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企業的社會責任體現在哪些方面
企業的社會責任體現在:
1、企業不僅僅是謀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經濟體,企業作為是社會的細胞體,還是社會整體財富積累、社會文明進步、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2、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經濟、社會、環境這三重底線,需要對員工、消費者、供應商、社區、環境等一系列對象負責。簡單說,企業的社會責任可以表現為關心員工成長、對消費者權益負責、關注環境保護、救助社會中需要關心的群體等等。
拓展資料
一、簡介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是指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和員工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還要承擔對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責任,企業的社會責任要求企業必須超越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理念,強調要在生產過程中對人的價值的關注,強調對環境、消費者、對社會的貢獻。
二、具體要求
1、企業應該承擔並履行好經濟責任,為極大豐富人民的物質生活,為國民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最直接地說就是盈利,盡可能擴大銷售,降低成本,正確決策,保證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益。
2、企業在遵紀守法方面作出表率,遵守所有的法律、法規,包括環境保護法、消費者權益法和勞動保護法。完成所有的合同義務,帶頭誠信經營,合法經營,承兌保修允諾。帶動企業的雇員、企業所在的社區等共同遵紀守法,共建法治社會。
3、倫理責任是社會對企業的期望,企業應努力使社會不遭受自己的運營活動、產品及服務的消極影響。加速產業技術升級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大力發展綠色企業,增大企業吸納就業的能力,為環境保護和社會安定盡職盡責。
『貳』 一般來說,公司社會責任主要包括哪六個方面的責任
公司社會責任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1、對政府的責任:
在現代社會要求企業扮演好社會公民的角色,自覺按照政府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合法經營、照章納稅,承擔政府規定的其他責任和義務,並接受政府的監督和依法干預。
2、對股東的責任:
企業與股東的關系逐漸具有了企業與社會的關系的性質,企業對股東的責任也具有了社會性。首先企業應嚴格遵守有關法律規定,對股東的資金安全和收益負責,力爭給股東以豐厚的投資回報。其次企業有責任向股東提供真實、可靠的經營和投資方面的信息,不得欺騙投資者。
3、消費者的責任:
企業與消費者是一對矛盾統一體。企業利潤的最大化最終要藉助於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來實現。作為通過為消費者提供產品和服務來獲取利潤的組織,提供物美價廉、安全、舒適、耐用的商品和服務,滿足消費者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是企業的天職,也是企業對消費者的社會責任。
4、對員工的責任:
企業對員工的責任屬於內部利益相關者問題,企業必須以相當大的注意力來考慮雇員的地位、待遇和滿足感,在全球化背景下,勞動者的權利問題得到了世界各國政府及各社會團體的普遍重視。
5、對資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責任:
實踐證明工業文明在給人類社會帶來前所未有的繁榮的同時,也給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造成了災害性的影響。企業對自然環境的污染和消耗起了主要的作用。企業應當承擔起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全球經濟這個重任,進而利用這個歷史性轉型實現自身的發展。
6、對社區的責任:
企業是社會的組成部,更是所在社區的組成部分,與所在社區建立和諧融洽的相互關系是企業的一項重要社會責任。企業對社區的責任就是回饋社區,比如為社區提供就業機會,為社區的公益事業提供慈善捐助等。
(2)企業社會責任成本有哪些擴展閱讀: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好處:
1、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助於解決就業問題。除通過增加投資,新增項目,擴大就業外,最重要的是提倡各企業科學安排勞動力,擴大就業門路,創造不減員而能增效的經驗,盡量減少把人員推向社會而加大就業壓力。
