造成本。
⑷ 生產企業的生產成本如何進行分析
以下內容在這個網址
http://www.ahtvu.ah.cn/JXC1/zhykch/8210/chbkjweb/jxfd9.htm
(二) 成本分析的具體方法
成本分析的具體方法通常有:比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連環替代分析法。
1、比較分析法
是把兩個經濟內容相同、時間或空間地點不同的經濟指標相減從而進行分析的一種方法。它是一種絕對數的比較分析,只適用於同類型企業、同質指標進行對比分析。
由於分析者的目的不同,對比的基數也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對比的基數有計劃數、定額數、以往年度同期實際數,以及本企業歷史最好水平和國內外同行業先進水平。
2、比率分析法
是通過計算有關指標之間的相對數,即比率,進行分析評價的一種方法。一般有三種形式:相關比率分析法、構成比率分析法、趨勢比率分法。
(1) 相關比率分析法:
是通過計算兩個性質不完全相同而又相關的指標的比率進行分析的一種方法。通常計算的相關比率指標有:
產值成本率、銷售收入成本率、成本利潤率、存貨周轉率等。
(2) 構成比率分析法
是計算某項指標的各個組成部分佔總體的比重,即部分與總體的比率,進行數量分析一種方法。
(3) 趨勢比率分析法
是指對某項經濟指標不同時期數值進行對比,求出比率,分析其增減速度和發展趨勢的一種方法。由於計算時採用的基期數值不同,趨勢比率又分為定基比率和環比比率兩種形式:
定基比率=比較期數值/固定基期數值×100%
環比比率=比較期數值/前一期數值×100%
3、連環替代法(因素分析法)
(1)概念:
是根據因素之間的內在依存關系,依次測定各因素變動對經濟指標差異影響的一種分析方法。
(2)分析程序:
1〕 分解指標因素並確定因素的排列順序;
2〕逐次替代因素;
3〕確定影響結果;
4〕匯總影響結果。
(3)典型模式:
假設某項指標N是有A、B、C三個因素組成,各因素與經濟指標的關系為:
上年數 N0 =A0×B0 ×C0
本年數 N1 =A1×B1×C1
則N1與 N0 的差異是由A、B、C三個因素變動而引起的。
採用連環替代法分析計算如下:
綜合指標上年數 N0 = A0 ×B0 ×C0 (1)
第一次替代 N1 =A1×B0 ×C0 (2)
第二次替代 N2 =A1× B1 ×C0 (3)
第三次替代(本年數) N1 =A1×B1 ×C1 (4)
(2)-(1) 即 N1- N0是A因素變化影響綜合指標的結果:
N1 - N0 = ( A1 - A0 )×B0 ×C0
(3)- (2) 即 N2- N1是B因素變化影響綜合指標的結果:
N2 - N1 = A1 × ( B1 - B0 )×C0
(4)- (3) 即 N1 - N2是C因素變化影響綜合指標的結果:
N1 - N2 = A1 × B1 × ( C1 - C0 )
(4) 連環替代法的幾個特點:
• 連環替代的順序性
先替代數量指標,後替代質量指標;先替換基本因素,後替換從屬因素。
若同時出現幾個數量指標或幾個質量指標,應現替換實物量指標,後替換價值量指標。
• 替代因素的連環性
除第一次替換外,每個因素的替換都是在前一個因素替換的基礎上進行的。
• 計算結果的假設性
例:假設某企業有關產量、單位產品材料消耗量、材料單價及材料費用總額資料如下:
項目
計量單位
計劃數
實際數
產品產量
件
90
100
單位產品材料消耗量
公斤
7
6
材料單價
元
4
5
材料費用總額
元
2520
3000
要求:採用連環替代法計算各因素變動對材料費用總額的影響程度。
答案:
材料費用總額計劃指標:90×7×4=2520(元) (1)
第一次替代: 100×7×4=2800(元) (2)
第二次替代: 100×6×4=2400(元) (3)
第三次替代(實際指標):100×6×5=3000(元) (4)
(2)-(1)=2800-2520=280(元) 產量增加的影響
(3)-(2)=2400-2800=-400(元) 材料單位消耗的節約的影響
(4)-(3)=3000-2400=600(元) 材料單價提高的影響
