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所得稅的營業成本都指的那幾項,如何計算
營業收入包括所有
損益類科目
貸方
發生額,
營業成本
包括所有損益類科目借方發生額,
利潤總額
=營業收入-營業成本,每月15日前報稅。
Ⅱ 企業所得稅A類報表裡的營業成本包括管理費用財務費用這些嗎要怎麼填
一、不包括三項費用,只是等於利潤表上的營業成本(即主營成本+其他業務成本),關鍵是收入額、利潤額、所得稅額不要填錯即可。
只需填營業成本不包括其他費用。第3行「營業成本」:填報會計制度核算的營業成本,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按其會計制度核算的成本(費用)填報。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填報說明 :
第2行「營業成本」項目,填報納稅人經營主要業務和其他業務發生的實際成本總額。本項目應根據「主營業務成本」和「其他業務成本」科目的發生額分析填列。
一般企業通過附表二《成本費用明細表》計算填列;
金融企業通過附表二《金融企業成本費用明細表》計算填列;
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非營利組織應按填報附表一《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收入明細表》和附表二
三、《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支出明細表》填報。
第5行「管理費用」:填報納稅人為組織和管理生產經營發生的管理費用。本項目應根據「管理費用」科目的發生額分析填列。
第6行「財務費用」:填報納稅人為籌集生產經營所需資金等而發生的籌資費用。本項目應根據「財務費用」科目的發生額分析填列。
(2)a類營業成本怎麼算擴展閱讀:
企業所得稅的稅率為25%的比例稅率。
原「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規定,企業所得稅稅率是33%,另有兩檔優惠稅率,全年應納稅所得額3-10萬元的,稅率為27%,應納稅所得額3萬元以下的,稅率為18%;特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的高新技術企業的稅率為15%。
外資企業所得稅稅率為30%,另有3%的地方所得稅。新所得稅法規定法定稅率為25%,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一致,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為15%,小型微利企業為20%,非居民企業為20%。
企業應納所得稅額=當期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
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准予扣除項目金額
企業所得稅的稅率即據以計算企業所得稅應納稅額的法定比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的規定,2008年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得稅法>;規定一般企業所得稅的稅率為25%。
非居民企業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的,應當就其所設機構、場所取得的來源於中國境內的所得,以及發生在中國境外但與其所設機構、場所有實際聯系的所得,繳納企業所得稅。
Ⅲ 企業所得稅A類報表中第三行『營業成本』怎麼核算
第3行「營業成本」:填報按照企業會計制度、企業會計准則等國家會計規定核算的營業成本。本行主要列示納稅人營業成本數額,不參與計算。
附: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月(季)度預繳納稅申報表(A類,2014年版)》填報說明
一、適用范圍
本表適用於實行查賬徵收企業所得稅的居民納稅人在月(季)度預繳企業所得稅時使用。跨地區經營匯總納稅企業的分支機構年度匯算清繳申報適用本表。
二、表頭項目
1.「稅款所屬期間」:為稅款所屬期月(季)度第一日至所屬期月(季)度最後一日。
年度中間開業的納稅人,「稅款所屬期間」為當月(季)開始經營之日至所屬月(季)度的最後一日。次月(季)度起按正常情況填報。
2.「納稅人識別號」:填報稅務機關核發的稅務登記證號碼(15位)。 3.「納稅人名稱」:填報稅務機關核發的稅務登記證記載的納稅人全稱。
三、各列次的填報
1.第一部分,按照實際利潤額預繳稅款的納稅人,填報第2行至第19行。