2、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助於保護資源和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企業作為社會公民對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通過技術革新可首先減少生產活動各個環節對環境可能造成的污染,同時也可以降低能耗,節約資源,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從而使產品價格更具競爭力。
3、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助於緩解貧富差距,消除社會不安定的隱患。大中型企業可集中資本優勢、管理優勢和人力資源優勢對貧困地區的資源進行開發,既可擴展自己的生產和經營,獲得新的增長點,又可彌補貧困地區資金的不足,解決當地勞動力和資源閑置的問題,幫助當地脫貧致富。
『叄』 公司的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和員工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還要承擔對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責任。
企業的社會責任要求企業必須超越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理念,強調要在生產過程中對人的價值的關注,強調對環境、消費者、對社會的貢獻。
具體如下:
1、企業應該承擔並履行好經濟責任,為極大豐富人民的物質生活為國民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最直接地說就是盈利,盡可能擴大銷售,降低成本,正確決策,保證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益;
2、企業在遵紀守法方面作出表率,遵守所有的法律法規,完成所有的合同義務,帶頭誠信經營,合法經營,承兌保修允諾。帶動企業的雇員、企業所在的社區等共同遵紀守法,共建法治社會;
3、企業應努力使社會不遭受自己的運營活動、產品及服務的消極影響。加速產業技術升級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大力發展綠色企業,增大企業吸納就業的能力,為環境保護和社會安定盡職盡責;
4、現階段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要大力發展社會事業,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事業的發展直接關系人民的最直接利益,也直接決定著社會安定與否,和諧與否。很多地方在發展社會事業上投資不足或無力投資,這就需要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本,企業應充分發揮資本優勢,為發展社會事業,為成為一個好的企業公民而對外捐助。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一百九十九條 違反本法規定,虛報注冊資本、提交虛假材料或者採取其他欺詐手段隱瞞重要事實取得公司登記的,由公司登記機關責令改正,對虛報注冊資本的公司,處以虛報注冊資本金額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五以下的罰款,對提交虛假材料或者採取其他欺詐手段隱瞞重要事實的公司,處以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撤銷公司登記或者吊銷營業執照。
『肆』 企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有哪些
1.企業對股東的責任
企業與股東的關系逐漸具有了企業與社會的關系的性質,企業對股東的責任也具有了社會性。
2.企業對員工的責任
企業對員工的責任屬於內部利益相關者問題,企業必須以相當大的注意力來考慮雇員的地位、待遇和滿足感。
3.企業對消費者的責任
企業與消費者是一對矛盾統一體,企業利潤的最大化最終要藉助於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來實現。
4.企業對社區的責任
企業是社會的組成部分,更是所在社區的組成部分,與所在社區建立和諧融洽的相互關系是企業的一項重要社會責任。
5.企業對政府的責任
企業要扮演好社會公民的角色,自覺按照政府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合法經營並照章納稅,承擔政府規定的責任和義務,接受政府依法的監督和干預。
6.企業對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責任
企業一定要站在全局立場上,堅持可持續發展,高度關注節約資源,並要下決心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循環經濟,調整產業結構。
7.企業對科技發展的責任
企業要高度重視引進技術的的消化吸收和科技研發,加大資金與人員的投入,努力做到創新以企業為主體。
(4)企業社會責任成本有哪些擴展閱讀
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情況
