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唐代发明的农业生产工具有哪些
1、曲辕犁,是唐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其辕曲,因以名,区别于直辕犁。因其首先在苏州等地推广应用,又称为江东犁。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牲畜。
2、筒车(chinese noria)亦称“水转筒车”。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据史料记载,筒车发明于隋而盛于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种靠水力自动的古老筒车,在家乡郁郁葱葱的山简、溪流间构成了一幅幅远古的田园春色图,为中国古代人民杰出发明。
随着水利的发展,唐代的灌溉工具也有相应的进步。当时,除了以前已有的桔槔、辘轳、翻车还在普遍使用外,人们又创造了连筒、桶车、筒车和水轮等灌溉新工具,都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
(1)唐朝发明推广什么耕作工具扩展阅读:
唐政府很重视农田水利灌溉。据史载,在唐前期130多年中,兴修的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分布于全国广大地区。如贞观年间,在莆田(福建莆田)筑诸泉塘、永丰塘、横塘以及国清等塘,总溉田1200顷。又如,714年(开元二年)在文水(山西文水)引文谷水开甘泉、荡沙、灵长、千亩四渠,溉田数千顷。这些灌溉工程对农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耕地面积达到八百五十万顷,粮食产量也有提高。天宝八年,官仓存粮达九千六百万石。长安洛阳米价最低时每斗仅十三文,青州、齐州每斗仅五文。唐朝后期,由于人口南移加上土地开垦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参考资料:网络-唐朝(中国历史朝代)
Ⅱ 唐朝农业方面发明重要的生产工具是什么和什么重视兴修什么
唐朝发明并推广了曲辕犁、筒车等新式生产工具,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Ⅲ 唐朝发明的重要生产工具是什么
说起唐朝,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李白吗?是杜甫吗?还是白居易?还是繁华的城市和开放的民风?唐朝是继中国历史之后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是大家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共历21帝,享国289年。唐朝皇室姓李,因此唐朝也被称为李唐。与历史上其他统一王朝相比,唐朝的包容和开放达到了文化、政治、经济、女性、伦理等前所未有的水平。那么在唐朝的农业发明的重要生产工具都有什么呢?
随着水利的发展,当代的灌溉工具也有了相应的进步。那时,除了以前已有的桔槔、辘轳、翻车还在普遍使用外,人们又创造了桶车、筒车和水轮等灌溉新工具,都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唐朝是继中国历史之后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是大家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朝发明的生产工具至今仍在使用。
Ⅳ 唐朝农民创新制作了哪些农具这些的农具有什么特点
1、灌溉工具:筒车。又叫水转筒车。随水流而自行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一昼夜可灌田百亩以上,功效远较翻车为高。自三国时期用于灌溉的翻车发明以后,一直是用手摇的,到唐代时出现了脚踏翻车和牛转翻车,功效大大提高。唐代还出现了立井水车,亦称为井车,是一种以木桶相连用来提取井水的水车,一直在北方农村沿用,在旱地农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2、耕作工具:曲辕犁。又称江东犁。轻便的曲辕犁,结构完善,犁架小,便于回转,操作灵活,既便于深耕,也节省了畜力:一头牛即可挽拉,改变了以往二牛抬杠的牵引方法。自此我国耕犁基本定型。唐代出现的耘爪,既是耘禾工具,也是为了避免指甲被泥沙磨损,故也可视为劳动保护工具。
3、整地工具:碌碡。又称“碌轴”,石制的圆柱形农具,一端略大,一端略小,宜于绕着一个中心旋转。用来轧谷物、碾平场地等。
4、谷物加工农具:水磨。唐代的水磨比以前更加先进。动力还是通过流水启动。最能够说明唐代水力石转磨发展水平的,要数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幅《闸口盘车图》了。从整个建筑群的比例看,水磨和水磨下面的水涡轮,就占据了画面中高大异常的整个中央大厅,确可算得上是庞然大物,整个场面气势恢宏,建筑雄伟,服务人员众多,足见这种被称作“盘车”的水磨,在当时是被何等的重视,进而说明水磨对于社会是何等的重要。
Ⅳ 唐朝发明耕田工具是什么
1、曲辕犁,是唐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其辕曲,因以名,区别于直辕犁。因其首先在苏州等地推广应用,又称为江东犁。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牲畜。
