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茶树种质资源调查有哪些方法
扩展阅读
哪里有桑黄产品贴牌生产 2024-04-30 07:00:30
纪芙丽产品哪里买 2024-04-30 06:55:32

茶树种质资源调查有哪些方法

发布时间: 2023-03-29 12:02:05

❶ 如何通过体细胞杂交获得茶树新品种

茶树无性系选种是指选择优良单株进行无性繁殖,然后对这些无笥繁殖的后代茶树进行选择。其等程序大体如下。
1.优良单株的选拔:根据育种目标橘物,在群体品种中进行个体选择,对入选单株进行标记,进一步进行观测。观测项目主要包括树姿、生长势、发芽期、采摘期、抗寒性、单株产量、茶类的适制性(氯仿鉴定)、制茶品质(小量制茶法)等。


茶树有此游性系选种是指选择优良单株利用种子进行有笥繁殖,然后对这些有性繁殖的后代茶树进行选择。茶树有性系选种的研究在国外有一些报道,我国进行的研究不多。有性系品种的适应性与生活力往往比无性系品种强,而且易于繁殖,便于推广,再加上有的茶树具有较强的母性遗传能力,因此,有性系选种仍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选种的程序和选择指标与无性系选种的基本类似,但要注意品系的开花结实性能和主要形状的整圆扒液齐度。

❷ 云南省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古茶树保护管理条例(2021)

第一条为加强古茶树的保护,促进古茶树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自治县)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在自治县行政区域内从事古茶树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遵守本条例。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古茶树,指分布于自治县行政区域内的野生型茶树、过渡型茶树、树龄在一百年以上的栽培型茶树。第四条自治县人民政府对分散的古茶树采取单株挂牌保护;对古茶山和古茶树集中区域划定保护管理范围,实行区域保护,具体范围由自治县人民政府划定,并将保护管理范围纳入国土空间规划。

保护管理范围涉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按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保护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保护管理。第五条古茶树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应当坚持保护优先、科学管理、合理穗笑毁利用的原则,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第六条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古茶树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将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所需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编制古茶树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相关规划,按程序报批后实施。

自治县林草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古茶树的保护管理工作,自治县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古茶树的开发利用工作。自治县其他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古茶树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做好行政区域内古茶树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社区应当协助做好辖区内古茶树保护管理工作。村(居)民委员会可以制定村规民约保护管理古茶树。第七条自治县林草行政主管部门保护管理古茶树的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

(二)制定保护管理具体措施,报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三)设立保护管理范围的界标、标识;

(四)对古茶树资源进行调查、登记、监测并建立档案;

(五)组织、协助对古茶树保护管理进行科学研究;

(六)其他与古茶树保护有关的工作。第八条自治县人民政府设立古茶树保护管理专项资金,用于古茶树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

资金主要来源:

(一)县级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

(二)上级扶持资金;

(三)社会捐赠和其他资金。第九条自治县对行政区域内的古茶树建立登记保护名录,实行分类分级管理。自治县林草行政主管部门会同产业发展等部门编制保护名录,开展古茶树管护技术培训和指导。第十条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以勐库(冰岛)为代表的古树茶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支持相关企业、个人通过申请注册商标、申请专利、采取防伪标识、电子信息管理等措施,保护古树茶产品的知识产权。

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有关规定,组织申请古树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引导符合条件的古树茶产品生产者申请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

自升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古树茶产品的追溯体系,实现古树茶产品的全程可追溯。第十一条自治县人民政府鼓励以合资、合作、租赁、承包等方式共同开发利用古茶树。

古茶树资产价值评估,应当由具备相应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机构所需资质和评估具体办法,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第十二条自治县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下列开发利用古茶树猜备的行为:

(一)利用古茶树种质资源培育新的茶品种;

(二)利用县域内栽培型古茶树资源开发特色产品;

(三)建立古树茶信息平台,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古树茶品牌,建立企业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对古树茶产品实行信息追踪;

(四)开展古茶树利用交流合作,挖掘古茶树历史文化,开发古茶树文化产品、旅游产品。第十三条古茶树保护管理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过度采摘古茶树等影响古茶树生长,引起古茶树生长退化的;

(二)在古茶树保护管理范围内未批先建、批后加建、私搭乱建构筑物;

(三)侵占和破坏古茶树种质资源;

