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节约金属资源的建议
(1)据图可以看出,金属,要节约金属资源的使用,故填:要节约金属资源;
(2)节约金属资源可以从废旧金属资源回收利用、加强金属的防锈措施、合理控制金属资源的开采等方面进行,故填:废旧金属资源回收利用.
Ⅱ 以保护金属资源提出三点建议,急用,快
1.控制资源,集中开发,避免由于开发条件有限导致的共生金属被浪费的现象.
2.充分回收再利用.
3.做好金属防腐蚀防失效的准备工作,要知道腐蚀这一块就浪费了很多钢铁啊!
4.积极开发,寻找低价金属合金或复合材料代替高价金属的解决方案.
很高兴能帮助到你.若满意记得“采纳为满意答案”喔!祝你开心~O(∩_∩)O~
Ⅲ 金属资源有限,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有许多,请列举两种方法:______、______.
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除了防止金属锈蚀外,还有金属的回收利用;有计划、合理地开采矿物;寻找金属的代用品;
故答案为:金属的回收利用;有计划、合理地开采矿物.
Ⅳ 合理利用金属资源的措施有哪些 就是保护资源.
第一,提高金属的回收率;第二改善金属材料的质量;第三合成优异的合金材料了,等
Ⅳ (二)资源利用建议
稀有稀土金属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是发展高科技产业,如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电子产业、石油裂化、超导材料以及冶金、化工、陶瓷等的重要原料。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工业相对滞后。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鼓励大力发展高新科技,对稀有稀土金属原料会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必须了解这个代表国家生产力发展方向的重要意义。对于资源利用有如下几点建议:
1.找寻更好更富的稀有稀土金属矿
已有资料告诉人们,世界稀有稀土元素资源丰富,可以保证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工农业发展的需要,我国资源也能满足目前工农业的需要。这是国内一些学者不必再安排找矿工作的认识根据。这只是有关资源利用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正如第一节资源概况中所指出的,相对于国外矿床,国内矿床矿石品位偏低,从而采选成本较高,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优胜劣汰,这是商业活动的自然法则。我国现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矿产品市场竞争将更激烈。找寻更好更富的矿床,是一个不容争议的问题。在这方面以我国矿床和国外矿床作些对比研究,大有裨益。
以稀土金属矿来说,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芒廷帕斯矿床是世界最大的内生稀土金属矿产地。该矿矿石稀土元素品位较高[w(RE2O3)为5%~10%],矿石组成较简单,氟碳铈矿等稀土元素矿物易于采选回收,1984年生产了约25300吨稀土精矿。随着我国稀土元素工业的发展和产品的进入国际市场,该矿不得不让出世界内生稀土矿产品销售和利用的霸主地位。进入90年代,世界各国竞相找寻更富的易采掘和易利用的稀土金属矿,也找到了一些新的好矿、富矿,为目前正在开采的矿山带来了竞争上的压力。澳大利亚在拉沃顿附近的韦尔德山找到了一个边界品位5%,工业品位11.2%(RE2O3,包括Y2O3),矿石储量1540万吨的大型稀土元素矿床。该矿还拥有Nb2O5品位1.86%的铌矿石储量2200万吨,Ta2O5品位0.099%的钽矿石储量200万吨。以铌矿为例,俄罗斯90年代在西伯利亚托姆托尔探明一个超大型富铌矿床,Nb2O5品位为2%~3%。而我国已知矿床的Nb2O5品位不过0.2%,相比之下,差距太大。锆是目前世界上供不应求的稀有金属矿产,据1987~1988年统计,年短缺2万~5万吨。我国锆也是供不应求,常从澳大利亚进口。相对于澳大利亚、印度等国,我国锆资源相对贫乏。目前工业利用的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但矿石品位较低,放射性偏高,质量稍次。其他锂、铍、铯、钽矿等,我国也没有多少优势。因此,认为我国稀有稀土金属矿产丰富,已能满足需要,不必计划找矿工作,是不恰当的。有人说,国外矿产品便宜,找矿开矿不如到国外去买矿。这首先要问国外为什么便宜?其原因上面已作了部分回答。其次,如各行各业都这样用大量外汇去国外购买产品,国家如何负担得了?买矿的观点只有在国内确无资源,无找矿希望的情况下才适用。
2.开展综合利用研究
我国稀有稀土金属矿常是多种矿产共同产出,矿石综合利用研究工作已取得很大成绩。矿石综合利用能大大提高矿床利用价值,增强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江西宜春“414”矿床富钽,如单纯开采和利用钽矿,无利可图。在综合利用锂、铍,甚至石英、长石、云母等矿产后,矿山方扭亏为盈,继续生产。国内还有许多矿床未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大量有用资源被丢弃,甚至破坏环境。目前国内一些单位经费困难,无力开展综合利用研究,而拥有财力的企事业单位又不了解这方面的信息,需要有人沟通,进行组织协调,更需要国家有相应的优惠和鼓励政策。
3.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
