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为什么要保护土地资源
扩展阅读
钻石家庭影音多少钱 2025-05-25 13:45:36
做衣柜子需要哪些工具 2025-05-25 13:41:59

为什么要保护土地资源

发布时间: 2022-04-25 00:39:48

❶ 为什么要保护土地资源

地球上的万物生长于土壤,在人类目前能探测到的其它星球上,很难找到土壤,只有石头和沙状物质。可以说,土壤是地球表面最独特的,也是对生命最重要的物质,它养活着地球上60多亿人口和其它所有的生物。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以我们要保护土地,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可是,我们有些人却误以为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有意无意地破坏它。据数据显示,全国耕地12173.52万公顷,园地1811.31万公顷,林地23611.74万公顷,牧草地26186.46万公顷。与2006年相比,耕地减少0.03%,园地减少0.04%,林地减少0.002%,牧草地减少0.03%。1986-1995年,农业结构调整占用和灾害损毁的耕地有7000多万亩。1997-2003年,统计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达1亿亩。全国已有666个县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有463个县低于0.5亩。受荒漠化影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耕地的40%不同程度退化,全国有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受水土流失危害。

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啊!我相信每个人读完后都不可能无动于衷,都不能没有一丝感触。我以前那美丽温馨的家园,你到哪儿去了?阳春三月,绿茵茵的小草给大地带来了生机。微风吹来,草地翻腾着涟漪,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同伴和我被吸引而来,在蓝天下,在春风里,无忧无虑地打闹嬉戏,参加趣意盎然的丢手帕,融入惊险刺激的猫捉老鼠……而如今,你却到哪儿去了?

你虽然只是我童年的阴影,却让我认识到保护土地的重要性。当那一亩亩田地离我们而去时,你是否已有了一种危机感。为了明天会更好,我要向全球呼吁,那些破坏土地的人们,快快住手吧。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片环保爱心,世界真的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❷ 为什么说保护耕地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一)马克思说:“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立足空间,是一切物质生产的首要条件。离开土地就无所谓农业。在中国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辛勤耕作,繁衍生息,创造了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土地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大幅度地提高了土地的生产率。我们国家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被赞叹为人类历史的一大奇迹。�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人口多、耕地少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我国国土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15,居世界第三位。但由于人口多,人均占有国土面积不到世界人均数的1/3。而在我国国土总面积中,不能或难以利用的沙漠、冰川、戈壁、石山与高寒荒漠又占去相当大一部分。据统计,我国目前共有耕地14�3亿亩,人均不到1�3亩,仅为世界人均数的1/4。有1/3的省人均耕地不足1亩,广东、浙江、福建等省在0�6亩以下。在历史上我国人均耕地远远高于现在,如汉代人均9�6亩,唐代、明代人均12�6亩。在全世界26个人口5�000万以上的国家中,我国人均耕地仅高于日本和孟加拉国,居第24位,相当于美国的1/9,泰国的1/4,印度、巴基斯坦的1/2。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据统计,现有宜农荒地不过5亿亩,其中可开垦为耕地的只有1�7亿亩。说我国地大物博并不假,但从人均占有量来看,说我国土地资源相对贫乏也是事实。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不能离开人多地少这个基本国情,特别是研究以土地为先决条件的农业,更要时刻牢记这个基本国情。�

(二)目前,我国人口仍在日益膨胀,耕地却在急剧减少,这一严峻形势令人十分担忧。据统计,从1957年到1986年的29年间,全国累计减少耕地6�1亿亩,净减少2�3亿亩,平均每年净减少790万亩。1986年《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后,耕地锐减的趋势一度得到控制,但近两年来,又重新回升,仅1993年全国耕地就减少937万亩,相当于一个青海省的耕地面积。根据国家计生委的数字,现在我国每年净增人口1�600万,相当于每年增加三个半青海省的人口。到200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3亿,到2040年达到最高峰16~17亿。如果这种耕地锐减、人口剧增的势头得不到遏制,50年以后我国的人均耕地将降到0�6亩,100年后还能留给我们子孙后代多少耕地?!�

我国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人为占用是一个重要原因。据粗略统计,1992年各项建设、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和设立开发区等占用耕地高达1�000多万亩。一般说来,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由于建设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占用耕地难以避免。但如此大幅度的占用,在任何国家都不能容许,在我们这样人多地少的国家尤其无法承受,更何况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乱占滥用。1987年曾搞过一次全国性非农用地清查,查出违法占地案件1�000多万件,违法占地达816万亩。1993年全国清理开发区,查出在新设立的2�804个各级各类开发区中,有78%属于滥设,涉及土地面积高达1�143万亩。�

我国农地面临的另一个深刻危机,是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态环境恶化。现在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沙化面积已达160多万平方公里,荒漠化面积达260多万平方公里,每年都有大量耕地、草地被吞蚀。若不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水土流失面积和沙化、荒漠化面积将继续扩大。熟悉历史的人们不会忘记,我国唐代繁荣一时的丝绸之路,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昔日的西部绿洲变成了今天的一片荒漠。殷鉴不远,我们应该汲取这种沉痛的教训,绝不能重蹈历史的覆辙。�

土地资源状况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土地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是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大事。我们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爱护土地特别是耕地的教育,增强全民的土地忧患意识。要牢固树立“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观念,严格依法管理土地。要实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处理好发展经济与合理利用土地的关系,坚决刹住乱占滥用耕地之风,扭转耕地锐减的势头。�

(三)解决我国耕地不足问题,必须面向全部国土,充分挖掘潜力,尽可能把农用土地搞得多一些,把土地的利用方式搞得合理一些,把土地的质量搞得高一些。�

要加快农地后备资源的综合开发。我国除宜农荒地5亿多亩外,还有牧草地39亿亩,林地29�4亿亩,内陆水域5�39亿亩,沿海滩涂3�000万亩,其中有一部分尚待开发,已开发部分的产出率同发达国家相比也还有很大差距。因采矿、烧砖、燃煤发电、修路取土等人为因素废弃的土地累计约2亿多亩,其中70%以上是耕地。这部分土地大多位于人口密集、土地短缺的地区,已复垦的只占能够复垦的2%。要利用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科技手段,把一切可以利用的农地都尽可能地合理利用起来。要走“大农业”的路子,因地制宜,宜耕则耕,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渔则渔。要注意眼前利益、中期效果和长远发展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举,力求避免重复历史上那种盲目开垦草原、围湖造地、毁林造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错误做法。�

要根据不同自然条件和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合理调整土地的利用方式。近年来有些地方利用低山丘陵发展果木、茶叶、木本油料等经济作物,既充分利用了荒山荒坡的土地资源,又把条件较好的土地腾出来用作耕地;有些地方先以速生树种实现荒山绿化,改善生态环境,然后逐步用经济林木更替,提高土地产出率;有些地方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农民住宅和乡镇企业用地进行规划、调整,适当集中过于分散的村庄,把位于耕地的村庄迁移到不宜耕种的土地上,并提倡多建楼房。这些做法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逐步推广。�

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增加投入提高土地的质量。在我国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占到70%以上,通过农田水利建设、改良种籽、增加肥力、适当提高复种指数以及其他整治、改造措施,努力把低产田改造为中产田,把中产田改造为高产田,使高产田更上一层楼,就可以较大幅度地增加农产品产量。在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合理安排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使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多层次、多产业,经营上高效益,生态上良性循环,技术上规范化的立体农业生产体系,也是提高土地产出率的有效途径。提高林地的单位面积蓄积量和生长量,扩大优质草地面积以增加畜产品产量,同样也有巨大的潜力。

