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商品的價格一定要高於成本嗎為什麼
商品的價格一定要高於成本,是因為通常工廠所生產出的產品,需要包裝有包裝費,運輸的時候有運輸費,租個店面的時候有房租費,請個員的時候要給員工的費用,儲藏的時候有個儲藏費,辦公的時候有個辦公費,這些都是需要算作費用的。
尋常,價格指的是市場價格,成本指的是單位生產成本(含費用)。假設產品全部銷售,存在:價格=成本+單位利潤。成本是生產付出的代價,價格是供求方交易的結果。成本不能決定價格,這意味成本一定,價格不定,一個成本可以對應無數價格。
供求決定價格,這意味需求一定,供給量一定,價格一定。需求曲線是冪函數曲線,成本曲線也是冪函數曲線。需求曲線與成本曲線可能會有一個交點。在交點左側,價格高於成本,生產量相對少;在交點右側,價格低於成本,生產量相對多。
成本對於價格有一定的牽引作用:當價格高於成本很多時,往往會引起生產量增加,導致價格下降,接近成本;當價格低於成本很多時,往往會引起生產量減少,導致價格上漲,接近成本。成本與生產量在一定生產量范圍內是負相關的,不同的生產量,成本不同。相對而言,生產量少,成本高;生產量多,成本低。
成本不是價格圍繞其上下波動的不變數。在需求曲線與成本曲線的交點左側,價格總是高於成本,隨著生產量的增加,價格逐漸趨近成本。此時價格是在成本之上運行,不存在價格圍繞成本上下波動的事。在需求曲線與成本曲線的交點右側,價格總是低於成本,隨著生產量的減少,價格逐漸趨近成本。此時價格是在成本之下運行,也不存在價格圍繞成本上下波動的事。
價格等於成本。這極有可能,但此時並不是什麼均衡狀態(在此狀態,價格生產量穩定),只是價格等於成本而已。只是價格與成本變化中的一個偶然的巧合,或者說僅僅是價格與成本無限多可能的關系中的一個,它可能存在的時間非常短——甚至都無法發現。
⑵ 為什麼產量越大成本越低
草原關於固定成本與可變成本的解釋是對的,但其他內容感覺是畫蛇添足.
產品成本分為可變成本和固定成本.可變成本隨總產量的增大而增大,但單位成本是不變的。
固定成本是不變的,隨著產量的增大,單位產品分攤的固定成本變小了。
這樣,由於產品單位成本等於單位可變成本與單位固定成本之知,所以隨著產量的增大,單位成本是變小的。
如果你理解了以上的道理,再去考慮什麼是邊際成本、規模效應吧,
⑶ 中國很多產品的物價,為什麼都這么低
因為中國自給率高,市面上的大部分商品都是自己生產的,這是最關鍵的原因。這世界上大部分國家不能生產任何工業產品,完全依賴進口,今天無論你到世界哪個國家,他超市裡的東西基本都是中國產的,除了食品和調味品。可以說隨便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市面上的商品里產自中國的至少佔百分之七十。那麼中國作為原產地,有價格優勢理所當然。中國價格低的是涉及人工的服務業,比如修車,修水管,裝修,按摩,清潔等。,主要原因是通脹減弱,危機來臨,市場上的流動資金減少,出現了擠兌實物換取現金的狀況,壓低物價。
⑷ 管理者為什麼要擔心產品成本過高或過低
產品成本過高或過低、忽高或忽低都會對企業經營造成重大影響。
成本過高,除非是高精尖產品,要想保持合理利潤,必須大幅提升售價,會降低產品競爭力,直接影響銷售。
成本過低,一般是指給供應商利潤低,長期下去,會直接影響產品質量。當然通過改良或技術提升帶的成本過低,是可大幅提升企業競爭力的。
成本忽高或忽低,對企業經營決策及價格管理會造成直接不利影響。
作為企業管理者,要盡力避免上述情況發生。
⑸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成本不高賣價卻奇高的產品
個人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成本不高,但是賣價確是特別高的產品,首先就是我們經常去口腔診所更換的假牙了。 一般來說,一顆人造的烤瓷牙成本是比較低的,但是如果說自己的牙齒出了問題,被迫去當地的口腔人診所更換新的烤瓷牙,那麼一顆烤瓷牙在口腔診所那裡至少會要在五六百元甚至上千元。