(四)有关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❸ 求关于普洱茶的调查报告

对原产地普洱茶生长环境污染状况调查报告 喝普洱茶你放心吗?——对原产地普洱茶生长环境污染状况调查报告 普洱茶种植过程中农药、化肥的使用状况及其影响普洱茶根据茶树不同分为野生普洱茶绝液、乔木普洱茶和台地普洱茶。野生普洱茶是没有经过人工驯化的,不施肥、不喷农药,属于自然生产的茶叶类型,目前野生茶树数量非常稀少;而乔木普洱茶和台地普洱茶是由人工种植的,但二者的区别在于,台地茶是茶农通过不断修剪限制台地茶树的成长,使其不断发芽,一发芽即被采摘制成茶叶,而乔木茶则不被限制茶树高度。台地茶的面积大、产量大,但是价格低。我们这次真对乔木普洱茶和台地普洱茶农药、化肥使用情况做了细致的调查。在调查过程结束后,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分析,了解茶农在对茶树使用农药、化肥的情况,可以根据所种植的茶树种类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茶农独立经营的台地茶。在勐海县勐宋乡勐短拉乡、曼迈村以及勐海镇曼袄村曼板小组的茶农种植的是台地茶,属于茶农独立经营的茶园,不属于任何茶厂的基地,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在这些地方,农业技术人员对于农户使用农药、化肥的指导力度不够,另外,在保持土壤的肥力方面需要增加施用有机肥(如农家肥--牲畜粪便等),使这些地方的茶叶产量和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从以往的年份来看,茶园里的病虫害主要发生在4~5月份,如蚜虫、小绿叶蝉以及蓟马等害虫,按照往年的茶叶价格,像这样的台地茶,要保持高的产量,需要适时打农药来控制这些病虫害。但由于今年茶叶价格不好,导致大部分茶农放弃对茶园的管理,没有及时采摘鲜叶,使得茶叶的发芽轮次减少并且产量降低。今年,有82%的茶农为了降低茶叶种植成本、提高经济收入,对茶园实行不打药、不施肥,因此尽管茶价很低,但茶叶受化肥、农药污染的几率很小,而茶叶的品质要好于往年。而且春茶过后,雨季来临,小绿叶蝉等虫害基本上消失了野早,这个时候就不需要任何农药,所以一般不会出现农药、化肥污染超标的情况。。2、集约经并脊物营的台地茶。在云南省茶叶科学研究所附近的曼喷竜村、曼真村和曼贺村种植的是茶科所研究的优势品种,也属于台地茶类型。由于这几个村寨离茶科所比较近,经常有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包括该使用什么农药和化肥以及使用量的多少,或者在病虫少的时候该采用什么方式进行适当控制等。在使用农药时以高效少污染和低成本为目标,正确选用对目标害虫敏感的农药,坚持控制药剂浓度和用量,控制用药次数和合理轮换,控制安全间隔期,同时注意讲究施药方法。因此茶叶生产是符合标准的,也不会出现农药化肥超标的情况。3、乔木古茶树。在勐海县南糯山半坡老寨竹林小组种植的茶叶品种以古茶树(乔木普洱茶)为主,其中最古老的已有八百多年,遇到干旱和雨季交替的季节,偶有少量的小绿叶蝉发生,但随着雨季的来临这种虫害大大减少,古茶树生长的环境非常好,茶树生长在林中,利用生物多样性来控制病虫害,使得病虫害的数量比较少。所以古茶树在生长过程中不需要打农药。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保持稳定。另外,古茶树也不需要施肥,这是因为茶树生长在树林中,地上有丰富的枯枝落叶,形成腐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而且由于遮阴度高,土壤水分散失率低,茶树的芽叶硕壮,内含物质丰富,不易老化。今年茶叶市场价格不好,对古茶树采摘较少,对古茶树资源起到了休生养息和保护作用。古茶树既不打农药也不使用化肥,无任何污染并且品质优良,是制普洱茶的上等原料。4、生态茶园和有机茶园。在勐海乡“云茶源”、巴达乡西里村以及勐海茶厂巴达基地,主要品种是台地茶,而且大部分是生态茶园,还有一小部分是有机茶园。可以说在品种质量上(特别是有机茶园)都是很好的。在防治病虫害方面:生态茶园尽量杜绝使用化学农药和化学除草剂,即使使用,也要在国家相关规定范围之内。有机茶园完全杜绝(禁止)使用化学农药和化学除草剂,一般采用农业、生物的措施来防治茶园病虫草害。例如,针对春夏之交会发生的小绿叶蝉,出现危害后及时采摘和修剪茶树,可以改变病虫生长的适应环境条件,并把部分病虫枝叶带出茶园,当雨季来临,这种虫害就会自动减少或消除;适时锄草与耕作减少那些与杂草、土壤发生联系的病虫为害,同时减少杂草与茶树争肥、争水和争光。适当间作增加茶园生态系统生物的多样性,减轻病虫为害;合理施肥提高茶树抗病虫的抵抗力及补偿能力。生态茶园杂草防治禁止使用化学除草剂,而是使用物理与机械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手段,在防治中也要考虑到杂草的有害、有利的两重性,对茶树危害较大的如白茅草、蕨类、肛板归、小竹等宿根性或多年生小灌木要彻底清除,而对一般杂草不必全部防除,低密度的杂草不会对茶树生长构成影响,反而有利于保持水土。在施肥方面,生态茶园禁止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肥料和增效剂外,还必须遵循生态茶生产施肥原则对各种有机肥进行无害化处理。逐渐达到有机茶园的标准。茶园的采摘和加工很及时,使茶叶正常生长,这里的茶园通过规范化的管理,这样就保证了普洱茶的品质。勐海县茶叶生产的工业与生活污染情况普洱茶的生长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很高,只有具有良好的茶树生长的环境,才能为优质的普洱茶生产提供必要的条件。通过对勐海县进行实地的调研,我团队对勐海县茶叶生长的工业污染情况进行了很好的了解,现介绍具体情况如下。在调查走访的过程中,对茶园周边的环境做了细致而深入的调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茶园周边的工业污染情况。所谓的茶园的工业污染主要是指在茶园周边是否存在具有工业污染的生产企业,工厂日常生产的污水是否经过处理而作到达标排放,工厂的生产是否有废气排出,排放的气体是否会影响普洱茶的生长和质量,工厂是否有乱丢弃废气物的现象,如有,这些废气物是否会影响普洱茶的生长,如果有影响,给普洱茶的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程度有多大。二是茶园周边的生活垃圾的污染情况。主要调查茶园茶树生长过程中茶园周边环境是否受到人类的生活垃圾的污染,如果有,是否会对茶叶的生长状况和茶叶的品质造成不利的影响。经过与环保局科技人员座谈、对茶农的问卷调查和对茶园周遍环境的实地考察,发现勐海县的工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没有对普洱茶生长的环境造成大影响和破坏,普洱茶的生长状况优良。工业污染的影响方面:云南省政府、西双版纳州政府和勐海县政府对普洱茶的生长环境特别重视,制定了各种环境保护政策和节能减排措施并积极实施,把勐海县三家能源消耗高的企业(云南西双版纳英茂糖业有限公司景真糖厂、勐阿糖厂、云南省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糖厂)作为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监测、检察对象,签订了节能减排责任书,在企业的大力配合下,各企业在节能减排工作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同时政府还进一步治理大气污染,加强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控制,削减SO2排放量。进一步治理水污染,严格治理监控超标排放的污水企业,使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对那些在乡村的小型制砖厂虽然不能时时刻刻的监控,但政府部门也会不定期的对其进行考察,以确保工业生产的合理与安全。通过政府工作的大力投入和企业的积极配合,勐海县环境治理取得了很好效果,勐海县的空气质量优良,植被覆盖率较高,茶树的生长环境很好,工业污染没有对普洱茶的生长状况和普洱茶品质造成不利影响。生活垃圾的影响方面:勐海县种植茶树的主要是一些少数民族,由于云南地势主要是山地,所以各个少数民族聚集生活在山区和坝区,由于茶园几乎都建立在山坡上,而村庄的生活区又在这些山坡的下方,所以生活垃圾往往不会向上去影响茶树的生长环境。茶叶是勐海县茶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当地已经有几千年的种茶历史,普洱茶文化底蕴浓厚,人民爱茶、珍茶、惜茶,对普洱茶非常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注重普洱茶的生长和保护,加之政府对普洱茶生长环境的重视和宣传,农民的日常生活造成的烟尘和气体,对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是非常微小的。由于当地的森林覆盖率高,生物多样性保存良好,环境的自净能力很强,且勐海县的雨水充足,所以茶树的生长只是利用天然降水,不会出现水污染的现象,同时,充足的降水也增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总之,通过对普洱茶原产地——勐海县进行调查走访,我们对普洱茶原产地的茶树生长状况有了更加深入而细致的了解。茶园基本都建立在海拔800~2000米以上的山上,茶园周边的自然环境状况极佳,没有受到当地的工业生产的污染,在政府的努力监管下,勐海县的工业生产没有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工业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卓有成效,实现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茶农也特别关注普洱茶的生长环境和茶叶品质,人民的生活没有对普洱茶的生长环境造成污染。

❹ 果树种质资源考察的内容和方法是怎么样的

(一)考察前的准备

1.资源考察的组织工作果树种质资源的考察应在统一组织下,以联合考察组或各参加单位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考察前应统一考察的目的、考察的内容和考察方法。考察单位一般应是科研教学单位及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和熟悉情况的群众,必要时除果树专业人员外,还应有植物、土壤、气象方面的专业人员参加。

2.考察的安全准备工作

考察时除带必须的衣、食、住、行等用品和考察工具外,在考察人烟稀少、野兽出没的地区时,一定要有当地的向导,还要携带一些必要的防身武器如枪支等,在考察气候变化无常的高山、峡谷时,还要带些防雨、防寒和防洪等设备。

3.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情况的考察

在实地考察前,要由当地有关行政部门介绍,通过抄录统计部门的资料,查阅地方志等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概况、人口组成、自然条件、植被、社会经济情况有所了解,最好有当地的地形图、林相图、植被图、草场图、航空片、卫星片等图象和有关的文字资料。也可通过访问,了解更多的情况。

(二)环境与生态条件的考察

果树的生长和发育离不开外界的环境条件,任何一种果树的分布和生态特性,都是适应并同化了外界条件而形成的。所以,进行种质资源考察时,首先要对果树所在地的环境条件进行考察,以了解果树的分布规律和生物学特性,为适地适栽、品种的区域化和引种提供资料。考察内容如下。

1.地形考察

资源考察所在地的地形变化对植被、土壤和气象等因素有很大影响,也影响果树的垂直分布带和小气候,所以要了解地形结构特点,以确定果树的生长特性和适应范围。地形考察包括地形类型(山地、平地、沼泽地、丘陵地、冲击地)、环境范围(自然界及行政区界)、山系(山系名称、海拔高度、走向、支脉及结构特点、耕地及果树所处最高和最低海拔高度。山顶、山坡构造,土层、岩石分布等)、水系(河流名称,支流、位置、流域面积,河谷类型、比降、冲击扇情况等)和平川(类型、地势、地面平整情况和范围)等。

