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如何获取课程资源进行加工
扩展阅读

如何获取课程资源进行加工

发布时间: 2022-06-11 19:15:14

A. 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

案例研讨1.教学实录中?是否恰当?为什么?《感悟青春》的课堂教学实录。授课时首先用一动画反映人从少年到老年的一生的发展变化,提问“你们现在处于人生的什么阶段?”同学们回答:“青春期。”由此自然引出本课要讨论的话题。接下来引导同学们开始一段青春之旅。在此旅行中创设了两个教学情景:①青春烦恼岛②青春畅想曲。第一个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难点,第二个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点。“青春烦恼岛”中用以初一女生王君君的烦恼日记为素材预设问题,让其他同学帮助解决日记中的烦恼。此版块分三个方面展开。①同学根据大家的外形变化等特点,给同学起不雅外号,遇到此问题该怎么办?怎样看待青春期的变化?②学习生活中男女同学互相帮助,有人以此为据到处兴风作浪,思考男女同学该交往吗?交往有什么好处?该怎样交往?③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自己的认识,开始追求个性的发展,但不知该如何追求?是否只要自己喜欢就行,追求个性的发展对中学生有没有要求?通过同学们踊跃的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做了知识的总结。针对青春期来临时发生的问题,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如问题①要悦纳自己,尊重他人;②男女同学要正常交往;③个性发展要展示内心深处散发的魅力。“青春畅想曲”中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能,根据展示的几个英文词语(color scoson song youth person sport word)的提示,任选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进行联想,描绘自己对青春的理解,可以用词语、诗词、图画、线条、颜色等,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在《小小少年》的歌声中学生完成任务。先独立完成,在四人小组讨论、修改、完善最后选代表展示。学生用自己的理解解读了青春,课堂最后用一首诗朗诵听听其他人的理解,深化大家的认识。《民族情深》的课堂采用知识竞赛的方式,分组比赛。融知识于赛题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竞赛分为三个阶段,小组必答题;附加题;抢答题。紧紧结合教学内容精心组织内容丰富题目,表现的形式也不是单一的文字表述。如看图片反映的是哪一个民族的服饰?用线相互连接过年习俗是哪个民族的?结合视频内容提问回答,要求学生上台模仿视频中的民族舞蹈。但这不是一次纯竞赛活动,在各个比赛环节教师适时做了知识的总结,并没脱离教学主题。必答题后小结反映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附加题小组比赛后要求同学们思考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对待民族文化?分别选择了反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问题,落实教学重难点。两位老师根据各自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了不同的形式,落实教学目标。从课堂反映看应该是十分恰当的。因为 ①妥善处理了教材内容。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提供了教学活动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在教学中如何安排,哪些要讲,哪些可以不讲,哪些先讲,哪些后讲,哪些需要重点关注,哪些可以一般对待,哪些要补充,哪些可以舍弃等,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加以确定,做到思路清晰,结构合理,详略适度,重点突出,增删得当,形成一个崭新的、适宜的、完善的知识结构与体系。② 恰当安排了教学进程。以框为单位安排课时内容,就每一课时的教学来说,注意对教材进行合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程序,考虑教学方法,使教材变为学生易懂、爱学的材料。③ 灵活运用教材所留空间。教材通过情境问题、活动设计等,给师生教学留下大量的思维空间、活动空间,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灵活处理,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如《感悟青春》重在学生的感悟,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度过青春期。《民族情深》突出如何处理民族关系?在准确把握教材后,对教材内容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认识,做到透彻的理解,在教学中能够熟练运用。《民族情深》运用知识竞赛的方式,对学生具有很大吸引力,使学生收获丰富。案例研讨2.如何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是指对已经具有课程意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充分的利用,深入挖掘其意义;而开发,一方面指赋予非课程资源的资源以课程意义,另一方面则指开发现实中尚不存在的资源,如各种文本、音像资源等等。一、案例中的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暴露出的问题有:①不知道哪些是可以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主要的课程资源如下分类: 文本资源:图书(包括教材)、报纸、杂志、照片、地图、图表 音像资源:电影、电视节目录像、VCD、磁带、各类教育软件 实物资源: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视听教室、多媒体设备(网络、电视广播等)、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 人力资源:学生与家庭成员、教师、邻居以及其他社会人士。②没有课程资源意识,没积极投身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活动。强化意识是把握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出发点。人们的行为总是受一定思想意识的支配,只有具有课程资源意识,才会努力地去实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因此,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是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出发点。首先,教师要转变角色,努力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其次,教师要提高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第三,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投身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活动。③没有挖掘教材,是完全在“教教材”,而没有“用教材教”。