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會計論文成本費用確認的差異及其納稅調整要怎麼寫
會計利潤與納稅所得的差異分析
摘要:在會計制度和所得稅法相對獨立的條件下,會計利潤與納稅所得的差異El趨擴大。所得稅的正確核算必須分清差異的根本原因和具體表現,並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採用合適的會計處理方法。
關鍵詞:所得稅;差異;會計處理方法
在每年的所得稅匯算清繳工作中,由於企業會計制度與企業所得稅法規存在較多的差異,如何在會計核算的基礎上准確計算企業所得稅的應納稅所得額是許多企業財稅人員遇到的難題,尤其是在新會計制度頒布後,會計核算出現了許多新內容和新方法,更增加了納稅調整的復雜性,為此必須准確把握<企業會計鑭度>與企業所得稅法規方面的差異,才能正確地確定企業的所得稅費用和企業的應納所得稅額,同時選擇合適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會計處理。
l 會計制度與所得稅法的目標不同是形成兩者差異的根本原因
美國著名稅務會計專家史蒂文�6�1F�6�1吉特曼博士認為:所得稅法本質上就是處理兩類問題:①某項目是否應確定為收入或費用;②該項目何時被確認為收入和費用。會計利潤是根據<企業會計制度>計算確定的,會計制度是進行財務會計核算的基礎,是各類會計法規的統稱,財務會計必須遵守財務會計准則的要求,真實公允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而稅法是從國家稅收機關的角度為滿足國家稅收的需要而制定的。
1.1 永久性差異永久性差異是指某一會計期間,由於會計制度和稅法在計算收益、費用或損失時確認的范圍不同,所產生的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在本期發生,不會在以後各期轉回。它主要包括:①按會計制度規定核算時作為收益計入報表,在計算應稅所得時不確認收益。如:企業購買國債的利息收入。②按會計制度規定核算時不作為收益計入會計報表,在計算應稅所得時作為收益,需要交納所得稅。③按會計制度規定核算時確認為費用或損失計入會計報表,在計算應稅所得時則不允許扣減。④按會計制度規定核算時不確認為費用或損失,在計算應稅所得時則允許扣減。這種情況在實務中較少出現。
1.2 時間性差異指稅法與會計制度在確認收益、費用或損失時的時問不同而產生的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的差異。時間性差異發生於某一會計期間,但在以後一期或若干期內能夠轉回。時間性差異的基本特徵是某項收益或費用和損失均可計入稅前會計利潤和應稅所得,但計入稅前會計利潤和應稅所得的時問不同。
①企業獲得的某項收益,按照會計制度應當確認為當期收益,但按照稅法規定需待以後期間確認為應稅所得。②企業發生的某項費用或損失,按照會計制度規定應當確認為當期費用或損失,但按照稅法規定需待以後期間從應稅所得中扣減。③企業獲得的某項收益,按照會計制度應當於以後期間確認收益,但按照稅法規定需計入當期應稅所得。④企業發生的某項費用或損失,按照會計制度應當於以後期間確認為費用或損失,但按照稅法規定可以從當期應稅所得中扣減。
2 企業會計利潤與納稅所得差異的具體內容
由於會計核算的業務日趨復雜,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在企業所得稅的計算時有多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具體說來,由於企業會計制度與企業所得稅法規的不同而導致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2.1 計算費用損失時。由於會計制度與稅法的口徑不同所產生的差異按照會計制度規定,企業發放的工資,計提三項費用、支付的利息、業務招待費、公益救濟性捐贈、計提的固定資產折舊費等通過成本費用科目進行核算,固定資產維修費用也可以計入成本費用。稅法則對上述費用分別規定了准予稅前列支的依據、比例、數額,從而在扣除口徑上產生差異。
2.2 在計算費用損失時,由於會計制度與稅法依據的時間不同而產生的差異①股權轉讓損失,會計制度規定計入投資損失,稅法規定扣除的投資損失不得超過當年實現的股權投資收益,超過部分可以無限期向以後年度結轉。②廣告費支出,會計制度規定計入營業費用,稅法規定除醫葯、家電等行業每一納稅年度內不超過銷售收入的8%部分可扣除外,其他行業不能超過2%,超過部分可以無限期向以後年度結轉。
2.3 部分涉稅事項的處理方法差異①會計制度規定可以提取短期投資跌價准備,長期投資跌價准備、存貨跌價准備、壞賬准備、固定資產減值准備、無形資產減值准備、在建工程減值准備等,稅法規定壞賬准備及商品削價准備以外,其他准備不得在稅前扣除。②會計制度規定,按照權益法核算發生的虧損按占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的份額計入投資方的損失,稅法規定已經發生的投資損失才能在稅前扣除。③會計制度規定,固定資產改良支出計入固定資產原值,並根據固定資產所屬類別提取折舊;稅法規定已經提取折舊固定資產的改良支出計入遞延資產,在不短於5年內攤銷,不能計入原值。④ 出售職工的住房,接受捐贈的固定資產,會計制度可以按規定計提折舊;稅法則規定折舊不得在稅前列支。
