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泉州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呢
泉州有大量的旅游资源,其中开元寺,崇武古城,洛阳桥,永春牛姆林等都是比较好玩的地方。
接下来为您具体介绍:开元寺,开元寺是闽南地区最为特色的寺庙,这里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寺庙的建筑也是非常精致的,据说这里也是香火最为旺盛的地方。
‘贰’ 泉州位于福建的什么地方
福建。 福建。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与台湾隔海相望,现辖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4个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3个县级市和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金门县(待统一)5个县,以及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诠市土地总面积11015平方公里,人口752万 (未包括金门)。
泉州枕山面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 气温18~20℃,无霜期310天以上,年降雨量1000~1800mm,年平均日照达1900~2000小时。
泉州海域辽阔,海域总面积11360平方公里,全市有山地总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4/5。林木蓄积量1833多万立方米,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45万千瓦。主要矿产资源30多种,其中高岭土、花岗岩、辉绿岩、石英砂、石灰石、煤、铁、锰等储量甚为可观。
��泉州是着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全市海外华侨、华人有620多万人,旅居香港、澳门同胞有80多万人,台湾汉族同胞中44.8%约900万人祖籍泉州。近几年,来泉州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投资经商,旅游观光的 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日益增多,旅外乡亲热心桑梓建设,对泉州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唐代至元朝,泉州“刺桐港”一直是中国主要对外贸易港口,是古代“海上丝绸 之路”的起点,享有“东方第一大港”的盛誉。全市风景名胜奇特,文物古迹众多,列入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84多处,其中国家级14处,省级44处。
��泉州是国务院批准的闽南三角地区经济开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从实际出发,努力用好国家和省赋予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以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综合经济实力显着增强。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602.97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130亿元,年增收超25亿元,比增24.5%以上,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省和全国地级市前列。
��泉州市已形成纺织服装鞋业、建材建筑业、工艺制品业、食品饮料业、机械制造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并正在努力培育石油化工业、电子信息业、旅游 业等三大主导产业。
��在世纪交替的特殊历史时期,泉州人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加快发展大泉州经济,弘扬大泉州文化,建设大泉州城市,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为名城开创崭新的辉煌。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与台湾隔海相望,现辖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4个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3个县级市和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金门县(待统一)5个县,以及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诠市土地总面积11015平方公里,人口752万 (未包括金门)。
泉州枕山面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 气温18~20℃,无霜期310天以上,年降雨量1000~1800mm,年平均日照达1900~2000小时。
泉州海域辽阔,海域总面积11360平方公里,全市有山地总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4/5。林木蓄积量1833多万立方米,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45万千瓦。主要矿产资源30多种,其中高岭土、花岗岩、辉绿岩、石英砂、石灰石、煤、铁、锰等储量甚为可观。
��泉州是着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全市海外华侨、华人有620多万人,旅居香港、澳门同胞有80多万人,台湾汉族同胞中44.8%约900万人祖籍泉州。近几年,来泉州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投资经商,旅游观光的 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日益增多,旅外乡亲热心桑梓建设,对泉州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唐代至元朝,泉州“刺桐港”一直是中国主要对外贸易港口,是古代“海上丝绸 之路”的起点,享有“东方第一大港”的盛誉。全市风景名胜奇特,文物古迹众多,列入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84多处,其中国家级14处,省级44处。
