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草地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
扩展阅读
三坐标测量机价格怎么样 2025-07-17 07:31:30

草地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

发布时间: 2022-03-06 19:02:25

㈠ 下列利用土地资源的措施中,正确合理的是()A.围湖造田,增大耕地面积B.为了提高草场利用率,尽量

A.围湖造田会使湖泊面积减小,蓄洪能力减弱,引发洪涝灾害.故不符合题意;
B.增加牲畜的数量,容易超载放牧,使草地生产力大幅度下降,为提高草场利用率,应该限制放牧牲畜的数量,故不符合题意;
C.在陡坡上开垦荒地,易引起崩塌、水土流失等.故不符合题意;
D.在宜林荒地植树造林,能够防止水土流失.故符合题意.
故选:D.

㈡ 21.根据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①-⑤代表的土地类型中最适宜发展畜牧业的是()A.①B

据图中不同图例符合的分布可得,①是旱地,②是林地,③是水田,④是草地,⑤是难利用土地.
故选:D.

㈢ 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紧缺与严重浪费土地而出现人地矛盾,积极探索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1、总体规划,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由县政府组织,联合农业、国土资源、工信、财政等部门,聘请相关专家,召集各乡镇相关负责人,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认真分析,科学对全县的农村土地资源利用进行总体规划,各乡镇对其土地资源使用进行详细规划。

规划过程应坚持节约用地、集约用地,因地制宜,科学发展与合理布局,同时考虑到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2、严格永久基本农田保护

对永久基本农田实行重点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用途。一般建设项目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重大建设项目选址确实难以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的,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须对占用的必要性、合理性和补划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严格论证,报自然资源部预审

3、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的目的是使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需要一定的投入和现代科技支撑,而农民在这方面的能力很有限。如果引进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土地流转,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公司+农户”等合作方式,农民负责按标准生产,并按合理价格定向售出,这样能有效发挥各自优势。

4、加强土地整治与基础设施建设

土地整治主要是针对沟系交错、地类交叉、渠系老化等土地现状,进行水利设施配置、道路和林网建设,从而改变农业生产基础条件,降低生产成本,使其易于实现机械化生产,扩大农田面积,实现农业增产增效。



目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土地资源流失现象严重

土地资源作为一种有限的资源,一旦对其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则会导致土地资源数量减少。当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土地资源流失的现象,这是由于人类的乱砍滥伐导致地面上植被减少,造成水土严重流失。

同时城镇化和工业的快速发展,人类过度开发,导致耕地和基本农田被占用,使耕地面积锐减。

2、土地资源的质量不断下降

当前工业的快速发展及人口数量的增多,导致废弃物的排放量不断增加,这对土地资源带来较大的污染,造成土地资源质量下降。再加之农业、林业和牧业发展过程中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导致土地资源流失、盐渍化和荒漠化现象不断出现,影响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和收益。

3、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在当前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非法占用耕地和土地空置浪费的现象,这不仅无法有效的发挥出土地资源的价值,而且还会造成土地资源后备不足问题,会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制约影响。

㈣ 如图示意“中国土地利用类型”,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①~④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①______;

我国各地区土地资源的质量差别很大.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土壤肥沃,生产力高,集中了全国90%左右的耕地和林地.其中,北方平原广阔,耕地多,但热量较低,降水较少,以②旱地为主;南方多丘陵、山地,但热量高,降水丰沛,以①水田为主,作物可一年两熟到三熟.③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的边远山区,东南部山区的林地多为人工林和次生林.西北和华北的大部分地区林地很少.④草地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内陆地区,东部草地较少,而且分布零散.
故答案为:(1)水田;旱地;林地;草地;(2)③;水稻;二至三.

㈤ 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甲地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A. 林地 B. 水田 C. 草地 D. 旱地

从图中位置看出,甲是大兴安岭,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
故选:A.

