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覆水難收的下一句是么
覆水難收 ( fù shuǐ nán shōu )
解 釋: 覆:翻、傾倒。潑在地上的水難以收回。比喻事情已成定局,無法挽回。
出 處: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何進傳》:「國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
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分句;比喻事情已成定局,無法挽回。
示 例:《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成謀不說,~。」
近義詞:木已成舟、駟馬難追
反義詞:破鏡重圓
燈 謎: 灘
英 譯: spilt water cannot be gathered up again
It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lit milk
典 故:
典故一:
商朝末年,有個足智多謀的人物,姓姜名尚,字子牙,人稱姜太公。因先祖封於呂,又名呂尚。他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攻滅商朝,建立周朝,立了大功。後來封在齊,是春秋時齊國的始祖。
姜太公曾在商朝當過官,因為不滿紂王的殘暴統治,棄官而走,隱居在陝西渭水河邊一個比較偏僻的地方。為了取得周族的領袖姬昌(即周文王)的重用,他經常在小河邊用不掛魚餌的直鉤,裝模作樣地釣魚。 姜太公整天釣魚,家裡的生計發生了問題,他的妻子馬氏嫌他窮,沒有出息,不願再和他共同生活,要離開他。姜太公一再勸說她別這樣做,並說有朝一日他定會得到富貴。但馬氏認為他在說空話騙她,無論如何不相信。姜太公無可奈何,只好讓她離去。
後來,姜太公終於取得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又幫助周武王聯合各諸侯攻滅商朝,建立西周王朝。馬氏見他又富貴又有地位,懊悔當初離開了他。便找到姜太公請求與他恢復夫妻關系。
姜太公已看透了馬氏的為人,不想和她恢復夫妻關系,便把一壺水倒在地上,叫馬氏把水收起來。 馬氏趕緊趴在地上去取水,但只能收到一些泥漿。於是姜太公冷冷地對她說:「你已離我而去,就不能再合在一塊兒。這好比倒在地上的水,難以再收回來了!」
典故二:
蒼翠茂盛的爛柯山下,住著一位讀書人朱買臣和他的妻子崔氏。朱買臣為人老實厚道,每日苦讀詩書,但運氣不佳,科舉考試屢屢受挫。他家境貧寒,無以為生,只得到爛柯山上砍柴度日。
多年以來,崔氏跟著丈夫過著清苦的生活,漸漸地她有些不耐煩了,脾氣越來越壞,她從心裡看不起丈夫那副窮酸的樣子,說話尖酸刻薄。朱買臣有口難言,只得默默忍耐。
一日,天寒地凍,大雪紛飛,朱買臣飢腸轆轆,被崔氏逼到山上砍柴。他以為多砍些柴草賣掉,買回米面,妻子就會高興起來。誰知崔氏另有打算:她讓媒婆為自己物色了新的丈夫——家道殷實的張木匠。朱買臣一進家門,崔氏就提出要他寫下休書。朱買臣痛苦地請求妻子再忍耐一時,等他考中得官,日子就會好起來。崔氏卻堅定地表示,即使朱買臣將來做了高官,自己淪為乞丐,也不會去求他。朱買臣見她全然不顧多年的夫妻之情,只好寫下了休書。
不久,朱買臣考中進士,做了太守。崔氏得知心慌意亂,她想木匠怎能跟太守相比?太守夫人享的是榮華富貴呀!她決定去找朱買臣,不要現任的丈夫了。崔氏蓬頭垢面,赤著雙足,跑到朱買臣面前,苦苦哀求他允許自己回到朱家。騎在高頭大馬上的朱買臣若有所思,讓人端來一盆清水潑在馬前,告訴崔氏,若能將潑在地上的水收回盆中,他就答應她回來。崔氏聞言,知道緣份已盡。她羞愧難當,精神失常。
⑵ 破鏡難圓,覆水難收,是對是錯終不悔的下聯是什麼
上聯:破鏡難圓,覆水難收,是對是錯終不悔
下聯:宏圖未展,前程未斷,孰優孰劣竟無解。
⑶ 覆水難收下一句是什麼
覆水難收下一句:風流未老,拚千金、重入揚州,出自《漢宮春黯黯離懷》。《漢宮春黯黯離懷》是宋代晁沖之創作的詩詞。
全文:
黯黯離懷,向東門系馬,南浦移舟。薰風亂飛燕子,時下輕鷗。無情渭水,問誰教、日日東流。常是送、行人去後,煙波一向離愁。