280-400+600=480(元) 全部因素的影響
三、成本分析的主要內容
• 成本計劃完成情況分析
• 費用預算執行情況的分析
• 成本效益分析
(一)成本計劃完成情況分析
成本計劃完成情況分析包括:
–產品生產成本計劃完成分析;
–主要產品單位成本分析。
分析的重點是產品生產成本分析中的可比產品成本分析。
1、 產品生產成本計劃完成分析
(1) 全部產品生產成本計劃完成情況分析
全部產品包括可比產品和不可比產品兩部分。對全部產品的分析,只能以本年實際成本和本年計劃成本進行比較,確定其實際成本較計劃成本的降低額和降低率,初步了解企業完成成本計劃的一般情況。
產品
名稱
計量單位
產量
單位成本
成本計劃
(計劃產量)
本年總成本
(實際產量)
計劃
實際
上年實際
本年計劃
本年實際
按上年實際單位成本計算
按本年計劃單位成本計算
按上年實際單位成本計算
按本年計劃單位成本計算
實際
成本
P1
P2
C0
C1
C2
P1 C0
P1 C1
P2 C0
P2 C1
P2 C2
一、可比產品
甲產品
件
200
800
100
95
94
20000
19000
80000
76000
75200
乙產品
件
400
400
50
45
44
20000
18000
20000
18000
17600
小計
40000
37000
100000
94000
92800
二、不可比產品
丙產品
件
300
300
50
52
15000
15000
15200
小計
15000
15000
15200
全部產品成本
52000
109000
108400
設 P1 :計劃產量;P2 :實際產量;
C0:上年實際平均單位成本;C1:本年計劃單位成本; C2:本年實際單位成本
全部產品成本降低額=計劃總成本-實際總成本
=∑(實際產量×計劃單位成本)-∑(實際產量×實際單位成本)
=∑P2 C1-∑P2 C2=∑P2 (C1-C2)=109000-108400=600(元)
全部產品成本降低率=成本降低額÷計劃總成本×100%=600÷109000×100%=0.55%
(2)可比產品成本降低任務完成情況的分析
計劃降低額= 全部可比產品計劃產量按上年 - 全部可比產品計劃產量
實際平均單位成本計算的總成本 按計劃單位成本計算的總成本
=∑(計劃產量×上年實際平均單位成本)-∑(計劃產量×計劃單位成本)
=∑P1 C0-∑P1 C1
計劃降低率=計劃降低額÷全部可比產品計劃產量按上年實際平均單位成本計算的總成本×100%
=(∑P1 C0-∑P1 C1)÷∑P1 C0×100%
實際降低額= 全部可比產品實際產量按上年 - 全部可比產品實際產量按本年
實際平均單位成本計算的總成本 實際單位成本計算的總成本
=∑(實際產量×上年實際平均單位成本)-∑(實際產量×本年實際單位成本)
=∑P2 C0-∑P2 C2
實際降低率=實際降低額÷全部可比產品實際產量按上年實際平均單位成本計算的總成本×100%
=(∑P2 C0-∑P2 C2)÷∑P2 C0×100%
例:某企業可比產品的成本及產量資料如下:
產品
名稱
計量單位
本年產量
單位成本
計
劃
實際
上年實際
本年計劃
本年
實際
P1
P2
C0
C1
C2
可比產品
甲產品
件
200
800
100
95
94
乙產品
件
400
400
50
45
44
要求:分析全部可比產品成本降低任務完成情況。
答案如下:
1〕首先計算全部可比產品的成本降低任務即計劃降低額和計劃降低率。
××××年度可比產品成本計劃表
產品
名稱
計量單位
計
劃
產 量
單位
成本
總成本
計劃降低任務
上年
實際
本年計劃
上年成本
計劃成本
降低額
降低率
P1
C0
C1
P1 C0
P1C1
P1C0-P1C1
降低額
P1 C0
可比產品
甲產品
件
200
100
95
20000
19000
1000
5%
乙產品
件
400
50
45
20000
18000
2000
10%
合計
40000
37000
3000
7.5%
7.5%= 3000 ×100%=1000+2000 ×100%=(20000×5%+20000×10%)×100%
40000 40000 40000
=〔20000 ×5% + 20000 ×10% 〕×100%=(50%×5%+50%×10%)×100%
