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系统资源约束理论的出版前言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保持了29年的高增长,年平均GDP增长率达到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马凯,2007)。目前已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约束和市场约束问题、区域发展协调问题、效率与公平问题,中部地区快速发展及发展战略选择问题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本书在综述资源约束发展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把传统的资源约束扩展到以资源市场双约束为主的系统资源约束,建立系统资源约束理论以研究经济体在不同级别系统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增长规律。该理论通过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类比,考察经济体发展的约束条件及其发展特征,以及在约束条件下经济体之间独立、竞争、竞合等各种博弈行为特征,并以中部省份及其相关产(企)业所处的自然资源约束、市场资源约束为例进行分析,总结了该理论在实践中运用的相关案例。研究成果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如何发挥优势参与国内国际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Ⅱ 什么是资源约束能帮我举几个例子吗
寄生属于种间关系,两种生物为了争夺生存空间,资源等而发生的争斗
水稻与野草,牛与羊,大草履虫与小草履虫
Ⅲ 能否用实例说明SQL语言中主键约束和外键约束
create table Accounts
(
AccountID nvarchar(20) primary key , --帐号
Password nvarchar(20) not null, --密码
UserID nvarchar(20) not null, --身份证号
Money int not null --money
)
create table transfers
(
transferID int IDENTITY not null, --转帐ID (自动生成)
AccountIdFrom nvarchar(20) not null, --出帐帐号(用户表中获取)
AccountIdTo nvarchar(20) not null, --入帐帐号(用户表中获取)
Money int not null --money
)
-------外键-------
alter table transfers
add
CONSTRAINT fk_transfers_AccountIdFrom foreign key (AccountIdFrom) REFERENCES Accounts(AccountId)
alter table transfers
add
CONSTRAINT fk_transfers_AccountIdTo foreign key(AccountIdTo) REFERENCES Accounts(AccountId)
哪里不明白再问
Ⅳ 约束是什么意思
约束一般用于对字段的限制;
分为三种:实体完整性(primary key),域的完整性(check,default),表之间的约束(foreign key)
主要就用到这些关键字吧,详细用法,你真要自己动手查查书,印想深些,不难的。
Ⅳ 求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案例及分析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一定找最好的人力资源大佬才能是。
最优秀的这方面的职业经理人。
战略,真的是很重要。
规划,毕竟是需要。
分析,要必须针对个企业的对准。
即使有,具体的实施,也是最恐怖的是否有100%的落地的结果的事实要求。
Ⅵ 求个“对经营者进行激励和约束”的实际案例
第一个参考资料: 一、经营者行为存在的现实问题 1.经营者的责任不对应。在经济体制转换时期, 2.经营者的权利不对应。一方面, 3.经营者报酬不对应。 二、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改革设想 改革企业经营者的管理和使用机制,增强经营者的职业风险, 1.建立经营者任命、聘任双轨制。 国企经营者,通常采用政府任命的方式。在实践中, 产权明晰则必然要求改革经营者使用机制。在现代企业中, 2.建立经营者人才市场。企业好不好,关键在领导。 我国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造就了大批经营管理人才, 由于经营者上岗与否、收入高低,都是由市场竞争决定的, 3.实行多元化年薪制。根据有关规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 所谓年薪制是指根据经营者的经营成果和所承担的责任、风险等, 在我国,深圳市的国有企业进行年薪制试点已经5年, 美国的年薪制一般采用合同约定报酬的形式。 日本的年薪制注重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构架。 国内外年薪制的实践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4.实行有效的监督。 在现代经济社会里,对经营者建立“硬约束” 目前,国家对国有企业监督实行提“监事会”制度和“驻厂特派员” (1)实行国家委任董事长制度。事实证明, (2)实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制度。