(四)开发大西北是一篇大文章。我国西北地区具有地广人稀的显着特点,除内蒙古西部之外,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有29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1%,耕地后备资源占全国的32�3%,而人口只占全国的7%。大西北光热资源充足,地下矿藏丰富,边境线长达3�000多公里,欧亚大陆桥横贯东西,具有发展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多方面优势。开发大西北,不仅对当前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解决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强我国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对下个世纪增强我国发展的后劲、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研究中国的农业用地,研究中国的未来发展,不能不研究中国大西北的开发。�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大西北的许多地方确实很难改造成为农地,但确也有许多地方具有开发成为农地的广阔前景。有些地方开发的关键在于水。只要有了水,就能发展农业,只要水资源充足,粮食单产、总产就可以大幅度提高。解决大西北缺水的问题,必须采取一些重大步骤。一是尽量把水用于发展粮食生产和大规模植树造林。二是提倡合理、节约用水,采用先进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型农业。三是加快水利建设,把尽可能多的水留在西北、用在西北,特别是对于西北建设具有战略意义的水利项目,应加快研究、论证,早日决策、实施。四是研究从区外调水。有些专家提出从长江上游向黄河上游调水的方案,并已研究多年,还有从雅鲁藏布江调水过昆仑山入新疆的方案,调黑龙江水南下入内蒙古和华北的方案。这些方案如果可行,对改造开发大西北及其他缺水地区具有重大意义。�

开发大西北这篇文章,必须全国人民共同来做,必须世世代代长期坚持来做。地方要发挥主动性,中央也要予以支持和引导,提高西北地区的农业比较效益,调动地方和农民种粮、种树、种草的积极性。只要我们的政策符合实际,地方和农民有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大西北的耕地和绿化面积就可以不断扩大。只要绿化达到一定程度,大西北的生态环境就可以得到改善。一旦大西北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大的改善,将会对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子孙后代,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

(五)我国地形的特点是西高东低,造成大量宝贵的水资源白白流失。水资源的分布是南多北少,导致南方经常洪涝成灾,北方普遍干旱缺水。特别是由于降雨量的季节性、区域性严重失衡,旱涝灾害常常是异地同时发生或同地异时发生。有的地方,旱季赤日炎炎,土地龟裂,河川断流,人畜饮水都非常困难;有的地方,汛期连降暴雨,洪水泛滥,大片农田、村镇、厂矿被淹。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间,我国共发生大旱灾1�600多次,大水灾1�300多次。连绵不断的自然灾害,使水土大量流失,土地严重盐碱沙化,农田遭受大面积的破坏,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

为了战胜自然灾害,谋求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表现了非凡的智慧和伟大的力量,创造了宝贵的经验和可歌可泣的业绩。大禹治水,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其壮举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两千多年前的都江堰工程,今天仍在造福人民,其智慧为世人所叹服;开掘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几大水系,其规模仍居当今世界人工河之最。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民响应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等伟大号召,治理江河,兴修水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我们各方面条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多了,我们拥有更加强大的经济实力、前人无法想象的科学技术和世界上最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应该像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有新的更大的作为。比如,我们能不能通过各种工程,使不同高程上的水流经更多的缺水地区;能不能通过各种工程,实现水资源的跨流域调剂,把尽可能多的水从东、南调到西、北;能不能通过各种工程,大幅度地提高内陆蓄水能力、调控水平和利用程度,变“水害”为“水利”;能不能通过各种工程,大规模地围海造地、改造滩涂,增加陆地和耕地面积;能不能通过各种工程,遏制沙化,使尽可能多的沙漠变成绿洲,扩大农地面积;能不能通过各种工程,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实行小流域系统治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水土流失状况;能不能根据水资源的分布,合理调整工业布局,把用水量大的项目尽可能安排到水源充足的地方;如此等等。当然,把这些设想变成现实,绝不是容易的事,一定会碰到许多问题和困难。但是,我深信,只要我们有这种雄心壮志和长远的战略构想,只要我们尊重科学,进行充分的论证,制定周密的规划,只要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锲而不舍,世世代代奋斗不息,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整治国土、安排河山、战胜灾害、改善环境等方面创造出无愧于先辈的伟大业绩,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一定会展现出新的面貌。�

(摘自1994年7月1日在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土地是物质生产的首要条件,人多地少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如果耕地锐减的势头得不到遏制,最终会危及我们的生存;粮食问题关乎国计民生,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一旦粮食出了问题,我们无处去买,白给也运不进来。热爱农民、珍惜土地、重视粮食,这是农村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也是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

❸ 保护土地的重要意义

地球上的土地是指除河流、湖泊、海洋等水域之外的一切地表构造,它是一个自然综合体,包活地形、土壤、表层岩石以及依附于地表的植被。土地的特性则由地形、土壤、气候、水文状况、植被状况等多种因素决定。