其中:第2行至第19行的「本期金額」列,填報所屬月(季)度第一日至最後一日的數據;第2行至第19行的「累計金額」列,填報所屬年度1月1日至所屬月(季)度最後一日的累計數額。
2.第二部分,按照上一納稅年度應納稅所得額平均額預繳稅款的納稅人,填報第21行至第26行。
其中:第21行至第26行的「本期金額」列,填報所屬月(季)度第一日至最後一日的數據;第21行至第26行的「累計金額」列,填報所屬年度1月1日至所屬月(季)度最後一日的累計數額。
3.第三部分,按照稅務機關確定的其他方法預繳的納稅人,填報第28行。
其中:「本期金額」列,填報所屬月(季)度第一日至最後一日的數額;「累計金額」列,填報所屬年度1月1日至所屬月(季)度最後一日的累計數額。
四、各行次的填報
1.第1行至第28行,納稅人根據其預繳申報方式分別填報。 實行「按照實際利潤額預繳」的納稅人填報第2行至第19行。實行「按照上一納稅年度應納稅所得額平均額預繳」的納稅人填報第21行至第26行。實行「按照稅務機關確定的其他方法預繳」的納稅人填報第28行。
2.第29行至第35行,由跨地區經營匯總納稅企業(以下簡稱匯總納稅企業)填報。其中:匯總納稅企業的總機構在填報第1行至第28行基礎上,填報第30行至第33行。匯總納稅企業的二級分支機構只填報本表第32行、第34行、第35行。
五、具體項目填報說明 (一)按實際利潤額預繳
1.第2行「營業收入」:填報按照企業會計制度、企業會計准則等國家會計規定核算的營業收入。本行主要列示納稅人營業收入數額,不參與計算。
2.第3行「營業成本」:填報按照企業會計制度、企業會計准則等國家會計規定核算的營業成本。本行主要列示納稅人營業成本數額,不參與計算。
3.第4行「利潤總額」:填報按照企業會計制度、企業會計准則等國家會計規定核算的利潤總額。本行數據與利潤表列示的利潤總額一致。
4.第5行「特定業務計算的應納稅所得額」:從事房地產開發等特定業務的納稅人,填報按照稅收規定計算的特定業務的應納稅所得額。房地產開發企業銷售未完工開發產品取得的預售收入,按照稅收規定的預計計稅毛利率計算的預計毛利額填入此行。
5.第6行「不征稅收入」:填報計入利潤總額但屬於稅收規定不征稅的財政撥款、依法收取並納入財政管理的行政事業性收費以及政府性基金和國務院規定的其他不征稅收入。
6.第7行「免稅收入」:填報計入利潤總額但屬於稅收規定免稅的收入或收益。如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收入、國庫券利息收入等。
7.第8行「減征、免徵應納稅所得額」:填報按照稅收規定,允許在月(季)度預繳稅款時享受優惠政策的減征、免徵、減計收入、加計扣除的應納稅所得額。
8.第9行「彌補以前年度虧損」:填報按照稅收規定可在企業所得稅前彌補的以前年度尚未彌補的虧損額。
9.第10行「實際利潤額」:根據本表相關行次計算結果填報。第10行=第4+5-6-7-8-9行。
10.第11行「稅率(25%)」:填報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稅率25%。
11.第12行「應納所得稅額」:根據相關行次計算結果填報。第12
行=第10行×11行,且第12行≥0。跨地區經營匯總納稅企業總機構和分支機構適用不同稅率時,第12行≠第10行×11行。
12.第13行「減免所得稅額」:填報按照稅收規定,當期實際享受的減免所得稅額。
13.第14行「其中: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減免所得稅額」:填報按照稅收規定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可享受的減免稅:
(1)上一納稅年度應納稅所得額低於10萬元(含10萬元)的小型微利企業,預繳時累計實際利潤額不超過10萬元的,填報本表第10行「實際利潤額」與15%的乘積。13行≤第12行。
(2)上一納稅年度應納稅所得額低於10萬元(含10萬元)的小型微利企業,預繳時累計實際利潤額超過10萬元但不超過30萬元的,以及上一納稅年度應納稅所得額超過10萬元但不超過30萬元的小型微利企業,填報本表第10行「實際利潤額」與5%的乘積。第13行≤第12行。
14.第15行「實際已預繳所得稅額」:填報納稅人本年度累計已預繳的企業所得稅額,「本期金額」列不填寫。
15.第16行「特定業務預繳(征)所得稅額」:填報按照稅收規定的特定業務已預繳(征)的所得稅額,建築企業總機構直接管理的跨地區設立的項目部,按規定向項目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預繳的企業所得稅填入此行。
16.第17行「應補(退)所得稅額」:根據本表相關行次計算填報。第17行「累計金額」列=第12行-13行-15行-16行,且第17行≤0時,填0;「本期金額」列不填。
17.第18行「以前年度多繳在本期抵繳所得稅額」:填報以前年度多繳的企業所得稅稅款未辦理退稅,在本納稅年度抵繳的所得稅額。
