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絕對成本,比較成本的計算
1、「絕對成本」和「相對成本」的區別是:「絕對成本」是一種物品生產出來所必需的成本;而「相對成本」是不同地方,不同國家生產同一種產品所需要不同的成本。 2、絕對成本控制是把成本支出控制在一個絕對的金額中的一種成本控制方法。企業為了提高經濟效益,增加利潤,必須增加收入,節約支出,即開源節流。絕對成本控制,是控制支出,降低消耗,屬於節流方面。 3、「絕對成本」的基本內容: ①按照先進企業的成本水平,作為本企業成本指標,實行成本絕對額層層控制; ②企業把成本指標交給職工學握,成本耗費高,可分配的利益就少,收入就少;成本耗費低,可分配的利益就多,收入就多,物化勞動和活勞動價值在成本的絕對數內互相轉化,此消彼漲; ③將各項收入全部列入成本,實行兩級分配,第一級分配按企業經濟效益確定,第二級分配按職工貢獻確定; ④原材料供應部門實行開架領料,明碼標價,接受廠內單位訂料; ⑤處室實行最低經費限額包干制; ⑥技術幹部實行騁請制,按照能力和貢獻發放聘金; ⑦用「成本券」作為核算手段,廠內各單位經濟往來,按成本價格結算; ⑧絕對成本控制不是長期固定在一個水平上,而要逐步升級,由本地區先進水平逐步上升為全國或國際先進水平; ⑨技術改造項目使成本降低部分,屬於企業和社會所有。
㈡ 絕對成本學說與比較成本學說
按照你列出的條件,葡萄牙生產毛呢和酒都有絕對優勢,生產同樣單位同樣品種的物品,葡萄牙需要的人力都比英國要少。 但是如果計算比較優勢的話,英國人在生產毛呢上有比較優勢,葡萄牙人在生產酒上有比較優勢。英國人應該主要生產毛呢,而葡萄牙人應該主要生產酒,然後通過貿易來交換,使雙方都得到比原來自己單獨生產時更多的毛呢和酒。 下邊是計算方法: 條件為—— 英國生產1000噸毛呢要100人|年,生產1000噸酒要120人|年,生產率為10噸毛呢|1人|1年、8噸酒|1人|1年 葡萄牙生產1000噸毛呢要90人|年,生產1000噸酒要80人|年,生產率為11噸毛呢|1人|1年、13噸酒|1人|1年 英國可以選擇,讓1個人在1年內生產10噸毛呢,或者去生產8噸酒,所以英國機會成本為: 毛呢的機會成本:0.8噸酒(讓1人去生產毛呢,所放棄的酒) 酒的機會成本為:1.25噸毛呢(讓1個人去生產酒,所放棄的毛呢) 葡萄牙可以可以選擇,讓1個人在1年內生產11噸毛呢,或者去生產13噸酒,所以葡萄的機會成本為: 毛呢的機會成本:1噸酒 酒的機會成本為:0.8噸毛呢 通過比較兩國的機會成本可以看出,英國生產毛呢有比較優勢,葡萄牙生產酒有比較優勢。 在原始的情況下,2國在1年內總的產量為2000噸毛呢加2000噸酒,共投入390人。 在計算了機會成本與比較優勢後,英國人只生產毛呢,而葡萄牙只生產酒,同樣在1年內生產2000噸毛呢加2000噸酒,來計算一下需要投入的人力。 2000除以10=200人,生產2000噸毛呢,英國投入200人。 2000除以13=154人,生產2000噸酒,葡萄牙投入154人。 同樣的產量,原來需要投入390人,在英國只生產比較擅長的毛呢,和葡萄牙只生產擅長的酒的情況下,只需要投入354人,就完成了原來需要390人才能達到的產量。再通過貿易進行交易,使兩國都得到比原來更多的東西。
㈢ 簡述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說和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說兩者之間的關系
絕對成本說即為絕對技術差異論 其差異體現在不同國家對想同產品的勞動生產率(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量)上
假定全世界只有兩國 他們都能生產兩種商品 各國只投入一種生產要素-勞動力
其中一國在生產第一種商品上勞動生產率較高 而另一國在生產第二種商品上勞動生產率較高 這樣兩國就會專門生產本國勞動生產率較高的商品 再用其在國際市場上換回其他本國勞動生產率較低的商品
比較成本說即為相對技術差異論 如果某國在各種商品上都不佔優勢 則可以通過"兩利相權取起重,兩弊相權取其輕"的思想選擇不利相對較小的商品生產
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說在今天的國際貿易中仍然具有理論意義
㈣ 7,怎樣理解絕對成本理論和比較成本理論
絕對利益理論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提出來的,他認為每個國家或每個地區都有對自己有利的自然資源和氣候條件,如果各國各地區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產條件進行生產,然後將產品相互交換,互通有無,將會使各國、各地區的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將會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加物質財富。
