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桥头的广东省英德市桥头镇
桥头镇辖13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居民委员会。镇政府设在桥头墟。墟镇面积1.21平方公里。有13条混凝土集市马路,即府前路、桥西路、桥东路、园陵路、先烈路、吉祥路、利民路。有40米高的电视差转塔,全镇可接收电视差转节目。老街中心有一幢三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为1800平方米的贸易市场。
已于1990年绘制墟镇20年建设规划蓝图。1991年建成有线广播电视接收站,可收中央和省市各频道等10套节目。1994年在小桥西面开发新城区并建成程控电话大楼,开通了程控电话。1995年得新建成板甫大桥。1997年建成传呼机、移动电话讯号站。1997年建成11万千伏安变电站1座。1998年在集镇西约400米的开阔地带建设了一个面积800平方米的综合农贸批发市场。目前,不少的楼房建筑往西、南面辐射,这一地带的开发使新旧集镇连成一片。 荷兰豆 种植历史悠久。产量高、质量好。历年来主要以秋植(反季节)辅以冬种。1998年种植面积5500亩,总产量2800吨。出口港澳,远销欧美。
桥头莲藕 久负盛名,尤以潭坑社前塘为最。身细节疏、汤白不浑、肉粉软幼、香味独特。
桥头红瓜子 色泽红亮,粒大饱满,壳薄肉香。在省市的市场上享有高的声誉。
桥头杨桃 新植品种,97年始投产,产量高,质量好。一年三季皆开花结果,果大肉嫩,清甜爽口。已销往省内各市、县,初具盛名。
桥头沙田柚 果大饱满,肉质鲜嫩,晶莹剔透,香甜可口,渐露头角。
煤 初探工业储量650万吨,现仍是小煤窑生产,年产量3.5万吨。销往广州、深圳、珠海、从化、花县以及珠江三角洲等县市。
铁 现已发现铁矿点13个,勘探储量1076万吨,部份矿已进行开采。
此外,还有叶腊石、瓷土矿等矿产资源,现已有少量开采。 1998年底,桥头镇工农业总产值16749万元。其中工业产值3385万元,占总产值的20.2%;农来产值13364万元,占总产值的79.8%;1998年人均纯收入2657元。有市属厂(场)两个:一是日榨量700吨的英东白糖厂(离集镇2.5公里),二是英德市林业苗圃场。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水薯、黄豆、甘蔗、花生、莲藕、红瓜子等。近年逐步形成了以荷兰豆为主的蔬菜、甘蔗、柑桔(橙)、柿子、青榄、李子、杨桃、沙田柚等生产基地。有林面积11万亩。可养鱼的山塘水库2500亩。
工业以水电、采煤为两大支柱。建有水电站2座,装机容量1300千瓦,计划还要对两座电站进行扩建,总装机容量6000千瓦,并计划新建一座水电站。有农机厂、机砖厂、爆竹厂、钢窗厂、榨油厂、竹木器加工厂、淀粉厂等。由个体经营、引进先进技术、年产2500吨的轧钢厂已成一定规模,产品销往省内外市场。
现有商业户190户,其中集体21户、个体169户。 桥头镇现有市属英东中学1所、镇为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13所、村办小学7所,在校学生466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8.7%.。有面积1200平方米的电影院及文化娱乐中心及文化娱乐场所13个。医疗保健设施有卫生院1所、医疗保健站30个。
英东中学 全省第1所老区革命学校。1942年,地下党组织为培养革命骨干,发展党的力量创办。校长和教员中,许多是共产党员,其中有从延安学习回来的。这所革命学校曾先后于1945年和1947年两次有各100多名师生集体参加游击队,以其光荣的功绩载入史册。现该中学正不断扩建完善,设有初中、高中部,总占地面积7060平方米,有教学楼1幢24间课室,建筑面积2226.93平方米;学生宿舍楼4幢,面积3246.52平方米;教工宿舍7幢,面积4020.9平方米。