40000 40000
上式中50%、50%是甲、乙產品計劃產量上年成本占可比產品計劃產量上年總成本的比重,也就是產品品種結構。
2〕其次,計算全部可比產品成本的實際降低額和實際降低率,與計劃降低額和計劃降低率相對比,分析其成本降低任務完成情況。
××××年度可比產品成本的實際完成情況表
產品
名稱
計量單位
實際產量
單位成本
總成本
實際降低情況
上年實際
本年計劃
本年實際
上年
成本
計劃成本
本年
實際
降低額
降低率
可比產品
P2
C0
C1
C2
P2C0
P2 C1
P2 C2
P2C0-P2C2
降低額
P2 C0
甲產品
件
800
100
95
94
80000
76000
75200
4800
6%
乙產品
件
400
50
45
44
20000
18000
17600
2400
12%
合計
100000
94000
92800
7200
7.2%
7.2%= 7200 ×100%=4800+2400 ×100% =(80000×6%+20000×12%)×100%
100000 100000 100000
=〔 80000 ×6% + 20000 ×12% 〕×100%=(80%×6%+20%×12%)×100%
100000 100000
上式中80%、20%是甲、乙產品實際產量上年成本占可比產品實際產量上年總成本的比重,也就是實際產品品種結構。
計劃降低額=∑P1 C0-∑P1 C1=(200×100+400×50)-(200×95+400×45)
=40000-37000=3000(元)
計劃降低率=(∑P1 C0-∑P1 C1)÷∑P1 C0×100%=3000÷40000×100%=7.5%
實際降低額=∑P2 C0-∑P2 C2=(800×100+400×50)-(800×94+400×44)
=100000-92800=7200(元)
實際降低率=(∑P2 C0-∑P2 C2)÷∑P2 C0×100%=7200÷100000=7.2%
可見,可比產品實際降低額超額完成了計劃,比計劃多降低4200元;實際降低率沒有完成計劃,低於計劃0.3%.
(3)影響可比產品成本降低任務完成的因素分析
1〕影響可比產品成本降低任務完成的因素有以下三個:
l 產品產量
可比產品成本降低額是根據各種產品的產量、品種結構和單位成本確定的。
成本計劃降低額是根據各種產品計劃產量制訂的,而實際成本降低額是根據各種產品的實際產量計算的。因此,在產品品種結構和單位成本不變時,產品產量增減,就會使成本降低額發生同比例的增減,然而,卻不會影響成本的降低率發生變化。例證如下:
假定該企業本年甲、乙產品產量都比計劃增長了20%,實際的單位成本又完全等於計劃單位成本,其結果如下表:
可比產品
實際產量
上年實際單位成本
本年實際單位成本
總成本
實際降
低情況
上年成本
計劃成本
實際成本
降低額
降低率
甲產品
240
100
95
24000
22800
22800
1200
5%
乙產品
480
50
45
24000
21600
21600
2400
10%
合計
48000
40600
40600
3600
7.5%
上表兩種產品實際產量比計劃產量增長了20%,因而使成本降低額相應從計劃的3000元,增長到3600元,增長率為20%(600÷3000),但成本降低率仍然為7.5%,由此可見,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產品產量的變動隻影響成本降低額發生變化,並不影響成本的降低率。
l 產品品種結構
由於各種可比產品成本降低率不同,如果成本降低率大的產品在全部可比產品中所佔的比重比計劃提高,則整體的降低額和降低率都會加大,反之亦然。
7.5%= 3000×100%=1000+2000 ×100%=(20000×5%+20000×10%)×100%
40000 40000 40000
=〔 20000 ×5% + 20000 ×10% 〕×100%=(50%×5%+50%×10%)×100%
40000 40000
上式中50%、50%是甲、乙產品計劃產量上年成本占可比產品計劃產量上年總成本的比重,也就是產品品種結構。
