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包括哪些
扩展阅读
为什么石油燃烧会爆炸 2025-05-16 09:25:35

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包括哪些

发布时间: 2022-06-01 16:06:01

❶ 环境监测包括哪些

环境检测的介质对象大致可分为水质检测、空气检测、土壤检测、固体废物检测、生物检测、噪声和振动检测、电磁辐射检测、放射性检测、热检测、光检测、卫生检测等。环境检测项目包括哪些?环境检测做什么项目?环境检测对象包括哪些?环境检测项目内容包括哪些?下面就环境检测项目汇总如下:

1,水检测:污水检测、废水检测、生活饮用水检测、直饮水、自来水检测、净水检测、井水检测、回用水检测、工业用水检测、山泉水检测、江海湖泊水检测、水源水检测、海水检测、游泳池水检测、地表水检测、地下水检测等。

2,气检测:室内空气检测、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废气检测、工业废气检测、锅炉窑炉废气检测、发电机废气检测、食堂废气检测、食堂火烟检测、食堂油烟废气检测、车间废气检测、环境空气检测、工作场所空气检测、空气质量检测等。

3,声检测:厂界噪声检测、工作岗位噪声检测、生活噪声检测、交通噪声检测、工业噪声检测、机械噪声检测、车间噪声检测、区域噪声检测等

4,污泥土壤检测:江海湖泊底泥检测、污泥检测、土壤检测、土壤重金属检测、土壤氡浓度检测等。

5,环境影响评价监测: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等。

❷ 药学技术服务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中国药师的药学服务主要包括门诊调剂服务、住院药学服务、专科药师药学服务、治疗药物监测服务、静脉用药配置服务、药学基因组学服务、药师咨询服务、药店药学服务、药学情报服务、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管理服务。

❸ 国森林资源与环境监测评价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是一个量测、记载和评价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森林资源动态的技术系统。在监测体系中,监测的主体是人,监测的对象是森林资源。人的主要任务是量测、记载和评价森林资源动态,而空间和时间则界定监测活动的范围及模式。森林资源监测系统对林地的经营和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监测体系的构建能够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和管理。
全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由国家森林资源监测、地方森林资源监测和资源信息通讯与管理系统组成。

你可以打开这个链接,详细的看一下。http://wenku..com/link?url=-VEdOcY7sQ40GtTIDLyUb8Cto1-Uez-1Jtzj53WYY8BKlatJx2Y4CRrG

❹ 动态监测分析

动态监测模块基于栅格数据对土地利用专题信息进行叠加分析,获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包括图像对图像动态监测和分类图对分类图动态监测两个模块。

图像对图像动态监测模块利用前后两期遥感影像数据作叠加分析,提取土地利用变换信息。首先要对前后两期数据作等比拉伸,使其具有可比性,而后通过分别计算出的NDVI植被指数作为特征变量来进行差值运算获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选择两个时相图像,进行几何配准并对对应像元的像元值进行相减处理,得出每个像元的土地覆盖类型是否发生变化。在图像上选择一些类型没有变化的高反射和低反射像元,对对应的像元值进行比较,确定两个图像的平均像元值差异,并以一个时相的图像为基准,对另一时相图像上的每一像元值减去(或加上)平均像元值差值。对地类本身特性的变化所引起的光谱变化,如含水量的变化,植被生长状况的变化,可以结合其他的一些数据来区分,如两个时相的植被指数差值。该方法能比较有效地确定像元的土地覆盖类型是否变化,但也会发生一些类型没有变化的像元被错分成类型发生变化。

分类图对分类图动态监测模块的输入数据与前一模块不同,是两期数据经过信息自动提取的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图。两期数据要确保完全配准和具有相同的分类体系。该模块可以提取特定地物类型的增加和减少情况,以及是由什么地物转变而来的,并且可以进行简单的统计,另外也可以生成所有地物类型的转换矩阵。