烈士陵园 原革命烈士纪念碑,后通过改建而成,占地面5亩,内有六角亭、四角亭、石台石椅,有一尊价值3万元的游击队员铜像,供人们缅怀先烈。 郭保慈(1877—1958),字少云。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科。1910年回国,应学部考试,赏给农科举人。翌年殿试列为一等,授主事,签分家商工部。嗣返粤,创办南韶连进会,任会长。1912年任广东农业教员讲习所所长。1913年任众议院议员,并任农业和财政委员。袁世凯解散国会后返粤。1916年国会恢复,复任众议院议员。1958年病逝。
廖碧波(1902—1979),1926年秋投身革命创办了亚婆石小学,任校长。从此,以学校为陈地,团结进步表年,进行革命宣传,成立亚婆石农民协会,建立农民自卫军,并先后多次率领农军增援鱼湾农民暴动。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英翁边和桥头地下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曾两次被捕入狱,受尽酷刑,继续坚持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英德县第一区区长、英德县副县长等职。1979年在英德病逝。
㈡ 矿产资源有哪些
(1)能源矿产:煤、石油、油页岩、天然气、铀等。
(2)黑色金属矿产:铁、锰、铬等。
(3)有色金属矿产:铜、锌、铝、铅、镍、钨、铋、钼等。
(4)稀有金属矿产:铌、钽等。
(5)贵金属矿产:金、银、铂等。
(6)冶金辅助用料:溶剂用石灰岩、白云岩、硅石等。
(7)化工原料:硫铁矿、自然硫、磷、钾盐等。
(8)特种类:压电水晶、冰洲石、金刚石、光学萤石等。
(9)建材及其他类:饰面用花岗岩、建筑用花岗岩、建筑石料用石灰岩、砖瓦用页岩、水泥配料用粘土等。
(10)水气矿产类:地下水、地下热水、二氧化碳气等。
㈢ 广东省内的矿石有哪些
广东省矿产资源丰富,截至2000年底,本省已发现矿产129种,已探明有储贮量的矿产94种,矿产地1769处,其中非金属矿产49种,产地470处,金属矿产35种,产地751处。大型矿产约占10%,中型20%,小型70%,固体矿产储贮量超过大型者有300多处。其储贮量占全国前五位的有34种。其中占第一位的有高岭土、石英、水泥粗面岩、锗、碲等;占第二位的有铅、铋、银,占第三位的有锡、钽铌、硒、冰洲石、玉石等,占第四位和第五位的有硫铁矿、陶瓷土、稀土、锌、汞等。富铁矿、钨矿、钛铁矿和金矿在全国亦占重要位置。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矿业得到很快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矿产品价格上涨,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到2000年底,本省开发利用的矿产共49种,矿山总数5105个,其中国有矿山176个,集体、个体和私营矿山4929个,年产固体矿量3.1亿吨,矿业总产值292亿元,矿产品延伸加工产值接近2044亿元。
铅锌矿是我省重要矿产,有大中型矿山4处,全省年产铅、锌金属量15.6万吨。大宝山铁矿和大顶铁矿的贮量超过1亿吨,年采铁矿石723万吨。钨锡是广东省传统矿产,全省有大中型钨锡矿山19处,年采矿石10万吨,主要销往省外。上世纪90年代相继建成河台金矿、新洲金矿、廉江银矿等大中型国营矿山,年产银132吨,金1354公斤。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已逐步得到重视。云浮硫铁矿是国内最大的硫铁矿山,年处理硫铁矿300万吨,粤西茂名、湛江是本省重要的涂布高岭土生产基地,贮量超过1亿吨,目前有正规高岭土精选厂5家,年产刮刀涂布级高岭土 8万吨,产品除供本省外,大部分销往日本和东南亚。省内瓷土分布广泛,其中肇庆、四会、怀集、潮安、饶平瓷土产量占60%以上。
随着本省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将会大幅度增加。据经济形势分析,需求量较大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铁矿、锰矿、铝土矿、铅、锌矿、铜矿、硫铁矿、陶瓷粘土、高岭土、石膏、玻璃砂等。其中铜、铝等大型矿产需求量大,省内不能满足需求。铁、铅、锌、锰等有资源优势,高岭土、石膏等除能满足省内需求外还有很大的出口潜力。