2.4 稅務處理規定不準扣除項目差異如糧食白酒廣告費用支出,非公益、救濟性捐贈、罰款支出等,會計制度規定計入成本費用科目;稅法規定不得稅前扣除。
2.5 稅收法規對部分准予扣除的項目作了限制性規定差異企業發生的各種資產損失,會計制度規定計入營業外支出;稅法規定需經稅務機關審批後方可扣除。
2.6 對部分應稅收入的規定差異① 短期投資利息,會計制度規定沖減短期投資的賬面價值,稅法規定計入企業收入總額。②進行債務重組時,對應付款項的差額,會計制度規定計入資本公積;稅法規定計入應納稅所得額。③企業收到的專項撥款核銷以後的余額,會計制度規定計入資本公積,稅法規定除國務院、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有指定用途的以外,都要並入應納稅所得額。④房地產開發企業可以按照完工百分比確認房地產開發收入的實現,稅法規定取得的預收賬款預征20%的所得稅。⑤會計制度規定,除購建固定資產外,企業所有籌建期間所發生的開辦費,先在長期待攤費用中歸集,待企業開始生產的當月一次計入當月損益。⑥會計制度規定,對長期股權投資,採用權益法的企業應按在被投資企業所佔份額分享或分擔被投資企業當年的盈虧,以確認投資收益。
由於會計處理與稅收法規之間存在著上述差異,因此,企業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時必須准確把握這些差異,按照稅法規定對會計利潤進行調整。
『貳』 淺析股權投資的會計成本與計稅成本差異摘要怎麼寫
23333333333
『叄』 填寫憑證時 關於 材料成本差異 的摘要欄應該怎麼寫
結轉材料成本差異
『肆』 成本費用核算摘要應寫什麼
應當根據所核算對象特點結合成本費用明細科目做摘要,例如加工金屬製品,材料名稱、用途(領用或消耗)、形態(半成品、殘次品),又如人工支出費用發生時間、人員類別等:發5月技師補貼。
『伍』 會計賬簿中的摘要怎麼寫
一、會計賬簿中的摘要主要說明登記入賬的經濟業務的內容。一般是根據記賬憑證上的摘要書寫,文字要簡練,但要能說明問題。
二、(記賬憑證)摘要書寫的具體要求
1、簡單明了、一看便知。
(1)對日常收付款業務採用「主語+謂語+賓語」的句式。即具備經濟行為的主體、對象和內容三個最基本的要素。摘要應寫明收什麼款,付什麼款、如寫成「收新華廠銷貨款」、「收大成公司投資款」、「付包裝物押金」、「付購料款」、「付商業匯票款」等。
(2)對於轉賬業務,應寫明轉賬內容,如寫「結轉材料差異」、「轉入庫材料成本」、「轉出庫材料成本」、「轉產品銷售成本」、「收入轉本年利潤」、「購xx設備未付款」等等。
2、字跡清楚,語法通順。
3、有些經濟業務在摘要處要註明業務發生的時間、人數、數量等
4、更正錯賬摘要規范。
對記賬後的記賬憑證,發現錯誤,用紅字沖銷原錯誤憑證時的摘要為「注銷某月某日某號憑證」,同時,用藍字編寫正確的記賬憑證時摘要為「訂正某月某日某號憑證」。對只有金額錯誤的會計分錄,在編制調整數字差額憑證時摘要為「調整某月某日某號憑證」。如果所修改的是往年的錯誤憑證,那麼,在「某月某日」前務必加上「某年」字樣。
『陸』 會計憑證摘要怎麼寫好
「付執行費和訴訟費」就行了。摘要是讓人明白該筆業務歸屬哪類的,具體的東西還是要查看原始憑證的,想在摘要里寫的一清二楚那是做不到的。
『柒』 會計的摘要都要怎麼寫啊
摘要主要要求簡明扼要,既要說明情況,又不能煩瑣,達到這點就可以了。
『捌』 會計科目的摘要要填些什麼
根據經濟內容來填.比如現金收入,就說明是收什麼,開具發票,銷售收入科目就寫售貨一批,應交稅金就寫售貨計增值稅,應收帳款就寫售貨一批,等等
『玖』 材料成本差異怎麼寫會計分錄
一、材料成本差異的含義材料成本差異又稱「材料價格差異」。指材料的實際成本與計劃價格成本間的差額。實際成本大於計劃價格成本為超支;實際成本小於計劃價格成本為節約。外購材料的材料成本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材料采購業務的工作質量。在材料日常收發按計劃價格計價時,需要設置「材料成本差異」科目,作為材料科目的調整科目。科目的借方登記材料實際成本大於計劃價格成本的超支額,貸方登記材料實際成本小於計劃價格成本的節約額。發出耗用材料所應負擔的成本差異,應從本科目的貸方轉人各有關生產費用科目;超支額用藍字結轉,節約額用紅字結轉。「材料成本差異」科目的明細分類核算,可按材料類別進行,也可按全部材料合並進行。按材料類別進行明細分類核算,可使成本中材料費的計算比較正確,但要相應多設材料成本差異明細分類賬,增加核算工作量。如果將全部材料合並一起核算,雖可簡化核算工作,但要影響成本計算的正確性。因此在決定材料成本差異的明細分類核算時,既要考慮到成本計算的正確性,又要考慮核算時人力上的可能性。材料成本差異的分配,根據發出耗用材料的計劃價格成本和材料成本差異分配率進行計算。材料成本差異=實際成本-計劃成本差為正數,表示實際大了,叫"超支差";差為負數,表示實際小了,叫"節約差".在發出材料時,先結轉的是計劃成本,然後再調整為實際成本。公式變換為:實際成本=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在這個式子中,材料成本差異是正數就加,是負數就減.