2.土壤考察

土壤是果树生长的基地,因此,土壤的性质、理化特性将直接影响果树的生长发育和自然分布。土壤考察主要包括土壤形态特征(土壤类型、成土母岩、土层厚度,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中新生体和侵入体、土壤水位等)和土壤理化特性(土壤酸碱度、土壤紧密度和空隙度、土壤有效成分、土壤含水量等)等。

3.气象资料考察

气象材料的考察主要从当地气象部门收集,除考察一般气象要素外,还应特别注意灾害性天气,这方面还可以访问当地群众。气象资料考察主要包括气温(年平均温度,1月和7月份平均气温,绝对最高和最低温度,有效积温)、地温(0、20cm、40cm深度的月平均地温,土壤开始结冻和解冻日期,冻土天数,土壤冻结深度)、相对湿度(年平均湿度,全年相对湿度≤30%、≤50%和≤80%的天数)、日照(各月日照时数,年平均时数,最大值)、蒸发量(最大蒸发量,出现的日期,年平均蒸发量)、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最大和最小年降水量,降雪天数,积雪天数和期限,降水集中月份,最长连续降水天数,最长连续干旱天数)、风(冬季和夏季最多风向,最大风速发生时间)及灾害天气(暴风日数、每次持续时间、强度。冰雹发生月份、年均发生次数、危害程度。早、晚霜出现日期、最低温度、持续时间、无霜期天数。冷、冻害最低温度、持续时间及危害程度。大风种类、风力风向、常发生时间和危害程度)。

(三)植被考察

自然形成的植物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和显着的指示特征。这些特征常能反应所在环境的外界条件。对果树栽培环境的考察,还应包括对果树分布区植被群落的特征以及具有指示特征的植物分布情况的考察。考察植被时,木本植物群落应记载优势种类、高度、直径、密度、所占比例等。草本植物群落应记载优势科属的覆盖度、根系及生长情况等。

(四)果树概况考察

对落叶果树种质资源考察前,应对考察地区的果树生产情况进行访问、考察,可作为深入考察的基础。具体考察项目有:

1.果树概况

包括果树栽培历史、树种或品种的来源,果树栽培株数、面积,果树分布地区和分布特点,现有品种及其比例。

2.栽培技术

包括繁殖方法、砧木种类,栽培时期、栽植方式、品种配置,施肥方法、种类和数量,灌水时期、数量和方法,间作情况及对果树的影响,修剪方法和时间,水土保持措施和病虫害防治等。

3.果品的贮藏、运输、销售和加工情况

包括采收期,贮藏方法,销售地区及销售量的近年情况,收购数量和价格,商业部门对果品购销的具体措施和政策,各个种类和品种的加工方法和加工成品的销售情况等。

4.当地果树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小年及克服办法,肥水来源及解决办法,品种优劣、改良和区域化问题,影响果树产量和品质的限制性因子等。

(五)果树种类和品种考察

这是果树种质资源考察最关键的一环,主要记载种类和品种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物性,经济器官的利用价值和某些潜在的可利用价值等,记载内容有:

1.整体概况

包括种类、品种名称、别名、生长地点、编号,生长条件、海拔高度、地势、坡向、坡度、土壤类型、土壤厚度、植被、间作物、栽植形式,品种来源、栽植年限、比重、分布、当地最大树龄。

2.植株情况

包括树龄、生物学年龄时期、繁殖方法、砧木、种类,枝、叶、花、果实、种子形态特征,树势、树形、树高、枝展、干周、主枝数目。

3.生物学特性

包括生长习性、结果习性、主要物候期、适应性与抗逆性。

4.经济性状和利用价值

包括产量、品质、用途、贮运性及潜在的利用价值。

5.品种和种类的评价

包括优缺点和发展前途。

(六)果树种质资源考察记载项目表

落叶果树种类繁多,在进行种质资源考察时应有统一的表格,统一记载项目,以便进行资料的整理和总结分析。下面引用《果树研究法》一书中列出的几种有代表性落叶果树的考察结果,并加以修改(表2-3-1),供资源考察时参考,具体考察时可根据树种(野生或栽培)进行适当的项目增减。

表2-3-1 落叶果树资源品种调查项目(续)-1

表2-3-1 落叶果树资源品种调查项目(续)-2

❺ 种质资源怎样进行调查

查清和整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范围内果树种类和品种的数量、分布、特征和特性的工作过程。是种质资源研究的基础工作。

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本国的果树资源,进行了许多调查工作,以便更好地利用。为了引种、育种方面的需要,还向本国以外地区,特别是各类果树的栽培起源中心和次生中心进行调查(见栽培果树起源)。这些调查的目的,一般在于了解资源情况,调查后作出调查报告或进一步编写果树志等,供果树生产规划决策或开发、利用的参考。调查中虽然也采集、制作植物标本、果实标本等,但并不一定收集和保存活的材料。如中国于1956~1962年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果树资源普查工作,发现和整理了果树品种多至万计。除了全国和地区性的普查外,还有一些专门性的果树资源调查,如野生果树资源调查、苹果砧木资源调查等,这些调查结果,都是果树种质资源研究的基本资料。另一类调查,目的在于提高果树生产,改进果树品种,有计划地调查、收集有用的育种原始材料。在调查的同时就重视收集活的材料,随后加以选择、试验、利用。如苹果抗寒砧木资源调查、果树抗病虫害种质资源调查等。根据既定目标,调查的目的更为具体明确。这类调查虽然收集活的材料,并且加以利用。但由于应用目标很明确,一般并不长期保存它们。

鉴于植物种质资源不断损失的严重性,人们对保存种质资源的工作,日益重视,对各种作物种质资源的调查有了新的发展。美国从1958年起确立了用种子来长期保存种质资源的体系,使调查、收集起到为人类未来需要服务的作用。1970年以后,许多国家相继设立了种质库。收集和保存的范围较过去的一般品种资源圃大为扩大,成为永久性的种质资源保存中心。

比起农作物来,果树种质资源的调查、探索工作要落后许多。世界上许多果树的种质在没有充分利用或没有被充分调查了解之前就已归于消失。许多地方品种,加上相当大一部分果树种质资源,一度曾被调查和收集,随后又因育种工作者未能从中得到所寻求的性状而丢失。从丰富种质资源角度看,都有必要长期保存。为了保存包括无性系在内的种质资源,许多国家已建立起果树种质库。

根据近代果树种质资源保存的原则,现在对果树种质资源调查的要求,其重点和方法都有了很大发展。过去的调查大多重视现有栽培品种,忽视近缘野生种和一些有若干缺点的地方品种。为长远利益计,近缘野生种和各地发展了的原始栽培品种、地方品种特别值得珍视。过去果树种质资源调查大部分采用群体的偏倚取样。调查者寻找的是某些特殊性状,而这些性状在自然界是否存在、是根据植株的表现型来判断的。这种方法完全忽视了杂合性强的果树植物的隐性基因。种质资源调查的最终目的不仅要求解决当前存在于果树生产、育种上的各种问题,还要能提供未来的、目前还不能预见的潜在的需要。偏倚取样的对象,只调查收集那些主观上认可的表现型性状和近期所期望的材料,因此这种方法有局限性。为此,果树种质资源的探索者就推荐了随机取样的方法。这一方法做起来虽然较复杂,但对保存种质的多样性更为有效,特别对于野生果树和一些至今还用种子繁殖的果树(如坚果类等)更有必要。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摒弃偏倚法,因为对于那些在个体价值很容易辨认的情况下,它仍是很简便有用的方法。