Ⅵ 唐朝前期,农业生产中最具代表的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分别是什么
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和推广的生产工具中,最重要的是耕作用的曲辕犁和灌溉用的筒车。
Ⅶ 唐朝发明了农业工具有什么
唐朝发明的农具:便于耕作的曲辕犁, 利于灌溉的水力筒车和牛挽高转筒车 。
Ⅷ 唐朝时候农具都叫什么
灌溉工具:筒车,又叫水转筒车。随水流而自行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一昼夜可灌田百亩以上。唐代还出现了立井水车,亦称为井车,是一种以木桶相连用来提取井水的水车。
Ⅸ 唐朝后出现了那些耕作农具的变革
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等农具。
筒车,这是唐代人民创制的新的灌溉工具——筒车,这种筒车又叫水转筒车,随水流而自行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功效比翻车大。这种自转不息终夜有声的筒车,确实是农田灌溉上的好帮手,它一昼夜可灌田百亩以上,功效很大。
各种水车广泛用于农田灌溉,是唐朝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杜甫在四川写的《春水》诗说:“连筒灌小园”,李实解释这句话说:“川中水车如纺车,经细竹为之,车首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这是一种利用水力转动的筒车。这种筒车是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可以自由转动。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小竹筒或小木筒,把这个转轮安置在溪流上,使它下面一部分浸入水中,受水流之冲击,自行旋转不已。轮周斜挂的小筒,当没入水中时满盛溪水,随轮旋转上升,由于筒口上斜,筒内水不流洒,当立轮旋转180°时,小筒已平躺在立轮的最高处,进而筒口呈下倾位置,盛水即由高处泄入淌水槽,流入岸上农田。这对解决岸高水低,水流湍急地区的灌溉有着重大意义。这种自转不息终夜有声的筒车,确实是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一昼夜可灌田百亩以上(唐代缺乏具体记载,此据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水车已传到日本,829年日本的“太政府符”专门谈及“应作水车事”,说:“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宜下仰(切望)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这一记载不仅是中日两国人民文化交流的绝好证明,也生动说明水车使用已成“唐国之风”,其种类有手转、足踏、牛拉等。
唐代以前的犁都是笨重的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力。唐代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一种轻便的曲辕犁,犁架小,便于回转,操作灵活,既便于深耕,也节省了畜力。这种犁出现后逐渐得到推广,成为最先进的耕具。耕犁至此基本定型,这是唐代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
曲辕犁的耕索代替了旧式犁的长辕。曲轭即耕地时驾在牛颈上的部件,它是由旧式犁直木的横杠改进成曲形的。耕地时在犁盘两侧拴两条耕索,以轻便灵活的绳子取代沉重的长辕,耕索再拴上一个曲轭套在牛颈上。这样,耕地时牛身上的负荷量大为减轻,转弯幅度小,灵活自如,占地面积也少。这些改进不仅合理,而且是我国耕犁的一次根本性改革。此外,曲辕犁还出现了犁舵,又叫插头,是在犁辕前端安装的一个丁字形木足,立木上穿过犁辕,可以转动。它既可以支撑犁辕,使犁平稳,又能在地上滑行,还兼有调节深浅的作用,并能控制耕地的方向。故有“耕地看插头,耙地看牛头”的民谚。这也是曲辕犁的优点之一。Ⅹ 唐朝前期,农业生产中最具代表的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分别是什么
中国古代有这些重要的农业耕种工具:
1、杵臼:杵和臼都是远古使用的捣谷工具。臼是舂米的器具,用石头或木头制成,中间凹下。
2、水碾:靠水力推动的碾子,利用水力带动旋转的碾子。多用以碾谷物。明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十八:“水碾,水轮转碾也。” 清 顾炎武 《与潘次耕书》:“彼地有水而不能用,当事遣人到南方,求能造水车、水碾、水磨之人。”
3、风扇车:风扇车是一种能产生风 (或气流)的机械,也叫“飏(扬)扇”、“扬谷器”、扇车或扬车。发明于汉代,由人力驱动,用于清选粮食。
4、耧:耧是古代的播种用的农具。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一次种一垄或,多垄,传统的最多达5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