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素材性资源),但无疑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就教师来说,要讲究对教材这一课程资源的再次开发和利用,认识和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关系。“教教材”,就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忠实传授教材内容的教学行为,其特点是对教材内容做细致地梳理,到位地传授,尽可能做到“滴水不漏”,教材的观点就是“真理”、“权威”,它所反映的思想是“以本为本”。“用教材教”,就是把教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借助教材这一学习素材,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也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在这种教学行为中,教材只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和途径,教材内容只是帮助学生实现三维发展目标的一种载体,它所反映的理念是“以人为本”。④没有关注学生,没有以生为本。关注学生,以生为本,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导向,是搞好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⑤没有重视本地、本校、自己及学生的特色,以本为本,照本宣科。可结合本校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在班级体中的表现,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这样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多学生哟吸引力。因为有切身体会,有话可说。⑥不了解本学科的特点。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特点,教学要凸显学科特色。具有思想品德学科特色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特别要关注:思想性、时代性、实践性。二、给该教师的建议:①要强化课程资源意识,积极开发利用各类课程资源。②要对教材充分挖掘和灵活运用,积极参加课程改革。③要结合学习内容分析自己的学生,使教育更具针对性。④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问题讨论1:观点评析,究竟应该如何处理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学科性与生活化的关系?观点不完全正确,新教材丰富的资料如能结合教学内容用好就会发挥其最大的作用,用不好就会流于表面,教学场面可能很热闹,但达不到学科教学的目的。新教材教学资源紧密联系生活,教学知识呈现方式不拘一格、内容丰富,体现了生活是道德学习的根基。实践中,脱离生活实际的教育是毫无意义也没有生机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成教材资源,在对教材仔细研读确定教学内容后,选择合适的资料辅助教学,有必要时还要收集更丰富和鲜活的资料为我所用。每一学科都有各自的学科特点,对课程资源也会有特定的要求。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特别要关注思想品德学科特色:思想性(有思想教育意义)、时代性(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关注学生现实需求,关注社会形势发展,关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实践性(学以致用,养成良好行为)。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作为成长中的青少年因为理解力跟不上,如果完全用文字表述学生很难理解,因此必须辅以其它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情感体验。图文并茂的教学资源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问题讨论2:(1)如何看待现代化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的关系,以及他们在教学中的作用?着名教育家赞可夫就说过:“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今天,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各学科中已经逐步普及,并以它特有的新颖性、形象性、交互性、灵活性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与传统教学媒体比在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积极作用。1.能激发学习兴趣,引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深深吸引着学生,它那栩栩如生的动态画面,抑扬顿挫的情感语言,悠扬动听的情景音乐,迅速地拉近了书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是他们有了亲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迅速得到提升。2.能形象地传输、保存和再现知识原型。《思想品德》课程涉及范围很广,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有,上指国家大政方针,下指百姓琐事。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受时空限制,形象地传输、保存和再现知识原型,把间接的知识转化为直接拿到知识,从而加快理解和记忆的速度。这就大大缩短了教学进程,提高教学效率。3.能增加课堂信息量,拓展学生视野,提高课堂效率。传统教学中课堂知识的传播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授与黑板板书,两者的速度的局限性限制课堂信息含量,使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计算机多媒体的大信息量,省时省力的优势是传统手段无法比拟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进行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2)随着现代化教学媒体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用电脑代替“人脑”,鼠标代替粉笔。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在教育教学中,改变以单一的手段、单纯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传递教学信息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及辩证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多媒体必将呈现出传统教育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一、我们要清楚认识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应用中的优势和不足。(一)、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1.手段直观新颖,表现力丰富。兴趣是人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多媒体可以将文本、声音、图像、图形、动画、电影、电视等与学习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从而改变了传统学习内容比较单一的特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教学容量大,教学效率高。