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安顺优势资源如何
扩展阅读
台球杆制杆者什么价格 2025-05-26 08:09:33
国产园艺工具怎么样 2025-05-26 07:41:10

安顺优势资源如何

发布时间: 2022-04-22 14:48:06

Ⅰ 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立体资源

安顺开发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4°—16°C,是夏季最好的避暑之地。在不到100公里的范围内,高度密集了世界着名的黄果树大瀑布、世界自然辐射最低的龙宫风景名胜区、世界着名的喀斯特溶洞风光织金打鸡洞、2.5亿年前地壳运动形成的关岭国家古生物化石地质公园、较完整地保存着明代江南汉族遗风的屯堡文化村落群、原始古朴的格凸河风景区等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对开发区形成了“众星捧月”之势。
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属平缓工程地质,平均海拔1100—1400米。目前,有一类建设用地3726.23公顷,二类建设用地367574.45公顷。水资源丰富,有娄家坡水库、杨家桥水库、猫猫洞水库、三合水库及临界的桂家湖水库、密蜂水库,蓄水量达2000立方米,还有流量较大的羊场河。可为工业用水和城市居民用水提供可靠保障。电力资源充足,区内有6座变电站,主变容量129万KVA,附近有装机容量为240万千瓦的安顺火电厂,可为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提供充足保障。
区内积聚了丰厚的人才资源,150厂、162厂、130厂、144厂和011第一设计所等多家军工企业拥有大量高科技尖端技术人才,其中,第一设计所还设有博士后工作站。区内还有安顺师专和双阳职大两所大专院校。可为开发区高科技工业园区的打造提供人才支撑。
号称“东方第一染”的安顺蜡染,具有很丰厚的文化承载量。居住在区内的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之一的洪福远先生,其代表作《丝路明珠》、《雄关铁骑》等深得中外客人的喜爱。着名画家王羽中的蜡染绘画作品也是中外客人爱不释手的艺术品。从区内蜡染集聚的优势出发,开发区正着手打造中国蜡染文化艺术第一村。

Ⅱ 国家二号文件对贵州如何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着力加强交通、水利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全面提升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条件;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着力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彻底改变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城乡面貌;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幅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后发赶超之路,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二、战略定位
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轻工业基地、以航空航天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基地和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
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guizhou.bbs.house.sina.com.cn# k' ^. i/ c- H1 R. G
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
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带动作用显着增强,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明显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石漠化扩展趋势得到初步扭转,森林覆盖率达到45%;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扶贫对象大幅减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新浪乐居论坛( ^- l% O4 X
到2020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水利工程体系基本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综合竞争力显着增强,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石漠化扩展势头得到根本遏制,森林覆盖率达到50%,环境质量良好;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显着提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四、空间布局
——黔中经济区。建设以贵阳—安顺为核心,以遵义、毕节、都匀、凯里等城市为支撑的黔中经济区。推进贵阳—安顺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贵安新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资源深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黔北经济协作区。以遵义、铜仁为节点城市,以黔北、黔东北为腹地,积极构建连结成渝经济区和黔中经济区的经济走廊。重点发展航天等装备制造、金属冶炼及深加工、化工、特色轻工、旅游等产业。推进武陵山地区经济协作和扶贫攻坚。9 [) Q: q P3 ^+ f+ |
——毕水兴能源资源富集区。以毕节、六盘水、兴义为节点城市,充分发挥能源矿产资源优势,建设我国南方重要的战略资源支撑基地。重点发展煤电煤化工、钢铁有色、汽车及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建设。
——“三州”等民族地区。加快推进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及其他民族自治地方跨越发展。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磷煤化工、新型建材、民族医药和农林产品加工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区。

Ⅲ 贵州省情,试述贵州在生物、能源、矿产、旅游等方面的自然资源优势

1、生物资源

贵州省生物资源丰富,其中有维管束植物9982种,其中可食用的700多种,绿化、美化以及能抗污染、改善环境的2000多种;列入国家Ⅰ级保护的珍稀植物有冷杉、银杉、珙桐、贵州苏铁等16种。