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3)实行经营责任终身追偿制度。实行年薪制对经营者考核时, (4)完善社会和其他监督。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 5.不必过于依赖考核指标。 国企经营者所承担的职责和风险与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不同。 经营者的年薪必须与企业的资产增值、利润实现程度挂钩, 综上所述,改革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才能促使经营者在不断的激励和约束中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第二个参考资料: 一、激励与约束经营者的必要性 对经营者进行激励与约束之所以必要,其根本原因在于公司制度的实行。在公司制度下,企业的财产关系由“两权合一”转化为“两权分离”,即所有者拥有对企业财产的终极所有权,而经营者拥有对企业财产的经营权。在两权分离条件下,必需对经营者进行激励与约束的原因如下: 1.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目标不一致。 (1)委托人(所有者)的利益目标是资本增值和资本收益最大化,最终表现为对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追求。 (2)代理人(经营者)的利益目标是自身效用最大化。 经营者的自身效用是货币收入和非货币收入的一个函数。由于其货币收入要由董事会根据其经营业绩来决定,以至于经营者为谋取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目标便转向非货币收入,如追求奢侈的办公条件、气派的业务旅行、公款吃喝等。凡此种种通常都必须以牺牲股东利益为代价。 2.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控制不对称。 代理人可以全面掌握企业经营信息,而委托人则不能。 3.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责任和风险不对等。 资产所有者对企业经营承担最终的责任,而代理人承担的责任仅以损失自身的名声和职位为限。 二、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健 (一)对经营者的有效激励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二)对经营者的有效约束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力保证。 第二节 经理人员的激励机制 一、经理人员激励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1.经理人员的收入构成不合理。 经理人员的收入构成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名义收入偏低,而灰色收入很高,如公费吃喝玩乐、公费出国、公费游山玩水、公费购买豪华汽车、公费购买高级住宅等。 2.对经理人员的激励具有短期性。 激励的短期性主有表现为激励局限于在岗期间,以至于经营者在离职前通过各种途径“最后捞一把”以增加自己灰色收入甚至不合法收入。对经营者激励的短期性,是产生“59岁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3.对经理人员的激励手段错位。 激励手段错位一方面表现为由经济手段错位为行政手段(即追求政治升迁,重视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价),另一方面表现为长期手段错位为短期手段。如通常采用的激励手段是年薪制,其标准只与企业短期经营状况有关。因此,作为经济人,企业经营者会在实际上寻求自身年薪收入的最大化。 二、经理人员激励机制的构成 广义的经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包括物质激励机制和精神激励机制两个方面。狭义的经理人员的激励机制仅指经营者的报酬激励机制。将经理人员的报酬与企业收益挂钩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激励机制,其构成应是复合而不是单一的。经理人员的报酬通常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工资:一般是固定的,它提供一种稳定可靠的收入,对经理的工作和生活具有保险作用,但是,它的“旱涝保收”性质不利于激励经理的积极性。 2.津贴或奖金:与当年的企业绩效挂钩,它有较强的刺激作用,但它容易导致经理的短期行为,并且也不能准确反映经理的努力程度和真实贡献。 3.在职消费:与经理的职位直接挂钩,也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但它同样容易导致经理的短期行为。 4.期股期权:能准确地反映真实业绩,它把经理的报酬与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联系在一起,因而最具有刺激作用,但是对经理来说,期股期权有较大的风险。 三、经理人员激励机制的设计原则 1.报酬与绩效挂钩,投资者与经营者二者利益兼顾,以效率优先为主的原则。 2.固定收入与风险收入相结合,以风险收入为主的原则。 把经营者的报酬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固定收入,其数量以能维持其个人与家庭生活为宜;另一部分作为风险收入,则要完全同经营绩效挂钩,使其承担风险,起到激励作用。 3.长期业绩与短期业绩相结合,以激励长期业绩为主的原则。 4.