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可以事先在计算机上将教育内容、解题过程,甚至试验等设计好,上课时,教师只需点击鼠标,即可将这些内容展示给学生方便快捷。对于拥有一些网络教学设备的学校, 教师随时可以从网上获取各种教学信息来补充一些知识。相比于传统教学方式,它节约了书写时间,增加了教学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的大内容、高效率特点可以适当的加快教学节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接受更大量的信息,更一现的实现教学目的。3.共享性好。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每天都在增加和更新,新技术的发展也使得文字、图片、声音乃至图像在计算机与计算机间传播成为现实。而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多媒体教育网络的建立,将使教学形式在传统教育中发生着巨大变化。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以为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思想的改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它不仅可以使教学更为生动形象,而且使得许多常规方式方法难以表现的教学内容可以容易的表现出来,网络远距离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学的双向性、实用性和交互性。(二)、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也有不足1.容易改变教师的主导地位。尽管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有效、先进的教学模式,但它不应该也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如果过分的依赖这种教学模式,那么结果将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2.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师生互动关系。课堂教学并不仅仅是为信息的传递,更重要的是为了各种技能的训练。而多媒体教学在这方面提供了更多的现成答案,而缺乏对细致过程的展示。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容易缺乏由教师引导的由浅入深、由具体到复杂、由简单到抽象的思维过程。3.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生动,然而,许多同学注意的只是音乐和动画,甚至有的同学还要讨论屏幕那些地方怎么好玩,并提醒周围同学注意,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可注意力却分散了。二、改进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多媒体教学法应用得成功与否,关键是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和利用,通过探究得出在多媒体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教学课件内容的设计。在教学课件的设计中,首先,内容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不能把多媒体课件变成面面俱到的电子图书,这样不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 的掌握。因此,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教师一定要明确多媒体课件是针对课堂教学而设计的,把教学内容归纳成为提纲挈领的学习要点,以简明扼要的提纲式文字出现在多媒体课件中,并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使学生能快速、准确地把握教学的中心内容。 2、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结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同时,不应忽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的使用。由于采用多媒体授课时,课件是事先制作好的,因而其播放顺序和进度是既定的,形成了教学内容固定化,教学过程程序化的弊端,教师很难有时间即兴发挥,有时甚至无法根据学生的反应及课堂气氛临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造成授课形式呆板,教学灵活性不够,讲课的效果也很受影响。同时,由于学生的注意力过多地集中于屏幕和音响,久而久之则忽略了教师课堂上生动的形体语言和具有生气的板书以及教师的表情变化所产生的教学效果。 教学是一门艺术,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的形体、语言的表演效果,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绪相互感染,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良好的教学效果及对学生心理产生的正面效应,是任何形式的电子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时,应该做到扬弃,即继承传统教学的精华,发挥多媒体教学的长处,做到优势互补。 3、在多媒体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运用多媒体的教学中,知识的来源不再只局限于教师和教材,学生将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获得大量的信息,但是,也不能忽视教师在具体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因为,各种现代化的媒体技术仅仅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而只有教师才是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源泉,因而,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不是放映员,学生不是观众,师生的教与学的矛盾只能通过教师的主导与学生学习的互动过程来解决,多媒体技术不可能取代教师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深化功能和作用。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的多媒体技术教学则偏离了应用的初衷。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多媒体进课堂虽是时代的召唤,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要辩证的看待多媒体这一新鲜事物。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用电脑代替“人脑”,鼠标代替粉笔。板书的自由度和随意性是计算机无法替代的,但是多媒体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是板书无法相比的,电脑与“人脑”,各有各的好,鼠标与粉笔,两种熟练掌握最好!注意把握好它们在课堂中应用的尺度,遵循课堂教学的规律性,将之纳入课堂教学的现代化轨道,而不是被多媒体所吞没。