调查、采集和保存果树种质资源的基本要求是能代表遗传的多样性。根据土耳其伊兹密尔农业研究和引种中心的经验,应该在调查中特别重视有可能获得特殊种质资源的地区。例如土耳其的9个农业地区都有核桃的分布,表明当地核桃种质有显着的适应性。而土耳其的4个主要地区有24个不同气候型,因此在东北部的抗寒型和东南部的耐旱型就值得注意去探索。又如土耳其的欧洲栗的总产量中只有2%来自4个东南部农业区的少数栗树;但由于当地夏季高温和少雨,这启示人们可以从这一地区获得潜在的抗旱品种和有用的种质资源。调查还要特别重视种质集中地的边缘地区,那里的品种、类型常常具有重要的抗病性。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由于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的不同,往往保留不少很有价值的原始栽培品种和特殊类型。古寺庙、陵园、古典园林和名胜区的调查也十分重要。这些地方常保存有古树名木,在其他地方久已失去这类有价值的种质资源。

与一般引种不同,考虑到果树种质的多样性,调查、采集方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变化很大。按照经典分类及其习用的方式,对一个分类单位,只调查收集有限几个样本已足够。现在对果树,特别是野生果树和地方品种,要很好地调查其变异幅度,再确定取样采集。从保存种质要求看,调查取样太少就不能达到目的,所以要求对较大的群体,作细致的调查,才能把变异性保留下来,避免种质损失。

需要同时进行活植物标本采集的调查,以及由于调查区域地理环境,交通情况等估计很难再次进行调查采集的地区,应注意确定最适当的调查时间。通常对热带雨林应在雨季后进行:温带主要在秋季进行,利于同时收集种子、果实;凡需采集营养器官的,更需注意保障调查,采集到的材料能够成活。对于抗逆性种质资源的调查,除了前述注意选择地区外,抓住时机,在出现特殊灾害性年份,如大寒、大旱年份之后进行调查,往往可以得到依靠实验技术多年也难以获得的可贵资料。

❻ 普洱茶原料之茶树品种

云南茶树资源丰富,按照演化进程,分为野生型茶树和栽培型茶树两种。 

野生型茶树,亦称 原始型茶树 ,典型特征为树体高大、花大质厚、果大皮厚、叶片革质,在植物分类学上多属于大厂茶、大理茶、厚轴茶等。

栽培型茶树,亦称 进化型茶树 ,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脊渣如与人工驯化的条件下形成的,典型特征为树体变小,花、果、叶变小,茶多酚、氨基酸含量增加。在植物分类学上多属于茶、普洱茶和白毛茶。

制作普洱茶的原料多为普洱茶种,按繁殖方式又可分为 有性 和 无性 两大类。勐库大叶、邦东大叶、勐海大叶等均属于 有性群体种 ;云抗10号、紫娟等则属于 人工选育的无性扦插种 。

栽培型的茶种与白毛茶种也被用来樱启制作普洱,野生型的大理茶种亦被广泛利用。

邦崴,那棵着名的茶树,枝叶芽梢为栽培型,花果特征为野生型,1992年被定义为 过渡型茶树 ,目前存在学术争议。

参考文献:

[1]蒋会兵,唐一春,陈林波,王平盛,蔡新,虞富莲,杨柳霞,王兴华,李崇兴,江鸿键,王本忠,段学良,李梁禅静,何月波,王东,李少峰,卜保国. 云南省古茶树资源调查与分析[J/OL].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1-16[2019-11-29].

[2]蒋会兵,汪云刚,唐一春,宋维希,李友勇,季鹏章,黄兴奇. 野生茶树大理茶种质资源现状调查[J]. 西南农业学报,2009,22(04):1153-1157.

[3]唐一春. 野生茶树种质创新利用实践探讨[A]. 中国茶叶学会.全国茶业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茶叶学会:,2007:5.

❼ 茶树的具体种植方法有哪些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 饮茶 的国家,茶树的栽培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想要 种植 好茶树却不是这么简单。下面由我为大家介绍茶树的种植 方法 ,希望能帮到你。

茶树的种植方法

温度

(1)生长起点温度

引起茶树萌芽的平均温度称之谓生长的起点温度,在生物学上称此温度为最低温度。多数茶树品种日平均气温需要稳定在10℃以上,茶芽开始萌动。但也有少数品种或者由于其生态环境的不同,在不到10℃时已开始萌动,如浙江的碧云,龙井43,江西婺源早芽等茶芽萌动的起点温度是≥6℃,这类属早芽品种早枝,开采期可比其他品种提早。

(2)最适温度

茶树图片

茶芽萌发以后,当气温继续升高到14-16℃时,茶芽逐渐展开嫩叶。茶树生长最适温度是20-30℃之间,铅昌若在此范围之内,则茶梢加速生长,每天平均可伸长1-2厘米以上。我国大部分茶区自 清明 (4月上旬)至 霜降 (10月下旬)以前,日平均气温都在20-30℃之间,正是茶树生长最适温时期,也是茶叶的采收季节。

在茶树生长季节生物学有效温度(日平均气温10℃以上)累积值,称之谓有效积温。茶树生长适宜的有效积温在4000℃以上。我国茶区的年有效积温一般在4000-8000℃之间,有效积温越多,年生长期越长。我国南北各茶区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别,茶树生育期也就各不相同,多数茶陆激敏区茶树的全年生育期约为8-9个月,而可采期为7-8个月。

(3)低限温度

我国大部分山区,进入12月以后至次年2月一般平均气温低于10℃,茶芽停止萌发,处于越冬休眠状态,甚至有时出现严重的低温霜冻,对茶苗、幼树或抗寒性差的品种还会受到冻害。茶树能忍耐的绝对最低温度,因品种、树龄、器官、栽培管理水平、生长季节而异如当气温降到-2℃时,茶花大部分脱落而死亡;气温下降到1-2℃时萌发的茶芽也会枯焦,而茶树的枝梢忍耐低温的能力较强,乔木型大叶种能忍耐-5℃左右;灌木型中、小叶种能忍受低温的能力更强一些,一般在-10℃左右,若处于 大雪 覆盖,则可忍受零下15℃左右的低温侵袭。又如,不同品种茶树的抗寒能力固然不同,但同一品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表现也不一样,如政和大白茶在福建能忍耐-7℃低温,而生长在皖南茶区却能忍受-8至℃-10℃的低温。一般说来,低于茶树所“忍耐”的低温度限度时,就会产生冻害。茶树发生冻害的程度,除与温度高低直接有关外,与低温持续时间、风速、冻结时间也有密切关系。据浙江气象局在浙江嵊县的调查,茶树越冬期间,当气温降至-6℃左右,连续冻结6天,西北风风速每6-8米时,当地的茶树品种嫩梢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冻害;当最低温度降至-8℃连续冰冻12天以上更会引起严重冻害,使茶嫩梢冻死老叶变黄。一般来说,在一定的低温条件下,低温和土壤冻结时间愈长,加上干燥的西北风或早春气候转暧后突然降温等,都会使冻害程度加重。

温度过低固然会使茶树遭受冻害而损伤,温度过高也会引起茶树的热害,但遇到的机会不多。如当日平均气温到35℃以上时,生长便会受到抑制,日极端最高气温到39℃,在降雨量又较少的情况下,有的茶树丛面成叶出现灼伤焦变和嫩梢萎蔫,这种现象为茶树热害。通常是新梢和嫩叶比老化的枝条更容易受到这种逆境的危害。