1.企業的社會責任來源於它的社會權力。由於企業對諸如少數民族平等就業和環境保護等重大社會問題的解決有重大的影響力,因此社會就必然要求企業運用這種影響力來解決這些社會問題。
2.企業應該是一個雙向開放的系統,即開放的接受社會的信息,也要讓社會公開的了解它的經營。為了保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進步,企業和社會之間必須保持連續、誠實和公開的信息溝通。
3.企業的每項活動、產品和服務,都必須在考慮經濟效益的同時,考慮社會成本和效益。也就是說,企業的經營決策不能只建立在技術可行性和經濟收益之上,而且要考慮決策對社會的長期和短期的影響。
4.與每一活動、產品和服務相聯系的社會成本應該最終轉移到消費者身上。社會不能希望企業完全用自己的資金、人力去從事那些只對社會有利的事情。
5.企業作為法人,應該和其他自然人一樣參與解決一些超出自己正常范圍之外的社會問題。因為整個社會條件的改善和進步,最終會給社會每一位成員(包括作為法人的企業)帶來好處。
『伍』 一個優秀的企業需要承擔哪些社會責任
一個優秀企業的社會責任不僅是對投資者的利益負責,還需要對所有利益相關者負責,包括對客戶的責任、對員工的責任以及對社會和環境的責任。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得曼說過:「企業唯一的社會責任就是提高投資者利益」他認為投資者的目的在於獲得更高的利潤,而不是為了提升社會上的生活質量,企業在社會責任上進行支出等於偷竊投資者的金錢。
這一觀點引起了很多經濟學者的反對,他們認為:「企業取之於社會,應當用之於社會」,也就是說企業需要對社會中的利益相關者負責,具體對象包括客戶、投資者、員工與社會和環境。
綜上所述:一個優秀的企業需要承擔對社會的責任、對員工的責任、對投資者的責任以及對社會及環境的責任,承擔這些責任雖讓會讓企業的成本大幅增加,但是也能讓企業的口碑以及盈利增加。之所有成為優秀的企業,也正是因為他們敢於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陸』 企業社會責任主要有哪些內容
企業社會責任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企業對員工的責任;2、企業對債權人的責任;3、對消費者的責任;4、對社會公益的責任;5、對環境和資源的責任。
一、企業社會責任主要有哪些內容
1、企業社會責任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對員工的責任;
(2)對債權人的責任;
(3)對消費者的責任;
(4)對社會公益的責任;
(5)對環境和資源的責任。
2、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五條
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
二、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意義什麼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意義有以下:
1、提高企業市場開拓能力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一種激勵機制,對企業管理來說,是一場新的革命,更是提高企業開拓能力的動力源泉;
2、樹立企業形象 增強競爭力。企業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雖會在短期內增加經營成本,但無疑有利於企業自身良好形象的樹立,形成企業的無形資產,進而形成企業的競爭優勢,最終給企業帶來長期潛在的利益;
3、促進企業創新。對社會責任的關注將促使企業轉向對產品、設計、流程、管理和制度等環節進行創新,促進其盈利方式和增長方式的轉變。通過提高生產效率、改變生產方式、拓寬創新領域、改善經營環境和發展循環經濟,從而獲得更大的利潤;
4、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贏得良好外部環境。社會責任是企業利益和社會利益的統一,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行為,是維護企業長遠利益、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一種互利行為,可以為自身創造更為廣闊的生存空間;
5、推動優秀企業文化建設。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企業文化的新內容,重新塑造和創新了企業文化的價值觀念,推進了企業文化的相關建設。而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的一種價值體系,又將企業社會責任建設提升到新的理論高度和較高的文化層次。
『柒』 企業社會責任成本