材料成本差異率=(月初結存材料成本差異+本月收入材料成本差異)÷(月初結存材料的計劃成本+本月收入材料的計劃成本)×100%二、材料成本差異的會計處理1、本科目核算企業各種材料的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異。企業根據具體情況,可以單獨設置本科目;也可以在「原材料」、「包裝物及低值易耗品」等科目設置「成本差異」明細科目進行核算。2、本科目應當分別「原材料」、「包裝物及低值易耗品」等,按照類別或品種進行明細核算。3、材料的計劃成本所包括的內容應與其實際成本相一致,計劃成本應當盡可能地接近實際。計劃成本除特殊情況外,在年度內一般不作變動。發出材料應負擔的成本差異應當按月分攤,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計算。發出材料應負擔的成本差異,除委託外部加工發出材料可按月初成本差異率計算外,應使用當月的實際差異率;月初成本差異率與本月成本差異率相差不大的,也可按月初成本差異率計算。計算方法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材料成本差異率的計算公式如下:本月材料成本差異率=(月初結存材料的成本差異+本月收入材料的成本差異)÷(月初結存材料的計劃成本+本月收入材料的計劃成本)×100%月初材料成本差異率=月初結存材料的成本差異÷月初結存材料的計劃成本×100%發出材料應負擔的成本差異=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率三、材料成本差異的主要賬務處理(一)入庫材料發生的材料成本差異,實際成本大於計劃成本的差異,借記本科目,貸記「材料采購」科目;實際成本小於計劃成本的差異做相反的會計分錄。調整材料計劃成本時,調整的金額應自「原材料」等科目轉入本科目:調整減少計劃成本的金額,記入本科目的借方;調整增加計劃成本的金額,記入本科目的貸方。(二)結轉發出材料應負擔的材料成本差異,借記「生產成本」、「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委託加工物資」、「其他業務支出」等科目,貸記本科目;實際成本小於計劃成本的差異,做相反的會計分錄。四、關於計劃成本下材料成本差異的核算材料成本差異的核算是存貨核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業會計業務核算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同時也是會計實踐中應用的難點。如何提高這一部分學習和應用的效果,下面就此做粗淺的探討。四、明確材料成本差異的核算環節材料成本差異核算原材料、包裝物、低值易耗品收入與發出環節的差異額,囚收入的途徑及發出的用途不同,因此材料成本差異的核算也不相同。(一)收入環節材料成本差異的核算收入環節、以原材料為例,涉及外購、自製、接受投資、委託加工、盤點盤盈的業務活動,下面分別就其調整分錄加以列示:1.外購材料調整超支差異:借:材料成本差異——原材料貸:材料采購調整節約差異:借:材料采購貸:材料成本差異——原材料2.自製材料調整超支差異:借:材料成本差異——原材料貸:生產成本調整節約差異:借:生產成本貸:材料成本差異——原材料3.接受投資調整超支差異:借:原材料(按計劃成本)應交稅費一一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材料成本差異一一原材料貸:實收資本(按賬面價或市場價)調整節約差異:借:原材料(按計劃成本)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貸:實收資本(按賬面價或市場價)材料成本差異——原材料4.盤點盤盈調整超支差異:借:原材料(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一原材料貸:待處理財產損溢調整節約差異:借:原材料(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原材料貸:待處理財產損溢(二)發出環節材料成本差異的核算原材料發出環節主要是指材料領用、出售、對外投資及盤虧業務,其材料成本差異的調整列示如下:1.領用材料:借:生產成本製造費用管理費用貸:材料成本差異——原材料上述分錄金額,超支用藍字,節約用紅字2.材料出售借:其他業務支出貸:材料成本差異——原材料上述分錄金額,超支用藍字,節約用紅字3.材料對外投資借:長期投資(按賬面價,市場價或評估價)貸:原材料(按計劃成本)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材料成本差異一原材料(按材料成本差異率確定,超支用藍字,節約用紅字)4.材料盤點盤虧借:待處理財產損溢貸:原材料(按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原材料(按材料成本差異率確定,超支用藍字,節約用紅字)需要說明的是,發出材料的材料成本差異額可按當月材料成本差異率計算,也可按上月材料成本差異率計算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