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沉沒成本的相關知識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說,普通人(非經濟學家)常常不計算「機會成本」,而經濟學家則往往忽略「沉沒成本」——這是一種睿智。他在《經濟學》一書中說:「如果一項開支已經付出並且不管作出何種選擇都不能收回,一個理性的人就會忽略它。這類支出稱為沉沒成本(sunkcost)。」接著,他舉了個例子:「假設現在你已經花7美元買了電影票,你對這場電影是否值7美元表示懷疑。看了半小時後,你的最壞的懷疑應驗了:這電影簡直是場災難。你應該離開電影院嗎?在做這一決策時,你應該忽視這7美元。這7美元是沉沒成本,不管是去是留,這錢你都已經花了。」斯蒂格利茨不愧是大師,他用通俗的話語道出了生活和投資的智慧。
謬誤
很多人對「浪費」資源很擔憂害怕,被稱為「損失憎惡」。比如說很多人會強迫自己看一場根本不想看的電影,因為他們怕浪費了買票的錢。這有時被叫做「沉沒成本謬誤」。經濟學家們會稱這些人的行為「不理智」,因為類似行為低效,基於毫不相關的信息作出決定錯誤的分配了資源。
這些思考可能反映了對衡量效用尺度的不統一,因為這種衡量對消費者來說是主觀且獨特的。如果你真的預訂了一張電影票還發現電影確實不對你胃口,你可能會等到散場再走,你覺得你保存了臉面,這也是一種滿足。如果你中途退場,陌生人會發現你的判斷失誤,這可能是你想避免的。你可能從給電影找茬中得到些娛樂,並對自己的鑒賞結果感到自豪。或者你覺得有足夠資格在其他人面前批評電影。
沉沒成本的概念在分析商業決策時候會被用到。一個常見的沉沒成本例子就是宣傳品牌的促銷。這種情況經常引致不能被正常消化的成本,它不是典型的可能降低品牌含金量換來銷量的方式(除非執行市場退出策略)。在做將來投資、銷售或廣告決策時,僅應考慮未來的可能性,不能因為大筆廣告投資而便宜。
沉沒成本謬誤有時也叫「協和效應」,指英國法國政府繼續為協和式飛機提供基金的事,而當時已經很顯然這種飛機沒有任何經濟利益可言。這個項目被英國政府私下叫做「商業災難」,本就不該開始,當時也就要取消了,但由於一些政治法律問題兩國政府最終都沒有脫身。
變劣為優
用「拿錢買教訓」、「交學費」的觀點來看待沉沒成本是片面的。事實上,除了投資決策失誤造成沉沒成本這一極端的情況外,很多時候沉沒成本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支出。但沉沒成本也可以為企業在某些方面帶來優勢。
對一個行業或產業來說,其沉沒成本的狀況往往構成了進出壁壘的關鍵,並最終決定市場結構。貝恩咨詢公司(Bain)早在1956年就指出過,若一個產業的固定成本或沉沒成本很高,就會形成進入門檻。
那些具有明顯規模經濟和龐大硬體投入的資本密集型產業,如能源、通訊、交通、房地產、集成電路、醫葯等產業,其超額回報可謂誘人,但其驚人的初始投入和高退出成本則往往使許多市場「准進入者」卻步,因為這首先是一場「誰輸得起」的比拼。
由於這些高沉沒成本的產業往往同時具備低邊際成本的特性,「輸得起」的一方最終會成為市場的贏家。許多資本實力雄厚的企業正是利用沉沒成本來建立自己的競爭優勢。小企業通常只能選擇沉沒成本較低的競爭性行業求得發展。
如何減少沉沒成本
無論怎樣,在實現同樣戰略目的的同時,盡可能減少沉沒成本的支出無疑是所有企業都希望的。真正如2000年前後網路公司競爭白熱化時那樣,比誰「燒錢」最快、最多,可以說是大多數投資者所不願意看到的。
盡量避免決策失誤導致的沉沒成本
當然,市場及技術發展瞬息萬變,投資決策失誤難免。在投資失誤已經出現的情況下,如何避免將錯就錯對企業來說才是真正的考驗。
英特爾公司(Intel)2000年12月決定取消整個Timna晶元生產線就是這樣一個例子。Timna是英特爾公司專為低端PC設計的整合型晶元。當初在上這個項目的時候,公司認為今後計算機減少成本將通過高度集成(整合型)的設計來實現。可後來,PC市場發生了很大變化,PC製造商通過其他系統成本降低方法,已經達到了目標。英特爾公司看清了這點後,果斷決定讓項目下馬,從而避免更大的支出。
通過合資或雙邊契約減少沉沒成本很多時候,沉沒成本並不是由企業自身造成的,而是由合作方或供應鏈的上、下遊方中斷合作引起的。
投資心態
對於「沉沒成本」,投資者應該是:「我不認為這種辦法可以挽回損失。」而要避開這一誤區,最好的方式是自問:如果手中沒有這只股票或基金,或者另外給你一筆錢,你還會買它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最好賣了它,不能僅僅因為已經被套住了,為了「心理賬戶」上所謂的「攤低成本」,就作出「錯上加錯」的決定。對於一隻股票或基金,如果它已經讓你虧損太多,且短期內基本面沒有改善跡象,與其盲目追加,換來無期限的望眼欲穿,不如快刀斬亂麻,接受「沉沒成本」,重新選擇標的,開始一段新的投資體驗。
計算方式:
沉沒成本=設備賬面價值—當前市場價值=(設備原可能呢值—歷年折舊費)—當前市場價值
『貳』 明明知道是渣男,可還是放不下他,我該怎麼辦
很簡單,分手唄。放不下你妹啊,真是醉了,你男朋友這種渣,叫做不負責任,是渣中之最,他根本不在乎你,那你當小貓小狗,高興了就給點愛情滋潤,不高興就餓你幾天,在一起有意思嗎?