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稀有稀土金属资源,它们常以原料或初加工产品出售给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将这些产品进一步深加工提纯,可直接运用于工业技术部门,包括要求较高的高新技术部门。在发达国家,这些产品除自用外,有的转为外销,获取高额利润。如法国和日本是生产高纯稀土金属的重要国家,原材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来自澳大利亚、南非、印度及我国。美国和日本有世界上许多知名的锂、铍、铌、钽生产厂家,其原材料大多依赖进口,其中美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金属锂、铍及其化合物、合金等的出口国。
以我国投入力量最多,开发利用研究最深的稀土金属为例,目前已能生产上百种,数百个规格的稀土金属产品,最高纯度可达99.999%,但这与国外有的产品相比仍有差距。世界上每一次稀土金属分离提纯方法的改进都促进世界稀土金属用量的大幅度增加,致使稀土金属价格大幅度下降,由此可见改进稀有稀土金属分离提纯技术的重要意义。
4.加强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
保护资源是我国矿产开发方面的重要决策。但这一重要决策并未得到彻底贯彻。目前在我国的大小稀有稀土金属矿山,参与采矿的企业既有国家或全民性质的,也有集体和个人性质的,好些是集体性质的乡镇企业。这些企业采矿,常常采前没有设计,采后没有检查总结,哪里矿好就往哪里挖,常常是你在我头上挖,我在你脚下采。地表采坑星罗棋布,地下采矿坑道弯弯扭扭。废石或尾矿随处堆放,采富弃贫现象十分普遍,严重影响了矿山的进一步开发。南方某些离子型稀土金属矿山,前几年个体农民在户前户后即可采矿,丢掉的和埋掉的矿比开采出来出售的要多。资源不能再生,开采一点少一点,经不住浪费和破坏。
稀有稀土金属是国家或全民的财产,集体或个人不能无偿开采。一些人正是本着有赚无赔,不担任何风险而上山采矿的。如规定一个合理的有偿使用价格,可避免许多人一哄而上。另外,国家可在较高层次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和协调机构,确定一个不能再低的回采率和回收率,规定开采量和出售价格,各家共同遵守,于大家都有利。
保护环境也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决策,但至今一些矿山环境仍遭到破坏。我们先后去过的一个矿山,原来青山绿水,景色十分秀丽,现在成了光秃秃的山头。刮起风来,满天黄沙。一场大雨,泥石横流。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影响十分深远,后果十分严重。
健全法制,对破坏资源和破坏环境者严格执法。可惜,国内出现的大量破坏资源和破坏环境的事件未听说有几个人被绳之以法的。贪污10万元就可判刑,人见人恨。破坏资源和环境,后果要比这严重得多,为何多是不了了之?
5.不可忽视人才培养
最后一个问题是人才培养问题。熟悉稀有稀土金属矿床地质及找矿评价方法,掌握有关资源的国内外现状,了解资源研究和开发的动态,组织和管理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需要具有丰富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人才。尽管这类专门人才所需不多,但不可缺少。近年来,我国地质工作不景气,稀有稀土金属矿床地质和资源研究也受到影响。这方面工作的研究经费相对来说愈来愈少。加上当前“出国”和“下海”热潮的冲击,好些有能力的中青年科技骨干改行经商或直接出国改攻其他专业。这样,稀有稀土金属矿床地质和资源研究工作可能有中断之虑。我国地域辽阔,稀有稀土金属矿床多种多样,研究和评价方法也不同于一般矿床,不能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人员。希望有关领导能统筹兼顾,培养人才,尤其是给予研究人员以研究条件和经费支持,让其专心致志地工作。这方面工作投入不多,如有收获则将很大。
Ⅵ 如何合理使用有限的非铁金属资源
这个问题有点站位太高了。
这是国家层面需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需要出台相应的法规。就像废旧电池回收一样。但说实在的,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出台了也执行不到位。
其实就要有相应的补贴扶持。比如说回收多少,给予相应的补贴。这样来刺激回收站或者是用户积极的回收相应的金属资源。其实现在的铁金属回收就比较到位。
最后要有成熟的,上规模的提炼企业。防止小场子在提炼过程中产生污染,这也需要政策进行引导。
Ⅶ 金属资源保护:矿物的储量有限,而且不能再生.总有一天,这些金属资源会消耗殆尽的.保护金属资源的措施
1、每年会有很多金属被腐蚀而浪费掉,所以要防止金属腐蚀. 2、充分回收再利用. 3、控制资源,集中开发,避免由于开发条件有限导致的共生金属被浪费的现象. 4、积极开发,寻找低价金属合金或复合材料代替高价金属的解决方案. 故答案为:防止金属腐蚀; 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合理有效地开采矿物;寻找金属代用品. |
Ⅷ 一般是怎么处理废金属的
①分类收集。为了处理与利用的方便,应据不同材质加以分类收集,如不同种类的铸铁或铸钢、不同牌号的各类钢材、不同种类的有色金属或合金等,均应分门别类进行收集和存放,然后按不同性质加以处理和回收利用。
②低价转让给收金属的回收人员。
③在一个地方堆积,一直是被忽略的角落。
④找一家回收公司,保证金属的回收再利用。
⑤很多金属是直接进行改造的,比如焊接小推车等。
⑥一些企业可以将废旧金属回炉重铸,铸造需要的物品。
Ⅸ 有哪些方法可以合理开发利用金属资源
取之有道,用之有道,提高金属的利用率,注重生产工艺,回收废旧金属,循环再用,防止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小心金属表面的潮湿空气,与金属形成原电池,造成原电池腐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