B. 如何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处理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表资源。随着教材功能的转变,老师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现在已成为一种趋势。笔者认为,对教材的再加工处理应做到:(1)、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2)、对教材提供的基本情境进行再审视,明确情境的优势与不足。情境设计较好的,我们应考虑如何发挥其作用;情境设计不好的,我们需要探索如何弥补、完善,甚至更新相应的情境。(3)、对教材的设计思路、表达方式、结论等进行多角度分析,以便为学生多样的思考和表述创造宽松的空间,提供必要的指导。(4)、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时,要注意避免简单地以学生熟知或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内容来替换学生陌生的、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内容。我们要科学地分析课程内容的价值,对那些学生虽然感到陌生但对其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内容,应思考采取什么策略实施教学。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活动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

C. 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育教学

内容如下:

一、认真地了解远程教育的起源及发展慨况,掌握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深入弄清远程教育对我们的影响和辅助作用。

二、通过实践操作对远程教育的运用,每天抽取一定的空余时间加强对远程教育的学习,保证了学习的时间;在学习的过程中,尽力多学一些与自身教学有关的科研课题,只有采用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才能做到学为所用。

三、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其重要的知识点加以归纳整理,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上机操作上加以实践,多次反复练习就会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从而促进自身教学的不断提高。

四、充分地利用了音像教学设备和网络教学资源,丰富了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在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时,充分利用信息和互联网络,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

D. 如何搜索教学素材,加工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来自哪里?一是靠教师自己亲自动手制作,二是通过各种渠道购买、收集或加工别人的教学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所用。
(一)文本素材的获取
通常情况下,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要求编写文字材料。所以键盘输入是一种最主要的文本获取
手段。随着新的输入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广泛应用文字素材的获取途径越来越多。
1.键盘录入
2.扫描输入
要引用书籍、期刊等印刷品上的文字,可以用扫描仪扫描或者用数码相机拍照,然后用光学
识别软件(OCR)将扫描进来的图形转化为文字。
3.手写输入
手写识别输入系统是用手写笔在与计算机相连的一块书写板上写字,计算机中的识别软件根据采集到的笔迹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时间关系信息来识别所写的字,并把结果显示在屏幕上。
4.语音输入
面对与计算机相连的话筒,将要输入的文字用规范的读音读出,由相应的软件便可将声音转换成文本文件保存起来。
5.光盘调取或网络下载
要引用光盘、网页上的文字,可以利用复制、粘贴的办法获取这些文字,放入自己的文字编辑器。
(二)图形图像素材的获取
1.利用绘图软件制作
2.屏幕捕捉或屏幕硬拷贝
使用屏幕拷贝的办法(按Print Screen 键,将该屏幕图形复制到剪贴板中,然后用画图或者
其它图形编辑软件进行加工处理,保存为文件。
3.扫描仪扫描
如果要使用书籍、期刊等印刷品中的图片,可以利用扫描仪扫描为图像文件
4.数码照相机拍摄
5.视频帧捕获
6.图像库光盘
如果要使用教学光盘中的图形/图像文件,可以直接将该文件拷贝到自己的资源文件夹中,供
以后使用。
7.网上下载
如果要使用网页上的图片,则可以使用复制、粘贴的办法,也可以使用另存图片或者网页的
办法。
(三)音频素材的获取
1.利用软件录制
2.从其他文件中提取
现在很多音像资料、动画中都包含了各种类型的声音文件,可以从中提取出来使用。
3.从网上下载
网络上搜索到的音频文件下载保存,供以后使用。
4.从专门的声音素材库中直接调取
(四)视频素材的获取
1.利用设备录制
教师可以使用数字录像机( DV )、数码相机等进行录制视频文件保存在计算机上,供教学
使用。
2.从现有录像中转换
对于那些过去的模拟录像带上保存的录像,通过视频采集卡转换为计算机中的视频文件。
3.利用光盘中现有的视频素材
教学课件、VCD、DVD 等中的视频,也可以直接用相应的播放器播放。如果想将其转化为特定
的格式,则需要专业软件的处理。
4.从网上下载
(五)动画素材的获取
1.利用软件录制
2.从网上下载

E. 如何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

一、有效地挖掘和用好教材资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首先通过研究和分析、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编写意图。从编者的意图来看,主要是想给广大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机会。但这样一来,也无形中增加了一些缺乏经验的教师吃透教材的难度。

1、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2、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3、合理安排教学的顺序。

4、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教育资源。

二、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其它教学资源

1、课堂生成资源的及时捕捉。

学生提出的问题、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不同的观点都是教师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

2、贴近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现实生活中许多事件或现象都和一定的数学知识相联系,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不仅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还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

3、媒体、网络资源的合理开发

现实社会是一个网络化时代、信息化社会,课程资源除了包括文本资源中的教科书以外,还包括信息技术资源、生成性资源等。教师可以到网上收集一些与教学相关的题材,来充实、丰富课本内容,这是活用教材的新路子。

(5)如何获取课程资源进行加工扩展阅读

自从20世纪30年代视听教育兴起以来,媒体的种类越来越多,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教育观念也正在发生变化。早期,教师被看成信息源,媒体只起单向传递作用,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到了90年代,人们认识到教育技术是对与学习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资源已经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关心教学资源建设,加强对教学资源的认识和研究是极其迫切的任务。