打胎意味著什麼,他從來不知道,對於一個女生而言,打胎意味著以後有可能懷不上孩子。
所以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差不多就該完結了,到了最後,朋友跟他提出分手的時候,他竟然還自以為是的覺得自己沒有做錯什麼。
呵呵,或許他們真的是錯的人吧,只是朋友知道的真的是太晚了,花了將近七年的時光,才知道了他是一個錯的人。
你也經歷了這些,你應該明白痛楚,姑娘,有更多的人值得你愛,放手吧!
『叄』 沉沒成本應用步驟:拉上談判桌,安全網,掀桌
摘要 實例1
『肆』 如何確認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是指由於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Sunk Cost)。在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定過程中會用到「沉沒成本」(Sunk cost)的概念,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沒成本常用來和可變成本作比較,可變成本可以被改變,而沉沒成本則不能被改變。
總結:根據沉沒成本的概念和定義,可知如果物事支出具有「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特點,一般就可以歸為沉沒成本。
以下是網路的例子,供以理解詞義。
舉例來說,如果你預訂了一張電影票,已經付了票款且假設不能退票。此時你付的價錢已經不能收回,就算你不看電影錢也收不回來,電影票的價錢算作你的沉沒成本。 當然有時候沉沒成本只是價格的一部分。比方說你買了一輛自行車,然後騎了幾天低價在二手市場賣出。此時原價和你的賣出價中間的差價就是你的沉沒成本。而且這種情況下,沉沒成本隨時間而改變,你留著那輛自行車騎的時間越長,一般來說你的賣出價會越低(折舊)。
又見問了不採納的不反應的人,我號召以後凡是等級低於1的提問者,大家可以直接pass,免得被預先pass。
『伍』 舉個例子什麼是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是管理會計中的一個術語,主要用於項目的投資決策,與其對應的成本概念是新增成本。
沉沒成本是指業已發生或承諾、無法回收的成本支出,例如,因失誤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資。沉沒成本是一種歷史成本,對現有決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會影響當前行為或未來決策。因此,沉沒成本是決策非相關成本,在項目決策時無需考慮。相對的,新增成本是決策相關成本,在項目決策時必須考慮。
舉個例子來說明:
有一項目A,上馬項目需要添置設備B,購置成本20 000元,而決策者目前已經擁有閑置的設備C,其帳面成本為30 000元,並在主要性能上與設備B相同,但要完全滿足項目A的需要,還必須對其進行改造,改造成本5 000元。
這樣就出現了兩個方案,購置方案和改造方案。對購置方案而言,設備成本為20 000元,而對改造方案則為35 000元(30 000+5 000),如果以兩方案的設備成本進行比較,那麼購置方案的設備成本更低,減少了15 000元(35 000-20 000),這樣一比較,好像應該選擇購置方案了。那麼,是否意味著真的應當做出如此的決策嗎?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在購置方案中,設備成本20 000元在決策時尚未實際發生,如果決策採用該方案時,新增成本也為20 000元;而在改造方案中,由於閑置的設備C的帳面成本在決策前已經實際支出,無論決策結果如何,都無法收回該帳面成本(假設該設備無轉讓價值),因此,帳面成本30 000元即為沉沒成本,而改造成本5 000元才是新增成本。通過這樣的分析,購置方案在新增成本上要比改造方案高15 000元(20 000-5 000),所以,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條件下,應當選擇改造方案,而不是購置方案。
『陸』 沉沒成本如何計算,沉沒成本是否就是原設備購置成本
設備沉沒成本=設備賬面價值-當年市場價值
『柒』 什麼是沉沒成本並舉例說明