比較成本是指設定不同廠商、不同生產地域、不同季節、不同流通地域等等參數後的成本比較。比較成本理論比絕對成本理論更加具有指導意義。
㈤ 在會計中,什麼是絕對成本
絕對成本是在在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中,必要的支出。比如購買原材料,工人的工資,機器設備等,也就是為了獲得商品是必然的花費。與之相對的就是相對成本,比如公司的綠化,員工的娛樂等屬於非必要性支出的項目。
㈥ 比較成本理論與絕對成本理論的關系
絕對成本:從原料采購、物流運輸與損耗、生產過程損耗、庫存損耗、到生產端員工成本、與流通成本累加
比較成本: 設定不同廠商、不同生產地域、不同季節、不同流通地域等等參數後的成本比較
㈦ 絕對成本說的與比較成本說有什麼矛盾
摘要 地主階級是從封建主當中而來的世界,封建社會資產階級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主要是指手工業者和商人。
㈧ 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與斯密的「絕對成本學說」有什麼區別
1,不同點:斯密的絕對成本學說認為,各國生產相同的幾種產品,都有各自的優勢和劣勢。如果各自生產在成本上具有絕對優勢的商品,然後通過對外貿易,用自己在成本上具有絕對優勢的商品換取本國需要而由其他國家生產的東西,在投入不變的情況下,貿易參與國均可從中獲得好處。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更強調比較優勢或比較成本原理,他主張即使在所有產業的產品成本上均處於劣勢的國家,仍可「劣中選優」,選擇成本劣勢相對較小的產業來發展;而在所有或相當多產業的產品成本上都有優勢的國家,則可按「優中選優」的原則,選擇優勢更大的產業集中起來發展,都能從對外貿易中獲得利益。
2,相同點:都強調不同國家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自由貿易,增進各自利益的必要性。3,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論是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論的核心知識,比較成本論己經細化出成本指標的具體衡量方法,所以我比較相信李嘉圖的。而亞當·斯密認為,每一個國家都有其適宜於生產的某些特定的產品的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去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後彼此進行交換,則對所有交換國家都有利,這就是「絕對成本論」大衛·李嘉圖認為:在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中真正起到決定作用的是比較利益,而不是絕對利益。哪怕一個國家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具有絕對優勢,而另一個國家在兩種產品的生產上都表現出絕對的劣勢,兩國之間仍有可能通過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而獲得利益。
4,亞當斯密的勞動價值論是不徹底的,二元性價值論,即認為價值由勞動價值與交換價值共同決定;李嘉圖批判斯密的價值論,明確了價值僅由無差別人類勞動決定,但未能揭示剩餘價值,已經達到資產階級所能企及的最徹底勞動價值論。斯密提出古典政治經濟學「三位一體」的分配理論,即「工資、利潤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換價值的三個根本源泉。」由此,提出了他的「勞動工資論」分配理論。基於斯密分配理論的基本框架,李嘉圖對其進行了完善,提出相對工資論,從量的方面揭示資本主義三大階級的對立。斯密、李嘉圖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說均主張自由主義經濟,應該沒什麼原則上的區別。斯密主張「絕對成本學說」,揭示了國際分工、自由貿易的必要性,但各國的絕對優勢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因此該理論具有局限性;李嘉圖主張「比較成本學說」認為各國需「有利取重」、「不利取輕」,以此增加國民財富。它反映了不同國家間經濟發展的一種內在聯系和客觀要求,但也有局限性,比較成本不利於後發國家經濟增長,造成經濟結構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