18.第19行「本月(季)實際應補(退)所得稅額」:根據相關行次計算填報。第19行「累計金額」列=第17行-18行,且第19行≤0時,填0,「本期金額」列不填。
(二)按照上一年度應納稅所得額平均額預繳
1.第21行「上一納稅年度應納稅所得額」:填報上一納稅年度申報的應納稅所得額。「本期金額」列不填。
2.第22行「本月(季)應納稅所得額」:根據相關行次計算填報。 (1)按月度預繳的納稅人:第22行=第21行×1/12。 (2)按季度預繳的納稅人:第22行=第21行×1/4。
3.第23行「稅率(25%)」:填報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25%稅率。
4.第24行「本月(季)應納所得稅額」:根據本表相關行次計算填報。第24行=第22行×23行。
5.第25行「減: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減免所得稅額」:填報按照稅收規定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可享受的減免稅,上一納稅年度應納稅所得額低於10萬元(含10萬元)的小型微利企業,填報本表第22行「本月(季)應納稅所得額」與15%的乘積;上一納稅年度應納稅所得額超過10萬元但不超過30萬元的小型微利企業,填報本表第22行「本月(季)應納稅所得額」與5%的乘積。
6.第26行「本月(季)應納所得稅額」:根據相關行次計算填報。第25行=第24行-25行。
(三)按照稅務機關確定的其他方法預繳 第28行「本月(季)確定預繳所得稅額」:填報稅務機關認可的其他方法確定的本月(季)度應繳納所得稅額。
(四)總分機構納稅人有關項目的填報
1.第30行「總機構應分攤所得稅額」:匯總納稅企業的總機構,以本表(第1行至第28行)本月(季)度預繳所得稅額為基數,按總機構應當分攤的預繳比例計算出的本期預繳所得稅額填報,並按預繳方式不同分別計算:
(1)「按實際利潤額預繳」的匯總納稅企業的總機構:第19行×總機構應分攤預繳比例。
(2)「按照上一納稅年度應納稅所得額的平均額預繳」的匯總納稅企業的總機構:第26行×總機構應分攤預繳比例。
(3)「按照稅務機關確定的其他方法預繳」的匯總納稅企業的總機構:第28行×總機構應分攤預繳比例。
上述計算公式中的「總機構分攤預繳比例」:跨地區經營匯總納稅企業,總機構分攤的預繳比例填報25%;省內經營的匯總納稅企業,總機構應分攤的預繳比例按各省級稅務機關規定填報。
2.第31行「財政集中分配所得稅額」:匯總納稅企業的總機構,以本表(第1行至第28行)本月(季)度預繳所得稅額為基數,按財政集中分配的預繳比例計算出的本期預繳所得稅額填報,並按預繳方式不同分別計算:
(1)「按實際利潤額預繳」的匯總納稅企業的總機構:第19行×財政集中分配預繳比例。
(2)「按照上一納稅年度應納稅所得額的平均額預繳」的匯總納稅企業的總機構:第26行×財政集中分配預繳比例。
(3)「按照稅務機關確定的其他方法預繳」的匯總納稅企業的總機構:第28行×財政集中分配預繳比例。
跨地區經營的匯總納稅企業,中央財政集中分配的預繳比例填報25%;省內經營的匯總納稅企業,財政集中分配的預繳比例按各省級稅務機關規定填報。
3.第32行「分支機構應分攤所得稅額」:匯總納稅企業的總機構,以本表(第1行至第28行)本月(季)度預繳所得稅額為基數,按分支機構應分攤的預繳比例計算出的本期預繳所得稅額填報,並按不同預繳方式分別計算:
(1)「按實際利潤額預繳」的匯總納稅企業的總機構:第19行×分支機構應分攤預繳比例。
(2)「按照上一納稅年度應納稅所得額平均額預繳」的匯總納稅企業的總機構:第26行×分支機構應分攤預繳比例。
(3)「按照稅務機關確定的其他方法預繳」的匯總納稅企業的總機構:第28行×分支機構應分攤預繳比例。
上述計算公式中「分支機構應分攤預繳比例」:跨地區經營匯總納稅企業,分支機構應分攤的預繳比例填報50%;省內經營的匯總納稅企業,分支機構應分攤的預繳比例按各省級稅務機關規定執行填報。
分支機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匯總納稅分支機構所得稅分配表(2014年版)》中的「分支機構分攤所得稅額」填寫本行。
4.第33行「其中:總機構獨立生產經營部門應分攤所得稅額」:填報匯總納稅企業的總機構,設立的具有主體生產經營職能且按規定視同二級 分支機構的部門,所應分攤的本期預繳所得稅額。
5.第34行「分配比例」:填報匯總納稅企業的分支機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匯總納稅分支機構所得稅分配表(2014年版)》中確定的分配比例。
6.第35行「分配所得稅額」:填報匯總納稅企業的分支機構按分配比例計算應預繳或匯算清繳的所得稅額。第35行=第32行×34行。