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以物质激励为主的原则。 四、期股期权激励是对经理人员激励的主要内容 (一)期股期权激励的含义 1.期股激励:激励对象以一定的优惠价格获取或免费获取一定数量本企业的股份,并延期兑现的一种激励方式。期股激励适用于未上市的企业。 2.期权激励:公司通过给予激励对象在一定期限内,按照某个固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本公司股票,并在其认为合理的价位上抛出的权力的一种激励方式。期权激励适用于上市公司。 股票期权是一种买入期权,其持有人可在未来某一特定时期内以合同规定的价格(行权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本公司股票的选择权。依期权计划购买股份的过程称为行权。股票期权为获受人所私有,不得转让,除非通过遗嘱转让给继承人,也不得以任何形式出售、交换、记帐、抵押、偿还债务或以利息支付给与期权有关或无关的第三方。 另外,期权股份属于公司股本的组成部分,但与一般普通的期权股份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流通性的限制上,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持有的期权股份具有严格的流通限制,以保证其个人利益与公司的利益结为一体。可见这是一种长期激励机制。 (二)期股期权激励的特点 1.期股期权激励的长期性。 期股期权激励之所以具有长期性,原因在于它首先是一种事后激励制度,一般的期股期权具有3至10年的期限。就期股而言,持股者所持期股收入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到期时企业每股净资产的水平,因为非上市公司股票没有市场价格(参见P181第三行);就期权来说,如果公司未来的股票市价低于期权的“施权价”,则期权毫无价值可言,只有股票市价高于“施权价”期权才能体现其价值,而且股票市价越高,期权持有者的获利也就越多。 2.期股期权激励的有效性。 这种激励机制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它涉及的金额巨大。 3.期股期权激励对象的有限性。 期股期权激励的对象在大多数情况下为企业的中上管理层。把激励的对象集中在企业的中上管理层,不仅有助于“降低道德风险”,而且还由于他们的管理活动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果。 4.期股期权激励奖罚分明,降低了平庸者混水摸鱼的可能性。 (三)实施期股期权激励的模式 1.期股激励模式(参见P180);; 2.期权激励模式 3.期股期权激励模式 (四)实施期股期权激励的主要难点与对策 1.逐步构筑有利于实施期股期权激励的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还没有全国性的关于实施期股期权激励的规定,而现行的法律、法规又与这一制度创新存在冲突之处。 2.加快企业经理队伍的建设,培育和发展经理市场。 3.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的考评体系。 考核经营者业绩的标准主要是两个:一是绝对标准,包括经营者任期内每股净资产的增值额,以及每股盈利的增长额或任期内股东回报的增长额;二是相对标准,即与同行业内规模大体相近的企业相比,企业净资产或股票市值的平均上升水平。 4、不断探索期股期权激励的范围。 第三节 经营者的约束机制 激励机制有助于激发经营者努力工作,取得最大经营绩效的欲望。而约束机制则有助于防止经营者为谋取私利而损害公司和所有者利益的不良行为。二者相辅相承,共同促使经营者尽心尽力地实现委托人的目标,即实现资本增值和资本利益最大化。 一、产品市场的约束 产品市场是个显示屏,能够显示经营者的绩效和经营能力。股东可以通过公司产品的价格、质量、市场占有率和盈利水平等指标去判断经营者履行职责的状况。 二、资本市场的约束 资本市场可以对经营者的绩效和经营能力作出评价。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的方式筹资属于直接融资。因而,资本市场的监督和约束体现在: 1.债券市场的约束。 通过债券筹资,企业经营者必须谨慎经营。因其面临着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甚至企业破产的风险。一旦出现严重后果,将给经营者声誉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2.股票市场的约束。 在健全的股票市场上,股东通过资本市场的间接制约与监督,即通过“用脚投票”,来对经营者进行惩罚和表示不满。如因经营不善而引起股价下跌,必然招致董事会采取更换经营者的措施。如股价下跌招致敌意收购,则董事和总经理通常会被撤换。这不能不对经营者起到鞭策和约束作用。 3.主银行制度的约束。 主银行制度是日本采用的一种约束机制,其价值在于:①不通过股票市场,而是通过主银行的金融控制机制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监督;②主银行通过对借款企业进行审查和监督,实现企业情报的生产;③主银行根据生产的企业情报,对借款企业提供经营指导;④主银行在借款企业陷入财务困难时,及时提供救济融资,维持企业和社会的稳定。 三、经理市场的约束 经理市场最终决定企业经营者的进入或退出。 (一)经理市场的约束 经理市场是一种变所有者外在监督为经营者自我约束,把所有者的意志内化为经营者意志的制度。来自经理市场的约束是现代企业制度下对经理人员的最强的行为约束,因为每位经理人员面对社会评价和市场选择,不可能不形成对自身行为的自我约束。经理市场之所以能够约束经理人员的行为,主要在于: 1.经理市场的选择机制构成了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无形监督。 