土地作为资源,其意义越来越大。

首先,土地是人类栖息和生物生存的主要空间。当前,我们这个地球已经越来越狭窄,人们深切认识到土地面积正在成为人口环境容量和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世界性的地价上涨反映了这个事实。因为地表面积是一切自然系统和人类环境所要求的二维空间,也是容纳一切人工自然的场所,人类活动部以土地为某础。

❹ 为什么要保护土地资源

摘要 远古时代人类初期,无土地资源,人类无法生存。土地是人类社会第一要素。在奴隶社会好,奴隶占有土地,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占有大片土地。可见,土地资源是人类最重要的资源。

❺ 为什么要保护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如地球上的空气、水、土地、矿物、生物以及其他可以被人类利用和消耗的物质。 通常又可把自然资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可更新的资源,如水、土地、空气和矿物等;另一类是可更新的资源,如谷物、森林、家禽驯兽及其他各种野生生物等生物资源。对于不可更新的资源,由于其蕴藏量是有限的,而且也不可能在自然条件下生长出来,因此,必须给予合理的使用,否则将会导致匾乏的危机。对于可更新的资源,原则上是可以在自然条件下不断地生产出来的,但是,如果人类不善于经营或处置不善、不合理地使用以致挥霍浪费这些自然资源,也会给人类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 过去,人类浪费自然资源的事例很多,如由于经营不善,许多淡水鱼和咸水鱼的种源已渐枯竭;由于保护不利,很多野生动物已遭到绝种的命运;由于滥砍滥伐,广达数万平方公里的森林已经消失;由于处置不当,河流和海洋受到工厂废弃物的污染而使不少水生生物大量减少或灭绝等等。这种状况已经使人类深深受害,并从中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 为了保障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必须采取完善的措施,保护好自然资源,这是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条重要经验。 土地是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是农业的根本生产资料,是矿物质的储存所,也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场所以及野生动物和家畜等的栖息所。总之,土地是陆地上一切可更新的资源都赖以存在或繁衍的场所,因此,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就成为各种可更新的资源的保护中心。 在农业自然资源中,土地资源是核心,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离开了土地资源,农业生产就无法进行;有了土地资源,不能合理利用或保护得不好,农业生产也不能很好地进行。例如,一片土地,由于没有予以合理的利用和必要的保护,在人类生产活动作用下,加速和扩大了自然因素作用所引起的土壤侵蚀,从而破坏了壤肥力,危害农业生产。土壤侵蚀还会使大量泥沙流入河川,造成水库淤积、河道阻塞,由此而引起下游沿岸泛滥成灾,冲毁大片耕地,使土地资源受到严重损失。又如,人类的灌溉活动对干旱和半干旱的土地,可以达到改良盐碱土的作用,但是,如果用灌水量过大或水质不好等不合理的方法进行灌溉,就可能导致潜水位提高,引起土壤盐碱化。这些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农业措施而发生的盐化,称为次生盐碱化。次生盐碱化间题是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应该予以重视。

❻ 土地家庭承包的承包方为什么必须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行物质生产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自然资源受到破坏就等于破坏人类生存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土地也是一种社会资源,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不仅仅是权利人——承包方对自己权利的行使,而且还关系到其他社会成员生存的权利,关系到我们的子孙后代生存的权利。目前,在我国强调承包方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更为重要,首先,我国的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少,据统计,我国耕地的统计数约为十四亿多亩,人均耕地仅为一亩多一点,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同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均占有耕地量还会减少;其次,我国耕地的总体质量差、生产水平低。耕地中有灌溉设施的不到40%,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差。耕地中还有不少坡度在25度以上,需要退耕还林、退耕还牧;三是耕地退化严重。由于许多农地处于干旱或半干旱的地区,受沙化的影响,这部分土地不同程度地退化了。最后是我国的耕地后备资源缺乏,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大约有2亿亩,但大多质量差、开发难度大。可以说,在现阶段,人增地减的趋势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特别是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近十亿农村人口的农业大国更是一个严峻挑战。因此,土地资源在我国极其珍贵,作为土地的利用人应当珍惜被利用的土地,不得干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的事情。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是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大事,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因此,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七条第二项明确规定,承包方应当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不得给土地造成永久性损害。土地管理法第十五条也规定,承包经营土地的单位和个人,有保护和按照承包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九条的规定,承包方给承包地造成永久性损害的,发包方有权制止,并有权要求承包方赔偿由此造成的损失。