❺ 2012年我国开展第几次中药资源普查

第四次。
为组织开展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9年开始筹备,并于2011年通过中医药公共卫生专项和行业科研专项,在我国中西部22个省(区、市)的655个县组织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探索建立了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服务体系、若干种子种苗繁育示范基地和2个种质资源库,调查了9000种中药资源,对药典收载的400多种中药材进行了重点调查。
我国分别于1960年至1962年、1969年至1973年、1983年至1987年组织开展了三次中药资源普查。历次中药资源普查获得的数据资料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和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❻ 目前我国的监测体系主要由哪些系统组成

我国现行教育的体系构成 学校教育体系的构成可从纵、横两个维度去认识,即横向的层次结构和纵向的类别结构,二者合一称为学校教育结构。 学校教育结构是指学校教育的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任何学校教育系统都包含一定的组成部分,而它们的层次和类别以某种方式组合起来,并形成一定的关系,就是学校教育结构。 1 我国现行教育的类别体系 (1)基础教育体系。 基础教育是我国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是我国教育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在教育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性,不仅指其学历层次上的塔基地位,还包括基础教育是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学会做人的基础,学会生存的基础等等。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 (2)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曾被称为德国战后迅速崛起的“秘密武器”。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急需大量中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必须根据各地实际,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并切实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制度。职业技术教育包括技工学校、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专业技术学院。 (3)高等教育体系。 包括综合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等,也包括与成人继续教育相重合的职工大学、农民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刊授学院等各种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它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 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由重视扩张数量转为重视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等教育形成了专科和研究生教育薄弱、本科所占比重过大的“纺锤形”结构。今后要加强和发展地区性的专科教育,特别注重发展面向广大农村、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的专科教育,努力扩大研究生的培养数量,并基本稳定基础学科的规模,适当发展新兴和边缘学科,重点发展应用学科。 (4)成人继续教育体系。 包括独立设置的职工大学、农民大学、干部管理学院、行政干部学院,也包括普通高校中设立的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这是专门为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成人设置的教育机构,为成人再次接受学校教育提供机会,职工与干部素质不断提高,以适应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要求。 成人教育是适应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育制度,面向社会在业人员,对于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需要积极发展。要把开展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作为重点,重视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在农村,要积极办好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抓紧扫除青壮年文盲。对于成人学历教育,要努力提高函授、刊授等成人院校的教育质量,完善自学考试制度和其他国家组织的文凭考试,大力发展广播电视教育。 (5)师范教育体系。 指幼儿师范、中等师范、师范专科学校、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以及综合大学里专门培养师资的系与专业。 (6)党政干部教育体系。 包括各级学校、干部学校和管理学院等。 长期以来,在类别结构上,我国过多重视了高等教育,忽视了其他方面。为此,十五大报告指出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稳定发展高等教育” 。现阶段要坚持教育的低重心发展战略,确立“两基”为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认真研究当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形势,以及在岗、转岗、下岗人员技术培训的要求,积极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基层,培养和培训大批适应生产第一线需要、具有较高素质的中高级实用性人才。高等教育要稳定发展,适应现代化建设规模和速度的要求,处理好发展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相互关系。 2.我国现行教育的学历体系 我国学校教育系统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级层次。 幼儿教育是根据一定培养目标和幼儿的身心特点,对学前幼儿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它主要由幼儿园、托儿所、学前班等机构实施,招收三至六岁幼儿。 初等教育,即小学教育,是使儿童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和做好初步生活准备的教育,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小学教育的对象一般为六至十二岁儿童,任务是给儿童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到1997年底,我国共有小学62.88万所,在校生13996.37万人,儿童人学率达98.92%,其中女童人学率为98.81%,男童为99.02%,五年巩固率达85.39%。 中等教育,是在初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分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中等教育包括:①全日制普通中学,修业年限5-6年,有三三分段、四二分段,三二分段、二三分段几种,担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培养劳动后备力量的任务。②中等专业学校,包括中等技术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含师范学校),招收初中或高中毕业生,修业3-4年,主要是培养中级专门技术人才。③职业中学、农业中学或半工半读中学,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3年,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为城市、农村培养各种急需人才。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中等教育发展很快,尤其是扭转了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的局面。 高等教育,是正规学校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各种高等专业教育,以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为任务。高等教育内部又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三层。专科教育一般为2-3年,本科教育除医学院和少数理工科院校为6-9年外,一般为4年,研究生教育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层,各为2-3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已具相当规模。