抗寒性强的品种有祁门种、黄山种、茗洲种、柿大茶、安徽1号、安徽3号、安徽7号、皖农95、乐昌白毛茶、恩施大叶茶、鹤峰苔子茶、高芽齐、白毫早、宜兴种、茴香茶、宁州2号、紫阳种、顾渚紫笋、藤茶、水古茶、龙井43、龙井长叶、碧云、苔香紫、迎霜、青峰、浙农113等。

寒性较强的品种有杨树林783、黄荆茶、波毫、福安大白茶、政和大白茶、福建水仙、本山、大叶乌龙、福云6号、福云10号、碧波茶、铺埔白叶、五岭红、临桂大叶茶、都匀毛尖、黔循601、信阳种、信阳10、宜昌大叶茶、云台山种、蓝山苦茶、江华苦茶、君山种、储叶齐12、锡茶5、锡茶11、赣茶1号、青山大有、台茶13号、苹云、眉峰等。

病虫防治

茶树病虫害无公害防治,要根据病虫害与茶树、耕作制度、有益生物及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因地制宜地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结合进行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的策略,将病虫害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重点是控制病虫基数,创造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环境条件。

1.合理密植。一般采用单行条植法,行距1.5米,丛距0.33米,每丛3株,每亩栽苗4000株。根系带土移栽,适当深埋,以埋没根颈为度,舒展根系,适当压紧,使植株生长健壮,发育良好,抗病虫能力相应提高。

2.加强管理。一是平衡施肥,按产定量。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少施化肥,尽量控制氮肥施用量。二是适时修剪和清园。每年都要适时修剪,剪去病虫枝叶,清除枯死病枝;轻修剪深度为3~10厘米,中剪枝为现有树高的一半,深修剪离地面20~30厘米,台刈为离地面5~10厘米。将病虫枝深埋或火烧处理,以减少轮斑病、茶枯病的越冬菌源,减少茶蚜、茶毛虫、茶黑毒蛾的越冬虫卵块和茶小卷叶蛾、蚧类的残留基数。三是中耕培土。这项 措施 不仅能改善土壤墒情,有利于茶树根系生长,而且能破坏病虫越冬场所,杀灭土壤中茶尺蠖等的越冬幼虫,深埋枯枝落叶,减少病原基数。四是及时分批留叶采摘。这样可以除去新枝上茶小卷叶蛾、小绿叶蝉等害虫的低龄幼若虫和卵块,减轻茶枯病危害。五是诱杀害虫。对一些有趋性的害虫,用灯光、毒饵、色板诱杀。此法大面积应用效果更明显。

A.生物防治 这是一项对人畜安全、对茶叶和环境无污染且能降低成本的重要防治措施。

1.加强对寄生性和捕食性昆虫的保护。在茶园周围保留一定数量的植被,重视生物栖息地的保护,保护好赤眼蜂、茶园蜘蛛、红点唇瓢虫等害虫天敌。

2.利用昆虫激素等生物代谢产物治虫。例如,对茶小卷叶蛾发生危害的茶园,可连片采用性引诱剂诱杀成虫。生产实践中还可利用有益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

B.化学防治 严格按防治指标用药,不能见虫见病就急于用药。对虫口密度、病情指数超过防治指标的茶园,如茶跗线螨被害芽占5%或螨卵芽占20%,茶毛虫每亩7000~9000头,茶小绿叶蝉百叶虫量10~15头时,根据国家无公害茶的生产标准,安全合理使用药剂防治。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如甲胺磷、甲基对硫磷,氰戊菊酯、三氯杀螨醇等。用药时,应选准农药品种,注意使用方法、浓度及安全间隔期。如用Bt制剂300~500倍液防治茶毛虫、茶尺蠖、茶黑毒蛾和茶小卷叶蛾,安全间隔期3~5天;用0.2%苦参碱水剂1000~1500倍液,防治茶毛虫、茶黑毒蛾、茶小卷叶蛾,安全间隔期5天;辛硫磷安全间隔期10天。注意轮换用药,每种农药在采茶期只能用1次。这样既可以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又可以减少残留。

茶树花的价值

出身于茶叶世家的徐纪英女士,首次发现茶树花营养成分丰富,活性成份极高,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经过20多年的开创性研究,投入数千万元的研发经费,经过几十家科研单位的检测化验,先后经过38次专家论证会,得到中国国际营养协会和中国自然医学会的推荐,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的肯定和支持……徐纪英 总结 出茶树花产业开发一整套系统完备的研究资料。

2001年《茶树花的开发利用》项目通过了中国林科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的专家鉴定和评审;2003年《茶树花加工工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在40多个国家申请了同族国际专利,在全球注册了《茶树花》服务商标和37个类别的商品商标;40多个茶树花产品配方成功问世,即将获得国家新资源应用证书;2004年《中国茶树花产业发展 建议书 》呈报国务院审批;2005年茶树花产业发展项目得到国家和各个相关部委领导的多次批示,同年徐纪英被列入全球千名妇女争评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人之一,被业界称为“茶树花之母”。

茶树花的开发利用价值

全国可采集鲜花300多万吨,可制成干花原料50多万吨。茶树花是一种无需重新栽培、储量丰富、年年可再生的天然资源。

茶树花内含有效成份与茶叶基本相同,只是花与芽叶的生长作用不同而成份含量各有差异。花朵因承担生命遗传任务所以其蛋白和糖类物质含量较芽叶高。为此,茶树花是一种难得的天然复合型原料。

利用茶树花的加工工艺技术对花鲜花进行深加工提取和分离纯化,使其形成各种类别型号的产品中间体原料。由于茶树花的抗氧化性强、免疫能力高,中间体原料添入到食品饮料、药品、日用化妆品和妇女 儿童 卫生等产品中,可增加产品的功能性和新颖性。

茶树花的社会经济效益

1.茶农利用冬闲收花,每亩可增收400-500元。全国茶区可增收100多亿元。

2.翌年茶叶可增产30%,还可提高茶叶的质量和食用安全性。

3.用茶树花原料进行深加工,价值可增加数倍。

4.不仅让上亿茶农(中国的茶农人口1亿多)直接受益,还能创造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就业、创业、转业岗位。

茶树冻害的预防措施

1.选用抗寒能力强的品种。栽植茶树时,如果选用抗旱力强的品种,那么栽植后茶树在冬季的抗寒能力也就较强。

2.加强茶园的培肥管理,有利于茶树生长健壮,积累有机物质,增强抗寒能力。在秋、冬季,施足暖性的农家肥,有提高土温的作用,施肥时配合施一定比例的磷、钾肥。

3.进行行间铺草,并做好树冠面的覆盖。

4.灌溉喷水,根际培土。入冬前,要在茶园喷灌一次水,当气温降到地面出现结冰时就不能再灌水。结合秋、冬施肥,做好茶树根际培土,将行间土培到茶树根部,至第二年春季再将培土扒开。

5.利用地形,营造防护林。茶园在开垦前应选择有利于越冬的地形,如朝南背风向阳的山坡,在山顶风大的地方及茶园四周营造防护林,以降低风速,阻挡寒流。

6.茶园薰烟。冬季在茶园薰烟能起到防止夜间热量散失的作用。

7.进行合理采摘和修剪。应提前进行采摘和修剪,以免茶树大量消耗养分,使其衰弱而受冻。

8.喷洒化学药物。入冬前,在茶园喷洒药剂,以促进新梢成熟,加强木质化程度,使茶树及早进入休眠。

9.进行行间套种绿肥。冬季在茶园行间套种绿肥,有利于提高土温,有条件的地方也可用高秆作物阻挡寒流。

猜你喜欢 :