��泉州是国务院批准的闽南三角地区经济开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从实际出发,努力用好国家和省赋予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以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综合经济实力显着增强。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602.97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130亿元,年增收超25亿元,比增24.5%以上,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省和全国地级市前列。
��泉州市已形成纺织服装鞋业、建材建筑业、工艺制品业、食品饮料业、机械制造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并正在努力培育石油化工业、电子信息业、旅游 业等三大主导产业。
��在世纪交替的特殊历史时期,泉州人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加快发展大泉州经济,弘扬大泉州文化,建设大泉州城市,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为名城开创崭新的辉煌。
‘叁’ 泉州地理环境
晋江位于北纬24°30′-24°54′,东经118°24′-118°43′,地处福建四大河流之一晋江南岸,东与石狮市接壤,东面濒临台湾海峡,西与南安市交界,北与泉州鲤城区相邻,南与金门岛隔海相望。全市陆域面积649平方公里。 晋江全境地形比较平缓,主要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平原主要位于东北部靠近泉州湾和西南部围头湾一带。丘陵则大小分布在各个地方,海拔均比较低。海拔较高的山峰有北部紫帽山和中部灵源山。晋江最高点在紫帽山,海拔517.8米。
晋江市地貌成因属复式的地堑地垒构造。北东向主干断裂通过地段,地貌上表现为侵蚀一剥蚀的阶地及断块丘陵分布区。东侧的滨海断裂,东断块上升,地貌上表现为条带状低丘;西断块下降,地势较为低平,也成为条带状分布。北东向地貌条带,受活动性较大的北西向断裂的切割,在引张的应力作用下,形成断陷区,成为堆积地貌发育的空间,故较大的堆积地貌也呈北西走向。地堑多形成平原、台地,地垒形成丘陵或残丘。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市境西北边缘晋鲤交界,海拔517.8米的紫帽山,是晋江市地势最高地区。由此地势向泉州湾、台湾海峡、围头澳方向下降,具有西北向东南海滨倾斜的趋势。地貌类型以台地、平原、丘陵为主,台地占市域面积67.3%。海岸曲折、多港湾、多岛礁,海岸线长110公里,岛礁多而紧靠大陆,滩涂面积大,浅海水域广阔。晋江市三面临海,海岸受断裂构造的控制,岸线的走向主要为北东—南西和北西—南东两组。前者开阔,受风力、波浪、沿岸流的强烈作用,发育着岩岸和沙岸,潮间带狭小,海滩为岩滩和沙滩;后者海湾深入内地,堆积作用显着,发育着淤泥质海岸,滩涂面积广大。 晋江市域溪河除晋江、九十九溪外,其他溪河均发源于县境的丘陵、台地,源近流短,且自成单元向东、向南独流入海。河道浅窄、河网密度大。流量、水位季节变化明显,春夏季溪河水量多、水位上涨,为丰水期,尤其7月~9月受台风的影响,流量激增,水位暴涨,在干旱季节则多为断流。
晋江市域的湖泊中,龙湖、虺湖是境内两大淡水湖,也是福建省境着名的淡水湖。
晋江市地下水资源较贫乏,水质较好。
‘肆’ 中国泉州在哪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与台湾隔海相望,现辖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4个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3个县级市和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金门县(待统一)5个县,以及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诠市土地总面积10866平方公里,人口756万 (未包括金门)。 泉州枕山面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 气温18~20℃,无霜期310天以上,年降雨量1000~1800mm,年平均日照达1900~2000小时。 泉州海域辽阔,海域总面积11360平方公里,全市有山地总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4/5。林木蓄积量1833多万立方米,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45万千瓦。主要矿产资源30多种,其中高岭土、花岗岩、辉绿岩、石英砂、石灰石、煤、铁、锰等储量甚为可观。 泉州是着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全市海外华侨、华人有620多万人,旅居香港、澳门同胞有80多万人,台湾汉族同胞中44.8%约900万人祖籍泉州。近几年,来泉州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投资经商,旅游观光的 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日益增多,旅外乡亲热心桑梓建设,对泉州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唐代至元朝,泉州“刺桐港”一直是中国主要对外贸易港口,是古代“海上丝绸 之路”的起点,享有“东方第一大港”的盛誉。全市风景名胜奇特,文物古迹众多,列入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84多处,其中国家级14处,省级44处。 泉州是国务院批准的闽南三角地区经济开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从实际出发,努力用好国家和省赋予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以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综合经济实力显着增强。