广东省的矿产资源多数属于贫矿,矿石组成复杂,矿石中往往是多金属共生,有用矿物嵌布粒度细。如广东凡口铅锌矿中含铅、锌、硫、银等多种有用元素;锯板坑钨矿除含钨之外,还含有铜、锌、锡、硫等。有一部分铁矿中,含有锡、钼、钨等有用成分,有相当多的矿山的有用矿物嵌布粒度在-200目以下,甚至更细,因此选矿难度较大。
目前多数矿山的综合回收情况比较差,往往在矿石的多种有用成分中仅回收一、两种主要成分,因此综合回收率低,多数矿山的综合回收率低于50%。这样不仅使矿石中的有用成分白白浪费,而且也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矿产资源是一次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合理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均资源量较少的国家来说,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就在于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其中包括对重要的矿产资源。对已经建厂或将要开发的矿山,对其中的有用成分的利用实现最大化。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最优化的基础是技术。目前广东省已在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建立了“广东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的建立为广东省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
为了更好地综合利用广东矿产资源,受广东省科技厅的委托,我们汇编了“广东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数据库”,该数据库中汇编了广东省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等主要资源的分布情况,同时汇编了广东省100多个矿山的选矿生产工艺及试验情况。由于所编写各选厂的生产及试验的时间不同,因此反应的技术水平也有差异。
进入21世纪后,新设备和新的浮选药剂不断涌现,如磁选方面出现高梯度强磁场磁选机,在重选方面出现了高效螺旋选矿机和微细摇床,浮选药剂出现了浮选氧化矿的新型捕收剂等。这些选矿新技术不一定很快应用于过去开采的老矿山中,但应该逐步用新技术取代落后的工艺和技术,使矿山的资源更充分地被综合利用。
㈣ 陆丰碣石的社会事业
碣石镇-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先后开发建设了北园、北斗、金狮、玉燕、玄武商业城等近12个平方公里的新城区。完善了通讯、供电、供水、交通等基础设施。镇区现有11万伏变电站和日产5万吨(远期10万吨)的自来水厂各一座,沿海公路、碣(石)博(美)河(口)公路和南(塘)碣(石)公路纵横碣石全境。社会治安稳定,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碣石镇下辖村列表:红坡村 红卫村 港口村 包一村 包二村 灶背村 海英村 围仔村 新丰村 浅海村 浅澳村 田头园村 后埔村 新饶村 上林村 北城村 南城村 角清村 前堆村 上洋村 曾厝村 角洋村 草洋村 戴厝村 角溪坂村 新布村 梅田村 霞博村 桂林村 湖坑村 桥头村 滴水村 六桃村 南溪村 新酉村 莲花村 更新村