1. 茶叶种如何种植

2. 怎样种植油茶树

3. 茶树秋季管理技术

4. 茶叶种植对自然环境的要求

5. 茶花的种植方法及养护

❽ 油茶种植调查规划

‍‍

第一章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必要性

一、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一)油茶主产区分布范围

我国油茶主产区集中分布在湖南、江西、广西、浙江、福建、广东、湖北、贵州、安徽、云南、重庆、河南、四川和陕西14个省(区、市)的642个县(市、区)。其中,种植面积大于10万亩的县(市、区)有142个,种植面积在5~10万亩的县(市、区)有97个,种植面积在1~5万亩的县(市、区)有142个,种植面积小于1万亩的县(市、区)有261个。

(二)油茶主产区林地资源现状

根据14个油茶主产省(区、市)林地资源统计结果,我国油茶主产区现有林业用地面积223067.20万亩,其中有林地148271.40万亩,疏林地5327.10万亩,灌木林地37044.90万亩,未成林造林地3620.70万亩,无林地28803.10万亩。在无林地中,有宜林地25692.00万亩,其中适宜种植油茶的面积有5380.7万亩。

(三)油茶主产区油茶种植现状

目前全国14个油茶主产省(区、市)共有油茶林面积4531.2万亩,其中:产前期面积180.2万亩,初产期面积239.6万亩,盛产期面积1977.7万亩,衰产期面积2133.7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3.97%、5.29%、43.65%和47.09%。受气候、地貌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油茶种植面积以湖南、江西、广西3省(区)最大,分别为1778.0万亩、1120.0万亩和552.4万亩,3省(区)面积占全国现有油茶林总面积的76.2%。2008年全国生产油茶籽97.55万吨,生产茶油26.25万吨,平均亩产茶油5.79公斤。

(四)油茶主产区油茶加工企业现状

全国14个油茶主产省(区、市)现有油茶加工企业659家,油茶籽设计加工能力可达到424.83万吨,年可加工茶油110.79万吨,加工能力在500吨以上的企业有178家,具有精炼能力的企业达到200多家,油茶加工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具备一定基础。油茶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技术进一步成熟,目前可年产茶粕68.39万吨,茶皂素1.86万吨,油茶籽利用程度接近100%,资源利用水平较高。

(五)油茶主产区油茶良种种苗生产状况

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食用油市场供需矛盾的加剧,油茶产品市场逐渐升温,特别是油茶无性系品种高产优质特性逐步为社会所认识,油茶主产区特别是湖南、江西、广西等省(区)陆续建立了一批高产无性系(品种)采穗圃基地。据统计,目前湖南、江西、广西等8个省(区)共建有油茶采穗圃基地33处,现有油茶良种苗木生产能力13610万株。林业科学研究部门已选育出100多个优良无性系品种,这些良种的测产每亩在35公斤至50公斤,有的亩产茶油已达到75公斤。

1、油茶良种选育状况

油茶主产区14个省(区、市)中,湖南、江西、广西、浙江、安徽、湖北、福建、云南和重庆9省(区、市)通过国家或省级审(认)定的御槐埋油茶良种有174个,其中通过国家级审(认)定的良种54个(详见附件1),省级审(认)定的良种120个。

2、油茶良种基地生产能力

湖南、江西、广西、浙江、福建、湖北、贵州、安徽8个省(区)共建有油茶良种基地33个(30个采穗圃和3个种子园),总面积4414亩,油茶良种苗木现有生产能力约1.36亿株,良种穗条现有生产能力约7500万条。

3、油茶良种种苗镇蚂供应能力

2009年春、秋两季,湖南、江西、广西、浙江、福建、广东、湖北、贵州、安徽9个省(区)可提供油茶良种苗木5100万株左右,可供造林约46万亩。其中,春季可提供油茶良种苗木约2900万株,可供造林26万亩;秋季可提供油茶良种苗木约2200万株,可供造林20万亩。

2009年冬季和2010年春季9省可生产油茶良种苗木1.2亿株,可供造明握林110万亩。

4、油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情况

目前,开展油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的有湖南省、江西省、浙江省和贵州省。湖南省林科院从2003年开始,收集保存了200多个油茶优良无性系、家系等。江西省林科院收集保存优良无性系和农家品种100多个。浙江省林木种苗站与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合作,在浙江金华东方红林场建立了油茶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了275个油茶无性系。贵州省黎平县林木良种繁育中心收集保存了75个优树的繁殖材料。

二、我国油茶产业发展沿革

我国现有油茶林面积4531.2万亩,以普通油茶为主,涉及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的14个省(区、市)。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经过近60年发展变化,曾几起几落,直到进入90年代,随着人们对油茶认识的提高,油茶科研工作的深入和新成果的逐步推广,特别是油茶优良无性系等良种的大规模示范应用,加之地方政府强有力推动,油茶生产才真正步入了平稳发展轨道。进入21世纪后,产量突破了20万吨。

(一)油茶生产起步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始于上世纪50年代。建国前,我国油茶生产处于半荒芜状态。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油茶生产和其他各项建设事业一样,得到迅速发展,分到土地的农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大力发展粮棉油生产。在原政务院《关于发动农民增加油料作物生产》的指示下,各省林业部门制定了各项政策,组织山区群众发展油茶。这一时期,群众发展油茶的积极性很高,对大面积荒芜的油茶进行了垦复,产量逐渐上升,1952年全国茶油产量为5万吨,1956年茶油产量达到8万吨,比建国初增加了一倍。1958年,全国的油茶产量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一阶段,我国经济落后,物质匮乏,科技水平低,油茶生产处于原始耕作状态,油茶造林分散,苗木大多为实生苗,经营管理主要靠“人种天养”,以致油茶产量低,平均每亩茶籽产量只有10公斤左右,茶油产量2.5公斤。这是一个粗放经营的低水平生产时期。但是,油茶生产同大力发展的粮棉生产一样,同样为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缓解了国家食用油不足的困难。

(二)油茶生产恢复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为上世纪60~70年代。1958年以后,受公社化运动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油茶生产出现滑坡,产量下降。到60年代中期,全国掀起了大面积营造油茶林基地的群众运动,昔日的荒山变成了大片油茶林。十年动乱,油茶生产受到严重的影响,茶山荒芜,产量又一次大幅度下降,1976年产量退到建国初期的水平。从1976年开始至1979年,国家专项拨款1亿多元,用于建设以木本油料为主的基地,推动了新林营造和老林改造,油茶林面积迅速增加,产量稳步上升,“六五”期间油茶籽的产量比“五五”期间增长了23.8%,茶油产量达到11万吨。

这一时期,土地和山场归集体所有,虽然油茶生产有起有落,但是,由于油茶种植面积扩大,地块相对集中,抚育管理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特别是油茶科研的加强,油茶示范场的建立,油茶优树和农家品种选育在生产中得到普遍应用,产量也获得较大幅度的增加。然而,产量的提高并没有给广大农民带来经济上的实惠,加上茶油加工产业落后,大规模的油茶基地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使得油茶产业发展缓慢,效益低微。

(三)油茶生产平稳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为上世纪80~90年代。进入80年代以后,更多优惠政策被落实,新品种新技术逐渐推广,油茶产量逐年增加,出现了不少高产典型,全国油茶林面积比建国时扩大了50%,一度达到6000万亩的历史最高水平。之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比较效益低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油茶生产再次跌入低谷,不少立地条件较好的油茶林,被改种比较效益好的果树或其它经济林、用材林,油茶面积下降。90年代初开始,油茶低产林改造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重点项目,加大了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和良种化的推广应用,并给予一定的经济扶持,油茶生产有所回升。到上世纪末,由于油茶面积稳中有升,虽然单产没有明显的提高,全国茶油年产量还是稳定在13万吨以上。