这里所讲的依法保护土地,是指作为土地利用人的承包方对土地生产能力进行保护,保证土地生态环境的良好性能和质量。所谓合理利用土地,是指承包方在使用土地的过程中,通过科学使用土地,使得土地的利用与其自然的、社会的特性相适应,充分发挥土地要素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产、生态的综合效益。具体讲要做到保护耕地、保护土地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防止水土流失和盐碱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承包方应当采取有效的整治和管理土地的措施。同时,还要求承包方不得给土地造成永久性损害。“永久性损害”是指使土地不再具有生产能力、不能再被利用的损害。例如在土地上过度使用化肥或向土地上长期排污,使土地完全盐碱化,不能被利用。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六十条的规定,承包方给承包地造成永久性损害的,发包方有权制止,并有权要求承包方赔偿由此造成的损失。

❼ 简要说明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关系

土地资源利用是有效的,改善当地的建设环境以及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
而保护土地是防止土地资源被烂利用以及被破坏 ,有些土地的利用,对于当地的建设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没有半点的建设性意义 。

❽ 为什么要珍惜土地保护耕地

结合我国现有耕地状况浅谈如何切实有效的保护耕地

土地是我们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资产。随着人口的迅猛增长,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总体质量差,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土地利用率低等现实问题日益显着,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当前,我国的耕地保护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全国耕地总面积仅剩18.27亿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只有1.39亩,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每年还有1亿亩左右的耕地不能得到灌溉,有近三分之一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侵害。根据中国“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末全国耕地面积必须确保不低于18亿亩,这是一条直接关系到13亿中国人吃饭问题的底线。加强耕地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一、我国耕地的现状
与世界上其他各国相比,我国的耕地具有如下特点:人均占有耕地数量少。1996年底我国耕地统计数为 14.32亿亩,人均耕地为 117亩,不及世界人均耕地 3 75亩的 1/3,而且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要比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要低。因此,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1.耕地总体质量差,生产水平低。从全国范围来讲,我国的优质耕地少,抗自然灾害能力差.耕地中还有近亿亩坡度在25度以上,需逐步退耕。耕地质量差和耕地与水资源分布不均匀造成我国耕地的生产水平较低,与世界发达国家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粮食单产相差100公斤以上。

2.耕地退化严重。我国许多耕地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40%的耕地不同程度地退化,全国有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3.耕地资源贫乏。据统计,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即使全部开发成耕地,人均增加耕地也不足0.1亩,而且建国以来,经过长期开发,剩余的后备耕地资源大多为质量差、开发难度大的土地。 因而,我国必须要保护耕地。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是耕地保护的基本原则。

二、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开展耕地保护
1.我国的确实现了农产品严重短缺到供求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可以高枕无忧。农业仍然是我国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仍然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要位置,仍然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在21世纪,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人口与耕地、粮食矛盾是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最大障碍。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粮食生产将仍然是农业的主体,农业现代化进程包含着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没有国家粮食安全及其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水平是衡量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严格保护耕地是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说到粮食,必须以稳定一定数量的耕地为保障。
耕地是人类获取食物的重要基地,维护耕地数量与质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国明确规定“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要求在有限时间内,建立耕地保护制度,保护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最基本的依靠。保护耕地最重要的是把基本农田保护好,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基本农田,是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前提。耕地问题的实质是农业问题特别是粮食问题。

三、中国耕地资源保护面临的困难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农业最为基本的生产资料。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及健康发展都离不开耕地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像我国这样一个典型的对土地高度依赖的农业大国,耕地的地位与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党中央、国务院对耕地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反复强调,要珍惜每一寸土地,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强调保护耕地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基础作用,对亿万农民的生计具有保障作用,对农村乃至全社会具有稳定作用。进入新世纪,中国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经济社会的新变化新要求,使中国耕地资源保护与食物安全保障面临不少难题。”