碣石镇-优势特色:陆丰市碣石镇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兴办海水养殖基地,做大养殖“蛋糕”,构筑蓝色产业经济带,使海水养殖业逐步发展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成为该镇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今年前三季度,该镇的海养产量和产值分别达到6297.8吨和9053.3万元,比去年同期都有所增长。九孔鲍鱼碣石镇地处陆丰市东南沿海,海域广阔,海岸线长达40.3公里,海洋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1997年以来,该镇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制定发展规划,合理开发资源,按养殖项目不同,把沿海养殖划分为三个区域,即虾背澳、西澳鲍鱼养殖带,田头园、前堆、浅澳沿海海胆、带只养殖带,内洋对虾、优质鱼养殖带,以此向周围地区辐射。同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在租用土地上给予最低价格的优惠,积极引导有关单位和个人投资兴办养殖业,使海水养殖逐步兴起,并朝着立体化的方向发展。鸿腾海产种苗养殖有限公司从1997年创办虾背澳鲍鱼场开始,先后三次投入资金6000万元,扩大养殖规模。两澳鲍鱼场先后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8000立方米水体的鲍鱼养殖池,同时发展了1000亩的吊养蚝基地。内洋两个养殖场采取合作的方式,引进香港、惠来的客商投资500万元,改造了养虾基地2300亩,并扩大养虾面积400亩。桂林、霞博、梅田等地相继建成精养对虾池330亩,浅澳扩大海胆养殖面积600亩。沿海滩涂一带逐步形成了蓝色产业经济带。
㈤ 广东潮州有什么自然资源
潮州市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地表水资源充沛,天然水能理论蕴藏量不少,可供装机开发的水能14.48万千瓦,占蕴藏量的83.8% 。全市现有耕地面积67.81万亩,其中水田50.81万亩,旱园17万亩,人均耕地0.31亩;山林地面积200多万亩。
潮州境内海洋水产资源主要有龙虾、对虾、石斑鱼、海鳗、牡蜊、海马、泥蚶、紫菜等。淡水水产资源主要有鲩、鲢、鳙、鲤、鲫鱼等。矿产资源主要有锡、银、钨、铍、黄铁矿、铁、磷矿、水晶、钾长石和高岭土、花岗岩等。
㈥ 桥头镇的资源特产
荷兰豆 种植历史悠久。产量高、质量好。历年来主要以秋植(反季节)辅以冬种。1998年种植面积5500亩,总产量2800吨。出口港澳,远销欧美。
桥头莲藕 久负盛名,尤以潭坑社前塘为最。身细节疏、汤白不浑、肉粉软幼、香味独特。
桥头红瓜子 色泽红亮,粒大饱满,壳薄肉香。在省市的市场上享有高的声誉。
桥头杨桃 新植品种,97年始投产,产量高,质量好。一年三季皆开花结果,果大肉嫩,清甜爽口。已销往省内各市、县,初具盛名。
桥头沙田柚 果大饱满,肉质鲜嫩,晶莹剔透,香甜可口,渐露头角。
煤 初探工业储量650万吨,现仍是小煤窑生产,年产量3.5万吨。销往广州、深圳、珠海、从化、花县以及珠江三角洲等县市。
铁 现已发现铁矿点13个,勘探储量1076万吨,部份矿已进行开采。
此外,还有叶腊石、瓷土矿等矿产资源,现已有少量开采。
㈦ 桥头 是全亚最大的煤矿 还是铁矿 有多少详细点谢谢了!!
亚洲最大铁矿在咱桥头大台沟 位于桥头镇大台沟的铁矿现已查明储量超过30亿吨,成为目前亚洲发现的最大铁矿,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专程来溪“探班” 本溪市平山区桥头镇大台沟铁矿现已探明铁矿石储量超过30亿吨,这已堪称亚洲最大的铁矿引起了国土资源部领导的密切关注。6月18日晚,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徐绍史率副部长、国家测绘局局长徐德明,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钟自然等,专程赶到大台沟铁矿勘探现场实地考察,并向勘探现场的干部职工表示亲切慰问。 陪同徐绍史来溪考察的领导有省政府副省长赵国红,省政府副秘书长周万春,省国土资源厅厅长焉锦林、副厅长季风岚。