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選址規模化成本優化模型有哪些
擴展閱讀
資源有多少股份合適 2025-05-25 23:23:14
伴伴金幣怎麼換鑽石 2025-05-25 23:19:02
雙行合一工具在哪裡 2025-05-25 23:09:32

選址規模化成本優化模型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8-01 17:11:34

『壹』 倉庫選址應考慮哪些成本影響因素

倉庫選址最應該考慮的成本因素是整體的一個選址規范化以及合理化能夠達到節源開流的效果。

『貳』 零售企業有哪些節約成本的選址方法

現如今不論開什麼樣的店肆,都得曉得商鋪選址的辦法,並且不同職業的店肆選址也是有不同。雖然如今許多創業者,沒有斷定好要出資的項目,可是咱們提早了解一下商鋪選址的辦法也是沒有什麼壞處的。或許下面就有你要出資的職業的商鋪選址哦,那麼下面就由北京商鋪選址公司告訴您五種零售店肆的選址辦法:北京旺鋪出租 /

一、經濟型酒店商鋪選址需要:

1、區位需要:附近首要公路(或高速公路)的交叉道口,交通便利,有通往商業區及機場、火(汽)車站的公交線路;市郊結合部。

2、建築需要:獨棟,周邊有停車場。

3、面積租期:建築面積3000—6000平方米,底子年限10年以上。

4、協作辦法首要有三種:特許運營、租賃、一同出資。

二、咖啡店選址需要:

1、商圈需要:商住樓、高檔住宅區、飲食街、大酒店附近,人流滿足。

2、建築需要:層高4米以上,要有適宜裝飾的招牌位及廣告懸掛點,排污、排煙管道鋪設便利。有滿足的停車位,最少10個以上。

3、面積和租期需要:一般在300——500平米之間。房租控制在4.5元-5.5元/平米/天,租房年限5年以上,一般最少7到9年。

三、超市選址需要:店鋪出租 /

1、商圈需要:市口較好,位於市中心,新老城區結合部或大型住宅小區內的門面房;關於大型超市消費者步行抵達店址所需時刻在10分鍾以內的規劃為中心商圈,所需10——30分鍾的規劃為邊緣商圈,商圈內具有固定居處的常住生齒為主體的現有及潛在生齒總數,需要在15-20萬人,且周邊生齒具有必定的添加趨勢;社區型概括超市商圈需要:消費者步行抵達店址所需時刻在20分種以內的商圈規劃,商圈內具有固定居處的常住生齒及潛在添加生齒總數需要在5——8萬人,且周邊生齒具有必定的添加趨勢。

2、建築形狀:最好框架布局,期房、現房都可。樓層不逾越三層,層高凈高不低於3.2米,柱距以8米×8米為宜,物業縱深以30——50米為佳;

3、面積和租期:便利店面積80~120平方米、規范超市面積800~2000平方米、社區店面積2000~5000平方米、大型賣場面積5000~20000平方米;收購用房面積一般為10000-20000平方米;

4、協作辦法:租賃、聯建、收購

四、火鍋店選址需要:

1、商圈選擇:選址於生齒不少於5萬人的居住區域或社區型、區域型、都市型商圈。

2、建築需要:框架式建築,廚房可小於餐廳運營面積的三分之一,其他同餐廳。樓上商鋪亦可。

3、面積和租期:150~500平方米,租期最少2年。

五、一般餐廳、快餐連鎖等

1、商圈選擇:商務型的一般餐廳以商務酬賓為出售方針,一般選址在商務區域或富有街市附近,或其他有知名度的街市;大眾餐廳以家庭、個人消費為主,一般選址在社區型或便利型商業街市。而快餐連鎖一般選址在客流繁忙之處,如富有商業街市、車站、空港碼頭,以及消費水平中等以上的區域型商業街市或分外富有的社區型街市。

2、建築需要:一般連鎖餐飲需要框架布局,層高不低於4.5米。配套設備:電力不少於20千瓦/100平方米,有滿足的自來水供應,有油煙氣排放通道,有污水排放、生化處置設備,方位在地下室或一、二、三樓均可,但忌分布數個樓面。而一般餐廳因餐廳為個性化裝飾、安頓,各種建築布局辦法均適宜開設餐廳,但剪力牆或承重牆擋門、擋窗在外,餐廳門前須有相應的停車場。