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脊椎动物1053种,其中兽类141种,鸟类509种,爬行类104种,两栖类74种,鱼类225种;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动物有黔金丝猴、黑叶猴、黑颈鹤等15种。

2、药材资源

贵州是中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全省有药用植物4419种、药用动物301种,享誉国内外的“地道药材”有50种,已开发利用的中草药资源有350余种,天麻、杜仲、黄连、吴萸、石斛是贵州五大名药。

3、矿产资源

贵州矿产资源丰富,是矿产资源大省。贵州省发现矿产110多种,其中有76种探明了储量,有多种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列,排在第一位的有汞、重晶石、化肥用砂岩、冶金用砂岩、饰面用辉绿岩、砖瓦用砂岩等,排在第二位的有磷、铝土矿、稀土等;排在第三位的有镁、锰、镓等。

此外,煤、锑、金、硫铁矿等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煤炭储量大,煤种齐全、煤质优良,素有“江南煤海”之称;重晶石储量为全国的三分之一;金矿储量居全国第十二位,是中国新崛起的黄金生产基地。

4、旅游资源

贵州民族众多,风情特色,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截至2017年底,贵州省有风景名胜景区71个。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景区18个,省级风景名胜景区53个。5A级旅游景区5个。

5、水资源

贵州河流数量较多,长度在1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4条。2002年贵州省河川径流量达到1145.2亿立方米。贵州河流的山区性特征明显,大多数的河流上游,河谷开阔,水流平缓,水量小;中游河谷束放相间,水流湍急;下游河谷深切狭窄,水量大,水力资源丰富。