2.经理市场合约的长期性使经营者把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结合起来。 在破产的情况下,经理市场的约束表现最为明显。虽然企业破产的财产损失最终由股东承担,但破产公司原有的经理班子的职业声誉会因此而一落千丈,他们的职业生涯可能由此而断送。 (二)培育和规范经理市场 1.建立有关经理市场法规条例,确定经理人才公平竞争的规则和程序。 2.人力资源评估、咨询等中介机构要对进入经理市场的每一位经理人员建立全面的、真实的、连续的和公开的业绩档案记录。 3.推进国有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四、实行稽查特派员制度 对于大型国有企业,可以通过派遣稽查员来对经营者进行约束。稽查员的主要职责是以财务监督为核心,通过查帐对企业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的情况,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主要领导的经营业绩等进行监督,对侵犯国有资产的行为进行监督。 五、监事会——公司内部的监督 在我国,监事会的监督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独立行使监督权。 2.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为监事会实施监控提供保障,从而为监事会的监控行为提供法定有效的标准和依据。 3.监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股东代表与职工代表大会选举的职工代表构成。
Ⅶ 上市对企业有什么好处又有什么约束和管制分别结合案例分析
有的。呵呵----第一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 9
人们如何作出决策 10
原理一: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10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11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11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12
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12
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12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13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13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14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14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5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15
结论 15
内容提要 16
第二章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17
作为科学家的经济学家 17
科学方法:观察、理论和进一步观察 18
假设的作用 18
经济模型 19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21
作为决策者的经济学家 22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22
华盛顿的经济学家 23
为什么经济学家意见分歧 23
科学判断的不同 23
价值观的不同 24
不懂装懂的人和古怪的人 24
感觉与现实 25
出发吧! 25
内容提要 26
第三章 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26
一个现代经济寓言 27
生产可能性 27
专业化与贸易 28
比较优势原理 30
绝对优势 30
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 30
比较优势与贸易 31
比较优势的应用 31
迈克尔•乔丹应该自己修剪草坪吗? 31
美国应该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吗? 31
参考资料 32
结论 32
内容提要 33
第四章 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33
市场与竞争 34
竞争市场 34
竞争:完全及其他 34
需求 35
个人需求的决定因素 35
需求表与需求曲线 35
其他条件相同 36
市场需求与个人需求 36
需求曲线的移动 37
案例研究 减少香烟需求量的两种方法 38
供 给 38
个人供给的决定因素 38
供给表与供给曲线 39
市场供给与个人供给 39
供给曲线的移动 39
供给与需求的结合 40
均 衡 40
分析均衡变动的三个步骤 40
结论 42
内容提要 42
第五章 弹性及其应用 43
需求弹性 44
需求价格弹性及其决定因素 44
计算需求价格弹性 45
参考资料:用中点法计算弹性 45
需求曲线的变化 46
总收益与价格的需求弹性 47
案例研究 博物馆门票的定价 47
需求收入弹性 47
参考资料:需求曲线的弹性和总收益 47
新闻摘录 收费道路的弹性 48
供给弹性 49
供给价格弹性及其决定因素 49
计算供给价格弹性 49
供给曲线的变化 50
