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商品價格不一樣怎麼判斷成本
擴展閱讀
紅雪工具有什麼用 2025-05-22 04:03:57
京東上架產品多久搜索到 2025-05-22 03:40:11

商品價格不一樣怎麼判斷成本

發布時間: 2022-08-07 16:17:25

⑴ 一種產品銷貨方不同價格不同如何結轉成本啊

商品銷售成本的結轉:
有隨銷售隨結轉和定期結轉兩種做法。隨銷售隨結轉即在商品銷售的同時結轉成本,定期結轉一般在月終一次結轉成本。

商品銷售成本結轉的方式有分散結轉和集中結轉兩種。
分散結轉方式是按照庫存商品明細賬戶逐一計算商品銷售成本,逐筆登記結轉的方式。這種方式計算工作量較大,但能提供每個品種的商品銷售成本詳細資料。
集中結轉方式是按照庫存商品明細賬戶的期末結存數量乘以進貨單價,計算出期末結存金額,然後按大類匯總,在商品類目賬上倒算出商品銷售成本,並進行集中結轉,不再逐筆計算和結轉每個品種的商品銷售成本的方式。這種方式工作簡化,但不能提供每一種商品的銷售成本。
此外,對非商品銷售的發出商品的計算和結轉,包括加工商品發出、商品短缺等,採用隨發生隨結轉的方式。對其計算的單價確定有兩種方法:一是採用逐日結轉商品銷售成本的,按商品明細賬的當日結存商品的單價計算;二是採用定期結轉商品銷售成本的,按期初結存商品的單價計算。

⑵ 如何計算成本價

成本價計算方法:
1、 生產成本=直接材料+直接工資+直接費用。
2、 銷售成本=生產成本+銷售費用,銷售費用包括廣告費用、運費、稅費等。
3、 期末成本=期初余額+本期增加額-本期減少額。
4、 產品總成本=固定成本總額+變動成本總額=固定成本總額+單位產品變動成本×產品總量。
5、 單位產品目標成本=預測的出廠價格×(1-稅率)-利潤目標/預測產量。
6、 產品單位成本=(固定成本總額÷產品總量)+單位變動成本=產品總成本÷產品產量。
7、 完工產品成本=完工產品產量×分配率。
8、 股票成本=買入股票的價格+券商的手續費用+印花稅+過戶費用。
拓展資料:
1、成本價原指商家購入商品的價格,成本價並不是出廠價,成本價中含有一定的手續費用,有時還會加上其他費用,如果是自己生產的商品,其成本價包括轉移到商品里的原材料、工人工資、應該分攤的折舊費、生產管理人員工資、水電費、維修費等;如果是購進的商品,成本價即商品的購進價值,有運費的話還會加上運費,某些時候也稱出廠價。
2、但是在股票市場中,成本價指的是實際買入股票的價格,股票的成本價是買股票的價格和券商的手續費以及印花稅和過戶費的集合。股票中的成本價格是指用戶在購買股票時花費的一部分。大陸的股市規定用戶買入時不需要收取印花稅的,只有手續費。無論投資者投入多少費用,只要有產生交易,就會產生成本。股票購買和商家購買商品是不一樣的,商品的價格不會出現快速的變動,但是股票價格會在短時間內產生波動。
計算成本應遵循的原則:
1、合法性原則;
2、可靠性原則,包括真實性和可核實性;
3、相關性原則;
4、分期核算原則;
5、權責發生制原則;
6、實際成本計價原則;
7、一致性原則;
8、重要性原則。

⑶ 有兩百多種貨,每種進價售價都不一樣怎麼算每天的成本呢,用什麼方法求救

每天成本的演算法:
把成本分解成兩部分組成。1)固定成本----把鋪面租金(固定資產折舊)、流動資金利息、管理費(水電費用、辦公費用、白領文員工資費用等)等等按日計算,攤入固定成本。原則上按進貨周期(或每月)不變。;
2)變動成本(按貨品進價計,累計每天銷售出去的貨品價格總和)。
把1)固定成本+2)變動成本=每天的成本。
本方法比較適合個體小型商貿企業。

⑷ 主營業務成本怎麼算商品價格不一樣具體怎麼用加權平均法計算

1、用加權平均法算主營業務成本計算公式:月末平均單價=(月初庫存材料金額+本月購進各批材料金額)/(月初庫存材料數量+本月購進各批材料數量)
2、加權平均法,利用過去若干個按照時間順序排列起來的同一變數的觀測值並以時間順序數為權數,計算出觀測值的加權算術平均數,以這一數字作為預測未來期間該變數預測值的一種趨勢預測法。
3、加權平均法可根據本期期初結存存貨的數量和金額與本期存入存貨的數量和金額,在期末以此計算本期存貨的加權平均單價,作為本期發出存貨和期末結存存貨的價格,一次性計算本期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
4、營業成本(operating
costs),也稱運營成本。是指企業所銷售商品或者提供勞務的成本。營業成本應當與所銷售商品或者所提供勞務而取得的收入進行配比。

⑸ 有好幾種商品他們的進價多不同 怎麼來計算他們的成本

一)一般納稅人企業的會計核算

1.進貨的核算。某商業零售企業購進商品一批,對方出具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上註明價款100萬元,稅額17萬元。購進商品款項通過銀行支付。該批商品當月到達驗收入庫,進銷差價率為15%,適用增值稅稅率為17%。則:購進商品支付款項時:
借:商品采購100萬元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17萬元
貸:銀行存款117萬元