Ⅳ 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投资环境

贵州省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在1988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亲自指导创建的“多种经济成份共生繁荣改革试验区”的基础上,于一九九二年八月经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4年升级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安顺开发区地处安顺市中心城区西部,面积为170平方公里,辖宋旗、幺铺两镇和西航街道,总人口14万余人。远期人口50万人,开发区成立以来,作为多种经济成份共生繁荣改革试验的前沿阵地,吸引了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区落户。目前,开发区已形成以飞机、电子汽车零部件为主的航空机械制造业,以中药材开发为主的生物制药业,以精细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以牛肉干、淀粉、白酒为主的食品工业,以蜡染等民族民间工艺品为特色的旅游轻工业等支柱产业。
发展优势:(一)政策优势突出,发展势头强劲。1988年4月,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作出在安顺建立多种经济成份共生繁荣改革试验区决定,最早开辟出以“多种经济成份共生繁荣”为主题的改革试验田。1992年,在安顺多种经济成份共生繁荣改革试验区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了省级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赋予了安顺开发区改革试验、对外开放和超前探索的一系列政策。目前,省委、省政府又明确提出,将把安顺试验区建设成为“贵州加快发展的经济特区”,安顺开发区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自然条件优越,开发潜力巨大。安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4—16°C。风景名胜资源富集,占国土面积的10.26%,远远高于全国1%、全省4.2%的平均水平。在开发区周边不到100公里的范围内,高密度聚集了世界着名的黄果树大瀑布、世界自然辐射最低的龙宫风景名胜区、2.5亿年前地壳运动形成的关岭国家古生物化石地质公园、较完整地保存着明代江南汉族遗风的屯堡文化村落群、原始古朴的格凸河风景区等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对开发区形成了“众星捧月”之势。
(三)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安顺经济开发区地处黔中腹地,距省会城市贵阳90公里,沪昆高速公路、G320国道、沪昆铁路、沪昆高速铁路,安六城际铁路,区内还拥有安顺国际机场和高铁安顺西站,安顺客运西站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协调发展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近几年来,开发区新城城市道路建设速度加快,投资8.7亿元完成了西航路道、玮1路、星火路、西二环路等区内道路建设。开发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大大提高,独特的区位优势已得到新的显现。
(四)城市配套功能逐步完善。安顺开发区内企业和人流量逐步增多,医院、学校、银行、邮电、电信、移动、有线电视、酒店等城市功能配套设施得到较快发展。西电东送交直流枢纽中心位于开发区宋旗镇,电力资源充足。区内有9座变电站,主变容量330万KVA,附近有装机容量为120万千瓦的安顺火电厂,可为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提供充足保障,实现了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双回路供电。目前,建成了日供水量1万立方米的开发区水厂。建成大型批发市场1个,农副产品市场14个。到目前为止,开发区境内有本科学院1所,职工大学1所,职业技术中学2所,科研设计单位7所,高中3所,初中11所,小学47所;安顺市二中、安顺电大已在娄家湖片区建成新校,娄家湖教育区正在形成。
(五)人力资源丰富,安顺开发区集中了贵州航空工业集团(011基地)的主要生产企业,拥有大量高科技尖端技术人才,设有博士后工作站。安顺大学、双阳职大和安顺职中等院校可为企业培养各类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近年来,随着以南风日化、百灵制药、金星啤酒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崛起,区内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的成绩,人才和技术优势逐步显现。
(六)土地及水资源优势。安顺开发区属平缓工程地质,平均海拔1100—1400米。目前,有一类建设用地3700公顷,二类建设用地367500公顷。随着开发区新城建设速度加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土地成片开发的条件逐渐成熟,将会提供大量适合工业项目、酒店、房地产类项目建设用地。区内有娄家坡水库、杨家桥水库、猫猫洞水库、三合水库及临界的桂家湖水库、蜜蜂水库,蓄水量达2000万立方米。另有流量较大的羊昌河。丰富的水资源,可为工业用水和城市居民用水提供可靠保障。
(七)用硬措施改善软环境,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高。安顺开发区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高度重视投资软环境建设,围绕抓落实和提高执行力,不断改进工作作风,简化办事程序,用硬措施改善软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加强制度建设,打造诚信政府,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对外开放意识和大局意识、机遇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效率意识,树立了开发区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
三、发展目标:在“十三·五”期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开发区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一座国际化新城,打造四大中心”,三个站场:完成开发区以道路骨架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发展任务,初步形成具有生态型、园林化、宜居与旅游服务功能完善、开放度与现代化水平较高、以现代城市体系为支撑的新生产力聚集的新城区雏形,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百万人口生态旅游城市”的国际化城区发展目标。
打造四大中心:(1)打造以航空城为重要载体,航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机械加工业、生物制药业、食品加工业等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制造业中心。(2)打造以兴伟4A级旅游城、歪寨藤甲非物质传承基地、中国蜡染文化遗产基地、多彩万象旅游城等重点项目为支撑的旅游精品、文化产业及旅游休闲娱乐中心。(3)打造以商业博览中心和现代物流园区为支撑的商贸会展中心。(4)打造以CBD商务区和高铁商务区为支撑的对外开放服务中心。

Ⅳ 经济省内排名倒数,这座城市为何成为贵州最危险城市

你们知道在贵州省内哪一座城市是排名最后一名的吗?这就是安顺市。其实安顺是一个占地面积比较大的一个城市,但是他现在的GDP产量还是偏低,在全省来相比较而言,他是排名最后的,一个城市,所以说现在确实成为了贵州最危险的城市。但是提醒安顺,我们就豪不犹豫地会想到他的一个位于安顺市的一个非常着名的景点,那就是黄果树瀑布,我们都知道黄果树瀑布是位于安顺市他不仅在贵州非常出名,他在全国来说也是非常着名的,很多国外友人都会到贵州安顺来参观黄果树瀑布。所以说其实安顺在旅游方面也是做了很大的贡献的。

贵州各地一家亲。我相信安顺会发展的越来越好,他会利用自己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发展好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不会再成为垫底的了。希望安顺的发展可以越来越好。