3、面積和租期:一般需要不得少於三年,面積快餐店需要200~500平方米;大眾型餐廳80~200平方米,商務型餐廳150~10000平方米。

『叄』 設施選址的方法

單一設施選址是指獨立地選擇一個新的設施地點,其運營不受企業現有設施網路的影響。在有些情況下,所要選擇位置的新設施是現有設施網路中的一部分,如某餐飲公司要新開一個餐館,但餐館是與現有的其他餐館獨立運營的,這種情況也可看作單一設施選址。單一設施選址又分以下幾種方法:
負荷距離法(load-distance method)
負荷距離法的目標是在若干個候選方案中,選定一個目標方案,他可以使總負荷(貨物、人或其他)移動的距離最小。當與市場的接近程度等因素至關重要時,使用這一方法可從眾多候選方案中快速篩選出最有吸引力的方案。這一方法也可在設施布置中使用。
因素評分法
因素評分法在常用的選址方法中也許是使用得最廣泛的一種,因為它以簡單易懂的模式將各種不同因素綜合起來。運用這種因素評分法應注意:在運用因素評分法計算過程中可以感覺到,由於確定權數和等級得分完全靠人的主觀判斷,只要判斷有誤差就會影響評分數值,最後影響決策的可能性。目前關於確定權數的方法很多,比較客觀准確的方法是層次分析法,該方法操作並不復雜,有較為嚴密的科學依據,我們推薦在做多方案多因素評價時盡可能採用層次分析法。
盈虧分析法
盈虧分析法是廠房選址的一種基本方法,亦稱生產成本比較分析法。這種方法基於以下假設:可供選擇的各個方案均能滿足廠址選擇的基本要求,但各方案的投資額不同,投產以後原材料、燃料、動力等變動成本不同。這時,可利用損益平衡分析法的原理,以投產後生產成本的高低作為比較的標准。
選址度量法
選址度量法是一種既考慮定量因素、又考慮定性因素的用以支持設施選址的方法。
重心法
重心法是一種布置單個設施的方法,這種方法要考慮現有設施之間的距離和要運輸的貨物量。它經常用於中間倉庫的選擇。在最簡單的情況下,這種方法假設運入和運出成本是相等的,它並未考慮在不滿載的情況下增加的特殊運輸費用。 設施網路中的新址選擇比單一設施選擇問題更復雜,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決定新設施的地點位置時,還必須同時考慮到新設施與其它現有設施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作用。如果規劃的好,各個設施之間會相互促進,否則就會起到副面作用。設施網路選址包括以下幾個方法:
簡單的中線模式法
簡單的中線模式法是一種廠址選擇的方法。這種方法有其局限性。這種方法只假設坐標上最優的點(即是使總的運輸距離最短的點)是一個可行的建廠點,並不考慮在那裡現在是否有道路,也不考慮自然地形、人口密度,以及其他許多在布點時應考慮的重要事項。
德爾菲分析模型
典型的布置分析考慮的是單一設施的選址,其目標有供需之間的運輸時間或距離極小化,成本的極小化,平均反應時間的極小化。但是,有些選址分析涉及多個設施和多個目標,其決策目標相對模糊,甚至帶有感情色彩。解決這類選址問題的一個方法是使用德爾菲分析模型,該模型在決策過程中考慮了各種影響因素。使用德爾菲分析模型涉及三個小組,即協調小組、預測小組和戰略小組。每個小組在決策中發揮不同的作用。
啟發式方法(heuristics)
啟發式方法只尋找可行解,而不是最優解。負荷距離法中的重心法就是一種啟發式方法。有許多計算機化了的啟發式方法,可解決m,n達幾百、幾千的問題。早在6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用啟發式方法解決大型設施選址問題。今天,啟發式方法已經廣泛在很多場合應用。
模擬方法(simulation)
模擬是試圖通過模型重現某一系統的行為或活動,而不必實地去建造並運轉一個系統,那樣會造成巨大的浪費,或根本沒有可能實地去進行運轉實驗。模擬方法有許多種應用,在選址問題中,模擬可以使分析者通過反復改變和組合各種參數,多次試行來評價不同的選址方案,模擬方法可描述多方面的影響因素,因此比運輸表法有更大的實用意義。
優化方法(optimization)
運輸表法實際上就是一種優化方法,雖然只是某一方位問題的最優。這種方法求出的不是可行解、滿意解,而是最優解,即:在所有可能的方案中,不會有比它更好的了。但是由於這種方法要從理論上證明是最優,所以它在使用上有兩大局限性:
1)模型必須較抽象、較簡單,否則得不出解。但由此而使模型的描述距實際較遠;
2)很多定性因素被忽略掉了,因此不可能得出在考慮定性條件下可能得出的很多結論。