l 產品單位成本
計劃降低額= 全部可比產品計劃產量按上年 - 全部可比產品計劃產量
實際平均單位成本計算的總成本 按計劃單位成本計算的總成本
=∑(計劃產量×上年實際平均單位成本)-∑(計劃產量×計劃單位成本)
=∑P1 C0-∑P1 C1
計劃降低率=計劃降低額÷全部可比產品計劃產量按上年實際平均單位成本計算的總成本×100%
=(∑P1 C0-∑P1 C1)÷∑P1 C0×100%
實際降低額= 全部可比產品實際產量按上年 - 全部可比產品實際產量按本年
實際平均單位成本計算的總成本 實際單位成本計算的總成本
=∑(實際產量×上年實際平均單位成本)-∑(實際產量×本年實際單位成本)
=∑P2 C0-∑P2 C2
實際降低率=實際降低額÷全部可比產品實際產量按上年實際平均單位成本計算的總成本×100%
=(∑P2 C0-∑P2 C2)÷∑P2 C0×100%
由以上計算公式可知,產品實際單位成本比計劃降低的多,降低額和降低率就越大,反之亦然。
2〕影響可比產品成本降低任務完成的因素分析
計劃降低額=∑P1 C0-∑P1 C1=(200×100+400×50)-(200×95+400×45)
=40000-37000=3000(元)
計劃降低率=(∑P1 C0-∑P1 C1)÷∑P1 C0×100%=3000÷40000×100%=7.5%
實際降低額=∑P2 C0-∑P2 C2=(800×100+400×50)-(800×94+400×44)
=100000-92800=7200(元)
實際降低率=(∑P2 C0-∑P2 C2)÷∑P2 C0×100%=7200÷100000=7.2%
由上可知,企業可比產品實際降低額超額完成了計劃,比計劃多降低4200元;實際降低率沒有完成計劃,低於計劃0.3%。下面用連環替代法分別計算產品產量、產品品種結構、產品單位成本三個因素的變動對成本降低任務完成情況的影響。
設 P1 :計劃產量;P2 :實際產量;
C0:上年實際平均單位成本;C1:本年計劃單位成本; C2:本年實際單位成本
產品
名稱
計量單位
本年產量
單位成本
計
劃
實際
上年實際
本年計劃
本年
實際
P1
P2
C0
C1
C2
可比產品
甲產品
件
200
800
100
95
94
乙產品
件
400
400
50
45
44
可比產品成本降低任務完成情況分析表
順序
指標
成本降低額(元)
成本降低率
(1)
按計劃產量、計劃品種結構、計劃單位成本計算的成
本降低額和降低率
∑P1 C0-∑P1 C1
=40000-37000
=3000
3000÷40000
= 7.5%
(2)
按實際產量、計劃品種結構、計劃單位成本計算的成
本降低額和降低率
∑P2 C0×7.5%
=100000×7.5%
=7500
7.5%
保持不變
(3)
按實際產量、實際品種結構、計劃單位成本計算的成
本降低額和降低率
∑P2 C0-∑P2 C1
=100000-94000
=6000
6000÷100000
= 6%
(4)
按實際產量、實際品種結構、實際單位成本計算的成
本降低額和降低率
∑P2 C0-∑P2 C2
=100000-92800
=7200
7200÷100000
= 7.2%
各因素的影響程度
產量變動影響 (2)-(1)
7500-3000= 4500
0
品種結構變動的影響 (3)-(2)
6000-7500=-1500
6%-7.5%=-1.5%
單位成本變動的影響 (4)-(3)
7200-6000= 1200
7.2%-6% = 1.2%
合計
+4200
-0.3%
2、主要產品單位成本分析
主要產品單位成本分析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技術經濟指標變動對單位成本的影響,二是單位成本計劃完成情況的分析。
主要產品單位成本計劃完成情況的分析,不僅要按成本項目逐項對比其計劃數與實際數,而且還要求列示主要消耗材料和耗用工時的對比資料。P192
分析時應注意:
(1) 一般可採用簡化的辦法,即本年實際成本直接與計劃成本對比。
(2) 如有可能,主要產品單位成本分析時,可項剔除價格變動因素。即,實際消耗可按計劃單價計算,因為價格因素是外來因素,與產品生產無直接關系。