供给、需求和弹性的三种应用 50
农业的好消息能是农民的坏消息吗? 51
为什么石油输出国组织不能保持石油的高价格? 52
禁毒增加还是减少了与毒品相关的犯罪? 53
第六章 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55
价格控制 55
价格上限如何影响市场结果 56
案例研究 加油站前的长队 57
案例研究 短期与长期租金控制 58
新闻摘录 纽约市的租金控制 59
价格下限如何影响市场结果 59
案例研究 最低工资 60
对价格控制的评价 61
税 收 61
向买者征税如何影响市场结果 62
向卖者征税如何影响市场结果 63
案例研究 国会能分配工资税的负担吗? 64
弹性与税收归宿 64
案例研究 谁支付奢侈品税? 65
结论 65
内容提要 66
第七章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66
消费者剩余 67
支付意愿 67
用需求曲线衡量消费者剩余 67
低价格如何增加消费者剩余 69
生产者剩余 71
成本与卖者的意愿 71
用供给曲线衡量生产者剩余 71
高价格如何增加生产者剩余 73
市场效率 74
仁慈的社会计划者 74
参考资料:市场中看不见的手 74
市场均衡的评价 75
新闻摘录 倒卖门票 76
结论:市场效率与市场失灵 77
内容提要 78
第八章 应用:税收的代价 78
税收的无谓损失 79
税收如何影响市场参与者 79
无谓损失与贸易的好处 81
无谓损失的决定因素 82
案例研究 对劳动征税的无谓损失 83
案例研究 亨利•乔治和土地税 84
无谓损失和税收收入随税收变动而变动 84
案例研究 拉伐曲线和供给学派经济学 85
新闻摘录 乌克兰应该降低税率来增加税收收入吗? 87
结论 88
内容提要 88
第九章 应用:国际贸易 89
贸易的决定因素 89
没有贸易时的均衡 89
参考资料:比较价格和比较优势 90
世界价格和比较忧势 91
贸易的赢家和输家 91
出口国的得失 91
进口国的得失 93
关税的影响 95
进口限额的影响 96
贸易政策的结论 98
各种限制贸易的观点 98
工作岗位论 98
国家安全论 99
幼稚产业论 99
新闻摘录,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墨西哥的西红柿 99
不公平竞争论 100
作为讨价还价筹码的保护论 100
新闻摘录 鸡肉人侵 100
案例研究 关贸总协定和实现自由贸易的多边方法 101
结论 101
内容提要 102
第十章 外部性 103
外部性和市场无效率 104
福利经济学:概述 104
生产中的负外部性 104
生产中的正外部性 105
案例研究 关于技术政策的争论 106
消费的外部性 106
外部性的私人解决方法 107
私人解决方法的类型 107
新闻摘录 一位愤怒的公民在呼吁 108
科斯定理 108
为什么私人解决方法并不是总有效 109
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 109
管制 109
庇古税和补贴 110
新闻摘录 实施中的污染许可证 112
对污染经济分析的批评 112
结论 113
内容提要 113
第十一章 公共物品和共有资源 114
不同类型的物品 114
公共物品 115
搭便车问题 115
一些重要的公共物品 116
案例研究 灯塔是公共物品吗? 116
成本-收益分析是一个难题 117
案例研究 一条生命值多少钱? 117
共有资源 118
共有地的悲剧 118
案例研究 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以及集体资源 118
一些重要的共有资源存 119
新闻摘录 新加坡解决道路拥挤的方法 120
新闻摘录 黄石公园应该像迪斯尼乐园一样收费吗? 120
案例研究 为什么黄牛没有绝种 121
结论 121
内容提要 122
第十二章 税制的设计 123
美国政府的财政概况 123
联邦政府 124
州与地方政府 126
税收和效率 127
无谓损失 127
案例研究 应该对收入征税,还是应该对消费征税? 127
管理负担 128
新闻摘录 小企业和税法 128
边际税率与平均税率 129
定额税 129
税收与平等 129
受益原则 130
能力纳税原则 130
案例研究 如何分配税收负担 130
案例研究 横向平等与结婚税 131
税收归宿与税收平等 132
案例研究 谁支付公司所得税 132
案例研究 单一税率税 132
结论:平等与效率之间的交替 133
内容提要 134
第十三章 生产成本 134
什么是成本 135
总收益、总成本和利润 135
作为机会成木的成本 135
作为一种机会成本的资本成本 136
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 136
生产与成本 137
生产函数 137
从生产函数到总成本曲线 138
成本的各种衡量 139
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 139
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 140
成本曲线及其形状 140
典型的成木曲线 142
短期与长期成本 144
结论 144
内容提要 144
第十四章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 145
什么是竞争市场? 146
竞争的含义 146
竞争企业的收益 146
利润最大化与竞争企业的供给曲线 147
一个简单的利润最大化例子 147
边际成本曲线和企业的供给曲线 148
企业的短期停止营业决策 149
案例研究 生意冷清的餐馆和淡季的小型高尔夫球场 150
参考资料 覆水难收与沉没成本 150
企业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长期决策 151
用我们的竞争企业图形来衡量利润 152
竞争市场的供给曲线 153