一、沉沒成本是指由過去的決策所產生的不可挽回的成本,屬於歷史成本,現在及未來的任何決策都無法挽回沉沒成本沉沒成本包括時間、金錢和精力等等。從決策的角度看,以往發生的費用只是造成當前狀態的某個因素,當前決策所要考慮的是未來可能發生的費用及所帶來的收益,而不考慮已往發生的費用。
二、沉沒成本舉例
1.投資者花10萬購買了一輛車,付款後這10萬就是已經付出去的沉沒成本,投資者只享有該車子的所有權,而沒有了那10萬元的支配權。
投資者可以二手車市場上將車子賣出,賣出價格一般要低於新車買入價格,那麼賣出價和買入價之間的差額就是沉沒成本,車子購買時間越長賣價就越低,沉沒成本也就越高。
可見沉沒成本可以是固定成本,也可以是變動成本。沉沒成本也不僅限於支出的,購車過程中付出的時間成本、交通成本等都屬於沉沒成本。
2.有一項目A,上馬項目需要添置設備B,購置成本20 000元,而決策者目前已經擁有閑置的設備C,其帳面成本為30 000元,並在主要性能上與設備B相同,但要完全滿足項目A的需要,還必須對其進行改造,改造成本5 000元。
這樣就出現了兩個方案,購置方案和改造方案。對購置方案而言,設備成本為20 000元,而對改造方案則為35 000元(30 000+5 000),如果以兩方案的設備成本進行比較,那麼購置方案的設備成本更低,減少了15 000元(35 000-20 000),這樣一比較,好像應該選擇購置方案了。
那麼,是否意味著真的應當做出如此的決策嗎?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在購置方案中,設備成本20 000元在決策時尚未實際發生,如果決策採用該方案時,新增成本也為20 000元;而在改造方案中,由於閑置的設備C的帳面成本在決策前已經實際支出,無論決策結果如何,都無法收回該帳面成本(假設該設備無轉讓價值),因此,帳面成本30 000元即為沉沒成本,而改造成本5 000元才是新增成本。
通過這樣的分析,購置方案在新增成本上要比改造方案高15 000元(20 000-5 000),所以,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條件下,應當選擇改造方案,而不是購置方案。
【拓展資料】
沉沒成本在投資中的作用
沉沒成本在經濟活動中是比較容易被投資者所感知的,很多人會因為已經付出過的成本而堅持一項投資,忽略了投資本身是否對自己有利。
例如投資者花50萬元購買了一間商鋪,但商鋪位置不佳一直未能出租,每月還需繳納物業費,投資者決定將商鋪以48萬元賣掉。如果考慮沉沒成本,很多人會認為投資者是虧損的,不應該賣掉。然而從機會成本考慮,投資者可拿這48萬參與其他利潤更高的投資項目。
『捌』 估算成本 重置成本 沉沒成本
1、假計成本(imputed cost),又稱估算成本。假計成本,是機會成本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指需要經過假定推斷才能確定的成本。既不是企業實際支出,也不記賬,是使用某種經濟資源的代價。
舉例說明:
例如企業擴建廠房,可能選取不同的方案,各個方案所需的資金的數量和投入的時間也可能不同,為了正確地對各可能方案進行分析對比,決定取捨,不論企業為此所用的資金是自有的還是外借的,都必須把利息作為機會成本進行假計。自有資金的應計利息就是假計成本的一種形式。
2、重置成本,是指企業重新取得與其所擁有的某項資產相同或與其功能相當的資產需要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
舉例說明:
3年前你買了套房子50萬 現在升值了80萬
你現在再要買3年前的那套房子就要花費80萬了
你購買原來一樣的資產現在要花的錢就是重置成本。
3、沉沒成本是指由於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Sunk Cost)。
舉例說明:
如果你預訂了一張電影票,已經付了票款且假設不能退票。此時你付的價錢已經不能收回,就算你不看電影錢也收不回來,電影票的價錢算作你的沉沒成本。
『玖』 都說沉沒成本,什麼是沉沒成本,有什麼用
按照經濟學理論,沉沒成本是指那些已經付出不可收回的成本,比如金錢、時間、精力、感情等。那麼人們為什麼會對沉沒成本念念不忘呢?沉沒成本有什麼作用嗎?
所以,如果一件事情發展的方向已經不是你當初的預期,正確的做法是及時止損,不要為之前的沉沒成本而繼續付出,以致影響到未來的美好發展。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微信公號:天藍小魚 分享職場經驗,提升成長精進!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