市委副书记、市长冮瑞,市委副书记李景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何焕秋及市政府秘书长关绍威等陪同考察。 当晚19时40分,徐绍史部长登上大台沟的一座山皮来到正在勘探的一个钻井前,他首先对勘探队的干部职工表示亲切慰问,然后详细了解了勘探作业情况。随后,他又来到矿业岩心库,听取了技术人员对大台沟铁矿勘探的和储量情况的汇报,并仔细查看了钻井才出的铁矿石标本。最后,他要求有关部门要优先做好地下2000米一以内矿产资源评价,用最先进的理念和思路做好项目设计,让大台沟铁矿尽早为国家个地方做出贡献。 2005年,辽宁省地质矿产调查院通过对鞍本地区铁矿异常分析研究,选择了本溪桥头大台沟一场航磁异常进行异常查证工作,经大比例尺地质调查、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等方法,在大台沟磁异常上确定了首个验证孔位置,2006年9月,验证孔开钻,在1280米处见到了铁矿体。为了探明这个超大型铁矿,勘探队伍共打下17个勘探孔,面积覆盖了长4公里、宽3公里的区域。这些探孔从地下1280米开始见矿,一直到地下1860米仍可开采出完整的铁矿岩心。目前,最深的探孔已开采至地下2015米,且仍可见到品位较高的铁矿石。 从2006年到现在已完成矿区1:2000地形测绘、1:1万高精度磁法测量、EH4电法测深等工作,见矿深度在1100—1200米,终孔深度在1701米—2015米,均未穿透矿体。走向上控制矿体长1200米,倾向上控制矿体水平宽700米,均未控制到矿体边界。据此计算,目前已查明的铁矿储量已超过30亿吨,按理论估算,总储量还有可能翻番,目前正在继续勘探中。 据专家称,这里的铁矿石储量相当于鞍本地区所有铁矿矿区储量的总和,同时大台沟铁矿具有埋藏深、矿体延深大、倾角陡、矿体规模大等特点,矿床工业类型属磁铁矿和赤铁矿混合型,为特大型铁矿床,铁矿类型为太古宙“鞍山式”铁矿,是目前发现的亚洲最大的铁矿,从勘探孔查明铁矿石品位在25%—62%之间。
㈧ 桥头河镇的介绍
桥头河镇地处涟源北部,东邻渡头塘,南界石马山,西连龙塘,北抵七星街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距市区31公里,距娄底市区25公里。是历史上有名的商业古镇。面积140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11万人,现辖84个村、3个居委会。为特大乡镇之一。发展中的桥头河特色鲜明,前景广阔。该镇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城镇建设及工业发展迅速。
㈨ 碣石镇的历史变迁
距今约有4000—5000年前新石器晚期就有先民在碣石田尾山生活,而碣石建制始于唐元和末年(公元820年),唐朝廷设石桥盐场,建有石桥土城,时负责海丰县(当时海丰未析出陆丰)全县盐务;自宋代设防保疆,碣石便成为岭南粤东地区的海防重镇,潮、惠两州的门户要地;清雍正九年陆丰未析前,碣石一直归属海丰县,故此行政随海丰县历史变更,陆丰析出后,碣石划归陆丰,行政便跟随陆丰变迁,所以海陆丰的历史变迁可作为碣石的参考,明代前碣石在历史的长河里伴随着海丰县而默默无闻。
明代县下级设“都”,石桥土城行政归属海丰县九都之一的“坊廓都”;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朝廷为抵御东南沿海倭寇侵犯,遂正式设立碣石卫(碣石之名由此而来,因境内多有怪石林立,如同石碑,地貌似山东碣石{今秦皇岛碣石山镇},故名碣石,通“皆石”),辖中、左、右、前、后5个内所及甲子、捷胜、平海、海丰4个千户所,内5所旗军共5600人,全卫旗军10100余人,并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由广东都指挥使花茂率军督建了碣石卫城,自起碣石成为了明三十六卫之一(清承制),广东海防七镇之一,并与天津卫、沈阳卫及威海卫合称中国明清四大卫;明嘉靖至隆庆年间(约1560年至1570年)倭寇屡次侵犯碣石,明嘉靖三十五年(1557年)当时居住在卫城西门外石桥场的民众常遭倭寇焚掠,祸乱迭起,社稷不安,海丰县令张