❼ 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文件有哪些

中国中医药行业主要政策及发展规划盘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
2003年4月7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指出国家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鼓励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要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2)《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印发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提出了2009-2011年间重点推进的五项改革内容,经过3年的改革,五大医改配套方案实施顺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❽ 我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已覆盖多少地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办公室近日发布《2017中药资源普查年度报告》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自2011年启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截至2017年12月已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1332个县,占全国县级行政区划的近二分之一。

在普查的同时,我国积极开展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报告说,2012年至2015年,我国已在20个省区建设了28个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主基地和近180个子基地,目前已繁育中药材新品种逾20个。

中药原料价格波动直接影响临床所用中药饮片、中成药的价格,中药原料资源不足或被禁用可能导致部分药品被迫停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开发了中药资源动态监测系统,为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❾ 监测体系构建

塔里木河流域地域辽阔,整个流域面积达102×104km2,“四源一干”面积23.63×104km2,干流中下游又是目前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的重点地区。因此要实现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准确、动态监测需要建立多层次科学、合理的监测体系,才能满足水量调度、生态治理和规划的需要。

信息源是生态环境研究工作的基础,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塔里木河流域生态遥感信息源选取遵循以下原则:①要通过多信息源的合理组合,实现从宏观、中观到微观的流域生态环境监测;②所选取的信息源的空间分辨率必须满足不同层次监测比例尺的精度要求,同时要具有较高的光谱分辨率,能充分反映丰富的生态环境信息;③尽量选择长期稳定运行的信息源,便于进行长期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④选择性价比较高的信息源类型。

由于本地区处于暖温带和高寒地带,总体上冬长、春夏秋短,生长季节短而非生长期长。在生长期植被生长繁茂,而在非生长期,到处是一片枯黄,寸草不生或大雪封冻。植被是生态环境的一面重要镜子,具有显着的标志性特征。因此,遥感信息源的季相确定为植被生长旺盛期的7~9月,以满足大面积遥感调查成果的一致性和动态分析的可行性。另外,考虑到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具体特点,每年非生长季节期间的2月下旬至3月初为返盐期,没有植被覆盖影响。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反映出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丰富信息,选用2月下旬至3月初图像进行土壤盐渍化监测。

根据上述原则和要求,系统从宏观到精细、从全区到局部构建了3个层次的监测体系,见图版5-1、表5-1。采用低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的MODIS卫星数据进行全流域(图版5-1中整体轮廓范围)1∶50万比例尺宏观监测;采用中空间分辨率的Landsat-7的TM/ETM(ASTER)数据和CBERS数据进行“四源一干”(图版5-1中棕色边界范围内)1∶10万比例尺监测;采用高空间分辨率的SPOT-5数据和QUICKBIRD数据对干流中下游重点地区(图版5-1中蓝色方框范围内)进行1∶1万比例尺详细监测,从中游往下游依次为乌斯满、喀尔达依和台特玛湖3个重点监测区,其中乌斯满和喀尔达依采用SPOT-5数据进行监测,台特玛湖采用QUICKBIRD数据进行监测。从而既可以对流域进行宏观控制,又可以准确掌握重点区域的生态变化。

表5-1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体系指标表

( 一) 全流域高时间分辨率、低空间分辨率监测

充分利用 MODIS 卫星数据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以及景幅宽广的特点,构建覆盖全流域第一层次宏观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全流域植被长势、地表温度、洪水淹没及干旱等生态环境宏观信息 ( X. Zhan et al. ,2000) 。

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 MODIS ( 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是安装在美国地球观测系统 ( EOS) 第一颗卫星 TERRA 和第二颗卫星 AQUA 上的最重要的传感器,分别从 1999 年 12 月和 2000 年 12 月向地面发送数据。EOS 地球观测系统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NASA) 针对全球变化研究建立的长期数据采集系统,计划在今后的 10 年内陆续发射 10 颗卫星,构成连续 15 年的数据采集系统,其规模在地球观测卫星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 李登科、张树誉,2003) 。与以往的遥感数据相比,MODIS 是当前世界上新一代 “图谱合一”的光学传感器,其图像数据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 刘闯、葛成辉,2000) :