1.人口增长、耕地消失、粮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问题比较突出
农产品稳定供给的任务越来越艰巨。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后每年中国粮食消费还要增加50亿公斤左右,非粮食食物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食物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但由于粮食生产必需的耕地和水资源数量难以增加,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难度越来越大,粮食和农产品供给始终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耕地资源急剧流失,最大的影响就是使我国由于人口迅速增长而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更是雪上加霜。一方面,全国人口每年以1000多万人的速度增长,最高达1700万人。另一方面,全国耕地资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根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估测,我国现有耕地约1.218亿公顷,绝对数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不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与耕地一增一减,使我国人地矛盾更加严峻。在数量减少的同时,耕地质量下降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2.耕地资源保护的难度越来越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但这种高速增长主要有赖于外延扩展而非集约化利用土地,是以占用大量耕地为代价取得的。全国上下的开发区热,是耕地流失的一大缺口。近年来,由于城镇化加快、生态退耕以及部分地方违法违规乱占滥用耕地等原因,2006年土地违法案件数量和涉及的违法用地面积出现反弹。农村建房、修公路、造坟墓等占用大量耕地,我国每年农村土葬占有2000公顷之多,其中半数以上是肥沃的耕地。

3.耕地后备资源限制强度较大
国土部门组织的调查表明,当前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为0.0753亿公顷,但各主要耕地后备区域的开发均面临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压。能否妥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已成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成败的关键。耕地后备资源生态背景不良。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在31个省、区、市都有分布,但大部分位于北方和西部干旱地区。耕地后备资源丰富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质量较差。其共同特点是存在干旱缺水、盐碱、风沙、低温严寒等一种或多种限制因素,且限制强度较大,生态环境脆弱。

4.我国现有的耕地质量不高
耕地退化是指人类对耕地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耕地地力下降的过程,通常表现为耕地土壤利于农作物生长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等方面特性的下降。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全国优质耕地只占21%,土壤有机质低于0.5%的耕地约占10%。现有的耕地中,缺磷地占59%,缺钾地占23%,缺磷钾地占10%。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沙化的耕地,共计占53%。现有的耕地中,按质量分,一等地占41%,二等地占34%,三等地占20%。按产量分,一等地点41%,二等地占34%,三等地占20%。按产量分,高产田占29.7%,中产田占30.3%,低产田占40%。现有的耕地中,缺磷地占59%,缺钾地占23%,缺磷钾地占10%。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沙化的耕地,共计占53%。受工业三废污染和酸雨侵蚀的耕地还有0.0853亿公顷。不宜继续耕种的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3.65%。

5.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的要求越来越紧迫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高,成本较高,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经济效益较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规模不变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机器设备、加大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产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低,成本较低,产品质量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较高。目前在中国农业发展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在农业资源的节约和利用上,节约资源的良好氛围还未形成,经济上调动农民节约资源积极性的有效办法和利益补偿机制还不健全。

四、如何切实有效的保护耕地
1、坚决制止耕地闲置、抛荒。全面清理占而未用、具备耕种条件的耕地,组织乡(镇)、村、户及时复耕,并由土地征用单位支付复耕费用;对闲置一年以上的土地,要依法处以罚款;对闲置两年以上的土地依法收回。对常年和季节性抛荒的承包地,可由种粮大户耕种。县、乡两级政府对制止耕地抛荒承担直接责任,并把此项工作列入干部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对耕地抛荒严重的地方,坚决追究、严肃查处当地领导的责任。

2、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管理,促进各类建设特别是城镇建设合理集约用地。严格实施土地规划计划,从严控制用地规模。减少用地报批环节,缩短报批周期,积极主动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提供用地服务。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要坚持依法用地,决不能以用地报批程序慢或缺乏征地资金等各种理由,擅自用地、越权用地、违法用地,决不能以牺牲资源和农民利益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3、严格巡查,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土地动态巡查制度,成立土地巡查小组,坚持定期巡查,巡查到位、不留死角。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将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大对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对重大违法案件要公开查处,一抓到底,既要处理事,更要处理人,构成刑事犯罪的,要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4、认真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切实加强耕地保护,根据“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数量不少、质量不降和绝不允许擅自将耕地改为非农用地,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的总体目标和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建立县乡村保护基本农田领导小组,形成保护网络,对基本农田管理实行定位、定量、定人,确保每片都有一个责任人,村村都有专职管护员。

