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麼算成本與稅額!
1
進項額:7500*11.2
2
進項稅額:7500*11.2*13%
3
銷項額:4200*33.93
4
銷項稅額:4200*33.93/(1+17%)*17%
5
增值稅:4-2
所得稅:(4200*33.93/1+17%-7500*11.2)*33%
6
成本價:1.62*11.2*(1+17%)
本人是學員,以上答案僅供參考。
Ⅱ 產品價格組成中有含稅與不含稅成本如何計算總價,及稅費
含稅價格怎麼算出不含稅的公式為:不含稅價格=含稅價格/(1+適用稅率)。
例如:含17%增值稅價為100,不含稅價即是100/1.17=85.47008,
稅金是85.47008*0.17=14.5299
含稅價是包括稅金在內的價。含稅價包含的是增值稅即零售價,部分徵收消費稅的貨物除了增值稅也包含了消費稅,但不包括價外費用,如包裝,裝卸費等,銷售商開具的普通發票上的金額即為含稅價而增值稅專用發票上的為不含稅價,因為增值稅額單獨列出一般情況下,零售、銷售給小規模、個體納稅人、一並收入的價外款、貨物包裝押金都是含稅價格。但是也有特殊情況,比如沒有開具發票,但是視同銷售應該計算增值稅的時候就應該是不開發票但是同樣計算到含稅銷售額中。
Ⅲ 怎樣計算增值稅成本
一、增值稅是價外稅,購進貨物的增值稅可以進行抵扣。上述計算均未考慮可以抵扣的進項稅。正確的計算應該是:
(1)稅前售價(110+5+5)×(1+20%)=132
在此基礎上考慮增資額應納稅金,具體的計算為:
(2)(稅前售價-購進貨物能夠取得抵扣發票的進項額)×17%=應該計入售價的增值稅
上述二項合計為能夠達到銷售毛利20%的銷售價格。
二、如是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應直接計入存貨成本,如是一般納稅人就不應入成本(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購入固定資產的增值稅的稅額應入固定資產的成本,包括需要安裝的固定資產。
Ⅳ 含稅成本如何計算
產品成本價包括原料價格、直接人工成本、管理費用、固定資產折舊費。稅價即(營業稅)銷項稅售價百份之五。
不過,購買原料價格就包含稅務,供應商當時成交時應該提供增殖稅發票,所以制定現在成品價格時候不用考慮再交納稅,但年度利潤就百份之25的上繳稅務。一些用於公共事業慈善的支出可以在利潤中減少相應該交納的利潤額。
(4)如何算出產品的稅費成本擴展閱讀:
含稅價包含的是增值稅即零售價,部分徵收消費稅的貨物除了增值稅也包含了消費稅,但不包括價外費用,如包裝,裝卸費等,
銷售商開具的普通發票上的金額即為含稅價而增值稅專用發票上的為不含稅價,因為增值稅額單獨列出一般情況下,零售、銷售給小規模、個體納稅人、一並收入的價外款、貨物包裝押金都是含稅價格。
但是也有特殊情況,比如沒有開具發票,但是視同銷售應該計算增值稅的時候就應該是不開發票但是同樣計算到含稅銷售額中。
Ⅳ 進貨價含稅,銷售價含稅和不含稅,分別怎麼算成本,和利潤
1、貨物的購進成本,也就是不含稅金額
=240/(1+17%)=205.13
2、進項稅額
=240/(1+17%)x17%=34.87
不含稅銷售時,銷售毛利=300.00/(1+17%)—205.13=51.28
含稅銷售時,銷售毛利=330.00/(1+17%)—205.13=76.92。
說明,無論是以含稅價銷售,還是以不含稅價銷售,都要計提銷項稅額。從以上計算結果來看,還是以含稅價銷售為好。
Ⅵ 產品稅前和稅後價格怎麼算
稅後價格即含稅價,是指包含稅金在內的計稅價格,價格由成本、利潤和稅金組成,稅金內含於價格之中;實行價內稅時,商品交易價格即為含稅價格。如果商品價格為不含稅價格,就要按組成計稅價格計算含稅價格。