( 1) 光谱分辨率高,多通道同时观测: MODIS 传感器在 0. 4 ~ 14. 4μm 具有 36 个离散光谱波段,光谱范围宽,比 SPOT、TM 和 AVHRR 具有更高的光谱分辨率;

( 2) 大范围、多频次观测: 扫描观测宽度达 2330km,两颗卫星每天可以对塔里木盆地进行白天 2 次夜间 2 次的观测;

( 3) 适宜的空间分辨率观测: MODIS 有两个通道空间分辨率达 250m,5 个通道为500m,29 个通道为 1000m;

( 4) 高精度观测: MODIS 传感器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精度的辐射观测仪器。各通道输出的量化等级为 12 比特,温度分辨率可达 0. 03℃; 其次,MODIS 首次使用了复杂的可见光通道星上校准技术,使仪器的长期观测稳定度得到了保障;

( 5) NASA 对 MODIS 数据实行的全球免费接收政策,使用户能够获得廉价、实用的数据资源。

因此,MODIS 遥感数据对塔里木河流域大范围植被、干旱及水体宏观动态监测有重要作用,是理想的遥感信息源。

( 二) “四源一干”中等空间分辨率监测

利用 TM/ETM 数据 ( ASTER 数据) 和 CBERS 数据对塔里木河 “四源一干”地区进行 1∶ 10 万土地利用、植被类型和盖度、沙质荒漠化及土壤盐渍化四个专题的遥感监测。

1. TM / ETM 和 ASTER 数据

美国 Landsat 从 1972 年发射第一颗卫星到目前已积累了丰富的图像数据,具有较长期稳定运行的历史。Landsat -5 的 TM 从可见光到热红外具有 7 个波段,Landsat -7 的 ETM具有 8 个波段,波段设置利于生态信息获取; 图像空间分辨率较高,TM、ETM 地面分辨率分别达 30m 和 15m,满足 1∶ 10 万及以下比例尺制图要求; 传感器扫描宽度大,图像单景覆盖面积达 185km ×185km,具有 16 天的重复覆盖周期,是目前国内遥感界应用最为广泛的遥感数据。但 Landsat -7 卫星已于 2005 年失效,Landsat -5 传感器也已严重老化,可以采用 ASTER 数据接替。ASTER 是 TERRA 卫星上的传感器,于 1999 年 12 月 18 日发射上天,具有 3 个 15m 分辨率的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6 个 30m 分辨率的短波红外波段,5 个 90m 分辨率的热红外波段,扫描宽度 60km,重复观测周期 16 天。随着 EOS 系列卫星的运行,ASTER 数据会成为稳定的遥感信息源。

2. CBERS 数据

中巴地球资源一号卫星 ( CBERS - 1) 于 1999 年发射成功,结束了我国长期依赖国外卫星遥感数据的历史。其谱段选择与 Landsat -7 相近,空间分辨率达 19. 5m,经处理的图像信息可满足 1∶ 10 万比例尺的制图要求。CBERS 数据目前已实行免费发送,所以本次主要利用其进行试验研究,探索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卫星遥感数据作为 Landsat 数据的替代数据源的可行性。

根据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监测的实际需要,确定各个专题的遥感监测范围。

1. 土地利用监测

从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随着人口增加,社会经济发展,在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的大强度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作用下,流域生态环境发生了显着变化。塔里木河流域在新生绿洲代替原始绿洲、人工植被代替自然植被、人工土壤代替自然土壤、人工生态代替自然生态、人工渠道代替自然河流、人工水库代替天然湖泊,土地的生产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绿洲小气候得以改善、资源环境的人口容量得到增加的同时,流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塔里木河流域下游断流、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源流及上游地区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和无序引水造成的。因此,对 “四源一干”地区进行土地利用监测,抑制大面积的垦荒和无节制用水,根据土地利用面积和种植结构合理分配水资源定额,实现水量科学调度,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塔里木河流域范围源流区土地开发利用自然条件好,是乱开滥垦的重点区,近年来,受种植棉花经济利益的驱动,干流区开垦土地现象也日益严重,所以土地利用监测覆盖范围为 “四源一干”地区,覆盖面积约为1∶10 万标准图幅257 幅。