六、表內表間關系
1.表內關系
(1)第10行=第4行+5行-6行-7行-8行-9行。
(2)第12行=第10行×11行。當匯總納稅企業的總機構和分支機構適用不同稅率時,第12行≠第10行×11行。
(3)第17行=第12行-13行-15行-16行,且第17行≤0時,填0。
(4)第24行=第22行×23行。
(5)第26行=第24行-25行。
(6)第30行=第17行或26行或28行×規定比例。
(7)第31行=第17行或26行或28行×規定比例。
(8)第32行=第17行或26行或28行×規定比例。
2.表間關系
(1)第32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匯總納稅分支機構所得稅分配表(2014年版)》中的「分支機構分攤所得稅額」。
(2)第34、35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匯總納稅分支機構所得稅分配表(2014年版)》中所對應行次中的「分配比例」、「分配所得稅額」列。
Ⅳ A類所得稅報表營業成本怎麼算,營業收入減去營業成本不等於下面的利潤總額嗎
營業收入減營業成本再減期間費用等於營業利潤
營業利潤減營業外收支才等於利潤總額啊
Ⅳ 企業所得稅季度報表中(A類)營業成本怎麼算
所得稅季度報表中(A類)營業成本=所有成本費用的合計,營業收入也是所有收入的合計,營業收入-營業成本=利潤總額。
Ⅵ 納稅申報表(A類)上的營業成本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納稅申報表(A類)上的第2行「營業成本」項目,填報納稅人經營主要業務和其他業務發生的實際成本總額。 應根據「主營業務成本」和「其他業務成本」科目的發生額分析填列。 1,一般企業通過附表二(1)《成本費用明細表》計算填列; 2,金融企業通過附表二(2)《金融企業成本費用明細表》計算填列; 3,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非營利組織應按填報附表一(3)《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收入明細表》和附表二(3)《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支出明細表》分析填報。
Ⅶ 營業收入、營業成本、利潤總額應該如何計算
1、營業收入=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
2、營業成本=(主營業務成本 )+(其他業務成本 )營業利潤=產品銷售收入-產品銷售成本-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其他業務利潤-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營業費用
3、利潤總額=營業利潤+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Ⅷ 營業成本計算公式
1、營業成本=(主營業務成本 )+(其他業務成本 )
2、( 試算平衡)是檢查賬簿記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但(試算平衡 )並不能試算出賬簿記錄的所有錯誤。
3、企業按規定比例從(工資總額 )中提取的職工福利費主要用於( 職工醫葯費)、(職工生活困難補助 )等職工福利方面的資金。
4、成本是指企業為(生產產品 )( 提供勞務)而發生的各種耗費,是(對象化 )了的費用。
(8)a類營業成本怎麼算擴展閱讀:
成本的影響作用:
1、成本是補償生產耗費的尺度。
2、成本是制訂產品價格的基礎。
3、成本是計算企業盈虧的依據。
4、成本是企業進行決策的依據。
5、成本是綜合反映企業工作業績的重要指標。
6、藉助成本可以反映國家和企業經濟活動中「投入」和「產出」的關系。它也是衡量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水平的一項綜合指標,因為它可以反映企業勞動生產率高低,原料和勞動力的消耗狀況,設備利用率,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高低。
在產品價格不變的情況下,成本下降,利潤就可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就可以增加,相對的社會積累就可以增加,為逐步降低物價和提高人民生活創造條件。
Ⅸ 企業所得稅季報(A類)中,"營業成本"如何計算
所得稅季報中的營業成本,包括主營業務成本,銷售稅金及附加,管理費用等等。營業收入-營業成本=利潤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