『肆』 影響選址決策的主要因素有那些請告訴我下 我們的作業 謝謝了

1,地區經濟 2,區域規劃 3,文化環境 4,消費時尚 5,可見度和形象特徵 傳統的商業網點選址模型主要包括:零售引力理論、中心地理論、飽和指數理論等。隨著商業經濟發展要求的不斷提高,如何及時、准確、動態地獲取商業網點現狀和布局因素的信息,並對影響商業網點發展的因素做出科學的分析與評價,對於現代商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各種不同商業網點選址因素的合理分析是進行商業網點選址研究的基礎,相關影響因素綜合分析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選址布局的准確性。。但是傳統零售商業網點選址模型大都是基於統計的靜態模型,主要從經濟學和地理學的角度,將影響零售商業網點選址的相關因素定性與定量化,建立相關數學分析模型,以達到網點選址的目的。抽象的數學模型往往容易脫離實際,並且難以全面考慮復雜、抽象的選址要素,選址過程缺乏計算機和決策者的動態直觀交互過程,不能有效進行多相關因素的綜合分析,因此,相關影響因素綜合分析的現時性、准確性、可靠性和空間性都受到了極大的限制。而近年來GIS技術及其相關技術(如遙感、全球定位系統等)的發展和廣泛應用,為現代商業的發展及零售商業網點的選址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商業網點的選址需要考慮很多因素,如自然環境因素、經營環境因素、基礎設施條件等,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人口因素和交通狀況因素。城市商業活動以追求利潤為目的,這是零售商業網點選址與布局的經濟原則。顧客是商業活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原則使商業設施趨向於顧客的消費中心。商業網點的分布與人口分布形態密切相關,一定規模或密度的人口是商業網點布局的必要條件,而已形成的商業網點又會反過來吸引人口。城市交通對城市人口分布有一定的制約作用,是顧客與商業網點之間產生聯系的載體,因此與商業網點的分布密切相關。 零售商業網點的選址布局問題不僅僅只涉及網點的選址位置的確定,而且還涉及商業網點成本,以及合理商業網點規模等多種因素,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優化問題。商業具有的空間尺度和空間特徵的性質是GIS技術與現代商業集成的基礎,GIS技術應用於商業,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商業的管理方式和分析模式,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伍』 配送中心選址模型有哪些

這個問題不錯,我剛好拿來做數模論文,如果採用層次分析方法來進行方案的優選,按照權值的大小,會選擇Al,A4,A6三個備選地址來建立商品配送中心。然而這種決策會導致到重點客服地區的距離大於規定的要求,總的建設費用超過限定的建設費用,從而使這種決策變得不可行。而用本文提出的層次分析-整數規劃法的選擇模型進行決策就避免了以上問題的出現,得到的結果是在候選地Al,A5,A6址建立客服配送中心。

『陸』 如何用成本因素來決策工廠的選址

倉庫選址時除考慮以上自然環境、經營環境、基礎設施狀況等方面的因素外,利用數學方法對倉庫位置進行量化分析也是倉庫選址的重要方法之一。
設施選址的方法有基於選址成本因素的盈虧點平衡評價法、重心法、線性規劃的表上作業法、啟發式演算法等,也有基於選址諸多因素的綜合因素評價法。這些方法都是設施選址的量化分析方法,各有計算簡繁,各有優勢特點,也各有不足。

(一) 重心法

1. 單一倉庫的選址

倉庫是物流過程中的一個站點,理論上說,它應該是貨品集中和分發過程中費用發生最小的理想地點。我們用數學方法建立一個分析模型,找出倉庫理想所在位置,這就是單一倉庫的選址的重心法,該方法又稱為靜態連續選址模型方法。因為應用時只考慮運輸費率和該點的貨物運輸量,所以這種方法很簡單,也很實用。