济时亲临碣石发动群众筑城御倭,修筑了石桥土城,故明代碣石有两城:卫城驻军,土城居民;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2年),总兵喻大猷领兵镇守碣石卫,招抚沿海义军,严于操练军队,因此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3年),歼灭倭寇几千名于大德港(今海丰与陆丰交界港湾),威震天下,使百姓得到生息;隆庆三年三月(1569年)海寇曾一本攻陷碣石卫,喻大猷讨贼,八月曾一本伏诛;候继高于明万历年间为碣石卫总兵,他一方面扩建玄武山寺,宣扬程(颐)朱(熹)理学,另一方面扩建、加筑卫城,积极备战,防御倭寇侵扰,使当时社会得到相对稳定,经济有新的发展;南明时期,明末代碣石卫总兵官张明珍横征暴敛,众叛亲离,潮海七寇之一的苏成擒杀而代之,故此碣石又名“老苏城”。
清顺治五年(1648年)正月,苏成身患重病,副将苏利杀之取代;顺治七年(1650年)初,清廷平南王尚可喜等领兵自南雄下韶州,碣石卫总兵官(南明出于笼络,顺势封职)苏利赴省城降清,苏利得以原封不动;清初为了防止沿海民众通过海上活动接济反清抗清势力,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顺治十八年(1661年),更强行将江、浙、闽、粤、鲁等省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碣石沿海,百姓为此流离失所,饥荒遍野,致使康熙三年(1664年)碣石总兵苏利起兵抗清,粤东百姓纷纷响应,苏利得以聚众十数万,清驻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挥师十万讨伐苏利,双方战于南塘埔,苏利于战乱中被清兵乱箭射死,其众溃败,清兵顺势荡平碣石城及石桥土城;后朝廷思虑碣石为广东东西分洋界点,作为惠州府、潮州府的门户,其海防地位居重,战略地位无可替代,遂于康熙八年(1669年)又派遣总兵一员重置碣石卫,复建碣石卫城,首任总兵官苗之秀到任后,目睹明城毁于战乱,遂于原址西边重建碣石新卫城;到雍正七年(1729年),朝廷设立惠州府海防军民同知一员,驻碣石卫城,对军民实行统一管理 ;雍正九年(1731年),朝廷以海丰县东部之石帆、坊廓、吉康三都新设陆丰县,碣石自此纳入陆丰县治版图;道光十九年(1836)年6月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钦差大臣林则徐调动碣石卫水师珠江口布防,在穿鼻洋击退英商船的挑衅,林则徐亲题”水德灵长“匾额悬挂于元山寺,意寓表彰碣石水师战绩。
1911年10月10日武汉辛亥革命爆发后,11月1日同盟会领导人物陈炯民由香港附惠阳淡水策划革命,派罗应平、曾国棕入碣石进行革命,11日陆丰全县各地纷纷起义成功,各路革命军组织围攻碣石卫,当天碣石清末总兵吴梦说在乡绅的劝服下,开城投降,被各地义军共推为总督,21日夜举家逃往上海;民国初期因碣石归属陆丰,随陆丰属潮循道,后属东江行政专员公署、东江善后委员公署、东江绥靖公署、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抗日战争胜利后,属第一区专署;1927年11月初,海陆丰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了三次起义,11月8日彭湃与董朗为了清除国民党军在碣石的残余势力,派张威、林铁史星夜前往金厢、碣石,动员组织工农武装配合红二师进攻碣石城,彭湃抵碣石城外玄武山,在自得居设立攻城指挥部,11日凌晨,在彭湃、董朗、张威、林铁史等率领红二师和东南各区的赤卫队共三四千多人齐集玄武山围攻碣石城,派玄武山僧人信德和尚携书入城劝降,但遭到拒绝,经过艰难作战,遂后攻入碣石城,直至1928年1月起义失败,红军撤出碣石;民国三十年(1941年)碣石设区,当时的碣石区地域含有现代的碣石镇、湖东镇、金厢镇,当年11月被日军空袭占领;民国三十一年-三十二年间(1942-1943年),陆丰县饥荒,碣石镇当时总人口 27000人,死了11190多人,逃荒外地649人,离妻卖子889人,绝户的864户,4980人;沙井居民区423户,总人口2160人,饿死1300多人,绝户的59户;全镇搬运工人297人,饿死了169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随着日本法西斯的投降,碣石也迎来抗战的胜利。