商品驗收入庫時:
借:庫存商品134.55萬元〔100×(1+15%)×(1+17%)〕
貸:商品采購100萬元
商品進銷差價15萬元(100×15%)
應抵稅金19.55萬元。

2.銷售收入的核算。若該企業本月實現銷售金額為93.60萬元(含向購買者收取的銷項稅額),收到的貨款已存入銀行。則:
借:銀行存款93.60萬元
貸:商品銷售收入80萬元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13.60萬元

3.結轉銷售成本、應抵稅金。在進行上述會計處理的同時,按商品不含稅的售價金額結轉商品銷售成本,按上筆分錄的銷項稅額(含稅售價金額與不含稅售價金額之差)沖轉「應抵稅金」科目。
借:商品銷售成本80萬元
應抵稅金13.60萬元
貸:庫存商品93.60萬元

4.結轉進銷差價。月末結轉進銷差價時,仍然採用《商品流通企業會計制度》規定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和分攤,但需注意的是,應將期末「庫存商品」科目余額部分調整為不含稅的余額來計算差價率,即:差價率=月末分攤前「商品進銷差價」科目余額÷〔本月「商品銷售收入」貸方發生額+月末「庫存商品」科目余額÷(1+適用增值稅稅率)〕×100%。本月已銷商品應分攤的進銷差價=本月「商品銷售收入」科目貸方發生額×差價率。

假設本題無期初余額,則:差價率=15÷〔80+(134.55-93.60)÷(1+17%)〕×100%=13.04%。本月銷售商品應分攤差價額=80×13.04%=10.43(萬元),會計分錄為:
借:商品進銷差價10.43萬元;
貸:商品銷售成本10.43萬元。

5.結轉利潤。將「商品銷售收入」、「商品銷售成本」科目余額分別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的貸方和借方。
借:商品銷售收入80萬元
貸:本年利潤80萬元
借:本年利潤69.57萬元(80-10.43)
貸:商品銷售成本69.57萬元
6.在資產負債表上列示。編制資產負債表時,應將「庫存商品」科目借方余額抵減「商品進銷差價」科目貸方余額,同時扣除「應抵稅金」科目貸方余額,然後再與有關項目進行合並,將結果數填入該表的「存貨」項目。本例庫存商品進價成本為30.43萬元〔(134.55-93.60)-(15-10.43)-(19.55-13.60)〕。

二)小規模納稅人企業的會計核算
若上例中該企業是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徵收率6%),則無需設置「應抵稅金」科目,其會計處理如下:
1.進貨的核算。購進商品時:
借:商品采購117萬元
貸:銀行存款117萬元

商品驗收入庫時:
借:庫存商品134.55萬元〔117×(1+15%)〕
貸:商品采購117萬元
商品進銷差價17.55萬元(117×15%)

2.銷售收入的核算。商品銷售收入=93.60÷(1+6%)=88.30(萬元),應交增值稅額=88.30×6%=5.30(萬元)。
借:銀行存款93.60萬元
貸:商品銷售收入88.30萬元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5.30萬元

3.結轉銷售成本:
借:商品銷售成本93.60萬元
貸:庫存商品93.60萬元

4.結轉進銷差價。差價率=17.55÷〔88.30+(134.55-93.60)÷(1+6%)〕×100%=13.83%。
本月銷售商品應分攤差價額=本月「商品銷售收入」貸方發生額×差價率=88.30×13.83%=12.21(萬元)。
借:商品進銷差價12.21萬元
貸:商品銷售成本12.21萬元

5.結轉利潤:
借:商品銷售收入88.30萬元
貸:本年利潤88.30萬元
借:本年利潤81.39萬元
貸:商品銷售成本81.39萬元(93.60-12.21)

⑹ 同一件貨物每次回貨價格都不一,運費也不一樣,是要怎麼計算出成本價格啊

可以選擇一次加權評論法,貨物的單位成本=(月初結余的貨物總額+本月總共購進時所發生的實際支出成本)/月初結余貨物的數量與本月總共購進的數量之和。這樣算出來是平均數,發出和結存就都按這個單價成本入賬
還有一種,叫移動加權平均法,貨物的單位成本=(原有庫存成本+本次購進支出的實際成本)/(原有數量+本次購進數量)。這樣每次購進都進行一次平均,也可以的
不過,到底選用哪種,還得看你的購進和發出業務是否頻繁,如果業務量多,就用前一種比較好,用後一種就比較麻煩了,具體情況我也不清楚,希望能對你有用。我分不高,望採納,多謝

⑺ 工廠生產2種產品,只是主要原材料價格不一樣,其他輔料一樣,如何分別計算產品成本

據題意分析:1原材料是同一種,只是價格不一樣,其他輔材一樣價格一樣;這樣如果能在領料單標注哪種產品即可,2如果內控機制不健全,無法分清的話,可根據定額資料,就是說哪個產品用的是高價格的原材料哪種是低價格的原材料,用量應該是多少按定額比例分攤;3如果兩種產品混合用原材料(高與低的)那隻能是加權平均法按產量分配了;
以上僅針對原材料成本,其他的費用分配不用說了吧

⑻ 多商品進貨價不同,賣貨價相同,如何計算成本

如果三種商品一直是等重量采購進來的,按照的平均價結轉銷售成本。否則按照總金額除以總重量得出的單價結轉銷售成本(即月末一次平均法),無需分開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