F. 如何进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背景和意义
新课程是以改革传统教育教学的弊端为出发点,其核心理念是“促进人(学生)的发展”。要求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新课程总体理念,体现“教育面向现代化、现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终身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它要求由“学科本位、知识本位、教师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历史转变;要求师生角色、行为的转变;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教与学的过程成为师生与生生对话、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实现以上新课程理念的基本条件。随着人们对新课程观的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
从课程改革的目标来看,要改变过于注重教科书、机械训练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就必须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为实施新课程提供环境。
当前,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学生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同时,教师还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
二、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基本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对此,我们可以对语文课程资源形成这样的认识,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及教学本身的资源
教材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配套读本、教学挂图、工具书以及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等丰富的内容资源。可以说,教材资源本身的内容丰富性为教学的成功实施和有序展开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
教学本身的资源包括师生人际交往、作业及批改、各种教学案例等。(甚至学生也是一种资源)
2、传媒资源
信息技术使我们身在学校能知天下事,因此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开发是开发课程资源的重要环节。近几年,我校逐步建成了校园局域网,连通了因特网,并已接入宽带,进入了市教育系统局域网。而且,教师的电脑操作水平和常规软件的使用有了提高;学生上网的基本技能也用的不错。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必要而良好的物质条件。
3、学校资源
学校是课程活动的舞台,是课程资源最为集中的场所。这里学校资源主要是指馆藏资料、校园建设、各类活动以及教师经验、学生经验等。例如: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等等。
4、社会自然资源
关心社会和关心自然是人类发展的两个重大主题。社会性资源是指生活世界中的生产劳动和人际交往,语文课程以认识社会为主线,沿着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的认识思路。自然性资源是指自然世界中的自然形态(日月星辰、风霜雨雪、高原山岭、平原大海、江河湖泊等)和人工形态(海堤水库、农田果园、园林花卉、特种养殖、基础设施等)。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本地以及周边地区的社会自然资源,为我所用。
5、家庭资源
家庭的语文课程资源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它包括家长和亲友、家庭藏书、报刊杂志、音像资料、家用电器,以及家庭文化环境、亲友人际交往、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等。如果我们能把家庭语文课程资源利用起来将是很具有亲和力的一部分。
三、如何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一)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教材的处理,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依纲照本,逐课学习,完成教学任务;或者大胆的进行单元学习,求同存异:但最终都是要体现出编书者的意图来的。殊不知爱好读书的学生早都走到了前面,再来学习如同嚼蜡。我们教学中就应该有意识的避开这种现象,对编写者的意图进行创造性的改编,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探险”单元时,学生可能早已把本单元的课文读过好几遍了,当你做老师的讲到“探险”话题时,同学们可能并没有被那些“探险”家的精神所感动,反而对探险的刺激津津乐道(如攀岩、公园水渠冲浪等等),那就可以因势利导,给予一定时间让他们探讨这个问题,还可设计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如:斯科特等人是英雄吗?鲁滨孙呢?夸父和孔子呢?提示同学们写出你认为真正的英雄应该是怎样的?紧接着还可趁机设计了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讲心中(作品中)的英雄故事,评心中的英雄人物,写身边的英雄事迹 ……这样虽然改变了编写者的意图,却也可以创造性地完成本单元的学习。
(二)充分运用网络媒体资源,拓宽学生学习面。
当今社会,五彩缤纷,瞬息万变。学生感受最深、表现起来最得心应手的虽然是亲身体验的直接生活,但是电视、电影、网络、书籍等媒体对学生的生活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为学生提供了及时而广泛的间接生活体验。特别是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互联网上丰富多采、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素材库。因此,如果我们能合理恰当地运用这些资源,可以拓宽学生生活面,为语文学习积累更多的素材。