有固定数量企业的市场 153
有进入与退出的市场供给 153
参考资料 如果竞争企业获得零利润,为什么它们还在经营? 154
短期与长期需求移动 154
为什么长期供给曲线会向右上方倾斜 155
结论 156
内容提要 156
第十五章 垄断 156
为什么会产生垄断 156
垄断资源 156
案例研究 德比尔的钻石垄断 156
政府创造的垄断 156
自然垄断 156
垄断者如何作出生产与定价决策 156
垄断与竞争 156
垄断者的收益 156
利润最大化 156
参考资料 为什么垄断者没有供给曲线 156
垄断的利润 156
案例研究 垄断药品与无品牌药品 156
垄断的福利代价 156
无谓损失 156
垄断的利润:一种社会代价吗? 156
对垄断的公共政策 156
用反托拉斯法增强竞争 156
管制 156
新闻摘录 波音的市场势力 156
公有制 156
无所作为 156
价格歧视 156
关于定价的一个寓言 156
这个故事的寓意 156
价格歧视分析 156
价格歧视的例子 156
新闻摘录 选拔最优垄断者 156
结论:垄断的普遍性 156
内容提要 156
第十六章 寡头 156
在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 156
只有少数几个卖者的市场 156
双头的例子 156
竞争、垄断和卡特尔 156
寡头的均衡 156
寡头数量如何影响市场结果 156
案例研究 欧佩克和世界石油市场 156
新闻摘录 欧佩克中的争执 156
博弈论与合作经济学 156
囚犯的两难处境 156
作为囚犯两难处境的寡头 156
新闻摘录 现代海盗 156
囚犯两难处境的其他例子 156
囚犯的两难处境与社会福利 156
为什么人们有时能合作 156
案例研究 囚犯两难处境的比赛 156
针对寡头的公共政策 156
贸易限制与反托拉斯法 156
案例研究 一次违法的通话 156
关于反托拉斯政策的争论 156
新闻摘录 玩具反斗城是反竞争的吗? 156
结论 156
内容提要 156
第十七章 垄断竞争 156
有差别产品的竞争 156
短期中的垄断竞争企业 156
长期均衡 156
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 156
垄断竞争与社会福利 156
参考资料:过剩生产能力是个社会问题吗? 156
广告 156
关于广告的争论 156
案例研究 广告与眼镜的价格 156
作为质量信号的广告 156
品牌 156
案例研究 共产主义下的品牌 156
新闻摘录 电视网也有品牌 156
结论 156
内容提要 156
第十八章 生产要素市场 156
企业的劳动需求 156
竞争的、利润最大化的企业 156
生产函数与劳动的边际产量 156
边际产量值和劳动需求 156
参考资料 投入需求与产量供给: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156
劳动市场的均衡 156
均衡的边际生产率 156
劳动供给的移动 156
劳动需求的移动 156
案例研究 生产率与工资 156
其他生产要素:土地和资本 156
土地和资本市场的均衡 156
参考资料 资本收入的各种形式 156
生产要素之间的联系 156
案例研究 黑死病的经济学 156
结论 156
内容提要 156
第十九章 收入与歧视 156
决定均衡工资的若干因素 156
补偿性工资差别 156
人力资本 156
案例研究 日益增加的技能价值 156
能力、努力和机遇 156
案例研究 漂亮的收益 156
教育的另一种观点:信号 156
案例研究人力资本、天赋能力及义务教育 156
超级明星现象 156
歧视经济学 156
劳动市场歧视的衡量 156
雇主的歧视行为 156
案例研究 电车上的种族隔离与利润动机 156
顾客与政府的歧视行为 156
案例研究 体育运动中的歧视行为 156
新闻摘录男人、女人与工资 156
缩小中的工资差距 156
关于同工同酬的争论 156
结论 156
内容提要 156
第二十章 收入分配 156
不平等的衡量 156
美国的收入不平等 156
案例研究 妇女运动与收入分配 156
案例研究 世界各国的收入不平等 156
贫困率 156
衡量不平等中的问题 156
新闻摘录 正确衡量了贫困率吗? 156
经济流动性 156
收入再分配的政治哲学 156
功利主义 156
自由主义 156
自由意志主义 156
减少贫困的政策 156
最低工资法 156
福利 156
负所得税 156
新闻摘录 1996年的福利改革 156
实物转移支付 156
反贫穷计划和工作激励 156
新闻摘录 储蓄与福利 156
结论 156
内容提要 156
第二十一章 消费者选择理论 156
预算约束:消费者买得起什么 156
偏好:消费者想要什么 156
用无差异曲线代表偏好 156
无差异曲线的四个特征 156
两种极端的无差异曲线例子 156
参考资料 156
效用:表示消费者偏好的另一种方法 156
最优化:消费者选择什么 156
消费者的最优选择 156
收入变动如何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156
价格变动如何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156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156
需求曲线的推导 156
四种应用 156
所有的需求曲线都向右下方倾斜吗? 156
工资如何影响劳动供给? 156
案例研究 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 156
历史趋势、彩票赢家及卡内基的猜测 156
利率如何影响家庭储蓄? 156
穷人喜欢接受现金转移支付还是实物转移支付? 156
结论:人们真的这样想吗? 156
想要的话直接在网络文库里找。只在不行你吧邮箱给我。我给你。呵呵---
来自动感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