㈥ 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土地资源在历史上曾受到巨大的损失,而且目前仍以很高的速率遭受损失。据联合国环境署估计,有史以来,地球上已损失了20亿公顷适宜耕种的土地,这比现在全世界耕种的土地还要多;估计目前全球每年损失的农林牧用地为500~700万公顷。造成土地质量下降(或损失)的原因很多,主要是:①人类不合理地使用土地,导致土地贫瘠化,甚至不能耕种。②水和风的侵蚀。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目前水的侵蚀和水涝灾害造成的土地损失大约占总损失土地的30%。③土地盐碱化。据统计,全世界有30%~80%的灌溉土地受到盐碱化的影响,由此而损失的土地每年达20 万~30 万公顷。④化学污染。由于化肥、化学杀虫剂和除草剂的大量使用以及工业废物的影响,使部分土壤中有毒物质剧增,土地板结,土壤表层结构和肥力受到破坏,甚至被迫弃耕。⑤有些草原过度放牧,使牲畜与天然牧场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结果一些草原变为荒漠或荒漠化土地。⑥城市建筑、交通、采矿、修水库等工程活动的占用与破坏也使土地损失很大。

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是在不合理地利用土地时,才会引起土地退化;如果人类长期的耕种活动能够正确地使用土地,就不会使土地退化,还可以促使土地向有利于耕种的方面转化,即形成农业土壤。

如前所述,全世界土地资源的总量是极为庞大的,但人均占有量是有限的,尤其是耕地、林地和草地。然而,土地是可以更新的资源,具有丰富的生产潜力,只要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解决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那么有限的土地资源的潜在生产能力就会充分发挥出来,成为现实的生产能力。

首先,对于土地资源必须因地制宜综合开发利用,注意扬长避短,发挥土地的生产优势。要做到这一点,搞好农业区划工作是基础和前提。农业区划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分析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的现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合理方向和适当措施,为农业规划和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依据。农业区划必须从查明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各种农业资源入手,反过来,农业区划成果又可以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指出方向,为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提供依据。

其次,要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要花相当大的力量,提高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的比重。解决好旱涝危害的问题,可以尽量多地使农田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对低产田进行有效地改良,就相当于增加了大量的耕地。必须针对不同情况,对土地进行合理改造,力争做到改造、利用和保护密切结合。要坚持用地和养地相结合,使土壤肥力不致降低,而且有所提高,才能增加农业产量。例如,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区用紫云英等绿肥作物与水稻轮作,北方旱作区用豆类作物和玉米间作等,可以保持土壤肥力。要增施有机肥料,多种豆科和绿肥作物,把它们与耗地作物(玉米、高粱、小麦、水稻等)很好地搭配种植,以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

第三,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耕地、林地和草地的数量减少和土地的质量降低。数量减少表现为表土丧失、土体毁坏或耕地的非农业占用;质量下降表现为土地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面的质量降低。针对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水土保持,改良盐碱地,防止沙漠化和土地污染。

㈦ 根据因地制宜原则,可利用草地最适宜发展() A、种植业 B、畜牧业 C、林业

考点: 影响农业的因素 畜牧业的基本情况与分布 专题: 分析: 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半湿润、湿润的平原、盆地和丘陵地区,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山区和丘陵地区;我国的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的东部、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 根据题意:根据因地制宜原则,草地最适宜发展的是畜牧业;结合选项.故选:B. 点评: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简单,熟练掌握即可.

㈧ 根据土地的用途和利用状况,土地的利用类型可分为耕地、______和草地.

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齐全,形成k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土地类型,这有利于因地制宜,进行多样化k开发利用.然而,我国各类土地资源在土地资源总量中所占k比重是不同k,其中草地面积较广,占k比重大,而耕地、林地所占比重相对偏小.
故答案为:林地.