如上了《月亮上的足迹》一文,请学生进行《探索月球的奥秘》的综合性学习,如果仅以课本资料作为活动材料,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好在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三个网址,于是就先引导学生上网查找阅读收集相关材料,相互交流,然后再开展知识竞赛,最后再动笔,这样学生的思路就开阔多了,也可以写出较好的想象作文。
此外,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中各种学习论坛和E—mail的形式与校内外的同学、老师进行交流,使得语文学习打破“学校围墙”的限制,使同学们不断增加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语文水平。
(三)有效利用学校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渗透。
应该说学校生活中,可开发的资源是相当多的,真可谓“学校处处皆教材”。但是过去的语文教学视教材为圣书,关注书本,忽视人本,强调独立,缺乏合作,每个人都是封闭的个体,使学生的作文思路变得越来越狭隘。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应开放,留心处处皆语文,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因此关注体验学校生活是学习积累的捷径。如,结合“名着欣赏”课,指导同学们自编自演,先由同学们讨论、确定剧本的主题、内容、人物,然后再分工协作准备资料,丰满人物形象和相关情景;再由同学们分头执笔写出自己负责的章节或片断,在试演中修改,在修改中试演,如是反复几次,最终创作出自认为不错的作品来。学生们能在创作中体会出艰辛与乐趣,更加体会出那些名篇巨着并不是一挥而就的,而是如《红楼梦》般“增删十载”而成,由是更有滋有味地投入到名文佳作的阅读中去寻找灵感与体味美感了。
除此以外,还可利用班级、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进行指导训练,最大限度地开辟语文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时间,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语文学习兴趣,从而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比如开设书法课、歌词鉴赏会、诗文朗诵、读书报告会、口才课、佳作欣赏课、赛诗会、故事会、讲演会、读书笔记交流会、课本剧表演会、时事讨论会、辩论会、办手抄报等等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生活化、社会化,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充分体现出语文学习的开放性,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得到全面的长足的发展。
(四)留心大自然,开展实践活动。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因此语文教学要突破教室、课堂生活圈,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让学生在这广泛的空间里吸纳独特感受,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形成态度,认识价值。旅游、参观、访问、调查都是学习语文的形式。 可以引导学生走向街头、书摊、市场,假期随父母旅游一些知名景点或一些不起眼的小山村,学生能把生活中的现实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即是语文学习。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人与人的交往,使学生对现实、对生活、对价值的认识不断的改变和加深,让学生把社会的体验表达出来,这就走向了与做人相结合的道路。社会的交往,是情感的交往,是做事态度的交往,是价值取向的交往,因此语文学习也应重视交往的过程。在这交往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独特的体验。学生很愿意把这种体验表达出来,既反映了作文的真实,又反映了人生的态度。 如,为了上好《漫游语文世界》,学生通过走上街头,学来活生生的街头语言,并能把它们再现于舞台,批评指正人们不规范的言行;收集大量的生活用语,也能对他们鉴赏品评;并且学以致用,写出很好的广告用语及标牌、对联等。
(五)结合家庭生活,渗透亲情体悟。
“家”是活动的环境和感情的载体,家庭生活是学生写作的素材库。但是学生却常常觉得无内容可写。即使写了,笔下的文字也是一个个被“挤”出来的,缺乏情感激荡。的确,“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如果不注意启发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情,习作时,他们往往会以局外人的身份应付写作。因此,引导学生融入家庭生活,主动与父母交往,体会亲情,为说真话、诉真情、写真文将提供了有利条件。设想一下,《我爱我家》的学习活动会是怎样展开:
为了搞好这次学习活动,学生观察并记录:爸爸妈妈下班回来后所做的事;询问白天工作的情况;了解父母的烦恼;回忆父母关心照顾自己的几件事;访谈父母的成长经历。接着让学生把这次活动通过适当的形式表现出来。结果,平时不在意的小事被回忆起来了,原来不敏感的心弦被拨动了,真情被唤醒了,学生写出了情真意切的文章和给爸爸妈妈的一封长信(建议学生把信放在父母能看到的地方,暗中观察父母的表现);有的同学还会把家里收藏的照片,收集整理成《我爱我家》为主题的相册,每一张照片下都写上充满诗意的话语,并为册子配上了前言、后记。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宣讲自己的感受。结果将是几乎每一位孩子的心灵都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学生的作品中同样透出父母亦受到强烈的震颤,父母孩子间沟通的桥梁架设起来了,亲情进一步被激发了,孩子的写作感悟力更强了。
总之,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学生在开放式的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陶行知先生说:“社会即学校”。刘国正先生也说过,“语言是躯壳,生活是血肉,思想感情是灵魂,他们水乳交融,难分难解”。因而在社会这个大课堂学习语文,在实践中运用语文,让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充分打开语文学习的各种渠道,实现语文学习的生活化、实践化、社会化。