稅前價格即不含稅價,是指不包含稅金的計稅價格。如果商品價格為含稅價,要換算為不含稅價。
在實際業務操作中,報價一般多為含稅價,因為這就好像是默認的潛規則一樣。至於把含稅價再分離為不含稅價和稅金,多半為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和企業會計在對收入入賬時應該處理的事情。過程也比較簡單。三者的關系如下所示:含稅價=不含稅價*(1+適用稅率),銷項稅額=不含稅價*適用稅率,含稅價=不含稅價+銷項稅額。
(6)如何算出產品的稅費成本擴展閱讀:
出於商業上的種種考慮,交易雙方將合同交易價格約定為稅後金額(或凈額),在商業安排中十分常見。然而,這里的稅前稅後究竟指的是增值稅前後還是所得稅前後也常有不同理解。
更加復雜的是,不同於純境內交易,在跨境交易中,由於預提所得稅的影響,如果稅務上的判斷與商業安排的經濟實質不一致,則對是否凈額的約定就可能產生額外的稅務成本。在合同中約定稅前還是稅後,並不是只有商業考慮這么簡單。
Ⅶ 銷售產品怎麼計算稅金
銷售產品計算稅金的方法是:
1、如果企業是一般納稅人,稅率為17%時:
稅額=含稅收入/1.17*17%。會計分錄是:
借:應收賬款/銀行存款
貸:主營業務收入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
2、如果企業是小規模納稅人,稅率為3%時:
稅額=含稅收入/1.03*3%。會計分錄是:
借:應收賬款/銀行存款
貸:主營業務收入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
Ⅷ 怎樣計算產品稅前和稅後的價格,和稅費
如果知道產品稅前價格,則稅費=產品稅前價格*稅率
稅後價格=產品稅前價格+稅費
如果知道產品稅後價格,則產品稅前價格=產品稅後價格/(1+稅率),稅費=產品稅前價格*稅率。
Ⅸ 如何計算成本價
成本價計算方法:
1、 生產成本=直接材料+直接工資+直接費用。
2、 銷售成本=生產成本+銷售費用,銷售費用包括廣告費用、運費、稅費等。
3、 期末成本=期初余額+本期增加額-本期減少額。
4、 產品總成本=固定成本總額+變動成本總額=固定成本總額+單位產品變動成本×產品總量。
5、 單位產品目標成本=預測的出廠價格×(1-稅率)-利潤目標/預測產量。
6、 產品單位成本=(固定成本總額÷產品總量)+單位變動成本=產品總成本÷產品產量。
7、 完工產品成本=完工產品產量×分配率。
8、 股票成本=買入股票的價格+券商的手續費用+印花稅+過戶費用。
拓展資料:
1、成本價原指商家購入商品的價格,成本價並不是出廠價,成本價中含有一定的手續費用,有時還會加上其他費用,如果是自己生產的商品,其成本價包括轉移到商品里的原材料、工人工資、應該分攤的折舊費、生產管理人員工資、水電費、維修費等;如果是購進的商品,成本價即商品的購進價值,有運費的話還會加上運費,某些時候也稱出廠價。
2、但是在股票市場中,成本價指的是實際買入股票的價格,股票的成本價是買股票的價格和券商的手續費以及印花稅和過戶費的集合。股票中的成本價格是指用戶在購買股票時花費的一部分。大陸的股市規定用戶買入時不需要收取印花稅的,只有手續費。無論投資者投入多少費用,只要有產生交易,就會產生成本。股票購買和商家購買商品是不一樣的,商品的價格不會出現快速的變動,但是股票價格會在短時間內產生波動。
計算成本應遵循的原則:
1、合法性原則;
2、可靠性原則,包括真實性和可核實性;
3、相關性原則;
4、分期核算原則;
5、權責發生制原則;
6、實際成本計價原則;
7、一致性原則;
8、重要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