这一时期,广大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重新回到农民手中,加上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商品生产在农村得到充分体现,哪样商品赚钱就生产种植哪种商品,在解决了温饱之后,油茶的发展才在农村得到重视。首先发展起来的是油茶良种繁育,全国油茶良种繁育协作组在湖南、江西等省选育出大量优良农家品种并进行了区域性试验。但是,由于油茶优良品种繁育基地建设滞后,其推广应用工作发展缓慢,低质、低产油茶林仍占据着主导地位,难以形成高产油茶林基地。同时,茶油产品生产企业规模偏小,加工技术落后,深度开发能力受到限制,以致油茶产业仍处于低水平徘徊局面。

总之,我国油茶产业几起几落,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始终没能走出低水平、低效益、低产能的发展圈子,与油茶生产经营及其管理体制机制性障碍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制约瓶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油茶良种选育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突破性进展和产生质的飞跃,少数省经过努力虽然选育出一些适宜当地生长的优良品种(系),因受资金的限制,在生产中推广和应用缓慢;二是鼓励和扶持政策措施不到位,林地权属不稳定,生产经营主体不明晰,推动力不足,难以充分发挥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以致大多数油茶林处于自然生长状态,生产力低下,既形成不了规模生产,也无法产生规模效益;三是各级政府财力有限,对油茶生产投入严重不足,又没有形成常态的油茶建设扶持资金,致使前期投入要求较高的油茶生产难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水平。

三、当前油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数十年来,我国的油茶产业虽然在基地建设方面曾有过几次大的发展过程,但全国油茶产业却一直没有发展壮大起来。综合分析各方面原因,当前制约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必要的扶持政策

据调查,油茶新造林和老林更新改造的前期一次性投入很大,一般每亩投资约1500元左右;高接换冠,每亩成本约2000元左右;低产林复垦改造,每亩年成本在200元左右。对油茶林新造或改造,如此高的前期投入,一般农户难以承受。虽然在油茶产业发展中各地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但多数地方由于财力限制,对油茶的发展未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

(二)比较效益相对较低

目前,全国现有油茶林大多数是上世纪60、70年代的老林,亩产茶油一般在5公斤左右,油茶的每亩产值不超过200元。与其它经济林相比,效益相对较低。如浙江省的常山县,其主要的经济林树种一常山胡柚,每亩的产值在2000~3000元,大大高于油茶林。因而,造成了近年来常山县立地条件比较好的油茶林纷纷被改种为胡柚,农民缺少油茶再生产的积极性,其结果是油茶林大面积荒芜,产量下降,限制了油茶产业的发展。

(三)高产优良品种未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到目前为止,油茶种植大省中,江西、安徽两省的油茶林大部分还是上世纪50、60年代的普通实生苗林,湖南省约有50%以上的油茶林是建国之前就存在的,属于多代萌生,品种混杂,产量极低,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展的油茶丰产林基地建设,到90年代以来的油茶低产林改造,全省使用良种更新造林的油茶面积不足150万亩,仅占全省油茶林面积的8%左右。其它省区油茶良种应用率更低。油茶林品种老化,经营粗放,在油茶主产区是一个共性问题。只有通过大面积的优良油茶品种更新换代造林,油茶潜在的资源优势才能转化为产业优势。进入21世纪以来,各地选育了一系列油茶高产优良品种(系),其中不乏适宜当地的高产优良品种(系),但大面积推广应用到生产中却不多。原因在于大面积的推广应用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譬如建设油茶种苗繁育基地、良种采穗圃等,由于投资有限,当前还不能做到大批量生产油茶高产优良种苗以满足生产用苗的需要。

(四)宣传不到位

油茶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茶油具有优质食用油全部功能特性,其化学组成、脂肪酸比例与橄榄油相似,一些指标还要高于橄榄油。然而,人们对橄榄油特性的认识却远远高于对茶油的认识,一般认为橄榄油是高品质油,而对茶油的认识和了解甚少,只是在油茶主产区人们才对其有一定的了解,我国北方和西部大多数地区对茶油基本处于陌生状态。我国每年进口橄榄油约4500吨,用汇2000多万美元,除食用外,相当一部分用于制造高档化妆品和保健品,橄榄油的价值十分可观。而全国茶油每年仅有少量出口,国际市场认知度极低,这与长期以来人们对茶油停留在自产自用和宣传上的不到位有直接关系。

四、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一)加快油茶产业发展,是保障国家食用油安全的有效途径

解决我国13亿人口的粮油供给安全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发展粮油生产放在突出位置,采取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措施,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粮油供给能力。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国际粮油价格的上涨压力不断加大,实现粮油长期供需平衡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目前,进口植物油已占国内市场的大部分,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植物油进口国,也是世界上油料进口大国。我国有4531.2万亩油茶林,目前的产出水平很低,每亩仅产油5.8公斤左右。如果将现有低产油茶林全部进行改造,再新造近2500余万亩高产油茶林(平均每亩产油40公斤),通过良种和丰产栽培技术应用,使油茶高产稳产,届时茶油产量有望达到250多万吨,将大幅提高茶油在现有食用油供给中的比例,缓解日益紧张的食用油供给矛盾,保障国家食用油安全。

(二)加快油茶产业发展,是解决国家耕地资源刚性短缺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耕地刚性短缺已是不争事实,而对耕地的精耕细作程度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粮油单产提升空间非常有限。作为林地资源,在14个油茶林主产省(区、市)现有2.87亿亩林业用地中,适宜种植油茶的宜林荒山荒地面积约为5381万亩,发展油茶有着雄厚的林地(土地)资源基础。

经多年的科研和实践积淀,油茶单产大幅度提高存在巨大空间。经测算,油茶林地的产出水平可以在现有水平上增加10倍左右,油茶籽的产油水平基本相当于同等种植面积的油菜籽。发展油茶具有不与粮食争地的显着特点,不仅不占用耕地,还可以腾出更多的耕地资源来种植其他农作物,从而大大缓解国家耕地资源短缺的压力。因此,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对国土资源高效利用和维护国家粮油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加快油茶产业发展,是促进农民增收就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我国69%的国土面积是山区,全国有56%的人口居住在山区,发展山区经济,解决农民群众增收问题,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油茶主要栽培区基本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而油茶又是这些地区最具特色的林业资源,发展的基础条件好。规划实施后,仅油茶正常经营管理一项,即可长期解决近200万农民的就业。农户种植10亩优质油茶林,稳产期每年收入可达2万元。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是振兴我国山区经济,促进油茶主产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山区群众致富的重要途径。

(四)加快油茶产业发展,是优化食用油消费结构,提高国民膳食健康水平的需要

目前,我国食用油消费主要是豆油、菜籽油等普通油品,高档保健食用油消费比例很低。茶油号称“东方橄榄油”,是我国的特产。从其食物功能看,其色清味香,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长期食用茶油,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很好的医疗保健作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已将其作为重点推广的健康型高级食用油。因此,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提供品质优良的茶油供应市场,满足国人对高档食用油的需求,有助于改善国民食用油消费结构,提高国民身体素质。

(五)加快油茶产业发展,是加速国土绿化、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油茶属于常绿树种,四季常青,根系发达,耐干旱瘠薄,适生范围广,生态效益显着。大力发展油茶,能够绿化荒山、保持水土、防火防虫、改善农村生态面貌和人居环境。同时,由于油茶适生区域大部分又是集体林权改革省份,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对于巩固和扩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具有重要意义。对广大农民来讲,获得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能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只有把包括油茶在内的木本粮油等林业产业发展起来,农民才有经营山林的积极性,林业才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林权制度改革的成果才能长久巩固。据统计,我国油茶林面积仅占全国森林面积的1.73%,充分利用山区林地资源,扩大油茶种植面积,提高现有油茶林经营管理水平,既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绿化了国土,又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山区面貌。