(3) 主要產品單位成本分析時,對於占成本比重比較高的主要消耗材料和耗用工時,應盡可能分析得細致,使之更能反映出降低成本的方向。
(二)費用預算執行情況的分析
由於製造費用、營業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都是按整個公司或分廠、車間、部門編制預算加以控制,因而分析各種費用預算的執行情況,查明各種費用實際脫離預算的原因,也只能按整個公司或分廠、車間、部門進行。
對上述費用進行分析,首先應以本年實際數與本年預算數相比較,確定實際脫離預算的差異,然後分析差異形成的原因。此外,為了從動態上觀察、比較各項費用的變動情況和變動趨勢,還應將本月實際與上年同期實際進行對比。
為了深入研究製造費用、營業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變動的原因,評價費用支出的合理性,尋求降低各種費用支出的方法,可按費用的用途及影響費用變動的因素,將各種費用項目按以下類別進行研究。
(1) 生產性費用。如製造費用中的折舊費、修理費、機物料消耗等。
(2) 管理性費用。如行政管理部門人員的工資、辦公費、業務招待費等。
(3) 發展性費用。如職工教育經費、設計制圖費、研究開發費等。
(4) 防護性費用。如勞動保護費、保險費等。
(5) 非生產性費用。主要指材料、在產品、產成品的盤虧和毀損等。
(三)成本效益分析
反映企業成本效益的指標很多,常用的有產值成本率、成本費用利潤率等。
1、 產值成本率分析
(1)概念:
產值成本率是企業全部產品生產成本對商品產值的比率,通常用每百元商品產值總成本指標表示。
(2)計算公式:
產值成本率=全部產品生產成本÷商品產值×100%
= ∑(產品產量×該產品單位成本) ×100%
∑(產品產量×該產品出廠價格)
或 產值成本率(元/百元)=全部產品生產成本÷商品產值×100
其中,商品產值一般按現行價格計算。產值成本率越低,說明生產耗費的經濟效益越好;反之,經濟效益越差。
(3)影響產值成本率指標變動的因素
主要有以下三個因素:
1〕 產品品種構成的變動
2〕 產品單位成本的變動
3〕在商品產值按現行價格計算時,還有價格變動的影響。
(4)影響產值成本率指標變動的各因素影響程度的計算
可採用連環替代法計算各因素變動的影響程度,計算如下:
(1) 以計劃(或上年實際)產值成本率指標為基礎。
產值成本率= 按計劃產量、計劃單位成本計算的總成本 ×100
按計劃產量、計劃出廠價格計算的商品產值
(2) 計算按實際產品品種構成、計劃單位成本計算的每百元商品產值的計劃總成本
產值成本率= 按實際產量、計劃單位成本計算的總成本 ×100
按實際產量、計劃出廠價格計算的商品產值
(3) 計算按實際產品品種構成、實際單位成本計算的每百元商品產值的實際總成本
產值成本率= 按實際產量、實際單位成本計算的總成本 ×100
按實際產量、計劃出廠價格計算的商品產值
(4) 計算按實際產品品種構成、實際出廠價格計算的每百元商品產值的實際總成本
產值成本率= 按實際產量、實際單位成本計算的總成本 ×100
按實際產量、實際出廠價格計算的商品產值
(2)-(1) 為產品品種構成變動的影響數額
(3)-(2) 為產品單位成本變動的影響數額
(4)-(3) 為出廠價格變動的影響數額
2、成本費用利潤率分析
(1) 概念:
成本費用利潤率是企業一定期間的利潤總額與成本、費用總額的比率。
(2)計算公式:
成本費用利潤率=利潤總額÷成本費用總額×100%
其中,成本費用一般指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期間費用。
該指標表明每付出一元成本費用可獲得多少利潤,體現了經營耗費所帶來的經營成果。該指標越高,利潤就越大,表明企業的經濟效益越好。
(3)成本費用營業利潤率
成本費用營業利潤率是企業一定期間的營業利潤與成本、費用總額的比率。
計算公式:
成本費用營業利潤率=營業利潤額÷成本費用總額×100%
若利潤總額中包括其他業務利潤,成本費用中也應包括其他業務支出。
第十六章習題:
1、 假定A產品的直接材料費用定額為800000元,實際為851400元。有關資料如下:
項目
產品數量
(件)