(1) 重心法原理

可利用費用函數求出由倉庫至顧客間運輸成本最小的地點,因為選址因素只包括運輸費率和該點的貨物運輸量,所以這個方法很簡單。

設有一系列點分別代表生產地和需求地,各自有一定量貨物需要以一定的運輸費率運向位置待定的倉庫,或從倉庫運出,那麼倉庫該位於何處呢?我們以該點的運量乘以到該點的運輸費率,再乘以到該點的距離,即可求出上述乘積之和(即總運輸成本)最小的點

(2) 重心法計算的假設條件

重心法是在理想條件下求出的倉庫位置,但模型中的假設條件在實際會受到一定的限制。重心法計算中簡化的假設條件包括以下幾方面:

⑴模型常常假設需求量集中於某一點,而實際上需求來自分散於廣闊區域內的多個消費點。

⑵模型沒有區分在不同地點建設倉庫所需的資本成本,以及與在不同地點經營有關的其他成本的差別,而只計算運輸成本。

⑶運輸成本在公式中是以線性比例隨距離增加的,而運費是不隨運距變化的固定的部分和隨運距變化的可變部分組成。

⑷模型中倉庫與其他網路節點之間的路線通常假定為直線。而應該選用的是實際運輸所採用的路線。

⑸模型未考慮未來收入和成本的變化。

從以上假設中可以看出模型存在諸多的限制條件,但這也並不意味著模型沒有使用價值。重要的是選址模型的結果對事實問題的敏感程度。如果簡化假設條件,對模型設施選址的建議影響很小或根本沒有影響,那麼可以證明簡單的模型比復雜的模型更有效。

2. 多個倉庫的選址的多重心法

對於現代物流網路規劃而言,物流網路包含眾多的倉庫,這就會出現多個倉庫的選址問題。這個問題可以分解為以下若干問題:

⑴應該建多少倉庫?

⑵倉庫應該建在什麼地方?

⑶倉庫的規模應該建多大?

⑷每個倉庫所服務的客戶是哪些?

⑸每個倉庫的供應渠道是什麼?

⑹每個倉庫中應該存放什麼貨品?

⑺送貨的方式應如何選擇?

對於這些問題的研究有很多的方法,雖然有些方法不很完善,但依然為我們提供了多個倉庫選址的數學上的規劃方法。多重心法就是其中的方法之一。

精確重心法是一種以微積分為基礎的模型,用來找出起訖點之間使運輸成本最小的中間設施的位置。如果要確定的點不止一個,就有必要將起訖點預先分配給位置待定的倉庫。這就形成了個數等於待選址倉庫數量的許多起訖點群落。隨後,找出每個起訖點群落的精確重心點。

針對倉庫進行起訖點分配的方法很多,尤其是在考慮多個倉庫及問題涉及眾多起訖點時。方法之一是把相互間距離最近的點組合起來形成群落,找出各群落的重心位置,然後將各點重新分配到這些位置已知的倉庫,找出修正後的各群落新的重心位置,繼續上述過程直到不再有任何變化。這樣就完成了特定數量倉庫選址的計算。該方法也可以針對不同數量的倉庫重復計算過程。

增加倉庫數目,通常運輸成本會下降,但物流過程中其他成本會上升,特別是倉庫建設的固定成本和庫存持有成本的上升,最優解使總成本最小。多庫房的選址問題也可以採用其他方法,我們在這里不一一介紹。

(二) 綜合因素評價法

綜合因素評價法是基於影響設施選址的諸多因素而設計出的一種選址定量分析的方法。

設施選址的影響因素很多,有從地區選址宏觀角度考慮的市場條件、資源條件、運輸條件、社會環境等因素,它們對地理位置與設施特點的關系有很大的影響;有從選址的具體地點微觀角度考慮的地形地貌條件、地質條件、施工條件、供排水條件、成本條件等因素。上述因素有些可以進行定量分析,並用貨幣的形式加以反映,稱為經濟因素或成本因素,可以採用基於選址成本因素的盈虧點平衡評價法、重心法、線性規劃的表上作業法、啟發式演算法等方法進行選址分析評價。而有些因素諸如政策法規、氣候條件、人文環境、環境保護等則是非經濟因素,對這些非經濟因素採用基於選址成本因素的盈虧點平衡評價法、重心法、線性規劃的表上作業法、啟發式演算法等方法評價目前尚存在較大的難度。我國對這些非經濟因素在設施選址上的影響,長期以來一直採用定性的經驗分析方法,此方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設計者個人的經驗和直覺,使得有些決策存在較大的失誤。