Ⅵ 安顺市土地资源不同自然要素特征安顺市土地资源不同自然要素特征结合自身认识分析各要素对土地资源的

摘要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Ⅶ 安顺为什么有那么多溶洞,附一些图

喀斯特洞穴在我国分布广泛,数量多,是一种区域性的旅游资源。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本文阐述喀斯特洞穴资源和旅游生命周期特点,划分出孤立的、组合的、镶嵌的、介入机会的4种类型,探讨喀斯特洞穴的旅游开发问题。
关键词: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旅游开发类型
我国碳酸盐岩的分布面积大约130×l04km2,是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在湿热气候和长期地壳间断性上升作用等有利条件下,喀斯特洞穴十分发育。80年代以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全国各地开发大量洞穴发展旅游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开放的旅游洞穴总数达200个左右,其中大部分属喀斯特洞穴。对洞穴旅游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1-4]。已有的工作表明,洞穴研究已不仅仅局限于成因、演化等自然方面,学者们已经意识到必须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洞穴的发展规律,促使旅游洞穴的持续发展。在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探讨喀斯特洞穴的旅游开发问题。
1、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的特点和总体评价
1.1遍在性旅游资源
喀斯特洞穴是一种遍在性旅游资源,全世界凡是有碳酸盐岩分布的地区,大多有喀斯特洞穴发育。我国碳酸盐岩分布面积世界第一,在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浙江发育有大量的喀斯特洞穴,仅云南省经调查有开放价值的喀斯特洞穴就达400多个,80年代初贵州喀斯特洞穴普查,上报给省有关部门的就有3 000个。除了南方省分外,北方的北京、河北、辽宁等省市都发现并开发了喀斯特洞穴。
1.2共性大、独特性小,互游率低
从地貌学的角度,喀斯特洞穴有多种成因,可分为多种类型。但作为一种旅游景观,从旅游者的角度看,洞穴内不外乎都是由共性大、个性小的石钟乳、石柱、石笋、石慢等构成似人似兽似物的景观,甚至不同旅游洞穴所配的神化导游词都差不多。所以总体而言,喀斯特洞穴是一种共性大、独特性小的旅游资源。
个别的洞穴,或由于洞穴保存着古代文化和艺术,如广东曲江的狮子岩洞是“马坝人”出土地和“石峡文化遗址”;或由于洞穴中有观赏动物形成的特殊景观,如云南建水燕子洞,春夏秋季可见成千上万只燕子早出晚归的壮观景象,可观看农民徒手攀岩采燕窝的惊险场面;或由于历史上道、佛教利用洞穴修建庙宇,开展宗教活动,如贵州镇远的清龙洞、昆明的观音洞等,使这些洞在共性之中具有独特性。