除了烤瓷牙之外,還有就是在一些五星級酒店的酒水打個比方,正常一罐易拉罐的可樂在超市裡可能單價連兩元錢都不到,但是如果在五星級酒店點上一杯可樂的話,往往價格需要在30元錢左右,這個價格超出了正常價格的15倍。
還有就是那些進口的水果了,或者說是那些產地比較遠的水果,因為這些水果受氣候條件的限制,還有就是運輸成本比較高等方面的因素,加上貨損都導致這些水果本身凈價不高,但是轉手再到消費者那邊價格都會高出很多,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像榴槤這類水果。
其實對於這些價格比較高的產品,我們還是應該堅持合理的消費觀念,量力而行,而不應該盲目的沖動消費,不考慮自身的經濟條件是不可取。
⑹ 企業降低產品成本的原因
產品成本是抵減利潤的一個重要因素,產品成本高,利潤相應減少;而產品成本低,則利潤相應增加。企業利潤增加,就可以為國家提供更多的積累。同時,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也可以為企業、投資者等各方與企業有利害關系的集團帶來較好的收益。由於降低了成本,通過銷售產品能收回投入在成本上的資金,使企業的生產能正常地進行下去,又由於有了積累,可以將其用於企業的擴大再生產,企業的規模也可隨之擴大,由此可形成良性循環。另外,就是對於企業新介入的領域,也有一個降低成本的問題。由於新介入的領域有較高的收益水平,利潤較高,使人們往往忽略了降低成本的重要性,認為利潤高,成本高點也無所謂。應當認為,這也是為日後降低成本留下了隱患。因為這種高利潤不會長久的,在日後提高這一行業利潤時,還得靠降低成本來完成。待這時再採取相應措施時,由於高成本已形成,再將其降下來的難度是很大的。因此,企業在介入一個新領域時,應首先將降低或控製成本水平放在第一位,如果有一個較好的新起點,就會為日後降低成本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降低產品成本可以節約人力物力的消耗
通過降低成本各項措施的實施,可以用最少的人力和物力,生產出較多的產品。特別是對於一些較為貴重或稀缺的材料,這些材料的節約使用不僅是降低產品成本的問題了,而是對資源的節約,可以保證企業生產的正常進行,防止由於材料的短缺而影響生產的情況發生。
企業制定的各項降低成本的措施方案,一般都是通過對原有的一些消耗定額進行修改,制定新的消耗定額,通過這種方式,減少生產過程中物資、資源和人力的浪費。
降低產品成本是降低產品價格的重要條件
我們知道,產品成本是制定產品價格的重要依據。要想不斷降低產品價格,使產品銷售量增加,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就應不斷降低產品成本。只有產品成本降低了,降低產品價格才有了保障。
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由於激烈的競爭,有時企業間為了使自己處於有利的地位,一般採用的競爭方式就是降低價格。在價格戰中,要想取勝,只能通過降低成本來爭取較大的降價空間。如果企業的成本較高,成本高於其他企業同類產品的售價,就會在最後的價格戰中敗下陣來。
⑺ 影響產品成本的因素
影響產品定價的因素很多,有企業內部因素,也有企業外部因素;有主觀的因素,也有客觀的因素。概括起來,大體上可以有產品成本、市場需求、競爭因素和其他因素四個方面。 (一)產品成本 馬克思主義理論告訴人們,商品的價值是構成價格的基礎。商品的價值由C+V+M構成。C+V是在生產過程中物化勞動轉移的價值和勞動者為自己創造的價值。M是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價值。顯然,對企業的定價來說,成本是一個關鍵因素。企業產品定價以成本為最低界限,產品價格只有高於成本,企業才能補償生產上的耗費,從而獲得一定盈利。但這並不排斥在一段時期在個別產品上,價格低於成本。 在實際工作中,產品的價格是按成本、利潤和稅金三部分來制定的。成本又可分解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產品的價格有時是由總成本決定的,有時又僅由變動成本決定。