設施選址的一個重要原則是應根據系統分析的方法,求得整體優化,同時把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起來,避免決策的失誤。如何採用更加科學的定量分析方法來避免或者減少定性分析方法的個人主觀化色彩,是設施選址定量分析的經典,同時也是亟待解決和完善的問題。

綜合因素評價法是目前設施選址對非經濟因素影響進行定量分析的好方法。它是基於數理統計與概率論分析問題的方法,將非經濟因素進行量化處理,然後用一定的方法計算各選址方案得分,以得分高的方案為合理方案。綜合因素評價法的作用在於可以對影響設施選址的非經濟因素(非成本因素)進行量化分析,為設施選址決策提供重要依據;不僅如此,綜合因素評價法中的因次分析法還可以將影響選址的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一並納入進行計算分析評價,為設施選址決策提供重要依據,這一點是目前盈虧點平衡評價法、重心法、線性規劃的表上作業法、啟發式演算法等方法很難做到的。

綜合因素評價法在設施選址上的應用目前包括加權因素法和因次分析法。

1. 加權因素法

若在設施選址中僅對影響設施選址的非經濟因素進行量化分析評價,一般可以採用加權因素法。

加權因素法的應用步驟是:

(1). 對設施選址涉及的非經濟因素通過決策者或專家打分,再求平均值的方法確定各非經濟因素的權重,權重大小可界定為1—10。

(2). 專家對各非經濟因素就每個備選場址進行評級,可分為五級,用五個字母母音A、E、I、O、U表示。各個級別分別對應不同的分數,A=4分、E=3分、I=2分、O=1分、U=0分。

(3). 將某非經濟因素的權重乘以其對應選址方案該級別分數,得到該因素所得分數。

(4). 將各方案的各種非經因素所得分數相加,即得各方案分數,分數最高的方案即為最隹選址方案。

案例:某配送中心選址,設計了甲、乙、丙、丁四種方案,專家對非經濟因素的權重和評級分數進行確定和對步驟3、4的計算如表1所示:

表1

非經經因素
權 重
各選址方案等級及分數

甲方案
乙方案
丙方案
丁方案

場址位置
9
A/36
E/27
I/18
I8/18

面積和位置
6
A/24
A/24
E/18
U/0

地勢和坡度
2
O/2
E/6
I/6
I/6

風向、日照
5
E/15
E/15
I/10
I/10

鐵路接軌條件
7
I/14
E/21
I/14
A/28

施工條件
3
I/6
O/3
E/9
A/12

同城市規劃的關系
10
A/40
E/30
E/30
I/20

合計

137*
126
105
94

從上表計算結果上可以看出甲方案得分數最高,因此選甲方案場址為佳。

2. 因次分析法

因次分析法是將經濟因素(成本因素)和非經濟因素(非成本因素)按照相對重要程度統一起來,確定各種因素的重要性因子和各個因素的權重比率,按重要程度計算各方案的場址重要性指標,以場址重要性指標最高的方案作為最佳方案。

因次分析法設經濟因素的相對重要性為M,非經濟因素的相對重要性為N,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重要程度之比為m : n,則M= ,N= =1。

(1) 確定經濟因素的重要性因子

設有k個備選場址方案, 為每個備選場址方案的各種經濟因素所反映的貨幣量之和(即該備選場址方案的經濟成本),則:



在上式中,取成本的倒數進行比較是為了和非經濟因素進行統一,因為非經因素越重要其指標應該越大,而經濟成本就越高,經濟性就越差,所以取成本倒數進行比較,計算結果數值大者經濟性好。

(2) 確定非經濟因素的重要性因子

非經濟因素的重要性因子 的計算分三個步驟:

[1] 確定單一非經濟因素對於不同候選場址的重要性

即就單一因素將被選場址兩兩比較,令較好的比重值為1,較差的比重值為0。將各方案的比重除以所有方案所得比重之和,得到單一因素相對於不同場址的重要性因子 ,計算公式為:



式中: ——單一因素對於備選場址j的重要性因子;

——單一因素所獲得比重值;

——單一因素對於各備選場址的總比重和。

[2] 確定各個因素的權重比率

對於不同的因素,確定其權重比率 可以用上面步驟兩兩相比的方法,也可以由專家根據經驗確定,所有因素的權重比率之和為1。

[3] 將單一因素的重要性因子乘以其權重,將各種因素的乘積相加,得到非經濟因素對各個候選場址的重要性因子 ,計算公式為:

= ·

式中: ——非經濟因素I對備選場址的重要程度;

——非經濟因素I的權重比率;

k——非經濟因素的數目。

(3) 將經濟因素的重要性因子和非經濟因素的重要性因子按重要程度疊加,得到該場址的重要性指標

=M· +N·

式中: ——經濟因素重要性因子;

——非經濟因素重要性因子;

M——經濟因素的相對重要性;

——場址方案的重要性指標(選最高者為最佳方案)

案例:某公司擬建一爆竹加工廠,有三處備選場址方案A、B、C,重要經濟因素成本如下表2所示,非經濟因素主要考慮政策法規、氣候因素和安全因素。就政策因素而言,A方案最寬松,B方案次之,C方案最次;就氣候因素而言,A、B兩個方案相平,C方案次之;就安全因素而言,C方案最好,B方案次之,A方案最差。據專家評估,三種非經濟因素比重為:政策法規因素0.5、氣候因素0.4、安全因素0.1。要求用因次分析法確定最佳場址。

表2

經濟因素
成本(萬元)

A方案
B方案
C方案

原材料
300
260
285

勞動力
40
48
52

運輸費
22
29
26

其他費用
8
17
12

總成本
370
354
375

解;1. 首先確定經濟性因素的重要因子

= =2.703×10

= =2.833×10

= =2.667×10

則: =8.203×10

= = =0.330

同理: = =0.354

= =0.325

2. 確定非經濟因素的重要性因子

首先確定單一因素的重要性因子 :

(1) 政策法規因素比較如下表3

表3

場址
兩兩相比
比重和

A-B
A-C
B-C

A
1
1

2
2/3

B
0

1
1
1/3

C

0
0
0
0

(2) 氣候因素比較如下表4:

表4

場址
兩兩相比
比重和

A-B
A-C
B-C

A
1
1

2
2/4

B
1

1
2
2/4

C

0
0
0
0

(3) 安全因素比較如下表5

表5

場址
兩兩相比
比重和

A-B
A-C
B-C

A
0
0

0
0

B
1

0
1
1/3

C

1
1
1
2/3

3. 各非經濟因素匯總如下表6:

表6

因素
A方案
B方案
C方案
權重

政策法規
2/3
1/3
0
0.5

氣候條件
2/4
2/4
0
0.4

安全因素
0
1/3
2/3
0.1

4. 計算各選址方案非經濟因素重要性因子

= ×0.5+ ×0.4+0×0.1=0.533

= ×0.5+ ×0.4+ ×0.1=0.4

=0×0.5+0×0.4+ ×0.1=0.067

5. 計算總的重要性指標

=M· +N·

假定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同等重要

則: M=N=0.5

=0.5×0.330+0.5×0.533=0.4315

=0.5×0.343+0.5×0.4=0.3726

=0.5×0.325+0.5×0.067=0.196

根據以上計算,A方案重要性指標最高,故選A方案作為建廠場址。

假定經濟因素權重為0.7,非經濟因素權重為0.3

則: =0.7×0.330+0.3×0.533=0.3909

=0.7×0.343+0.3×0.4=0.3601

=0.7×0.325+0.3×0.067=0.2485

根據以上計算,A方案重要性指標最高,故選A方案作為建廠場址。

四、倉庫選址的程序和步驟

在進行倉庫選址時,可以按照圖3-2中所示的程序進行。具體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市場適應性,購置土地條件,服務質量,總費用;商流、物流的職能及其他

多個倉庫選址方法(如鮑摩-瓦爾夫模型)

NO

單一倉庫選址方法(如重心法等)