1.3空间竞争替代性强
旅游地的空间竞争是由于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内出现引起的。当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出现时,它们各自的吸引力往往出现此长彼缩或同步增长的动态变化和地域旅游市场结构的再组织。喀斯特洞穴作为一种共性大、独特性小的旅游资源,当多个洞穴在同一地域出现时,他们之间往往产生替代性强的空间竞争,其结果是区位好、资源价值高、知名度大的洞穴替代区位差、资源价值低、知名度小的洞穴。如贵州安顺郑家洞,在80年代初中期,游客很多,但由于附近龙宫洞的开发,龙宫洞资源条件比郑家洞优越,大量游客流向龙宫洞,从而使郑家洞游客大减,以至难以维持,时开时闭[1]。又如云南弥勒白龙洞,与沪西阿庐古洞区位条件相似,两洞相距87km,距着名风景区石林分别为104km和98km,如图1所示。从资源条件看,阿庐古洞既有旱洞又有水洞,稍优,白龙洞仅为一旱洞;从知名度考察,阿庐古洞比白龙洞名声大很多。阿庐古洞1988年开放,白龙洞于次年1989年开放,两个洞都想分流石林的既有客源,但结果差异很大(参见图2、图3)。阿庐古洞1988-1993年共接待332. 61万游客,平均每年55. 44万游客,旅游直接收入1 550. 32万元人民币,历年总投资1 000万元;白龙洞1989-1993年共接待56. 3万游客,平均每年11. 26万游客,旅游直接收入303万元,历年总投资316. 29万元,并且游客下降幅度很大,1993年仅5万游客,只有同期阿庐古洞的12%。
因此,在这种空间竞争替代性强的作用下,在同一地域上出现多个喀斯特洞穴时,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个开发。
1.4总体评价—区域性旅游资源
喀斯特洞穴风景区,虽然有的已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如贵州的龙宫洞、织金洞,云南的燕子洞、九乡溶洞。但从旅游开发的角度,不论洞穴的规模多大,或景观多好,它们的吸引力和吸引范围都是区域性的,全国至今还没有哪一个已开发的洞穴具有象黄山、九寨沟、石林、张家界等那样的全国范围的吸引力。
以织金洞为例,织金洞位于贵州省织金县金关寨,距县城27km,到省会贵阳170km,织金洞长12. lkm,现开放段长3km,游览面积约30 X 100mZ。织金洞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洞内景观来看,不少专家学者都认为是目前我国已开发的喀斯特洞穴之最[1]。
织金洞1985年开始接待游客,1985-1993年,织金洞共接待游客46. 23万人次,每年平均仅5. 41万人次,最高年分开业后的第三年(1988年)为9. 22万人次,最低年分1989年仅3. 36万人次,虽然1989年属特殊情况,但1993年也仅3. 58万人次。1985-1987年经济收入不详,这3年因门票价低,以1988年人均消费4. 36元计算,这3年估计收入为86. 76万元,1988-1993年经济收入为298. 19万元,加上1985-1987的估算数为384. 95万元,而同期总投入为1 091. 02万元(资料据织金洞风景区管理处)。织金洞仅仅能低水平维持,不可能还本付息,更谈不上赢利。因此,织金洞从景观方面评价虽然是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但从吸引力、吸引范围和游客规模方面看,它仅仅是区域性的旅游资源。
2、喀斯特洞穴的旅游生命周期特点
加拿大学者RW Bulter (1980)认为,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是一个循环进化的过程,经过6个阶段,即: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5、6]喀斯特洞穴的旅游生命周期比较独特,往往没有探查阶段和参与阶段,直接进入发展阶段。孤立的洞穴巩固阶段和停滞阶段都很短,很快就进入衰落阶段,衰落到一定程度后会稳定在某一个旅游规模水平上持续发展。有些洞穴游客太少,不能维持正常的营运费用,就只有关闭洞穴。如果洞穴在旅游热线上或镶嵌在着名风景区内,则其巩固、停滞阶段较长,不会很快衰落。
作为地下空间的喀斯特洞穴,在没有开发之前,由于黑暗和危险往往没有自发前往的游客,所以很少有探查阶段和参与阶段,或者有一个很短的发现洞穴后的本地居民的好奇探查阶段,这个阶段一般由地方政府很快采取保护措施后而结束。而一旦开发,由于轰动效应会吸引大部分本地游客及部分外地游客前往游览,所以大部分喀斯特洞穴开放的第一年游客量达到最大,轰动效应一过,本地游客锐减,由于其吸引范围一般较小,所以很快进入衰落阶段。在旅游热线上或镶嵌在着名风景区内的喀斯特洞穴,借助于已形成的旅游市场分流游客,使其巩固和停滞阶段较长。图2是广东英德宝晶宫、乐昌古佛岩洞、曲江狮子岩和云南弥勒白龙洞的游客量年增长曲线,属第一种情况;图3是贵州安顺龙宫洞和云南路西阿庐古洞的游客量增长曲线,属第二种情况。
3、喀斯特洞穴的开发类型
3. 1孤立的喀斯特洞穴开发
孤立的喀斯特洞穴指附近基本上没有与之吸引力相仿的其它类型旅游资源的洞穴,这类喀斯特洞穴的开发除了洞穴本身的质量要高以外,取决于交通条件以及是否靠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如果交通条件好,又靠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那么洞穴旅游开发容易成功,反之则容易失败。
以广东英德宝晶宫、贵州织金洞为例。宝晶宫位于广东英德市,距市中心7km,英德与广州由京广铁路相连,相距137km,相对于织金洞,宝晶宫交通条件要好得多,区域经济也比织金洞要优越。宝晶宫1984年开放后,除了第一年游客最高达32.24万,1990年最少为9.27万以外,其它年份稳定在14万左右,1984-1993年10年平均每年16.33万游客;织金洞开业3年平均每年5.41万游客(资料据宝晶宫、织金洞风景区管理处)。