回首舊游如夢,記踏青殢飲,拾翠狂游。無端彩雲易散,覆水難收。風流未老,拚千金、重入揚州。應又是、當年載酒,依前名占青樓。
覆水難收的意思是:倒在地上的水難以收回,比喻事情已成定局,難以挽回。
⑷ 覆水難收下一句怎麼接
覆水難收,破鏡難圓。
覆水難收[ fù shuǐ nán shōu ]
釋義:潑在地上的水 再也不能收回了。
相傳漢時朱買臣,原來家境貧窮,其妻要求離異。後買臣做了大官,其妻又要求復婚。買臣取一盆水潑在地上,讓她再收回來,表示夫妻關系已無可挽回。後用來比喻某事已成定局,無可挽回。
出自:《後漢書·何進傳》:「國家之事易可容易?覆水不收,宜深思之。」
譯文:國家之事可以容易也可以不容易,潑在地上的水再也不能收回了。
(4)覆水難收機會成本下一句是什麼擴展閱讀:
近義詞:
駟馬難追,漢語成語,拼音是sì mǎ nán zhuī,意思是一句話說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馬拉的車也難追上。指話說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數。
《論語·顏淵》:「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
譯文:大人這樣認識君子,其言論如駟馬不奔跑,不能顯示馬的能力。
主謂式;作分句;用於人。
五代時期,石敬瑭起兵反唐被契丹王耶律德光冊立為晉國兒皇帝。石敬瑭死後由兒子石重光繼位即出帝。944年,契丹進犯晉國,出帝率軍抵抗失敗,皇太後李氏寫降書請求皇帝阿翁放他們一條生路,表示自己說過的話駟馬難追。
⑸ 下列俗語描述的現象與經濟學名詞對應錯誤的是:
⑹ 覆水難收機會成本是一致的嘛下一句該怎麼說
就是潑出去的水收不回,讓你慎重考慮,經濟學中也就是沉沒成本。比如你買了一碗面,發現不好吃,你會選擇不吃還是怕浪費選擇吃呢?沉沒成本讓我們選擇不吃,因為繼續吃只會徒增補快樂,甚至會不舒服。經濟生活中例如買股票,你發現自己買的股票跌了,別人都大批拋售,你是學者他們拋售呢?還是認為那股票會回升,捨不得自己虧的那部分,一直不賣?諸如此類。
⑺ 覆水難收是機會成本嗎
不是,在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定過程中會用到「沉沒成本」(Sunk cost)的概念。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是指企業為從事某項經營活動而放棄另一項經營活動的機會,或利用一定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另一種收入。
另一項經營活動應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種收入即為正在從事的經營活動的機會成本。通過對機會成本的分析,要求企業在經營中正確選擇經營項目,其依據是實際收益必須大於機會成本,從而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佳配置。
機會成本遞增法則是指:在既定的經濟資源和生產技術條件下,每增加一單位一種產品的產量所產生的機會成本遞增,即要放棄更多其他產品的產量。
資源有限及要素間的不完全替代性是機會成本呈遞增趨勢的原因:
一方面,由於資源有限,隨著一種產品產量的增加,用於生產其他的經濟資源逐漸減少,造成該經濟資源相對稀缺,價格增加,在所放棄的其他產品產量不變的情況下,所放棄的最大收益即機會成本遞增。
另一方面,由於存在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規律,即在維持產量不變的前提下,當一種生產要素的投入量不斷增加時,每一單位的這種生產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種生產要素的數量是遞減的,換言之,機會成本遞增。這也可以用來解釋生產可能性曲線凹向原點(有時也稱為「凸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