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804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153.36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76.11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13.1%、16.9%和21.2%,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海关出口商品总值、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及港口货物吞吐量等6项指标均比2000年翻了一番,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省和全国地级市前列。 泉州市已形成纺织服装鞋业、建材建筑业、工艺制品业、食品饮料业、机械制造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并正在努力培育石油化工业、电子信息业、旅游 业等三大主导产业。 在世纪交替的特殊历史时期,泉州人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加快发展大泉州经济,弘扬大泉州文化,建设大泉州城市,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为名城开创崭新的辉煌。
‘伍’ 泉州地理位置地形概况气候情况着名景点主要物产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连续11年名列全省第一,是福建省经济中心。北承省会福州、莆田,南接厦门,东望台湾宝岛,西毗漳州、龙岩、三明。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石狮、南安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通行和漳州、厦门、台湾等同一种方言:闽南语。
别称:鲤城、刺桐城、温陵
Quanzhou为泉州的英文名称。
地理位置:北纬24°22’—25°56’,东经117°34’—119°05’
全市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总人口774万人(不含金门县),汉族占人口总数的98.2%,少数民族占1.8%。少数民族有48个,以回族、畲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泉州风俗民情古朴精深,别具一格。儒、释、道等多种宗教并盛,互为融合。
泉州是着名侨乡和港澳台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祖籍泉州的华侨、华人624万人,港澳同胞70万人。在台湾,有44.8%的汉族同胞(约900万人)祖籍泉州。
泉州市市雕飞天迎宾泉州市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海拔千米以上大山有455座,主要分布在德化、永春、安溪和南安的部分山区。戴云山脉从东北部向西南延伸,主峰海拔1856米,在德化县境内,有“闽中屋脊”之称。境内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由中山、低山向沿海丘陵、盆地平原过渡。泉州海岸线曲折蜿蜓,大部分为基岩海岸,总长约421公里,有湄州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四个港湾及肖厝、崇武、后渚、梅林、石井等14个港口。泉州地跨中南两个亚热带,即戴云山西北部常年温暖的常绿阔叶林带和东南部常年湿热、有短期干旱的亚热带雨林带。泉州常年雨量充沛,境内溪流多达35条,总长1620公里 ,境内最长的河流是晋江,水资源相当丰富。泉州地区太阳辐射总量较高,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加上雨量充沛,堪称“闽南大温床”,对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糖、油、麻、林、果、茶等经济作物极为有利,是乌龙茶、桂圆、柑桔的全国生产基地,安溪铁观音和永春芦柑是拳头出口产品。主要经济鱼类近百种,产量较大的鱼类有20多种。浅海滩涂面积118万亩。盛产牡蛎、蛏、蛤、螺、海带、紫菜等贝、藻类。主要有铁、猛、金、煤、石英砂、花岗岩、高岭土、地热、矿泉水等20多种,德化高岭土质量居全国前列,是德化陶瓷的主要原料。
‘陆’ 写一篇有关泉州地理人口资源环境的小论文1000到2000字
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南临台湾海峡,北纬24°22′~25°56′、东经117°34′~119°05′,东西宽153公里,南北长157公里,地处闽东山地中段和闽东南沿海丘陵平原中段,总面积11015平方公里。[21-22]
泉州与台湾地缘关系接近。地理位置上,泉州市是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区域之一。台湾海峡均宽200km,由台中港到泉州惠安崇武仅170km左右,肖厝港距高雄港约194海里,距台中港约94海里;南安石井至金门仅13km,晋江围头距金门仅5.6海里,是大陆与金门距离最近的地方。[23]
泉州市
地形地貌
泉州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1000多万亩,耕地197万亩,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海域面积11360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541公里,岛屿207个。[24]
气候
泉州地处低纬度,东临海洋,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21]
水文
泉州境内溪流多达34条,总长1620公里,地表水总量87.6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14.56亿立方米,水电蕴蓄量达43万千瓦。晋江为泉州市第一大河,发源于戴云山东南麓,流经永春、安溪、南安、鲤城、晋江注入泉州湾,水系河流全长404.8公里,流域面积5629平方公里。此外,泉州地下水资源有10亿立方米,可利用的地下水0.76亿立方米。[25]