再如浙江桐庐瑶琳洞(瑶琳仙境),距县城28km,到杭州84km,背靠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区位条件优越。瑶琳洞1979年考察,1980年开放,1980-1992年共接待国内游客1 184万人次,境外游客10. 6万人次,1985年以来平均每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左右。1979-1990年的11年中,用于开发建设的总投资为457万元,同期,瑶琳的旅游收入(不含瑶琳景区各社会单位的经营收入)达4 755万元,净创利1 244万元,仅税利一项,相当于瑶林洞累计投资总额的近3倍[4]。
3. 2组合的喀斯特洞穴开发
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在同一地区出现有助于延长游客的游玩时间,使该地区对游客的吸引力增强,这就是正的近邻效应[7]。如果能借助其它风景区已经形成的旅游市场,组合的喀斯特洞穴开发,易于成功。但要注意,一是所借助的风景区的吸引力要大,已经形成的市场也较大;二是洞穴本身的质量要高,二者缺一不可。这种正近邻效应的喀斯特洞穴开发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3.2.1借助的风景区着名,洞穴质量高
最成功的案例是贵州龙宫洞借助黄果树瀑布的开发和云南阿庐古洞借助石林的开发。
龙宫洞位于贵州安顺市,距黄果树瀑布39km,从贵(阳)黄(果树)公路叉路口到龙宫洞仅13km,龙宫洞与黄果树瀑布处于同一旅游路线上,龙宫洞主要为一水洞,有洞内瀑布,景观价值较高,由于开发早(1982年开放),在国内知名度高。大部分去黄果树瀑布的游客都会顺道参观龙宫洞,反过来,龙宫洞的开发也对黄果树瀑布风景区有促进作用。1984-1993年,龙宫洞共接待374. 67万游客,黄果树瀑布405.03万,龙宫接待的游客量相当于黄果树瀑布的92.5%(资料据贵州省旅游局)。
阿庐古洞位于云南省沪西县,距着名风景区石林98km,离昆明188km,处于昆明-石林旅游热线的延长线上(图1)。阿庐古洞1988年开放,开放之前,石林1987年的游客已达95.30万。开业之后,充分借助了昆明一石林旅游热线的延伸,1988-1993年6年来一直保持着比较高且相对稳定的游客量。这6年阿庐古洞共接待游客332.61万,石林为624.13万,相当于石林的53%(资料据石林、阿庐古洞风景区管理处)。
3.2.2借助的风景区着名,洞穴质量不高
旅游者到达旅游目的地后选择旅游点的级别与旅游者到该目的地需要迁移的路程有关,长程旅游者,他们只游览目的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之后,如果资金和时间尚允许时,他们一般也不停在原地游览该地级别较低的旅游点,而是迁移到其它地方,游览该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5]。因此,如果洞穴的质量不高,即使附近有着名的风景区可以借助,其开发也不能成功。
以广东曲江狮子岩洞为例。狮子岩洞位于曲江县城西南1. 5km,狮子岩洞以出土“马坝人”头盖骨和“石峡文化遗址”而闻名,但洞内景观质量不高。在县城东南距狮子岩洞7.5km处有着名的南华禅寺,该寺是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弘扬“南宗禅法”的发祥地,宗教地位很高,每年游客达50万左右。狮子岩洞从1985年开放,当年游客达到12.38万,以后几乎年年递减,到1992年只有6.58万,而同年南华禅寺的游客却达51.6万,狮子岩洞游客只有南华禅寺的12.75%。狮子岩洞的游客还在下降,1993年比1992年又减了1万左右,只有5.66万(资料据南华寺、狮子岩洞风景区管理处),南华禅寺巨大的游客量对狮子岩洞影响很小。