成本有時又分為社會平均成本和企業個別成本。就社會同類產品市場價格而言,主要的是受社會平均成本影響。在競爭很充分的情況下,企業個別成本高於或低於社會平均成本,對產品價格的影響不大。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工業產品的成本在產品出廠價格中平均約佔70%。這就是說,一般地講,成本是構成價格的主要因素,這只是就價格數量比例而言。如果就制定價格時要考慮的重要性而言,成本無疑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為價格如果過分高於成本會有失社會公平,價格過分低於成本,不可能長久維持。 企業定價時,不應將成本孤立地對待,而應同產量、銷量、資金周轉等因素綜合起來考慮。成本因素還要與影響價格的其他因素結合起來考慮。 (二)市場需求 產品價格除受成本影響外,還受市場需求的影響。即受商品供給與需求的相互關系的影響。當商品的市場需求大於供給時,價格應高一些;當商品的市場需求小於供給時,價格應低一些。反過來,價格變動影響市場需求總量,從而影響銷售量,進而影響企業目標的實現。因此,企業制定價格就必須了解價格變動對市場需求的影響程度。反映這種影響程度的一個指標就是商品的價格需求彈性系數。 所謂價格需求彈性系數,是指由於價格的相對變動,而引起的需求相對變動的程度。通常可用下式表示: 需求彈性系數=需求量變動百分比÷價格變動百分比 如果我們將成本因素和需求因素綜合起來考慮,並做出適當的假設,可形成下面的關於定價的理論模式。 例:某商品根據市場調查可獲得需求函數為: Q=800-4P 式中,Q表示總需求量,P表示單價。 又該企業此產品的成本函數為:C=1200+50Q 式中,C為總成本。 如果該企業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那麼,價格應定為多少? 解:根據已知條件,可得銷售收入為: S=PQ 利潤: Z=S-C 將條件代入可得: Z=-4P2+1000P-41200 解得當P=125(元)時,利潤有極大值,其為Zmax=21300(元)。 (三)競爭因素 市場競爭也是影響價格制定的重要因素。根據競爭的程度不同,企業定價策略會有所不同。按照市場競爭程度,可以分為完全競爭、不完全競爭與完全壟斷三種情況。 1.完全競爭 所謂完全競爭也稱自由競爭,它是一種理想化了的極端情況。在完全競爭條件下,買者和賣者都大量存在,產品都是同質的,不存在質量與功能上的差異,企業自由地選擇產品生產,買賣雙方能充分地獲得市場情報。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買方還是賣方都不能對產品價格進行影響,只能在市場既定價格下從事生產和交易。 2.不完全競爭 它介於完全競爭與完全壟斷之間,它是現實中存在的典型的市場競爭狀況。不完全競爭條件下,最少有兩個以上買者或賣者,少數買者或賣者對價格和交易數量起著較大的影響作用,買賣各方獲得的市場信息是不充分的,它們的活動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它們提供的同類商品有差異,因此,它們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競爭。在不完全競爭情況下,企業的定價策略有比較大的迴旋餘地,它既要考慮競爭對象的價格策略,也要考慮本企業定價策略對競爭態勢的影響。 3.完全壟斷 它是完全競爭的反面,是指一種商品的供應完全由獨家控制,形成獨占市場。在完全壟斷競爭情況下,交易的數量與價格由壟斷者單方面決定。完全壟斷在現實中也很少見。 企業的價格策略,要受到競爭狀況的影響。完全競爭與完全壟斷是競爭的兩個極端,中間狀況是不完全競爭。在不完全競爭條件下,競爭的強度對企業的價格策略有重要影響。所以,企業首先要了解競爭的強度。競爭的強度主要取決於產品製作技術的難易,是否有專利保護,供求形勢以及具體的競爭格局。其次,要了解競爭對手的價格策略,以及競爭對手的實力。再次,還要了解、分析本企業在競爭中的地位。 (四)其他因素 企業的定價策略除受成本、需求以及競爭狀況的影響外,還受到其他多種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包括政府或行業組織的干預、消費者習慣和心理、企業或產品的形象等。 1.政府或行業組織干預 政府為了維護經濟秩序,或為了其他目的,可能通過立法或者其它途徑對企業的價格策略進行干預。政府的干預包括規定毛利率,規定最高、最低限價,限制價格的浮動幅度或者規定價格變動的審批手續,實行價格補貼等。例如,美國某些州政府通過租金控製法將房租控制在較低的水平上,將牛奶價格控制在較高的水平上;法國政府將寶石的價格控制在低水平,將麵包價格控制在高水平;我國某些地方為反暴利對商業毛利率的限制等。一些貿易協會或行 業性壟斷組織也會對企業的價格策略進行影響。 2.消費者心理和習慣 價格的制定和變動在消費者心理上的反映也是價格策略必須考慮的因素。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消費者存在「一分錢一分貨」的觀念。面對不太熟悉的商品,消費者常常從價格上判斷商品的好壞,從經驗上把價格同商品的使用價值掛勾。消費者心理和習慣上的反應是很復雜的,某些情況下會出現完全相反的反應。例如,在一般情況下,漲價會減少購買,但有時漲價會引起搶購,反而會增加購買。因此,在研究消費者心理對定價的影響時,要持謹慎態度,要仔細了解消費者心理及其變化規律。 3.企業或產品的形象因素 有時企業根據企業理念和企業形象設計的要求,需要對產品價格作出限制。例如,企業為了樹立熱心公益事業的形象,會將某些有關公益事業的產品價格定得較低;為了形成高貴的企業形象,將某些產品價格定得較高等等。
⑻ 為什麼說影響商品價格的是供求關系而不是產品成本
課本上說影響商品價格的是供求關系,但是產品成本也是一個影響因素,這點不容否認。為什麼選了供求關系而不提及其他,我認為其原因。
從「價格」的概念看。價格是交易雙方成交時支付的對價,這樣價格應該在市場環節才有其意義,而供求關系則是決定雙方交易行為最關鍵的因素。產品成本則存在於生產環節,表面上看,成本高了必須提高價格,所以我說也會影響價格,但是這主要是生產者一廂情願的事情,企業沒有控制好成本,導致成本居高不下,商品價格是市場決定的,不會因為成本高了,就一定提價,也可以說這里價格的概念是成交的價格,而不是定價。
從市場影響因素看,供求對價格的影響更為關鍵。假設成本高了,企業還加大生產,導致供過於求,部分商品就會滯銷,就必須降價,所以供求在市場調節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成本則弱化很多。
另外課本上的說法主要考慮產品成本提高等因素最後是通過改變供求關系影響商品價格的。
⑼ 什麼是商品成本
商品成本,就是直接可以歸屬到該商品上的成本,對商業企業來說,主要包括采購成本(商品采購價+采購運費+合理損耗分攤等);對工業企業來說,主要包括形成商品前各工序所花費的原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製造費用分攤等。
商品銷售收入-商品成本為商品毛利,商家賣貨,首先考慮的就是毛利,所以商品成本至關重要。
⑽ 商品的價值與成本問題
1.成本越高,價值越大
2,以最近大家談論的比較多的鐵礦石價格為例,來談這個問題。
通過昨天對商品的價值的描述,我們知道原來物品的價值是由它滿足我們需求的程度來決定的。這么說來物品的價值是和生產該
物品的成本無關的,從我們大量的分析研究發現,事實確實如此,物品的價值從來就和它的成本及生產它的勞動無關。物品的價值只和是否滿足我們擁有者的需求有
關,滿足的程度越高,物品價值就越大。那麼商品的價值怎麼會和是生產成本無端地掛起鉤來了呢?其實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原因是由商品的特性決定的,我們知道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產品和服務,但同時商品也是商人用來賺取增值價值(有關增值價值的詳細描述在《給企業以生命》這本書上有詳盡的解釋))的工具,即如果他