G. 初中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

可以去口袋学习网去看看里面的教学方案。

网站拥有丰富的试题、课件、教案等初中教学资源,而且所有的资源均可免费下载。

分享下免费的初中在线教育资源:网络网盘链接: https://pan..com/s/1V5gDa-VsrKWmb0DX36KO_A

?pwd=gqeb 提取码: gqeb

H. 教师如何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师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也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形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素养,把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具体操作步骤。

一、形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素养

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取向和教师的创造性,是影响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加强这些方面的素养,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确立强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注意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取向并创造性地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确立强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首先要确立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所谓“课程资源意识”,简单说就是“什么是课程资源”的意识,或者说是面对各种事物时考虑它“是否是课程资源”的意识。所谓“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是指面对各种资源时考虑它对课程教学有什么价值和意义,怎样才能把它挖掘出来使它为课程教学服务的意识。具有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是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前提。缺乏这些意识即使身边存在大量的课程资源教师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教师确立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有助于教师形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更好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开发意识的确立需要教师在头脑中形成课程资源概念,就课程资源对课程教学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确立意识需要相关知识的支持。因此,教师应学习课程资源的相关知识,加深对课程资源的认识,通过实践强化、巩固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2.注意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取向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不是价值中立的,也并不是客观的,而是具有极强的主观性与个性色彩。教师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和教师的教育观念、课程教学观及教育价值取向等密切相连。具有不同教育理想、教育价值观念的教师在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时所倾向的课程资源不同,不同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对课程教学的影响也不同。因此,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时要注意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取向。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取向一般有如下四种。 (1)内容取向。当围绕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时,即是内容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这种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中心是课程内容。开发课程资源是为了丰富优化课程内容或课程设计,利用课程资源是为了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即使在内容取向上,不同教师也会倾向于开发与利用不同的课程资源。新课标提出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并不一定能够很好地平衡三者的关系。由于教师在个人兴趣、爱好、特长及教育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造成教师在实际课程教学中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会有所偏重。比如,重视知识与能力的教师可能注重知识资源和能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师可能注重这方面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学生取向。当围绕学生的心理逻辑、学生的兴趣和发展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时,就是学生取向的。这种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关注的中心是学生的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是围绕学生的发展需要,利用课程资源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3)教师取向。当围绕教师的需要、兴趣、爱好和特长等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时,就是教师取向的。这种取向过多地关注教师自身的情况,而对课程内容和学生需要关注较少。一般而言,新手教师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处在自我求生的阶段相关。(4)混合取向。当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考虑到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和教师的实际情况时,就是混合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这种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谋求课程内容、学生需要与教师实际的协调与整合。

实际上,任何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都含有混合的性质,前三种取向并不完全否认其他因素的重要性。我们只是根据侧重点的不同做出上述区分。前三种取向中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注点相对集中,但由于众多因素的相互照应不足,往往会影响课程教学效果。因此,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宜采取混合取向,但也应看到混合取向的操作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平衡,或采取适当倾斜以谋求最佳的开发与利用效果。

3.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说它是有限的,因为并不是所有事物都能够直接为课程教学服务;说它是无限的,因为生活中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是教师要能够发现、挖掘、利用。资源无限,贵在选择;资源有限,创意无穷。不论是选择还是创意都需要教师智慧的投入。在现实课程教学中,课程资源是有限的,但人的创造性是无限的。有限的资源经过无限的创意可以生成充裕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应内含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之中。创造性是一切教学活动的灵魂,也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灵魂。没有创造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没有前途。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才能使课程资源化匮乏为丰富,化平淡为精彩,化腐朽为神奇。

开发课程资源是利用课程资源的前提,利用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开发价值的实现。相对于传统的没有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而言,我们强调要创造性地开发各种类型的资源或者创生所需资源;相对于传统的课程教学的“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照本宣科”,我们强调要创造性地利用课程资源。如果得到丰富的课程资源还像原来那样继续“照本宣科”,那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价值和意义就没有得到很好体现,并且课程资源的价值也没有得到体现。

要创造性地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解放思想,打破束缚,坚持创新。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没有个性,也就没有突破、没有发展。思想上辞旧迎新是行动上发展的前提。马尔库赛说过思想不能改变现实,但思想可以改变人,而人是可以改变现实的。因此,教师要确立生活中处处有课程资源的观念、确立用课程资源教学的思想,通过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使课程教学不断呈现出新的面貌。

二、把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步骤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教师若能把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般步骤则会有助于开发与利用工作的展开。根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时可把握以下步骤。

1.解读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决定了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及课程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同样也决定了课程资源的选择与利用。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总需要一定课程资源的支撑,课程资源总是服务于某一特定的课程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首先要从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解读开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解读应该是多维度的,每一维度的目标所需要的课程资源是不同的。新课程改革之前,人们往往采用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个维度进行解读;新课程标准颁布后,可以考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解读。通过解读会分解出许多具体目标,在此基础上需要考虑以下问题:为了实现具体的和整体的课程教学目标,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资源?需要多少课程资源?怎样开发这些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怎样进入课程教学过程?通过什么方式利用这些课程资源最有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会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指导与定位。