單位產品材料消耗量(公斤)
單價
(元)
材料費用
(元)
定額
1000
20
40
800000
實際
1100
18
43
851400
差異
+100
-2
+3
+51400
要求:採用連環替代法計算產品產量、單位產品材料消耗量和材料單價三項因素對產品直接材料費用超支51400元的影響程度。
2、某企業產品生產成本表如下:
產品
名稱
計量單位
實際產量
單位成本
本年總成本
(實際產量)
上年實際
本年計劃
本年實際
按上年實際單位成本計算
按本年計劃單位成本計算
實際
成本
一、可比產品
甲產品
件
30
1050
1035
1020
乙產品
件
35
1350
1275
1245
小計
二、不可比產品
丙產品
件
20
-
600
690
全部產品成本
產值成本率計劃數為60元/百元,商品產值本月實際數按現行價格計算為153000元。
要求:(1)計算和填列產品生產成本表中總成本各欄數字。
(2)分析全部產品生產成本計劃的完成情況和產值成本率計劃的完成情況。
3、某企業本年度可比產品成本資料如下表所示:
可比產品名稱
計劃產量(件)
實際產量(件)
上年實際平均單位成本
本年計劃
單位成本
本年實際
單位成本
甲產品
1650
2200
100
90
89
乙產品
550
550
200
190
188
要求:計算確定可比產品成本降低任務完成情況,並分析各個因素變動對可比產品成本降低任務完成情況的影響。(附表如下)
××××年度可比產品成本計劃表
產品
名稱
計量單位
計
劃
產 量
單位
成本
總成本
計劃降低任務
上年
實際
本年計劃
上年成本
計劃成本
降低額
降低率
可比產品
P1
C0
C1
P1 C0
P1C1
P1C0-P1C1
降低額
P1 C0
甲產品
件
乙產品
件
合計
××××年度可比產品成本的實際完成情況表
產品
名稱
計量單位
實際產量
單位成本
總成本
實際降低情況
上年實際
本年計劃
本年實際
上年
成本
計劃成本
本年
實際
降低額
降低率
可比產品
P2
C0
C1
C2
P2C0
P2 C1
P2 C2
P2C0-P2C2
降低額
P2 C0
甲產品
件
乙產品
件
合計
可比產品成本降低任務完成情況分析表
順序
指標
成本降低額(元)
成本降低率
(1)
按計劃產量、計劃品種
⑸ 產值、成本和利潤是怎麼回事
產值,個人覺得是在一定時間內,公司的生產數量乘以對應的單價,但是不是多有的產值都可以形成銷售,即是不是所有生產出來的東西都可以賣出去,可能會有剩餘,形成存貨。
形成銷售的那部分-對應的銷售成本=對應產品的毛利潤
有時候課本上會有一些簡化,假設所有生產的產品均賣出等情況。
⑹ 生產產值是等於生產成本嗎怎麼區分
生產產值和生產成本不是不一樣,產值是以貨幣形式表現的,是指工業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工業最終產品和提供工業性勞務活動的總價值量。
表明工業企業工業生產總規模和總水平,反映的是生產總成果,並不說明經營狀況的好壞和經濟效益。企業是否增收,主要看利潤總額的增長。利潤總額是企業在報告期內實現的利潤(虧損以「-」號表示)。它集中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各方面的效益,是企業最終的財務成果。
(6)產值成本有哪些擴展閱讀
產值利潤率的提高或降低,決定於利潤總額和工業總產值的增長速度。利潤總額的增長速度快於工業總產值的增長速度(利潤總額增長速度與產值增長速度的比值大於1),則產值利潤率必然提高;利潤總額與工業總產值同步增長(兩者的速度比=1),則產值利潤率持平;
利潤總額增長速度慢於產值增長速度(兩者的速度比小於1),則產值利潤率降低,說明增產未增收。由此可見,實現增產增收,就要保持產值利潤率指標的穩定和提高,既要抓生產,更要抓效益。
⑺ 百元產值質量成本計算公式
百元產值質量成本計算公式:產品總成本/總產值*100
百元產值資金率是指一定時期內資金平均余額對總產值的比率,它反映了企業流動資金的利用效果。
在我國實際工作中,產值資金只就定額流動資金計算。
⑻ 產值和成本的區別是什麼
總產值和總成本不一樣,總產值就像你說的是核算國民產值的時候才用 一般企業是不計算的!