1949年11月11日据守碣石的海丰(国民政府)县长戴可雄不敌投降,人民解放军进入了碣石城(并整体拆毁了清卫城),宣告陆丰全县解放!但其外海属地东沙群岛仍为国民党军队所控制;1957年碣石镇析置碣北、碣南、金厢、湖东四乡,碣石区时辖碣石镇和碣北、碣南、湖东、金厢一镇四乡;次年1958年碣南撤乡并入碣石,湖东撤乡置镇;金厢1984年改区制,1986年置镇;1992年碣北撤乡置镇,行政不在归属碣石,直到1996年3月,碣北镇并入碣石镇,汕尾市同意成立陆丰市碣石经济技术试验区,为副县级建制(2001年被取消);而金厢、湖东撤乡置镇后行政不在归属碣石;上世纪90年代碣石被列入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2002年加入广东省中心镇规划中;2007年入选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目录,年末玄武山旅游区晋级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2009年拟建为汕尾陆丰市唯一的国家一级渔港;2014年成为全国重点镇之一;1996年碣北并入后,碣石现代行政区域形成,下辖西门、诗书、水朝、后城四个社区及37个行政村:南城村、北城村、红卫村、包一村、包二村、浅海村、新饶村、新丰村、前堆村、田头园村、海英村、围仔村、灶背村、角清村、红坡村、浅澳村、上林村、后埔村、新酉村、角洋村、六桃村、南溪村、桥头村、滴水村、湖坑村、草洋村、上洋村、桂林村、更新村、莲花地村、角溪坂村、曾厝村、霞博村、梅田村、港口村、新布村、戴厝村,并先后开发建设了北园、北斗、金狮、玉燕、玄武商业城等近12个平方公里的新城区。
㈩ 桥头的辽宁省本溪市平山区桥头镇
桥头镇位于本溪市南郊,地理位置优越,南接本钢,西接北钢,总人口20135人,总面积103.1平方公里,管辖8个行政村1个社区,是平山区仅有的一个乡镇。桥头地秀人灵,冷暖适宜,交通便利。铁路有沈丹线横穿而过,沈丹高速公路下设一路口设在河东村旁。桥头的水力、土地、矿产等资源十分丰富,如在河东村现有云石储藏带。这里的云石花纹美丽且储量丰富,日本称之为“羽衣铁板石”,用其雕刻的砚台等工艺品成为辽东一宝,辽砚以此石得名,具有十分广阔的开发前景。近几年来,通过全镇上下的齐努力,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已形成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体,副业为支柱,农副工商相协调,内外经贸相结合的经济格局
桥头镇五大优势:
一、资源优势。桥头有丰富的云石、硅石、铁粉、地热水、土地、林带等资源。
二是区位优势。桥头镇隶属于平山区,是平山区境内唯一乡镇,因为是“唯一”的原因,使桥头镇占据了“天时”优势。
三是地理优势。桥头镇位于本溪市区东南十五公里,境内有沈丹铁路、沈丹高速公路,桥榆线三级公路等,我们还位于北钢、本钢之间,这些地理优势都为我们招商引资提供了“地利”优势。
四是人文优势。我们全镇上下,齐心协力,同舟共济,高涨的招商热情,多年创造出的亲商氛围,得到了众多投资者的青睐,为投资者提供了“人和”氛围。
五是发展优势。当前全镇上下齐招商,发展迅猛,镇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经营上给予指导,法律上给予保护,使企业在桥头地区得到快速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镇政府还始终不忘抓好小城镇建设,建靓社区,扮靓桥头,加大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用良好的镇容街貌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条件