2.根据目标寻找资源线索

课程教学目标规定了基本的课程资源,也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针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围绕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师应多方面寻找课程资源的线索。课程资源线索是开发课程资源的基本前提,教师应该知道从何处可以找到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线索具有多样性、差异性的特征。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不同的教学需要、教师素养的不同等多重因素,决定了课程资源线索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因此,寻找课程资源线索的途径与方法因人因事而异。一般而言,课程资源的线索是比较丰富的,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教学内容出发,从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策略出发等等寻找课程资源线索都是可以的。教学一篇课文与它相关的一切内容都可能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线索。如,《荔枝蜜》一文的导语设计需要相关课程资源的支持,教师可选择以作者为线索、以荔枝为线索、以蜜蜂为线索、以蜂蜜为线索等众多线索中的一种或多种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动态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教学情境、教学氛围、教学灵感、突发事件、学生的问答及插嘴等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线索。

寻找课程资源线索时,会出现线索中带出线索的情况,比如,查找某方面的文献资源,在某一文章的注释或行文中还会提及其他相关资源,这些注释或行文话语就成为寻找课程资源的新线索。如果需要更多更详细的资源可以根据新线索继续查寻。当然,课程资源线索也可能会在开发过程中断掉。这时就需要从其他方面想办法继续寻找该线索或重新寻找新线索,或寻找相关资源线索。课程资源线索是课程资源开发非常重要的因素,应给予充分重视。

3.依据线索多途径开发资源

线索只是一种端绪,一个引子。要开发出翔实、具体、丰富的课程资源还必须进行实际的开发工作。所以,在寻找到课程资源线索之后,就要通过鉴定、筛选、挖掘及捕捉等基本方式开发课程资源。具体到各种类型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还有许多具体的途径。参观、访问、调查、文献检索、网络查寻以及活动实践等都是基本的课程资源开发途径。教师要掌握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开发途径,合理、有效地进行课程资源开发。

4.实现课程资源与课程内容的结合

开发出课程资源只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个步骤。课程资源毕竟还不是课程教学内容,从课程资源到课程教学内容还有一个转化过程。因此,面对开发出的课程资源,教师必须实现课程资源与课程教学内容的结合。这一工作至少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把开发出的课程资源直接转化为课程内容。如,教师选择教科书之外的期刊或书籍上的文章进行某一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教师对课文替代文章的选择过程即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这一课程资源直接进入课程教学实施过程就实现了课程资源到课程内容的转变。第二种情况是,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加工之后把它变成课程内容,即把课程资源与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结合,使课程资源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补充、替换、渗透等。如,教师以课文为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又吸纳其他课程资源与课文内容共同构成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资源与课程教学内容的结合是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为根本鹄的的。

5.创造性多方式利用资源

课程资源的利用千人千法、万人万样。课程资源的利用贵在创造性。掌握多种课程资源利用的基本方式对课程资源的利用是必须的,但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开创更多具体的、独具特色的课程资源利用方式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教师应在掌握基本课程资源利用方式的基础上,开动脑筋,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只有灵活多变地采取各种策略和措施,创造性地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才能不断发展、不断提高;课程教学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走向一次又一次成功。

I. 教师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教师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一、吃透教材:老师们不太敢去变动教材,去改变教材。一个好老师,必须越过这道坎儿。无论什么教材拿到手,必须改变。但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应该知道什么样的改变是的,有意义的。因此先吃透教材,然后在超越教材。

二、补充教材:有一种资源,它是老师自己个人的智慧。他的阅读、他的记忆和他的思想的批判性,就是资源。教师要把课程变薄或者变厚,把课本变成“我的”,带上我个人的智慧,补充相关的资源进去。每一个老师不一定都要有绝招,但每个老师都要过这一关:他必须能够“补充资源”。

三、更新教材:更新教材或者叫更换教材,也可以叫开发教材,就是重新开发一个教材出来。这跟一般意义上 的补充教材不同。一般意义上的补充教材就是做加法,“更新教材”不仅仅是做加法,它首先要做“减法”,把不好的减去。同时需要补充课程资源,但是,补充的课程资源要为学生提供方便,至少提供阅读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