2. 植被覆盖度及植被类型监测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塔里木河下游近 400km 河道断流萎缩,中下游地区植被衰败,大片胡杨林死亡,沙漠化扩大,是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最为恶化的区域,也是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已经从博斯腾湖通过大西海子水库向干流实施了 7 次应急调水,为了科学监测评价综合治理措施实施后流域植被覆盖度和植被类型的恢复情况,选择干流中下游地区作为植被因子遥感监测的范围,覆盖1∶10万图幅20幅。

3.土地沙质荒漠化监测

土地沙质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多风的沙质地表环境中,由于过度人为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景观,造成了土地生产力下降的环境退化过程。

从空间分布看,土地沙质荒漠化和植被覆盖度是一种相互消减的关系,在植被衰败最严重的地区,也是土地沙质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所以土地沙质荒漠化监测范围与植被监测范围一致,选在干流中下游区域。

4.土壤盐渍化监测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封闭的内陆盆地,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塔里木河流域沿岸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排灌不配套等原因,土壤普遍积盐,形成大面积的盐渍土。尤其是位于三源流汇合的干流上游阿拉尔-沙雅一带,地下水位高,沿塔里木河又修建了大量平原水库,大面积开荒,采用大水漫灌,水资源利用率低下,土壤次生盐渍化也十分严重。因此选择塔里木河干流上游作为土壤盐渍化遥感调查监测工作区。覆盖范围为1∶10万图幅13幅。

(三)干流重点区高空间分辨率监测体系

SPOT-5卫星是法国SPOT公司于2002年5月4日成功发射的用于对地遥感的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搭载的遥感器有:高分辨率几何成像仪(HRG)、高分辨率立体成像仪(HRS)及植被探测器(VEGETATION)。全色影像基本分辨率5.0m,摄影时由两个不同的传感器通道同时获取同一区域的两景5m分辨率影像,两景影像在同一焦平面上,且互相错开1/2个像元,法国国家空间技术研究中心(CNEG)通过其专利技术Supermode编码技术,对两景影像进行叠加运算,处理成一景2.5m分辨率影像;多光谱影像绿(B1)、红(B2)、近红外(B3)均为10m,短波红外(SWIR)20m。立体影像的像元大小为5m×10m。全色及多光谱影像像幅60km×60km,立体影像像幅120km×600km,覆盖周期26天。由于SPOT-5数据信息的光谱分辨率、空间分辨率较高,针对性较强,因而可以根据不同应用目的,进行多种组合处理和专题提取,大大扩大了它在环境、地质等方面的应用范围。综合经济技术两方面因素,选取SPOT-5全色波段(2.5m、5m)和多光谱数据(10m)作为干流重点区遥感监测信息源。

干流中下游是生态环境监测和治理恢复的重点,在中等分辨率干流中下游植被覆盖度与植被类型监测的基础上,从中游到河流尾闾针对性选择了三个重点监测区(图5-1):干流中游乌斯满重点监测区,监测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以来修建的堤防工程对两岸生态的影响程度;干流下游喀尔达依重点监测区,监测评价多次应急输水以来干流下游植被的恢复情况;塔里木河尾闾台特玛湖监测区,监测评价水资源综合管理措施实施后台特玛湖水域面积与植被变化情况。