解析企業社會責任成本 對企業社會責任含義的認識有唯經濟責任論、非經濟責任論、多元責任論三種觀點。前者以弗里德曼為代表,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就是對投資者的經濟責任;中者以博文為代表,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除企業經濟責任之外的促進社會進步和改善社會公益的行為;後者以卡羅爾為代表,認為完整的企業社會責任是多元的,包括經濟責任、法律責任、道德責任和慈善責任。筆者認為,唯經濟責任論不能適應當前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對企業提出的要求;而多元責任論、非經濟責任論分別解釋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廣狹二義,據此構建具有廣狹二義的企業社會責任成本理論體系,有利於從綜合與獨立兩個視角探析企業社會責任成本的發生及補償規律。廣義企業社會責任成本以多元責任論為理論基礎,其具體類別和內容取決於企業社會責任實踐活動的不同領域和不同層次。廣義地看,企業社會責任實踐活動主要包括生產經營、利益相關者合法權益維護、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企業內部制度建設四大領域,相應會產生經營責任成本、維權責任成本、環境責任成本、制度責任成本四類企業社會責任成本。不僅如此,每類企業社會責任成本還具有層次性,由「底」至「頂」依次為經濟責任、法律責任、道德責任,三個層次是一種遞進關系:首先應保證經濟責任,這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生存的底線;其次應保證法律責任,這是企業履行強制性社會責任義務的底線;最後應保證道德責任這條自律性的社會責任底線。 狹義企業社會責任成本以非經濟責任論為理論基礎,它與廣義企業社會責任成本的區別在於不包括經營責任成本,只包括維權責任成本、環境責任成本、制度責任成本三類,每類成本同樣也包括經濟責任、法律責任、道德責任三個遞進層次。 由於廣義企業社會責任成本包括了狹義企業社會責任成本的內容,因此可以從廣義的角度,分析企業社會責任成本的具體內容: 1、經營責任成本。包括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產品生產成本、經營業務成本、期間費用及其他必要支出,企業應根據《會計法》、《企業會計准則》的要求保證其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和道義性。 2、維權責任成本。主要包括維護消費者權益和勞動者權益所發生的成本,前者包括保障消費者所購產品或服務的安全、優質、適用、人性化等發生的成本,以及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的規定和公眾傳媒的道德輿論督導發生的支出;後者包括為保障職工的生活福利、生產安全、職業健康、技能培訓、社會保險等發生的成本,以及按照《勞動法》、SA8000認證等規定的強制性和道義性勞動標准發生的支出。 3、環境責任成本。是企業按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所發生的污染治理成本、資源環境保護成本、環境影響評價成本、排污權購置成本、環保項目投入成本、內部環保監審成本及其他環境責任成本。 4、制度責任成本。包括正式規則責任成本和非正式規則責任成本,前者是在遵守國家法規的前提下對企業內部的責任分工、行動指南、激勵與約束、業績度量等方面的內部規則進行設計、實施、創新等發生的成本;後者是引導、培育、監督各利益相關者的愛國、和諧、誠信、忠誠等價值觀發生的成本。 企業社會責任成本能否通過市場得到經濟補償?理論研究者對此存在兩種對立的觀點:唯經濟責任論者弗里德曼認為承擔社會責任會增加企業經營成本,並最終轉嫁給消費者、勞動者或投資者,以損害他們利益的方式得到補償,因此企業社會責任成本難以通過市場得到經濟補償;多元責任論者佩因認為,承擔社會責任雖會降低企業短期經濟績效,但可獲得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企業形象等長期間接收益,得到非經濟補償,但未明確是否能得到經濟補償。 20世紀70年代至今,不少西方學者都通過實證研究試圖發現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成本是否得到了經濟補償。學者們主要採用企業社會責任評級指數與企業財務績效的相關性分析方法,得出正相關、負相關和不相關三種結論,其中正相關結論佔大多數,支持了企業社會責任成本能通過市場得到經濟補償的觀點。少數國內學者借鑒此方法也得出了上述結論。 筆者以2003-2006年滬深兩市採掘、電力煤氣、建築、批發零售、交通運輸、信息技術等11個行業(金融、文化傳播除外)經篩選後的370家公司構成的面板數據為樣本,並主要以北京大學民營經濟研究院2006年發布的企業社會責任調查指標體系為基礎設定解釋變數,用於度量廣狹義企業社會責任成本;同時以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根據我國資本市場特點界定的修正托賓Q值為被解釋變數,用於度量企業整體財務績效。研究發現:多數行業當年、上年的狹義社會責任成本與當年的財務績效負相關,前兩年的狹義社會責任成本與當年的財務績效正相關,表明狹義社會責任成本能夠得到經濟補償且補償周期約為兩年;當年的廣義社會責任成本與當年的財務績效不相關,上年的廣義社會責任成本與當年的財務績效正相關,表明廣義社會責任成本能夠得到經濟補償且補償周期約為一年。廣義社會責任成本補償周期比狹義社會責任成本短的原因,可能是廣義社會責任成本中的經營責任成本在當年即可得到補償從而抵消了一些時間。 企業社會責任成本的合理支出與高效補償需要各利益相關者協同採取多種措施實現:政府應加速企業社會責任成本的核算、披露、激勵與監督的法制化進程;各行業應探索並實施與本行業特點相適應的企業社會責任認證和評價體系;傳媒應加強對企業社會責任行為的正確引導和輿論監督;企業應將社會責任成本納入整體戰略發展框架,並以編報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等方式向利益相關者提供支出與補償信息。網址: http://hi..com/%D5%DC%D1%D4%CB%E9%D3%EF/blog/item/41f51baf890881fefaed5060.html