3.2.3借助的风景区旅游容量小、洞穴质量高
这种类型也不易成功,即使洞穴质量高,它本身的吸引力也不会太高。借助的风景区的旅游容量小,其市场规模不大,对洞穴的互补作用不强,难以推动洞穴的旅游发展。
以广东乐昌古佛岩洞为例,古佛岩洞位于乐昌市区西部5km处,是一个大型喀斯特洞穴,洞内景观较好。1985年开放后,除第一年因轰动效应游客达23万以外,随后逐年递减,到1993年只有5. 1万人次,从1984年开发至1993年累欠债务460万元。1988年,在乐昌市坪石镇至市区之间的60km长的武江河段上开发了“九龙十八滩”漂流项目,这个旅游项目很快在广东和港澳出名,但由于漂流项目季节性强,旅游容量较小,所以虽然游客量每年都递增近1万,但绝对量小,到1993年才5. 35万人次,它对古佛岩洞的促进作用不大(资料据乐昌市旅游局)。
3.3镶嵌在着名风景区内的喀斯特洞穴开发
镶嵌在着名风景区内的喀斯特洞穴,如果洞穴的质量很高,往往能与风景区形成群体优势,成为风景区的一个组成部分,风景区的客源也就是洞穴的客源,但如果洞穴质量不高只会有少量游客分流到洞穴。
前者最典型的案例是桂林芦笛岩洞,芦笛岩洞景观质量高,以芦笛岩洞为中心建成了芦笛公园。它与漓江、七星岩公园、滨江公园等共同组成了桂林山水,旅游者到桂林,一般都要去芦笛岩洞一游,1992年芦笛公园共接待游客166.86万人次,漓江接待173.00万人次,两者相差无几[8]。
后者如云南石林风景区内的芝云洞,由于洞内景观单调,虽然镶嵌在石林风景区内,但游客不多,1993年石林总游客量为133.82万人次,芝云洞仅10万多人次,只有石林的10%左右。
3.4利用介人机会的喀斯特洞穴开发
介入机会是指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的过程中,由于去乙旅游地,在时间和费用的消耗上,比去甲旅游地更为节省而总体旅游效果近似,旅游者选择乙而不选择甲这样一种现象[9]。
当在客源地(或旅游中心城市)与已成功开发的喀斯特洞穴之间或距客源地较近的地方发现了新的喀斯特洞穴,而新的喀斯特洞穴景观价值又高,可以利用介入机会进行旅游开发。实际上,这就是喀斯特洞穴空间竞争的结果,前述的龙宫洞的开发就是利用了介入机会。
以云南宜良九乡溶洞为例,如图1所示,九乡溶洞处于昆明与阿庐古洞之间,距昆明100km,距着名风景区石林68km,九乡溶洞景观质量很高,它有条件利用介入机会开发。九乡溶洞1989年10月开放(比阿庐古洞晚1年零9个月),九乡溶洞开业后游客量相对较为稳定,每年维持在20万人次左右,1990-1993年每年的游客差不多相当于阿庐古洞同期的游客的1/2, 4年多来共接待游客99.44万人次,门票收入617万元(资料据九乡溶洞管理处,游客量由门票收入计算)。
九乡溶洞是利用介入机会开发取得的初步成效,但由于它在知名度、管理和宣传推广方面与阿庐古洞有较大差距,因此目前效果尚不理想,但可预计,只要九乡溶洞在上述几方面有所改善,它与阿庐古洞游客量之比值会逐年增大。
综上所述,喀斯特洞穴分布广泛,其景观共性大,独特性小,游客重游率低,是一种区域性的旅游资源。喀斯特洞穴的开发除了洞穴景观质量高以外,还必须交通条件好,靠近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或者处于旅游热线上或镶嵌在着名风景区内或利用介入机会,不然很难成功。
80年代之后,我国开发了数以百计的洞穴发展旅游业,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总结其旅游发展规律、布局原理,有助于洞穴旅游的持续稳定发展。