而總成本指的是生產過程的總花費最總核算入主營業務成本,它主要包括 營業費用 期間費用 直接成本 製造費用等,
總成本並不等於單位售價 因為明顯的企業樣想營利必須在成本上加上利潤!
⑼ 企業工業總產值應該包括哪些內容
工業總產值是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工業產品總量。反映一定時間內工業生產的總規模和總水平。包括:在本企業內不再進行加工,經檢驗、包裝入庫(規定不需包裝的產品除外)的成品價值,對外加工費收入,自製半成品、在制產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
採用工廠法計算,即以工業企業作為一個整體,按企業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總成果來計算,企業內部不允許重復計算,不能把企業內部各個車間(分廠)生產的成果相加。但在企業之間、行業之間、地區之間允許重復計算。
(9)產值成本有哪些擴展閱讀:
工業生產總值分類:
現價工業總產值和不變價工業總產值
工業總產值包括成品價值、對外加工費收入和自製半成品、在產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計算工業總產值採用兩種價格。
1、本期生產成品價值:是指企業在本期生產,並在報告期內不再進行加工,經檢驗合格、包裝入庫的全部工業成品(半成品)價值合計,包括企業生產的自製設備及提供給企業的在建工程、其他非工業部門和生活福利部門等單位使用的成品價值。
本期生產成品價值按自備原材料生產的產品的產量乘以本期不含增值稅(銷項稅額)的產品實際銷售平均單價計算;會計核算中按成本價格轉帳的自製設備和自產自用的成品,按成本價格計算生產成品價值。生產成品價值中不包括用定貨者來料加工的成品(半成品)價值。
2、對外加工費收入:是指企業在報告期內完成的對外承接的工業品加工(包括用定貨者來料加工產品)的加工費收入和對外工業修理作業所取得的加工費收入。對外加工費收入按不含增值稅(銷項稅額)的價格計算,可根據會計「產品銷售收入」科目的有關資料取得。
對於企業對內非工業部門提供的加工修理、設備安裝的勞務收入,如果企業會計核算基礎比較好,能取得這部分資料,而且這部分價值所佔比重較大,則應包括在對外加工費收入中。
3、自製半成品、在製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是指企業在報告期內的自製半成品、在製品期末價值減期初價值的差額。本指標一般可從會計核算料中取得。如果會計產品成本核算中不計算半成品、在製品的成本,則總產值中也不包括這部分價值,反之則包括。
⑽ 產值的內容
工業總產值包括本期生產成品價值、對外加工費收入,在製品半成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三部分。
1、本期生產成品價值:是指企業本期生產,並在報告期內不再進行加工,經檢驗、包裝入庫的全部工業成品(半成品)價值合計,包括企業生產的自製設備及提供給本企業在建工程、其他非工業部門和生活福利部門等單位使用的成品價值。本期生產成品價值按自備原材料生產的產品的數量乘以本期不含增值稅(銷項稅額)的產品實際銷售平均單價計算;會計核算中按成本價格轉帳的自製設備和自產自用的成品,按成本價格計算生產成品價值。生產成品價值中不包括用定貨者來料加工的成品(半成品)價值。
2、對外加工費收入:是指企業在報告期內完成的對外承接的工業品加工(包括用定貨者來料加工產品)的加工費收入和對外工業修理作業所取得的加工費收入。對外加工費收入按不含增值稅(銷項稅額)的價格計算,可根據會計「產品銷售收入」科目的有關資料取得。
對於本企業對內非工業部門提供的加工修理、設備安裝的勞務收入,如果企業會計核算基礎比較好,能取得這部分資料,而且這部分價值所佔比重較大,應包括在對外加工費收入中。
3、自製半成品在製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是指企業報告期自製半成品、在製品期末減期初的差額價值,本指標一般可從會計核算資料中取得。如果會計產品成本核算中不計算半成品、在製品的成本,則總產值中也不包括這部分價值,反之則包括。
是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生產的工業產品和提供工業性勞務活動的總價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