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知网年入过亿,暴利的背后藏着多少算计
赵德馨,一位年近九旬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面对知网的侵权行为,他选择站出来,揭开这个学术平台的黑幕。知网,作为中国最大的学术论文数据库和电子资源集成商,以其庞大的文献总量和学术权威性,成为了学术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赵德馨教授的揭露揭示了知网背后的暴利与不公。
早在2006年,知网计划将赵德馨教授的着作《中国经济史辞典》制成电子版,并承诺支付相应报酬。赵德馨同意了,但并未因此得到应有的回报。多年后,当赵德馨教授试图修改着作,助手需要电子版时,他惊讶地发现自己需要为下载自己的论文支付费用。这引发了赵德馨教授的不满,他发现自己的上百篇文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知网收录,并且从未收到过任何通知与稿酬。
赵德馨教授的愤怒进一步升级,他发现知网甚至盗用他的名字开设银行账户。这不仅是对知识产权的严重侵犯,更是对赵教授作为原创作者的极大侮辱。他决定采取法律行动,这是一场艰难的维权之路。赵德馨教授并非为了金钱,他的坚持源于对公平与尊重的追求。在众多学者中,赵教授是第一个成功维权的案例,他赢得了赔偿70万元并获得知网公开道歉的结果。然而,知网同时下架了赵教授的全部作品,这一结果并未得到所有人的满意。
知网的暴利并非偶然,其去年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了11.68亿元,归母净利润约为1.93亿元,毛利率高达54%。这让人不禁联想到,作为学术资源的垄断平台,知网如何在利益与公平之间取得平衡。知网作为企业,隶属于同方知网技术产业集团的同方股份,但它背后有国家的大力支持。知网成立于1999年,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知识门户网站,拥有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证书和教育部三大批文,享有国家的扶持与认可。
尽管知网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和权威性,但其商业模式引发了争议。知网通过一鱼两吃的方式获取利益,即通过与期刊社的合作,将作者的文章收录到网上供人有偿下载,这过程中跳过了作者的直接授权,从而避免支付报酬。对于作者而言,即使有微薄的稿费,也无法与知网通过文章获取的巨额收益相匹敌。而对读者而言,下载文章需要支付费用,从几毛到几十元不等,这使得学术资源的获取变得不平等。
知网的垄断地位和不平等的商业模式引起了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对知网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指出其在低价甚至不付费获取学术文章的同时,对用户收取高额下载费用。此外,知网的论文查重服务也备受诟病,它成为了学生毕业的必要环节,而高昂的查重费用进一步加重了知识获取的经济负担。
在面对赵德馨教授的维权成功后,知网的垄断地位和不公正行为受到了更多质疑。然而,知网的盈利模式仍然存在,包括收录、下载和查重等环节都为知网带来了丰厚的收益。面对这样的情况,监管部门需要加大监管力度,以确保学术资源的公平获取和合理使用。
在这个问题上,知识付费并非不可接受,但关键在于是否合理、公平。知网作为学术平台,其存在是为了促进知识传播与学术进步,而不是仅仅追求经济利益。赵德馨教授的维权行动提醒我们,学术界需要更加关注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公平获取的问题,以维护学术界的纯净与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