5、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严格执行“占一补一“,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全面实行建设项目补充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挂钩制度,严格按项目考核,落实责任,建立和完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管理制度,以重点项目实施为导向,全面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形成补偿耕地的良性循环机制。

总之,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面对我国耕地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消除危害耕地及环境的因素,稳定和扩大耕地面积,维持和提高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预防和治理耕地的环境污染,是保证土地得以永续和合理使用,稳定农业基础地位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所以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保护耕地将是我国目前急需着力解决的一大重要问题。

❾ 为什么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东方网2001年6月25日消息:国土资源部负责人日前在长沙向记者透露,2000年底,我国人均耕地为0.1公顷,仅为世界人均耕地的45%。据预测,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将更加尖锐。因此,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保护耕地,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我们提出的迫切要求。

从“十五”计划开始,我国改革和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西部大开发、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战略举措的实施,对如何保障我国耕地资源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和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地方热衷于外延式扩张建设,土地利用率低下;有的地方片面强调“以地生财”,违反规划盲目批地,造成土地闲置浪费。统计显示,1997~2000年,我国耕地净减少180万公顷,且大多是城郊平坦优质的耕地。

一方面我国的耕地被大量占用,另一方面可供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有限。目前,我国人均占有耕地后备资源不到1分地,而我国土地垦殖率已达13.5%,超过世界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

有关人士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经济结构的调整必然带来生产要素的重组,要保护好耕地就必须综合规划,合理利用好土地资源。要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走内涵式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之路。这就要求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付诸实施。

❿ 我国的土地资源立法为什么强调保护耕地

土地资源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中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类型多样,耕地、林地、草地、荒漠、滩涂等在中国都有大面积分布。但是,中国山地多,平原少,耕地与林地所占的比例小。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林地多集中在东北、西南的边远山区;草地多分布在内陆高原、山区。

◆耕地:

中国现有耕地127万平方公里,按东中西部地区划分,东、西部地区耕地面积较少,各占28.4%,中部地区较多,占43.2%。耕地相对集中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东北平原大部分是黑色沃土,生产小麦、玉米、高粱、大豆、亚麻和甜菜等。华北平原大多是褐色土壤,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高粱、棉花、花生等。长江中下游平原生产水稻、柑桔、油菜籽等。四川盆地盛产水稻、油菜、甘蔗、茶叶、柑桔、柚子等。

◆森林:

中国现有森林面积1589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6.55%,是少林的国家,与世界平均森林覆盖率30.8%相比有较大差距。中国的天然林多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东部平原,以及辽阔的西北地区,森林却很稀少。

中国森林树种丰富,仅乔木就有2800多种,珍贵的特有树种有银杏、水杉等。为保护环境和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国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目前,中国人工林面积已达3379万公顷,,已成为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中国的主要林区有:东北林区,包括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的林区,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林区。西南林区,包括横断山区、喜马拉雅山麓、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等地的林区,是中国第二大天然林区。东南林区,包括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云贵高原以东的广大丘陵山区,是中国最主要的人工林区。此外,中国还有广阔的防护林体系。比如,覆盖中国东北、华北和西北的防护林带,全长7000多公里,范围约2.6亿公顷,占中国陆地面积的1/4,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工程”。

◆草地:

中国有26606万公顷的牧草地,草场类型多样,有利于多种牲畜在不同季节放牧利用。中国草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近四分之一,是世界草场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天然草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阴山-青藏高原东麓一线以西以北的广大地区;人工草场主要在东南部地区,与耕地、林地交错分布。

中国的牧区主要有:内蒙古牧区,这是中国最大的牧区,优良畜种有三河马、三河牛等。新疆牧区,优良畜种有新疆细毛羊、阿尔泰大尾羊和伊犁马等。青海牧区,主要畜种是牦牛,还出产驰名中外的河曲马。西藏牧区,是牦牛的主要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