土壤
泉州土壤类型多样,分布最广的土壤为红壤,次为水稻土及砖红壤性红壤。耕地多属一、二级,土壤较肥沃。
自然资源
编辑
土地资源
泉州湾海岸港口(6张)
截至2014年,泉州市土地总面积110.16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40.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4.24%;园地面积129.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7.67%;林地面积789.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46.81%;牧草地0.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0.05%;其它农用地面积88.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5.26%;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161.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9.56%;交通用地12.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0.74%;水利设施用地面积11.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0.66%;未利用土地面积253.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5.01%;人均耕地为0.33亩。[25]
矿产资源
截至2014年,泉州已探明或基本探明有一定地质储量的矿产地130多处,其中大型矿产地8处,主要矿产资源30多种,有高岭土、花岗岩、辉绿岩、石英砂、石灰石、煤、铁、锰等。[25]
海洋资源
泉州城建
泉州海域面积11360平方公里,海岸线蜿蜒曲折,长达541公里,大小岛屿208个,有泉州湾、湄洲湾、深沪湾、围头湾四个港湾,深水良港多,可建万吨以上的深水泊位123个,斗尾港是世界不多、中国罕见的天然良港。泉州是福建省主要产鱼区,主要水产生物有500多种,其中主要经济鱼类近百种,贝、藻类200多种。[26]
林业资源
2014年,泉州森林面积70.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8.7%,活立木总蓄积量1960万立方米,森林蓄积量为1902万立方米;泉州拥有自然保护区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2.81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55%;泉州拥有森林公园34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6个;森林公园总面积3.98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61%。
动物资源
泉州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野生动物资源有30目85科385种,分别为两栖类2目7科32种;爬行类3目13科61种;鸟类19目51科260种;兽类6目14科32种。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鼋、蟒蛇、黑鹳、黄腹角雉、云豹、华南虎、金斑喙凤蝶、中华白海豚、中华鲟、红珊瑚等11种;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虎纹蛙、黄嘴白鹭、鸳鸯、鸢、鹰雕、蛇雕、花田鸡、穿山甲、豺、黑熊、苏门羚等57种。[27]
植物资源
泉州森林植物种类达174科,599属,1127种(或变种),主要包括亚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次生植被等。亚热带雨林有上层优质树种如红栲、米楮、黄杞、阿丁枫、红豆树等树种;常绿阔叶林有栲树、丁枫、黄杞、樟树、楠木等。次生植被以马尾松、木荷、枫香等树种为主;山顶常绿矮林为主,上层优质树种以台海松为主;海岸植被以秋茄、白骨址为主。
--《网络》
‘柒’ 泉州城的自然资源
土壤类型多样,分布最广的土壤为红壤,次为水稻土及砖红壤性红壤。耕地多属一、二级,土壤较肥沃。植被茂繁,类型多,动植物资源丰富。境内还蕴藏较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黄金、花岗岩、石灰石、石英砂、高岭土等,以“砂、石、土”为主的非金属矿产资源是泉州市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矿产。
‘捌’ 泉州旅游资源包括哪些
泉州十八景分布
1.清源山
2.开元寺
3.崇武古城
4.府文庙
5.西湖公园
6.晋江的深沪湾
7.牛姆林
8.安溪县的清水岩
9.天后宫
10.五里桥
11.东湖公园
12.洛阳桥
13.黄金海岸
14.仙公山
15.
南安官桥漳里村
的蔡氏古民居
16.
德化县水口镇
的岱仙瀑布
17.郑成功史迹
18.涂门街
‘玖’ 泉州的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
泉州经济迅猛发展,全市经注册的商标就从90年代初的300多个猛增至90年代末的35000多个,增了100倍。而由于当时占地成本低廉,大量土地被圈占。据统计,从1990年~1996年,全市各类建设用地达到27万多亩。从1996年~2003年,7年时间用地30多万亩。泉州以工业企业为主的建设用地数量平均每年高达3万多亩。而且全市人均用地103平方米,高出全省人均水平10平方米,其中石狮市高达141平方米。这组数据说明,泉州经济在大发展的同时,工业用地也在大扩张,而且比较粗放。
泉州市建设用地平均年增长率为2.4%,而生产总值、二三产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12.4%、13.1%和16.5%,由此看出,建设用地增速明显慢于生产总值、二三产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速度,这说明泉州市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和利用效益在不断提高,建设用地的利用正朝着节约集约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