選址的約束條件

地理、地形、地價、環境、交通條件、勞動條件及有關法律的研究

確定選址結果

復查

地址篩選

收集整理資料

地圖、地價、業務量、費用分析、配送路線、設施現狀的分析及需求預測

物流系統的現狀分析

選址約束條件分析

定量分析

結果評價

YES

圖3-2 倉庫的選址程序

⒈選址約束條件分析

選址時,首先要明確建立倉庫的必要性、目的和意義;然後根據物流系統的現狀進行分析,制定物流系統的基本計劃,確定所需要了解的基本條件,以便大大縮小選址的范圍。

⑴需要條件。它包括倉庫的服務對象——顧客的現在分布情況及未來分布情況的預測、貨物作業量的增長率及配送區域的范圍。

⑵運輸條件。應靠近鐵路貨運站、港口和公共卡車終點站等運輸據點;同時,也應靠近運輸業者的辦公地點。

⑶配送服務的條件。向顧客報告到貨時間、發送頻次,根據供貨時間計算的從顧客到倉庫的距離和服務范圍。

⑷用地條件。是用現有的土地還是重新取得地皮?如果重新取得地皮,那麼地價有多貴?地價允許范圍內的用地分布情況如何?

⑸法規制度。根據指定用地區域等法律規定,有哪些地區不允許建立倉庫。

⑹流通職能條件。商流職能是否要與物流職能分開?倉庫是否也附有流通加工的職能?如果需要,從保證職工人數和通勤方便出發,要不要限定倉庫的選址范圍?

⑺其他。不同的物流類別有不同的特殊需要,如為了保持貨物質量的冷凍、保溫設施,防止公害設施或危險品保管等設施,對選址都有特殊要求,是否有滿足這些條件的地區?

⒉搜集整理資料

選擇地址的方法,一般是通過成本計算。也就是將運輸費用、配送費用及物流設施費用模型化,採用約束條件及目標函數建立數學公式,從中尋求費用最小的方案。但是,採用這種選擇方法,尋求最優的選址解時,必須對業務量和生產成本進行正確的分析和判斷。

⑴掌握業務量。選址時,應掌握的業務量包括如下內容:

①工廠到倉庫之間的運輸量;

②向顧客配送的貨物數量;

③倉庫保管的數量;

④配送路線別的業務量。

由於這些數量在不同時期會有種種波動,因此要對所採用的數據進行研究。另外,除了對現狀的各項數據進行分析外,還必須確定設施使用後的預測數值。

⑵掌握費用。選址時,應掌握的費用如下:

①工廠至倉庫之間的運輸費;

②倉庫到顧客之間的配送費;

③設施、土地有關的費用及人工費、業務費等。

由於①和②兩項的費用隨著業務量和運送距離的變化而變動,所以必須對每噸公里的費用進行成本分析;③項包括可變費用和固定費用,最好根據可變費用和固定費用之和進行成本分析。

⑶其他。用縮尺地圖表示顧客的位置、現有設施的配置方位及工廠的位置,並整理各候選地址的配送路線及距離等資料。對必備車輛數、作業人員數、裝卸方式、裝卸機械費用等要與成本分析結合起來考慮。

⒊地址篩選

在對所取得的上述資料進行充分的整理和分析,考慮各種因素的影響並對需求進行預測後,就可以初步確定選址范圍,即確定初始候選地點。

⒋定量分析

針對不同情況選用不同的模型進行計算,得出結果。如對多個倉庫進行選址時,可採用奎漢·哈姆勃茲模型、鮑摩—瓦爾夫模型、CELP法等;如果是對單一倉庫進行選址,可採用重心法等。

⒌結果評價

結合市場適應性、購置土地條件、服務質量等條件對計算所得結果進行評價,看其是否具有現實意義及可行性。

⒍復查

分析其他影響因素對計算結果的相對影響程度,分別賦予它們一定的權重,採用加權法對計算結果進行復查。如果復查通過,則原計算結果即為最終結果;如果復查發現原計算結果不適用,則返回第3步繼續計算,直至得到最終結果為止。

⒎確定選址結果

在用加權法復查通過後,則計算所得的結果即可作為最終的計算結果;但是,所得解不一定為最優解,可能只是符合條件的滿意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