Ⅷ 如果贵州省迁移省会,呼声最高的城市是哪个

如果贵州省迁移省会,呼声最高的城市是哪个?

我觉得贵州省的省会是不会迁移的。因为这个假设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贵阳作为贵州省的省会,有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无论是哪个城市,都很难取代贵阳在贵州省的地位。

而相比之下,其他地方都没有这种优势,这是贵阳省独特的一个资源优势。如果其他地区想和贵阳相比的话。,那么他们无论是在人口上还是在人才优势上,在经济文化优势上都不如贵阳。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个人之见,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喜欢的朋友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点赞关注。

Ⅸ 从地理角度看贵州发展经济有哪些优势,和主要限制条件

从地理角度看贵州发展经济的优势及限制:

1、贵州拥有美轮美奂的山水风光。

贵州92%的土地是山地和丘陵,其中又有61%的是喀斯特地貌,贵州是全世界喀斯特地貌最集中典型分布的地区,喀斯特地貌和山地特色构成了贵州的山水美景。在贵州,它既是瀑布之城也是溶洞之城,还是温泉之城、峡谷之城。

2、贵州拥有美轮美奂的山水风光。贵州92%的土地是山地和丘陵,其中又有61%的是喀斯特地貌,贵州是全世界喀斯特地貌最集中典型分布的地区,喀斯特地貌和山地特色构成了贵州的山水美景。在贵州,它既是瀑布之城也是溶洞之城,还是温泉之城、峡谷之城。

3、从贵州运出来的产品成本是极高的。

贵州应加大力度培育内部市场,加强省内基础设施建设,把由于地理因素无法通达的地区通过公路铁路连接起来,形成内部市场,以此承接和消化产业转移。

(9)安顺优势资源如何扩展阅读:

贵州经济运行的主要情况:

1、农业生产持续向好,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2018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276.74亿元,比上年增长6.8%,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1.2%,拉动经济增长1.0个百分点。

2、工业经济稳中有进,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0%,增速高于全国水平(6.2%)2.8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2%,集体企业增加值增长9.6%,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9.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2.0%。

分行业看,19个重点监测的行业中,17个行业保持增长,4个行业增加值增速达到两位数。

Ⅹ 贵州安顺是属于几线城市呢

众所周知,我国的地理面积非常广阔,大大小小拥有着600多座城市,由于地理位置及环境因素的差异,每一座城市的发展状况也都截然不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也变得日益明显,所以根据经济状况将每一个城市的等级都进行了划分,而贵州的安顺目前是一座四线城市。

安顺的自然资源也是非常丰富的,由于它处于长江水,乌江流域和珠江水系北盘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所以这里的水资源异常丰富,满足了人们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外,这里的水资源也渐渐有了其他的用途,可以进行开发利用。除了水资源之外,安顺的矿产资源也很丰富,煤炭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作为一个优势矿产,对于安顺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与一般的地级市还有所不同,安顺还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城市,在这个地方当中汉族人口占的比例非常大,之后便是布依族,然后是苗族人口,据不完全统计这个地方生活的少数民族数量达到了20多个,少数民族的数量达到了全市总人口的39%,不同的民族文化在一起交融,也让安顺这一个地方充满了民族色彩,文化也变得非常繁荣,所以游客们再来到这个地方旅游的话,也会见识到很多少数民族文化,相信更让我们的旅程增长不少见识。

安顺的地理位置也是非常优越的,这里各方面的交通都比较便捷,所以一直以来变“黔之腹”的称号,相信凭借着这些优势安顺未来的发展也会变得越来越繁荣,很快便会达到三线城市的行列吧,对此大家都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