❾ 果树种质资源收集的方法有哪些

种质资源收集时所选用的材料,有的为枝条,有的是种子,还有的是苗木,也可能是其它器官或繁殖体。这要根据种类和品种、收集时间和地点等因素而定。如果收集的材料为种子,则要求种子成熟、充实、饱满、具有高度的生活力;如果收集的材料为枝条,则要求采用长势中等、强壮的枝条,剪去枝条基部和顶部不充实的芽,并要用当地的砧木嫁接繁殖;如果是苗木等繁殖体,要附合其规律和质量等的要求,以保证收集的成功。

资源收集的数量,要根据树种生长习性和营养面积的大小,繁殖的难易,保存的数量来确定,为了对收集的材料进行选择、整理,收集的材料原则上应适当多些。

资源的收集工作必须有专人负责,并详细记载资源名称、收集地点和日期,收集人名称、苗木繁殖年月等项。在收集到种苗或材料后,应立刻进行检疫和消毒,防止霉烂和干枯。

(一)当地种质资源的收集

当地的优良品种或品系,对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很大的适应性,并有一些突出的优点(如抗性或耐性强等),这类资源较好收集,往往不存在鉴定或生态适应性等问题,只要采用适当的材料(夏芽、带根的压条、插条、萌蘖、休眠接穗等无性系或种子)就地保存即可。但在收集时要根据种质库的容量等条件选择有代表性的种质进行收集。

(二)野生种质资源的收集

为了获取一个属内全部的有利基因,必须收集这个属内每个种的野生植物单株,这些植物往往不能直接食用,但具有许多栽培品种缺乏的抗病、抗虫、抗旱、抗涝、抗寒等抗性遗传基因,多数可作砧木或作为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种质进行收集。

这类种质资源的收集时间以花期或果实成熟期为宜,因此期能对种质资源的花的类型,开花结果习性,果实经济性状等进行鉴定和收集标本。

收集这类种质时应注意某些特定性状、特别是经济性状和抗性。如早熟、矮化习性、抗病虫害性能以及耐不同土壤条件、耐寒及耐热能力等。收集区域应注重种类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中心和经常出现某些特异性状的地区,并尽量收集地理分布、生态分布比较广泛的野生群体,特别是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依然生存的植株。

(三)外地种质资源的收集

科学地引进外地种质资源,可以丰富本地的资源,是收集落叶果树种质资源的一条重要途径。如我国从国外引进的苹果、葡萄、核桃等现已在我国大面积栽培,并成为重要的果树树种。外地种质资源是指从国内外其它地区引入的果树种质资源,包括简单引种和驯化引种,这类种质资源的收集比较复杂,收集时要进行调查与生态对比分析,然后再确定是引入种子还是无性繁殖体,一般来讲,驯化引种必须收集种子,简单引种可引进接穗或无性繁殖材料。

1.外地种质资源收集前的考察和研究

外地种质资源在收集前,要对生态型、个别生态因子等进行考察和研究。因为同一生态的品种群,多数属于在相似的自然环境和栽培条件下形成的,因此在生育期、抗逆性和适应性等方面具有相似的特点。总体上讲,同一生态地区、不同产地的品种或种在气候适应上具有较多的共性,相互进行种质收集比不同生态型地区间进行收集成功的可能性大。

个别生态因子的研究包括温度、日照、降水和湿度、土壤理化特性和其它生态因子,这些生态因子在“南树北移”或“北树南移”时,往往有某一种生态因子成为主导因子,如在“南树北移”时极端最低温度和冬季旬平均气温可能成为主要限制因子,在种质收集时一定要注意对此进行详细研究。

除对上述生态因子进行研究分析外,还应对收集品种的起源与分布、适应性相近品种在本地区的表现、前人收集实践的经验教训等进行研究。对一些抗性种质的收集,可以从病虫害经常发生的地区收集抗性类型。

2.外地种质的收集方法

(1)可通过调查收集,或通信邮寄进行,也可通过国内、国际间的学术访问、学术交流的机会收集,收集的数量不宜多(3—5株)。

(2)收集时一定要严格遵守检疫和编号登记制度,特别收集抗病虫种质时,千万不要把病、虫的繁殖体一同带进,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3)收集后的外地种质要进行中间繁殖,多点试验,再进行大规模推广。

(4)对生态适应型以外的种质收集,宜采用种子(大量)多代连续驯化和逐代迁移驯化法进行逐步收集。

❿ 种质资源怎样进行收集

有目标地汇集种质资源,是资源研究工作内容之一。收集可以通过普查、专类收集、国内征集、国际交换等途径进行。收集后的种质资源要置于适当条件下保存。

引种是收集种质资源的一条重要途径,一些国家长期坚持国外引种颇见成效。美国从1776年起即开展有组织的国外引种,仅1839~1979年就引入各种作物的种质资源43.8万余份。苏联全苏作物栽培研究所,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考察了50多个国家,获得各种作物的品种资源13万份。

收集的特点和范围

种质资源的收集具有广泛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以收集种质资源为目标的引种、与引入良种用于生产不尽相同。种质资源的收集,无论从目的或范围来说都更为广泛,着眼于为培育质量更高的新品种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收集的范围包括栽培品种中当前栽培和过去栽培的品种;地方品种,近缘野生种、野生种,以及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类型,杂交优系,芽变系等等。种质资源的收集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为充分发掘有用的种质资源,提高收集的效果,要了解它的起源、传播及分布:预测生产和育种实践对种质资源的需求。

收集的方法

种质资源收集工作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了解情况,制定计划,避免盲目性。收集的过程中要按资源调查和引种的要求,填写调查项目记载表。对资源的名称、特性、产地、立地条件等详加记载,同时应摄影并采集标本。

果树种质资源可供收集的材料有接穗、插条;苗木,根蘖,以及种子等。不论收集苗木、枝条或种子,都必须保证纯正和具有正常的生活力。收集的时间应在一年当中适宜繁殖的时期进行。一般以冬季引入苗木或休眠枝条,经短期贮存后,春季进行栽植或高接。夏季引入接穗,由于气温高,包装及长途运输不便,芽接后影响成活。在自然条件发生特殊变化的年份,提供了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收集某些特殊类型的可能性。如在病害发生严重的年份收集抗病类型;在冬季严寒的年份收集抗寒类型等等。

收集后的工作

资源收集之后,要隔离繁殖,经观察若干年后才能入圃保存。从国外引入的种质资源,更要严格检疫,经检疫后再进行隔离试种或高接观察,防止危险病虫传入蔓延。

种质资源的登记

引入种质资源的编号、登记工作十分重要。编号应按统一规定。中国习惯于采用引入年份加引入顺序的编号方法。美国从1898年起对从国外引入的各种作物,不分种类统一编植物引种号(Plant Introction Number),简称P.I.Nu.编号。日本采用永久编号法,不同作物按种类编号,以六位数字表示;科、属、种各用两位数表示。同一作物按品种编号,也采用六位数字,前两位数代表从何处引入,后四位数为品种编号。从保存名单的编号上,就可以看出该资源材料的分类地位和引入地区。除编号之外,还要在特制的资源引种卡片上进行登记,记载资源的编号、收集途径和时间、检疫情况、繁殖及保存情况等有关内容。欧、美许多国家早已采用电脑贮存资料,80年代以来,中国发展也很快,电脑存贮,便于查询、利用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