在商品的生產和交換過程中原有原材料(商品的組分)價值之和大於生產後的價值的話,那麼商人的逐利性就一定會讓他們放棄商品的生產的,這樣商品的生產和交
換活動就會停滯。因此在目前市場上看到的商品的市場價值一定是大於其成本的;第二個原因是由於我們長期受亞當斯密的勞動決定價值的影響,在社會上形成了由
成本決定價值的不完全合理價值觀(今後會做進一步闡述),在這樣的價值觀影響下,每個人在做商品的價值判斷時,一定會不自覺地去和商品的成本做比較。
以鐵礦石價格的問題來看,如果鐵礦石價格果真以生產鐵礦石的成本來衡量的話,那麼鐵礦石的成本只有很低的開采成本,並且並不會有劇烈的變動。顯然澳洲的礦
主賣給我們的時候決不僅僅是以開采成本賣給我們的,他們到一直以來每年都要和世界上采購鐵礦石最多的煉鋼企業進行談判商討每年的漲價問題(今年是例外。
顯然這里的每一次漲價,並不是因為開采成本提高了,而是因為他們覺得我們有求於他們,他們不供應我們就要停產,經濟活動就要受影響,因此他們敢肆無忌憚地
加價,去年他們加價90%,這是怎樣的一個荒唐的結果,今年按理講世界經濟這么不景氣,我們的需求少了,按照去年的邏輯你應該多退給我們才對呀,但是至今
為止他們還是不願意多降。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知道我們還是需要他們提供鐵礦石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產。我們對他們有需求這才是鐵礦石供應商在這一場價格博弈站
中佔主導地位的關鍵所在,而和鐵礦石的生產成本幾乎無關。
我們再仔細想一想,消費者在日常的購買物品的過程中,曾幾何時考慮過這樣商品是怎樣生產的,它的成本應該是多少,它應該維持多少利潤才是合理的?我相信一
般情況下消費者從來不是這樣考慮問題的,消費者的思維方式應該是首先是否需要這個商品,如果不需要再便宜也是要花錢買的,除非他是一個購物狂,滿足購物的
愉悅之外,理性的人都是不會購買的,當覺得此物品對自己有用,能滿足自己的需求後,他會確認此商品的價格是否和該商品給他帶來的滿足相比配,也就是他要判
斷是否值得買。最後如果他是一位節約型的消費者,他還會和其他替代品作比較,在所有可選擇的商品中挑選出他認為最合算的商品購買回家。在這個過程中消費者
並無法知道該商品的真正成本是多少的,消費者是根據在商品的交換過程中,他的需求滿足程度是否得到了提升來進行判斷是否交換的,而不會過多考慮商品的成本
價的。說老實話你虧本賣給他,他也不一定知道。他只是和同類產品做比對而已。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商品的價格怎麼往往和生產它的成本成一定的比例呢?這其中的原因在第一條里已經有分析了。其實造成這樣的結果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並不是消費
者在起作用,而是,同行競爭及傳統觀念在起作用。因為當同行發現某一個商品他也能生產,並且壓低售價它還能維持其運作的話,他就會主動地為了獲得競爭優勢
而降價,這樣對於一個有多個公司都能生產的完全透明產品來講,它的市場價值必然趨近於它的成本價值。所以,消除壟斷,透明競爭是降低商品市場價值的重要手
段,相反企業就是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局部壟斷或不透明性,才能構成自己除價格優勢之外的核心競爭力。
回到鐵礦石問題上,我們現在的鋼鐵企業,最怕的就是鐵礦石企業力拓與必和的合並,因為這樣的話我們今後在鐵礦石談判時就更加會受壟斷價格牽制。所以據我
所知中鋼協是堅決反對「兩拓」合資,反對國際鐵礦石貿易壟斷的,但是我們現在是否具有這樣的實力,讓兩家外國公司聽從我們的反對聲音呢。
結論:商品價值與成本無關。想用成本降低了,你的售價也必須降低,這個在我們看來天經地義的理由去進行國際貿易的話必定失敗。另外,生產的不透明和壟斷是抬高商品市場價值的最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