㈨ 23.下列利用土地资源的措施中,正确合理的是()A.围湖造田B.为了提高草场利用率,尽量增加牲畜的

A.围湖造田会使湖泊面积减小,蓄洪能力减弱,引发洪涝灾害.故不符合题意;
B.为了提高草场利用率,尽量增加牲畜的数量,容易超载放牧,使草地生产力大幅度下降,为提高草场利用率,应该限制放牧牲畜的数量,故不符合题意;
C.在陡坡上开垦荒地,易引起崩塌、水土流失等.故不符合题意;
D.在宜林荒地植树造林,能够防止水土流失.故符合题意.
故选:D.

㈩ 土地资源如何利用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既包括自然范畴,即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括经济范畴,即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在其利用过程中,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类别和不同程度的改造措施。土地资源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即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所包含的内容可能不一致。如大面积沼泽因渍水难以治理,在小农经济的历史时期,不适宜农业利用,不能视为农业土地资源。但在已具备治理和开发技术条件的今天,即为农业土地资源。由此,有的学者认为土地资源包括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两个方面。

土地资源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人类利用的土地,是一个由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岩石和水文等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也是人类过去和现在生产劳动的产物。因此,土地资源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是“财富之母”。土地资源的分类有多种方法,在我国较普遍的是采用地形分类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1)按地形,土地资源可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这种分类展示了土地利用的自然基础。一般而言,山地宜发展林牧业,平原、盆地宜发展耕作业。

(2)按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资源可分为已利用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工矿交通居民点用地等;宜开发利用的土地,包括宜垦荒地、宜林荒地、宜牧荒地、沼泽滩涂水域等;暂时难利用的土地,包括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这种分类着眼于土地的开发、利用,着重研究土地利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已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式、生产潜力,调查分析宜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方向途径,查明目前暂不能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分布,探讨今后改造利用的可能性,对深入挖掘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合理安排生产布局提供基本的科学依据。

土地资源有如下几个特征:

(1)土地资源是自然的产物;(2)土地资源的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动;(3)土地资源的区位存在差异性;(4)土地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5)土地资源的利用具有可持续性;(6)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具有稀缺性;(7)土地利用方向变更具有困难性。

目前我国土地问题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植被破坏。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盖率达到13.9%。尽管建国后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仍很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同时,大量林地被侵占,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植树造林的成效。草原面临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2)土地退化。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较为严重的国家,近十年来土地沙漠化急剧发展,20世纪50~70年代年均沙化面积为1560平方千米,70~80年代年均扩大到2100平方千米,总面积已达20.1平方千米。我国的耕地退化问题也十分突出。如原来土地肥沃的北大荒地带,土壤的有机质已从原来的5%~8%下降到1%~2%(理想值应不小于3%)。同时,由于农业生态系统失调,全国每年因灾害损毁的耕地约200万亩。

我国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超过262.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其中沙化土地面积为168.9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13个省区市。

荒漠化及其引发的土地沙化被称为“地球溃疡症”,危害表现在许多方面,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共有1000万公顷的耕地不同程度地沙化,造成粮食损失每年高达30多亿千克。在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许多农田因风沙毁种,粮食产量长期低而不稳,群众形象地称为“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箩,蒸一锅”。在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30年间流沙压埋房屋2200多间,近700户村民被迫迁移他乡。

目前我国耕地的特点是:

(1)人均耕地面积小我国虽然耕地面积总数较大,但人均占有耕地的面积相对较小,只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4。人均耕地面积大于0.13公顷的地方省,主要集中于我国的东北、西北地区,但这些地区水热条件较差,耕地生产水平低。相对自然和生产条件好的地区如上海、北京、天津、湖南、浙江、广东和福建等人均耕地面积小于0.07公顷,有些地区如上海、北京、大洋、广东和福建等甚至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均0.05公顷的最低界限。该组织认为低于此界限,即使拥有现代化的技术条件,也难以保障粮食自给。