『捌』 企業的社會責任是什麼為什麼要承擔企業責任
一、企業作為社會經濟的基本單位,理應成為相應的社會責任主體。企業是現代社會分工體系中專門從事生產與服務的經濟主體,承擔著生產、流通、分配等社會再生產的基本職能,必須按照社會需要提供合格的產品和服務。
那些提供假冒偽劣產品的企業,不僅沒有盡到責任,而且破壞社會分工、擾亂社會秩序。
從社會結構層面來看,企業作為基本經濟單位的社會經濟格局一旦形成,也就形成了相應的技術分工格局和產業鏈,形成了企業之間、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權利和責任關系。
每個企業都是社會經濟肌體的一個部分,須各負其責,否則就會擾亂社會經濟秩序,影響社會經濟健康發展。
二、企業發展的外部性決定了企業須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企業發展涉及許多利益相關者,從而形成復雜的責任與利益關系。
企業發展依賴於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和市場發育等,這些構成企業發展的社會條件。同時,企業運營對交通、環境及居民生活有重要影響,會產生許多公共成本,並且難以通過簡單的市場交易實現相應的補償。
這就是企業發展的外部性,其中的外部經濟容易被社會吸納,而外部不經濟往往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如環境污染問題。現實中還存在許多「搭便車」現象。
這些沒有通過契約規范體現出來的利益損失,大都需通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加以彌補。這是社會和諧的必要條件,也是企業贏得長遠發展的重要途徑。事實上,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會獲得廣泛的社會認同,從而生成更強的持續發展能力。
三、企業公民的社會身份決定了企業具有承擔社會責任的法律義務。在現代社會,企業被賦予公民的社會身份,作為法人組織享有民事權利與行為能力,從而必須承擔相應的民事義務。企業作為社會生產和服務的組織者,擁有相應的社會資源支配權。
這些本來屬於人們共有的社會資源,由於企業的產生而被聚集在一起,為企業所支配和使用,企業自然應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盡管企業也付出了一定的費用,但這些要素和資源並不是都能用金錢購買的,金錢只能彌補其中一部分有形成本。
四、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企業作為契約的集合,並不是完全對等的主體的聯合,企業組織者在其中占據著主導地位,享有社會賦予的主導權利。
人們加入企業僱傭關系成為雇員後,都須接受一種暗含的職責,即遵守企業的規則及僱主的指令。這種非對等聯合只能通過企業組織者的責任擔當加以彌補,否則就可能影響社會和諧。
另一方面,組織者因為企業的存在而享有更多的收益剩餘及其支配權力,這為企業承擔責任提供了物質前提和組織保障。企業作為契約關系的主導方、組織利益的支配者,需要履行相應責任,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8)企業社會責任成本有哪些擴展閱讀:
「十一五」規劃提出:「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格力電器總經理董明珠代表就此提交議案提出:企業在自主創新中一方面要腳踏實地,另一方面更要主動承擔社會責任。
董明珠認為,企業在自主創新中責任重大。一方面,在技術研發和自主創新方面,要腳踏實地、多干實事、少說空話、長期作戰,要耐得住寂寞;
另一方面,不僅要關注現實的消費需求,更要關注消費者的根本需求,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用企業力量推動社會發展,讓行為對未來負責。
董明珠分析說,中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缺失,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首先,內外資企業享受不同的政策待遇,使得部分企業家急功近利追逐優惠政策,而不願潛心鑽研經營和技術進步;
其次,國家的相關出口政策沒有對自主品牌和貼牌出口產品形成差異扶持,導致市場競爭力下降;另外,一部分企業家耐不住製造業的艱辛,經受不住其他行業的誘惑,半途而廢。
董明珠表示:「鼓勵企業進行自主創新,承擔社會責任,可以為中國創立世界領先的民族品牌打下堅實的技術基礎。」
董明珠建議:設立「中國工業家」獎,每年評選一次,專項獎勵製造業界具有獨特精神內涵的企業領導人,成就中國從製造業「大國」邁向「強國」的民族夢想。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董明珠代表:企業要承擔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