❿ 中药资源保护法规有哪些

药资源保护管理措施
1)更新观念,加强保护中药资源的宣传
目前,“药用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念仍然困扰着许多人,极大地影响着药材生产和中药资源的保护管理工作。因此,要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宣传保护中药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积极作用,以及破坏资源的严重后果,强调保护野 生药用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加强中药资源保护管理的法制建设
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中药资源保护管理法规,健全执行中药资源保护任务的组织机构,培养一支较高水平的中药资源保护和研究的科技队伍,是搞好中药资源保护管理工 作的可靠保证,目前,中国中药资源的第一部法规《条例》已经颁布,中药资源保护与管理有了法律依据。各地应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和领导,逐步完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地方法规和实施细则,并付诸实施,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保障中药资源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建立健全执行中药资源保护法规的组织机构,承担协调、监督、管理职责,并在中药经营系统中设立相应的执行监督机构,与其它部门的资源保护机构相互配合,共同做好资源保护工作。
充实中药资源保护机构的工作人员和研究人员,加强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技术水平,在保护、管理以及科研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国家要有专项资金,保障中药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正常进行。
3)建立中药资源保护、试验研究基地
应在中国有代表性地区建立国家级大型药用植物(动物)种质基因库和野转家种、引种栽培研究试验基地,以及相应的中药资源综合保护区。收集、保存并运用现代技术研究药用种质基因,同国内外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和多学科交流,促进中药资源保护工作的发展。例如,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资源种类丰富,高原特有种和民族药种类较多,应开展种类收集和研究;新疆等荒漠区以收集保存沙生药用动、植物种为主,并开展沙生动、植物的药用研究,推广沙生药用植物的栽培技术,逐步绿化荒漠,扩大药源;东北地区以收集中国寒冷动、植物种质为主,并加以引种驯化。低山、丘陵、盆地和平原区为中国药材集中产区和人工栽培适宜的地区,在广泛收集野生药材种质的同时,应特别注重收集人工栽培变异种和人工栽培品系的种质基因。野转家种家养试验,应注重研究合理的采猎手段和优质、高产技术,并及时推广。
4)中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协调发展
中药资源保护的目的在于合理开发利用,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把中药资源保护与中药材生产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目的。目前,各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园、树木园等与资源利用部门的协作关系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尽管国家一再强调合理利用资源,但是,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仍然长期脱节,使得保护与利用的矛盾不断加剧,受破坏的资源种类仍在不断增多,影响了资源的合理利用,所以,各类型保护区、种质基因库、引种驯化基地和中药材生产收购部门应进一步配套协作,加强资源的补给,平衡资源的产出与投入;要研究野转家种的技术和恢复资源的方法;收集野生种质和人工培育的优质品种,并妥善保存,为科研提供材料,为生产提供优质种源。
5)确定中药资源物种濒危程度的标准
目前,对于药用植(动)物的濒危程度的标准还处在定性评价阶段。1992年第17卷第2期。(中国中药杂志)刊登了“药用植物稀有濒危程度评价标准的讨论”一文,从药用价值、分类学意义、分布及生态环境要求、野生资源量、野生资源减少速率、栽培状况、保护现状、综合性开发现状等8个方面对药用植物进行了较全面详细地评价,评出药用植物的濒危种,渐危种、受威胁渐稀种类。在此基础上根据中药资源的状况和人为的影响,对中国珍稀濒危药用植(动)物加以调查和评价,编制《中国珍稀濒危药用植(动)物名录》,作为保护药用物种的依据。
6)监测中药资源的动态变化
中药资源的动态变化监测就是对中药资源的种类、数量(产量、蕴藏量)、生态环境的变化和群落的演替规律,以及其它影响中药资源变化的诸多因子(如市场需求、价格因素)情况等作定期或长期观察和切合实际的综合统计与分析。及时预报中药资源的消长变化与市场、价格等因子的关系,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中药资源动态变化监测是中药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得以长期正常维持和正确发挥作用的重要一环。监测的主要任务包括:监测的物种、区域情况报告。监测的物种主要是市场需求大、资源相对不足的药用物种;资源稀少且易受威胁的药用物种和国家保护的野生药材物种;监测的重点区域为中药资源开发破坏区和保护区,其它区域为一般观测区;监测情况报告,主要包括药用动、植物、分布范围、生境、繁殖方式、种群结构、资源消长、市场需求、价格变化和保护状况等,监测的主要方法,可根据监测品种的不同情况研究确定,实行定点监测和全面了解相结合,对于重点品种每年至少有1一2次野外实地考察,并做出详细记录,逐级整理报告。
中药资源监测可以由中药资源保护管理机构具体承担。各地中药资源保护(监测)分支机构和监测网点,除完成每年监测任务外,还要承担国家统一组织的保护物种定期调查,组织专门调查队伍,深入实地详细摸清濒危保护物种的资源情况,为调整和编制中 药资源保护名录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