(2)分布不均匀综合气候、生物、土壤、地形和水文等因素,我国耕地大致分布在东南部湿润区、半湿润季风区、西北部半干旱区、干旱内陆区和西部的青藏高原区。东南部湿润区和半湿润季风区集中了全国耕地的90%以上。

(3)自然条件差我国耕地质量普遍较差,其中高产稳产田占1/3左右,低产田也占1/3。其中涝洼地有约400×104公顷,盐碱地有约400×104公顷,水土流失地670×104公顷。而且耕地地力退化迅速,加上由于污水灌溉和大面积施用农药等原因,耕地受污染严重,加剧了耕地不足的局面。

这一特点使我国耕地面临的压力巨大,中国依靠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是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成就。但另一方面,这一现实也表明中国耕地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耕地不足是中国资源结构中最大的矛盾。

总之,我国单位面积耕地的人口压力巨大,目前已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因此,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耕地的保护。

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首次全国统一草地资源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有天然草地面积33099.55万公顷(为可利用草地面积,下同),小于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为43713.6万公顷),比美国大(美国为24146.7万公顷),为世界第二草地大国。

天然草地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从行政省区来看,西藏自治区草地面积最大,全区有7084.68万公顷,占全国草地面积的21.40%;依次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以上四省区草地面积之和占全国草地面积的64.65%。草地面积达1000万公顷以上的省区还有四川省、甘肃省、云南省;其他各省区草地面积均在1000万公顷以下;海南、江苏、北京、天津、上海5省(市)草地面积较小,均在100万公顷以下。

我国人工草地不多,据1997年统计,全国累计种草保留面积1547.49万公顷,这其中包括人工种草、改良天然草地、飞机补播牧草三项。如果将后两项看作半人工草地,我国人工和半人工草地面积之和也仅占全国天然草地面积的4.68%。我国人工草地和半人工草地虽不多,但全国各省区都有,以内蒙古自治区最大,有443.34万公顷,达到100万公顷以上的依次有四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和甘肃省。各地人工种植和飞播的主要牧草有苜蓿、沙打旺、老芒麦、披碱草、草木樨、羊草、黑麦草、象草、鸡脚草、聚合草、无芒雀麦、苇状羊茅、白三叶、红三叶,以及小灌木柠条、木地肤、沙拐枣等。在粮草轮作中种植的饲草饲料作物有玉米、高粱、燕麦、大麦、蚕豆及饲用甜菜和南瓜等。由于人工草地的牧草品质较好,产草量比天然草地可提高3~5倍或更高,因而在保障家畜饲草供给和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海拔高低悬殊、气候千差万别,形成了多种类型的草地类型,全国首次统一草地资源调查将全国天然草地划分为18个草地类,824个草地型。

在组成全国各类草地中,高寒草甸类草地面积最大,全国有5883.42万公顷,占全国草地面积的17.77%。这类草地集中分布在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及外缘区域。其他依次是温性草原类草地、高寒草原类草地、温性荒漠类草地,这三类草地各自占全国草地面积10%左右。以上4类草地面积之和可占到全国草地面积的1/2,且主要分布在我国北部和西部。下列5类草地面积较小,分别是高寒草甸草原类、高寒荒漠类、暖性草丛类、干热稀树灌草丛类和沼泽类草地,它们各自面积占全国草地面积均不超过2%。其余各类草地面积占全国草地面积在2%~7%之间,居于中等。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草地资源采取自然粗放经营的方式,重利用、轻建设,重开发、轻管理,草地资源面临严重的危机。主要表现为:

(1)过牧超载、乱砍滥垦,草原破坏严重。草原建设缺乏统一计划管理,投入少,建设速度很慢。草原退化、沙化、碱化面积日益发展,生产力不断下降。

(2)草原土壤的营养锐减,草原动植物资源被严重破坏,生产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3)草地牧业基本上处于原始自然放牧利用阶段,草地资源的综合优势和潜在生产力未能有效发挥。牧区草原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等)的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